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滚翻教案

2020-03-03 00:33: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课的教学设计构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求,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本次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或亲身体验,创设情境,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与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主要内容的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先学练、后讲解、再学练的教学方法 ,即课前学生对照课本文字、图解先自学,课中教师示范后先让学生学练,使学生在学练中积极思考,创新学法,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学生间相互帮助、观察、评价、探讨和改进学法意见。然后教师再讲解、讲评、解答或和学生共同探讨疑问,使学生明确所学动作的要领。最后再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升华),进行新的实践(学练)尝试,进而达到解决问题(掌握所学动作),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等目的。此教法的优点是:①、先学练,能发展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以及相互帮助、合作的精神。②、后讲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为他们在学练中遇到的疑难急需教师来解答和点拨,使自己尽快掌握所学动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现有的经验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③、再学练,学生的疑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动作要点也基本明确,再加上前面学练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样掌握起动作来就容易多了,因为这时的学生既有积累的经验,又有刚获得理论指导。④、教学中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间、师生间互动观察、探讨、评价与交流,增进了相互间的人际交往。⑤、教学过程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通过学练、思考、总结、自评与互评,充分展示了自我,发展了个性,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班级:

人数:

人(男:

人,女:

人)

时间

教学内容:

1、前滚翻。

2、素质练习(仰卧起坐)。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练习体验,培养学练能力。

2、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定向

和控制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并掌握前滚翻技能。

3、培养自信、果断顽强的精神,提高对学习技巧的兴趣。

4、树立安全意识,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培养互观、互

学、互帮的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练习体验,培养学练能力和互观、互帮、互

学的品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学练主动性的激发,自信、安全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身心适应

(一)、集合整队,常规检查(人数、着装等)。

△△△△△△△△△ △△△△△△△△△ △△△△△△△△△ △△△△△△△△△ △△△△△△△△△

(图一) 要求:

1、学生集合快速,安静、整齐。

2、教师要精神饱满,声音宏亮。

(二)、师生问好。

(三)、创设情境,引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可能看到过或自己亲身发生这样的场面,就是不慎向前摔倒而把面部擦伤,严重的甚至把牙摔掉。 生:回想看到过的或自身发生过的场面。

2、师:那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有没有一种防止发生创伤的保护方法呢? 生:尝试回答。

3、师:小结,引出本次课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有,那就是我们本次课所要学习的其中的一种---前滚翻(教师可模仿一次向前摔倒采用前滚翻自保的场景)。该动作除在生活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也是学好或参与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例举:足球守门员鱼跃扑球,排球运动员鱼跃救球等),另外,通过前滚翻练习还可以发展身、心素质,提高定向和自控能力等。

学习目标:

1、积极主动参与练习体验,培养学练能力,学会并掌握前滚翻技能。

2、通过前滚翻练习发展身、心素质,提高定向和自控能力。

3、增强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果断顽强等精神和对技巧的学习兴趣以及同学间互观、互帮、互学的品质。

引入: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那么在学习前还需要做什么工作?(准备活动)。

(四)、安排见习生活动内容(见情安排)。

(五)、准备活动。

1、慢跑250米。 组织: 按两路纵队(女生在前,后一列按一路纵队)。 教法:

教师带领绕操场进行。

2、徒手操(重点颈部运动)。 组织:

按图一队形,左右一臂间隔散开。 教法:

教师口令指挥并领学生分别练习。 要求:

按教师口令练习,动作幅度要到位。

二、主要学习内容与步骤

组织形式:分组不轮换(学习前滚翻→ 仰卧起坐 )

(一)、学习前滚翻。

要领:

蹲撑,两腿蹬直,同时屈臂,低头,提臀,收腹,团身向前滚动。前滚时,后脑、肩、背,臀依次着垫,然后抱小腿团身成蹲撑。

前滚翻技术单线图

学习重点:

两腿蹬地,低头,团身向前滚动。 学习难点:

两腿蹬地蹬直,收腹团身。

易犯错误:

1、用前额着垫。

2、两腿不能蹬地用力,身体机械地滚过去。

3、两臂撑垫不均衡,滚动时身体向一侧倾倒。

4、团身不紧。

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保护者单膝跪地于练习者体侧,一手托肩,一手压小腿帮助滚动。必要时再扶腰帮助恢复成蹲撑。

