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心得

2020-03-03 01:06: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听禅问道静思语

一位师友与我谈及佛学,让我先是听而生畏,因为家族没有信教之人,而我的文学水平也不过如此,何谈佛学?不过,常人说的“佛在我心中”这句话,又使我觉得佛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真正遥远的是公元前6世纪,那个微妙而令人遥想的,即两千多年前印度大陆上空的那道智慧而温暖的光芒。

早在距今五年多年前,古印度与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一起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公元前6世纪,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他的门徒称他为“佛”,意为“大彻大悟的人”。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类受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只有刻苦修行,消灭欲望,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释迦摩尼佛圣的诞生,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人生、实现整个东方文明以至世界文明的先河,这道照彻人类解脱人生痛苦的普度之航的光芒,更是人类许多伟大的智者,不遗余力地为着这个不约而同的命题而创造的辉煌。

此刻,我由不得无限崇拜与缅怀那些将佛陀所说和高僧大德的著作结集成佛学的苦行僧们,仰慕那条承载着运输传递商品、圣洁的佛经的丝绸之路。若是那些早已入灭的佛圣僧人们能转世至今,随心所欲地操纵着电脑鼠标、搭乘着经过天山、沙漠,往返于印度与我们祖国的空客飞机,该会怎样的欢喜雀跃?

然而,现代化的信息传递与交通,也只能缩短物理的路程和时间,而经过一代代佛人孜孜不倦、苦心涅槃集结成佛学的经、律、论,即三藏十二部经典,要与我们中国文化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成就世界文化史上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碰撞融合的滚滚洪流,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默默耕耘、矢志不渝的连续奋斗和朝朝暮暮绞尽脑汁的寻思。

就四海信众的向往之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来说,无论是东台的望海峰、南台的锦绣峰、西台的狮吼峰、北台的叶斗峰,还是台中的翠岩峰,各自都有它们出神入化的佛境、各自皆有神奇殊胜的景象、各自都承载传续并闪耀着佛的智慧与普照万物的灵光。

一个僧人所留于后人的一个偈:来时有路,去时便误,撑起眉头,放开脚步,月挂中峰,云消夜渡,努力向前,切莫回顾。这一则有着深刻含义的偈语,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佛学的距离,深感佛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境界,我们的事业更需要这种精神!

曾经有位朋友送给我一枚观音菩萨的挂坠,我只简单理解她会带给我吉祥,而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走进佛学后方才知晓。不是吗?无论在灾难面前、还是面临着风风雨雨,我们赈灾捐献、助人为乐,无一不是体现观世音慈悲世人的情怀,只不过我们称之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此时,当我再低头看到胸前的观世音菩萨挂坠时,首先想到的是为他人付出爱心,而不仅仅是向别人索取。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是普贤信仰、地藏信仰,还是弥勒信仰,它们与中国文化其实早已是水乳交融,它们无一不是让我们消除对幽冥世界的恐惧,激励我们期盼未来的美好,教育我们忠诚孝道,鼓励让我们敞开心怀,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阳。就如这位弥勒佛偈语:大肚能容,了切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佛学如此与中国文化相融,而今当我们手拿一本“快译通”,一点便知四海语时,是否还会记得公元70年,两位远道而来的古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就是他们在洛阳的白马寺里,译出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当我们的复印机便利地复制出成千上万的文稿时,是否记得曾经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杠杆”——活字印刷术?当我们口出哲语、或夸夸其谈哲学时,更不能忘记回顾,那条远道而来的洪流——佛学。

即便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佛学的博大精深、“超于象外,得其环中”的许多禅语,也正是赋予我们的诗文达到最高境界“神韵”的奥秘。

苏轼的《送参廖师》:上人学苦空,百念已回冷。......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关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就是用禅理来写诗、论诗的最好例证。

之前,我还有个巨大的误解,以为《西游记》不过就是为唐僧西天取经而编写的神话传说,却不知这部伟大的著作,乃至《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的源头都是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和启迪而创作的。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大乘庄严经论》则真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小说,近代

一、二钜制《水浒》、红楼》之流,其结体运笔,受《华严》、《涅槃》之影响者实多......

不言而喻,我们像《长恨歌》类乐的音乐艺术、敦煌等舞蹈艺术、《天女散花》等戏剧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学的影响。千百年来,佛学不断地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土壤和氛围,而吸纳了佛学精髓的众多中国文化艺术,更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任何事物的艰难历程,同时也为它创造了一种发展的机缘。佛学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又要从遥远的古印度传入中国之时,首先要始于人类一笔一画写就的文字,而在上千种文字中,我们的汉字又具备了独特的表意特征,更因为汉字从甲骨、金文、演变成大篆、小篆、隶书,继而到楷书、行书、草书,并升华为一门高雅的、世界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故从纸墨抄誉和碑铭摩崖刻这个汉译佛典弘布流通的主要途径起,佛学便与中国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的记述玄庄赴古印度取经和回国译经的史实序文《圣教序》,就是玄庄法师聘请唐太宗撰写的;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著称的书圣王羲之,当时不仅与高僧大德来往密切,还送自己的宅院给西域高僧达摩多罗,因此王羲之的行书深受佛学影响。注重禅定、落笔摒除杂念、凝神静虑、驰思造化,使得他的书法形神具备、臻于化境。反之,书僧现象更营造了书法和佛学结合的文化奇观。

此刻,当我拿出王羲之书法字帖时,第一次感到它是如此的沉甸甸,第一次设身处地想到,若不是高僧法师当年孜孜以求,按照《集圣教序碑》序文的内容再勒石刻碑为《集王书圣教序碑》,成为了和

《兰亭序》一样历代研究王羲之书法的范本,怎会有今天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我的手中又怎会有这本厚重的帖宝呢?

如果说佛教造像代表中国宗教艺术的高峰,佛教碑刻则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而在众多堪称千古名作的碑刻中,有着中国书法极高的艺术价值。试想,若是没有许多未必信佛教的书法巨匠,不辞劳苦、不苟一笔一画地撰写,如今的中华宝库中,怎会留下这么丰厚的写经抄经、摩崖刻经、佛寺碑铭的书法精品!

不仅如此,大量僧人的书法不但反映了佛学对中国书法的外在影响,更体现了佛学对中国书法风格内在的影响,尤其是在文艺兴盛的唐代,佛学的禅风也大兴起来。书法家与禅僧在精神上有着共同之处,在书法中,彻悟者禅僧要求精神完全解脱,悟入禅境,书法家则须“心源为炉,笔端为炭”,排除杂念,澄心静虑,将自然万象经过熔炼陶冶,组合成书法中的意。而当书法艺术家不断地将禅宗的审美观融入书法艺术时,从“尚法”到“尚意”的书法大革命暴发了。这一重大变化,让书法家们从展示一种技艺,升华为展示个人超逸洒脱的品行。无疑,这更是一场书法艺术从形质迈向神采境界的历史性变革。

正如当代书法家沈尹默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此外,佛学在绘画、雕塑、建筑,乃至于医药、养生、民俗、茶文化、民族道德、伦理道德等学中,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初知了这些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历史知识时,禁不住又想,那些苦苦行僧的佛圣与我们中华民族不断求索的文化艺术家们,他们当初艰辛的交流途径与真情无私的共勉,似乎没有提出更加高昂的口号,然而,他们探索和传承的人类智慧与文明却给我们一代代后人,留下了受之无穷的宝贵财富。

佛学心得

佛学

佛学

佛学智慧书读书心得

佛学心得体会

佛学题目

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概论

佛学浅析

《佛学心得.doc》
佛学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