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育学

2020-03-03 14:20: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学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学

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 ①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 ②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 ③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遗传的意义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刨上的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题,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作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2.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学

2 3.教育实现人的价值

(1)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 (2)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3)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4)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5)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育学

3 第六章 课程

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转变: (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 (3)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4)既强调健康的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

第七章 教学(上)

1.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是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教育学

4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特殊性: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2)目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3)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 ②认识的交往性; ③认识的教育性; ④有领导的认识。

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第八章 教学(下)

1.班级授课制

一种机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产生与发展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

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教育学

5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德理想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 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3.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处分批评

教育学

6 4.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没有)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动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2.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4.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教育学

7 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和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②了解学生的方法

a.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来了解学生;

b.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

c.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②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③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定稿)

内蒙古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题及答案(六)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内蒙古教育学.doc》
内蒙古教育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