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考前心理辅导

2020-03-03 07:19: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三毕业班优秀生考前心理辅导——个案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问题呈现】

临近中考,作为中考的“当事人”,学生们一方面要应对繁重的学业,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总结学生所有的问题,我将学生的状态归结为三大类:

1、心浮气躁型: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总感觉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压力很大,烦燥,学习经常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不知如何去应对自己的学业。

2、杞人忧天型:对自己即将面对的中考充满了恐惧,总被一些无谓的问题所困扰,如万一考不上怎么办?万一考试紧张怎么办?等等。

3、手忙脚乱型:总感觉自己要学的太多,时间总是不够用,看着这科,想着那科,一刻都不敢放松但又没有效率。

【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对中考缺乏正确的认识。

2、对自己缺乏全面的了解。

3、缺乏科学的复习方法与策略。

4、成就动机过于强烈,害怕失败。

【辅导目标】

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目前的状况,减轻心理焦虑,轻松面对中考前的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辅导对象】

初三年级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辅导过程设计】

故事引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故事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 《过桥的启示》

一条山涧的西岸是悬崖峭壁,涧内水流湍急,打在岩石上冲起白花花的泡沫,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四个旅客——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正常人来到这里,他们想要到对岸去。悬崖之间只有一条铁索桥,四人别无他法,只能一个接一个抓住铁链,慢慢攀附过去。

盲人安全地过去了,聋子安全地过去了,还有一个正常人也安全过去了,可另一个正常人却因为在铁索中间腿发软,不敢前进,最终掉进了河里。难道正常人还不如盲人和聋子?请你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盲人看不见面临的危险,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聋子听不见水声,只要不向下看就可以了。虽然第三个人能听见也能看见,但他可以不去管这些,只要用心过桥就行。

师:哦,那第四个人呢?

生:心理素质不好,吓的。

师:分析得很好,那个失足掉到水中的正常人恰恰是因为他的耳聪目明。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是否很类似呢?

(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我让学生与故事中的四个旅客对号入座,因为是优秀生,所以不少学生选择了与第四个旅客对号。)

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他目前的处境,对岸是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中考就似这个铁索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比喻,可以把这个示意图画在了黑板上。) 师:想一想,山涧内的水流和对岸的悬崖又是什么呢?

生:是压力;题海;父母的期望;自己的期望;对中考的恐惧;自己的实力„„ 师:想不想安全度过“中考”这座桥呢?

生:想!

师:那好,今天,我就给你三把金钥匙,谁掌握了这三把金钥匙,谁就能安全度过这座“桥”。

第一把金钥匙:正确认识中考

(学生对中考的恐惧缘于对中考认识不足,此环节通过对中考实质的探讨,让学生对中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减轻莫名的考试焦虑)

师:在你的心目中,中考是什么呢?

生:“是老虎,恐怖吓人。”“是大山,难以超越。”“是咖啡,先苦后甜。”“是决定我们命运的几个破纸”“是水彩笔,可以挥笔描画人生的色彩。”„„ 师:可以看出,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座不一样的“桥”。有可怕的铁索桥,有美丽的彩虹桥,无论这座“桥”如何变化,总是去除不了它“桥”的本质,那么我们说,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桥”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考试。

师:对,是考试。从小学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是久经“考”验了,那中考和平时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与学生共同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面对中考,只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

1、考什么?

初中三年所学的知识,并非看不见摸不着。

2、怎么考?

形式:题型都是平时做作业或模拟练习过的,不可怕。

原则:基础占60%,中等难度占20-25%,难度较高的占15%-20%,了解这些,学生如果能做到会答的不丢分,不确定的争取得分,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心中有数,就会多一些自信,少一点焦虑。

第二把金钥匙:全面了解自己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自己对各科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学习风格、

个性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扬长补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将注意力从关注考试结果转到关注学习过程。)

师: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过“桥”之前,大家想一想,自己具备了哪些过“桥”的能力?也就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还缺少些什么?”比如说:在我们所有的学科中,你对各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在每一学科中,你对各个单元、章节之间的知识是否能融会贯通?

自己课下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排排序。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突破学习的“高原”

生:什么是“高原”?

师:在中考前复习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

生:有。

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原现象”。这种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中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中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那么如何突破高原现象呢?

师: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你可以对平时每次考试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具体的分析,看看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然后你就要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可以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最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最好是中考模拟题)。再对自测结果做补缺练习。这样做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阶段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增强信心,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

其实考试成绩的起伏完全属于正常现象,我们根本没必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衡量自己真实水平的量标。如果把每次考试都看成是中考的演练,必然会使自己造成过于紧张,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自己日常的心情和复习迎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第三把金钥匙:掌握科学的复习策略

(此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的,许多学生的考前复习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复习进度进行,心中没有自己的战略方针。了解并制定正确、合理的复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教师介绍为主。)

1.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在总复习阶段认真听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复习阶段的讲课,跟新课完全不一样,老师会把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揉在一起系统化,思路跟老师走,用心听一堂课可能比自己看书高效,因为老师对知识的把握,哪些考得多,考到什么层次更好,所以自己的复习计划尽量和老师保持一致比较好,但是在复习迎考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针对全班的整体情况进行复习。这种复习程序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你,也许有的内容你已滚瓜烂熟,老师却仍在反复讲解,而有的知识点却恰好是你的弱点,但老师却可能一语带过。摆脱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结合老师的复习进程(这种进程,教师一般会事先宣布),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复习进程。有的问题,自己比较熟悉,而且在老

师的复习进程中也有安排的,就不要再利用课外时间去复习了;而有的知识点,自己还比较生疏,就多安排一点时间提前啃,待到老师复习时,再仔细领悟。这就保证了自己的复习进程与老师安排的复习进程有机交融,互相促进。

2.要以教材为本

中考内容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教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已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中考经验所证明。在这方面,任何形式的复习资料都无法与之相比。教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对中考复习极为有力,所以我们不必劳心费神地四处搜集复习参考资料,只要将教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就不难考出好成绩。当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一些课外书、做一些课外习题,也有益于对教材的理解,但这只能作为对教材的一种补充,而不能舍本求末。

3.重视旧错的收集整理

有的同学在平时作业或小考中出现了错误,自以为改正后就可丢之一旁了。结果在下一次考试或升学的大考中,故错重犯,后悔不迭,实在令人遗憾。这些平时出现的错误,由于心理定势的影响,经过一次改正,大脑很难清除它们的痕迹。事过数月或更长时间后,如果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混在一起,大脑往往很难分辨。最佳做法是:将这些错误“集中关押,登录在案”,待到临考时,再把这些错误“突击提审”。这样,在以后的考试中,它们就再难蒙混过关了。

掌握了这三把金钥匙,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走过了这座中考“桥”,所以希望你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关注自己,关注过程,专心过“桥”,成功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反思】

考前心理问题在优等生群体中决不是个别,在我国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下,在家长、社会、学校的高期望值下,学优生们惟有用高分、用好名次来回报家长和老师们,担起了使家庭荣耀、使学校扬名、使自己出人头地的重任。这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产生焦急、忧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尤其到了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更容易让他们产生焦虑。心理保健不只是平日我们关注的后进学生的问题,优等生的心理更是急需关注与保健,因为他们的心理或许更脆弱。“桃李芬芳,润物无声”,每一个受教育的青少年都应拥有老师爱的赐予,因此谨记优生也要忧心。

考前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辅导

毕业班考前辅导教案

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考前心理辅导

《毕业班考前心理辅导.doc》
毕业班考前心理辅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