民俗调查

2020-03-02 06:20: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组员:

蔡艳华

20091202680

汉语言2A班

58 孙誉滢

20091201091

汉语言2A班

19 杨

20091201923

汉语言2B班

21 冶文燕

20091201391

汉语言2A班

22

民俗调查之个别地区婚俗简介

我来自福建省,漳州市。福建按地域、地形分为闽北、闽南、当然还有闽西。从地图上,福建省看起来不算大。但是福建各地方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婚俗也不例外。而我所了解也只有我家乡——漳州的婚俗。从小到大,从我所参加的婚礼,爷爷奶奶们口中所说的,还有参考了比较专业的乡土教材,总结出了漳州市特有的婚姻礼俗。

漳州市的婚俗在我所了解婚俗当中算是比较现代的,仪式程序也比较简单,封建色彩日益淡化,婚嫁形式相对文明。算得上是“文明结婚”。

婚前阶段,是指男女在举行婚礼之前,所要进行的“择婚”和“订婚”这两项内容。择婚就是选择自己所要相伴一生的对象。择婚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一种是自由恋爱的形式。当然不管哪一种,都会有“媒人”出现。因为媒人在两人来日的婚礼中起到特殊的作用。若是男女双方家长以及本人都没有意见,家长们不好直接出面,就会让媒人出面说亲,确定缔亲意向。媒人会把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祭拜用的香炉之下,若三日之内,双方家里均平安无事,称为“三圆日”。如果有一方家里没有“三圆日”,议亲就会被取消。经过双方家长认可之后,共同选择一天,媒人带着男方尊亲前往女方家里,实察女方容貌仪表等。漳州人称之为“相亲”。对于第二种自由恋爱:是指男女双方从认识到在一起,自由选择配偶不受限制的过程。在早期,漳州有大片的芦柑田、茶园、荔枝园,青年男女们就在果园中对歌求偶。这算是漳州特有的风俗。

如果择婚顺利,男女双方均没有意见,就可以进行订婚的准备工作。订婚包括“压定”——媒人和男方把戒指、订仪、喜糖送到女方家里,并由男方亲手把戒指戴在女方手上。“行大礼”——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女方也要把嫁妆有媒人送往男方家里。在漳州有“嫁女赔钱之说”。有的家长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后半辈子能好过些不惜血本,还有的是出于攀比心心理,嫁妆有汽车、套房、支票等。

在早期,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如果在订婚之后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之间出现了问题,女方就会托媒人把“大礼还回去”。表示这个婚礼不用举行了,两个人也不会在一起了。所以,媒人在漳州的婚俗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漳州迎娶新娘一般都在凌晨,也就是天亮之前,新娘在出门的时候要头蒙丝巾,在婚车上要有一对红纸灯。女方家人在新娘出门之前要“哭嫁”,意味着这女子在娘家时是非常受宠的,男方对她不能有半点怠慢。如果女方是外省女子,或者男女双方家离得比较远,在三个小时之内到不了男方家里,女方极其长辈、媒婆在头天晚上就要就近找个宾馆住下,只为了完成这个仪式。当婚车到达男方家门口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平辈或者下辈男孩走到车前请出新娘。新娘在媒人牵引中跨过火盆,踏碎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踏平瓦片是为了辟邪。跨火盆在漳州人眼里是指:利用火神的灵威,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一并烧尽。

新娘到夫家之后,有拜天地,挑丝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拜天地,挑丝巾,喝交杯酒并不特殊。但是在宴请宾客过程中,漳州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吃卤面。这个风俗自漳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漳州人会把很多佐料放入锅内煮,加手工面条,用大锅煮出来,这是宴请宾客的第一道菜。表示着家人办喜事了,要所有人都来沾他家的喜气。由于漳州卤面历史悠久、意义非凡,以至于漳州卤面被誉为“全国十佳小吃”之一。其中闹洞房是婚礼的压台戏。漳州人俗称:“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内容大概就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亲昵的动作,或者是用各种方式向他们拿到物资方面的奖励。由于婚礼太过繁琐,历时较久,还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现在很多人都选择旅游结婚。

