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

2020-03-03 23:24: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生说“不”的声音

长台初中

案例

一个老师的课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

一位学生的手稍微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

老师温和地对这生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孩子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一点儿,一边俯下身子倾听,很耐心地又讲了一篇。

最后,对这位学生说:“请坐,以后要注意听讲。”

分析:

首先应该肯定,这位老师是一个好老师,他态度温和,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哪怕是一个学生的细微末节都没放过,注意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但是,这位老师还不是优秀教师。 且不说那“齐声回答”可能掩盖了平时说的“非民主”问题,他最大的败笔是最后一句话:“以后要注意听讲。”

一个学生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自己“不懂”,这需要十分的勇气,这种勇气是一种敢说真话的勇气,作为一种素质,比几条课本知识珍贵得多。

这个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虽然换来了对几条知识的理解,但是,却同时得到了“没注意听讲”的暗含批评。

我担心这位学生以后也加入了“听懂了”的行列,长大后进一步加入“三呼万岁”的行列。

学习主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过分关注学习结果,那些不利的结果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容易强化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对待学习就变得消极被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上课回答问题没有十足的信心,不敢轻易尝试。因而他们不会自动举手,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思维慢慢受到压抑,逐渐丧失了主动的探索精神。

关注学习结果带来的负面效应除了对当前造成不良影响外,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不择手段,甚至出现作弊、抄袭他人试卷、偷偷涂改成绩等错误行为,以至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

结论:

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什么首先教学生会说“我不懂”;更进一步,就要教会学生敢说“我有不同想法”,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而且强迫的学习活动,学生也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学习目标和任务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下一个“圈套”让学生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昨天学习的基础上,

你还想了解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教师巧妙过渡,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和任务。

这种导入方法轻而易举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这是我自己想弄懂的(不是老师强迫我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态下投入学习活动,个学习过程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充分锻炼了各种能力学习结果也得到了优化。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充满对成功的渴望。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教师拥有的最大权力是掌握能左右学生的激励手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点滴进步与阶段性成功时,我们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师说“表扬他”,全体学生为他鼓掌,或者教师要求大家“把掌声送给进步的**”等。而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明显进步的学生,我们是以满腔的热情鼓舞他们,同时给学生一些宽容,接纳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 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且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里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

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 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doc》
教育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