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心得体会

2020-09-17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画蟹心得体会

靳光辉画蟹简评

虾蟹是现代国画中的常用题材,自从白石老人开创水墨写意法画虾蟹后,现代的文人画家,都喜欢写上几笔。 靳光辉先生画蟹,也是师承白石画法,由于他对齐氏画蟹法有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因此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在画蟹的过程中,他那随意点画,挥洒自如,看似信笔草草,却笔笔到位,笔笔有味,体现了水墨写意画的神韵,特别是在画蟹足时,穿插勾连,千变万化,疏密得当,恰到好处。靳光辉先生画蟹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注重神似。笔下的螃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阿泰)篇二:画螃蟹

螃蟹(绘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弧线和折线的方法表现螃蟹的外形特征。

2、逐步养成合理布置画面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铅化纸;记号笔;范例。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今天我来给大家猜个谜语:“八条腿,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这是什么小动物啊?

幼:螃蟹!你从哪句听出来是螃蟹的呢?(巩固孩子对螃蟹外形特征的了解)

师:对!今天,老师就请来了螃蟹。

二、幼儿观察,发现螃蟹的特征

师:(ppt出示螃蟹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螃蟹,你发现它长得什么样?

幼:螃蟹有一个圆圆的身体。

师:除了有圆圆的大身体,还有什么呢?

幼:还有八条腿和两个大蟹钳。

师:看看蟹钳像什么?

幼:像剪刀。

师:是呀,大大的蟹钳像剪刀。

师:(小结)原来,螃蟹有圆圆的身体,八条长长的腿,两个像剪刀的大蟹钳,走起路

来横着爬,边爬还边吐泡泡。

三、教师示范,帮助幼儿掌握用弧线和折线来表现螃蟹 师:先画一个圆圆的身体;然后画上两个像剪刀一样的大蟹钳,先画一条弯弯的弧线,

再画两条折线连在弧线上,变成一把大剪刀,先向下,再往上折。要看看剪刀是否张开,只有张大蟹钳才能抓住小鱼、小虾。再来画一个大蟹钳,我们一起来试试。(教师引导孩子一起空手画一画)先向下,再往上折。

师:再来画长长8条腿,一边四条腿。我来画喽,蟹腿是长长的,先伸长,再折一折,伸长,折一折。请朋友们和我一起来画画蟹脚。准备好,一起来画喽!伸长,折一折??,长长的蟹脚都画好喽,这样螃蟹爬起来可快了。师:最后画上两个大眼睛,(教师一边

说,一边画上眼睛)。

好了,一只大螃蟹就画好了。

四、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1、师:现在要请朋友们用弧线和折线来画螃蟹,注意哦!要将螃蟹画得大大的,画在

画面的中间,待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画的螃蟹蟹钳张的开,蟹脚伸得长。画好后可以再画面上添上水草和泡泡,我们来画画吧!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3、适时指导幼儿(蟹钳、蟹脚的绘画方式(弯一弯,折一折)、画面的合理布置(螃蟹的大小是否合适)。

五、展示与讲评

1、教师贴出幼儿的作品;

2、针对1—2副作品进行讲评。

反思:

此次活动是让幼儿使用不同的线画出螃蟹的主要特征,通过谜语引出主题,再通过对谜语的谜面及螃蟹的图片中所出现的特征进行巩固,以便绘画时心里能有清晰的螃蟹形象。在出示范例之后,一起边说边画使得幼儿的作品效果较好,且着重强调的特征都能够很好的表现。

不足:

1.此次活动只准备了一份范例,螃蟹形态较为生硬。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该准备更

多不同形态、富有故事情节的范例,既能丰富幼儿的绘画作品形态,又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2.此次活动的引入谜语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有些过长,在之后的活动中需要更注重

选材的合适性,吸引幼儿的兴趣且能使幼儿理解。 3.面对幼儿时,作为教师,语速应该进一步放慢,这样有助于幼儿听清、理解语言的

含义,能更好的表达出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需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在日后的活动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的帮助幼儿进行创作和理解。篇三:绘画螃蟹

、学习利用各种方法表现螃蟹的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准备:大螃蟹数只、各种不同的螃蟹图片、背景音乐磁带

绘画材料(油画棒、各色彩纸、颜料、橡皮泥等等)

重点:寻找螃蟹的主要特征

难点:探索螃蟹的表现方法

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螃蟹)

师带上螃蟹头饰:嘿嘿,我是螃蟹爸爸,瞧我长得多神气。今天我把我的孩子也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我的孩子长得什么样。

二、幼儿观察、寻找特征

螃蟹有一个身体、八条腿、两个大钳子,走起路来横着爬。

请你来学学螃蟹走路的样子。(幼儿一起模仿,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三、幼儿操作

出示图片:照相馆里的叔叔给我的孩子拍了许多好看的照片,请你们看。(幼儿进行观察讨论,各种不同的螃蟹的特征,个别幼儿进行讲述)你们会给我的孩子拍照片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拍的照片最好看。 幼儿自选分组操作,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幼儿尽量表现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同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结束活动

画画虾和蟹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3册《画画虾和蟹》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想像绘画。

学生认识理解虾和蟹是走进生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的一个开始。因此本课内容与儿童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从大自然上讲,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一个举措。虾和蟹是自然界中的小动物,通过虾和蟹,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心灵上与自然界产生对话,达到与自然和谐。从儿童精神世界上来讲,虾和蟹是造型怪异的动物,学生对新、奇、怪的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学情分析: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初步掌握了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事物的方法,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虾和蟹,对虾和蟹的造型细节特征并不太清楚,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通过对虾蟹不同角度的观察,了解它们的外形、色彩、动态等造型表现因素。

操作方面:能根据自己的个人感受,大胆画出有情趣、有个性的作品。 情感方面: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多媒体,通过观察、欣赏、讨论、认识虾和蟹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难点:能从多角度生动刻画出虾和蟹的外形特征。 5.教学手段:

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认知思维特点,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多媒体,不断采用欣赏、启发、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欣赏、比较、分析让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虾蟹的特点,并能生动的刻画。 6.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虾和蟹范画作品

生:各种美术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好奇心

谜语1:有枪不能放,有脚不能行,天天弯着腰,总在水里游。

谜语2: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 (虾和蟹)

师:你们喜欢这两种长得怪模怪样的小动物吗?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画画虾和蟹》

(二)新授

1.了解虾文化,认识虾和蟹 (1)阳澄湖大闸蟹

师:我们江苏是鱼米之乡,河流湖泊众多,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吃虾吃蟹早已成为一种习俗。秋高气爽,正是螃蟹上市的黄金季节, 特别是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课件出示图片),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体壮,肉质细嫩鲜美,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

你们吃过阳澄湖大闸蟹吗?味道怎么样? (2)盱眙龙虾

师:除了阳澄湖大闸蟹,我们江苏盱眙还有一种水产品非常有名气,在“胖嫂”、“龙腾阁”等都有,知道是什么吗?(龙虾)颜色和味道又如何呢?