婚娶之日过后,婚姻仪式还没有结束。新婚后第一天黎明,新浪陪同新娘,由“媒人”引导来到厅堂,先拜祖先,后拜公婆,夫家亲属。这样新娘就正式称为男方家的人了。一直到午后,有探房的习俗,就是新娘家里的幼弟、堂弟或者侄儿,若有妹妹也可以一同前去,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弟弟去是希望新娘能够沾沾阳气,将来能够生个男孩儿。女孩同男孩一同前去,男孩要走前面,女孩跟其后。这点沿袭了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

婚后第二天,新郎要陪同新娘,由媒婆引导来到厨房,让新娘摸摸各种炊具,做一些象征性的家务,目的是为了让新娘适应新的环境,漳州人又称为“落灶脚”,这是新娘进入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

婚娶后第三天,天刚蒙蒙亮新娘就要会回娘家。请新女婿一般在这个时候举行。新女婿初到岳家,要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仪式相当隆重。这个时候卤面也是必须的菜品之一。在宴席的最后一道甜品中,“柑桔蜜饯”是必需品。取自“柑桔”的谐音,“柑桔”在漳州话中带有“吉祥”的意思。寓意:希望新人们在往后的夫妻生活中能够“吉祥如意”。而“蜜饯”则是希望他们的夫妻生活能够甜甜蜜蜜。

散席之后新郎回家,新娘就在娘家一直住到第五天,新郎再度到岳家,携新娘带上“引路鸡”和“长尾蔗”,一同回到夫家。往后每当过节,新郎都要带上礼品协同新娘一起回去娘家。

我是来自陕西省陕北的榆林市。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而且中华民族婚姻制度起源甚早。古代历史就有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就有“夫妻之道”。到周代(公元前1027—256年)春秋战国期间,婚姻制度已趋于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婚俗礼仪各具特点。以我家乡陕北为例,传统婚姻别具特色。

陕北旧时,男女婚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当事人毫无自主权而言,婚姻更像是一桩桩买卖。直到我爸妈一代婚姻自由才逐渐形成时代主流,而婚姻基本礼俗还是根生于传统,整个婚姻过程任然分为则亲、提亲、定亲、商话、嫁娶、婚礼等。

陕北人很重视门当户对,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美满的基础。有古话“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说和才能结为连理。在陕北,媒人有意说和双方时首先会了解双方的家庭背景,符合了“门当户对”则会凭其一张巧嘴尽其所能成就一段姻缘。男女双方一般会提出见面,如果相互感觉不错,就会进一步的约会了解彼此,而且通常到谈婚论嫁前会请算命先生看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和是绝对不能成亲的。假如相识到相知一路无阻,彼此情投意合,则会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办定亲仪式,一般在男方家举办。收到的彩礼由媒人交予女方家人,而女方家人通过媒人送女婿鞋袜和裤带,这是因为陕北人习惯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来寓意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

订婚是结婚的前提,而美好的结婚日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日子。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结婚的日子必须谨慎对待,以求趋吉避凶。这个良辰吉日一般会请算命先生推算黄道吉日,拟定婚期。婚期确定后,双方父母就会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结婚,在陕北,对男方来说叫“引(迎)媳妇”,女方谓之曰“出嫁女儿”。旧时,办喜事一般是三天。第一天,请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帮忙,称为“聚客”。到晚上,吹手(算一种民间乐队,一般以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动乐(开始演奏),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出发。迎亲队伍一般有七个人,有一名迎亲妇女(一般为男方家的婶娘或嫂子),家乡话称迎亲婆姨(民间有“姑不迎,姨不送”之说)。而且迎亲队伍中还必须有位能说会道懂礼节的人儿即迎亲队伍的领头人,如若遇到女方家出难题,以便可以及时应对。迎亲队伍接新娘回男方家时要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馒头)10个、猪肉一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一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然后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迎亲队伍最前面奏乐,迎亲婆姨居中,其余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要吹长号(俗称“张号”)。

在举办婚礼的同时,女方家也是有准备的,如办嫁妆、备酒席、约亲朋,以及送人队伍(一般8个人,俩名妇女是陪送,称“送人婆姨”)。当迎亲队伍一到,女方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请队伍的领头人敬酒三杯,以表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称“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代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就绪后起程。迎亲队伍中迎亲婆姨先,新娘居中,这位娇人儿穿大红色礼服,衣服上一般会绣有凤凰,头上会有美丽的花朵点缀,是全天下最美丽最幸福的人儿,引的无数路人望而止步。送人婆姨在后。此时,唢呐声声入耳,一队人马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发。

