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备课教案模板

2020-08-03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备课 语文 教案

语文 内容:字词读音、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阅读(古诗词、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作文

推荐第2篇: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1、燕子 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的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重点:

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 难点:

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

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 教师强调后,进行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二.学生的说和图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春天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说。 教师小结,导入课文的学习。

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画出来。 三.赏析文中写春景的语句,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这些句子好吗?体现在哪? 1 小组内交流看法 2 集体反馈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其中颜色词语、拟人手法等) 3 教师归纳总结

a.“蒙蒙”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特点。 b.“吹拂”写出春风的柔和。 c.“黄色”“青”“绿”“各色鲜艳”写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世界。 d.拟人句的使用使春天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 4 指5 导有感情的朗读,6 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读的方式可多样) 五.小结

春天景色美丽,可写的东西可多了,而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导语:春天光彩夺目,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自由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全班同学齐读。

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①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② 一身羽毛…………凑成了小燕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的体会。

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①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②文中用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③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作者用得好吗?

④读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自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①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②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逐题反馈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总结文章内容: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六.作业 背诵课文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春天

赞美

小燕子

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活泼机灵

2.《 洛阳牡丹》 教学要求:

预习目标 会认课后的六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道洛阳牡丹的传说,了解“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 情感目标 与学生一起感受牡丹之美,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人文目标 “文以载道”。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实践目标 积累语言,在感悟中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猜牡丹,导入新课。

《三字经》里头有这样两句话: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岁月更迭,季节交替,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老师也喜欢春天,喜欢春天明媚绚丽的色彩,喜欢春天悄然无声的脚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春天说来就来了。在我们不经意地抬头看时,已经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里: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奇花异卉,尽展芳姿。踏青赏春之余,文人墨客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许多咏春赞花的诗词文章,千古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课件显示)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尽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

对,提起牡丹,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一座城市,就是——洛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洛阳牡丹。(板书课题) 二 讲牡丹,梳理脉络。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以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回忆,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2 检查预习情况。

3 哪位同学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4 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写牡丹的句子,在下面划上横线。 5 指名读这几句话。

6 大屏幕显示,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花朵 硕大;颜色 艳丽;品种 繁多)

7 根据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把语气读出来。 8 你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9 那么多的牡丹花,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10 欣赏牡丹图片。

11 你看,牡丹的枝挺拔有致,牡丹的叶繁茂多姿,牡丹的花雍容华贵。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吧!它们不仅是洛阳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如果你的手中就捧着一朵牡丹花,你的心情怎样?是啊,一定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请你把自己对牡丹的喜爱和欣赏融入到朗读之中,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12 学生练读。 13 指名朗读。

14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中提到了这么些个牡丹的名字,个个耐人寻味,可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老师想请大家弥补一下,可以吗?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把你最喜欢的一种牡丹描绘一下。

15 练习写作。 16指名读习作片段。 17 小结。 三 赞牡丹,拓展延伸。

1 牡丹颜色艳丽,品种繁多,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赞誉的对象。文中提到哪些人称赞牡丹?

2 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显示: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为天下一也 刘禹锡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

3 指明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 甲天下) 4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5 现在,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 6 关于牡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谁来讲一讲? 7 指名讲故事。

8 小结:是的,牡丹不仅有娇媚的容颜,更有一副刚直不阿的从容气度。她不畏权贵,被贬谪洛阳,却让洛阳一地英霞烂漫,这是何等优雅、何等高贵的王者风范!

9 你还从那里了解到那些关于牡丹的知识?

10 小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下咱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出一期以牡丹为主题的手抄报。

11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没有哪一种花像牡丹那样,把大富大贵坦荡地绽放在枝头,让你惊讶于它的明艳,看不到它的沧桑。正因为如此,牡丹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你喜欢牡丹吗?假如你暮春时节与牡丹相约洛阳,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12 每到花会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作家、摄影师、游客,还有国际友人、当地居民云集花市,汇成了人与花的海洋,真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啊!(课件显示:记者、游客、国际友人、书画家、诗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3 讨论后反馈。

四 听牡丹,总结全文。

1 鲜花因其美而受到世人的喜爱。美丽的鲜花有美丽的传说、美好的寓意,美丽的鲜花有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旋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牡丹的歌曲。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牡丹之歌》。(课件播放《牡丹之歌》)

2 听着悠扬的旋律,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老师仿佛来到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大花园里,一张笑脸,就是一朵可爱的花,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自唐朝走到千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盛世繁华的时代,牡丹仍是一副淡淡薄薄西子妆,年年占尽春光。人们唱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就是因为牡丹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富足和安宁。同学们,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让我们尽情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为祖国的春天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 板书设计

大小 硕大

2 洛阳牡丹 颜色 多姿多彩 → 甲天下 品种 繁多 3.词两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

读懂句子,领略江南的美妙景致,感受词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词,背诵《忆江南》。 能对两首词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重、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大家知道诗人白居易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词《忆江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说说每首词的内容大意。 词和古诗有哪些不同?

三.解题,了解词的一些知识。 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由学生讲出词与古诗的区别。 四.学习《忆江南》 1.《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为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里有“能不忆江南”的句子,因此改名。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词对当时以及后来诗坛的影响有多大。 2.“江南”指哪里?“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熟读品析。

①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词中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②学生自由朗读。

③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着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讨论,弄懂词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旧,即过去的,以前的。白居易年轻时,曾做过杭州和苏州刺史,苏杭秀丽的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首词便是他晚年定居洛阳后所做。 ④体会意境和感情。

A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物的,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情的?

第一句是为了强调,“江南好”是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所以印象很深。 B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投影。 C这两句写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D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E“能不忆江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这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江南这样美好的景色是会使人时时产生怀念之情的。

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忆江南》。 2.指名讲述词意。 二.学习《渔歌子》。

1.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齐读。

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题由同学讨论或老师讲解解决。 3.简介作者。

这首词是唐朝张志和写的。他曾隐居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熟识了那里的景物,所写的这首词,犹如一幅清新活泼的江南水乡春汛图。 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①学生齐读词句。 ②探讨词意。

③引导品味:这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④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⑤过渡到第二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渔翁的? 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探讨词意。

①“斜风”是怎样的风?怎样理解“斜风细雨”?它对整个画面有怎样的影响?

②“不须归”是谁的想法?是作者还是渔翁?为什么“不须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总结:

这首词写了青山、白鹭、粉红的桃花、黄褐的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又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显得幽清淡远、丽而不艳。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深挚的爱恋和向往。 朗诵词,学生欣赏,想象词意。 三.作业

将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 背诵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鹭、花、水、鱼、风、雨

江南春景

借景抒情 人:渔翁垂钓 4. 黄河流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河流凌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对黄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看图,引导学生看图。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数九寒天

惶惶

有如

惊蛰

震耳欲聋

巍峨

顷刻瓦解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小组读,点名读。

3、学习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数九寒天,大河冰封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冬去春来,黄河开冻前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冰河开动时候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写黄河流凌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2)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围绕黄河流凌发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

(4)学习作者记叙的顺序:按照事情发发展顺序。

(5)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朗读和背诵16个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阅读:(1)学习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和体会。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指名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这些成语,要求:

(1)读准字音,纠正读音;

(2)可采用多种形式读;

(3)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交流、检查。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5、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二、阅读:

1、明确阅读要求:

(1)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2)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2、学生分组阅读:

(1)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典故、故事,成语,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

(2)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1)朗读短文;

(2)理解主要内容;

(3)启发:作者怎样观察和描述这块雨花石上的龙的。

(4)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块石头上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为“中华龙”?

4、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1、导语:万紫千红总是春。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

们中间,星期天,同学们都走到春天里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了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春天。

2、自读口语交际要求。

3、师: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特点?

练习提示中的“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特点。

1、导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还有点春

寒料峭,可我们的祖国大地已经是一片春光了。春天就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把她的宝贝撒向人间。那么,你都看到了春姑娘大柳筐里的哪些宝贝?留心春天景色的同学一定能猜到。(音乐)

2、提供句式: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有……有……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还带来了……

2、提高要求: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

)的(

),有 (

)的(

),有(

)的(

)……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

)的(

),带 来了(

)的(

),还带来了(

)的(

)……

4、这些美丽的春景你都有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呢?

提供句式:我在(

)看到春姑娘。

启发:春姑娘来到很多地方,小河边、田野里、山冈上、公园里、果园里、森林里、草原上,春姑娘背着大柳筐来到这么多的地方,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学过:“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提供句式:春姑娘来到……来到……来到……

再说说春姑娘还会来到哪些地方?

5、果不用这个句式,还可以采用什么句式?

提供句式:“飞过……来到……”

6、启发回忆观察的情景:那么,我们具体地来说说,春姑娘

来到小河边,把哪些春天的宝贝撒到小河里?小河边?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象?春姑娘又背着大柳筐来到田野上,把哪些宝贝撒在田野?你又看到什么样的美景?

小组任选一个句式,自由讨论:

春姑娘来到小河旁,(

春姑娘来到公园里,(

春姑娘来到田野上,(

春姑娘来到(

),(

三、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各小组推举一名说和最好的同学到班上进行交流。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会,听的同学要听仔细。

四、组织评议:

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哪些同学进步突出。通过评比,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同学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导语: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李老

师已经看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写一写春天。好吗?

2、指名读“习作要求”,明确: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20——25分钟)

三、组织评改。

1、回忆习作要求;

2、指名一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

3、小组讨论、评议:

(1)你欣赏他的哪些优点?(除习作要求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用词、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评议)

(2)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4、对照习作要求,小组内交换评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继续评改学生习作。

二、誊写。

5 白杨 教学目的:

⒈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⒉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⒊了解本课写文章的特点,即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⒈教育学生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⒉培养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⒈“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来介绍一下好吗?

⒉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大西北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指导自学

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⑴出示生字表格(投影出示)

戈壁滩 清晰 高大挺秀 介绍

新疆 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戈”字读“ɡē”,不要读成阳平或上声

“疆”字笔画较多,左边“弓”里是“土”。

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茫茫、戈壁、浑然一体、表面、卫士、高大挺秀。 ⒉再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理清脉络。

⑴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⑵课文是分几部分写这件事的?分的方法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的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介绍时代背景

⒈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很多优秀的青年离开家乡,有的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了荒凉的边疆,扎根建设边疆。

⒉作者写《白杨》是在赞扬白杨树。但是,课文只是在赞扬白杨树吗?通过学习,我们将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过渡

⒈《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你谈一谈读后的初步理解。 ⒉本节课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这篇课文。

二、指导自学

⒈初步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⑴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同桌讨论,自由发言,适时点拨,归纳小结。

⑶点拨举例。如,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图画,读第1自然段,联系课外知识,想像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荒芜人烟,环境很恶劣……)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高大挺秀”说明什么?

⑷归纳并板书:直、适应性强、坚强。 ⒉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这三句话。 ⑴情感——无不流露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 ⑵同桌互读互评。

⑶教师指名读,群体评价。

⒊深入学习“爸爸”的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⑵“表白”是什么意思?爸爸要表白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表白”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⒋指名读第16自然段,思考:“只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⑴讨论:根据每一个“只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读每一个“只知道”,将讨论的结果(每一个“不知道”)用投影展示。 A“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C“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⑵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分组讨论讨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⑶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和你的生活实际思考。 ⑷引导启发学生答出:

A因为新疆在大西北,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B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

C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心。实际上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许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里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⒌有感情地朗读第14——17自然段。 ⑴体会情感。(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也是最艰苦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正是具备白杨树高贵品质的人吗?情感——崇敬赞颂。) ⑵教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互评互学。 ⒍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这段是什么思想?

⑵讨论: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三、回归全文,归纳总结

⒈朗读全文,深入体会并认真表达出边疆建设者具有的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⒉思考:题目叫《白杨》,而作者只是在赞扬白杨吗?

⒊投影出示:以下写的哪一个说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准确,并说说为什么? ⑴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⑵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⑶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⒋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借描写白杨树歌颂边疆建设者呢?

作者运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描写白杨树,实际上是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四、巩固练习。

按照学习过的背诵方法,背诵“思考·联系”指定背诵部分。

五、作业。

⒈背诵课文指定部分。

⒉预习《桃花心木》。 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达到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林清玄的散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与其他同学谈一谈。 (学生交流阅读林清玄作品的感受。)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⒉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⒈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你又会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⒉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⒊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⒈读课文,画出育苗人感到奇怪的举动。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⒉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⒊创设情境,学生置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惰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样的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呢?)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笸箩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的让老师有些应不暇接,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育苗人吧,相信这些问题由他回答并不难的。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⒈学生默读种树人的话,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 ⒉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⒊出示课件: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得到的道理,谈出自己的看法。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⒉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写这段话:

开始就枯萎的那一棵,可能会埋怨,也可能会理解育苗人的苦心。 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那一棵------ 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那一棵------ 附:《桃花心木》原文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所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在通向枯萎、在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四、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预习《乌塔》

7、乌塔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 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旅游,除了本市,你还去过那些地方?和谁一起去的?

(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位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板书课题)是怎样游历欧洲的。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二)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情,你认为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说说你的看法和见解。

(三)如果你一个人出行,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该如何自我保护自己,说说保护小常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乌塔的个性和品质。

四、辩论

(一)论题:正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对! 反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 错!