盱眙出产的龙虾个大干净、肥硕饱满、壳红肉嫩,属于龙虾上品。而且盱眙人在龙虾身上动足了脑筋,又是申请专利,又是举行“龙虾节” ??

2、了解虾和蟹的身体结构、外形、动态、色彩

教师播放虾和蟹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活动状态,提出观察要求:认真观察,找出通过认真观察后与记忆中虾和蟹的差别,更进一步细致的了解虾和蟹的身体结构、外形、动态、色彩,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3.图片欣赏

师:虾和蟹长得可真是有趣!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画廊”,看看大师和小朋友的笔下的虾和蟹又是怎样的吧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虾和蟹,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展示多媒体课件有关虾和蟹的内容,让学生在直观感知实物的过程中,学会交流 探讨,从而来解决本课的重点。从联想的心理特点来看,首当其要的是对学生创作灵感进行诱发。

4.教师示范

以螃蟹为例,我是这样一步步讲解的。

(1)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用线条简单勾画出虾蟹的身体形状、螯足、步足、须等。 画的时候先把他们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还可以画出他们的动作来(一边说,一边画),然后加上它的眼睛等等。. (2)添画情节或背景。

(我们可以为他们找来朋友,再添画一些海藻,珊瑚之类他们玩耍、嬉戏的场所,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孤单了。)请学生添画。

(3)添上漂亮的色彩。

这样通过与学生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更直接的了解绘画的方法,从而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作品欣赏,来使学生最直观的虾和蟹的外形特征,了解绘画的方法,从而来解决教学的难点。教师给学生讲解作画的过程,对表现技法做一些提示(如线条、色彩、姿态方面

(三)学生作业

要求:奇思妙想,添画出具有特殊本领的虾和蟹。 画出漂亮的背景(海藻、珊瑚、海星等等)

教学意图: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业并点评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评价作品,使他们具有审美的判断力,以此来更好地激发他们创造的信心和欲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追求和热爱。

(五)课后拓展 出示用剪纸方法制作的虾和蟹作品请学生欣赏,并出示其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虾和蟹的剪纸的作品及其制作方法,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实践力、审美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美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反思: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体验画虾和蟹是较复杂的学习过程,表现力极强,心理感悟力不同于外观表现形式多样,方法极为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培养学生的感染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当儿童被要求有选择的考虑他们他们的所见所感,他们就会对自己分别看到和理解的东西作出自己解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特征,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很明显的表现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最后的作业环境,学生都能把自己想的都表现出来,课后拓展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关于虾和蟹的表现方式,拓展他们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第2篇:色粉画心得体会

“贵族艺术”色粉画培训心得体会

色粉画是一个古老的绘画艺术,发源于意大利,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西方和油画,水彩并称为西方三大画种,并且有一个文雅的称呼“贵族艺术”。

这次培训可以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粉画,我非常地激动。教我们粉画的老师正好是我的师傅奚忠恕老师。奚老师是长兴粉画的带头人,第一次看见他的粉画作品《环林》,很惊呆,在我的印象中粉画都是那种画的很粗糙,小学生兴趣班会拿这个玩玩,没想到能画这么细腻,这么写实。经过奚老师的描述,粉画现在在国内发展前景很不错,更加坚定了我对粉画的热爱和痴迷。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慢慢的接触粉画,画了一批粉画作品。

色粉画在西方有个非常特别的雅号“贵族艺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从历史渊源来看,因为色粉画在当时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以肖像画为主,因为色粉画色泽明净,融合,适合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它不同于油画,不会害怕吸油,既有宁静质朴,又高贵华美。保存时间非常久,色粉画不需要复杂繁琐的工具,只需要一张粉画纸(粉画纸不同于一般的纸张,它是在卡纸上涂上乳胶,每平方均匀的撒上800—1000目的金刚砂做成的砂纸。法国产的康松粉画砂纸非常好,但价格比较贵,国内苏州也有产粉画砂纸,价格比较便宜,适合普通人群,色粉纸一般都是有底色的,分浅色和深色系列,给作画的时候带来的好处就如同油画做底子一样,可以留白不画,这样会有非常透气的效果),一套色粉笔(色粉笔一般有硬软两种,但质地软的粉笔比较适宜,如果画小的局部细节,质地硬的粉笔是很好的选择)。在画色粉的时候,手上的力度一定要控制好,所谓力度就是用笔的轻重和揉擦的轻重,有些地方轻轻的用笔可以留下色粉纸原本的底子颜色,达到上面所说的透气的效果,揉擦就是用手指头去揉画面,达到非常细腻的效果,一般画一些光滑的物体采用揉擦法是很容易出效果的。

色粉画最早在原始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人们将矿物用石磨磨成粉状,以一些动植物和劳动场景为题材,将其填充在洞穴内壁或一些崖壁上,众人所知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就是运用矿物质石粉材料所做。留给世人神秘的遐想和研究。

早期的色粉一白垩,红垩两种颜色为主。“垩”其实就是色粉笔的最早原型,在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色粉笔突破了最原始的白垩,红垩的单一颜色,加入了黑色,形成所谓的“三色粉笔技法”(黑色,血红色,白色)。这也是色粉艺术真正的诞生时期。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13世纪的意大利是色粉艺术的发源地。随后,由于色粉笔的慢慢完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色粉作为独立画种的地位也日趋被确定,慢慢的在整个欧洲大陆扩散,十九世纪,色粉画在欧洲广泛流传,许多艺术大师运用色粉完成了流传至今的一些佳作,列入德加《蓝衣舞者》《浴盆》等,马奈《躺在椅子上的马奈夫人》等等。

在中国,有一大部分人群还对色粉画比较陌生,还不了解色粉画。过去乃至现在还有一大部分人认为色粉画是小画种,色粉画只是在搞创作和收集资料时用以勾勒草图,发展前景不会乐观,因此没有受到很高重视。其实,色粉画色泽丰富,是一种具有极其表现力的一个画种,在西方油画,水彩,色粉画被称为西方三大画种。

色粉画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晚,最早从西方引进色粉画的是1919年留学法国回来的李超士,他在上海滩举办自己在法国学习时的一些作品成果展上首次展出色粉画,这也是色粉画首次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立刻对当时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之后,李超士先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粉画课,培养了一大批的粉画艺术家,上海滩的海派分化艺术一时间成为中国粉画艺术家的摇篮。经过多年努力,色粉画在中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粉画的学习和不断的创作实践,我感受到色粉画的特点和优势:它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水彩画的灵动,绘画材料使用方便,绘画中不需要调色,可以一层层叠加,适于修改。用笔自由,大面积小色块都可以做到。很适合在教学中的演示,也适合没有基础的成人以及孩子的学习。于是,我生出这样一种想法,在学生中普及色粉画,在绚丽的色彩中,在美妙的画面中带给孩子们欢乐,并增强造型和绘画表现力。