在临进夫家门前时,新郎会背起新娘,随后一起跨过门口的火盆,预示着小俩口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稍息片刻,新郎会带新娘到酒席桌前介绍自家的三公六婆,美丽的新娘会跟随丈夫一一认识前一刻还是陌路的亲人。娇美的“公公、婆婆、三婶、二妈.......”叫在了每一个亲人的心坎,乐开了花,争着塞给新娘大大的红包。

到下午宾客散后,亲朋好友要闹洞房(俗称“骚房”)就是让两位新人当众人面做各种亲热动作。在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也就是婚后三天,亲朋好友不分辈份,均可汇聚在新房闹腾。而且“闹”也是有方式的,有“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是出谜语、说粗话等方式让新娘难堪。所谓“武闹”就是口出秽语,动手动脚。有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此来增添喜庆气氛,为新郎新娘祛邪避凶,以求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但是万事都需要有个“度”,以免破坏气氛。骚房结束后,婆婆会从窗户向屋里放儿女馍,意在早日抱孙子。

第二天清晨,要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次日,男方家发客,而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物同去,这俗称“回门”。一般在回门这日,女方家会准备隆重的“回门酒”。席间,新娘则带新郎从长辈开始一一拜见,长辈们会给新郎红包作为奖赏。翌日,小俩口又由岳父岳母送回,称为“送回面”。而八日后,新娘要在娘家住七天再回去夫家,曰“对七对八”。

至此,陕北一场隆重的民间传统婚礼才称得上结束。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婚姻礼仪由繁趋简,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迷信的、丑陋的成规旧俗逐渐消失,当代人更加着迷于旅行结婚、集体结婚。可是,这样的新式婚礼也许有一天会取代传统婚礼,有时候新的未必比旧的好,新的未必有旧的拥有更多的祝愿。总觉得美好的祝愿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传统礼仪的繁华是祖辈智慧的结晶,也许拥有一份传统的“迂腐”未必不是生活里点缀的精彩。传统礼仪流传至今,依旧在一些地方盛行,那么这份存在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来自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

在我的家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和古代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并且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而婚礼所要创造的气氛——隆重、热闹、喜庆、吉祥,始终没有改变。通过我对我们当地的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婚礼习俗。

说媒

在整个婚礼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媒人。媒人也称为媒婆,也就是牵红线的人。虽然现在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都是自己认识的。但是,两个人要结婚,男方家必须要找一个煤人去女方家为他们搭桥。跟女方的家长说明想让他们结为夫妻。并且问女方家有没有什么要求,是同意他们结婚还是不同意,女方家都必须表态给媒人,然后再有媒人传达给男方家。如果说媒成功,男方家会给媒人一个红包,用红纸把钱包好。称为“谢媒礼”。

相亲

在我的家乡相亲也称为“点香灯”。因为社会的发展,实行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都是认识的,相亲根本不是第一次见面。但是相亲在我们当地也是有讲究的。相亲必须在晚上进行,并且一定是天黑了以后才可以。男方家在天黑以后要准备好两箩筐糖果,有男方找一个他的好朋友或者是亲人来挑箩筐,并且带上他的朋友一起去女方家。当男方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也必须把她的朋友和左右邻居请到她的家里来,并且为他们准备好男方带过来糖果,一定要把糖果分一部分给那些人吃。这个过程大概维持一两个小时,大家把糖果吃完了就会离开。但是当天晚上男方不能留下来过夜,不管多晚,多远的路都必须回家。其实,“点香灯”就是把他们的关系公开化,并且得到大家的祝福。即使现在的社会开放,但是女生的名誉还是很重要,为了避免大家的指指点点和他们可以名真言顺的交往。

过礼

过礼是整个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他们要合八字,所谓合八字,就是把写有男女生辰八字的红折子拿去请算命先生合婚。男女双方家长都会去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他们是不能结婚的。虽然这些有点迷信,但是在我的家乡一直被延续下去。

