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正

2020-03-03 00:47: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感悟中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开始关注蒋中正,当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崇拜与否。毋宁说是崇拜,余自认是个性使然。我一向喜爱历史,以史中之谜尤为甚矣!之于蒋中正生平,亦可谓之为谜。毕竟,成王败寇古已有之。作为一个失败的枭雄,他真的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闻吗?出于各种政治考虑,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府对蒋进行了不公正的评价。导致我们没有机会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而当下(海峡两岸历经近60年的分裂,已经出现难得的和平局面),我们有幸可以去更加客观的去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蒋介石。我将就我所掌握的资料,向读者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蒋介石。

(一) 少厉艰辛

难堵髙志

蒋介石历经了一个很痛苦的童年,他幼年丧父,是由母亲王采玉一手带大的。而王彩玉是在蒋肇聪(蒋介石之父)45岁时作为其第二任妻子嫁给他的。在蒋介石八岁时其父蒋肇聪逝世,从此蒋就失去了在自己童年本应有的父爱。也正因为如此,蒋介石小时顽劣成性,受尽了旁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但是蒋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高傲。在蒋介石十五岁时,他喜欢上了同班的毛阿春,当其母王彩玉得知后,也没有反对,就上门为蒋提亲。但没想的是毛家以蒋名迹败劣非但没有答应这门亲事,还羞辱了蒋介石一番,蒋母气的直掉眼泪。之后蒋娶了比自己大五岁的毛福梅,而蒋介石对毛福梅并没有感情。但毛为人贤惠,深得蒋母喜爱。之后由于蒋介石到处求学,夫妻两人聚少离多。这也为蒋介石将来的风流埋下了隐患,但毛福梅对蒋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且蒋母非常喜欢她,故而蒋介石对她也很敬重,至于蒋之后接二连三的背叛,也多出于政治生涯的考虑。蒋介石年少时,血气方刚,指点江山。在宁波读书时蒋介石就曾因为校方课程设臵不合理而发起学生运动,这是蒋第一次领导运动。在保定军官学校,有一次上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作中国,学生们不解,这个教员解释道‚中国有四亿人,而他手中那块土块正好可以容纳四亿个微生物。‛听到这里,蒋介石怒发冲冠,不顾军纪走到教员面前,掰下八分之一的土块,怒视教员道:‚日本有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寄生在这八分之一的土块中呢?‛教员一时哑口。在日本振武学堂留学时,蒋介石也是受尽艰辛,不但天天食不果腹,而且受到及其严格的训练,包括冬天不用热水,只用凉水,甚至用雪洗澡。这也许正是蒋介石高寿之原因吧!蒋介石也是在日留学期间认识陈其美,张群等人的,这为蒋介石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蒋介石还与陈其美义结金兰,成为兄弟,蒋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以陈其美为自己的政治堡垒。也正是陈其美的引荐,使蒋介石见到了中国革命的导师孙中山,孙中山很欣赏蒋,并对他说:‚我们要以无数个无名的华盛顿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个无名的岳武穆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蒋深深地为孙总理一席话所折服,同时也立志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游刃淞沪

初显才华

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与其息息相关的地方一共有五个,分别是溪口,上海,广州,南京,重庆。说到上海,可谓是蒋介石的福地,在这他不但结识了后来成为国民党三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还俘获了其第二任妻子陈洁如之心。此时的张静江虽然是上海滩的富豪,而且帮助蒋从事商业活动,但志在革命的蒋介石定然不会安于此现状。虽然在此期间蒋介石生活很是悠闲,不必为生计而苦恼。而且在张静江的帮助下蒋还闲来从商,并获利颇丰。不过后来不知为何,上海股市崩盘,蒋介石也未能幸免,现在他首次感到了生存也是一个问题。之后他在张静江的介绍下,加入了黄金荣的青帮,成为上海帮派的一员。后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自任临时政府总统。此时的临时政府可谓缺兵少将,急需人才。此刻,孙中山想到了之前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蒋介石,并电邀其赴粤共商国是。蒋介石接此电后兴奋不已,自觉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别故上海的友人,欣然赴粤。但是此时的临时政府已不是昔日的国民政府,大部分的军政大权都被地方武装首领所把持,孙中山仅是名义上的总统。粤军

