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文康巴宗教寺庙

2020-03-01 19:43: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藏传佛教名寺古刹及苯波名寺推介

作为全民信教的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苯教,又选择和改造了佛教,形成了有别于佛教南北传承体系的、独具特色的、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完整的三藏教典、*转世制的藏族化的佛教,即拥有苯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五大派系的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传入康区是前弘时期,发展于后弘期。赤松德赞时期,因佛、苯斗争,“七试士”之一遍照护藏史称毗户遮那,流放康区察瓦绒(大渡河流域),他收徒传法,《大圆满法》在康区得到传播和发展,并建立了12座早期藏传佛教寺庙,和多处静修院。朗达玛灭佛,卫藏地区佛教徒为避难迁入康区,佛教在康区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下路弘传”中佛教戒学和传授戒律的中心。甘孜州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核心地,藏传佛教在这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衍变生息,深入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教派齐全,五教并举,全州共有大小寺庙500余座。

甘孜州藏传佛教寺庙及其佛教文化有其独特魅力。这些寺庙保存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特别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藏传佛教密宗文化,在萨迦、噶举、宁玛派寺庙中保存得较为完整。可以说康区佛教文化最充分体现了藏文化早期的那种包容性,体现了藏文化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因

1 而在藏文化中具有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一、苯波教名寺

起源于藏区本土,固有的原始宗教,是“灵气萨满教”在藏区的地方形式,是史前藏族原始宗教,在印度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之前,苯波佛教是象雄和吐蕃信仰的唯一佛教。苯波教这种藏族的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佛教的教义和教规,逐渐演变成为藏传佛教中一个教派。可以分为原始斯比苯波教和原始雍仲苯波佛教。与藏传佛教格鲁、萨迦、宁玛、噶举各派互相兼容并存共举,弥漫于雪域高原,弥漫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苯波教的创始人叫辛绕米沃。他出生在古像雄的欧摩隆仁(现西藏的阿里地区)。

苯波教最早传入康区在公元698-700年,8世纪末9世纪初,苯波教高僧热巴在德格扎科地区建立康区第一座苯教寺庙——登青寺。之后,苯教在康区有所发展。这一时期,苯教僧人向嘉绒地区发展。我州丹巴县部分地区、道孚东部和新龙县等地建起数十座苯教寺庙。其余一些县也零星存有苯教寺庙。主要名寺有登青寺、满金寺和益西寺等。

(一)登青寺。登青寺位于我州德格县中扎科乡,距县城290余公里。寺庙始建于587年,由夏扎仁波钦创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藏区苯波教派的最高学府和寺院中心,也是川、青、藏、甘等省区苯波教之母寺。登青寺原来是甘孜白利土司的家庙,后在大约公元1450年左右(拉钦向巴彭措时期)被德格土司以战争方式所取代,之后迁移

2 至现德格县中扎科乡。该寺庙不仅宗教历史文化悠久,而且也是见证和记述苯波派宗教文化传承的文物实体,其正殿经堂的主体建筑为当初建寺时的古建筑,至今主体建筑完好无损,其建筑气势宏伟、壮观。殿堂壁画艳丽夺目,至今未脱落和损坏,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6世纪以前,登青寺较为兴盛,属独尊苯波教派的白利土司控制,明末清初,该寺归德格土司兼法王控制,使其得到了较大发展。到建国初已发展成为康区教权最高、规模最大的苯波派寺祖。该寺在历史上为苯波教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登青寺清代以前未设*,清代仿其它寺庙教派设*,并将寺庙历代大喇嘛(寺主)追封为*,并允许*世袭、结婚生子女。寺庙自称康区大部分寺庙为登青寺分寺,有授苯波教徒喇嘛的教权,并有授苯波名僧最高学俗“众绕觉”的权利。寺庙长期设有“洛扎”、“黑扎”两所苯波学校,来自学习的有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苯波派僧徒,每年举行一次经学考核,年封“众绕觉”10名。寺庙名僧辈出,对德格乃至整个藏区苯波教宗教文化和藏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该寺第三十二世丹增翁加*所著的《地狱回忆录》和大堪布夏扎〃扎西降村所著的《苯波史》均为藏区有较大影响的传世之作。同时,该寺珍藏的鲲鹏指甲、象牙、饶钹等镇寺文物和数百件其他文物,都是世界独有并且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无价之宝,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既承载着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价值,又是精美绝伦的艺

3 术珍品。1984年经德格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之一,登青寺在寺管会领导下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二)满金寺。满金寺位于我州德格县温拖乡,系藏传佛教苯波教派代表寺庙,由贡珠〃降桑尼波创建于1030年,迄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以寺庙规模来看,满金寺仅次于苯教主寺登青寺,是康区苯教的主要寺庙。作为藏传佛教苯波派在德格的第二大寺庙,其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宗教文化根源追溯及其文化价值都很高。满金寺在解放前一直由寺庙自行管理,解放后,国家逐渐高度重视该寺庙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以来,该寺主体建筑完好无损,其建筑气势宏伟、壮观,殿堂壁画艳丽夺目,未脱落和损坏。1982年经甘孜州德格县批准开放。满金寺现有大小经堂3个,有僧房(扎空)40余间,有佛塔5座,依附寺庙的修行点9个,僧侣近70人。满金寺珍藏的鲲鹏指甲、象牙、饶钹等镇寺文物和数百件其他文物,都是世界独有并且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无价之宝,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既承载着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价值,又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三)意西寺。益西寺位于新龙县城东南的甲拉西乡。公元838年,益西寺首创人桑达〃郎卡益西奉行来到梁茹,并在当地酋长勒加的协助下,在此修建料苯教寺庙。随后又以自己的称谓命名为益西寺,距今已有1167年历史。益西寺气势恢宏,高大雄伟,整体颜色呈黄、白、红相间,显得庄严、神圣。它北靠终年积雪、群峰峥嵘、海拨5992米的卡瓦