但是,如果他们的八字符合,男方家当天必须准备厚重的礼去女方家。在下午五点左右,男方必须和他的父母及重要的亲属去女方家,媒婆也必须一起去。女方家必须为他们准备丰盛的晚餐,等男方家到齐才能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也等于是互相认识亲人的过程。媒婆会跟女方介绍他的亲人,女方必须随着媒婆的介绍为他们一一盛饭,并且要改口叫“爸爸”,“妈妈”,等。这时候男方的家长也必须给女方一个大红包。女方在吃饭的过程中要一直为他的家人盛饭,直到他们吃饱了不吃为止。晚饭过后,两家人必须坐在一起絮叨絮叨,直到九点左右还必须为他们准备宵夜,男方家必须吃完宵夜才可以离开。男方家送来的厚礼,女方家必须每个亲戚家都要送一些。要让所有的亲戚都沾他们的喜庆。

择期 结婚是一件大好事,大吉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结婚的日子很重要,必须谨慎对待,以求趋吉避凶。婚期的选择由男方的家长请算命先生推算黄道吉日,拟定婚期,婚期确定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告知。双方都知道婚期后就开始发请柬,邀请亲朋好友都来参加婚礼。

迎娶

迎娶的当天是非常隆重,非常喜庆的。迎娶的当天男方家必须给媒人送一份礼,这份礼里面一定要有一瓶酒,一块肉,一些鸡蛋。并且媒人不能全部收下,要留下一点给男方家带回去。当天早上新娘子必须早早起床准备,要梳妆打扮,要穿婚纱。男方也必须早早起床准备,他们要准备婚车,要带上两个女生去迎亲,还要带上他的好朋友去帮他娶媳妇。并且要尽量早早赶到新娘家。新娘家当天早上必须办隆重的婚宴,所有的亲朋好友参加婚宴还必须送红包。新郎到达女方家之后开始吃饭。

吃饭的时候,迎亲的两个女生必须给第一个上菜的人一个红包,这个红包必须是男方家准备的。在这段期间,新娘是不能出门见人的,必须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新娘在出门前,她的弟弟或者小辈的男孩子必须帮她洗脚,洗脚水里必须放很多硬币,洗脚水也必须有洗脚那个人抬出去,还要给洗脚那个人一个红包。

新娘出门的时候,家长要给新娘和新郎一个大红包,还要给男方带去迎亲的女生和娶媳妇的男生红包。每个人还必须喝一晚红糖水。两个迎亲的女生在最前面带路,新娘和伴娘跟在后面,其它送亲的人跟在新娘后面。新娘脚不能落地,必须有新郎抱她出门,出门后新娘必须哭。以表示她对家和父母的舍不得。新郎把新娘抱上主婚车,伴娘和新郎在旁边陪伴。

新娘的家长可以什么嫁妆都不给她,但是一只箱子和一大口袋稻谷必须要给。 就这样,主婚车在前面,其它的跟在后面。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这一段路途中,车里面所有的人都可以对新郎提出要求,如果新郎不满足他们,他们就不走了。所以,这一路,新郎都必须花钱,去讨所有的人开心。

新郎必须在算命先生说的时间里把新娘娶进家门。

当快要到达男方家门口时,所有的人会要求新娘和新郎下车,由新郎把新娘抱回家。当进男方家门时,两个迎亲的女生必须走在最前面带他们进门,新娘家不能落地,新郎要把她抱到房间才能放下。在婚宴开始之前,新娘不准走出房间,新郎要出新房在外面接待客人。

进家门一切安顿好后,迎亲的两个女生必须给所有的人倒红糖水,每个人都必须喝完。这时候,新娘会给两个迎亲的一个红包。男方的家长也会给。这样就算把新娘成功娶回家了。

男方家也必须准备丰盛的婚宴,由新娘和新郎接待所有的亲朋好友,伴娘和伴郎必须在旁边陪伴。所有参加婚宴的人也必须送红包。餐桌上的饭菜在我们家乡没有过多的要求,家庭条件好的就把菜席办得很好,条件不好的,办得稍微差点也没有人会责怪。但是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必须要到最后才能吃饭,必须等所有的客人都吃饱走了之后才能吃饭。

闹房

吃完饭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到新郎家。他们开始闹洞房。首先,年轻的小伙子会把新郎的爸爸抬到新娘的房间,然后重重的摔在床上。这种做法在我们家乡叫做“压喜床”。接着会抬很多的人去压新娘的床。不过,全部都是男士。然后,天黑的时候,所有的人就在新娘的房间里开始玩各种游戏,但是他们一定会先戏弄新郎的父母。之后,大家就开始没有约束的玩在一起。由于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多古老的游戏都被淡化了,大家都开始玩比较新鲜。所以,闹洞房这一环节的变化有点大,古老的民俗没有留下太多。

