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冲突

2020-03-04 05:21: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

某留学生初到美国 ,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习俗的差异

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英美人一般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所以有些西方游客在我国一些售票处前看到拥挤的情形,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既要买票又害怕与周围人有任何的身体接触。有握手方面,文化的差异也有些不同。在英语国家,两名男子相遇时伸出张开的手掌,握住对方的手,稍稍用力地垂直摇动一两次,然后立即松开。和西方国家的人握手,我们可能会感到用力 过猛,有点像折筋断骨式的握手。而西方人又感觉我们握手太轻,感觉不够恳切。有时中国主人握住外国客伯手,并不马上松开,这也是西方客人所不习惯的。

在西方每个有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的距离。它是无形的,但进入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会让别人很不自在的。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胀,不少西方人认为是剥夺个人生育自由权。产国有2亿支私人枪支,人人可以买枪,枪击是青少年丧命的重要原因。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枪打伤,要求控制私人枪支的舆论举起。里本人表示反对,认为控制私人枪支侵犯个人自由。对此,我国人民是很难理解的。由于伦理观念差别,我国在眉头孩子时采取绝缘化对策,尽可能不让孩子知晓自己的身世与身生父母;美国人在收养孩子时采取亲密化对策, 尽可能保持孩子与原生文化、亲人的联系。

三、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

个人至上一般称为个人主义。我国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有本质区别。我国«辞海»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显然是个贬义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 重视个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我的个人主义,尊重你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成了褒义词。美国 宪法规定百姓可以和平集会、请愿、示威。但是,不能影响正常的通告、工作。如果侵占了办公楼出入的通道,警察就会干预。对个人广义词义的巨大分歧,采用个人至上 表述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独立宣言»又称个人至上宣言。 «独立宣言»上说:“人重生而平等,并被造物都赋予某些不可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美国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人成就,推崇个人,强调个人权利,提倡自已判断,喜欢独来独往,竞赛竞争。颁发奥斯卡奖、普利策奖等奖项,很少有两个得主并列的书面。美国人提倡快乐生活,享受人间幸福,不必自寻烦恼,一旦条件允许就去买汽车、建房屋、周游世界。在英语中,“我”始终是大写的,有self作后缀的单词有100多个。

我国重视群体,重视家庭。国家是大家,个人相对渺小,个人利益带入家和国中。古汉语中没有与西方“个性”相符的词。“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规范。涉及“我”要“小”写,称鄙人、愚兄、老朽。贵至皇帝,自称寡人。自己的亲人称内人、贱内、糟糠、犬子。自己的家叫寒舍。“有人都的哥,无我不称弟”,见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称哥,自称弟。涉及个人的词,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含有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家庭、家乡在国人的以上中分量很重要。英文和各德文中没有“老乡”这个词英语字典中短语解释老乡: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town or province.桃园三结义讲刘备、关羽、张飞结拜兄弟。本来三人是君臣关系。结拜后就成兄弟关系,更亲近了,完全可以信赖了。

四、平等观与等级观

我国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从房屋的规制,门户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颜色,都可以区别人的等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人的等级代表人的地位,代表说话的分量。直到现在,习惯称呼要加职称和头衔。姓刘的工程师叫刘工,姓张的处长叫张处。遇到过一位姓傅的处长,不时要申明自己不是副处长,是姓傅的正处长。

美国人有较强的平观念。除教授和医生外,一般直接叫。不少美国 老板要求下级直呼其名。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杜鲁门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按照杜鲁门母亲的观念,总统和家民是平等的。

美国人还有不信赖父母的观念, 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评委会的观念。孩子过了18岁再依赖父母,是不光彩的。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也有失尊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帮助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晚年穷困潦倒,蛰居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驻美代表黄镇要资助她实现访华,被她谢绝了。地变卖了珍藏30年的瓷盘、珠宝、驼铃、清朝式样的对襟绣花衣服等,筹措奖金,自费重访中国。海伦的行为反映了美国人自立意识。

五、商务文化比较 应聘面试时,中国人常说:“本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多多教。”

在美国老板面前这样陈述,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美国 人在应聘时,尽一切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参加会议时,中国人喜欢坐在会扬后面。中国人常说“枪打出头鸟”,不愿意做出头鸟。会议主持人反复请大家往前排坐,就是不愿意往前去。美国 人参加会议,喜欢坐在。谁来的早,谁坐在前排,是美国 人的习惯。

商务活动中,中国人比较重人情,讲关系;中国人商务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有些重要决定在饭桌上敲定;美国人一般在严肃的会议桌前做决定。出现纠纷时中国人喜欢私了,美国人一般在法庭解决。

艾伦是一家中美合资食品有限公司的外方经理,因为第一次派驻国外,所以对一切都很新奇。中国人的热情和合作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然而,良好的开端并没能带来成功的结果。几个月过去了,艾伦渐渐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头,他的中国同事说话总喜欢兜圈子;处理事情是讨论决定而不是投票表决;他们总把“面子”看得很重;办事靠关系,讲人情;只知服从而缺乏独创等等。这些都让艾伦困惑不解,无所适从。而反过来,中国同事对他也同样不满。他们觉得艾伦太死板,只知照章办事,不讲情面,没有灵活性;处事独断,一个人说了算;只知赚钱,对员工缺乏尊重和关心。有位经理甚至愤而辞职,公司的管理一片混乱,产品销量也直线下降。