4 洛日雪山,西临苯波瑜伽上师吉扎卡瓦征服的雄龙西扎呷神山;东边和南边分别与海拨4500米以上的相底斯郎山和拉扎呷神山相依。这四座巍峨名山环绕着益西寺,它们都属于苯教圣地。寺内收藏了各式鎏铜像200余尊,藏有苯波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各种经书数万余册。不久前,挖掘发现的2000余函的古藏文字经典,对研究藏族史前文明具有很高的价值。藏历五饶迥木蛇年(1305年)因酋长绝嗣,寺庙无主,便依人群居住地分成益西、谷西、纳盖、甲鲁、曲格5座小庙。藏历十四饶迥土鸡(1849年)受波日-工布朗结起事的影响,东登工布下令将五寺合一,命名为姜堆益西寺。民国3年(1914)又扩建为8根中柱的大庙。庙门用铜皮包制,两侧有四大天王、阎王殿概述等壁画,经堂可容200余僧侣诵经,庙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柱,门窗、神桌佛龛均由精工雕刻而成,后殿正中塑有十几米高的隆巴甲瓦、向巴、向马3尊大佛像,周围塑有多加应青等佛像。1983年11月27日晚本寺的僧侣诵经的时候听见老虎的吼叫声,僧侣们四处寻找都没有看见老虎,在寺院的石阶上发现了这个老虎留下的脚印,于是把它供奉为本寺的镇寺之宝。

益西寺也是爱国爱教爱民的寺庙。1936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瞻化,红军的一个师部驻扎在益西寺,上千名红军不进经堂大殿,露宿在寺庙坝子,庙内财物秋毫未动,令僧侣们十分感动,纷纷帮助红军筹集粮食,救治伤病员,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红军在这里驻扎了近80天后,北上

5 到甘孜会师离别的时候赠送给寺庙一副钢钹和一面锈有:“益西寺是我们红军的寺庙,我们一定保护它”的锦旗。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益西寺原有的封建压迫剥削和特权被彻底废除。1986年政府拨专款20万元培修寺庙。

(四)瓦秋寺。瓦秋寺位于我州新龙县雄龙西乡境内的雄龙西扎呷神山之中,距县城24公里,是一座苯波教寺庙。雄龙西扎呷神山是藏区五大神山之一。因传说中文殊、金刚手、观世音、莲花生大师等众多神灵曾经莅临此山,在此降妖伏魔,显示神通取伏藏,广扬佛法、普渡众生,故名扬藏区。神山凝聚了藏民们的希望和梦想,是藏民们意识中的天界。每逢藏历龙年4月15日朝山会时,成千上万的中外信徒聚集在神山举行庄严、隆重的祭拜仪式。瓦秋寺内藏有藏区绝无仅有的苯波教《甘珠尔》手抄稀世孤本经书。《甘珠尔》不仅是一部佛经,更是集天文、地理、医学、军事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对研究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有极高的价值,吸引了众多藏学研究者前来瞻仰。

二、宁玛派名寺

“宁玛”藏语名,意为“古旧”。俗称红教。是藏传佛教古老的一个教派,它比其他教派约早300年左右,当时无派名,藏传佛教后弘后,其他教派相继产生,遂以其遵循前弘期旧密咒为本,取名为“宁玛”。藏区6大宁玛派寺庙中,甘孜州就占4座:白玉的嘎拖寺、白玉寺,德格竹庆寺、协庆寺(西藏为多吉扎、敏珠林寺)。其中嘎拖寺建寺最早,

6 有900余年历史,以竹庆寺最享有盛名,该寺“协日升”成为宁玛派显密教法的最高学府。还有新龙羌堆寺、噶绒寺等。

(一)嘎托寺。嘎托寺位于白玉县河坡区白龙沟的多尼山山腰,距县城以北51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寺院之一。在这六大寺院中,以敏珠林寺与嘎托寺最著名。嘎托寺由藏历第三胜生宁玛派高僧嘎〃当巴德西于1159年创建,全称“嘎拖多吉顶寺”。“嘎拖”为藏语译音,意为“嘎上面”;“多吉顶”意为“金刚座”。传说寺址上有一巨石,石上天然造就一藏文“嘎”字,故名嘎托。又因传说该地受莲花生大师3次开光,八尊莲师在这儿修行,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同,故名金刚座。嘎托寺自创建至今,已历84代主寺。其中元代的阿俄益西布巴,才学超群。花教五代祖师八思巴赴京,路过嘎托寺,尊阿俄益西布巴为师,赞曰“红教无上密法之精华所集东方嘎托寺主阿俄益西布巴,如亿万阳光将大地普照。”所以名扬四方。嘎托寺建有高大殿楼,供着朝廷赐予的诸宝饰“噶当”镏金铜塔。到1360年左右翁修巴瓦大师主寺时,云南木氏土司(俗称木天王)特别敬重该寺,故赠给许多珍贵佛器并扩建寺内大殿。1435年,波布瓦向秋生格主寺时,嘎托寺名声复振。云南、阿坝、巴塘、康定一带来嘎托寺朝拜的有近万人。该寺此时出现了上、中、下三层宏大建筑,新制了许多珍贵的三宝佛器。到十二胜生(约1686至1746年间)时,直美行雄公布,巴切机多吉被清朝康熙皇帝召到北京,亲赐皇冠,四窗轿,以及

7 全套仪仗和宫中乐器。嘎托寺于莲花生节组织僧侣跳汉地舞蹈,同时建立三师塔院,整修庙宇,建立印经院。到第十三胜生铁龙年(1760年)格则牛麦泽翁曲珠主寺时与西藏各学派辩论获胜,而荣获“班智达”(博士)尊号,其弟子章加被雍正皇帝敬为国师。他对嘎托寺旧有之经、律、论及红教续部著作进行详细校注,刻版并评论,建“威镇三界殿、度母殿及镏金佛殿、塑金辉四溢之美行雄灵骨塔为雪山一饰”。第三世格奔名五金切及甲磋,是*的经师。他主寺时期建印经院,使院内藏书达7000余部,成为康藏间存书最多、最宏伟的印经院之一。同时主持藏汉工艺师在寺庙内设计并建造吉祥铜色山佛殿。至此,嘎托寺成为康藏间具有宏伟建筑群,并有丰富文物和独特风格的寺庙。