做道客

在新娘嫁过去的第二天早上,新娘家有一部分亲戚来到新郎家吃饭,这就叫做“做道客”。今天早上必须要等新娘家的人过来才能吃饭。并且新郎家要为新娘家的一部分亲戚准备礼品。一般都是一件衣服,或者是鞋子。新郎和新娘要一同去像亲人问好,并且把礼品给她们,礼品里也必须有一个红包。等所有的程序都完了,吃完饭新娘必须要出来洗碗,并且所有的人会开始用锅底给大家涂大花脸。哪个被涂得最都,说明哪个人最受欢迎。最后,“做道客”的所有人,等他们夫妻有了小宝宝的时候,必须要提着鸡蛋和礼品去看小宝宝。

回门

结婚后,新郎第一次去岳父家称为回门。结婚后第三天新郎必须陪着新娘去岳父家。不能空手去岳父家,要带着礼品去。女家也要准备隆重的“回门酒”。席间,新娘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也要回新郎一个红包。但是,新娘和新郎必须要在天黑之前回到自己家。

这样,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才算圆满结束。

我是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籍贯是宁夏的回族。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我们的婚礼大多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广泛,大多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呈现出各色的婚庆习俗,但都不曾违背其教规规定。从订婚到结婚,他们都有着一套既定的习俗顺序。

(一)说媒。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自由恋爱的当下,回族依然保存着他们请媒人说媒的礼俗。不论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还是相亲认识都无一例外的要请媒人去女方家里,媒人一般是两人,分别代表男方女方,大多数男女双方都熟悉的亲戚朋友。所谓提亲,是由媒人带着男方准备的四色礼(茶叶,糖果,核桃和枣)去女方家提亲,交代男方的基本情况,女方接受四色礼。女方若是觉得合适了,就请己方的媒人带着回礼去男方家回话。俗称换手礼,好比古时候的定情信物。女方若是不回礼,则表示在考虑当中,若是女方不同意则要还回男方媒人送来四色礼。当下媒人说媒都成了走过场,象征性的去为两心相悦的良人说媒,否则会受到讽刺。

(二)订婚。是男方要拿聘礼(聘礼的轻重视男方的家庭条件而定)和聘金(古兰经里把聘金称作“麦哈尔”)给女方家里。如果不送聘礼,则婚礼无效。送聘礼的当天,男女方家里都要设小宴招待叔伯姑舅姨等近亲的亲属。还要过“尔麦里”,“尔麦里”是宗教仪式,要请阿訇或较有威望的伊斯兰教信徒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则要认真聆听,意在举意平安顺利。“尔麦里”过后,男女双方家人一起赴宴,商定结婚的大致日期。

(三)送大礼。是具体的结婚日期确定下来以后,在婚期的前段时间。大礼当天男生要给女生送为她购置的化妆品,饰品(婚戒是在大礼的当天就为女生戴上),衣物等。男方还要给女方的近亲(叔伯姑舅姨)准备四色礼,给女方的长辈说\"色俩目\",意味感谢他们把女儿嫁给自己。

(四)娶亲。是在婚礼的当天早晨。新郎在清晨去女方家里,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房屋正中放四方桌,上席坐阿訇,左边坐父母,右边坐女方父母,阿訇正对的座位上新郎新娘跪着听阿訇的教诲,阿訇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片段,大意为两人因担负起作为夫妻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尼卡哈”仪式结束后,男方回去准备迎亲,新娘则去化妆换衣等着迎亲。

男方来迎亲的时候要为女方父母再拿一份四色礼,还要为新娘的母亲准备“谢娘衣”(有时候也可以是上好的布料),顾名思义是感谢母亲把养育女儿嫁给自己;还要为新娘准备“催衣”,意为迫不及待的要将新娘娶回家新娘。早期的时候,新娘是要头戴银饰,穿着祖母或长辈做的有流苏的九片布料拼接成的绣花长裙,意为长长久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大多摒弃了这一习俗,也穿上了婚纱。在新郎来迎亲之前,新娘大多都等在卧室或是和亲朋好友合影。一般回族的家宴都是流水席,女方家的客人要在迎亲车来之前招待完一大半,基本上是新娘离家后就散席了。

