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火花现状分析

2020-03-02 21:48: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国内电火花现状

电火花加工是工具和工件之间不断产的火花放电,靠放电时局部、瞬时产生的高温把工件材料蚀除下来,又称放电加工或电蚀加工,英文简称EDM。

国内现状

国内主要电火花研究机构为北京电加工研究所和苏州电加工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初期,3轴电火花机在国内还是空白,主要是从日本和瑞士引进。直到90年代中期,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才和日本沙迪克公司合作开始制造3轴电火花加工机。2000年以后北京研究所与夏米尔合作,主要以夏米尔无阻电源技术为主。苏州电加工研究所与日本沙迪克合作引进电加工技术。随着改革开放,国企的优化改革,北京研究所,苏州研究所电加工技术人员流失。至今为止电加工工技术无根本的超越发展。所生产机床停留在日本和瑞士引进技术层面。国内其他家以模仿为主。国内厂家以日本沙迪克技术为主蓝本的有济南正日,汉川,迪蒙等,生产的火花机性能已超过台湾机器,性价比优越。

台湾电火花机床以日本沙迪克和牧业技术为主。自80年代中期日本电火花进入台湾,台湾开始仿制研究。早先以台积电为主,主要机型为牧业,后来衍生庆鸿,矽特,亚特。90年中后期代台湾机器进入,主要以日本牧野为蓝本的庆鸿,矽特,再后来就是以日本沙迪克为版本的群基,倍速特,亚特。台湾机器发展至今也无技术突破,停留在日本2000年左右技术状况。

纵观国内电火花,国内性能优越的电火花机床还是以阿奇夏米尔和日本机器为主,以三轴机器为例,瑞士日本机器普遍在人民币70万以上,台湾机器在30万左右,国产机器在20万左右。机器性能精度的差别与价格成正比。国内市场主要机型,以日本技术为主。瑞士阿奇技术只有北京电加工研究所生产的机床,其的无阻电源火花机主要用于硬质合金加工领域。山东济南正日科技自主研发无阻电源火花机目前在这一领域为国内领先水品的火花机。 技术发展历程

电火花起源于1943年,苏联学者拉扎连科夫妇研究发明电火花加工,之后随着脉冲电源和控制系统的改进,而迅速发展起来。最初使用的脉冲电源是简单的电阻-电容回路。 50年代

改进为电阻-电感-电容等回路。同时,还采用脉冲发电机之类的所谓长脉冲电源,使蚀除效率提高,工具电极相对损耗降低。

随后又出现了大功率电子管、闸流管等高频脉冲电源,使在同样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的生产率得以提高。 60年代

出现了晶体管和可控硅脉冲电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工具电极损耗,并扩大了粗精加工的可调范围。 70年代

出现了高低压复合脉冲、多回路脉冲、等幅脉冲和可调波形脉冲等电源,在加工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和降低工具电极损耗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在控制系统方面,从最初简单地保持放电间隙,控制工具电极的进退,逐步发展到利用微型计算机,对电参数和非电参数等各种因素进行适时控制。

持续悠久的研发历史,是瑞士和日本火花机领先的根结所在。两个国家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电加工技术的研究,至今一天都没停止,接近60年的研发历史与经验。

我们要想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需要大量资金及技术研究人员的投入。只要我们持续研发投入,延续传承技术积累,坚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电加工技术会超越欧洲与日本。中国的电加工机床会屹立于世界之林。

精密加工技术_电火花加工现状与发展

电火花基本知识

电火花作业指导书

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铣削加工

电火花加工条件

电火花加工方法.

电火花加工原理

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

《电火花现状分析.doc》
电火花现状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