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2020-03-03 17:27: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利用网络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淮阴区小营小学纪芹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另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跟上社会网络化趋势。因此,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将作《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研究,以我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现状,存在问题和具体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我课题组对100多名学生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研。从调查中显示,我校广大未成年人身心素质基本状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流是健康的,他们的生活价值取向多元而务实,总体思想道德取向积极向上。其基本状况如下:

(一)好的方面

1.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表明,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占98%,升国旗时感到无比自豪的占86%,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爱国热情,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于献身。上电梯或上车不会抢先的占76%;用完东西会归位的占89%;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大声喧哗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占90%,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成效是明显的。

2.热爱学习,积极追求进步。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关心,认为对个人未来发展而言,知识和思想一样重要占79.3%;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为国家社会贡献的大小和人格是否高尚的占88%;认为学习压力大的占60.3%;认为青少年成才的关键是勤奋学习的占90%;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占71%。可见认真学习,追求进步仍是当代青少年的主流写照。

3.尊敬师长,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辛苦付出有深刻的感受,能体谅父母师长的不易,进而怀有刻苦学习、立志回报之心。但同时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师长的一些不适宜的做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主要是希望父母师长不打骂孩子,不给孩子施加太多太大的压力,能保持一颗公正之心,不重男轻女,不嫌贫爱富,不爱优弃劣;希望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学、主动学、参与学、快乐学;希望能以伙伴和朋友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多交流、多沟通、多引导、多表扬、多激励”,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网络方面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自理能力差。虽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调查中,70%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功课升学,这就造成只有30%的学生在家常做家务,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衣服鞋袜带回家让妈妈洗; 78%的人认为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另外课程安排紧等也是一些因素。

2.心理承受力差,态度冷漠。“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片面追求表扬鼓励学生,致使只能听好话,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而有近58%的学生则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

3.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怕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怕把衣服弄脏,甚至逃避;有的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后,没有丝毫的感恩思想。只是一味的追求索取,不知奉献。

4.认识不到位。50%的学生乐意参加义务劳动;45%的学生基本没有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45%的学生对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在时间上的自控力比较差;80%学生对黑信息拦截和抵御等网络安全知识 一无所知,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去网吧不惜旷课,撒谎,甚至还在深夜里飞檐走壁-----这些数字让人可怕,现象更是让人担忧的。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针对以上问题,我课题组多次召开 会议研究讨论,最终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以其对未成年人的强劲影响,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思想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和提升,思想道德 教育应与时俱进,要切实增强网上育人的主动权,在未成年人的心灵上烙下良好的思想道德的时代印迹。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注意扬长避短,真实而有实效的开展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

对策 与 建议:

一, 开展五个“一”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语,过年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洗一次脚。使平日娇生惯养、处处依赖家长的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增强了责任感。

二,

(一) 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学校内部的网络道德教育。

1,解读童心,变“堵”为“疏”。

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相当一部分对于电子游戏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少学生还为此荒废了学业。众多家长们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具有如此魔力的电子游戏理所当然视为“洪水猛兽”,冠之以“电子海洛因”的名称,和“黄赌毒”并列一起加以严格限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仅仅采用阻挡手段并不是积极而有效的行为。中国古代治理水患的经验――“疏”与“堵”辩证关系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现在,学校装备了计算机网络,开设了从1年级至6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让全校每一位学生在校园的必修课上玩上了电脑,进入了网络,以健康的学习游戏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为了“疏”,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探索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构建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

极利用网上资源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在“乐”中探究。远离充满暴力和色情的“电子海洛因”,并以创新的思维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文插图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疏”,信息技术科任教师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活动:输入汉字比赛、电脑画画比赛、小抄报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网站制作比赛等,给学生在展示自己才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永远都有奋斗目标。

2,,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发挥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做到使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教师预先设定“防御程序”,即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网上行为

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因此对于全球“网民”中“学生”这个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的不容忽视的大群体,必须对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4,,健全德育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应加大对电脑课硬件的配置、课程安排、师资队伍、教学实践,教育经费的投入,依托学校资源和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普及活动,为青少年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会在德育课中增加网上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网络有害信息的鉴别能力。

(二)发挥家庭和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因此,家长首先应当及时学习充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识,帮助孩子对网络生活进行合理安排和计

划,并和孩子一起感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要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引导他们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要多腾出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他

们的心情,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鼓励他们参与

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

。此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

育,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充分发挥校外德育管理组织的作用,以填补节假日、寒暑假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再次,学校德育组织应与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形成合力,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可以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打破学习德育的时空限制,使互联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doc》
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