接亲的车不可去的太早,大概在新娘家宴进展到一多半的时候才可去,但需要在中午之前把新娘迎娶回家。迎亲的人要包括男方妈妈那边的亲戚,但男方父母不可出现。新郎迎亲需过三道门,第一道门是新娘的哥哥或姐夫把门,第二道门由新娘的弟弟妹妹把门,第三道门则是玩闹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把门,每道门新郎都是分撒红包开门。过的第二道门一般都会挂个门帘,由新娘的亲兄弟姊妹把门帘撑起,新郎要听小姑或小舅子训话,然后拿红包给他以示谢意。接到新娘后,要携着新娘的手去向新娘的家人和帮忙婚宴的人说“赛俩目”道别。以往的新娘迎亲车来之前还要哭嫁,新娘的好朋友围绕着她一起哭嫁,意为舍不得离开家,不哭嫁是会被人说道的,说新娘迫不及待离家嫁人,但现在渐渐的也没有这种习俗了。

新郎迎亲车队返回时,不可以走来时的路,意为不后悔不走回头路。车队在离家还有两百米的距离时会停下来,男方的父母叔伯姑婶会被画成很搞笑的样子身上绑着绳子在等着迎亲车队,婚车停下来把长辈身上的绳子栓在车头,让长辈拉着车往前走(当然这时候婚车司机就必须放水了),意为男方长辈不会像这样为难新娘。在离家一百米的距离,新郎要抱着或背着新娘进家门,不让新娘脚碰到地面,意为丈夫会像这样疼爱妻子,进了房间才把新娘放下来。等新娘换下婚纱,换上新郎拿的“催衣”,再由新郎带着新娘去向新郎的亲友说“色俩木”打招呼,打完招呼新娘要坐在男方父母旁边,向他们敬茶,和他们一起吃饭。离席回房的时候,进门前要“撒喜”,将喜枣喜糖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分享幸福。当天晚上闹洞房耍新郎新娘,一般都是新郎的兄弟和朋友,准备各种节目整蛊新郎新娘。闹洞房结束后,新郎要给新娘一个红包,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

表贤惠。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早晨,新郎的姐妹或者亲侄女外甥要来打扫新房,问候新娘,新娘要拿红包给前来问候的人。新郎家还要宴请常来往的亲戚邻居,一般以包子待客,俗称“睁眼包子”,意为眼光好娶了个好媳妇回来。

回门。 婚礼后三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看望岳父母及亲戚,男方的父母也要一起回去,意为亲家相认。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准备好,款待亲家及女婿。婚礼后七天,新娘的父母要带着礼品去看女儿,回礼。

以上以具有代表性的将东南、西南、西北的风俗,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回族婚礼,简单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当地婚俗礼仪。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传统的婚俗礼仪一点一点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风俗礼仪是本民族文化的强大符号,是传达意义或信息最重要的形式。在其外在的种种表现下,隐含的是深厚的民族文化,而这些象征也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够理解传承。然能够代表当地人文特色,突出当地文化内涵的传统礼仪也越来越少的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和传承。

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当事人,而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的事。以隆重的一系列婚俗礼仪来引起当事人和亲朋好友对婚姻本事的重视,背后融合着“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寓意。不论是为了渲染气氛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是跨火盆,焚烧钱粮都是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祈祷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婚俗礼仪越来越西方化的当下,只有家族的老人才记得那些渐渐被摒弃和遗忘的代表着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和礼仪。被遗忘的也许不是单纯的仅仅只是那些风俗礼仪,而是那些礼仪背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许我们该多多倡导传统的中式婚礼或是更好的将中西式婚礼很好的融合,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能够将我们的祖先所传承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但不论时间空间如何转换,婚俗礼仪亘古不变的是它的意义。结婚是件人生大事,婚礼是这人生中最神圣最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论仪式简单还是繁琐,对新人的祝福的心从未改变。那些在婚礼的场合道喜的言辞,不论是对新人的父母说“恭贺秦晋、结亲兼福”,还是对新人说“永结同心、百年好合”,都不足以表达我们作为新人的亲朋好友递上的浓浓祝福,所有的祝福溢于言表。

单县民俗调查

青岛民俗调查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新洲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民风民俗的调查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

民俗调查t Word 文档

崇明新年乡土民俗调查

《民俗调查.doc》
民俗调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