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差错

2020-03-01 18:52: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4“十大语文差错”发布

《咬文嚼字》杂志社昨日发布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内容涵盖二孩、马航、明星吸毒等热点事件。

杂志执行副主编黄安靖表示,发布“语错”的目的在于开设“语文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曾经发布的差错,后来明显减少。2013年发布的‘语错’中,有‘弑医案’一条,后来许多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都改成了‘杀医案’或‘伤医案’。”

时政新闻报道成为2014年“语错”的重灾区,占六条之多:

一、“两会”报道中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实际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入驻”误为“入住”。“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 1

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因此应用“入驻”;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许多媒体在报道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

四、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说法。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五、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

十、几十万分之一。

另外还有:

七、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是错的。“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

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

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鬆树”。

在影视作品中,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十、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咬文嚼字》编辑部专家表示,此次十大语文差错评选强调“年度性”和“典型性”,既要强调这些差错大部分发生在今年,又强调这些差错是经常发生的。

记者注意到,十大语文差错中,有8个来自于媒体报道。媒介的大众传播对语文差错具有放大效应,所以对于用词用字应该格外谨慎。在《咬文嚼字》编辑部专家看来,中国素有“一字师”传统,人们对汉字理应怀有一份敬意,然而现在人心浮躁,这份敬意已荡然无存。很多年来,《咬文嚼字》对一些著名作品语文差错的“咬嚼”,也经常被认为是“骨头里挑刺”。

但《咬文嚼字》相关人士昨天表示,他们并不会放弃对文字“咬嚼”的姿态,会继续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语文差错,而且一些差错被《咬文嚼字》公布之后,使用的次数确实明显减少了。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韩隽教授表示,新闻报道本该是严谨的,媒体语言更应强化引领功能,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必须予以纠正,如“拘留”误为“逮捕”、“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等,这样的错误可能导致读者获取错误信息,甚至对政策误解。此外还有些差错是因为不细致、不规范等造成的。她建议,媒体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使之透彻理解政策,熟悉相关法律,同时把好关,为广大读者提供严谨准确的新闻报道。

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

咬出语文十大差错

盘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高考备考:十大语文差错出炉

十大语文差错和十大流行语(优秀)

《咬文嚼字》: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 年度十大热词

《咬文嚼字》公布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评出十大语文差错:“单独二胎”错了!

《十大语文差错.doc》
十大语文差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