首领陈炯明就是地方武装的大佬。但孙先生很器重他,对他并未心有所忌。但初来咋到的蒋介石并不知道实际的权力态势,处事就很不明智,多次与陈炯明结怨。蒋介石个人认为陈炯明此人革命动机不纯,日后必反。因而多次上书孙中山,但由于此时孙中山对陈炯明太过信任,蒋介石的提醒非但没有使他得到孙先生的赏识,反而使孙先生认为他是在嫉妒陈炯明,并叫蒋介石要与陈炯明友好相处。蒋介石自感人微言轻,愤慨离粤赴沪。此时的蒋介石第一次用上了他将来政治生涯经常使用的策略‚以退为进‛。到了上海蒋介石潇洒一如往常,但自己心底对革命的热衷从未泯灭。他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最佳的复出机会。果然,临时政府东征福建时,孙中山再次电邀远在上海的蒋介石赴粤。蒋介石怀着忐忑之心来到广州,他这次并没有公然与陈炯明发生冲突,而是一心考虑东征事宜。但东征完成后,陈炯明与蒋介石的矛盾再次被激发。这次结果与第一次一样,孙中山站在了陈炯明的一边。导致蒋介石再次被迫离开广州。此时的蒋介石对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深深的明白:任何一个革命志士,徒有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了自己个人的势力才能实现自己的革命主张。后来陈炯明发起兵变,炮轰总统府。此时的蒋介石如神兵天降,降落在孙中山避难的‚永丰‛号军舰上。孙中山见到蒋介石说;‚蒋君此番前来,足当两万贼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蒋介石多次以此为自己的政治筹码,打击对手。并自称自己继承了孙先生的衣钵,是革命的正统继承人。

(三)执掌黄埔

北伐中原

孙中山在历经陈炯明兵变后也明白了没有一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军队,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国名党一大后,孙中山确立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并在苏联的帮助下,着手筹办陆军军官学校。由廖仲恺和蒋介石负责筹备工作。开始在孙中山的校长人选中,蒋介石并不在其中。当时最有可能执掌黄埔的是国民党的二号人物廖仲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黄埔校长之职已是廖仲恺的囊中之物。但此时的蒋介石一心想挂帅黄埔,随之去实现自己一统中华的革命理想。随后他又再次采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果然,大家认为筹备黄埔如此不易,半途而废实在可惜。廖仲恺从大局出发,决定放弃黄埔校长之职的竞争。这也就说明蒋介石已是黄埔校长的不二人选,至此蒋介石真正有了大展才华的舞台。在当时来说,黄埔校长的官阶并不高,但蒋介石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深深明白,黄埔将成为中国将星的摇篮。蒋介石治理黄埔时,真可谓是日理万机,对待任何一名学员都视如己出关怀备至。他治校的核心是‚精神训导‛,此精神即所谓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牺牲的精神,是团结的精神,是为革命不惜一切的精神。因此黄埔校训定为----亲爱精诚。也就是说每个学员之间都要相亲相爱,对待同学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革命一定要有一颗赤诚之心,这就是黄埔精神。蒋介石治理黄埔常常借鉴曾国藩治理湘军的经验,此外他也经常吸取曾经就读过的日本振武学堂的治校之法。所以在蒋介石的精心治理之下,黄埔军校井然有序。孙中山对此十分赞赏,但不久后的1925年,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一生的伟人溘然长逝,举国哀痛,蒋介石此刻明白孙先生一死,国民党内部必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权力之争。但此时的国民党内部,在蒋介石上头还有很多人,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是最有可能成为孙中山职位的三人。而其中的廖仲恺是最有可能的一个,但不久后,廖仲恺遭到刺杀身亡。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廖仲恺的竞争者,也就是胡汉民和汪精卫。蒋介石奉命调查此案,他借机与汪精卫结成同盟,从而铲除胡汉民。果然,历经廖仲恺案之后,胡汉民逐渐退出国民党的权利斗争。这段时间是蒋介石与汪精卫的蜜月期,二人各取所需,实现了所谓的双赢。但蒋介石毕竟是蒋介石,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做汪精卫的幕僚。他从未忘记去夺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后来发生的‘中山舰’事件给了蒋介石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铲除汪精卫以及党内反对他的人,可谓一石二鸟之计。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才真正成为国民党的一号人物。内部基本稳定后,蒋介石开始着手北伐事宜。终于在1927年,黄埔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蒋介石

