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常规

2020-03-03 22:08: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儿科急救常规

儿科急救常规

心 肺 复 苏

【心肺骤停的原因】

儿科:以呼吸源性为主,尤以呼吸系统感染所致最多见,此外见于气管异物、中毒、溺

水、触电等意外伤害、婴儿猝死综合征等。心源性者较少,主要见于爆发性心肌

炎、心源性休克。

成人:以心源性为主,见于心肌梗塞等。

【心肺骤停的判断】

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及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心电图呈等电位线。

一般规律:心跳停止后 15秒

意识丧失

30秒

呼吸停止

60秒

瞳孔散大、固定

4分钟

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

脑内ATP枯竭

4 ~ 6分钟 神经元发生不可逆变化

【心肺复苏的步骤】 A、B、C、D

A—

airway:畅通气道,抬颌压额;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B—

breathing:建立呼吸,方法:口对口、复苏气囊、气管插管。

C—

circulation:建立循环,即心脏按压

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方法:新生儿——环抱法或双指法;婴幼儿——单掌法;儿童及成人——双掌法。

深度:新生儿——1.5 ~ 2cm;婴幼儿2 ~ 3cm ;儿童3 ~ 4cm ;成人4 ~5cm。

比例: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单人复苏为15∶2;双人复苏成人为4∶1;

小儿5∶1(任何年龄)。

注意事项:① 将患儿置于硬板床上,小婴儿注意消除死腔;

② 按压时双臂与地面垂直,借助身体重力向下按压;

③ 按压者手不能离开按压部位,如离开后则须重新定位;

④ 掌根按压,手指不能接触胸壁,以防肋骨骨折;

⑤ 避免冲击式按压;

⑥ 复苏过程中不可随便停止按压,如必须停止(如行气管插管)则时

间不能超过15秒。

D—

drug:药物复苏

首选肾上腺素:标准剂量:1∶10000付肾0.1ml/kg(0.01mg/kg),静脉或皮下,3 ~ 5

分钟1次,15分钟内可用3 ~ 5次。

大剂量:0.1mg/kg

用法:目前推荐标准剂量,如无效则逐渐加量至大剂量,

阿托品:剂量:0.03 ~ 0.05mg/kg,静脉,用于复苏后心率缓慢时。(非常规应用)

碳酸氢钠:剂量:2 ~ 5ml/kg,稀释后静脉输入。

给药途径:可静脉和气管内给药

可气管内用的药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纳洛酮,剂量可较

静脉用量大数倍,稀释后(新生儿1ml、婴幼儿2ml、儿童3ml)气管内注入。

(油剂和离子化药物不可气管内给药)。

【复苏有效的标志】

按压时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出现自主呼吸、心率恢复、瞳孔缩小。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

感 染 性 休 克

【休克总的主要诊断要点】

◆动脉压降低,脉压小于2.67KPa(20mmHg);

◆脉搏快而微弱;

◆中心静脉压降低。

以上三项表示循环血量减少。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减少。

以上二项表示微循环灌注不足。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不清、惊厥;

