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2020-03-02 04:09: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创新会议报到20法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党有什么主张,都要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出去。会议是个好载体,信息量非常丰富,办报办台可以说都离不开会议。会议报道多了,于是有人埋怨会议,有人讨厌会议。作为记者,尤其是作为党报记者,不跑会议新闻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你能不能独具慧眼,在枯燥冗长的会议程式中,发现鲜活稀有的新闻,主动变“会议动态”为“会议新闻”,使其成为真正的新闻。也就是说,你若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你肯定就是佼佼者,受众满意,你自己也会满意。

讲会议报到,必然要降到一个程式化的问题,譬如:谁主持会议,谁出席会议,谁参加会议,谁作重要讲话,谁在大会发言,等等。这些程式是报还是不报,我看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说,重要会议须讲程式化,而且应格外认真,该报到的程式和名字一个也不能少。而一般性的会议,大可不必中规中矩,该省的程式尽量省去。

我们讲会议新闻出新出彩,原则上是指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这类会议很多,几乎年年、月月、天天都有,弄得不好,若都是领导强调,领导指出,受众就会很反感。对于这类新闻,我们提倡应尽量减少程式化报道,在会议中捕捉新闻,增加可读性,增加针对性,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说白了就是创新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写新闻,就是用心,用神、用智,“踏破铁鞋不言苦,带露摘花赏其鲜。”探讨创新会议报道,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作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里结合部分有影响的会议新闻作品,特归特、推荐20种较常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写作方法。

一、细节法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是表现事物的最小单位。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言:“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她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写细节,新闻活。

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未在中间,马上亲自动手把写有“袁隆平”仨字的座位牌放在主席台正中,并恭请袁院士入座。看到这一幕,会场上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三湘都市报》的记者特别细心,第二天即发出报道:《袁院士,请您坐中间》(主题)省政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

长亲自为功臣换座(副题)》。而其他几家媒体,主题几本都是《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之类。

虽然,“省长让座”比之一般的会议报道,更胜一筹,更有表现力。为何?因为他抓住了会议中最感人、最有说服力的细节。省长让院士坐中间,既反映了省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礼待贤能的品德,又与会议的主题——为院士庆功相得益彰,简洁的表现了湖南省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抓住“省长让座”这一细节,一条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会议报道,立刻生动了起来,有了新鲜感和现场感。

二、提炼法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是谓提炼。从会议上领导的长篇演讲中找出有概括性、代表性的东西,也叫提炼。这种提炼,受众最欢迎。

1982年初,北京市交通局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交通部一位副部长在会上讲话。新华社记者去了,觉得正面报道会议不妥,简单摘发领导讲话也不妥,而是抓住这位副部长讲话的主要精神,进行浓缩和提炼,采用第一人称,写成了一篇《一位副部长的“酸甜苦辣”》的消息。消息让新闻人物直接面向读者,敞开心扉,让人感到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新华社播出后,许多地方报纸转载,复旦大学还编入了新闻学基础教材。

去除了泡沫和杂志,提炼出会议的精华,新闻的可读性就会大大增强。

三、凸显法

一个会议,程式很多,内容很多,领导人讲话的也多,是笼统的报道,还是抓住一个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突出报道,这既是考量记者的智慧,更考量记者的胆量。用凸显法报道会议,掩去的是会议,凸显的是新闻。

1992年10月20日,湖南零陵地区召开粮食改革工作会议,地区好几位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其中一位行署副专员在讲话中宣布:从11月1日起在全区城乡全面放开粮油销价,取消城镇居民定量粮油平价供应和农村粮食统定销平价公映;从明年1月1日起,放开粮油购价,所有购销价格一律随行就市。与会的我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重大改革,必须以最醒目、最突出的新闻告诉读者。于是我大胆的舍去会议程式,舍去所有领导人的姓名和讲话,用三行标题,在报纸头版头条发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会议消息:《粮食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出台(引题)十一月一日全面放开粮油销价(主题)明年一月一日起取消国家粮油订购任务,价格一律随行就市(副题)》。报道出来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大家一睹为快。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创新会议报到,凸显新闻,首先应让标题从固定模式中

解放出来。

四、截取法

从整体中切去一部分,即为截取。《百喻经.为妇贸鼻喻》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截取会议或领导讲话中有价值的部分,不失为会议报道的一种好方法。

1991年10月2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向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学习的座谈会,不少记者为了抢发新闻,一拿到领导同志的讲话稿后就开始编写新闻。而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董武真与众不同,他非常敏锐的注意到前任省委书记郭峰发言的第一句开场白:“我首先检讨,我对科技重视不够。”轮到现任省委书记全树仁讲话,当他脱稿发言时,也找出了自己及省里对科技重视不够的差距,并谈到今后应怎样重视的具体措施。记者马上意识到,党中央号召学习钱学森,是对全党全民重视科技的总动员,两届省委书记在座谈会上诚恳主动检讨自己在科技工作方面的缺点,这是难得的科技新闻题材。于是,截取这一横截面,写成了《两届省委书记的憾事》一稿。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读到这篇新闻后,马上提笔给作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拜读大作,很高兴。两位省委书记的一番衷心讲话表明辽宁大有希望。落实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同志也需要鼓励。在这方面,新闻界的同志们能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会议新闻如能选好角度,抓住要害,采取截面的方法来写,是不难写出好作品来的。