1958年“四反”运动前,嘎托寺有经堂48间,修学堂42间,坐经房5间,印经院11间,僧房513间,另有灵骨塔院,释尊殿及密宗神殿等。“四反”运动中,经中央批准为保护寺庙。“*”中,嘎托寺受到严重破坏,几乎成为废墟。1982年,经省、州批准,该寺成为开放寺庙,国家先后拨款37万余元进行重修。至今,该寺有*6名,堪布3名,僧侣260余名。有大殿3座,其中的大金殿位居全寺之首,面积约600平方米,飞檐四出,建筑雄伟,柱、廊、檐、阁全为藏式彩画及木雕,采用“三层云头披肩”、“莲花瓣”、“法层彩带”分段处理,饰以六寿、八祥物、无晨十

三、吉祥八宝、飞天、龙女及各种飞禽走兽图案,墙壁四周绘有佛

8 本身传及佛教生活故事。大金殿内供着塑、铸、绘、堆绣而成的佛像及塔子,金光四射,灿烂辉煌。寺内还有大经堂一座,可容100多人常年居住修持。另有雄伟高大的吉祥铜色山佛殿及200余座僧房。90年代的嘎托寺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体。其文物主要有格萨尔时期的箭镞、弓、单耳青铜罐,兽形壶、头盔、剑等。元朝封赐品有莲花生刺绣像残部、八思巴封赠该寺的4枚印章,明朝的文殊佛像2尊,清朝增予的瓷碗、经书《格奔全集》10部等。如今,嘎托寺是康区红教最著名的朝拜圣地,其属庙遍及西藏、青海、云南、阿坝、甘孜等地及蒙古、印度、不丹等国,计有200余座,每年都会按惯例举行各种法会。

(二)白玉寺。白玉寺全名为白玉郎吉祥秋切岭寺,意即“吉祥盛德尊胜菩提法殿”。白玉寺位于县城北1公里处的半山坡上,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由根绒协绕大师创建,已历11代主持。当地群众以该寺址四周地形组成吉祥的图案,又为盛德的处所而取“白玉”这一寺名。在藏历十二胜生的清乾隆年间,第4代主寺呷马扎西*奉诏进京,被授予帝师称号,乾隆皇帝亲赐金、银、象牙、玉石等3种质料印章,以及金字诏书和御轿,寺院因之名声大振,建以大殿楼以保存皇帝赐予的珍宝、佛器。第7代主寺甲来白马夺安丹珍勒松切及郎瓦,其父彭打曾作清朝大臣,从小随父习武,能光脚在锋刃上走动,武功高强,闻名康藏,他主寺时,在寺内建有20根柱子的高大灵骨塔殿塑镏金无量

9 寿佛高3.5米,从汉地购进镏金佛1000余尊,并绘高45余米的金刚萨锤及各佛像,为藏经楼制佛经400多部,由于大师的建树,白玉寺当时已成为康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体及佛教文化的著名寺庙。白玉寺系康藏间六大主体寺庙之一,也是德格土司五大家庙之一,其属庙遍布青海、西藏、阿坝、甘孜等地,计300余座。每年5月1日至14日即莲花生从印度到达西藏日,该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跳神活动。该寺按惯例均要定期召集各种法会,向僧侣民众传经、布道。

(三)竹庆寺。竹庆寺藏语意为“大圆满”,旧时记作“佐箐”、“佐青”,由五世*民派他的弟子宁玛名僧白马仁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宁玛祖师连花生大师曾莅临竹庆,竹庆有红教圣地”为由,得林葱、德格土司护持,调拔差民,赐大量钱物 主持修建。寺庙建成后,白马仁真任竹庆寺第一任第一位*,欲称“竹庆益协罗布(意为如意宝)”。寺庙于清代扩建,新添协日孙佛学院,觉悟普佛学院、扎巴学校等建筑,形成了前有辽阔草坝,后有奇山异峰,寺庙周围地势开阔,风景独好,殿堂、僧房座落有致。

竹庆寺有较高的政教地位和名望,长期聚有大批国内外各教派有才华的高僧,使藏传佛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和传播,寺庙培养了西批它颜、巴珠、协呷、吞涅等著名的高级佛学专家。竹庆寺是《岭〃格萨尔王传》藏戏发祥地,该寺的雕塑、绘画艺术等在整个藏区独有影响。在教务

10 活动中,寺庙鼓励各地区、各教派、各民族僧侣来寺学经修法,专设奖励基金,奖励留学僧侣,并允许各教派僧侣在讲学院学习显教并讲经。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务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省区以及国外不丹、尼泊尔等国大批的僧侣来此学经修法,来寺僧侣络绎不绝,寺庙威望、政教势力得到迅速扩张。该寺以竹庆*为最高首领,行政系统由*、管家、堪布、格古组成“寺政会议”、“寺刑会议”、“任免会议”、“寺教会议”、“寺战会议”、“征差会议”等机构。设主管寺法的“法王”,主管寺属牧民行政事务的“政业”,主管寺庙辖区无业游民的“丐王”,义将僧侣按原籍区域划分组成竹庆、玉隆、扎柯、林葱“四部”。

(四)协庆寺。协庆寺位于德格县竹庆乡协庆村,距县城197公里。该寺庙始由丹巴降称创建,创建于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系德格土司在清朝初期所封的五大家庙之一。协庆寺由丹巴降称创建,是宁玛教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寺庙之一。协庆寺是继1685年白玛仁真主持修建了竹庆寺之后7年修建协庆寺。协庆寺共有大小经堂9间,扎空172间,其中古建筑经堂4间及相应附属古建筑至今仍保存较好,部分损毁古建筑也进行了维修。协庆寺在“*”期间曾遭破坏,1983年经德格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得以恢复重建。协庆寺至今珍藏的各类古籍众多,均是宁玛教派传承初始之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又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五)羌堆寺。羌堆寺位于新龙县如龙镇,距县城约5公里。公元1291年,白玉嘎拖寺的仁青喇嘛到瞻对传教,并在翁勒戈建庙(后因战乱被毁),是为建庙之始。据传在元初,羌堆〃喜绕降泽随噶举八祖之一的噶至〃曲扎嘉措赴京面圣,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将一根铁矛挽成疙瘩,元世祖十分赞赏,封其为“瞻对本冲”(意为挽铁疙瘩的官)。喜绕降泽回新龙后,将元世祖忽必烈赏赐的封号印信,赠给其侄多加,本人专门从事佛学、佛事活动,并针对当时在羌堆集中进行佛事活动不利于大众的情况,提出分散建寺的要求于是在其旨意下,沙堆牙窝寺、日巴汤波寺、大盖巴如寺、切衣尼古寺、甲拉西波洛然登寺、如龙朱古寺、则劣寺、朱倭寺、如几寺、博孜古洛寺、通宵值日寺、雄龙西光足寺、洛古日古寺、五花席达寺便先后建立,各地群众便就地开展佛事活动。羌堆〃喜绕降泽回新龙后的15至20年间为羌堆寺的鼎盛时期,当时在上占卡洼洛日,五花寺和羌堆寺就有300余人学经静坐。藏历十四饶迥铁虎年(1830年)喇嘛尼麦仁子又在勒翁戈扩建了1座42根柱子的庙子,称为新庙,该庙主体建筑分3层,第一层为经堂,塑有与寺庙主体建筑等高的“释迦”、“文珠”、“弥勒”神像,旁边衬以无量光佛等10余座,还有113座塑像环绕其间,周围有优美的壁画;第二层设有“色科”、“更科”,为常年住寺喇嘛念经和保管佛像、法器之所;第三层专门保管《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典。绿茵丛中,庙顶上大大小小的宝瓶和法幢,十分壮观。