任北伐军总司令。当时的吴佩孚和孙传芳都在被伐之列,因为军阀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所以北伐军得到了当时百姓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势如破竹,还快就将吴佩孚和孙传芳击败。北伐军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夹道欢迎,革命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见非同一般。但是作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认为,共产党不除天下难以统一。故他在攻下上海后就像共产党举起了屠刀。在上海爆发了惨绝人寰的‚4.12‛反革命政变,大事屠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而后来,日本人由于不满奉系首领张作霖的对日政策,派人刺杀了张作霖,张作霖的专列被炸,他当时并没有死,但当他被抬到元帅府时就气断身亡。张作霖的次子张学良背负国仇家恨,毅然决定实行‚东北易臶‛,以促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此时的蒋介石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领袖。成了历史的功臣,即使中国当时的统一是表面的,而且是脆弱的。但毕竟,历经了数十年的军阀混战,中国终于趋于统一。蒋介石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四)疲于安内

疏于攘外

公元1935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对我东三省的军事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8‛事变。当时蒋介石错误的理解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他认为日本在夺取东三省之后就会收手。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内乱,是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所以从1925年到1935年的十年里,国民党一共发动了十次针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蒋介石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战略。就在日军蛮横侵占了我东北三省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并没有顺乎民意去守土抗敌。反而电令身在东北的张学良撤回关内,避免同日军正面交战。蒋介石此等做法让全天下的百姓寒心,民心尽失。蒋介石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日本人根本就不会仅满足于拥有东北三省,他们想侵吞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如果一开始蒋介石就知道如此的话,我想他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抗击日军。要知道,侵略者的野心是我们的让步永远不能满足的。等到蒋介石醒来已是两年后的1937年,因为这一年日军蛮横挑起事端,从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蒋介石此时才如梦初醒。虽然此时的蒋介石也不顾一切的抗战,但给百姓的感觉是它的抗战是逼出来的,如果日本的侵略不会威胁他的政权,他就会继续忍让。他的抗战不是在保家卫国,守土抗敌。而是在为他的政权而抵抗。所以蒋介石很无辜,他打的‚淞沪会战‛国军投入兵力达70万,日军投入兵力虽然只有30万,但日军有许多先进战机,战舰。日军战争开始时狂妄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在保卫上海的战争中,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英勇牺牲。多少可歌可泣的赞歌在这里演绎,多少无名的‚华盛顿‛为了国家浴血在这片无情的战场上。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他们是民族的英雄。尽管国军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抗敌,使得日军三度更换主帅。但终因武器装备落后,被迫撤出上海。日军在占领上海后便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南京城外。蒋介石赶紧召开南京卫戍会议,在场的都是国府的军政大员,大家从军事的角度都建议暂时放弃首都南京。但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是国父孙中山陵寝的所在地,未放一枪一炮就放弃南京,怎么对得起安息在此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蒋介石大发雷霆,他很失望竟没有人提出坚守南京。尽管是象征性的抵抗,为的是给孙总理,和全天下的百姓一个交代。可此时在场的各位都非常清楚,上海已失,南京无险可守,在军事上没有坚守的必要。气氛异常紧张,此时在场的唐生智站了起来,坚决反对放弃南京。此时蒋介石顺水推舟说道:‚唐将军忠勇可嘉,为我等之楷模。守南京的重任就有劳唐将军了‛。蒋介石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坚守南京。他自己却着手迁都重庆,离开南京。连总统都逃走了,下层士兵又怎会全心守城。在日军大军压境时就束手投降,南京宣告失守。再而后的时间里,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我手无寸铁的百姓达三十万之多,日军灭绝人性的屠杀,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会也不能忘记,要记住我们曾经是如何的被蹂躏。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此,被侵略者的铁骑肆意践踏。此时蒋介石也顺乎民意实施国共合作,全力抗击日军。国共达成一致:国军主要负责正面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负责敌后游击。之后在正面战场,国军发动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忻口战役‛,八路军也发动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段国共合作的时间里,中