(二)方法:

1、抽签决定正方、反方。

2、规则自定。

(三)指导。强调:

1、要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既不要全部肯定,也不要全部否定。

2、学习乌塔要学在根本上。要学习乌塔的精神,做事计划性强,懂事会办事。不要表面模 仿,盲目出走。

五、课堂作业。

把这堂课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7*乌塔

14岁,德国小姑娘

独自游历

自立自强

8..小青石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小青石的生活的理想。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板书:20*小青石)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光景:表示估计(时间或数量)安适:安静而舒适。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产量较少,可用来制光学仪器,无线电器材和装饰品等。玛瑙: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以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等,又可以做贵重的装饰品。中药上用来治某些眼病。发簪: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颠簸:上下震荡。翻来覆去:来回翻动。搅拌:用棍子等在混合物中转动、和弄,使均匀。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疲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2.轻声读课文,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第二段(第2~9自然段)写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第10~14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第四段(第15~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五段(第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和快乐。由于课文较长,小青石的经历又比较曲折,学生在分段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按小青石的经历来分段,配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板书:生活平静安适

谈理想

去都市

变成混凝土

愿做铺路石)

(四)练习分清课文主次。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详写的部分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略写的部分起介绍说明的作用。要根据中心确定文章各部分的详略)(板书:详

略)

(五)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平静安适的生活)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变成混凝土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板书:高兴

生气

闷声不响

不知怎样才好

非常快乐)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开始小青石觉得水晶、玛瑙被制成饰品,随着人们到处往来,能见识到种种事物,生活得既体面又有趣,所以很是羡慕。后来,小青石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人踏过它,使小青石感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比起水晶、玛瑙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溢彩流光,舒适安闲,但它却是属于一切人的,是为一切人服务的,自己的生活比水晶、玛瑙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平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平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

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

(1)个人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归纳小结。

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

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

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投影出示)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

(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

(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要求:

(1)结合但不拘泥于“例话”,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

(2)开拓思路,畅所语言,实话实说。

(3)推荐小组内有代表性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过程:

(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A 经验体会介绍;

B 帮困解难;

C 打算和建议;

D 对“例话”的不同见解。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1)“经验、体会介绍”: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方法很重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是个好方法,但不要只是盲目地重复读,因为这样不能消化理解,更不能产生个人的见解。不能只靠这一种阅读方法,还应当实践、总结其他好的阅读方法,如联系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处理运用等。关于“提高”,首先是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要用自己的脑子读好自己的书,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再有养成了动脑勤思的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兴趣越来越浓等。

(2)“建议”:请“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介绍运用的阅读方法,请老师和家长对努力锻炼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鼓励、帮助,保护积极性,多肯定多指导,多给一些发言表达见解的机会等。

(3)“不同见解”: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根本的。因此“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除了阅读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己的书自己要读懂,向他人学习应该,但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另外要克服惰性,勤于用脑。否则“独立思考”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也难以实现。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判定新的提高措施,进一步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阐述发奋求知、不断进取的俗语,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鹏程万里”的意思,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⒊通过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培养管理、组织等实践能力。

⒋记叙一件令自己后悔的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难点:

作文时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俗语,寻找规律。

⒉齐读俗语,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⒊逐个理解大意。

⒋你喜欢哪个俗语,为什么?

⒌教师出示抄好俗语的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⒍齐读俗语。

二、阅读《鹏程万里》。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鹏是一种怎样的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鹏的语句。 ⑵鹏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鹏程万里”的意思。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你了解哪些成语故事,给大家说说。

⒍小结,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三、作业。

收集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由来。 第二——四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 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⑴一件后悔的事。也可以写别的。 ⑵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⑶要把后悔的原因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⒈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后悔的时候?比如:做错了事,怕挨骂而撒谎,很后悔;和要好的同学吵架,影响了友谊,很后悔…… ⒉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⒊指名引导学生把自己后悔的事说出来。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

三、指导写作。

⒈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有一定的顺序。

⒉注意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悔意。表达时语言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具体的环境。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 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第五课时

一.阅读题目,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任务。 ⒈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 ⒉明确活动的过程及要求。 ⑴召开动员会。 ⑵捐书。

⑶爱护书,给书包皮,并派管理员。 ⑷把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借书卡。

二、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参与这项活动。

三、学生商讨实践活动的具体分工及实践过程。

四、指名反馈商讨结果,教师对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建议、要求。

五、学生参与实践。

六、作业。预习《跳水》。

9.跳

教学要求:

⒈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机智、沉着与果断。 ⒊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经过及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八课《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谁?(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学生讨论后,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创设情境。⒈齐读课题。

⒉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三.教师归纳总结。

⒈谁跳水?从哪往哪跳? ⒉为什么跳水? ⒊结果怎样?

四、反馈。

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⒊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谁跳水?

B.为什么跳水?(引导学生大胆的说自己的见解。) C.教师小结,导入对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学习。

五、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⒈找出描写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⒉自由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⒋出示挂图,引导观察,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⒌运用“一……就……”造句。 ⒍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六、课堂小结。

⒈简述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⒉如果你是那位小男孩,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⒊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回去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⑴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⑵小男孩的险境摆脱了吗?当时的情形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⒈听写生字。

航行

桅杆

撕破

吓唬

龇牙咧嘴

海鸥

瞄准 ⒉课文内容:小男孩的处境如何?

二、了解男孩处境危险的原因。

⒈学生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自由发表意见。 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⒉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⒊学生齐读这部分的内容。

⒋教师出示提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正确认识孩子之所以会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 ①找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讨论猴子为什么会如此放肆。 ②用△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的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 ③理解“哭笑不得”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④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对待?为什么? ⒌根据提纲,逐题反馈。

⒍小结:由于水手逗猴子,使得猴子放肆起来,发展到了猴子逗孩子,一时情急的孩子 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猴子逼上了桅杆的横木上,使他处于危险的处境中。吓得甲板上的水手们心惊肉跳,喊了出来。

三、了解事情的结果,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⒈发散思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位小男孩脱离危险。

⒉水手都吓呆了,而船长是怎样帮助小男孩脱离危险的?(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⒊从中你体会到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 ⒋讨论:不跳水,用其他的办法不行吗? 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扑通一声,孩子想可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就立刻抓住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⑴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⑵40秒,为什么让水手们觉得很长?

四、总结全文。

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⒈摘抄文中表现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⒉预习第九课。

孩子走上横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们追猴子

10.“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呛、秩、违、岗、舶、巍”。

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⒊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教学难点:

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一般人们遇到危险时会怎样表现。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例子谈 谈自己的看法。

⒉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点出人们一般的表现:惊慌失措、逃。 ⒊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设置悬念,导读。 ⑴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文中1——5自然段)

⑵设悬念:当时人们的表现如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二.教学出示助学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诺曼底”号遇难的一开始,人们的表现怎样? ⒉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

⒊面对人们起初的逃生情况,船长果断的采取了什么措施。说说你们对这种措施的看法。 ⒋后来人们逃生的情形有何变化,最后的结果怎样?

⒌说说哈尔威船长留给你的印象,以及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 三.反馈学生的自读情况。 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教师用生字卡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其他帮助纠正。 ⑵全班齐读生字。

⒉了解人们遇难时情形,为衬托船长的从容镇定作铺垫。 ⑴指名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 ⑵全班齐读语段。

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恐慌。 ⑷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的朗读。

⒊初步体会船长的从容镇定。

⑴此时船长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⑵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船长的镇定,此时他能镇定的指挥人们逃生。 ⒋了解人们的求生心切造成的救援困难,感受后来船长做法的无可奈何。 ⑴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指名读出语段。 ⑵指导朗读。

⑶发散思维,如果继续这样一来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强调后果的严重性。 ⒌体会船长的果断及他的语言在这次救援工作中的重要性。 ⑴面对人们求生时的混乱秩序,船长果断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情况怎样?

⑶船长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们对吗?说说你对这一做法的看法。 ⒍体会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 ⑴救援的结果怎样? ⑵从文中找出语段。

⑶引导学生体会语段的意蕴。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钢铁铸成的?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尊黑色的雕像? ⑷说说你此时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畅谈感想。

⒈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邮轮失事、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了。 ⒉你读文后有哪些感想和体会? 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摘抄本课的四字词语。

2.预习第十课,并联系课后问题读文。 板书设计:

遇难时

逃生时

结果

乘客

惊恐万状

蜂拥而上

井然有序

获救

枪逼

船长

指挥逃生

镇定果断

献身

11.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5.积累如“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贝多芬,大家听说过吗?谈谈你们对他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简要的小结,并导入新课。

①贝多芬,十岁举办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创作曲子,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先来欣赏他的成名曲《命运》。 ②录音播放《命运》,学生欣赏。

③让学生大胆的说一说,听《命运》时脑海里呈现出来的景象及心里感受。 ④教师简单的评述贝多芬此曲的意义。

⑤贝多芬为世人留下了作品,关于他的创作过程,也有许多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月光曲》,讲述的就是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教师深情的口述:一天傍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2.播放录音朗读。(“一个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发散思维:如果你是贝多芬,当你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那贝多芬是怎么做的呢? 5.播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

6.听完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引导学生齐读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设置悬念,引导自读。

事情会怎样发展下去,贝多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了《月光曲》? 三.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再次深入读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穷兄妹俩、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4.贝多芬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为什么创作《月光曲》?《月光曲》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5.《月光曲》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四.集体反馈,交流学习。

(一)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认读并组词。 2.巩固练习,强调要点。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口述事情的经过,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1.指名复述。 2.学生互评。 3.小组内交流。 4.选代表复述。

(四)了解兄妹俩的生活情况。

1.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了解兄妹俩的生活困境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课。 1.指名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结合谈论人物,深入理解课文。

(一)体会兄妹俩的善良,妹妹对音乐的酷爱,对音乐的了解。1.兄妹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体会到的? 2.你对贝多芬的印象如何?说说你的根据。

(二)讨论、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原因。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月光曲》的? 2.贝多芬为什么又为穷兄妹俩弹了一曲?

3.教师根据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的阐述,归纳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经过。 三.体会《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1.听《月光曲》轻读课文8——9自然段,用线画出《月光曲》表现的意境。 2.指名反馈。

3.齐读描述《月光曲》意境的语句。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配乐朗读。

6.再读这些自然段,思考:

①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7.反馈上述问题。

8.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9.指导背诵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激励积累词语。 简述课文的内容:文章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还是一篇极美的文章,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2.反馈交流。

3.激励学生积极积累词语。

五.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走近茅屋

同情弹曲子

激动

皮鞋匠听《月光曲》

面对大海

创作《月光曲》

皮鞋匠看到

妹妹的脸

仿佛看到

12.金色的脚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佣、仓、哆、嗦、拽”。

⒉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⒊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出示狐狸图,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认识。

⒉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建立友谊吗?

⒊教师小结:点明人与动物建立友谊是可能的。然后导入新授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感情和友谊的文章——《金色的脚印》。 二.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㈠检查生字词。

⒈出示含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

男佣

仓房

哆嗦

拽住

⒉全班齐读

㈡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㈢感知课文内容。

⒈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

⒉课文讲了关于狐狸一家的什么事。

⒊教师用简要的语句叙述课文的内容,设疑导入新授课。 三.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小狐狸被关在仓房里时,老狐狸为小狐狸做了什么? ⒉正太郎又为它们做了什么?它们也为正太郎做了什么? ⒊找出描写正太郎为狐狸做的事以及狐狸对正太郎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 ⒋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你讲给你的同桌听。 四.反馈。 ⒈逐题反馈。 ⒉学生总结全文。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畅谈体会。 ⒈分组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 ⒉大胆的说一说你学文后的感想或体会。

⒊假设你遇到正太郎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⒋教师总结全文: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应该是动物的朋友,谁都不愿意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热爱动物。 六.作业。

预习《积累·运用三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部分《三字经》,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⒊作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语句通顺。 重难点: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三字经》,寻找规律。

⒉集体个别反馈。教师简单介绍《三字经》。 ⒊教师出示《三字经》,全班齐读。 ⒋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⒌建议学生多诵读《三字经》。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个人面临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说他的选择是艰难的?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说说你读了短文后的感想,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阶段,我们班级成立了图书角,不少同学捐献了图书。这段时间来,你们都读了一些什么书?

二.明确要点。

⒈先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 ⒉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练习说话,教师适当点评。 第三——五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 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二.指导选材。

⒈你有哪些好朋友?他有哪些优点和兴趣爱好? ⒉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令你难忘的事? ⒊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三.指导写作。

⒈突出朋友的特点。 ⒉叙述具体生动。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 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六.作业。

预习《古诗三首》。

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⒉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⒊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⒋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 教学重难点:

⒈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⒈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

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⒉学生自学古诗。

⒊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⒋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⒈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⒉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⒊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⒈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⒉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 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 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接天:一望无际;

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宜:好的; 毕竟:到底;

别样:特别。

⒊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⒋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作业。

预习《养花》。

14、养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乐趣、置之不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3、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新闻记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认真理解、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提问:你们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还候知道什么?谁养花?养些什么花?怎么养花?为什么养花?

二、指导自学

1、自学生字,画出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用“——”画出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写上“?”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A、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理解情况。

B、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懂得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课文是分哪几部分意思来写的?

A、自由读课文,朗读方式自定。

B、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读一读。教师加于归纳。

5、请七名学生逐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班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以“乐趣”为话题,引入新课

1、回想一下,“乐趣”一词是什么意思?课文的作者把什么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2、导入:作者将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那么,养花究竟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呢?课文又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自学

1、以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示范学法。

A、理解中心句的意思:怎么样的花是好种易活的花?花是植物,为什么说它自己会奋斗?

B、作者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的花草?他不爱好花吗?

C、作者为什么从养一些普通的花草中也能体会到情趣?

D、小结学法。

一般来说,各自然段如有中心句,其他句子都围绕中心句的意思写。 先找出中心句,再通过自己设问解疑理解其他各句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的。 结合内容理解有关词语,有的词语还要学习运用。 朗读体会并表达出作者的乐趣。

2、参照范例,组织自学。

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点拔。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

朗读第3自然段,理解“这就是知识”中的“这”包括几点?

