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语文本真寻求课改突破

2020-03-03 13:17: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恪守语文本真寻求课改突破

——记淄博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专题学习研讨会

崔雪梅

刘卫华

2013年10月25日,坐落于临淄城区中心的临淄第一中学,迎来了全市600余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加的淄博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专题教学研讨会。

本次会议旨在提高毕业班的教学效率,推动毕业班的专题教学研究。有2位特级教师——张店八中的赵敏丽老师和临淄皇城一中的葛小丽老师,以及临淄一中的教学新秀潘秀华老师,分别执教了3节专题研习课。市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崔雪梅老师做了题为《守正与创新》的专题报告。这次研讨会,在改变毕业班传统的复习思路,探索主题研习式教学方面做了卓有成效地创新性探索。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正在一步步践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主题式学习将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3位老师分别选择了3个有代表性的语文学习专题,并以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与会的师生同飨了一顿充盈文化气韵的“语文大餐”。

第一节课是张店八中赵敏丽老师执教的《印象鲁迅》,这是一节围绕文学大师进行的主题阅读学习课。赵老师先播放了一段用中学学过的鲁迅作品编辑而成的数字故事,让学生与鲁迅展开时空对话。通过“重温经典”“走进鲁迅”“走进生活”等环节引领学生深度感知文本,走进大师心灵,然后联系自己,回归生活,在关照现实的阅读思考中,让鲁迅的思想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二节是皇城一中葛小丽老师执教的《叙事类作品中的表达艺术》。葛老师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世人关注的现象导入课堂,借鉴电视节目中“概念印象”“课堂书简”“作品讲坛”等栏目,渗透“生活处处有语文”的语文学习理念。葛老师通过富有幽默感的讲解点拨,从明晰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学生们自主合作,将星散棋布的零碎知识点与能力点整合系统化,达成系统建构知识的学习目标。

第三节课是临淄一中潘秀华老师出示的《从王开岭作品谈散文阅读》。潘老师的课平实自然,她以优秀散文作家的作品为例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这节课从学生的展示开始,听课老师们无不感慨这些孩子们语言功底之深厚,而这种功力自然源自于课前的深入阅读与思考。

3节课各具特色,有的像一部文质兼美的名著,有的如一坛陈年醇厚的佳酿,有的似一杯淡淡芬芳的绿茶,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呈现了当下语文教学回归文化,关注能力的改革趋势。

下午,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崔雪梅老师作了题为《守正与创新》的报告,为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崔老师首先对2013年我市语文学业考试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到“作文”,从命题原则到得分率及归因分析,详细地剖析了考试中呈现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革思路与策略。

崔老师指出当前我市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过于功利,导致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扎实。许多老师过于狭隘地理解语文的“积累”,认为积累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内化。还有一些老师不重视教材,总是想当然的以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而不去考虑所考的能力应该从哪里来,致使学生方方面面的积累都比较单薄,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是文言文教学偏重记忆,忽视文本的丰富内涵,导致学生的古诗文素养降低。许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过于机械单一,背原文,背译文,背课下注释,背文学常识,背课后练习,而对于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审美价值则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的眼里只有知识,没有文化,他们看不到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格之美、情感之美、伦理之美、艺术之美„„学生头脑中装了一堆死的东西,见了文言文就头疼,更奢谈去主动阅读古典名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目前,老师们在文言文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很多,在复习中超过三分之二,但投入越多效果反而越差。主要原因就是机械记忆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古诗文失去了兴趣,学习古文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

三是过于关注答题技巧,忽视了阅读本身,导致学生缺乏深度阅读。初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原本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但受应试教育影响,有些老师让学生把精力都花在短文时文的快餐式阅读上,花在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的反复训练上,致使学生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肤浅,表达越来越模式化。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写作能力因为缺少了经典的滋养也随之下降。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考察阅读也是为了考察其借助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理解能力,仅仅依靠答题模式而对文本没有真正的理解,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而这种偏重传授和训练答题技巧、模式的教学也弱化了学生真实深入的思考。这种舍本逐末的作法,既无法应对考试,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与教学目标背道而弛。

