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1

2020-03-01 17:56: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应用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líng)(1)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qiāng)(2)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yáo)(3)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B.俄罗斯马戏团在上海豫园精彩纷呈、抑扬顿挫的表演,倾倒了在场的所....

有观众。

C.社会上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疾。 ....

D.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感动。

B.为了预防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的疫情,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C.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D.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他被公认为是“

(2)《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其中的一次,如。 5.古诗文填空。(分)

(1)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来烘托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浣溪沙》中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

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 春和景明( 2 )或异二者之为..

( 3 ) 宠辱偕忘( 4 )微斯人..

7、翻译文中画线句

( 1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2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

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二)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

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

善师之。”(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母恐其以劳生疾②宜善师之..

10.翻译划横线的句子。(2分)

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11.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7题。(14分)

黄土的功与过

①一提到黄土高原,自然就想到那块贫瘠的土地,那里不但干旱少雨,水土

还大量流失。千百年来,流失的泥沙被卷入黄河,导致黄河水患不绝。黄河的泛

滥也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可以说,人们对黄河又爱又恨,一方

面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另一方面又称黄河为“中国的忧患”。这一切

都源自于可爱又可恨的黄土。

②打开中国地形图,会看到一条横贯南北的太行山脉,把中国的中部地区分

为两半。高耸的太行山阻挡了西北吹来的强劲的季风,数百万年来,西部内陆荒

漠的沙尘被风吹扬到太行山脚下,堆积成山,形成了黄土高原。发源于青藏高原

的黄河,被黄土高原阻挡,绕道北上,进内蒙草原,后又不得不掉头南下,横穿

黄土高原,最终东出三门峡,经华北平原入海。

③在穿越黄土高原时,黄河被泥沙染成了黄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色的河。

据统计,现今的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带下约16亿吨泥沙,也许历史上还有比这

更大的排沙量。因为在2500多年前就有黄河“一斗水七升泥”之说,《汉书·沟

志》也说黄河“一石水有六斗泥”,照此一说,当时的黄河水比现在还混浊,因

为在三门峡观测站曾测到每立方米666公斤的较大含沙量。即使含沙量相当,二

三千年前的降雨量比现在要大,所以带走的泥沙还要多。

④数百万年来,黄河不断地把黄土送到华北平原和大海。正是有了黄土和黄

河,才有了华北冲积平原,为中华民族带来大面积肥沃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岁

月里,黄河以其独有的功能填海造陆数十万平方公里。至今,黄河每年继续造地

十几平方公里。正是由于黄土流动,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这

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⑤反过来,也是黄河的泥沙摧残着中华文明。据历史记载,在距今2500年

间,黄河决口泛滥1500多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大的改道26次,其影响范

围北到天津,南到淮河,可以说,整个华北平原到处都可找到黄河改道的遗迹。

黄河泛滥与改道史不绝书,给下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古代繁华都市都被

掩埋于黄土之下。

⑥因为有了黄土,黄河的频繁泛滥是很自然的事,即使没有人为干扰,黄河

也是要泛滥的。正如尼罗河的泛滥创造了古埃及的文明,黄河的泛滥孕育了中国

古代的文明。因为有了人,黄河的泛滥成为天灾。为了拦截黄土的下移,人们在

黄土高原修建了数十万座沟壑坝(淤地坝),为了控制和疏导黄土,人们在黄河

上修建了数座大型水利设施。堵截黄土短期内可以奏效,但从长时间来看,黄土

不能只堆积,而不向下游输运。

⑦正如喜马拉雅山长高一样,黄土高原还在继续增长。虽然黄土的流失几千

年来一直比较严重,但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比起其堆积来说可能还是略为逊色。

黄土高原的年均降尘量可能还没有人调查计算过,但是近3000多年来的降尘堆

积覆盖层厚度达40~80厘米,如果按第四纪每万年长高60多厘米计算,近几万

年来每万年长高1米多,长高速度似乎越来越快了。

⑧人们喜欢也好,怨恨也罢,黄土高原依然如故。人们希望它不要再增高,

也不要再流失,会有这么一天吗?

12.阅读全文,说一说黄土“可爱又可恨”之处表现在哪里?

1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引用了历史资料,简要说明其作用。

14.“黄河决口泛滥1500多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中的“平均”能否去掉?

为什么?

15.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高耸的太行山阻挡了西

北吹来的强劲的季风,数百万年来,西部内陆荒漠的沙尘被风吹扬到太行山脚下,

堆积成山,形成了黄土高原。

16 作者在结尾表达了对黄土高原的担忧,洛阳位于黄河流域,同样会受到黄土

高原的影响,读完本文,你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黄土高原不再增高,也不再流

失?

(二)寻人启事

(1)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地笼

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2)用女孩的逻辑来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外,最大的

偏好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

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3)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

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

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4)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5)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

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女孩心里高兴。

(6)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7)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

暖。

(8)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

惭愧。可不能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9)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睡,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

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

安。

(10)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

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

字,让女孩失眠了。

(11)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念达百遍、

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

面。

(12)合同期总算满了,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

颤抖着手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

(13)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14)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17.女孩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18.第(6)段运用和两种描写方法,请

你猜测女孩此时的心情。

19.第(8)段画线处“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请联系

上下文说说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20.试用几个词概括女孩的性格特征。

21.第(12)段加粗词语“总算”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读过本文,你有何感受,请简要概括。

月考1

月考感想1

五年级月考1

1月考试题

月考试题1

理化生月考工作总结1

金太阳月考1作文

高一月考1文科生物

第一次月考工作总结1(推荐)

七年级语文月考试题1

《月考1.doc》
月考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