朗读第4自然段,理解“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的含义。“可是”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理解第5自然段,理解这段三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理解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4、归纳总结第二部分。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乐趣的评价。

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三、巩固练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三教时

一、朗读第1-7自然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理解以下问题

1、这两人部分的主要意思。(把我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总结养花的乐趣)

2、第一部分在全篇课文中有什么作用?最后一部分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文总述引起下文。对全文的概括。首尾呼应,结为一体。)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2、示范理解第5自然段作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3、参考示范,默读其他部分。

4、在小组内朗读,相互评价。

5、在全班朗读。

三、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思想方面:生活中到处有乐趣,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不平凡的乐趣。写作方面:从不同方面把乐趣写具体。

四、巩固练习:

1、明确要求:写一钏自己喜欢的花草。

2、指导学生品头作文。

3、学生按要求写短文。

4、交流,指名学生读。

五、作业。

预习《理想的风筝》。

15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4.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6、理想的风筝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17、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确孙膑取胜的直接原因。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出示投影) 的思维方法。

2、自学发现问题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质疑。

3、自学探究问题

(出示投影) A.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B.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C.想一想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个比赛方法,使田忌取胜的?

导学生自学。

1、发言比较

1: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孙膑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田忌取胜?

就可以转败为胜。

3:赛马的方案共有多少种,为什么说孙膑的方案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探究

?

?

?(有点心慌了,目瞪口呆)

? ?

?

3、整理小结

?(认真观察、结合分析) (出示投影)

1、能力测验(选做题,出示投影) 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

2、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8、晏子使楚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教学重点:

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

3.答疑。

三、阅读分析

1.阅读思考:

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

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

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

4.小结:

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板书设计:

19、赤壁之战 教学目的:

⒈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⒉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⒊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⒈解题。

⒉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⒊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⒋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⑴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⑶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⑷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⑸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⑹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⑺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⑻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⑼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⒈“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⒉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⒊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⒋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⒌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⒍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⑴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⑵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⒎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⒈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⑴曹操胜了好 ⑵东吴胜了好

⑶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⒉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⒊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看。 五.作业。

预习《冀中的地道战》。

20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要求

⒈自读课文,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结构特点,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⒉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的顺序。 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关键

⒈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⒈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查工具书再读。 ⒉再读课文、思考:

⑴ 自读课文主要写什么,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你特感兴趣,请多读几遍。 ⑵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何感受。 ⑶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⒊选做题

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

⑵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喜欢地道的哪个部分,就画哪个部分的内容)。 教具准备:

有关地道战的挂图,《地道战》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反馈自读情况。

⒈字词方面,原来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后来用什么方法弄懂的。(由学生自由汇报,可能会提到如下的字词)。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平原。(查字典) 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 孓口: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岔道:地道里分岔的地方。(查字典) ⒉反馈查阅资料情况。

有关“地道战产生”的资料与背景:1942年至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在铁路何大道两旁挖很深的封锁沟,挖出来的土就用来筑封锁墙,碉堡林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于是毛主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展开了“反扫荡”斗争。在战斗中,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地道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⒊指名接龙读全文。 ⒋说:读懂了什么。

生A:日本侵略者在翼中平原上的“大扫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翼中人民用地道战的方式粉碎了敌人毒辣头顶的“大扫荡”。 生:C:…………..⒌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不拘)。

生A:最喜欢第四自然段。读了这一段,我看到地道的结构非常巧妙,与地面上的住房没有什么区别,在地道里生活也很方便。请看,这是我根据这一段的课文内容画的图。

生B:我喜欢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地道里通信联络的方式很好玩。靠吆喝和拉铜铃来就能传递信息,太妙了。

生C:我喜欢第五自然段,地道里设有陷阱,迷惑洞,还有子口,敌人进了洞,就别想活着出去。我根据着一段的内容也画了画,你们瞧有意思吗? 生D:我喜欢第六自然段,地道里不但有防火、防毒、防水设备,还有可以跟其他村的地道相通,实在不行了还可以转移到别村去。

小结:从同学们刚才汇报的情况看。课文4至7自然段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地道的一般结构,还介绍了怎样隐蔽自己,打击敌人以及防火、防水、防毒、通信联络的设备。从中让我们看到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⒍再读读自己喜欢段落,边读边想它为什么让你喜欢?(读后交流,要求举例说明)

生1:写得很具体,也很有序。没有见过地道的人,读了课文以后,都会给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第四自然段,写到地道挖在什么地方,有多高;再写地道的大洞和小洞;接着写了生活设备;最后讲通气孔。

生2:不但有序,而且还能突出每个地方的特点。如第五自然段,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方面写到:洞口隐蔽,堆满荆棘,不易被敌人发现;洞口还挖了陷阱,坑里-----翻下坑里就送了命。警戒洞特别坚固,民兵防守。拐弯处有迷惑洞,子口等。 生3:---------- 小结:地道的结构虽然复杂,但由于作者能够抓住地道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叙述,因此,读了课文之后,“地道”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道发挥的作用巨大。

⒎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受。 说。(敌人手段的毒辣和残忍,人民无穷的智慧或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读。(带着各自的感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作业

读写例话——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目标: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了解几种基本的表达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四深的共同点。

《田忌赛马》先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输了第一局,接着讲在孙演的帮助下,田忌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第二局。《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羞辱他,都被他—一挫败,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赤壁之战》先交代了战役的起因,接着写了双方所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冀中的地道战》先讲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最后讲了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按一定成序写有哪些主要方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可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组的课文,谈谈叙述的顺序。

三、小结。

再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课文的内容。在作文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叙述得更清楚,能够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四、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积累·运用五

教学要求

⒈积累、运用部分成语。

⒉阅读成语故事,理解“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⒊围绕“发现朋友有了缺点,怎么办”的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来提高认识。 重难点:

⒈积累、运用学过的成语。

⒉在交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前三分钟成语接龙游戏。

如:一举两得

得心应手

手到擒来

来之不易------- 插翅难飞

飞黄腾达

达官贵人

人面兽心------- 惊弓之鸟

鸟尽弓藏

藏龙卧虎

虎视眈眈------- 白头偕老

老生常谈

谈笑风生

生龙活虎------- 二.出示小黑板

一生正气

临危不惧

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 堂堂正正

镇定自若

面不改色

光明磊落 大智大勇

急中生智

惊心动魄

以身殉职 刻不容缓

力挽狂澜

精明强干

仰不愧天 ⒈由轻声地把成语读一遍。(遇到不会读的字句问问同学,也可以查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⒊在小组交流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⒋选择你喜欢的成语在小组里说话。 ⒌同桌互听写。 三.阅读成语故事。 ⒈出示阅读要求:

⑴阅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再读。 ⑵在小组交流“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⑶在小组里说一说“唇亡齿寒”的故事。(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讲) ⒉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⒊交流自读情况。

唇亡齿寒: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个成语比喻此间的厉 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来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 ⒋小组派代表讲故事。 第 二 课 时

一、问题导入 1.一天,林老师根一位同事去逛超市。在服饰专柜,她看中了一条丝围巾,围上后从这个专柜走到那个专柜,又从那个专柜走到另一个专柜,就是不见她把围巾解下来,你说我该怎么做?

2.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一个要好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向你问了一道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你的好朋友做错了事,撒了谎,你知道了,会怎么做?

二、提示问题。

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小黑板出示交际的要求: (1) 怎么想,(2) 就怎么说。

(3) 说的时候最好要结合具体的事例。 (4) 在说的清楚事情经过的同(5) 时,(6) 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7)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跟小组里的同(8) 学一致的话,(9) 可以针对共同(10) 的想法,(11) 做法展开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际。 大组汇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是建议书,写建议书要注意的问题及格式。 按照写建议书的要求和格式,写一份建议书。 教学过程

一、了解情况导入

你生活的环境怎样?有污染吗?

社区的设备怎样?购物方便吗?供孩子活动的场所大不?---------------

二、出示习作题目 自由读习作要求

写建议书要注意哪些问题。(1)要写明存在的问题;(2)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3)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建议书的格式,是怎样的?(结合范例讲) (1)标题;(2)写给谁;(3)具体的建议;(4)建议人的名字;(5)日期;

三、探讨问题,提出建议。根据问题的不同,分组讨论。 明确

四、根据写建议书的要求,写一份建议书。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求

能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针对老师提供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

准备几篇学生的习作。(较好的、毛病典型数篇) 教具过程

一、习作讲评。(针对普遍情况)

二、欣赏好的习作,并能说说好在哪里。

三、出示毛病典型的习作,指导修改。格式是否正确?

所反映的问题,建议写清楚了吗? 语句通顺吗?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继续修改并抄正。

21 黄 河 象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了解这具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保存完整的原因。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体会科学家是怎么合理现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课文的叙述的顺序复述。 重难点、关键

科学家是怎样假象黄河象的来历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检查自学,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这具象化石高达完整的特点,进行复述的能力训练。 看象化石的展示图 教具准备

象化石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它将把我们带入遥远的古代。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学词的掌握。

(1) 让生提出不(2) 会读,(3) 难写难记的字,(4) 学生互动学习,(5)(6) 让生提出不(7) 理解的词,(8) 指(9) 导学习。 读通课文。

三.整理问题,引导自学。 1.置疑。

当你预习前刚看到《黄河象》这一课题时想知道什么?想提什么问题呢? 2.整理问题,引导自学。 (1) 什么叫黄河想?

教师点拨。 (2)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3)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四.反馈自学情况。

1. 理解课文内容,2. 理清文章的条理。 3. 解答问题 什么叫黄河象?(参看课文预习——因为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定名为黄河象)。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介绍了黄河象化石的特点——高大完整)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课文还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这具黄河象化石的联想了它的来历,黄河象挖掘出来时的情景。)

五.指导看图。

读课文最后一段后出示挂图让学生感知。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

1.对照挂图,读通一遍,完成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黄河象,它高___________,长___________,大象牙___________,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_____________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2)这具大象化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怎么知道? 2.讨论交流

(指出从数字体现大象化石的特点)

3.看大象化石挂图,复述大象化石的特点。 七.本课小结。 课文这一段,为我们介绍了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为什么会保存这么完整呢?这让我们的科学家展开了丰富地想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复3. 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的

1. 黄河象化石的特点是(高大完整)

2. 明确学习目的的,3. 今天我们看看科学家根据这具大象的化石展开什么样的想象。

二、引导学习科学家假象部分。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象黄河象来历这一段。 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次朗读后讨论。 问:读得好不好?(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一样,但是假象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段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农民挖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象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

(生1: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2:假象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象,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3: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式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明黄河象是向一条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沙泥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掩埋在沙土下。)

问:对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呢?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得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生1: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2: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3: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4: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5:是因为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3:练习,归纳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各种原因,科学家想的很严密。大家说了,知识没有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填空:淹死的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 请按科学家的假象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

)最后淹死在河里。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得出假象的接龙: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象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

4、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问题; 生1:为什么科学家会假象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前以前?为什么说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2: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么会假象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3:“够”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 『(1)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不过就不可能变成化石,假象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河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呢?(2)扑踏扑踏地,走就是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的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怎么高大?

“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够”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象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2、总结,

3、科学家通过丰富的想象分析,

4、假象黄河象的来历,

5、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

6、假象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

7、力。

三、按课文顺序复述假象部分。

1、大家自己尝试复

2、述。

3、请个别上台复

4、述,

5、替他同

6、学评点。

7、回家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听。四.思考,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22 琥

珀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可惜的兴趣和爱好。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进行想象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复述训练。 重难点、关键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么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假想琥珀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琥珀的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实物导入新课。

(拿出人造琥珀)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琥珀,松脂球的化石)。 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知识。但是,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不同一般的琥珀,而有特别的地方,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文中的琥珀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呢? (生根据预习掌握情况讲)

二、学习琥珀样子部分。1.读文并画句。(出示幻灯)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2.找出写琥珀被发现部分。(海风猛烈地吹---------这是很少见的。) 3.默读,完成练习。

(1)___________带着儿子在___________挖到琥珀的。

(2)琥珀是一块____________的东西,里头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请用书中的话回答。 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脚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5.课文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你从句中的哪两个词能看出这一点?(“推测”和“知道”)

6.再读一读描述琥珀特点的句子,能不能像讲故事似的读出琥珀的特点和价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深入品味,读出琥珀的特点,价值,并复述)。 三.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也来想象一下,根据这个渔民的儿子在海边的沙地挖到一块漂亮的琥珀,也推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试想象) 四.对照比较。

1.都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为自己想象进行比较。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朗读并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

琥珀化石形成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块琥珀的特征,(引读-----),和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引读-----),我们还模仿科学家展示了丰富的想象,那么想象要合理,要有一句,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假象这块琥珀化石的形成呢?