◆呼吸深快;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乳酸含量增高。

以上三项表示组织缺氧。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和分度】

项 目

度 皮肤粘膜 * 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轻度发绀、

面色苍灰,口唇、指趾明显发绀、

皮肤轻度发花

皮肤明显发花

四 肢 * 手足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为

四肢湿冷,接近或超过膝、肘关节。

1~3秒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脉 搏 * 增快

* 细速或摸不到

血 压 * 略低或正常,音调变弱,脉压为

* 明显下降或测不出,脉压<20

20~30mmHg

mmHg

尿 量

略减少,婴儿10~5ml/h,儿童20 * 明显减少,婴儿<5ml/h,儿童<

~10ml/h

10ml/h

心 脏

心率增快

心率明显增快,心音低钝或有奔马

神 志

尚清楚,但有萎靡或烦躁

模糊,表情淡漠或昏迷

注:⑴ * 为必备指标。在原发病基础上,具有必备指标即可确定诊断分度。

⑵ 皮肤粘摸、四肢改变,要除外寒冷、高热、脱水的影响。少数“暖休克”病例早期

表现为面色暗红、四肢温暖。

⑶ 正常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按压指甲,松手后颜色于1秒内恢复。

⑷ 血压降低,指收缩压低于“年龄×2+60”mmHg。脉压正常值为30mmHg。

⑸ 正常尿量,婴儿不少于10ml/h ,儿童20ml/h。

⑹ 心率增快,指超过该年龄正常值上限。各年龄正常心率,以下数值可供参考:新生

儿,110~150次/分;2岁左右,80~125次/分;4岁左右,75~115次/分;6岁左

右,65~105次/分;8岁左右,60~100次/分。

⑺ 1mmHg=0.133KPa

【治疗】

重点在于恢复全身组织的血流灌注,注意神志、尿量、肤色和温度及一般状况的改善,而不要单纯追求血压,特别是收缩压的提高。抢救的关键在于抓紧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环节:① 消灭致病菌及清除原发感染灶;②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③ 解除微循环障碍;④ 纠正酸中毒;⑤ 增强心肌收缩力;⑥ 防止并发症。

1.扩容 是抗休克的主要措施。

⑴ 首批快速输液:根据年龄、心脏功能可按10~20ml/kg ,30~60分钟内静脉快速滴入,可用2∶1液、等渗盐水等晶体溶液,危重症可用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与晶体液

各半或晶体2份、胶体1份,但必须在应用晶体液后方可用胶体液,否则可使血液更加粘稠。扩容总量小儿应控制在200~300ml ,最多亦不应超过400ml,以免发生心力衰竭。

⑵ 继续输液:如休克未纠正,可用2∶1液,血压已回升而休克的其他症状仍未消除,可改用3∶2∶1液(1/2张液),本阶段约输40~60ml/kg ,每小时约8~10ml/kg ,分批点滴。

⑶ 维持输液:休克基本纠正后可进入维持输液阶段,24小时维持液量为60~80ml/kg 一般应用1/3张含钾维持液。

2.纠正酸中毒 经以上扩容输液后,轻、中度酸中毒一般均可纠正,由于感染性休克全过程均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有时酸中毒很严重,且为休克恶化的主要因素,所以纠酸要全面考虑:

⑴ 首先要保护肾功能,不用或少用去甲肾上腺素缩血管药,避免应用氨基糖甙类药。

⑵ 改善肾脏微循环功能,如早期应用肾剂量多巴胺扩张肾血管。

⑶ 适当应用碱性药物,计算公式为:碳酸氢钠mmol数=-BE×kg×0.3,以上计量先用半量,或:碳酸氢钠ml数=(-BE×kg)÷ 4(即为半量)。或首次给5%碳酸氢钠2~4ml/kg ,根据情况每天可重复3~4次。

3.以扩张血管为主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⑴ 扩血管药物的应用:

● 多巴胺:休克时常用剂量2~5μg/kg•min ,最大不宜超过10μg/kg•min

● 多巴酚丁胺:一般剂量2~5μg/kg•min ,最大不宜超过10μg/kg•min

● 异丙基肾上腺素:本药几乎仅对β受体有兴奋作用,适用于低排高阻型感染性休克,对解除微循环痉挛期休克有效。一般剂量0.05~2μg/kg•min

● 酚妥拉明:一般剂量1~5μg/kg•min

● 山莨菪碱:轻度每次0.5~1mg/kg ,重度每次2~3mg/kg ,每5~1分钟一次

● 东莨菪碱:本药有兴奋呼吸中枢及镇静作用,尤适用于有脑水肿患儿。剂量每次0.01~0.03 mg/kg 。

⑵ 缩血管药物应用:主要用于:① 晚期休克或扩血管药无效者;② 在开始抢救时补充血容量前血压过低者;③ 血压急剧下降,心脏即将停搏或已停搏;④ 应用扩血管药物后,休克好转但血压维持于低水平或不稳定,证明休克已进入微循环扩张期。此时应考虑加用缩血管药,小剂量与扩血管药联合应用。

● 去甲肾上腺素:表现为强大的缩血管效应。剂量0.02~0.1μg/kg•min

● 间羟胺:以兴奋α受体为主,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上升,可与酚妥拉明或多巴胺相同剂量静脉点滴。