五、跳出法

作为新闻记者,“跳出会议写会议”这个提法一般都不陌生,但如何“跳出”,各人本事并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既不采写会议本身,也不正面入手寻找某一角度写会议,而是从会议之外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某一新闻事件。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大多不同凡响。

1997年,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韩晓辉随陕西省政府车队前往渭南市大荔县朝邑农场,参加省农机管理局主办的“陕西省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仪式结束后,其他人都回去了。记者多停留一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收割机没有收割完就开回去了,记者产生了疑问。一了解才知道,麦子还没有熟,开机仪式只是一个形式。于是当天完成了《夏收何必搞仪式 麦子未熟遭“剃头”》的报道,并三易其稿。最后,这篇报道获得了1997年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六、特写法

特写属报告文学的一个种类,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载体。其特点是抓住显示生活任务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95年12月,共青团浙江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出席会议并作了4小时12分钟的长篇讲话。一般的媒体都用正宗的“本报讯”来报道这次会议,而浙江青年却独具匠心,写出新闻特写《充满激情:四小时十二分》,既突出了会议气氛及事件的特点,又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都想看看这么长时间究竟讲了些什么。特写写万省长在讲话:“在《列宁在1918年》这个电影里,瓦西里对娜塔莎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说完就上察里津浅显去了。我们现在又的青年人也在讲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可他讲完就上床睡觉去了„„”这些话语打破了一般会议报到刻板、沉闷的写法,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气。特写极富现场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后来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报好新闻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七、切面法

切面亦称剖面,把会议如面团一样切开,看看哪一面最精彩,最有价值。用“切面法”报道会议,呈献给观众不是会议的全貌,而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侧面。

1981年12月,煤炭部召开全国统配煤矿电话会议,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前去报道。他没有按规定程式报道与会的领导,会议的议程、部长的报告、会议的内容等,而是从侧面入手,写了一篇题为《煤炭部改进作风,电话会只用十八分钟》的消息。作者仅仅抓住为什么仅用18分钟这个主题,写煤炭部领导如何精心准备会议,如何精心准备演讲稿,“许在廉的讲话提纲先后修改了5次,高杨文改了1次。”这篇会议消息刊播后,开短会一时成为全国的一个风气。

八、插曲法

插曲是指配置在话剧或电影、电视中的歌曲,比喻事情发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段。抓住会议过程中意外的事件来写,这种报道方法可叫“插曲法”。

2008年9月13日,人民军队报在报眼位置刊发了一篇反映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在宁夏参加某师座谈会带头改进会风的特写《“今天汇报,每人不超过5分钟”》,在部队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郭伯雄视察某炮兵团,准备召开一个座谈会,听取某步兵师师团领导关于基层建设情况的汇报。然而会议还没开始,就出现一个“意外”:郭伯雄准时来到会场,一落座就直奔主题,没让集团军领导介绍人员,没让军师领导汇报,直接提出问题,让参加座谈的7位团长、政委回答,而且明确要求“不要一套一套的,每人不超过5分钟”。

毫无疑问,这是座谈会的一个插曲,一个极有意义的插曲。记者敏锐的捕捉

到了,从插曲中发现了重大新闻:《改进会风,军委首长正身体力行》。

九、反常法

跟常道相反,跟常情不同,是谓反常。《易.屯》言:“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反常也。”反常的东西如“人咬狗”一样,会让人大吃一惊且刮目相看。

1993年3月18日,全国丝绸交易会在杭州拉开序幕,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采访。可令多数记者失望的是,“丝交会”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嘉宾剪彩„„这就很不像“会”了,有的记者因此而打道回府。而钱江晚报记者李迅却独具慧眼,他认为这些反常之处正是“丝交会”最具新闻价值的特征,因而从别人觉得没有新闻价值的会议中,发掘出了别具一格的会议新闻:《务实,代替了领导讲话、嘉宾剪彩、满天气球„„/’93全国“丝交会”没有开幕式》,从而一举获得了当年浙江省好新闻奖。

十、求证法

会场是丰富的信息源,会场传达出的信息绝不仅仅是这个会议的主题,也许一份材料、一位领导人的讲话,所包含的信息就成千上百。会场里的信息有的可以直接成为新闻,有的需要培养和挖掘,有的还需寻找证据或求得证实。经过求证的新闻,更令人信服。

2001年,湖南省召开水利工作会议,湖南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从会上获悉:洞庭湖经过3年综合治理,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这以信息引起了总编辑万茂华的高度重视。他想,湖南省最基本的省情是“水情”,湖南之险在洞庭一湖,湖南之忧乃洞庭一湖,一湖之水维系着三湘人民的安危和荣衰,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为了实实在在证实这一新闻,他率一名副总编辑与两名记者立即组成采访组,带着“洞庭湖蓄水面积扩大后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变化的?湖区人民有什么反应?”等问题,先后三次下洞庭,跑了湖区10多个县市,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并还多次上门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请教,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他们终于写出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新闻精品《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一举获得了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从会场到现场,从线索到求索,鲜活的会议新闻就是这样产生的。(未完待续)

公文写作如何出新出彩

出新出彩,清晰生动——演讲稿的写作

让小学语文课堂出彩

如何让作文出彩

让作文语言出彩

如何让简历出彩

如何让课堂出彩

让中原更加出彩

如何让考场作文出彩

如何让内刊出彩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doc》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