推荐第3篇:色粉画心得体会

“贵族艺术”色粉画培训心得体会

色粉画是一个古老的绘画艺术,发源于意大利,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西方和油画,水彩并称为西方三大画种,并且有一个文雅的称呼“贵族艺术”。

这次培训可以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粉画,我非常地激动。教我们粉画的老师正好是我的师傅奚忠恕老师。奚老师是长兴粉画的带头人,第一次看见他的粉画作品《环林》,很惊呆,在我的印象中粉画都是那种画的很粗糙,小学生兴趣班会拿这个玩玩,没想到能画这么细腻,这么写实。经过奚老师的描述,粉画现在在国内发展前景很不错,更加坚定了我对粉画的热爱和痴迷。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慢慢的接触粉画,画了一批粉画作品。

色粉画在西方有个非常特别的雅号“贵族艺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从历史渊源来看,因为色粉画在当时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以肖像画为主,因为色粉画色泽明净,融合,适合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它不同于油画,不会害怕吸油,既有宁静质朴,又高贵华美。保存时间非常久,色粉画不需要复杂繁琐的工具,只需要一张粉画纸(粉画纸不同于一般的纸张,它是在卡纸上涂上乳胶,每平方均匀的撒上800—1000目的金刚砂做成的砂纸。法国产的康松粉画砂纸非常好,但价格比较贵,国内苏州也有产粉画砂纸,价格比较便宜,适合普通人群,色粉纸一般都是有底色的,分浅色和深色系列,给作画的时候带来的好处就如同油画做底子一样,可以留白不画,这样会有非常透气的效果),一套色粉笔(色粉笔一般有硬软两种,但质地软的粉笔比较适宜,如果画小的局部细节,质地硬的粉笔是很好的选择)。在画色粉的时候,手上的力度一定要控制好,所谓力度就是用笔的轻重和揉擦的轻重,有些地方轻轻的用笔可以留下色粉纸原本的底子颜色,达到上面所说的透气的效果,揉擦就是用手指头去揉画面,达到非常细腻的效果,一般画一些光滑的物体采用揉擦法是很容易出效果的。

色粉画最早在原始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人们将矿物用石磨磨成粉状,以一些动植物和劳动场景为题材,将其填充在洞穴内壁或一些崖壁上,众人所知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就是运用矿物质石粉材料所做。留给世人神秘的遐想和研究。

早期的色粉一白垩,红垩两种颜色为主。“垩”其实就是色粉笔的最早原型,在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色粉笔突破了最原始的白垩,红垩的单一颜色,加入了黑色,形成所谓的“三色粉笔技法”(黑色,血红色,白色)。这也是色粉艺术真正的诞生时期。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13世纪的意大利是色粉艺术的发源地。随后,由于色粉笔的慢慢完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色粉作为独立画种的地位也日趋被确定,慢慢的在整个欧洲大陆扩散,十九世纪,色粉画在欧洲广泛流传,许多艺术大师运用色粉完成了流传至今的一些佳作,列入德加《蓝衣舞者》《浴盆》等,马奈《躺在椅子上的马奈夫人》等等。

在中国,有一大部分人群还对色粉画比较陌生,还不了解色粉画。过去乃至现在还有一大部分人认为色粉画是小画种,色粉画只是在搞创作和收集资料时用以勾勒草图,发展前景不会乐观,因此没有受到很高重视。其实,色粉画色泽丰富,是一种具有极其表现力的一个画种,在西方油画,水彩,色粉画被称为西方三大画种。

色粉画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晚,最早从西方引进色粉画的是1919年留学法国回来的李超士,他在上海滩举办自己在法国学习时的一些作品成果展上首次展出色粉画,这也是色粉画首次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立刻对当时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之后,李超士先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粉画课,培养了一大批的粉画艺术家,上海滩的海派分化艺术一时间成为中国粉画艺术家的摇篮。经过多年努力,色粉画在中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粉画的学习和不断的创作实践,我感受到色粉画的特点和优势:它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水彩画的灵动,绘画材料使用方便,绘画中不需要调色,可以一层层叠加,适于修改。用笔自由,大面积小色块都可以做到。很适合在教学中的演示,也适合没有基础的成人以及孩子的学习。于是,我生出这样一种想法,在学生中普及色粉画,在绚丽的色彩中,在美妙的画面中带给孩子们欢乐,并增强造型和绘画表现力。

推荐第4篇:画几作业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与总结

画法几何最后的这次大作业,任务量比较大,所以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我们小组就一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最终在《住宅平面设计》的一副的设计图中找到灵感,然后集体讨论得出初步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形成方案。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北立面图,楼梯详图,剖视图等草图的绘制,CAD负责三维立体图的制作。

在三维图的制作中,首先,我按照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先用中心线画出墙体的轮廓,然后用多段体命令输入单层楼的墙体高(3000)和墙宽(370)及对正方式(居中),再按照次序使其闭合初步形成一楼的外墙。之后就开始切窗口,先用辅助线找出窗户的位置,用长方体命令按照尺寸输入长宽高,再经过正视,侧视,俯视三个角度将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由于窗户的位置关于中点对称,为加快进度,我用镜像的命令将其镜像过去,再用差集计算切出窗框。用同样的方法将一楼所有的窗户切出来后,再转换视角,在北面中间用同样的方法做出门洞。到此时基本工作都差不多完成了,我就用复制命令,将所有对象选中,制定基点,把一层向上复制五次,房子雏形就完成了,这时候突然发现每一层都多开了个门洞,我就做了一个长方体用并集命令将多开的门洞补上。 在接下来就是房顶的制作,由于我们设计的房顶是四棱台形的,而CAD又没有棱台的命令,我就试着按老师教的方法用棱锥切出来个棱台,结果发现CAD只能画正棱锥,与我们所设计的不符合,然后就在此处卡了好长时间也没解决,正当我用各种尝试都没成功准备放弃时,突然发现长方体命令可以输入角度,我抱着试试的心态输入了个角度结果真的做出了棱台,我就计算了我们设计的房顶的角度,输入,确定,就做了出来。

再往下就是一些细节的处理,如额角,女儿墙,玻璃等。做好之后就是渲染,渲染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各种技巧和对建筑物的整体把握,就颜色搭配而言,刚开始一直搭配不好,怎么都做不出特别好的效果,最后勉强做好,又加了渐变色的背景,结果打印出来的效果特别不好,经过老师的指点,我们又回来重新渲染了一遍,并在网上选了一个比较有意境的背景图片插入,再将图像效果调到最佳,然后重新打印了一副三维效果图,给老师看后,老师也较为满意,所有的工作也就此告一段落。