(六)嘎绒寺。嘎绒寺位于新龙县雄龙西乡扎呷神山脚下,距县城40公里。1288年由喇嘛洛登创建于雄龙西乡科孜村。藏历第十四绕迦铁猴年(公元1860年),在中瞻对土司的支持下,由白马邓登*按西藏桑耶寺图样对寺庙进行重建。白马邓登在藏区很有名气,被认为是莲花生第二佛成道者。据佛经记载:在白马邓登诞生时,天空布满彩虹,大地弥漫着沁人的芳香,悠扬的乐声在空中回响,成群的雄鹰围着藏房起舞。大师刚落地,便盘腿而坐,口诵莲花生十二字真言,说自己是莲花佛心之化身。在嘎绒寺举行加持奠基仪式时,天空布满彩虹与光环,花雨自空中纷纷飘落,最后彩虹和光环全部融入寺庙地基中,十方诸佛和菩萨亦融入大殿之中,故嘎绒寺又有“千佛寺”之称。寺院主殿高3层。第一层有释迦牟尼及四大天王壁画,塑有宁玛祖师、萨迪五祖、噶举祖师、格鲁祖师的佛像;第二层有1022个千姿百态的护法佛像;第三层为彩虹房。顶部为金顶屋脊宝瓶,十分壮观。白马邓登亲自在庙门上书写“哈甲娃嘎绒更巴”(意为东方著名的嘎绒寺)。该寺德钦勒让利巴(即二世所加*),是一名爱国爱教的*,民国3年(1914年)8月14日国民政府授旗表彰所加*的爱国主义精神。锦旗为黄色绸缎锦旗用藏汉文书写,字迹至今犹新,印鉴齐全,保存在嘎绒寺。1936年,波巴政府将一位腿部负伤的红军营长与一位患病的通讯员送到寺内养伤,经喇嘛尼麦翁加用藏药调理,治愈后离开寺院。

(七)大则寺。大则寺位于色达县城西南距县城44公里的大则乡境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第十三个绕迥创建的宁玛派寺庙,是藏区著名的彭德、秋吉尼玛、西青尼、达绒波、青绕旺修、翁波、呷玛严扎等高僧大德的古寺,历史悠久。该寺莲花生坛城大殿内壁画取材,诸密乘经曲中的故事传说、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各种动物、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花草树木都是作画对象。该寺壁画历史悠久、粗狂流畅、庄严神秘、夸张变形。大则寺内珍藏有铜、铁、金、银法器和百年唐嘎等文物,其中手铃、铜锣法器年代久远、工艺精湛,属该寺的镇寺之宝。

(八)年龙寺。年龙寺位于色达县年龙乡境内,距色达县城70多公里,是第十三个绕迥创建的宁玛派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07年,是藏区著名僧人拉玛桑珠、牛麦等高僧大德的古寺。年龙寺依山而建,宁静幽雅,庙宇四周建筑群巧妙的布局了古色古香藏式蹦科建筑群,起伏错落于山间。寺庙内藏有古木刻印板,多为佛教经典,其中高僧牛麦彭措等掘藏著折格萨尔史诗书籍《章郎色宗》、《冲郎》和《大藏经》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三、萨迦派名寺

十一世纪初,出身后藏款氏家族的贡却杰波于公元1073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建寺弘法。因建寺处山包上灰白土(藏语“萨迦”),寺庙故名萨迦。以后以萨迦寺为主寺,遂成萨迦派,汉族俗称花教。公元1247年,萨迦派取得了在

14 西藏地区的政治、宗教领袖地位。萨迦派代表人物八思八,是萨迦派第五代祖师,1260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1264年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区事务,1270年升号为“帝师”进封“大宝发王”,统领西藏十三万户,掌握西藏政教大权。甘孜州著名的萨迦派寺庙有德格的更庆寺、仲萨寺和康定的塔公寺等。

(一)更庆寺。更庆寺,意为大寺庙,以其规模宏大著称康区。地处德格县城东欧普隆沟口处,为萨迦派在康区的主寺。更庆寺分为四部,本部有大殿、东有八冷隆、西有通甲经堂,中部有印经院,内藏佛教诸家之说,是藏区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的缩影。更庆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主持创建了位于司根隆的经堂,以唐东杰波的名字取名为“唐甲经堂”。更庆寺大殿、讲经院、经堂等建筑面积达8460平方米。明末清初,第六代德格土司嘎马巴松执政期间,不惜花大量人力、物力兴建规范庞大的更庆寺主寺。历经第七代土司向巴彭措至第八代土司根嘎彭措执政,更庆寺的建设工程才算基本完工。清雍正年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义大兴土木,费时数十年,在更庆寺主殿西侧建起气势恢弘、驰名中外的德格印经院,并将其交给更庆寺僧侣经营管理。至此,形成了更庆寺沿欧曲河透迤而下,来有主寺与僧房鳞次相间,西有印经院和唐甲经堂等大型建筑群。1986年10月,经十世*大师亲自批准并选定地址,