二、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1.指名读

2、

3、

4、

5、自然段。2.读后小组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怎样写小苍蝇的?又是怎样写小蜘蛛的?(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和一只小蜘蛛,它们在松树林里的一棵松树上相遇,写小苍蝇怎样飞了大半天,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写蜘蛛发现苍蝇想把它吃掉。)

3.教师小结;这四个自然段,在内容上先苍蝇“飞”,再写苍蝇“停”,由苍蝇的“停”引出小蜘蛛,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条理清楚,联系紧密。 4.指导朗读这四个自然段。(在自读的基础上评议,讨论语调和节奏。如:第五自然段,写蜘蛛小心地爬过去,想吃掉苍蝇,因此,语调要轻,节奏要慢,渲染出那种紧张的气氛。) 5.指名指读

6、

7、

8、9自然段。6.读后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写天热,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来,包住了两只小虫,苍蝇和蜘蛛挣扎了一番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积成了松脂球。这四个自然段内容同样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 分析松脂球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

(生1: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生2: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第五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2、为什么傣族人民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个泼水节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渡过的,所以他们觉得这个日子非常难忘。

3、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葡萄,还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所以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背诵:

1、北京的公园可多啦,有(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景山)、(香山)……北京有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长城)、(故宫),还有著名的现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国际机场)……

2、优美句子(背写): (1)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2)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好像童话中的仙境。

(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复习54页“我的发现”:

照相-照相机 洒水-洒水车 集邮-集邮册 图书-图书馆 电视-电视台 飞机-飞机场 游泳-游泳池 足球-足球场

4、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回族)、(土族)、(白族)、(苗族)、(壮族)等(五十六)个民族。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台湾)等(二十八)个省、自治区。

三、听写:

海岛 伸展 建设 纱巾 环绕 围绕 胜利 隐约 节省 茂盛 春季 季节 停留 杏树 茂密 蜜蜂 山坡 搭桥 采摘 摘抄 图钉 沟通 能够 足够 龙虾 报恩 寿礼 长寿 松柏 活泼 特别 敬爱 鲜艳 脚步 温度 凤凰 约束 勾画 政府 单独 争夺 故宫 打扮 雄伟 闪烁 辉煌 善恶 宽窄 穷富 贵贱 加减 胜败 内外 强弱 收留 坡度

四、多音字:

chénɡ(盛饭)

dǎo (倒闭)

shěnɡ(节省)

báo (薄雾) 盛

shènɡ(盛开)

dào (倒车)

xǐnɡ(反省)

bó (单薄)

dīnɡ(钉子)

fēn (分别)

ɡān (干净)

hǎo (好人) 钉

dìnɡ(订书机)

fèn (水分)

ɡàn (干活)

hào (好学)

kōnɡ(天空)

yuè (音乐)

wéi (为人)

xiánɡ(投降) 空

kònɡ(空地) lè (快乐) wèi (因为) jiànɡ(降落)

ɡōu (勾画) dān (单位) 勾

单 shàn (姓单)

ɡòu (勾当)

chán (单于)

五、填空: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美丽)的祖国

(美丽)的小岛

(美丽)的北京

(美丽)的角楼

(圆圆)的太阳 (弯弯)的月亮

(成串)的葡萄

(流动)的空气

(敬爱)的总理 (鲜红)的地毯

(欢快)的鼓点

(古老)的故宫

(长长)的城墙 (绿色)的凉棚

(明亮)的橱窗

(高大)的建筑 (著名)的建筑 (薄薄)的雾 (清晰)地展现 (热情好客)的老乡

(市场)

(眼睛)

(枝叶)

(广告)

繁华的 (大街) 明亮的(灯光)

茂密的(树林) 绚烂多彩的(舞台)

(城市)

(教室)

(森林)

(人生)

(汽车)

(公园)

川流不息的 (人群) 风光秀丽的 (香山)

(江河)

(黄山)

六、近义词:

环绕—(围绕) 清晰—(清楚) 展现—(出现) 秀丽—(美丽)

周围—(四周)茂密—(茂盛) 有名—(出名) 一起—(一同) 祝福—(祝愿) 敬爱—(尊敬) 犹如—(好像) 装点—(装扮) 美丽—(漂亮)

七、反义词:

年轻—(古老) 繁华—(萧条) 热情—(冷淡) 成功—(失败) 强大—(弱小) 战争—(和平) 骄傲—(谦虚) 热闹—(冷清) 进步—(落后) 黑暗—(光明) 清晰—(模糊)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笑容满面—(愁眉苦脸)

深—(浅) 粗—(细)加—(减) 直—(弯)冷—(热) 真—(假) 甜—(苦)升—(降) 哭—(笑)善—(恶)穷—(富) 贵—(贱) 内—(外)宽—(窄)强-(弱)胜-(败)

八、量词:

一(个)湖

一(个)凉棚

一(条)龙船

一(串)花炮

一(只)象脚鼓 一(道)彩虹

一(束)灯光

一(个)民族

一(条)头巾

一(座)立交桥

九、四字词语(熟练背写):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名胜)古迹

湖水(碧绿)

隐隐(约约)

太阳(高照) 风光(秀丽)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热情(好客) 笑容(满面) 令人(难忘)

夜幕(降临) 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 灯光(闪烁) 银光(闪闪)

(从天)而降

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

焕然(一新)绚丽(多彩)灯火(通明) 五光十色

十、造句:

1、犹如――湖面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天上的白云犹如一群可爱的小山羊。)

2、就像――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个绿色的大圆盘。

3、有的……有的……还有的:

(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球,还有的捉迷藏,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2)动物园里,有的小猴在荡秋千,有的在捉虱子,还有的在吃香蕉,它们可真悠闲!

4、一手……一手:小明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拿着钢笔,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一手拿着调色盘,一手拿着画笔,认真地画着眼前的美景。

5、一边……一边: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我一边跳绳一边数数。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推荐第4篇: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1、燕子 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的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重点:

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 难点:

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

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 教师强调后,进行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二.学生的说和图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春天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说。 教师小结,导入课文的学习。

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画出来。 三.赏析文中写春景的语句,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这些句子好吗?体现在哪? 1 小组内交流看法 2 集体反馈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其中颜色词语、拟人手法等) 3 教师归纳总结

a.“蒙蒙”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特点。 b.“吹拂”写出春风的柔和。 c.“黄色”“青”“绿”“各色鲜艳”写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世界。 d.拟人句的使用使春天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 4 指5 导有感情的朗读,6 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读的方式可多样) 五.小结

春天景色美丽,可写的东西可多了,而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导语:春天光彩夺目,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自由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全班同学齐读。

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①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② 一身羽毛…………凑成了小燕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的体会。

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①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②文中用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③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作者用得好吗?

④读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自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①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②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逐题反馈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总结文章内容: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六.作业 背诵课文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春天

赞美

小燕子

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活泼机灵

2.《 洛阳牡丹》 教学要求:

预习目标 会认课后的六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道洛阳牡丹的传说,了解“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 情感目标 与学生一起感受牡丹之美,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人文目标 “文以载道”。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实践目标 积累语言,在感悟中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猜牡丹,导入新课。

《三字经》里头有这样两句话: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岁月更迭,季节交替,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老师也喜欢春天,喜欢春天明媚绚丽的色彩,喜欢春天悄然无声的脚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春天说来就来了。在我们不经意地抬头看时,已经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里: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奇花异卉,尽展芳姿。踏青赏春之余,文人墨客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许多咏春赞花的诗词文章,千古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课件显示)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尽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

对,提起牡丹,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一座城市,就是——洛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洛阳牡丹。(板书课题) 二 讲牡丹,梳理脉络。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以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回忆,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2 检查预习情况。

3 哪位同学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4 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写牡丹的句子,在下面划上横线。 5 指名读这几句话。

6 大屏幕显示,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花朵 硕大;颜色 艳丽;品种 繁多)

7 根据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把语气读出来。 8 你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9 那么多的牡丹花,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10 欣赏牡丹图片。

11 你看,牡丹的枝挺拔有致,牡丹的叶繁茂多姿,牡丹的花雍容华贵。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吧!它们不仅是洛阳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如果你的手中就捧着一朵牡丹花,你的心情怎样?是啊,一定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请你把自己对牡丹的喜爱和欣赏融入到朗读之中,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12 学生练读。 13 指名朗读。

14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中提到了这么些个牡丹的名字,个个耐人寻味,可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老师想请大家弥补一下,可以吗?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把你最喜欢的一种牡丹描绘一下。

15 练习写作。 16指名读习作片段。 17 小结。 三 赞牡丹,拓展延伸。

1 牡丹颜色艳丽,品种繁多,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赞誉的对象。文中提到哪些人称赞牡丹?

2 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显示: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为天下一也 刘禹锡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

3 指明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 甲天下) 4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5 现在,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 6 关于牡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谁来讲一讲? 7 指名讲故事。

8 小结:是的,牡丹不仅有娇媚的容颜,更有一副刚直不阿的从容气度。她不畏权贵,被贬谪洛阳,却让洛阳一地英霞烂漫,这是何等优雅、何等高贵的王者风范!

9 你还从那里了解到那些关于牡丹的知识?

10 小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下咱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出一期以牡丹为主题的手抄报。

11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没有哪一种花像牡丹那样,把大富大贵坦荡地绽放在枝头,让你惊讶于它的明艳,看不到它的沧桑。正因为如此,牡丹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你喜欢牡丹吗?假如你暮春时节与牡丹相约洛阳,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12 每到花会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作家、摄影师、游客,还有国际友人、当地居民云集花市,汇成了人与花的海洋,真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啊!(课件显示:记者、游客、国际友人、书画家、诗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3 讨论后反馈。

四 听牡丹,总结全文。

1 鲜花因其美而受到世人的喜爱。美丽的鲜花有美丽的传说、美好的寓意,美丽的鲜花有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旋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牡丹的歌曲。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牡丹之歌》。(课件播放《牡丹之歌》)

2 听着悠扬的旋律,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老师仿佛来到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大花园里,一张笑脸,就是一朵可爱的花,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自唐朝走到千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盛世繁华的时代,牡丹仍是一副淡淡薄薄西子妆,年年占尽春光。人们唱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就是因为牡丹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富足和安宁。同学们,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让我们尽情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为祖国的春天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 板书设计

大小 硕大

2 洛阳牡丹 颜色 多姿多彩 → 甲天下 品种 繁多 3.词两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

读懂句子,领略江南的美妙景致,感受词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词,背诵《忆江南》。 能对两首词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重、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大家知道诗人白居易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词《忆江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说说每首词的内容大意。 词和古诗有哪些不同?

三.解题,了解词的一些知识。 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由学生讲出词与古诗的区别。 四.学习《忆江南》 1.《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为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里有“能不忆江南”的句子,因此改名。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词对当时以及后来诗坛的影响有多大。 2.“江南”指哪里?“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熟读品析。

①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词中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②学生自由朗读。

③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着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讨论,弄懂词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旧,即过去的,以前的。白居易年轻时,曾做过杭州和苏州刺史,苏杭秀丽的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首词便是他晚年定居洛阳后所做。 ④体会意境和感情。

A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物的,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情的?

第一句是为了强调,“江南好”是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所以印象很深。 B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投影。 C这两句写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D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E“能不忆江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这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江南这样美好的景色是会使人时时产生怀念之情的。

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忆江南》。 2.指名讲述词意。 二.学习《渔歌子》。

1.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齐读。

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题由同学讨论或老师讲解解决。 3.简介作者。

这首词是唐朝张志和写的。他曾隐居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熟识了那里的景物,所写的这首词,犹如一幅清新活泼的江南水乡春汛图。 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①学生齐读词句。 ②探讨词意。

③引导品味:这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④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⑤过渡到第二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渔翁的? 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探讨词意。

①“斜风”是怎样的风?怎样理解“斜风细雨”?它对整个画面有怎样的影响?

②“不须归”是谁的想法?是作者还是渔翁?为什么“不须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总结:

这首词写了青山、白鹭、粉红的桃花、黄褐的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又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显得幽清淡远、丽而不艳。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深挚的爱恋和向往。 朗诵词,学生欣赏,想象词意。 三.作业

将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 背诵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鹭、花、水、鱼、风、雨

江南春景

借景抒情 人:渔翁垂钓 4. 黄河流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河流凌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对黄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看图,引导学生看图。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数九寒天

惶惶

有如

惊蛰

震耳欲聋

巍峨

顷刻瓦解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小组读,点名读。

3、学习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数九寒天,大河冰封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冬去春来,黄河开冻前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冰河开动时候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写黄河流凌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2)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围绕黄河流凌发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

(4)学习作者记叙的顺序:按照事情发发展顺序。

(5)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朗读和背诵16个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阅读:(1)学习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和体会。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指名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这些成语,要求:

(1)读准字音,纠正读音;

(2)可采用多种形式读;

(3)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交流、检查。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5、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二、阅读:

1、明确阅读要求:

(1)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2)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2、学生分组阅读:

(1)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典故、故事,成语,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

(2)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1)朗读短文;

(2)理解主要内容;

(3)启发:作者怎样观察和描述这块雨花石上的龙的。

(4)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块石头上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为“中华龙”?

4、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1、导语:万紫千红总是春。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

们中间,星期天,同学们都走到春天里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了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春天。

2、自读口语交际要求。

3、师: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特点?

练习提示中的“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特点。

1、导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还有点春

寒料峭,可我们的祖国大地已经是一片春光了。春天就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把她的宝贝撒向人间。那么,你都看到了春姑娘大柳筐里的哪些宝贝?留心春天景色的同学一定能猜到。(音乐)

2、提供句式: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有……有……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还带来了……

2、提高要求: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

)的(

),有 (

)的(

),有(

)的(

)……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

)的(

),带 来了(

)的(

),还带来了(

)的(

)……

4、这些美丽的春景你都有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呢?

提供句式:我在(

)看到春姑娘。

启发:春姑娘来到很多地方,小河边、田野里、山冈上、公园里、果园里、森林里、草原上,春姑娘背着大柳筐来到这么多的地方,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学过:“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提供句式:春姑娘来到……来到……来到……

再说说春姑娘还会来到哪些地方?

5、果不用这个句式,还可以采用什么句式?

提供句式:“飞过……来到……”

6、启发回忆观察的情景:那么,我们具体地来说说,春姑娘

来到小河边,把哪些春天的宝贝撒到小河里?小河边?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象?春姑娘又背着大柳筐来到田野上,把哪些宝贝撒在田野?你又看到什么样的美景?

小组任选一个句式,自由讨论:

春姑娘来到小河旁,(

春姑娘来到公园里,(

春姑娘来到田野上,(

春姑娘来到(

),(

三、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各小组推举一名说和最好的同学到班上进行交流。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会,听的同学要听仔细。

四、组织评议:

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哪些同学进步突出。通过评比,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同学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导语: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李老

师已经看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写一写春天。好吗?