国军队没有国共之分,都誓死与国土共存亡。1945年8月15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最恐怖的战争武器---原子弹。随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在进行了八年之后终于胜利。民族矛盾已经解除,国共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国共之间的内战一触即发,一山岂容二虎,这是自然的法则。但国民党和共产党心里都很清楚,谁先挑起内战,谁就是民族的罪人。在此之前百姓历经了太多太多的战争,历经了太多太多的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百姓厌恶战争,期待和平。国共谁先发动内战,谁就将失掉天下民心。

(五)烽火华夏

远走台湾

1945年9月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电邀毛泽东前往重庆共商建国大业。中共中央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对策,虽然大家都知道此番前往重庆很是危险,但若是怯而不往,就会背上破坏国内和平的罪名,蒋介石就会借此挑起战争。所以最后毛泽东决定亲赴重庆,并向中外媒体宣布共产党积极参与谈判,极力维护国内和平局面。不管是蒋介石还是中外媒体都为毛泽东的勇气所折服,单刀赴会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毛泽东单刀前行是大将风度的体现。在会谈期间,国民党军队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大肆进攻解放区。山西的阎锡山更是嚣张跋扈,对中共解放区进行疯狂的进攻。在上党地区解放军重挫气焰嚣张的国军,使得中共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有了自信。历经近一个半月的艰苦谈判,双方达成双十协定。中华民族的复兴似乎指日可待,和平建国也好像可以实现。但‚一山不容二虎‛这是自然的法则,蒋介石不可能容忍一个国家有两种主义,两种军队存在。在蒋介石自己权利欲望和美国军援的促使下,蒋介石点燃了华夏民族的硝烟。但是这不是抵御侵略者的正义战争,而是国共之间的内战。国民党在日军侵华期间虽然令人民有所失望,但还不至于尽是民心。而这次内战,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使人民对其恨之入骨,抗战将蒋介石造就为一个民族英雄,而这次内战却将使蒋介石在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悉数尽毁。战争像是一个永远的试金石,毋庸臵疑,最终正义的一方定会取得胜利。1949年八月,蒋介石携妻子和国民党主要军政要员晋谒南京中山陵。这次晋谒,相比1945抗战胜利时的晋谒心情可谓有天壤之别。那时的蒋介石可谓意气风发,笑傲群雄。因为他是抗战的英雄,是民族的救星,是历史的功臣。此刻的蒋介石心情很是复杂,毕竟自己败给曾经称之为‚匪‛的共产党。剿了一辈子的匪,到最后还被共产党定为战争罪犯。踏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蒋介石特意命令机长在南京上空盘旋几圈,故土难离啊!在飞机上看着南京的一草一木,想着自己几十年来的宦海沉浮经历,蒋介石不禁泪流。到了台湾后,蒋介石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提出‚一年准备,三年反攻,五年平定‛的口号。其实蒋介石心里比谁都清楚,大势已去,大厦已倾。在台湾蒋介石痛定思痛,不断总结,立志将台湾建设起来。终于,通过自己和儿子蒋经国的不懈努力。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后记: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都应一分为二的去考虑。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缺点,伟人也不例外。蒋介石的一生很辉煌,很精彩,但也有遗憾。最后笔者以粗浅的笔法赋诗一首,借以概括蒋介石峥嵘的一生。

少历艰辛志愈坚,也曾浴血赴革命。

一朝王谢岂偶然,书生亦可拜大将。

宦海沉浮五十载,戎马倥偬心不改。

平生功过谁人说,且留青史后世云。

瑾瑜于庚寅年二月

中正薪酬福利制度

中正置业简介

初中正能量作文

15年中正陶瓷规划

中正V5.0项目策划书

台湾中正纪念堂导游词

北大中正舆情研究中心.doc

工作中正能量的句子...

刘中正经销商会议部分案例

接中正风肃纪自查

《感悟中正.doc》
感悟中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