15 在欧普隆兴建更庆寺大殿,1988年3月,规范宏大,古朴壮观的更庆寺大殿落成。

更庆寺辖七座分寺,即:龚垭寺、嘎伦寺、银南寺、扎马寺、门扎寺、柯洛寺和西藏江达县的燃灯寺。寺庙最高领导为德格土司或土司的兄弟,其下设更本,东、西大喇嘛。寺庙行政机构设“更本”会议室,更本会议室的土司为最高决策者。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沾聚了大批国内外宗教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雕塑、木刻、建筑、印刷、藏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对促进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大喇嘛、大学者洛德翁波、堪布桑登洛仁为该寺留下不少著述,大喇嘛次称仁青则在《丹珠尔》印版的雕刻、校对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庆寺每年要举行多次跳神活动,跳神活动源远流长,对德格乃至藏区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年一庆的跳神祭祀活动,更为增加宗教的神秘感、艺术感,吸引众多的游人。更庆寺传统藏戏多取自《佛本生》,故事具有古朴、粗犷、唱、舞、念均有表现自己的特点,唱时不舞,舞时不唱,粉相、舞姿、动作、蹈具、音乐、唱腔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末,更庆寺堪布桑登洛仁首次改编了《夏热巴》、《诺绒王子》形成了该寺公演的《夏热巴》、《诺绒王子》、《克麦更登》、《六长麦》、《甲羌》五个传统藏戏剧目。过去,土司家族规定,更庆寺不设*,寺庙领导权由土司家族世袭担任。第十二代土司登巴泽仁执任期,土司家族增封了五座

16 寺庙,更庆寺为本家寺庙,继续扶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庆寺充分地发挥了宗教上层人士爱国爱教,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贡献的作用。

(二)塔公寺。塔公寺全名“一见解脱如意寺”。座落于康定县拉弄乡塔公村,川藏318国道从寺东侧由南向北。相传为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面向汉区兴建的108座神庙中的最后一座。又传说,唐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入藏时途经此地暂住,公主携带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似千斤之鼎沉重,压得拉车的四马寸步难行,数十人亦抬不动。送亲大臣燃香求卦,方知“菩萨喜欢这个地方了”。当地百姓亦再三请求将释迦牟尼佛像留在当地。公主与送京官员商量后,彷照释迦牟尼珠12岁等身像重塑一尊留在当地,满足了百姓的要求。人们叫此佛像为“不去释迦像”,认为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佛像一样,具有无量之功德。这个地方因此叫“塔公”(菩萨喜欢的地方)。

宋代,噶玛噶举崛起,迅速在康区得到发展,此时塔公寺崇奉噶玛噶举,但规模不大。元代,萨迦法王巴思八路过塔公时,将其改宗为萨迦,并相继建成德庆殿、护法殿和*寝宫。据说在德庆殿供奉有文成公主塑像和吐蕃大臣禄东赞塑像,在释迦牟尼佛殿前右侧建成大成就灵塔殿。以后又相继在寺庙东、西、南、北建4座佛塔。清末,日库*将*寝宫和德庆殿合并,建成二楼一底的集会大殿。将释迦殿扩建成一楼一底。现存大殿。释迦殿和护法殿均为石砌墙,

17 汉藏结合,重檐歇山顶。现塔公寺后有108座佛塔。1996年9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塔公寺为四川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仲萨寺。宗教寺位于德格县达马乡木岳村,于公元746年建寺,创始人是黑教派八思巴。1983年批准为开放寺庙,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寺庙属古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寺庙恢复后,进行了大量的修补工作,主要建筑有经堂7个,扎空房330个,佛塔35个,佛学院1所,学经点1个,修行点8个。却吉洛珠创建了康谢佛学院,新建嘎莫当仓闭关禅修院,重建扎贡禅修院与噶陀佛学院,并长期资助佛学院师生的生活。并将康谢佛学院的三护主大殿扩建成五层楼的弥勒殿,开展了民族民间手工艺班,培养当地的群众手工技艺,旨在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技艺。

四、噶举派名寺

噶举为藏语名,意为口授传承。是十一世纪中叶形成的教派,其鼻祖是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这个教派一开始就有两个传承,即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达波噶举分别在前后藏建寺收徒弘佛,遂形成四大支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噶玛噶举和帕竹噶举。噶玛噶举是藏传佛教中采取*转世最早的一派。噶玛噶举曾一度掌握西藏政教大权,建立过帕竹王朝。甘孜州的噶举派著名寺庙是德格八邦寺。

八邦寺。八邦寺全称德格.八邦圣教法轮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由噶玛噶举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创

18 建,为噶玛噶举在康区讲显密乘的主要经院,与西藏楚布寺同为藏区白教两大圣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八邦寺辖印经院、佛学院各1所,静修院3所,有权卜算,认定噶举各寺庙转世*。在康区该派寺庙要取得喇嘛称号,必须经八邦寺考核或修法三年三月零三天,若上西藏楚布寺学法或深造,也须在八邦寺获得“签证”。

八邦寺座落在甘孜州德格县八邦乡八邦岗上。八邦的汉意为“财富集中人杰地灵”之地。八邦岗西侧有条溪流叫八曲,东侧溪流叫热切曲,南侧岗下有条河叫娘曲。八曲和热切曲由北向南顺山势流入娘曲。八邦岗宛如一头巨象桓卧在三水交汇处。八邦寺就座落在巨象脖梗上,面对青山,背依青翠的山岭,郁郁葱葱,映照朱墙褐檐,绕有风概。佛殿、经堂、僧舍、傍山迤逦而下,规模宏大,经幡招展、金顶炫耀,十里可见,蔚为壮观,为康区寺庙建筑中最佳者,素有“小布达拉官”之称。“巴绛秋岭”是直贡噶举创始人直贡西仁责巴的弟子绛秋岭巴创建的,公元1290年改宗萨迦。14世纪末毁于一场火灾之中,仅存一经堂和塔。公元1727年,八世司徒*曲吉迥乃受第十二世德格土司登巴泽仁之命在八邦“巴绛秋岭”的废墟上重建八邦寺,司徒曲吉迥乃聘请曲雄扎西施工。两年后,建成一座经堂和16间僧舍。由于历代统治者及德格土司的大力扶持,历辈司徒*的经营,到解放前,八邦寺已发展为占地几百亩,僧舍千余间,僧众500余的大寺,成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之一,辖分寺80

