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版画大师古元逸事

2020-03-01 19:03: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近代版画大师古元逸事

资料来源: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

古 元(1919-1996):字帝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8年在陕北公学分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1941年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场木刻组组长、部队艺校美术教员。曾荣获延安青年文艺评比甲等奖。1944年以后曾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研究室创作组组长、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东北画报》美术记者、中央新闻摄影局美术研究室副主任。解放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1956年以来,曾出访印度、保加利亚、日本、德国等国家。1987年接受卢森堡大公授予的皇冠勋章。

古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版画、水彩画大师,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曾经用“中国艺术界中一位卓绝之天才”、“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的话来称赞古元。出生于珠海那洲村的古元,他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位艺术大师的?

父亲返乡定居

古元的故居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的村口。据记载,那洲村古姓始祖于明朝景泰年间的古瑜保,是从新会县古劳乡(今鹤山市古劳镇)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

古元的父亲古万建年轻时生有一女古庆云、一子古俊。其妻病逝后,正好遇到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工程,古万建便跟随同乡漂洋过海到巴拿马谋生,在一间华侨经营的商店做杂工。几年后,他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工钱在当地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又娶了一位黄姓婢女续弦。 1912年,古万建因思乡心切,把商店留给两个子女经营,自己偕黄氏返家乡定居。在那洲村口盖起了两间瓦房,购买了几亩田地,又过起耕种生活。后来包括古元在内的六位兄弟姐妹,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古万建精通农艺,是个种瓜能手,他种出的南瓜最大的有几十斤重,被乡人称为“瓜王”。他将收获的南瓜放置在房间的两厢,堆得满满的。

古万建做事很细心,喜欢在自家的床板、木凳、农具等生产用具上用凿子刻上自己的名字,还在盆碗罐碟等生活用品下面漆上一个字母“B”(意为巴拿马的简称)。

(古元作品:回忆延安)

古元故居寻访

带着初春的寒意,我们踏进了位于那洲村口的古元故居。

眼前是一座土木结构的砖瓦平房,门口有小院和果园。正厅有天井,并设有供奉祖先的神楼。正厅左右为偏房,建有木板楼、厨房、杂物房。进入厅内,便见到神龛里放置着古元父母的肖像。祖荫联为:“座绕慈云叨佛力,家留旧泽念宗功”。正厅两壁高悬两块长条木板的嵌字联语:“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世端资退让,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这是古家为人处世的家训。厅上方墙壁、门额和屋檐绘有山水花鸟的壁画和灰塑,与厅内挂着的古元版画相互辉映,没想到代表中国新兴版画中坚力量的古元作品竟能完全融入这样传统的中国民居中。

走入绘画之门

据说,古元小时候经常跟随父母劳动,拾柴草、捕鱼虾、摘豆角、种瓜菜、舂米、晒谷等,从小对农村就有一种朴素的感情。

农闲时节,村里请戏班子或木偶剧团演出,古元就模仿制造一些小木偶,在家里自唱自演。每逢端午节游神时,母亲就给他挂一个小香包,额头涂点雄黄,然后带他到街上看游神。所谓游神,即将诸神抬出来沿街巡游。游神队伍浩浩荡荡,有舞龙、舞狮,非常热闹。古元一直被家乡奇趣的风俗所吸引。

据《珠海地方志》办公室的何志毅老师说,古元喜欢绘画,是从家里和祠堂庙宇的壁画中受到熏陶。1932年,古元小学毕业之后,父母把他送到省立广雅中学读书。 在那里,古元有机会阅读到一些美术书籍,学习绘画的知识。他对法国19世纪著名画家米勒创作的反映法国乡村生活的油画,如《拾穗》、《晚钟》、《牧羊女》、《喂饭》等情有独钟。课余时间,他常常和兴趣相同的几个同学到郊外写生,互相切磋。从这个时候开始,古元走入绘画之门。