2、指名读“习作要求”,明确: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20——25分钟)

三、组织评改。

1、回忆习作要求;

2、指名一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

3、小组讨论、评议:

(1)你欣赏他的哪些优点?(除习作要求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用词、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评议)

(2)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4、对照习作要求,小组内交换评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继续评改学生习作。

二、誊写。

5 白杨 教学目的:

⒈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⒉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⒊了解本课写文章的特点,即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⒈教育学生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⒉培养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⒈“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来介绍一下好吗?

⒉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大西北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指导自学

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⑴出示生字表格(投影出示)

戈壁滩 清晰 高大挺秀 介绍

新疆 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戈”字读“ɡē”,不要读成阳平或上声

“疆”字笔画较多,左边“弓”里是“土”。

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茫茫、戈壁、浑然一体、表面、卫士、高大挺秀。 ⒉再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理清脉络。

⑴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⑵课文是分几部分写这件事的?分的方法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的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介绍时代背景

⒈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很多优秀的青年离开家乡,有的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了荒凉的边疆,扎根建设边疆。

⒉作者写《白杨》是在赞扬白杨树。但是,课文只是在赞扬白杨树吗?通过学习,我们将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过渡

⒈《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你谈一谈读后的初步理解。 ⒉本节课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这篇课文。

二、指导自学

⒈初步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⑴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同桌讨论,自由发言,适时点拨,归纳小结。

⑶点拨举例。如,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图画,读第1自然段,联系课外知识,想像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荒芜人烟,环境很恶劣……)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高大挺秀”说明什么?

⑷归纳并板书:直、适应性强、坚强。 ⒉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这三句话。 ⑴情感——无不流露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 ⑵同桌互读互评。

⑶教师指名读,群体评价。

⒊深入学习“爸爸”的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⑵“表白”是什么意思?爸爸要表白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表白”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⒋指名读第16自然段,思考:“只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⑴讨论:根据每一个“只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读每一个“只知道”,将讨论的结果(每一个“不知道”)用投影展示。 A“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C“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⑵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分组讨论讨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⑶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和你的生活实际思考。 ⑷引导启发学生答出:

A因为新疆在大西北,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B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

C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心。实际上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许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里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⒌有感情地朗读第14——17自然段。 ⑴体会情感。(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也是最艰苦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正是具备白杨树高贵品质的人吗?情感——崇敬赞颂。) ⑵教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互评互学。 ⒍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这段是什么思想?

⑵讨论: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三、回归全文,归纳总结

⒈朗读全文,深入体会并认真表达出边疆建设者具有的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⒉思考:题目叫《白杨》,而作者只是在赞扬白杨吗?

⒊投影出示:以下写的哪一个说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准确,并说说为什么? ⑴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⑵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⑶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⒋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借描写白杨树歌颂边疆建设者呢?

作者运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描写白杨树,实际上是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四、巩固练习。

按照学习过的背诵方法,背诵“思考·联系”指定背诵部分。

五、作业。

⒈背诵课文指定部分。

⒉预习《桃花心木》。 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达到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林清玄的散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与其他同学谈一谈。 (学生交流阅读林清玄作品的感受。)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⒉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⒈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你又会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⒉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⒊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⒈读课文,画出育苗人感到奇怪的举动。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⒉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⒊创设情境,学生置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惰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样的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呢?)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笸箩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的让老师有些应不暇接,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育苗人吧,相信这些问题由他回答并不难的。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⒈学生默读种树人的话,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 ⒉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⒊出示课件: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得到的道理,谈出自己的看法。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⒉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写这段话:

开始就枯萎的那一棵,可能会埋怨,也可能会理解育苗人的苦心。 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那一棵------ 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那一棵------ 附:《桃花心木》原文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所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在通向枯萎、在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四、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预习《乌塔》

7、乌塔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 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旅游,除了本市,你还去过那些地方?和谁一起去的?

(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位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板书课题)是怎样游历欧洲的。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二)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情,你认为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说说你的看法和见解。

(三)如果你一个人出行,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该如何自我保护自己,说说保护小常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乌塔的个性和品质。

四、辩论

(一)论题:正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对! 反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 错!

(二)方法:

1、抽签决定正方、反方。

2、规则自定。

(三)指导。强调:

1、要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既不要全部肯定,也不要全部否定。

2、学习乌塔要学在根本上。要学习乌塔的精神,做事计划性强,懂事会办事。不要表面模 仿,盲目出走。

五、课堂作业。

把这堂课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7*乌塔

14岁,德国小姑娘

独自游历

自立自强

8..小青石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小青石的生活的理想。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板书:20*小青石)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光景:表示估计(时间或数量)安适:安静而舒适。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产量较少,可用来制光学仪器,无线电器材和装饰品等。玛瑙: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以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等,又可以做贵重的装饰品。中药上用来治某些眼病。发簪: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颠簸:上下震荡。翻来覆去:来回翻动。搅拌:用棍子等在混合物中转动、和弄,使均匀。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疲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2.轻声读课文,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第二段(第2~9自然段)写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第10~14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第四段(第15~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五段(第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和快乐。由于课文较长,小青石的经历又比较曲折,学生在分段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按小青石的经历来分段,配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板书:生活平静安适

谈理想

去都市

变成混凝土

愿做铺路石)

(四)练习分清课文主次。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详写的部分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略写的部分起介绍说明的作用。要根据中心确定文章各部分的详略)(板书:详

略)

(五)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平静安适的生活)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变成混凝土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板书:高兴

生气

闷声不响

不知怎样才好

非常快乐)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开始小青石觉得水晶、玛瑙被制成饰品,随着人们到处往来,能见识到种种事物,生活得既体面又有趣,所以很是羡慕。后来,小青石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人踏过它,使小青石感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比起水晶、玛瑙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溢彩流光,舒适安闲,但它却是属于一切人的,是为一切人服务的,自己的生活比水晶、玛瑙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平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平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

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

(1)个人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归纳小结。

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

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

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投影出示)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

(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

(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要求:

(1)结合但不拘泥于“例话”,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

(2)开拓思路,畅所语言,实话实说。

(3)推荐小组内有代表性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过程:

(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A 经验体会介绍;

B 帮困解难;

C 打算和建议;

D 对“例话”的不同见解。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1)“经验、体会介绍”: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方法很重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是个好方法,但不要只是盲目地重复读,因为这样不能消化理解,更不能产生个人的见解。不能只靠这一种阅读方法,还应当实践、总结其他好的阅读方法,如联系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处理运用等。关于“提高”,首先是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要用自己的脑子读好自己的书,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再有养成了动脑勤思的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兴趣越来越浓等。

(2)“建议”:请“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介绍运用的阅读方法,请老师和家长对努力锻炼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鼓励、帮助,保护积极性,多肯定多指导,多给一些发言表达见解的机会等。

(3)“不同见解”: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根本的。因此“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除了阅读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己的书自己要读懂,向他人学习应该,但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另外要克服惰性,勤于用脑。否则“独立思考”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也难以实现。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判定新的提高措施,进一步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阐述发奋求知、不断进取的俗语,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鹏程万里”的意思,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⒊通过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培养管理、组织等实践能力。

⒋记叙一件令自己后悔的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难点:

作文时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俗语,寻找规律。

⒉齐读俗语,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⒊逐个理解大意。

⒋你喜欢哪个俗语,为什么?

⒌教师出示抄好俗语的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⒍齐读俗语。

二、阅读《鹏程万里》。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鹏是一种怎样的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鹏的语句。 ⑵鹏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鹏程万里”的意思。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你了解哪些成语故事,给大家说说。

⒍小结,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三、作业。

收集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由来。 第二——四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 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⑴一件后悔的事。也可以写别的。 ⑵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⑶要把后悔的原因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⒈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后悔的时候?比如:做错了事,怕挨骂而撒谎,很后悔;和要好的同学吵架,影响了友谊,很后悔…… ⒉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⒊指名引导学生把自己后悔的事说出来。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

三、指导写作。

⒈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有一定的顺序。

⒉注意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悔意。表达时语言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具体的环境。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 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第五课时

一.阅读题目,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任务。 ⒈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 ⒉明确活动的过程及要求。 ⑴召开动员会。 ⑵捐书。

⑶爱护书,给书包皮,并派管理员。 ⑷把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借书卡。

二、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参与这项活动。

三、学生商讨实践活动的具体分工及实践过程。

四、指名反馈商讨结果,教师对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建议、要求。

五、学生参与实践。

六、作业。预习《跳水》。

9.跳

教学要求:

⒈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机智、沉着与果断。 ⒊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经过及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八课《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谁?(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学生讨论后,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创设情境。⒈齐读课题。

⒉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三.教师归纳总结。

⒈谁跳水?从哪往哪跳? ⒉为什么跳水? ⒊结果怎样?

四、反馈。

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⒊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谁跳水?

B.为什么跳水?(引导学生大胆的说自己的见解。) C.教师小结,导入对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学习。

五、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⒈找出描写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⒉自由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⒋出示挂图,引导观察,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⒌运用“一……就……”造句。 ⒍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六、课堂小结。

⒈简述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⒉如果你是那位小男孩,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⒊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回去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⑴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⑵小男孩的险境摆脱了吗?当时的情形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⒈听写生字。

航行

桅杆

撕破

吓唬

龇牙咧嘴

海鸥

瞄准 ⒉课文内容:小男孩的处境如何?

二、了解男孩处境危险的原因。

⒈学生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自由发表意见。 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⒉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⒊学生齐读这部分的内容。

⒋教师出示提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正确认识孩子之所以会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 ①找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讨论猴子为什么会如此放肆。 ②用△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的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 ③理解“哭笑不得”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④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对待?为什么? ⒌根据提纲,逐题反馈。

⒍小结:由于水手逗猴子,使得猴子放肆起来,发展到了猴子逗孩子,一时情急的孩子 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猴子逼上了桅杆的横木上,使他处于危险的处境中。吓得甲板上的水手们心惊肉跳,喊了出来。

三、了解事情的结果,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⒈发散思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位小男孩脱离危险。

⒉水手都吓呆了,而船长是怎样帮助小男孩脱离危险的?(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⒊从中你体会到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 ⒋讨论:不跳水,用其他的办法不行吗? 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扑通一声,孩子想可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就立刻抓住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⑴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⑵40秒,为什么让水手们觉得很长?

四、总结全文。

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⒈摘抄文中表现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⒉预习第九课。

孩子走上横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们追猴子

10.“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呛、秩、违、岗、舶、巍”。

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⒊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教学难点:

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一般人们遇到危险时会怎样表现。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例子谈 谈自己的看法。

⒉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点出人们一般的表现:惊慌失措、逃。 ⒊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设置悬念,导读。 ⑴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文中1——5自然段)

⑵设悬念:当时人们的表现如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二.教学出示助学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诺曼底”号遇难的一开始,人们的表现怎样? ⒉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

⒊面对人们起初的逃生情况,船长果断的采取了什么措施。说说你们对这种措施的看法。 ⒋后来人们逃生的情形有何变化,最后的结果怎样?

⒌说说哈尔威船长留给你的印象,以及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 三.反馈学生的自读情况。 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教师用生字卡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其他帮助纠正。 ⑵全班齐读生字。

⒉了解人们遇难时情形,为衬托船长的从容镇定作铺垫。 ⑴指名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 ⑵全班齐读语段。

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恐慌。 ⑷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的朗读。

⒊初步体会船长的从容镇定。

⑴此时船长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⑵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船长的镇定,此时他能镇定的指挥人们逃生。 ⒋了解人们的求生心切造成的救援困难,感受后来船长做法的无可奈何。 ⑴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指名读出语段。 ⑵指导朗读。

⑶发散思维,如果继续这样一来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强调后果的严重性。 ⒌体会船长的果断及他的语言在这次救援工作中的重要性。 ⑴面对人们求生时的混乱秩序,船长果断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情况怎样?

⑶船长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们对吗?说说你对这一做法的看法。 ⒍体会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 ⑴救援的结果怎样? ⑵从文中找出语段。

⑶引导学生体会语段的意蕴。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钢铁铸成的?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尊黑色的雕像? ⑷说说你此时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畅谈感想。

⒈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邮轮失事、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了。 ⒉你读文后有哪些感想和体会? 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摘抄本课的四字词语。

2.预习第十课,并联系课后问题读文。 板书设计:

遇难时

逃生时

结果

乘客

惊恐万状

蜂拥而上

井然有序

获救

枪逼

船长

指挥逃生

镇定果断

献身

11.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5.积累如“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贝多芬,大家听说过吗?谈谈你们对他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简要的小结,并导入新课。

①贝多芬,十岁举办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创作曲子,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先来欣赏他的成名曲《命运》。 ②录音播放《命运》,学生欣赏。

③让学生大胆的说一说,听《命运》时脑海里呈现出来的景象及心里感受。 ④教师简单的评述贝多芬此曲的意义。

⑤贝多芬为世人留下了作品,关于他的创作过程,也有许多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月光曲》,讲述的就是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教师深情的口述:一天傍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2.播放录音朗读。(“一个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发散思维:如果你是贝多芬,当你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那贝多芬是怎么做的呢? 5.播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

6.听完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引导学生齐读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设置悬念,引导自读。

事情会怎样发展下去,贝多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了《月光曲》? 三.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再次深入读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穷兄妹俩、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4.贝多芬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为什么创作《月光曲》?《月光曲》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5.《月光曲》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四.集体反馈,交流学习。

(一)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认读并组词。 2.巩固练习,强调要点。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口述事情的经过,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1.指名复述。 2.学生互评。 3.小组内交流。 4.选代表复述。

(四)了解兄妹俩的生活情况。

1.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了解兄妹俩的生活困境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课。 1.指名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结合谈论人物,深入理解课文。

(一)体会兄妹俩的善良,妹妹对音乐的酷爱,对音乐的了解。1.兄妹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体会到的? 2.你对贝多芬的印象如何?说说你的根据。

(二)讨论、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原因。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月光曲》的? 2.贝多芬为什么又为穷兄妹俩弹了一曲?