19 余座,遍及西藏昌都,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区。

兴盛时期八邦寺主要建筑有集会大殿、金塔殿、法源殿、新佛殿、夏令安居殿、时轮佛殿、护法殿、印经院、佛学院、现见解脱佛殿、噶玛噶举传承殿、修证佛殿、度母佛殿、桑丹曲岭修行坐静堂、根日修行坐静堂等及众多僧舍,是一庞大的建筑群,顺八邦岗山脊分布,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后经过“十年*”,八邦寺目前仅存主体建筑(集会大殿)、印经院、金塔殿、时轮佛殿、新佛殿、司徒*修行坐静堂及部分僧舍。1991年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八邦寺为四川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格鲁派名寺

格鲁巴,意为善律,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宗喀,十六岁赴西藏深造,在噶当、萨迦诸大师指导下研习五论、五明,兼通显密,造诣颇深。公元1409年,他创建噶丹寺,标志着格鲁巴派的的形成。宗喀巴圆寂后,格鲁巴的势力逐步扩大,后在蒙古和清廷的支持下,成为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建立*、*两大*转世体系,在蒙藏地区广为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甘孜州最早的格鲁巴寺庙是三世*倡建的理塘长青春科尔寺。自五世*在霍地(康北)倡建十三寺格鲁巴寺庙后,格鲁巴在甘孜州势力迅速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道孚惠远寺、灵雀寺、巴塘康宁寺、甘孜寺、东谷寺、乡城桑披岭寺、石渠色须寺等。其中以理塘长青春

20 科尔寺最为有名。

(一)长青春科尔寺。长青春科尔寺为三世*索南嘉措所建,是康区第一座格鲁派寺庙,曾是七世、十世*降生地。长青春科尔寺又名理塘寺,该寺位于理塘县城北1公里处,该地地形象一头大象侧卧,而寺院就建在大象鼻梁上。寺院坐北朝南,背靠崩热神山和多闻了神山,两则有莲花生大帅修行的甘露泉和无量寿佛的长寿泉,代表了智慧和方法的佛学精妙,面对毛垭大草原和帽合金刚神山,环境幽雅,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寺院占地9000多平方米,寺容僧侣4300多人,为康南第一大教派格鲁派(黄教)寺庙,也是康区佛教圣地。该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几经扩建,具有相当规模,其宏伟的建筑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藏区之最,被称为“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可见该寺声势远扬、名震中外。

长青春科尔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拾级而上,给人以步步登天,极日云外,绝尘登神之感。佛舍内从门到内壁,从主柱到横梁,都绘有独具风格的壁画、唐卡,每幅壁画线条复杂、变化多端、人物形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刻,都表现有一个完整的佛教传说。寺庙大殿里面塑有规模宏大的三层弥勒佛像,迦牟尼殿里面设有罗汉堂、千佛殿,香根寝舍里面珍藏有大量的稀世之宝。在寺庙的金顶红宫里建有

一、二世香根灵塔、塔高三米左右,以紫铜镀金、塔身錾有各式花纹图案,镶嵌有子母绿、金刚石、

21 珊瑚、玛瑙、珍珠、松耳石、琥珀、翡翠等各种珠宝,制作工艺精湛,别具匠心。相传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与外道斗法取得胜利,每到藏历年初一至十五,寺庙都要举行“祈祷法会”。此法会由宗喀巴大师创始的,并于大年十五举办规范宏大的酥油灯会。大年十六,还要举行“转法轮”节。此而外,寺庙每年还要举行诸如跳神、辩经、转山、展大佛等大法会,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宗教文化的神秘性。长青春科尔寺以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精美绝伦的雕塑和浩如烟海的文献藏书等,成为一座当今藏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库。

(二)惠远寺。惠远寺位于四川省道孚县协德乡境内,距离县城道孚78公里,距州府康定140公里。惠远寺占地500亩,目前山门两侧建有75座小佛塔,从S303线公路上眺望,十分壮观。惠远寺四周的山峦犹如八瓣莲花,惠远寺就如同莲花中金黄色的花蕊,十分吉利。解放前,惠远寺在藏区各教派大小喇嘛寺中,是唯一的一座由国家专款建造、维修、供奉香火的黄教寺庙。它曾作为七世*格桑嘉措的行宫,享有佛教界“九龙九狮”(九,阳数之极;龙,象征皇帝;狮,象征藏传佛教领袖;可见惠远寺在藏区地位之高)的崇高尊号而名扬康藏、享誉中外。

惠远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当时,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藏区秩序十分混乱,为了保障七世*的安全,增强西藏上层人士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清政府特选

22 定泰宁这块远有森林牧场,近有溪水农田,气候与七世*出生地理塘、居住地拉萨相近的地方,拨出库银四十万两,动用了大量工匠和民工,仿照汉族佛寺,修建宫殿千余间,平房400间。寺庙建成后,雍正皇帝钦定寺名“惠远寺”,亲书匾额,并赐与惠远寺“九龙九狮”的佛教最高荣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七世*噶桑嘉措被清朝廷迎请取道青海塔尔寺至噶达住锡。1730—1735年,清朝廷派兵1800人,分设泰宁(驻泰宁)、宁安(驻道坞)、德靖(驻中渡)三营守护寺庙。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准噶尔部向清廷请和,藏区威胁解除,七世*拟返回西藏。雍正帝即委派时任理藩院主事的果亲王允礼,蒙古高僧呼图克图等一行,到惠远寺经办其返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年)元旦,果亲王宴请*喇嘛及其弟子和康区土司,赏赐金帛。在宴会上,果亲王一时兴起,遂作一诗:“曙色欢欣动列屯,西南蜀国共朝暾。滴酥熬芋充供佛,宣德还称乐自樽。”是年二月初二日,雅州知府张桂敬刊石并立碑于惠远寺。次年四月(1736年),七世*返藏,留下堪布一人,喇嘛、扎巴七十多留寺守佛诵经。此后,清政府每年支付白银七百七十两,作为该寺的香火供奉费,雍正帝还从明正宣慰司属下拨给了五十一户差民(后增至一百三十户),供寺庙役使。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十一世*凯珠嘉措又在惠远寺附近诞生,并从惠远寺起程。由专人护送去拉萨,这样一来,进一步提高了该寺的声誉,显示出它的康藏地区的特殊地