在此过程中我可谓收获良多,首先是巩固了画法几何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三面视图,剖视图等,另外也让我对建筑物的内外部结构都有了较强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我也发现了我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对我以后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经过CAD平面图和三维图的制作,CAD操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各个命令的熟悉程度大大增加,操作的熟练度也提高很快,现在我已经可以较为熟练地操作CAD;,并且,在这次的小组制图中,大家齐心合力,团队合作精神充满每个人的心中,大家互帮互助,使任务得以更顺利的完成;同时,个人的实际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这次的制图,对制图标准的贯彻更加深刻,工程图样的表达更加规范,这也是我这次制图作业的最大收获之一。

除了收获知识外,还收获了同学的友谊,使这次的作业更有意义,也更令人难忘。

推荐第5篇:学习雷锋画传心得体会

学习《雷锋画传》心得体会

“争做雷锋式的好辅导员”这一句话是我进入工作岗位听到的,这一句话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学习雷锋的思想和精神。现在作为学生辅导员,要为学生的大学生活作好引导,为毕业走出社会作好准备。而雷锋精神正是我作为辅导员要追求的目标,做到学生的事就是我的事,学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而努力。

最近看完了一本名为《雷锋画传》的书——说是画传,却更像是一部雷锋同志的简史。因为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雷锋各个时期的照片编辑了起来,并且配以简明但生动的解说。书中并没有使用太多的对雷锋经历的修辞,但却着实让我震撼了一把——这个我以前一直以为只是会做好事的人,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

首先是雷锋的出身。雷锋生于解放前,父母兄弟都因为当时那残酷的社会环境离他而去——然而即便这样,在解放后的日子里雷锋却仍然能够乐观向上地生活、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可见雷锋有着一颗感恩的心。雷锋的身份之一是孤儿,而由于孤儿独特的境遇,往往是不甚乐观甚至有些自闭的,为什么雷锋却完全不是这样呢?

我想,这是由于雷锋有一颗感恩的心。不管以前怎么苦,不管家人因何离去,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是一个新世界,党和国家给了人们新的生活,那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美好的世界。乐于助人的人一定是心里充满阳光的人,正如雷锋自己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去为别人服务。

1 其次是雷锋的事迹。我一直以为,雷锋之所以被大家怀念,是因为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而也许是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太过于光芒了吧,以至于我以前忽略了雷锋的另一个优点——他是个十分能干,十分会学习的人。

就拿他当拖拉机手这件事情来说吧,一个人的生理缺陷是很难克服的,好比让一个一米七几,体重百十来斤的学生去防守人高马大浑身肌肉的职业篮球明星,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雷锋在当拖拉机手的时候,面对的问题更加可怕——对手不是人,而是只认驾驶仓命令这一死理的机器,想通过驾驶舱控制这个大家伙,得先够着操作杆吧,可偏偏雷锋个子比较小,坐着够不着方向盘。但这难不倒雷锋,坐着够不着可以站着,站着又太高可以跪着。雷锋就这样跪着去操纵拖拉机。他不但征服了这个看似可怕的对手,还和对手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跪着操纵拖拉机的小个子,成为了生产能手。

若说雷锋肯于跪着操纵拖拉机是雷锋吃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结合,那么,他在部队与耗油大王的故事可以说是钻研精神与学习能力的体现了。耗油大王是一辆卡车,车如其名十分耗油,战友们都躲着它。雷锋知道了有这么一辆车后,点名说想开它。并不全是雷锋觉得这辆车耗油大家都不用就我用把的这种思想让雷锋选择它,而是因为:雷锋想改造它。于是,雷锋与耗油大王搭班干开了,他摸清了耗油大王的脾气秉性,在使用时十分注意,让它不再那么耗油;这还不算完,雷锋曾经说过:“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

2 的,硬钻进去的。” 于是,雷锋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竟然找出了耗油大王的病灶并根除之,让耗油大王成为了节油标兵——这辆车真成了队伍里的节油标兵。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雷锋一开始仍手榴弹由于个子力气太小不及格,后来自己钻研投弹方法加之锻炼身体终于投到优秀等等,都体现出了他那永不服输、敢于向不可能说不得螺丝钉精神。

心怀感恩,乐于钻研,敢于挑战,勤于进取——这一两天短短的学习后,我用这四个简单的词语来总结我自己心中的雷锋精神。

在学生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要止步不前,钻研一下,也许换个方式就解决了;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南墙,不回头就没退路了,可也许再向前一步,就能发现南墙只是南门呢。人总要有点精神寄托,有些人视金钱为至亲,有些人视名望为生命,但雷锋却在自己短短22年里活出了自己。他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参考,去学习。

2012年11月25日

推荐第6篇:画

《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本课教学难点是了解诗意。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学

完成前置性作业,鼓励学生先学。

(二)小组内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和组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学生前置性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字。

2、按顺序观察画面,找出本课的反义词。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4、我能搜集许多条谜语。

《四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季》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儿歌。作者通过对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儿歌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亲切且富有情趣,使用大量叠词,富于童趣且朗朗上口。各小节语言句式典型,结构大致相同,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句式,进行仿说练习。本课出现的认读字在课文中复现率较高,象形、指示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记忆。所配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优美,是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媒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

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弯钩、横折弯钩”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初步认识“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练习仿照课文写诗。【教学难点】 掌握“竖弯钩”的写法,把字写端正、规范。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学

完成前置性作业,鼓励学生先学。

(二)小组内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和组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学生前置性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遇见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说说每个小节写的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

3、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4、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推荐第7篇:画

《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本课教学难点是了解诗意。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学

完成前置性作业,鼓励学生先学。

(二)小组内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和组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学生前置性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字。

2、按顺序观察画面,找出本课的反义词。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4、我能搜集许多条谜语。

《四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季》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儿歌。作者通过对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儿歌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亲切且富有情趣,使用大量叠词,富于童趣且朗朗上口。各小节语言句式典型,结构大致相同,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句式,进行仿说练习。本课出现的认读字在课文中复现率较高,象形、指示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记忆。所配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优美,是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媒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

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弯钩、横折弯钩”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初步认识“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练习仿照课文写诗。【教学难点】 掌握“竖弯钩”的写法,把字写端正、规范。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先学

完成前置性作业,鼓励学生先学。

(二)小组内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和组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学生前置性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遇见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说说每个小节写的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

3、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4、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推荐第8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说课稿、心得体会

《画家和牧童》说课稿

金川学校 王茹 2015.4.3

《画家和牧童》说课稿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着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真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将课堂交于学生,赋予他们畅所欲言、主动思考的空间,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开课,我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感悟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

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画画的本领很大?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将学生带入\"纷纷夸赞\"的情境,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再如当戴嵩听到牧童提出异议时与他对话时的态度和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戴嵩的品质。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还会有