3.教师根据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的阐述,归纳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经过。 三.体会《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1.听《月光曲》轻读课文8——9自然段,用线画出《月光曲》表现的意境。 2.指名反馈。

3.齐读描述《月光曲》意境的语句。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配乐朗读。

6.再读这些自然段,思考:

①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7.反馈上述问题。

8.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9.指导背诵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激励积累词语。 简述课文的内容:文章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还是一篇极美的文章,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2.反馈交流。

3.激励学生积极积累词语。

五.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走近茅屋

同情弹曲子

激动

皮鞋匠听《月光曲》

面对大海

创作《月光曲》

皮鞋匠看到

妹妹的脸

仿佛看到

12.金色的脚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佣、仓、哆、嗦、拽”。

⒉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⒊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出示狐狸图,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认识。

⒉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建立友谊吗?

⒊教师小结:点明人与动物建立友谊是可能的。然后导入新授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感情和友谊的文章——《金色的脚印》。 二.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㈠检查生字词。

⒈出示含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

男佣

仓房

哆嗦

拽住

⒉全班齐读

㈡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㈢感知课文内容。

⒈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

⒉课文讲了关于狐狸一家的什么事。

⒊教师用简要的语句叙述课文的内容,设疑导入新授课。 三.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小狐狸被关在仓房里时,老狐狸为小狐狸做了什么? ⒉正太郎又为它们做了什么?它们也为正太郎做了什么? ⒊找出描写正太郎为狐狸做的事以及狐狸对正太郎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 ⒋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你讲给你的同桌听。 四.反馈。 ⒈逐题反馈。 ⒉学生总结全文。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畅谈体会。 ⒈分组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 ⒉大胆的说一说你学文后的感想或体会。

⒊假设你遇到正太郎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⒋教师总结全文: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应该是动物的朋友,谁都不愿意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热爱动物。 六.作业。

预习《积累·运用三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部分《三字经》,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⒊作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语句通顺。 重难点: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三字经》,寻找规律。

⒉集体个别反馈。教师简单介绍《三字经》。 ⒊教师出示《三字经》,全班齐读。 ⒋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⒌建议学生多诵读《三字经》。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个人面临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说他的选择是艰难的?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说说你读了短文后的感想,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阶段,我们班级成立了图书角,不少同学捐献了图书。这段时间来,你们都读了一些什么书?

二.明确要点。

⒈先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 ⒉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练习说话,教师适当点评。 第三——五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 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二.指导选材。

⒈你有哪些好朋友?他有哪些优点和兴趣爱好? ⒉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令你难忘的事? ⒊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三.指导写作。

⒈突出朋友的特点。 ⒉叙述具体生动。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 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六.作业。

预习《古诗三首》。

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⒉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⒊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⒋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 教学重难点:

⒈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⒈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

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⒉学生自学古诗。

⒊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⒋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⒈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⒉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⒊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⒈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⒉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 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 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接天:一望无际;

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宜:好的; 毕竟:到底;

别样:特别。

⒊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⒋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作业。

预习《养花》。

14、养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乐趣、置之不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3、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新闻记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认真理解、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提问:你们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还候知道什么?谁养花?养些什么花?怎么养花?为什么养花?

二、指导自学

1、自学生字,画出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用“——”画出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写上“?”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A、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理解情况。

B、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懂得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课文是分哪几部分意思来写的?

A、自由读课文,朗读方式自定。

B、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读一读。教师加于归纳。

5、请七名学生逐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班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以“乐趣”为话题,引入新课

1、回想一下,“乐趣”一词是什么意思?课文的作者把什么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2、导入:作者将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那么,养花究竟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呢?课文又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自学

1、以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示范学法。

A、理解中心句的意思:怎么样的花是好种易活的花?花是植物,为什么说它自己会奋斗?

B、作者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的花草?他不爱好花吗?

C、作者为什么从养一些普通的花草中也能体会到情趣?

D、小结学法。

一般来说,各自然段如有中心句,其他句子都围绕中心句的意思写。 先找出中心句,再通过自己设问解疑理解其他各句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的。 结合内容理解有关词语,有的词语还要学习运用。 朗读体会并表达出作者的乐趣。

2、参照范例,组织自学。

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点拔。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

朗读第3自然段,理解“这就是知识”中的“这”包括几点?

朗读第4自然段,理解“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的含义。“可是”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理解第5自然段,理解这段三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理解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4、归纳总结第二部分。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乐趣的评价。

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三、巩固练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三教时

一、朗读第1-7自然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理解以下问题

1、这两人部分的主要意思。(把我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总结养花的乐趣)

2、第一部分在全篇课文中有什么作用?最后一部分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文总述引起下文。对全文的概括。首尾呼应,结为一体。)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2、示范理解第5自然段作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3、参考示范,默读其他部分。

4、在小组内朗读,相互评价。

5、在全班朗读。

三、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思想方面:生活中到处有乐趣,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不平凡的乐趣。写作方面:从不同方面把乐趣写具体。

四、巩固练习:

1、明确要求:写一钏自己喜欢的花草。

2、指导学生品头作文。

3、学生按要求写短文。

4、交流,指名学生读。

五、作业。

预习《理想的风筝》。

15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4.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6、理想的风筝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17、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确孙膑取胜的直接原因。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出示投影) 的思维方法。

2、自学发现问题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质疑。

3、自学探究问题

(出示投影) A.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B.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C.想一想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个比赛方法,使田忌取胜的?

导学生自学。

1、发言比较

1: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孙膑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田忌取胜?

就可以转败为胜。

3:赛马的方案共有多少种,为什么说孙膑的方案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探究

?

?

?(有点心慌了,目瞪口呆)

? ?

?

3、整理小结

?(认真观察、结合分析) (出示投影)

1、能力测验(选做题,出示投影) 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

2、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8、晏子使楚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教学重点:

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

3.答疑。

三、阅读分析

1.阅读思考:

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

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

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

4.小结:

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板书设计:

19、赤壁之战 教学目的:

⒈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⒉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⒊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⒈解题。

⒉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⒊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⒋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⑴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⑶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⑷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⑸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⑹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⑺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⑻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⑼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⒈“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⒉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⒊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⒋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⒌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⒍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⑴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⑵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⒎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⒈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⑴曹操胜了好 ⑵东吴胜了好

⑶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⒉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⒊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看。 五.作业。

预习《冀中的地道战》。

20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要求

⒈自读课文,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结构特点,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⒉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的顺序。 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关键

⒈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⒈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查工具书再读。 ⒉再读课文、思考:

⑴ 自读课文主要写什么,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你特感兴趣,请多读几遍。 ⑵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何感受。 ⑶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⒊选做题

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

⑵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喜欢地道的哪个部分,就画哪个部分的内容)。 教具准备:

有关地道战的挂图,《地道战》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反馈自读情况。

⒈字词方面,原来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后来用什么方法弄懂的。(由学生自由汇报,可能会提到如下的字词)。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平原。(查字典) 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 孓口: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岔道:地道里分岔的地方。(查字典) ⒉反馈查阅资料情况。

有关“地道战产生”的资料与背景:1942年至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在铁路何大道两旁挖很深的封锁沟,挖出来的土就用来筑封锁墙,碉堡林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于是毛主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展开了“反扫荡”斗争。在战斗中,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地道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⒊指名接龙读全文。 ⒋说:读懂了什么。

生A:日本侵略者在翼中平原上的“大扫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翼中人民用地道战的方式粉碎了敌人毒辣头顶的“大扫荡”。 生:C:…………..⒌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不拘)。

生A:最喜欢第四自然段。读了这一段,我看到地道的结构非常巧妙,与地面上的住房没有什么区别,在地道里生活也很方便。请看,这是我根据这一段的课文内容画的图。

生B:我喜欢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地道里通信联络的方式很好玩。靠吆喝和拉铜铃来就能传递信息,太妙了。

生C:我喜欢第五自然段,地道里设有陷阱,迷惑洞,还有子口,敌人进了洞,就别想活着出去。我根据着一段的内容也画了画,你们瞧有意思吗? 生D:我喜欢第六自然段,地道里不但有防火、防毒、防水设备,还有可以跟其他村的地道相通,实在不行了还可以转移到别村去。

小结:从同学们刚才汇报的情况看。课文4至7自然段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地道的一般结构,还介绍了怎样隐蔽自己,打击敌人以及防火、防水、防毒、通信联络的设备。从中让我们看到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⒍再读读自己喜欢段落,边读边想它为什么让你喜欢?(读后交流,要求举例说明)

生1:写得很具体,也很有序。没有见过地道的人,读了课文以后,都会给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第四自然段,写到地道挖在什么地方,有多高;再写地道的大洞和小洞;接着写了生活设备;最后讲通气孔。

生2:不但有序,而且还能突出每个地方的特点。如第五自然段,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方面写到:洞口隐蔽,堆满荆棘,不易被敌人发现;洞口还挖了陷阱,坑里-----翻下坑里就送了命。警戒洞特别坚固,民兵防守。拐弯处有迷惑洞,子口等。 生3:---------- 小结:地道的结构虽然复杂,但由于作者能够抓住地道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叙述,因此,读了课文之后,“地道”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道发挥的作用巨大。

⒎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受。 说。(敌人手段的毒辣和残忍,人民无穷的智慧或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读。(带着各自的感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作业

读写例话——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目标: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了解几种基本的表达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四深的共同点。

《田忌赛马》先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输了第一局,接着讲在孙演的帮助下,田忌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第二局。《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羞辱他,都被他—一挫败,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赤壁之战》先交代了战役的起因,接着写了双方所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冀中的地道战》先讲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最后讲了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按一定成序写有哪些主要方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可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组的课文,谈谈叙述的顺序。

三、小结。

再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课文的内容。在作文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叙述得更清楚,能够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四、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积累·运用五

教学要求

⒈积累、运用部分成语。

⒉阅读成语故事,理解“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⒊围绕“发现朋友有了缺点,怎么办”的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来提高认识。 重难点:

⒈积累、运用学过的成语。

⒉在交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前三分钟成语接龙游戏。

如:一举两得

得心应手

手到擒来

来之不易------- 插翅难飞

飞黄腾达

达官贵人

人面兽心------- 惊弓之鸟

鸟尽弓藏

藏龙卧虎

虎视眈眈------- 白头偕老

老生常谈

谈笑风生

生龙活虎------- 二.出示小黑板

一生正气

临危不惧

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 堂堂正正

镇定自若

面不改色

光明磊落 大智大勇

急中生智

惊心动魄

以身殉职 刻不容缓

力挽狂澜

精明强干

仰不愧天 ⒈由轻声地把成语读一遍。(遇到不会读的字句问问同学,也可以查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⒊在小组交流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⒋选择你喜欢的成语在小组里说话。 ⒌同桌互听写。 三.阅读成语故事。 ⒈出示阅读要求:

⑴阅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再读。 ⑵在小组交流“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⑶在小组里说一说“唇亡齿寒”的故事。(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讲) ⒉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⒊交流自读情况。

唇亡齿寒: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个成语比喻此间的厉 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来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 ⒋小组派代表讲故事。 第 二 课 时

一、问题导入 1.一天,林老师根一位同事去逛超市。在服饰专柜,她看中了一条丝围巾,围上后从这个专柜走到那个专柜,又从那个专柜走到另一个专柜,就是不见她把围巾解下来,你说我该怎么做?

2.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一个要好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向你问了一道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你的好朋友做错了事,撒了谎,你知道了,会怎么做?

二、提示问题。

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小黑板出示交际的要求: (1) 怎么想,(2) 就怎么说。

(3) 说的时候最好要结合具体的事例。 (4) 在说的清楚事情经过的同(5) 时,(6) 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7)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跟小组里的同(8) 学一致的话,(9) 可以针对共同(10) 的想法,(11) 做法展开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际。 大组汇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是建议书,写建议书要注意的问题及格式。 按照写建议书的要求和格式,写一份建议书。 教学过程

一、了解情况导入

你生活的环境怎样?有污染吗?

社区的设备怎样?购物方便吗?供孩子活动的场所大不?---------------

二、出示习作题目 自由读习作要求

写建议书要注意哪些问题。(1)要写明存在的问题;(2)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3)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建议书的格式,是怎样的?(结合范例讲) (1)标题;(2)写给谁;(3)具体的建议;(4)建议人的名字;(5)日期;

三、探讨问题,提出建议。根据问题的不同,分组讨论。 明确

四、根据写建议书的要求,写一份建议书。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求

能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针对老师提供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

准备几篇学生的习作。(较好的、毛病典型数篇) 教具过程

一、习作讲评。(针对普遍情况)

二、欣赏好的习作,并能说说好在哪里。

三、出示毛病典型的习作,指导修改。格式是否正确?

所反映的问题,建议写清楚了吗? 语句通顺吗?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继续修改并抄正。

21 黄 河 象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了解这具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保存完整的原因。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体会科学家是怎么合理现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课文的叙述的顺序复述。 重难点、关键

科学家是怎样假象黄河象的来历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检查自学,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这具象化石高达完整的特点,进行复述的能力训练。 看象化石的展示图 教具准备

象化石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它将把我们带入遥远的古代。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学词的掌握。

(1) 让生提出不(2) 会读,(3) 难写难记的字,(4) 学生互动学习,(5)(6) 让生提出不(7) 理解的词,(8) 指(9) 导学习。 读通课文。

三.整理问题,引导自学。 1.置疑。

当你预习前刚看到《黄河象》这一课题时想知道什么?想提什么问题呢? 2.整理问题,引导自学。 (1) 什么叫黄河想?