23 位。

初建成的惠远寺,占地约296380平方米,仅大殿就有4500余平方米,大殿座西向东,系三楼一底土木结构汉藏结合建筑。内藏大小金佛像132尊,最大的高达五米以上,个个金镶玉裹,玲珑剔透,形态逼真。大殿共30根柱,通面阔6柱,进深5柱。大殿后为12根柱的弥勒殿,内供奉有铜塑鎏金弥勒佛、文殊、金刚手大势至等佛像,其中弥勒佛为十一世*的叔父,系惠远寺第一世勾交*特意从西藏拉萨运回,据说与现在拉萨大昭寺释迦殿内供奉的弥勒佛完全一样。另外惠远寺还有一尊纯金弥勒佛为该寺的镇寺宝,可惜毁于“*”。殿字两侧立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诗碑》一座、《果亲王谕惠远寺诗碑》一座、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川候补道使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一座等,参遵排列,记述了该寺的修建历史。惠远寺的建筑非常独特,特别是雕刻图案更为新颖,古代藏汉风土人情、建寺情景等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寺泰宁惠远寺文碑、王谕惠远庙奉、泰宁惠远寺碑记、世宗宪皇帝御制惠远庙碑文(蒙、汉文各一)等石刻古碑,雕刻工整,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三)康宁寺。康宁寺原名丁宁寺,位于巴塘县城。该寺早为苯教寺庙,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建寺于巴塘县虎头山上。明万历年间从城东虎头山迁寺于扎金顶,名扎塔寺,改皈噶举派。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固始汗派兵进入巴

24 塘,强迫该寺改皈格鲁派,后又迁入现康宁寺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西藏*喇嘛派格木瓜寺*昂翁曲珠(后改名包昂武)来该寺主持寺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凤全事件”发生后,清廷派四川提督马维骐和建昌道赵尔丰率兵剿办,烧毁寺庙,擒杀丁宁寺堪布八角,没收寺院—切财产,该寺最大的*包昂武时在西藏,幸免遇难,他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返回巴塘,向川边镇守使陈遐龄请求发还寺产,陈只准修复大殿,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城勋任西康屯垦仪时,该寺派代表清求发还寺产,刘只准修复僧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刘文辉主政西康时,经该寺再次请求,才将全部寺产发还,从此丁宁寺逐渐修复,到解决前夕,该寺庙有房子2000多间,大殿(杜康)1座,新殿(拉青康)1座,其寺院围墙高两丈,外围翠柏环绕。民国三十年(1941年)格桑泽仁向国民政府考诚院长戴传贤请求更换寺名,戴送给“康宁寺”匾额一块,该寺从此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该寺为巴塘县格鲁派的主寺。

1982年,经省、州批准日登寺为开放寺庙,但寺庙僧侣和信教群众仍要求归还康宁寺寺址,1986年9月,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来巴塘视察访问,圆满地解放了康宁寺遗址问题,拔还部分地基给寺庙,1988年开始修复。目前,康宁寺占地面积已达16.3亩,建筑面积6370平方米,寺内壁画辉煌,并塑有释迦牟尼下佛,师徒三尊,佛法神像以及宗喀巴千佛、长寿于佛、*前世佛像和该寺*纳卡、居拉等

25 佛像共28尊。2000年12月20日,该寺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将流落在寺外被信教群众保护多年的镇寺之宝—一红檀香木释迦牟佛像恭清回寺供放。该寺现存有《甘珠尔》、《丹珠尔》各1部。

(四)甘孜寺。甘孜寺全称甘孜扎西罗卜楞寺,意为洁白美丽吉祥珍珠洲。简称“甘孜寺”为“洁白美丽寺”之意。甘孜寺位于甘孜县城北面的一座人字形山坡上,寺庙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大殿为土木结构,一底四楼,大殿的高处为宫殿式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琉璃瓦,铜宝瓶,铜如意等,在阳光下闪烁生辉,气象非凡。整个寺庙的建筑布局有序,层次分明,建筑庄严巍峨,紧密严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到20世纪60年代,该寺建筑全部毁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寺庙内的宗教用具、文物也遭到严重的损失。1981年,经上级批准,甘孜寺作为境内首批开放中的寺庙,经过近十年的修复,已恢复寺庙原貌。

(四)东谷寺。东谷寺位于甘孜县东北部,四通达乡境内,距县城60公里,海拔3500米。“东谷”在藏语里属一词多义。据有关历史记载,整个东谷以前是一片水草丰茂,各类鸟兽聚集,却没有人烟的地方,由此得名为“千兽之地”或“无人烟之地”。后来在元太宗八年(1237年),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被青海霍尔人开发定居,从此由霍尔东谷土司管辖,后逐步发展到千寨,也得名“千寨地”之意,沿用至今。

26 东谷寺,于藏历第八个绕迥木马年(明成华10年)由东谷寺第一世*达瓦嘉措在1474年所建。1655年,五世*喇嘛派其弟子霍尔〃曲吉昂翁彭措到康区的霍尔地区,修建格鲁派寺庙,以弘扬格鲁派施主固始汗之功德,1662年昂翁彭措对原有的东谷寺进行了扩建,为当时霍尔十三寺之一。该寺建筑为最原始的土木结构,保存完好。

(五)灵雀寺。灵雀寺位于道孚县城内,紧靠县城西北尼措山脚,寺名由地名尼措音译得名,藏名意为阳海寺。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伙却吉〃昂翁彭措所建,是甘孜藏区“霍尔”十三大寺之一。灵雀寺几经自然灾害,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严重破坏,日渐破败。1981年经省、州批准为开放寺庙,全寺占地约七百余亩,寺分大雄宝殿、金佛殿、小经堂、护法神庙、辩经堂、存经库、文物室及喇嘛住房等。主要建筑为一座三楼的大雄宝殿,前段为壁绘甲且德意(四大天王)神像的走廊;中段为供奉宗喀巴大师和可容一千二百余喇嘛诵经的大经堂;后殿塑有高约十米的吉村便巴大佛像一尊。寺内供奉大小金佛百余尊的金佛殿,其中足乌释迦牟尼、甲呷下热马和夺吉穹三尊金佛最名贵。寺庙的建筑体现了民族形式、宗教特色的独特风格,外型严肃庄重,宏伟壮丽,内堂雕刻精美,塑绘逼真,庙内鳞次栉比建有喇嘛住房

