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者

2020-03-03 07:53: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交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者

拿到金融许可证仅是起点,证明自己更需要不懈努力。

文/本刊记者 杨斯媛

走进北京西路722号,一座散发着老上海气息的花园洋房坐落阳光下,一边喝着红茶,一边欣赏着街旁的法国梧桐,彬彬有礼的私人银行顾问专业地招呼着你。

这不是电视剧的情境,而是交行私人银行会所给人的体验。

分管私人银行业务的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及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陶文,上任不久就见证了交行私人银行的新起点——成为持牌专营部门,这是继工行、农行之后的第三家持牌中资私人银行。虽然国外早已有成功范本,但私人银行在国内兴起不过五年,每家银行都在寻找私人银行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契合点,以求互相借力。交行则找到了“国际化”和“综合化”两大交集点。

“1+1+1”服务模式

“财富管理银行”,是交行五年前确立的 “两化一行(综合化、国际化的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转型目标。

自2008年3月交行启动私人银行业务以来,依托着交行原有的零售银行客户积累和高净值人群的开拓,交行私人银行业务获得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9月,交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已突破3200户,管理的资产近3200亿,交行全国37家省直分行以及香港、澳门地区都已经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陶文接受《陆家嘴(600663,股吧)》月刊专访时透露,作为三家持牌的私人银行之一,交行近期正在筹备成立私人银行部,实施私人银行业务专营,探索准事业部管理体制。

陶文表示,私人银行持牌经营后,银行能在产品发起和设计上拥有更多自主权,包括保险、证券、信托和私募等第三方的产品都有机会开展合作。

私人银行在国内兴起不足六年,模式之争从未间断。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外资银行和多数中资银行采用的大零售模式,二是民生、中信采用的准事业部模式。国内银行之所以多采用前者,主要是由客户基础、考核机制、管理制度等因素决定的。

交行私人银行服务延用了沃德财富服务体系,实行“1+1+1”(即沃德客户经理+私人银行顾问+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私人银行投资顾问)模式,沃德客户经理与私人银行顾问共同维护客户。

陶文这样阐释这种服务模式:第一个“1”沃德客户经理负责提供日常传统金融服务;第二个“1”私人银行顾问负责提供私人银行专属服务,包括销售私人银行专属产品、提供私人银行专属投融资、跨境财富管理服务以及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个人和小企业贷款服务等;第三个“1”即涵盖多个领域的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

他希望“以成立专营机构为契机,把私人银行做得更大更专业化”。获得专营牌照后,交行私人银行仍将依赖于现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利用现有的机构、网点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走一种模式相结合之路。

“现行模式既能更好地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又没有改变客户的归属关系,能很好地解决私人银行与个人金融业务部的关系问题,在实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陶文表示。主打“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

除了依托零售银行大板块,私人银行业务与交银集团内部各平台的互动也很频繁。交通银行的综合化、国际化的战略布局使得全牌照经营优势逐渐显现,“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成为交银私人银行业务亮点。目前交行的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主要是依托香港的分行和子公司来开展,也就是交银国际和交银信托:私人信托和海外资产全权委托投资主要依托交银信托,香港证券投资主要依托交银国际,香港投资移民主要是交行港分行和交银国际协同服务,除此之外,港分行还提供在港结算及理财服务等基础银行服务。

其中,交行私人银行推出的海外资产全权委托服务整合了子公司交银信托的服务资源,为有跨境服务需求的客户做结合私人信托与专业投资管理的财富规划安排,由客户以信托方式聘用专业受托人管理其境外信托资产,受托人则聘用专业投资经理满足客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交行私人银行的跨境综合财富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客户的两类需求:一是为客户已经在境外的合法资金提供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二是在国家外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跨境资金结算便利。目前,交行已在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首尔、法兰克福、澳门、胡志明市、旧金山、台北等十个国际和区域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境外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依托拥有零售银行牌照的香港分行。

“这种布局下,集团在协调境内外分行和子公司,为客户提供整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方面的合作更密切,流程更简化,效率也更高。”陶文说道。

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的步伐有所加快,商业银行紧跟其后,私人银行业务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境外渗透。

不过,中资银行国际化过程中也难免水土不服。今年7月,中国银行就宣布将瑞士子行转让给瑞士宝盛银行。

陶文认为,如果通过收购境外机构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布局扩张,短期内很多服务和流程等需要磨合,且不利于品牌一致性与服务精细化,售后服务的职责和标准也难界定。

对于私人银行业务来说,国际化与综合化已是不可或缺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向外延伸、向综合化过渡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帮助客户树立正确财富观

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各家银行均在寻求战略转型,转变经营模式,资本消耗较少且收益较高的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未来蓝图中的重要一部分。

陶文表示,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提出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对利率波动的适应、经营成本的控制以及资产质量、风险控制等精确判断的方面,而金融脱媒使得银行作为融资渠道的优势大大减弱。市场的这些变化使得私人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挑战,又有很大的机会。

“应对这一趋势,私人银行可以通过以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提高营业收入,避免过分依赖优惠利率竞争客户。比如涉及到客户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的战略投资者引入、财务诊断、上市IPO、产业咨询、兼并收购和市值管理等,这些服务即涉及到交行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又涉及到与子公司的联动,这种资源整合和内部协调的能力是我们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优势所在。”他说。

和欧美等先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私人银行的收入结构仍有待优化。在欧美私人银行主要以收取账户管理费的形式获得收益;国内则主要通过销售产品获得手续费收入,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息存款所带来的利差收入。

陶文表示,待持牌专营部门成立后,将尝试提出新的考核机制,把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归入财富管理收入,扩大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来源。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也让高净值家庭数量的增长放缓,未来几年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或难现以往的高速增长势头,国内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也开始寻求转型。

“这两年,高净值家庭环比增速明显下降了,前5年发展速度基本都是百分之四五十。私人银行三分之二的客户是企业主,如果企业经营困难,那么个人可能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用于企业运营,个人可投资资金就会减少。”陶文说。

目前,国内高净值人群大多将可投资资产分布到多家银行,集中于一家银行进行家族财富管理的案例十分鲜见,因此客户在各银行和其他财富管理机构之间的流动在所难免。

在银行、证券、信托、第三方理财机构扎堆的高端财富管理市场,如何做才能增强客户对私人银行的粘性呢?

陶文认为,首先银行的优势在于资产管理。相对于证券、信托公司而言,银行在满足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个人企业的资金需求,包括融资、兼并收购等,形成“投融资一体化”的财富管理模式,这是银行最具备优势的地方,业务量也比较大。

其次,除拥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丰富的产品线之外,银行还要有更多的增值性服务。尤其是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增值服务更能体现一家银行的差异化,比如交行今年在增值服务方面就大力打造了健康、养生方面的活动。

围绕财富的故事有很多,无论变革与创新,“作为一家私人银行,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户树立正确财富观,教会客户如何善待财富,将财富放在更佳位置上,而不仅仅是保值、增值。”陶文说。

家族财富传承——私人银行(材料)

交行综合

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私人银行跨境金融服务概述

私人银行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项目建设方案

交行银行实习心得

南京银行致力组建“私人银行业务”及“财富管理中心”

私人银行反思

私人银行服务体系

《交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者.doc》
交行私人银行:跨境综合财富管理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