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教学技能

2020-03-03 13:31: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部分 教学技能

一、小学教师的教育素质

(一) 考核知识点

1、我国的教育目的

2、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

4、小学的师生关系

(二) 考核要求

1、识记

(1)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3) 年龄特征、师生关系

年龄特征:(A)、学生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半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B)、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从发展速度上看,童年期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童年期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教育者来说,由于由于童年学生所具有的天真、无邪,对成人的依赖、平静的心态,可塑的品格,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点,使童年期成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师生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A)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B)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C)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D)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4) 教师角色、教师资格

教师角色:(1)社会表现的角色:

A、教书育人的角色:a 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b 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B、行政管理的角色:a 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b 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C、心理辅导的角色:a 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b 心理卫生的治疗者

(2)自我表现的角色:

A、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

B、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C、模范公民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

2、领会

(1)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他由教育的行政、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

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一定社会对某一级或某一专业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2)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B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C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3) 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A)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B)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C)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D)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4) 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教师的素质结构:

A、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B、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 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d、教育科研能力 C、职业道德素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3、简单应用

(1) 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

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A、德育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城市、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B、智育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体育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D、美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E、劳动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2)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自己也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当代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背景里,教师专业发展直接指向胜任教师的新角色。

4、综合应用

小学教师的素质修养

A、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B、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

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d、教育科研能力

C、职业道德素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二、小学德育的实施

(一)、考核知识点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2、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3、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4、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A、幼稚型与可塑性 B、模仿性与易变性 C、自我中心性与缺乏自律性

(2)小学德育内容的侧重点 小学德育内容的侧重点: A.热爱祖国的教育

B.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C.热爱人民的教育 D.热爱集体的教育

E.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F.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G.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H.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I.良好的意识、品格教育

J.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小学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A、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 B、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C、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3) 小学德育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A、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E、奖励与惩罚

2、领会

(1)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A.方向性原则

B.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E.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 F.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G.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H.循循善诱的原则 I.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2)各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各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德育工作要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诚然,各学科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血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者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丧失了主阵地,也容易形成空对空,市区实效性。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

一、融合在一起,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人生志向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各科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4) 德育方法的特点 德育方法的特点:

A、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服从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

B、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着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简单应用

(1)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A、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 B、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C、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2)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

小学德育的方法:A、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E、奖励与惩罚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

(一) 考核知识点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班主任的角色

3、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内容

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二) 考核要求

1、识记 (1)、班级的含义

班级: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半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 (2)、班级的功能

班级的功能: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题。 (3)、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 (4)、班级管理的方法

班级管理的方法:激励、训练、活动、帮教、放手

2、领会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小学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的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

3、简单应用 (1)、班级管理方法的应用

班级管理方法:激励、训练、活动、帮教、放手 (2)、小学班级活动方案的设计

小学班级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步骤 (3)、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

A.班级情况的概述和叙述 B.成绩和缺点 C.经验和教训 D.今后的打算

4、综合应用

(1)小学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A、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组件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确定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2)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对各种类型学生的分析及教育

四、小学课外校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

(一) 考核知识点

1、小学的课外校外活动

2、少先队的性质、基本任务与特点

3、少先队教育活动

4、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

(二) 考核要求

1、识记

A.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B.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

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 C.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 D.少先队的性质与特点

少先队的性质和特点: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

一、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统

一、服务性和自主性的统一

2、领会

A.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社会活动、主题活动

B.小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小学课外活动的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 C.少先队教育活动的意义

3、简单应用

A.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B.制定课外校外活动计划 C.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4、综合应用

A.分析课外校外活动案例 B.分析少先队活动的案例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特殊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教师复习资料(3)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复习资料八

教学技能复习资料

银行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教学技能.doc》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教学技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