(古元作品:毛主席在延安) 战乱中成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遭到日军飞机的空袭。古元被迫停学回到家乡,在一所小学校担任代课教师。这时候的古元,还是一位未满20岁的青年。尽管如此,空闲时古元还是会同弟弟古文胜一起带着干粮和画具步行到唐家前环、共乐园等名胜创作水彩画。

后来古元曾表示说:“我对山川风物很喜爱,尤其喜欢带有劳动人民乡土气息的景色。我常常带着画具到生活中观察思考,寻找自然界和生活的美,通过风景画表达我内心的情意。”然而,他又感叹美丽河山就要被豺狼蹂躏,于是,在教课之余,古元绘制一些关于日寇暴行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这是他首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他又积极参加来村里的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担任美术宣传工作。后来结识宣传队成员谭福鑫(解放后首任中山县委书记,后改名谭桂明)和杨维学。在他们的影响下,1938年夏天,古元到广州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军,奔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古元入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

木刻风格形成

20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先生亲手培植起来的木刻艺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开出了灿烂的花朵。1938年,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木刻成了美术系的主要创作课内容,一大批优秀的木刻家从这里产生。他们毕业后,深入农村和抗日前线,配合抗日宣传,创作了大量反映解放区斗争生活的优秀木刻作品,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写下了“解放区木刻”的辉煌篇章。在这批优秀的解放区木刻艺术家中,古元是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古元到延安县川口区念庄乡担任乡政府文书,生活在翻身解放的农民中间,受农民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精神的感染,思想感情起了变化。古元那时利用图画教农民识字,每天挨家送一张说字图画。

农民喜欢这种图画,一边识字,一边欣赏,家家户户都贴了一大片。古元怀着浓厚的感情,将解放区的生活场景刻成木刻画,创作了《冬学》《运草》《读报的妇女》《哥哥的假期》《结婚登记》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为了做到群众能接受,古元吸收中国传统木刻和民间艺术的优点,对外国木刻技法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古元风格。 1940年农历正月,日军在珠海登陆,珠海沦陷。古元家中经济无援,家乡又闹饥荒,父母和兄妹古素然、古罗结、古文伦相继去世。古元知道后万分悲痛,对日寇更加切齿痛恨。

古元以画笔作武器,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用木刻创作出有时代感召力的《运草》《减租会》《离婚诉》《练兵》《部队秋收》《哥哥的假期》《人民子弟兵》《拥护咱们老百姓的军队》和后来的《人桥》等名作。人物写意传神,震动人心,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古元在绘人物画的同时,不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认为“欣赏风光性作品不但有美的享受,还可唤起人们对国家土地、自然环境的热爱,即使敌人侵犯,也要誓死保护”。

古元的版画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造出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朗、清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成为在中国新兴版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突破。

(古元作品:鞍钢的修复) 对故乡一往情深

解放以来,古元与一批解放区的木刻家从新的人民生活的实际出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古元晚年对故乡仍一往情深。

1983年,古元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进入故居,见到放在神龛里父母亲的肖像因年久模糊了,就重新素描两幅画像,以表哀思。他很怀旧,望见祖屋前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的一棵老榕树,触景生情,花了很多心血去构思,画出一张很大幅的榕图,名为《榕树下》,表达珠海故乡就是他的根。他在临终前仍不忘嘱咐家人把他大部分的作品捐献给珠海人民。

珠海市六届政协委员、市博物馆拓展部的杨长征表示,古元的艺术作品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古元生前曾多次表示要将其作品送给家乡人民,对于珠海来说,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据悉,古元艺术馆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部分筹建工作,并且该项目已经被列入市政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当中,有关问题也在研究当中。

古元版画作品欣赏

古近代中国经济

元明清及近代部分

《亡人逸事》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版画

亡人逸事

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

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三)

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三)

版画藏书票

《近代版画大师古元逸事.doc》
近代版画大师古元逸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