什么样的人,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当牧童挤进来大喊‘画错了!’时,刚才纷纷夸赞的人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如课文学到最后,学生已感悟出两个人物的品质。我在这时设计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虚心的画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说吗?”这一创造性说话训练的环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特别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在完成《画家和牧童》的各项教学目标后,积极进行教学拓展,把文中提到的《斗牛图》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将唐代画家戴嵩的人物知识和其他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在这里进行了升华。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金川学校 王茹 2015.4.3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教完本课后,我静心反思,感觉本节课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困惑与忧思同在。

一、教学重点突破得比较到位,难点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和感悟。

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我把它定位在体验画家戴嵩的著名上。为了引导学生直接转入正题,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画家的著名。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寻找能体现画家著名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画家的著名。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领他们入情入境。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书先生对画家的称赞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么夸奖画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画家戴嵩,请你夸一夸我的画,好吗?要夸得不一样,我很愿意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声。(生夸赞,师相机点评: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的鼓励!你真会夸奖人!你说的话我爱听!你说得我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多数同学不仅能入情入境,而且还学会怎么夸奖别人。二是当牧童发出“画错了,画错了”这一刺耳的声音时,我让学生仔细

观察在场人的表情并展开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会怎么想?画家戴嵩会怎么想?如果老师在场会怎么想?这时,学生想像的野马在奔腾,不少人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既较深刻地理解了画家的著名,也为下文感悟画家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三是师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观看并练习说话。当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他会怎么做?我又当了一回戴嵩,表演了如下动作:走到桌边,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做画,学生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只见戴嵩……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活用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3、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戴嵩是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读一读余下的内容。你从戴嵩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上体会出来的?”讲课时,我光盯着“你从戴嵩说的第一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了,忽略了对戴嵩另一句话的重视,而戴嵩的惭愧、道谢与拱手动作的描写也是能充分说明戴嵩虚心的重要证据。因此,学生说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学生虽然也能从“很愿意、请、和蔼”这些重点词上体会到画家的真诚、礼貌与虚心,但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很妥当。

二、细节上关注不够,教师的过渡语方面应注意衍接和锤炼。

1、教师的用语随意性太强,需加以锤炼,宁少勿烂。

2、各环节过渡语的设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过渡语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将学生非常迅速地从一个情境引到另一个情境,而且,

还起到转移并专注学生注意力作用。学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决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与过渡语的恰当与否息息相关。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纷纷夸赞完戴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当戴嵩被大家夸得心花怒放,有点欣欣然、飘飘然、晕晕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时,一个刺耳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传了过来。“画错了,画错了!”(指导学生读出刺耳、读出炸雷一般的感觉来)这是本节课中我设计得最为满意的一个过渡语。它不仅引领学生由纷纷夸赞的热闹局面走向那个“石破天惊”的众人都呆住了的场面,还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对牧童的话进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读。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质时,我的渡语如果说成,“听了牧童的话,戴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态度怎么样?”可能既节省一些时间,又使难点的突破变得简单。

三、我的困惑与忧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两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我发现,课堂上,当我激情满腔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时,有一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举手的迹像,也没有与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多次努力,终未成行。老师们课后提醒我,这部分同学课堂上不发言,课后也这样吗?哪是啊?这些小家伙课后跟他的小伙伴们说得欢着哩!这应该还是教师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这些沉默者乐于张开金口呢?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正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画家和牧童》教学心得体会

金川学校 王茹 2015.4.3

《画家和牧童》教学心得体会

一、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二、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之一: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之二: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三: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三、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9篇:指印画

指印画

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指印的特点;

2、学会用简单的线条添画来表达自己的联想;

3、初步学会运用指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4、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指印画作品、印泥、颜料、黑色中性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特别的画,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黑板上展示作品)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这些画中的小秘密?

2、发展阶段:

教师现场演示一个指印,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这个指印跟老师的画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原来老师的画就是指印画出来的)我们的手印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大家想不想试试啊?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看一看,手上有几根手指?(五个手指头)它们分别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请大家想一想:这几个不同的手指头,印出来的指印效果会相同吗?老师来试一试,看看是怎样的结果?师在纸上分别印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的手指有大小不同的变化,而且它们大小不一。)

在画画中大的地方用大拇指,小的地方用小指,其它几个可根据你的需要灵活地交换印用,还有我们的手指头,不仅可以正着印,也可以横着、斜着、两个三个指印重叠,或是整根手指全用上,反正有许多不同的印法。

师提出几个画指印画的几个注意事项:在手指印画的时候,颜料不能粘的太多,太多的就会就会看不出形状,而且画面不美观,还有不能压的太重或太轻,不能太多颜料或太干了,也不能太用力或用力不平均,或是太轻了,还有最重经手要干净。

欣赏指纹画作品,思考分析制作方法,尝试画指印画。

第二课时可进行自由创作。以单个物品为主。

3、拓展:

利用学到的方法,制作完整的一幅指印画作品。

推荐第10篇:画鼻子

画鼻子

画鼻子游戏,我们好久没玩了。今天于老师就组织我们玩画鼻子游戏。不用说,我的心早就飞到游戏中了。

于老师先告诉我们规则,然后,她又在黑板上画一个脸、眼睛、嘴巴、耳朵,就差鼻子了。接着,于老师又叫我们第一大组排队作游戏。程正阳是第一个,于老师把红领巾蒙住他的眼睛,把他送到讲台上,给他一支粉笔,让他去画鼻子。程正阳这儿摸摸,那儿拍拍,终于停下左手,右手拿着粉笔开始画,他把鼻子画在右耳朵下面了,同学们笑得直捂肚子。程正阳也赶紧下来,可能是不好意思了吧!轮到我时,我非常非常紧张,于老师帮我蒙上眼睛后,我就摸索着走上了讲台,我想,前几位同学都是画在嘴巴下,我应该画高点才对。于是拿起粉笔画得尽量高点,结果,满以为画得合适的我,把鼻子画在眼睛下了。我只好垂头丧气的走下讲台。轮到李忠云了,她也像我一样把鼻子画在脸外边去了。教室里哄堂大笑,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每个同学都画完了,黑板上的脸已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鼻子大王了!这节课玩得真开心,虽然是个小小的游戏,却让我始终忘不了。

第11篇:《画》教案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远、色、近”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生字。 2.知道“远近”,“有无”“去来”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导入:

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给同学出个谜语? 我也来给大家出几个谜语,学生猜谜语。

引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

2.(出示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 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板书山、水、花、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二、初读今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播放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中。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或请组员帮忙,多读几遍。然后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每人读给组员听一遍,小组合作读。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并交流识字方法,先小组讨论,再汇报。(加一加,熟字加偏旁,认识偏旁走之)

4.识字游戏。

四、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小组合作读诗,一人读一句,再互相评价。

2、教师指导:①“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②“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当怎么读呢?