四是以技巧为主的考场作文训练,扼杀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灵性。作文教学也存在着以急功近利的应试技巧训练代替真实写作的问题。初中起始阶段的作文教学往往以放为主,学生有充分的写作自由,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体验生活,教师对学生写作的风格也较为包容。到了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作文教学则以收为主,教师设置了许多的条条框框,在字数、结构、主题、风格等方面都做了严格规定,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学生的写作犹如戴着镣铐跳舞,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气日益减少,考场作文几乎是千文一面。

针对以上问题,崔老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思路: 一是变“复习”为“研习”。“研习”就是主题研究性学习,即在初中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和提升。“研习”是在“语用”层面学习语文,更强调“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复习知识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奠定基础。方式以专题研究为主,如针对初中教材中出现频度较高并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的研究专题(如鲁迅、苏轼、李白、杜甫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为主的文学鉴赏专题(如古诗词鉴赏、小说鉴赏、某一风格流派的作品鉴赏等),以系统归纳整理知识为主的知识专题(如比喻的妙用、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常用文言现象梳理等)。专题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思维的深刻化,有利于对某一领域的内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是变“记忆”为“建构”。目前通用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式的,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是一篇篇的文章。学生头脑中没有“史”的线索,因而难以梳理出文学演变的过程,也难以发现汉语言演变的规律。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必定带有时代的烙印,不了解时代背景,就无法真正读懂作者的思想。如何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篇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掌握一些文学文化知识,理解一些文章所蕴藉的文化内涵,是毕业班教学应该完成的一个任务。如学习完八年级的文言文后,关于“贬官文化”就该有个大概的了解,而构成这一文化的相关文人其性情、思想、人生经历也该建构到自己的阅读经验中。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有关文学作品,加深对这些文学大师的了解。最好能在初一到初四年级形成一个大师课外阅读系列,让学生能通过这些课程真正建构起自己的语文或者文化基因。

三是变“重技巧”为“重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现状已经在前面做过分析。简单重复、标签式、概念化的教学已根本满足不了应试的需求,更满足不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的需要。教阅读的实质是教理解,学生理解文本需要的一方面是人生经验和其他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应该是相关的“学科知识”。就像阅读《孔乙己》我们就必须得借助叙事学的知识,只有明白了“我”是“小伙计”而不是别人,我们才能读懂文章中“笑声”里的“悲凉”,才能读懂不动声色不着痕迹里批判和悲悯;就像解答考场上的17题就必须得知道小说中的“对话”或者“语言描写”对展示人物心理所起的作用,就必须知道文学的特质就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教“学科知识”怎么“教”?《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随文而教”,叶圣陶先生也说“不要抽出而讲之”,也就是我们必须利用好经典文本。可以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阅读聚焦的点是不一样的,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也不一样,但是这些知识就藏在经典文本中,用好了你的阅读教学和复习才能事半功倍。不然机械重复的训练只是扼杀孩子做题的兴趣,浮躁他们的心态。

四是变“约束”为“创新”。应试教育下的毕业班教学重在“规范、约束”,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规范”,不仅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自我,去阅读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更要提倡学生勇于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即使有些看法还不成熟,但创新思维的萌芽也正孕育在这些尚显稚嫩的想法之中。可以说,没有情感与审美的体验,语文就失去了语文味儿,没有继承与创新,语文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寻求突破创一流

四语课改总结

课改论文新感受新突破

寻求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经验总结

寻求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经验总结

老李小语组课改总结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寻求五大突破 体现五大特点

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寻求突破再塑辉煌

找准症结寻求突破理清思路促进发展

课改

《恪守语文本真寻求课改突破.doc》
恪守语文本真寻求课改突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