教师点拨。 (2)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3)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四.反馈自学情况。

1. 理解课文内容,2. 理清文章的条理。 3. 解答问题 什么叫黄河象?(参看课文预习——因为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定名为黄河象)。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介绍了黄河象化石的特点——高大完整)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课文还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这具黄河象化石的联想了它的来历,黄河象挖掘出来时的情景。)

五.指导看图。

读课文最后一段后出示挂图让学生感知。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

1.对照挂图,读通一遍,完成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黄河象,它高___________,长___________,大象牙___________,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_____________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2)这具大象化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怎么知道? 2.讨论交流

(指出从数字体现大象化石的特点)

3.看大象化石挂图,复述大象化石的特点。 七.本课小结。 课文这一段,为我们介绍了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为什么会保存这么完整呢?这让我们的科学家展开了丰富地想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复3. 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的

1. 黄河象化石的特点是(高大完整)

2. 明确学习目的的,3. 今天我们看看科学家根据这具大象的化石展开什么样的想象。

二、引导学习科学家假象部分。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象黄河象来历这一段。 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次朗读后讨论。 问:读得好不好?(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一样,但是假象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段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农民挖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象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

(生1: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2:假象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象,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3: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式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明黄河象是向一条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沙泥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掩埋在沙土下。)

问:对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呢?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得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生1: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2: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3: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4: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5:是因为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3:练习,归纳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各种原因,科学家想的很严密。大家说了,知识没有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填空:淹死的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 请按科学家的假象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

)最后淹死在河里。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得出假象的接龙: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象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

4、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问题; 生1:为什么科学家会假象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前以前?为什么说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2: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么会假象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3:“够”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 『(1)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不过就不可能变成化石,假象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河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呢?(2)扑踏扑踏地,走就是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的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怎么高大?

“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够”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象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2、总结,

3、科学家通过丰富的想象分析,

4、假象黄河象的来历,

5、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

6、假象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

7、力。

三、按课文顺序复述假象部分。

1、大家自己尝试复

2、述。

3、请个别上台复

4、述,

5、替他同

6、学评点。

7、回家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听。四.思考,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22 琥

珀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可惜的兴趣和爱好。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进行想象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复述训练。 重难点、关键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么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假想琥珀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琥珀的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实物导入新课。

(拿出人造琥珀)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琥珀,松脂球的化石)。 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知识。但是,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不同一般的琥珀,而有特别的地方,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文中的琥珀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呢? (生根据预习掌握情况讲)

二、学习琥珀样子部分。1.读文并画句。(出示幻灯)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2.找出写琥珀被发现部分。(海风猛烈地吹---------这是很少见的。) 3.默读,完成练习。

(1)___________带着儿子在___________挖到琥珀的。

(2)琥珀是一块____________的东西,里头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请用书中的话回答。 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脚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5.课文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你从句中的哪两个词能看出这一点?(“推测”和“知道”)

6.再读一读描述琥珀特点的句子,能不能像讲故事似的读出琥珀的特点和价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深入品味,读出琥珀的特点,价值,并复述)。 三.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也来想象一下,根据这个渔民的儿子在海边的沙地挖到一块漂亮的琥珀,也推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试想象) 四.对照比较。

1.都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为自己想象进行比较。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朗读并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

琥珀化石形成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块琥珀的特征,(引读-----),和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引读-----),我们还模仿科学家展示了丰富的想象,那么想象要合理,要有一句,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假象这块琥珀化石的形成呢?

二、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1.指名读

2、

3、

4、

5、自然段。2.读后小组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怎样写小苍蝇的?又是怎样写小蜘蛛的?(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和一只小蜘蛛,它们在松树林里的一棵松树上相遇,写小苍蝇怎样飞了大半天,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写蜘蛛发现苍蝇想把它吃掉。)

3.教师小结;这四个自然段,在内容上先苍蝇“飞”,再写苍蝇“停”,由苍蝇的“停”引出小蜘蛛,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条理清楚,联系紧密。 4.指导朗读这四个自然段。(在自读的基础上评议,讨论语调和节奏。如:第五自然段,写蜘蛛小心地爬过去,想吃掉苍蝇,因此,语调要轻,节奏要慢,渲染出那种紧张的气氛。) 5.指名指读

6、

7、

8、9自然段。6.读后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写天热,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来,包住了两只小虫,苍蝇和蜘蛛挣扎了一番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积成了松脂球。这四个自然段内容同样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 分析松脂球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

(生1: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生2: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推荐第5篇:语文作文课备课教案

一、作文的含义

作文,简短点说,就是写作文章。通俗一些来讲,就是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板书) 但,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把自己的心里话更漂亮地写在纸上,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文的分类有哪些。

二、作文的分类

(一)按写作内容来分:

1、写人:如《我的父亲》、《我的老师》

2、记事:如《最感动的一件事》

3、写景:如《校园一角》

4、状物:如《小白猫》、《小黑狗》

5、想像文:如《二十年后的我》

6、读后感:如《读西游记有感》

7、观后感:如《观喜洋洋与灰太狼有感》

8、应用文:如通知、写信等

(二)按考场格式来分

1、全命题作文

2、半命题作文

3、话题作文

4、材料作文

三、怎样写

1、写人: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特点、注意外貌描写顺序)、语言描写(言之有物、符合身份)、动作描写(抓住特征)、心理描写(情节合理、按照顺序)。

例文:《邻居》丁丁是我的邻居。他的可爱模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浓黑的头发,宽 阔的前额,短粗的眉毛,水晶般的眼睛,说话有点口吃,憨态可掬。

2、记事: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略写)以及起因、经过*、结果(详写)。六要素要交 待完整,以事件为中心体现思想,描述详略得当。

例文:《校园生活记事》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跳绳大赛。所有同学都要上,看哪个班跳得最 最完整、速度最快。我们班这次因为一个小失误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同学们还是很高 兴,因为我们比去年进步了好多。王杰说:“还是集体的力量大”,说完他还在地上翻 了个跟头,把大家都给逗乐了。

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举行书画比赛、演讲大赛、歌唱比赛…….我们的校园生活 真是丰富多彩。(评:详略得当)

3、写景: (1)抓住景物特征:

雨丝细细的,像绣花针,断断续续地直插到地里。(轻柔的春雨)

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狂暴的夏雨) (2)景物描写要有顺序:

由上到下、由远及近、按观赏的时间顺序等等,如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就到了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 (3)动(景物动态:高飞的雄鹰、波澜壮阔的大海)静(景物静态:水平如镜的湖水)结合: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真是一棵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起初周围是 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一拍手,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过来,接着又看见了 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四、怎样写好——作文方法与技巧

1、立意(有针对性、思想深刻、新颖)

2、定题(突出主题、激发阅读兴趣)

以人名命题,如《爱迪生》、以人物特点和身份拟题《淘气的弟弟》《白衣天使》、引用法 拟题,如《逝者如斯夫》《失败是成功之母》。

3、内容(感情真挚、材料事件新奇)

4、语言(巧用幽默、化静为动、活用修辞)

幽默:《读书》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书,年龄稍长,我“野 心膨胀”,开始了我的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 静化动:《古诗》好雨知时节、两岸青山相对出、春风又绿江南岸 《乡村黄昏》灼热的太阳公公,绕着天空奔跑了一天,早已乘坐着彩车,降下西 山休息去了。妩媚皎洁的月亮姑娘,大概正在梳洗打扮,还没有将容颜露出。

修辞:《雨》春天的雨,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 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5、结构(完整、紧凑、清晰、创新)

(1)题记式: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名人名言单独成段,作文题记,凸显中心。 (2)小标题式: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个部分用一个凝练的小标题来加以统帅与 凸显,让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清晰。

五、作文题纲

(一)提纲的含义: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

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形式。

(二)如何列提纲:

1、题目

2、主要内容和中心(简要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主要部分):

(1)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成几大段,每段写什么。

(2)确定好重点内容。依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确定主要内容(详)和次要内容(次详) (3)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简单注明

(4)设计点题的时机和方法

(5)考虑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怎么照应?也简单标注

4、注意事项:

(1)形式可以灵活(2)要认真推敲、修改

(3)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4)务必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5、优秀作文提纲举例 (1)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2)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XX同学照顾我 (3)中心思想:关心同学、互相帮助 (4)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XX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XX把我扶到他家。(次详)

2、XX给我洗脚、喷“云南白药”。(详)

3、我好了一些,XX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范文——感悟生命

范文1:热爱生命

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有生命,生命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可能好好的使用它,也可能白白地糟蹋它。

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的一棵小草吗?它为了向往的阳光,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沉重、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多么狭小,它总要曲曲折折、顽强不屈地生长到地面上。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会显现,无论多重的石块也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不停止的顽强的生命之力。

大家应该知道德国18世纪的作曲家贝多芬吧!在贝多芬26岁时,他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到了45岁时,他的耳朵完全是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倔强的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根小木杆,一端用牙咬住,用来在作曲中“听音”。可以想象,这一切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呀!1842年5月,贝多芬成功地指挥了他在双耳失聪后创作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作曲家却全然不知。他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了命运,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我们必需对自己负责,热爱生命,好好地珍惜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年级语文单元四范文(六年级单元六)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难忘的一件事)

在生活中,许多人让我感动,其中,老师对我的关心使我无比感动。

记得有一次,轮到我值日,天下着倾盆大雨。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被父母接走了,我焦急万分。心想:“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啊?”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是,正要下班的黄老师看见我急得哭了出来,急忙跑过来,亲切地对我说:“我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不能来接你,让老师送你回家吧!”“不用了不用了……”我吞吞吐吐地说。还没等我把话说完,黄老师就打断我的话:“让我送你回家。”我想了想,说;“好吧,谢谢老师!”

我坐上了黄老师的摩托车。路上,一阵寒风吹到我身上,我冷得瑟瑟发抖。被黄老师察觉到了,她把车停在一个躲雨的地方,脱下意见毛衣给我穿。这时,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田。

黄老师还检查我的毛衣是否有漏风雨的地方,直到一切都没问题后才继续上路。这时,我想:黄老师这么关心我,我真是太幸福了!

终于到家了,我让黄老师喝杯茶再走,黄老师却说:“不用了,我还有事,先走了。”说完,便开着摩托车,消失在茫茫大雨之中。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我望着黄老师的远去的背影,禁不住流下了感激的热泪……

推荐第6篇:语文0教案备课初探

语文“0”教案备课初探

533307广西田林县板桃中学吴祖赢

语文备课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小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大到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解决,如果再要求教师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详细记录在案,那么,教师难免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足而“以抄代备”,其结果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克隆出无数个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完全丧失。在这样的状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又从何谈起呢?为此,笔者提倡语文备课采取“0教案”策略。

“0教案”备课,将传统备课中大量的书写工作删除了,教师显得极为轻松和自由。这种备课的形式一般是:

一、阅读。重点是读教材,主要包括读单元知识短文,,读课文内容,读预习提示,读课后练习等。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吃透,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课文内容、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方面来把握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设计。在不参阅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教师根据钻研教材时获得的信息来设计文章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教师摆脱教参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潜力,使自己的教学个性飞扬。

三、查找。即查缺补漏,教师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设计后,再找来一些较好的教学参考书查阅,看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补充、完善,教师还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图片,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四、成型。通过阅读、设计、查找之后,一篇文章如何教,教师的心里有了底,这时,教师就需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框架,蕴藏于自己的脑子里,必要记录的可以在课本中圈点、注释,使之成为一个简单的“纲”,真正做到能“背课”。

倘若能如此,我们的教学效果比那些教案写了一大堆,课堂上边看教案边讲课的做法不知要强多少倍。一家之见当否,有望与广大同仁商榷。

推荐第7篇:三年级语文准备课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两个月的暑假过去了,你们都在暑假做了些什么呀?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暑假是怎么过的呢?看看谁的假期最有料!(旅游、学习新的才艺、读书、认识新的朋友....)同学们,你们的假期生活过得可真丰富呀!连老师都比不上你们呢!

有趣的假期过去了,新的学习生活又开始了,你们又长了一岁,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对自己新学期的语文学习有什么期待吗?也可以给我们说一说新学期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每组一个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课下让学生把各自的目标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交给老师,期末的时候我们拿出来同学们自己看你们有没有达成你们的目标,有没有得到你们所期待的成长】(多认字、多背几首古诗、多读几本书...)嗯,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啊,老师觉得你们太棒啦!可以说你们都是很有想法的孩子。下面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学期我们到底要学会哪些内容。【展示PPT,让学生自己读,强调新增的写作】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同学们手里的——语文书!对了,老师上周就让大家回去以后干什么——翻看我们的语文书!你们说的真好,记得真清楚,老师很高兴啊!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你眼里咱们这本新的语文书是什么样的呢?(八个单元;文章变长;字难写;课后生字变多了....)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看的也很仔细,老师在这里啊要给你们点个赞,看来我们班的学生都很认真、很细心!【展示PPT,让同学自己读新书特点】这学期我们多了一个新朋友,它啊也藏在了我们的书里,老师告诉大家这个朋友啊叫做“综合性学习”。这里啊有一个它的自我介绍【展示PPT,请同学起来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另外,请大家打开你们的语文书,看目录,你们刚才说的八个单元,老师悄悄告诉大家,我们的书里啊其实藏着八个秘密,每个单元都是围绕这个秘密展开的,老师先不告诉大家都是什么,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这几个秘密一一破解掉,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好吗?