③“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④“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和它打个招吸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4,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诗里有几对反义词,你找到了吗?

你还会说哪些反义词,小组合作一起说说练习纸第二题。

5.填词背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闭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五、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人、火、”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

第12篇:画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1、《画》教案

一年四班 兰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会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了解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远-近有-无 去-来;会正确书写4个生字(人、火、文、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你们是不是还牢牢记在脑海里呢?好,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上来,你们还记得《猜一猜》这首谜语诗吗,大家一起用最美妙的声音背一背吧!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上到下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可是啊,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想不想看啊?好,请大家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 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请学生齐读课题《画》

3、故事激趣

讲述小伙伴——小鸟想要带大家去它的森林乐园玩,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随小鸟的步伐跋山涉水,进行新知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有位小伙伴想带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去它的森林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啊?(出示小鸟动画)

三、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挑战一:克服困难,通过大瀑布,装满11桶水(进行11个生字的学习指导)

师: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块大瀑布,不过没关系,小鸟告诉我们一个小秘诀,只要大家装满11桶水,瀑布就会自动打开一扇门洞,你们想不想挑战下啊?好,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59页,自己先读一下课文,昨天预习的生字多读几遍。(小老师带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从而学习新的生字词。)

(2)、比比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请学生找找生字词中的后鼻音,翘舌音,前鼻音,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区分汉字的读音)

(3)、让学生谈谈记忆汉字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猜谜语),教学新偏旁——走之旁、竖心旁

师:(出示谜语)三人在日下郊游——谜底:春

(4)、开火车读去调生字,小组竞赛(获胜的小组加上小树叶) (5)、挑战二:射苹果

师:非常棒,小鸟带着我们打开了门洞,你们想不想看看门洞里面有什么东西啊?好,我们一起用力推开门洞!

进入小鸟的苹果乐园,进行游戏大挑战“射苹果”。

师:拿出你们的小工具(小手)当苹果从果树上掉下来的时候,请你们瞄准小苹果,射中它,看谁射中的苹果最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师:哇!小朋友们真棒,现在它请来了它的小伙伴,唱起了动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小鸟的声音。(播放鸟叫声)

小朋友们的声音是不是比小鸟的歌声还悦耳呢?好,现在我们一起用最美妙的声音读读我们今天的课文。(小鸟展示读书要求:坐端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老师把笑脸送给你们!

四、指导生字书写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1、复习笔画笔顺“横、竖、撇、捺”

2、学习生字“人、火”(师讲述书写生字时要注意的格位)如:火第一笔点在左上格,第二笔撇在右上格,第三笔撇从竖中线撇下来

3、让学生给生字组词

五、总结: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小鸟的森林乐园,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充满了勃勃生机,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诗歌。

六、作业布置

回家练习书写,人、火,并试着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画

山 水 花 鸟

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

2013年11月5日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画》教学反思

姓名:兰芸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以故事激趣的教学方式,创设了森林乐园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课堂氛围比较浓厚,整体环节比较紧凑。但是,在生字教读上,学生的竞赛热情比较高,开火车读生字词的时候,学生速度比较快,因此有些生字词的拼读比较不到位,前后鼻音没有及时的纠正。读文时间比较短,读诗的节奏较慢。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注意把握课文朗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对课文进行认知学习,生字拼读上,改善学生生词拼读含糊的特点,提高课堂生字学习效率,从而更加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教学。

第13篇:画角

四上《画角》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画角这一操作活动,加强与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并通过容易与量角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步骤,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在学习本节课之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和技能,并且能使用一副量角器拼出已知角的和或差,这些都是学生用量角器画角的基础。本节课是一节技能操作课,画角的方法与度量角的方法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需要学生静上心来仔细地去琢磨,去感悟其中和奥秘。数学动作技能的学习不是独立的、简单的一种动作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动作技能,首先要了解:角的知识、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还要明确:(1)画什么样的角?(2)如何画?(3)使用了学具?(4)为什么要这么做?……不仅老师心中要有底,而且学生也要清楚。所以在教学时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铺垫,确保学生具备本节课学习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2、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3、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难点:选择恰当方法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分类,谁来说说角都分为哪几类? 学生说,师投影出示。

谁能具体的描述一下各种角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画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师: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测量出它的度数,并指出它是什么角。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画出的是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出了自己想画的角,并测量出了角的度数。如果让你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怎样画?

交待任务:画一个75°的角。

学生尝试画角,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说画法。 指名板演,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说说画角的步骤是什么?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第一步,先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第二步,在量角器上与所画角的度数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这样就画出了一个角。

师板书:两合、找点、连线

教师按画角的步骤演示75°的画法。

师:对于画角,你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要注意的问题? 师: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用其他方法画一个75°的角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介绍三角板画角:认识三角板。

师:三角板上没有75°角,那怎样画呢?

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可以用两块三角板,45°的角和30°的角拼到一起就是75°。 学生试着画一画。

三、巩固练习:

1、用量角器画出20°、95°、140°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2、用三角板画出15°、120°和150°角。说说你是如何用三角板画角的?

思考:什么样的角可用三角板画?(两角和、两角差是15°的倍数的角。) 说说下列各角哪个可用三角板画?90°、80°、165°、145°

3、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并和同桌交流你折角的过程。90°

45°

135°

4、选择题:

(1)量角的大小,要用(

)。

A.直尺

B.量角器

C.三角板 (2)用量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3)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A.100的角

B.150的角

C.300的角

5、判断

(1)画指定的角一定要用量角器。

(2)210°的角是无法画的,因为量角器上最大的度数180°。

6、试画一个210度的角。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半圆仪画角的步骤是什么?

师:画角时,要根据角的度数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以便准确快速的画出角。

第14篇:《画》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画》说课稿

五峰中心学校

杨有兰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三、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 流程及设计意图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 “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首先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分组读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教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五、说教后反思:

认真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6 .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7 .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8.业余时间多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著,用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形式和目前的工作。

第15篇:画 教案

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帮助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感、乐感的培养。

二、

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认识2/4拍子的节奏规律。

教学重点:

最后一句乐句的:“rit符号,听出和唱出渐慢和渐弱的效果。

教学难点:

唱好一字多音的地方,也可随机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来发现新的难点并解决。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热身活动:全班一起背古诗两三首。(同学们,你们刚才朗诵得真好听,那时你们读出来的,可是你们听过唱出来的古诗吗?让我们来一起听听下面的音乐,唱出来的古诗。、、、、、刚才的音乐旋律美不美?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二、

欣赏伴奏音乐,学生听后说出感受。(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做适合的动作、、、、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音乐旋律美不美?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是的,非常优美,宁静、抒情、动听,其实这是我国的一首古曲《春江花夜月》的旋律,它也,配上歌词就更好听了。、、、)