艾伦的经历对许多派驻中国的外方经理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中国满腹牢骚:政策和法律模棱两可、严重的官僚主义、太多的政府干预、蛛网一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国人令人费解的行事方式,诸如此类。对一些外国公司来说,中国远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金矿,反而是一个吞噬巨额投资的无底洞。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只与个人的性格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联系。既如此,那么,为什么有着相近文化背景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者比起欧美投资者来说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呢?答案很清楚:是文化差异使然。上述这些看似彼此不相干的问题都有一个背后的深层原因:文化冲突。

六、法制观念

在中国,人们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纪律性较差。这和西方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好事的留学德国的学生,拿循规蹈矩的德国人好好地开涮了一把。他在两个相连的电话亭上各写上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在一边暗中观察,发现那些呆板的德国男人真的只在写有男的一边排队打电话,而写有女士的那边即使没有人用也没有一个男士过去占用。

在美国人们发生争端通常会去法院解决问题,遇到小事也是按照规矩办事,不会越雷池半步。旅美学子何晓航有一段生动描述:“我在美国的家,后面是一片原野。院子没有围墙,芳草萋萋,接向远方,连着近邻。有一天刮起暴风雪,邻居家后院的花盆刮得地上跑,女主人在后面追。花盆吹到我家草地上,她迈过一步就可以抓得到。但她停住了,,给我家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允许她跑进我家的草地?她在电话里说:‘糟糕,婕妮不在家,我还有东西刮到她家的院子去了,只好等她回来再打电话。’活得真累呀。”

在美国,私人园地神圣不可侵犯,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能踏入。关于这方面还有一个更加血腥的真实案例,案件是在Louisiana,1992的万圣节,一位在美国的日本留学生误闯别人的私家领地,屋主误以为那个戴着面具的女孩是强盗,手持长枪,喝令这位留学生时说了一句:\'Freeze!\'(意思是不准动)。这位日本留学生可能不明白这个字的意思,还急步上前。当时天色昏暗,屋主误以为对方向前袭击自己,立即开枪。这位日本留学生当场中弹身亡。“

中国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闹到法庭法庭上去的。中国人讲究的是和谐,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任何事情能私了的尽量私了,私了不了的了才法庭上见。中国人在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如果数额不是十分巨大一般会选择沉默,也就是自认倒霉息事宁人算了。为人处事,往往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离婚七年多的陈女一直带儿子生活,因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开销日益加大,陈女决定向前夫刘某追索孩子的抚养费。案子起诉到法院后,陈女却被告知她与“前夫”并未离婚。原来,陈女与刘某早在2000年初就写下离婚申请,并在村干部的主持下签了一份“离婚协议书”,还在上面加盖了村委会公章,于是双方就这样宣告“离婚”,各自成家另过。这类案子在私了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体“审理”过程是通知男女双方及亲属代表到场,村干部分别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书面调解书,加盖村支部或村委会印章,案子宣告“审结”。

香港被英国统治近一个世纪,那里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西化的。香港回归前,那里的社会秩序不是很好。 据说在大街上打动的人很多,但这些打动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即抢别人钱包时不忘把人家的身份证当场还给人家,否则有可能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七、手势语导致的惨剧

很多年前,几位我国货轮水手在希腊一港口游泳,当他们看到哨兵做出一个手势后,返身向货轮游去,不料被这位哨兵开枪射杀。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原来是手势语不同造成的意外。

八、中华文化博大包容

以德报怨,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不负天下人。来出了一个曹操还被人们骂成白脸曹操骂了一两千年。我国的军事典籍里,多次提到衰兵必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后发制人,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兵戎相见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对国民党的分裂活动也制定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就是尽量不要发生磨擦,就是发生了磨擦也不能是自己先挑起事端,而而且还打得要有节制,不能打得太狠,当然这是与当时敌强我弱的实际与抗日战争的形势分不开的,但这一方针实际上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得以贯穿有我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这不能不说也反映了汉族文化懦弱的一面。经济、军事不够强大的时代,我国的对敌斗争要求是不打第一枪,直到现在我们的军队也还是防御性的,是后发制人的,我们的核武器也是强调在受到攻击后二次打击的,我国曾不止一次地向世界承诺我们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反观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其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计约为4000万英镑,巨额借款和高额利息打破了清朝二百多年来的财政收支平衡,近代中国的财政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放弃日本战争赔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其实也就是海盗文化,他们依靠船坚炮利,从非洲一直打到亚洲,每到一处总是要建立他们的殖民地,开始对当地直接或间接的殖民统治,例如对印度等国的完全占领和对中国的瓜分,他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侵略性、进攻性,极力争夺在海上及陆上的霸权,以强凌弱支配世界的其固有的秉性。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吃了太多的亏,应该予以坚决的回击。

舞蹈文化冲突分析论文

试论企业文化冲突(续).

关于文化冲突的思考

中西政治思想史

中西情人节

中西爱情观

中西文化差异

多重文化冲突下月的陨落

战略并购中的文化冲突

critical Incident #2文化冲突案例2

《中西文化的冲突.doc》
中西文化的冲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