● 肾上腺素:剂量范围0.05~1.0μg/kg•min 。

4.保护心脏功能适当应用强心剂 最安全的是用多巴酚丁胺,如有心衰可用西地兰0.02~0.03 mg/kg ,首剂应用总量的1/2 ,余量6小时后分2~3次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

5.抗菌素应用及清除原发病灶 抗生素应用原则:选强有力的抗生素,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给冲击量(一般为首次量加倍),一般二联联合应用,病情特别危重也可三联。

6.氧疗 氧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不可忽视,必要时机械通气。

7.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激素有以下作用:非特异性抗炎;稳定溶酶体膜;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搏出量;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机体对毒素的耐受性;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抗渗出等作用。剂量:氢化可的松25~50mg/kg•d ,地塞米松2~3mg/kg•d 。

8.脱水剂 甘露醇0.5~1g/kg•次,根据病情4~6小时1次

9.抗凝剂及抗纤溶亢进的治疗 重度休克合并DIC时,应在抗休克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抗凝剂及/或抗纤溶亢进治疗。高凝阶段应用肝素100U/kg•次,加于等渗盐水30~40ml中点滴,Q4~6h一次,直至高凝状态消失。抗纤溶亢进6-氨基己酸或对羧基苄胺均为每次0.1g/kg ,Q4~6h一次。

10.保证热量供给及抗自由基治疗

过 敏 性 休 克

【诊断要点】

1.有接触或使用致敏物质病史。

2.即刻出现休克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意识障碍等。呼吸系统的 表现常见而严重,最初感觉胸部发紧、呼吸急促、困难、哮喘样发作,最后可窒息死亡。

3.全身或局部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其他皮疹等。

【治疗】

1.立即终止使用并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2.立即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1ml=1mg)每次0.01~0.03mg/kg ,必要时15~20分钟重复注射1次。

3.肌肉注射异丙嗪,每次0.5~1.0mg/kg ,以对抗组织胺的作用。

4.静脉滴注或推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要比一般剂量大:地塞米松每次0.1~0.25mg/kg或氢化可的 松每次8~10mg/kg加于5%葡萄糖20~40ml内静脉注射或滴注,可Q4~6h重复使用。

5.保持呼吸道通常,给氧,如有喉梗阻,呼吸困难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6.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选用缩血管药物,间羟胺2~8μg/kg•min,根据血压调整速度。

7.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措施同感染性休克。

8.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心 源 性 休 克

【原因】

心肌梗塞是成人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

小儿期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原因常为:先天性心脏病、爆发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症、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梗塞等。 心输出量降低,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血液灌注量不足,是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的症状和休克的症状。原发病症状视不同疾病而异;休克症状与感染性休克症状基本相同。因此监测指标也大致一致。中心静脉压(CVP)升高,提示血循环量正常而心功能不全。

【治疗】

治疗原则是积极抢救休克,同时治疗原发病。

1.血管活性药的选择 一般选择多巴胺or多巴酚丁胺 + 间羟胺,多巴胺剂量不同其作用不同,多巴酚丁胺剂量1~10μg/kg•min ,间羟胺剂量2~8μg/kg•min 。

① 有肺充血而心排血量减少不明显者,可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② 低心排除量而无明显肺充血者宜选用酚妥拉明;

③ 既有肺水肿又有心排血量降低者,可用硝普钠,剂量1~2μg/kg•min ,注意要新鲜配置,避光使用。

④ 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能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全身动脉阻力,提高动脉压,降低PAWP,增加肾血流量,且不增加心率。剂量各为7.5~10μg/kg•min 。 血管扩张药只在常规治疗无效时采用,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应减慢药物滴速,或加用小剂量缩血管药,如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2.心源性休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时,应给予洋地黄制

剂。

3.扩容纠酸 基本上同感染性休克,但心源性休克血容量减少不明显,如输液量过大,可引起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故输液量及速度均应控制,首次扩容应减至5~10ml/kg,30~45分钟输入,全日量以不超过50ml/kg为宜。

本主题由 shushanbowen 于 2009-6-13 11:47 移动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

休克急救护理常规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儿科护理常规[推荐]

《儿科急救常规.doc》
儿科急救常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