三、

欣赏范唱音乐,说说出自哪一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是哪一首诗了。原来古诗除了能读出来,还可以唱出来。)

四、

学生谈听到歌词后的感受。(请同学们再听一次音乐,不要打开书,也不要唱,听听唱歌词时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看谁的小耳朵最尖、最灵敏)(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吗?让我们来重听一次最后那一句音乐、、、、这种唱法叫渐慢渐弱,用拉丁字母“rit”表示,以后我们唱歌遇到这个标记就要怎么唱啊?、、、、、、)

五、

认识2/4拍子,感受其强弱规律。(接下来我们再听音乐,请同学们找出这首歌的强弱规律,并拍出来、、、)(同学们的耳朵和小手真棒,都能听出来,也能拍出来了,表扬你们自己。)

六、

学唱歌词,解决难点“一字多音“的唱法。(现在我们来学唱这手歌,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唱。)(你们觉得哪里最难唱,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

七、

运用:将学过的古诗套进本曲旋律来唱。(我们已经会有感情地唱《画》了,大家注意一下,古诗“画”每一句是几个字,那我们可部可以也选一些五个字的古诗套进去唱呢?同学们自己试一下。、、)(有哪位同学准备好了吗?请你来、、、、好听吗?老师也来唱、、、、)

八、

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我们学习了用朗读和唱的方法来表现音乐,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可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和小乐器伴奏表现音乐)(你们见过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吗?让老师来模仿、、、)

九、

小乐器伴奏表现音乐(请请到的同学自己到台上选乐器,选要快,还要互让,不能抢、、、)(另外叫两位同学来学古人朗读、、、)

十、

整合:(全班朗读一次,音乐响起,没表演的同学唱,其他的表演和演奏,让老师们听听是唱的同学唱得好还是演奏的好还是乐器伴奏好。)

一、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

第16篇:画熊猫

《画熊猫》教学设计

段晓波

教案背景: 《画熊猫》这一课是自编三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目标:

1、学生感受如何使用计算机提供的椭圆、油漆桶和橡皮等工具来绘画简单的图形和图画,处理图形信息。

2、通过观察,概括出熊猫明显特征,在绘画时熊猫只需用到简单的几何图形和黑白简单色,简单易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创造自己作品的兴趣。

4、学会保存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机中简单的绘图工具画图,并培养学生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

用计算机绘图工具画出可爱的小熊猫。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视频,导入活动

1、播放小熊猫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2、师:小熊猫可爱吗?(板书:可爱)说说它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可爱呢?

3、学生说一说大熊猫的主要特征。(教师引导归纳,板书)

4、同学们真棒,那么大家再想一想,根据小熊猫的特征,我们通过什么图形、颜色来表现合适呢?

5、指名说一说。

二、尝试工具,做好准备,老师示范。

1、打开画图软件;

2、找出画大熊猫所需要的工具如圆、油漆桶等,做好工具准备。

3、教师演示如何画熊猫: A.画熊猫头部

(1)单击椭圆工具。 (2)单击椭圆样式一。

(3)按住鼠标左键不放,轻轻拖动,画出一个椭圆,作为熊猫的头部。 (4)画熊猫的眼睛,耳朵,嘴巴等。 (5)用橡皮擦出多余的线条。 B.画熊猫的躯干和四肢。

(1)用椭圆工具三画熊猫的躯干。 (2)再次用椭圆工具画出熊猫的四肢。(正圆:shift+椭圆) (3)如画得不好可使用橡皮工具。 C.着色

用油漆桶工具给画好的小熊猫着色,着色时注意所着区域封闭,必要时可以使用放大镜工具予以帮助。

三、创作作品

学生上机绘画。进行创作。

(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工具可以随意选择,综合利用,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和途径。如利用铅笔工具,也可以画出椭圆、圆形等。)(教师巡视指导)

四、保存文件 欣赏作品

1、保存文件:

教师指导学生保存文件。(单击文件保存,确定图片保存位置,将文件为可爱的小熊猫,单击保存)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里。

注意:存储是信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储的信息可以被重新调用。计算机具有存储功能。完成的画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为了避免突然断电或者死机等造成信息丢失,要及时地保存文件。

2、欣赏作品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 (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提倡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像\"与\"不像\",应以赞扬为主,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经验进行不同的要求与指导。)

五、活动交流

通过画大熊猫,请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手工画画与计算机画画的不同?

六.板书设计 黑眼圈,圆耳朵

可爱 胖乎乎,毛茸茸

黑,白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是在电脑上画画,每位学生的画画兴趣都很高。重在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主动摸索方法,掌握操作技能。通过选择工具、样式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成功创作中体验到了学电脑、用电脑的乐趣,并通过巩固练习、讨论交流经验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能正视在计算机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将基本操作技能内化吸收,为后面的计算机学习打好基础。

第17篇:画森林

画森林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枯、杨、抖”。整体感知,精读第1—第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以疑促学

1、示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自由谈。学生可能会说:这些画都画得很好,非常漂亮;森林里的景色很美(有……有……还有……);第二幅图上的叶子为什么都没有呢?我发现第三幅图最好看……

3、过渡:大家的小眼睛真会观察,你们知道吗?这三幅图画是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为什么他画的森林有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森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游戏巩固:找朋友。

5、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相机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画家画画技术的高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

2、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指导学生学写“杨、抖、枯”三个字。

3、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教师范写“杨”。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并评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另外三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画家把树“画得像极了,看上去好像只要刮过一阵风,白杨树的叶子就会抖动,松树和云杉的枝条就会摇晃起来似的”。结果怎样呢? 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第

4、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相互交流发现。

是啊,这么明显的青草、小花,画家都没有注意到,多疏忽呀,所以他很乐意地重新画了一幅,还加上了青草和小花。这时,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3、怎样用读来体现画家的得意?抓住“得意”一词来体现。谁能演一演?(你觉得怎样得意就怎样演) 评评演得怎样?(可以从表情、动作、朗读的语气等方面去评演) 互相学着演一演,比一比谁是个最得意的画家。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可是,过了不久,树木又开始干枯,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6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画家为什么忘了画蘑菇?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认识“找不到,并不等于没有”) 是啊,森林里还有一些我们不是经常看到的事物,但是它们却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小精灵提醒得多好啊!我们去读他们的对话? 指导朗读:抓住“可不是、怎么、不过、不是、都能”等词语读出画家自责同时又想申辩的样子。抓住“找不到、不等于没有、一定”等词语体现小精灵的态度。

分角色朗读。(可戴上小精灵的头饰)

2、画了蘑菇以后,为什么树木继续枯死了呢?读读第7自然段。画上了虫子以后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读? 品读:画家真的是很满意了。读时,强调“真的,很满意……”

3、不久,怪事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朗读第8自然段。看到这种情景,画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苦恼,悲伤) 谁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呢?演一演,演的时候自己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都怪你、整个、都吃光了”;表情“惊呆了、满脸悲伤”。

4、谁愿意帮帮这可怜的画家呢?学生畅所欲言。

(可围绕着第9自然段的内容说,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谢谢你们的帮助,画家接受了你们的意见后,立刻修改了他的画。他刚一画完,森林里的青蛙就……小鸟发出了……

(让学生自己自学第10自然段)

四、课外拓展,主动发展

1.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小精灵满意了,消失在画家画的森林里了。

同学们,你们满意了吗? (预设:如果没有学生说不满意。教师可以说:老师还有点不满意,我看见过的森林还有……) 激发学生去说森林里还有什么? 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聪明的小精灵。这样的森林更美丽了……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不管是高大的还是微小的,不管是人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3、如果让你画森林,你能画出一座美丽的森林吗?

