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定稿)

2020-03-03 07:46: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

课堂是一门永远存在着遗憾的艺术。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得与失。正常情况下,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多学多得,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故此,如何让学生多得少失,也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一生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不例外。

那么,何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专业角度说,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投入,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和满足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通俗地讲,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少到知多。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就以下两点谈一谈。

一、“一课一得”

小学课堂一节课的时长为四十分钟,语文课亦是如此。倘若,你想花两课时(80分钟)一个人阐述完一篇课文的所有要学习的内容,那么,即使你的语速再快,也不能够讲完。因为语文教材的文本是文学范畴,而文学是没有严格限制的,更无标准答案,这也正是语文课的与众不同之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堂课让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一课一得”是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的“一课一得”,即是指在一堂课内完成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其它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展开。“一得”应该是教师有自己的“得”,学生有各自的“得”,且这个“得”字不仅是得到知识,也可是引起思考,最好是引起了疑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同一时间内,你想要给的更多,接受的人反而得到的更少的道理。有那么一节课,本人生怕课文的哪个细小的知识点遗漏,生怕学生哪个字不会解释,便自己一一讲解,走入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误区。这堂课上,我拼命地赶,学生费劲地听,甚至有个别同学跟不上节奏而神游太虚,显然,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吃一堑,长一智。在这篇课文之后的教学中,本人一直采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譬如,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八课《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本课课题富含哲理,内容富有教育性,但我着眼于此篇课文的特殊之处——书信格式。由于书信格式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的密切,较多同学不会写信,因此,我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得到书信格式的知识。讲授时,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学习课文的内容。在通读课文之后,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回答这三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大部分时间放于学习书信格式。先介绍写信的益处,调动了学生写信的积极性。再根据文后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发现书信的格式和写法,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并总结书信的格式。最后,布置了相关家庭作业:以张国强的身份给作家柯岩回信。隔天,再通过作业,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地会运用书信格式。

作业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好地按照书信格式要求书写。故此,教师想令学生于语文学习上“多得”,应该坚持“一课一得”,让学生真有所得。

二、“主动得”优于“被动得”

西方教育家泰勒认为教育是主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投入的过程。主动性教育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教学过程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学生完成知识学习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与此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所有教学方法都是外因,只有他们的主动性才是内因,如果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目标永远不可能实现。因此,学生主动地学习必定优于被动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们应该自觉地去发现语文美、研究语与文,探索语文世界。

其中,古诗是我国文学中最美的文学体裁,“一诗一画”,每一首古诗都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所以,古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有四首古诗,含有情景交融的送别诗。例如,李白所写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笔者在教授此诗时,采用了复习导入,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自行疏通字义与句义,实现基本理解诗意的目标。接着,本人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诗的意境。为此,我抓住了“孤帆、远影、尽、唯”等字,为学生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感受李白的深情,从而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一定距离的,教学设计实施起来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课初,学生能够拿出工具书和参考书,自行疏通字义与句义,但不到两分钟,我班的后进生A同学开始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我来到了A同学的旁边,辅助该生。过了一会儿,班级的纪律开始松懈,一些小声音出现了。于是,我停下来观望全班,看到大多数同学都抬起了头,便结束了自学时间,接着,让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所得。我发现,优秀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含义,中等的学生则是翻看参考书,读答案,未能脱稿,较为不认真的学生就连出声回答都是困难。显而易见,优秀的学生拥有一套适合本身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中等的学生则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可是,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应付着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后进生则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态度,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教师交流,更不用谈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了。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课堂应“一课一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才能行之有效。

我的课堂教学得与失

今天,在全校教学工作会上,我奉命在学术报告厅为全校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说实话,面对这种场合的上课,我的内心是惴惴加惶恐的,作为一个年龄已不小的高中新教师而言,我的压力感是挥之不去的,再加上一种莫名的自尊的作祟,我真的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惶惑。 上完课后,很多老师很善意的给了赞扬和溢美之语,其实,细细思来,我的这堂课存在着很多我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现作以反思如下: 优点:

学生的参与度很好,积极性很高。经此一课,我发现,你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问题情境或话语环境,学生便会还你一个怎样的惊喜。其实,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的是令我惊讶!惊喜!震惊!震撼!我自问:这节课我作秀了吗?我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了吗?答案是:没有!绝对没有!!我仅仅在昨天,很轻描淡写的告诉学生:“明天全校老师要听咱班的一节语文课,地点可能在学术报告厅,我们将共同学习周国平的《直面苦难》一课,请大家认真预习,将教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完成。”仅此而已,学生很多的见地和精彩,都是在短短的课堂之中激发的(学生的精彩发言,我将另文摘录),这一点是我最惊喜、最自豪、最值得骄傲的。 不足:

1、对这节课的主旨分析,依然感觉不深、不透,走马观花。其实,我对周国平的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思考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他那深邃的思想,淡定的从容,诗化的语言,理性的解读,平民的视角……每一点每一滴都给了我别样的感受,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但如何把我的这些思索和感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和学生共鸣,我做的依然有太多太多的不足。

2、对学生的引领,对课堂的调控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课堂上,因为对人性和苦难的不同解读,曾引发了学生关于“范跑跑”现象的一场pk,课后,也引发了很多老师的争论。其实,仔细思来,这场争论也恰恰体现了我对课堂的调控的失败,其实,当这名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完全可以为他的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的思想而叫好,然后再以探讨的方式告诉他:范跑跑的跑本身无错,他是人在灾难突降时一种求生本能的最直接的反应,但人在灾难来临时,我们不能用“本能”“本性”来为自己的“软弱”“自私”找借口。周国平在文章中是如何阐释普通人对待苦难的呢?他认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生物,其最伟大的地方在什么呢?这样既委婉的让学生意识到了人活在世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屈从于自身最原始的本能,又很好的将学生的思维再度引向文本,带动学生对文本的再一次深层次解读。

语文课堂上的小游戏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提问

让幽默穿行在语文课堂上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常规

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

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评价语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上和谐、有效地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定稿).doc》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定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