五、六百幢,使整个寺庙背山面水,形成一个阶梯式的建筑群,四周围以高墙,设山门四道,宛若一座城镇。灵雀寺藏历正月15日的酥油花会、藏历9月22—29日的江刻大法

27 会、藏历10月21—25日的安却大法会十分隆重,尤以酥油花会最为著名。灵雀寺制作的酥油花,造型精美,色彩艳丽,为藏族工艺品中的精品,享誉康巴。灵雀寺因此被誉为“酥油花的圣殿”。

(六)桑披岭寺。桑披岭寺座落于乡城县城西南方向,巴姆神山脚下,距县城2公里,是乡城县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属于东藏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之一,与理塘的长青春科尔寺、香格里拉的松赞岭寺一样,都同属格鲁派在康巴地区兴建的“十三座丛岭”。桑披岭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在五世*洛桑嘉措的倡导下,由乡城本地高僧若〃崩公本洛和五世*派遣的蒙古军官吉布康珠,在原噶举派甲夏寺的原址上统一硕曲河畔不同教派的108座寺院而建。全藏区名闻遐迩的第69任“噶丹赤巴”、第九世*喇嘛的经师赤江*便是桑披岭寺的主持*,该寺名噪一时,与赤江*的“名人效应”不无关联。1936年5月,红军长征路经乡城,受到该寺僧众的热情欢迎与接待,红军首长肖克、王震等给寺庙赠送了写有“扶助番族,独立解放”字样的锦匾和银锭、银壶等物。

1995年新桑披岭寺迁址新建,延续了老寺的悠久历史和古老传统,但在规模上却超出了老寺。新寺的修建凝结了民间所有能工巧匠的智慧,整个寺院的设计、雕塑、绘画等每个环节皆出自乡城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堪称本地工艺的展览馆、民间艺术的博物馆,拥有被誉为“藏区第一殿”的全

28 藏区占地最大、楼层最高、装修最精的正殿,更是以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三绝”名震全藏区。该寺是乡城民间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殿堂,属于集思广益的佛教建筑经典佳作,以宏伟的规模和精细的装修闻名。

(七)色须寺。色须寺位于四川世界高城石渠县西北,距县城30余公里。由西藏色拉寺喇嘛洛绒曲登主持修建,竣工于公元1704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1958年以前,色须寺香火旺盛,遐迩闻名。寺庙占地约70亩,有大小房间1000余间,较大的经堂5处,寺内藏有镀金佛像2万余件,其中经堂内的一尊镀金佛像,高数丈,仅指头就有水桶粗,属国内罕见的大佛像之一。寺内还藏有大量佛经书籍。仅《甘珠尔》、《丹珠尔》两种佛典就有50余套。色须寺的建筑形式和壁画很有特色。从全寺房屋的外观样式到堂内图案、雕刻等等,既带有浓郁的藏族特点,又采用了汉族斗拱、雕花横梁和藻井等建筑形式,与藏式建筑配合得十分得体、和谐。色须寺的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画上的佛像等带有西藏、印度的艺术风格,这些壁画斑斓绚丽,人物栩栩如生,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色须寺是石渠等地广大藏民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远近寺庙僧侣学经和朝拜的一座主寺,经常有国内外的喇嘛前来朝佛取经。

(八)白利寺。白利,意为利众生祥端洲。简称“白利寺”,为“青岗山寺”之意。白利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

29 年),由五世*派其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错修建,属康北霍尔13座黄教寺庙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寺是已故著名爱国佛学家格达〃洛桑丹增扎巴他耶所主持的寺庙,在国内享有盛誉。白利寺规模不大,是一座小寺,但因五世格达*而远近闻名。五世格达*,法名洛桑丁.扎巴塔耶,出生在甘孜县生康乡德希底寨子一户贫苦农民家。4岁被认定为白利寺四世格达*的转世灵童,迎进白利寺。少年时,在寺内学经文。19岁赴西藏三大寺学经。

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劳四方面军到达甘孜,红军在甘孜休整期间,五世格达*积极动员白利寺僧众及附近群众支持红军粮食3.4万斤,受到朱总司令亲切接见。红军帮助当地群众建立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革命政权—中央苏维埃博巴政府时,五世格达*当选为副主席。为了有效支援红军,五世格达*、甘孜寺宗萨*与中国红军总政治委员陈昌浩于1936年4月12日签订十条互助条约。1936年5月,红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孜。7月,红军撤离甘孜继续北上抗日。五世格达*积极宣传动员群众、救护、转移红军伤病员,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解放后,五世格达*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五世格达*为了和平解放西藏,谢绝毛主席、朱总司令邀请他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盛情,毅然前往西藏宣传我党《共同纲领》,积极开展和平解放西的工作,不幸于7月途经昌

30 都时被英帝特务毒害,终年48岁。为了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爱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都送了挽联。挽联上写着“具无畏精神,功烈应垂民族史;增几多悲愤,追思应续国殇篇,为和平解放西藏,惨遭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所毒害而光荣殉国的格达委员永垂不朽”。为了缅怀红军和五世格达*的丰功伟绩,甘孜县不仅修复了五世格达*家庙,在内增辟了五世格达*陈列室,还在县城南团结林塑造了五世格达*与朱德总司令联谊铜塑像,修建了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该章节内容由州文物局和德格、新龙、甘孜、白玉、理塘、乡城等县文化局提供,由舒明康编篡)

2007年10月27日

31

宗教寺庙消防安全

甘孜州的宗教旅游寺庙

寺庙财产商业化与宗教财产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杭州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

创建和谐寺庙 促进宗教和睦

寺庙旅游、宗教旅游开发瓶颈和要点

贵州宗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材料)

竹巴龙乡寺庙管理应急预案

寺庙

《2人文康巴宗教寺庙.doc》
2人文康巴宗教寺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