4、那你们也学一学画家画一座森林吧!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笔、死、显。

2、学完了课文,这几个字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读一读?

3、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呢?(识记字形)

4、谁来提醒大家书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5、教师一边指导一边范写。

6、学生上台书写自己最喜爱的字,大家评写。

7、集体书写,教师巡回指导。板书设计:

第18篇:石头画

石头彩绘

答应了要开教程贴的现在有时间所以来了~画的不好大家见谅总之方法可以就对了~ 先来工具

颜料~丙烯和普通颜料(建议大家用丙烯)我个人喜欢普通颜料些好调色

各种笔调色板(可以直接用颜料盒的盖子)洗笔用的小水桶(能装水的都可以)

石头当然是必备的鹅卵石的挑选如下:

找自己喜欢的形状石头表面不能太粗糙坑坑洼洼不好画也不可以太光滑否则不易上色~ 然后是自动喷漆就是清漆(也可以说是光油)画完以后喷上去显得亮很多

先放一个阿狸的成品~

接下来 第一步:

把鹅卵石清洗干净便于上色然后晾干 以下的石头就是马上要画的~

好的接下来第二步:

把石头底色调好用稍大一点的排笔顺着一个方向来回刷

这里颜色调的是丙烯蓝色加白色让蓝色更亮一些如果太粘稠一定要加水否则涂出来会不平整

刷好一面以后如果有点薄那就等着它干些以后多刷几遍 好了让咱们一起等着它自然干吧。。。。

宿舍没电没法用吹风还有一点吹风吹前面的步骤还可以但是画好以后一定要晾到石头自然干否则会回潮 我去。。。。楼楼手机快没电了。。。等着学校来电继续~

我打的比较大概看自己想要很细致也可以的 嘛。。。。。我这个打偏了一点

以用粗些的笔

然后涂上去也要按照一个方向来回涂哦现在只是涂一个大概颜色细节的地方比如颜色的明暗后面再调整~

~

颜料不可以涂太厚哦当然太薄了盖不住底色也不可以哈~

加入你喜欢一步完成也是可以的那样就不需要再完成后再做后期修改什么的~

~ 涂的时候要把铅笔的印记盖住哈还可以适当修改一下形

。。。好多消息吓我一跳……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哈太多感谢大家的支持~ 现在是把肉的部分画了我水弄多了一点所以颜料有点稀需要多上几遍颜色。。。。囧~~

在是把整个色块的颜色都填充的均匀一些顺便修改一下外形把大体形状完善比如头发的轮廓等。。。。

~好冷手抖线条画粗了。。。 头发上的高光部分用浅灰刷

帽子的明暗关系画的顺序是先暗后亮

~呃。。。。忘了脸等下画 背部的颜色加深就在之前肉色上面加一点桔红

完工了可以再看看有没有修改或者补色的地方

喷漆这道工序我明天再弄学校要不了多久就熄灯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

后面还会更一些图案的步骤呼声比较大的无脸男也会更在此贴~~

般都会喷好几层~ 拍个照~完工!(马赛克是写的字)

第19篇:画杨桃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NextPage]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3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画杨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4)作

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教诲

叮嘱

28 画杨桃

审视

老师

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教学设计

浙江省龙游县教研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浙江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赖正清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②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③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①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②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③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语态想象(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①词语意思;②课文写法;③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①不要自以为是;②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第二课时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我:一生受用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探究活动

一、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二、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三、布置作业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审视—审察

半晌—半天

教诲—教导

反义词: 和颜悦色—疾言厉色

熟悉—陌生

【难句解析】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这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这四句话句句讲的是画画,但道理不仅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是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画杨桃》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NextPage]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第20篇:画虾

《画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词语、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只有仔细观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和词语,读懂齐白石观察和刻苦学习的句子。

2, 明白“只有刻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教学用具

1、生字卡。

2,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书上这幅图上的小虾画得怎样?大家说一说。

2、知道它是谁画的吗?(师引出齐白石)齐白石能成为画家,和他小时候刻苦画画分不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画虾》,看看齐白石小时候是怎样学画虾的

3、板书:齐白石画虾。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2、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通顺、比较流利。

3、抽学生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评议朗读情况及字音。有没有漏或添字?是否流利?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二段。

(1)齐白石是在什么情况下迷上画虾的? 请大家反复朗读第二段,并理解“迷”是什么意思。勾画出描写齐白石迷恋画虾的句子。然后同学交流、讨论,举手向教师汇报。

(2)出示两组例句,请学生读一读,填一填,并说一说两句话中哪一句更好。 虾跳了起来 虾腾地跳了起来 他每天观察虾的活动 他每天仔细观察虾的活动 (感受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形象、具体些) (3)抽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学生再次感受齐白石着迷的情境。

2、学习第三段。

(1)齐白石画的虾是什么样的?请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虾的句子。 (2)出示词语:“薄而透明”、“清晰可见”、“活蹦乱跳”,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出示问题:齐白石画虾画得这么好,很不容易。从哪个词语可以知其不容易?请学生画出“天长地久”这个词语。理解词语并体会齐白石画虾的刻苦用功,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4、全班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词语的美。带着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朗读。 再小组

朗读,教师评议,个别朗读,学生评议。

四、总结提问

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自主识字,书写工整

1、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读一读,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看图识字,组词识字,部件结合识字,口诀识字等等)。

(2)教师请学生指出在认读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似”、“姿”声母为平舌音,“乎”的声母为“h”,而不是“f”。“察”的声母为翘舌音。

(3)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4)同桌互相用生字组词并造句,看谁说得精彩。

2、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8个生字的字形结构安排。说出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乎”为独体字,中间一横应写得最长;“似”、“仔”、“活”应写得左窄右宽,“候”注意中间还有一竖。

(2)教师示范“细”和“候”的笔顺笔画。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4)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3、抄写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五、拓展延伸,揭示主题

1、你能把这个故事再讲给同学听一听吗?

2、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版画心得体会.doc》
版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