组织:

1、教师讲解、示范按图二队形进行

△△△△△△△△△ △△△△△△△△△

△△△△△△△△△ △△△△△△△△△ △△△△△△△△△

(图二)

2、学生练习,全班分男生4小组、女生2小组按图三队形顺序进行练习。

○(保护与帮助)

△→

△△△△△△△△△

(图三) 教法:

1、先学练 (1)、教师做前滚翻完整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前滚翻动作的完整概念)。 (2)、教师布置学练的组织方法并提出建议。

①、在学练中同学们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出更好的学练方法和帮助方法,尽可能的掌握好所学动作,最好能比老师做得还标准、优美。

②、希望每位同学能记住在学练中遇到的疑难,待老师来解决或我们共同探讨来解决。 ③、同学间要相互帮助、观察、评价,共同提高,创造好的学法。

(3)、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老师提出的建议进行学练(练习4-6次)。

(4)、教师在学生学练时不作任何评价和指导性意见(让学生自由发挥,独立或共同研究去解决),但要注意观察,特别要注意观察学生具有新异、独创的学法。

2、后讲解 (1)、学生自评(学练的主动性、对动作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2)、教师点评小结。 ①、评价在学练中运用新异、独创学法的学生,并激励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创新更好、更新的学练法。

②、指出学生在学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疑,明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①引入:在学练中,同学们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你们还没有完全明确前滚翻的动作要点,如果我们能论清以下几个问题,前滚翻的动作要点也就明确了,存在的问题也将很快被解决。

②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a、通过球与不规则物体滚动对比,哪个物体滚动圆滑(球)?为什么(它是圆的)? b、将球放在垫上,球是圆的,为什么现在不滚了(没推它或没给它力的作用)?

c、汽车两前轮若一个有气,另一个没气,在路上行驶将会怎样(向没气一侧倾倒或东倒西歪)?

d、教师蹲撑团身,问学生,老师身体的哪一部分最接近球体(头的后部到臀部的这部分)?

③师生共同小结前滚翻的动作要点。

a、球是圆的,因而易滚动,所以我们在做前滚翻时身体要尽可能的团身成球状。

b、球能向前滚动,是因为我们给它力的作用,那么我们做前滚翻时身体向前滚动的力来自两腿的蹬地,但蹬地后要迅速收腿还原成团身状。

c、造成汽车行驶时东倒西歪的原因是两前轮气体不均衡,因此我们在做前滚翻时两臂撑垫要均衡。

d、因人体头的后部到臀部部分最接近球体,在做前滚翻时头的后部要领先着垫。

(4)、教师结合示范讲解前滚翻动作要领(要突出要点)。

(5)、师生共同探讨最佳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6)、教师提供几种辅助练习的方法供学生参考(如:由蹲撑开始做蹬伸低头动作;团身前后滚动;膝夹纸等做前滚翻)

3、再学练 (1)、教师建议。

①、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要力求动作完美。

②、动作没能完全掌握的同学可结合动作要点,选择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 ③、动作尚不能独立完成的同学,可选择一些辅助性练习,然后再进行完整练习。 ④、动作完全掌握的同学,可辅导、帮助动作掌握欠佳的同学。

(2)、学生再练习。

(3)、教师观察,适当时对个别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和纠错。

(4)、教师点评。

(二)、素质练习(仰卧起坐)

组织:

两两一组,相互协作,在垫上或草坪上交换进行。

教法:

1、教师结合示范简要解决动作方法。

2、教师布置练习的组织方法并提出经建议与要求。

3、学生练习(5-10次*3-4组),教师巡视,语言激励。

建议与要求:

1、同学间要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共同完成任务。

2、每位同学要各尽所能,力争达到要求的质量和次数。

三、课的结束

1、集合,做相关部位的放松运动,感受本次课的学习体验。

2、教师总评。

3、布置收拾器材。

4、师生道别。

注:

1、所需器材:技巧垫8床。

2、场地布置:西半操场,东西向,南北一字排开。

课后小结、反思:

前滚翻教案

前滚翻教案

前滚翻教案

前滚翻教案

教案前滚翻2

前滚翻教学教案

前滚翻起立教案

前滚翻

前滚翻

前滚翻

《前滚翻教案.doc》
前滚翻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