想要破解一个又一个的小秘密,大家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对,就是认真学习语文!想要学好语文,大家谁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给我们吗?老师提醒大家,我们可以想在课上要怎么做,课下又要怎么做?【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讨论课上,一组讨论课下,分组发言,5——7分钟】这一组同学给大家讲了他们课上的一些做法,那么老师呢也有老师自己的一些要求给大家。【展示PPT,请另一组同学讲课下学习,预习和复习,没讲到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真棒,这一组同学将预习和复习都说到了,思考的非常仔细,大家都要向这一组的同学学习,学会开动脑筋全面地考虑问题!大家看屏幕,以后的预习需要做到这几点【展示PPT,示范四画法】一课的学习只有课前预习和课上听讲就结束了吗?没有对不对,我们还要做——课下复习。对,非常好!同学们很聪明啊!课后复习很关键,老师也很重视大家的复习,以后呢老师希望大家可以养成这样的复习习惯【展示PPT,强调背诵积累和错题练习,具体说明复述的要求以及坚持课外阅读】

语文就无处不在,小伙伴之间的交流需不需要语文?做数学题审题目的时候需不需要语文?所以啊学好语文——很重要。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绝非三五天而成,学习贵在持之以恒。新的学期让我们共同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意思,也希望同学们的语文水平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通过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啊,老师对大家很有信心,你们有信心吗?【留预习第一课的作业】

推荐第8篇: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

2、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人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 1019 - 1086 )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 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拓展延伸辅助材料 --- 比较阅读

(1)

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2)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锲 11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①已:停止。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符合,合乎。④挺: 直。⑤砺:磨刀石。⑥参:检验。⑦跬:半步。⑧骐骥:骏马。⑨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

⑩功不在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⑾锲:刻。

二、熟读全文。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 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 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6)往事---历史(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 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臵)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①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 d ā ng 。

‚为博士‛

‚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 w é i 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 ,具动词意味,读 g ē ng 。

②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

,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 ;

‚往事‛之‚事‛ ,即‚事 件,事情‛ 。 ‚以‛

,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 ,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 组成‚认为‛ 。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 识别‛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共 22 页第

页 21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

,研究,今为‚治理‛义; ‚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 一级; ‚但‛

,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见往事耳‛

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 叹语气,可译为‚啊‛ 。

⑤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

,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 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 ‚卿‛ ,

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 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

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 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

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 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 作‚刮目相看‛ 。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 译作

‚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 ,

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 ,

‚何见事‛即‚见何事‛ ,

疑问句宾语前臵,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 ‚拜‛

后省略介词‚于‛ ,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

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 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 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臵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 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 有异。

⑨三个层次:劝、学、变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

共 22 页第

页 22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 ,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

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 ,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

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 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⑩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 写、神情描写( ‚大惊‛ )

、动作描写( ‚拜蒙母‛

)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 孙权的议论(论点: ‚不可不学‛ ;论据: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及鲁肃与吕蒙

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推荐第9篇: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夜归鹿门》教学设计

主备人:明邦辉 2014.2.2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学习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讲解诗意) 开头两句,(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三、四句,(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句,(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句,(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三、合作探究——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一)小组交流、展示:

1、诗歌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找出场景对应的诗句,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比较这两个场景的特点?

场景 江边(世俗图) 山中(隐逸图)

意象 渡口争渡喧 随岸向江村 钟声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悠长沉缓 皎洁清冷 树影朦胧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景物的特点 人声嘈杂喧嚣 悠然僻静祥和

充满世俗的烟火气 朦胧超凡脱俗

2、本诗既有静谧的场面,又有喧嚣的场面,既写了向江村的人也写了归向鹿门的自己,两相比照暗示诗人的什么志向情感?

世俗的喧嚣 世人回家 归心似箭

钟声的悠然 我归鹿门 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

3、诗中所写 “夜归鹿门”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归向何处?此时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诗人的情感:欣喜——沉醉——迷恋 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二)归纳、提升

1、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现景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析景 分析特点 摹形 描摹形象 溯情 推求感情

2、诗歌的意境:诗中首先描绘了江边傍晚山寺不时传来悠然的钟声,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动态景象。诗人在船头凝望沉思——一叶扁舟飘然归向鹿门。接着又描绘了一幅朦胧的山树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妙。而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路也显得格外寂寥的静态景象,诗人陶醉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1、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 前四句中,“山寺”句以沉缓的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2、有人说“惟有幽人自来去”中的“惟”也表现了诗人对仕途无望的愤郁之情,你同意吗?

一种说法:“惟有”只有,写出了隐居处虽幽静,也有寂寥之意。最后两句除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另一说法:诗人在此感受到“遁世无闷”的乐趣。此地环境清幽,没有俗人的打扰,只有像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自得其乐。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

六、作业——比较阅读: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推荐第10篇:HIEC语文备课教案for老师

HIEC语文备课教案

HIEC语文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_2011_年_11_月_15_日 备课人: Rachel 课时安排: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Topic: 最后的常春藤叶 The Last Leaf Teaching Aims:

1、了解小说三要素。

2、知人论世,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体悟人间真情,学会珍爱生命。

Teaching Methods: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Moral Education:

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及奉献自我的意识,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和感悟人性真、善、美的高尚美德。

Key Points: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Difficult Points:小说情节发展,小说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艺术魅力等 Point of view: 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苦难,但是再苦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

教具准备 PPT 多媒体

Teaching Steps:

一、Greeting and warming up.热身部分。

1、字词积累(字音字形)

横七竖八( ) 横行无忌 ( )鄙薄 (

) 够呛 ( )邋遢(

) 自诩 ( ) 胡同 ( ) 矮墩墩( ) 莴苣 ( ) 瘟神 ( ) 冷飕飕( ) 鬈曲 ( ) 叨念 (

) 转弯抹角 ( )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二、Know the aims we want to go over in this cla.明确教学目标。

三、Learn the stor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s.学习该故事并分析人物形象。

1、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The Last Leaf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三要素的安排。

HIEC语文备课教案

3、人物分析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四、Discu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Group work(小组讨论)

1、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2、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五、Understand the ways to expre love and cherish life.体悟人间真情,珍爱生命。

六、Aignments

1、看原著,演故事。

2、写一篇短文。

想像片段:贝尔曼画最后一片藤叶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100字左右。

七、Review and summarize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The Last Leaf这篇小说,我们要学习故事中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 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HIEC语文备课教案

第11篇:语文备课

第 周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累计教案

个 课题(内容):

课时

设计者: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第12篇:语文备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能力培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五、指名段读课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六、作业

板书设计:

11、一诺千金

人性的光辉

如期归还

风雨无阻

第13篇:文言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针对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三怕)分模块一一解决,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将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

(2)较复杂的现代文阅读

(3)写作

本课具体任务:学会阅读文言文

1、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散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括策、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

2、文言文分类:

(1),叙事性文言文【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论语》《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 (2),写景类文言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3),传记性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 (4),议论性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5),特殊文体:说【《马说》《爱莲说》】表【《出师表》】铭【《陋室铭》】

3、如何阅读文言文:

一、首先要读懂

(1)通读,注意古今读音的不同。(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古汉语词典。)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

a、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字可以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通假字有三种:同音通假、音进通假、变音通假。判断方法:通假字读音与被通假字读音相同,一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古今异义:由于时代变迁出现的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通常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延伸三种。判断方法,根据语境。

c、一词多义: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甚至分属不同词类。判断方式:语境。 d、词类活用: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应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最常见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

虚词: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

如:之、以、而、其、则、乃、然、于、为、焉、乎等。 (3)特殊句式:按照一定模式来组织的句子。

A、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做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B、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被”字表示,而是借用其他介词来表示,如:“于,受……于”、“为,为……所”等。也有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一般是句中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思。

C、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D、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求语言简洁。 E、固定结构:“得无……乎、如……何、奈……何、是故、所以、孰若、若夫、然则、不亦……乎?”等。

二、在读懂的基础上欣赏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有利于文学常识的提高 2)、结合自身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陶冶升华的过程

3、如何记忆背诵:多度,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诗词同样受用】

实战操练: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解释: 止,通“只”,只有。 缀,这里指紧跟、跟随。 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 从,跟从。 并,一起。 故,旧、原来。 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堆积柴草。 苫(shàn)蔽,覆盖、遮蔽。 乃,于是、就。 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 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 少(shǎo)时,一会儿。 犬,像狗似的。 坐,蹲坐。 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 瞑(míng),闭眼。 暇(xiá),空闲。 暴,突然。 毙,杀死。 洞,打洞。 其,指柴堆。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尻(kāo),屁股。 股,大腿。 寐(mâi),睡觉。 盖,原来。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①?” 父怒曰:“吾之子敏②而且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释:①曷:何,怎能。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 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 ②其二子甚愚( ) ③吾当妄言之罪( ) ④每以布囊取来(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1、①积累 ②很 ③承担,担当 ④从

2、①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 ②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学以致用(文言文作文)

智士程济小传 (2007年高考作文,成都考生)

程济,陕西朝邑人,少与同窗高翔言志,翔言:“愿为忠臣。”济曰:“愿为智士。”建文初,济出仕,上本言燕王有反意,人皆不信。明年果反,人皆信服。建文特升为翰林院编修。北兵素悍,南兵节节败退。 建文四年六月,京城破,帝欲自尽,济劝之,乃削发为僧,济扮作道士,由宫中秘道出。二人乃以师徒称之。燕王入城,召素有名望者草诏以服众,时高翔在京任监察御史,与方孝孺同被召, 二人严词以拒,王怒杀之,诛其亲族。而名士重臣,如状元胡广,学士解缙,编修杨荣、杨溥等,皆降之。济闻之,叹曰:“高君果遂生平之志。”燕王百计寻帝,二人乃往云南投西平侯沐晟。 至云南,幸沐晟忠义,藏二人于隐蔽处。 后沐晟卒,帝问济:“沐晟以死,靠山失,如何?”济曰:“人心难测,此地不可再留。”乃隐于大理穷荒。 后帝静极思动,与济出游,路上闻燕王暴卒于榆木川,洪熙继位。帝访问确真,乃释然曰: “从此可以无忧矣。”又十月,洪熙又亡,宣德登基,帝愈放心,与济一僧一道,遍游天下。 十年后,宣德崩,正统即位,因其年幼,用杨荣、杨溥、杨士奇主政,时人称为“三杨阁老”。帝谓济:“当日杨荣、杨溥与卿同为编修,今日权倾天下。以卿才智,若肯改节,今日首辅之位,舍卿其谁!”济曰:“荣华富贵岂弟子所愿?求长伴师身旁,此生足矣。”帝颇有感慨。 一日,帝问济:“我今年老,可归否?”济曰:“朝代已换,天下久定,人已老,恩怨全消,何不归?”帝乃至云南布政司堂言:“吾建文帝也,今年老欲归,汝等可写本奏上。”众官本上,旨下:进京辨认。 至京师,朝廷遣建文旧臣吴亮往辨,亮见帝,大哭,不能仰视。入内,恐难以取信,自缢以明。正统感悟,命迎入大内,济见帝得入宫,乃飘然而去。入内,正统以孙儿礼拜之,因不便称呼,乃称太上老佛。后帝寿至八十九岁而崩,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无坟无树。 异史氏曰:一子错,满盘输。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很重要。建文纯仁至孝,惜靖难初错用李景隆、耿炳文,军事失利。又因燕王为叔,处处忍让,是徒惜仁名而遂至失国,流亡一生。燕王甘冒大险,起兵反叛,侥幸获胜,然大肆屠杀忠臣,兴文字狱,凶暴过甚,是以后人多同情建文而贬斥燕王,真可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公道本自在人心。胡广以状元之才名重于世,降燕姑且不论,据顾炎武考证其《五经大全》全系杂抄他人著作而成,是文章品行俱不佳,无可取也。解缙素无劣行,丧名降燕,终于狱中,为士林所不齿,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程济追随建文近四十载,矢志不渝,委曲全主,终致主归骨,比之介子推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称智士,真无愧矣,可谓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剧新文。

【点评】 故事新编已不新鲜,文言文写作亦不新鲜,而用文言文创作故事新编,则属另辟溪径。作者的文言文功底比较扎实,遣词造句像模像样,若即若离地记叙出燕王朱棣弑君篡位的故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一步决定一生。结尾模仿《聊斋志异》的笔法,直接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点评,评价中肯,颇有见地,既收束全文,又点明话题,这是文章最大的亮点。

第14篇:文言文教案

一对二《文言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2、通译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运笔和构思;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认准字形、读对字音。准确背诵默写。

2.准确全面掌握课文注释,注意特殊用法。准确、流畅的翻译句子。 3.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学会拓展思考,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作者的运笔和构思;了解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

三、学习重点:

一词多义的记忆注意归纳整理,记忆不要分散。 词类活用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体记忆,不死记硬背。

1、虚词

父利其然(代词,这样)也

泯然(„„的样子)众人矣(语气词)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 问女何(什么)所思 见往事耳(罢了)

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妇拍而(连词,表并列,相当“又”)呜之 此不为(是)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认为)汝多知乎其(其中)一犬坐于前 投以(把,介词)骨

盖(原来)以(用)诱敌

意将隧入 以(连词,表目的,相当“来)攻其后也 2.一词多义

书:未尝识书具

然:父利其然也 即书诗四句

泯然众人矣 自:并自为其名

贤: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观:传一乡秀才观之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闻:余闻之也久

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不能称前时之闻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是:当是时(介词,这) 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而日中时远也(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4.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满坐寂然

孰为汝多知乎

止有剩骨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 (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

第15篇:文言文(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学好文言文对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104篇,其中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共有36篇,其中包括4篇诵读欣赏和2篇专题中的文章,占教材总篇目的七分之一强,数量的多再加上内容的难,就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但其实它并不难,因为它毕竟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只要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这扇古老的城门自然会为我们而开,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这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二、点击中考

1、中考分值

在统计的2009年96家中考试卷中。10分以下的只有北京燕山、怀柔,湖北的荆州、孝感等7家,其他各家正常分值在12分―16分,最高分值是兰州,为22(课内14课外8分)分。内容以一条课内加一条课外居多;纯课内的有27家;纯课外只有13家。课内外阅读内容之间有联系的居多,但也有几家内容间并没有联系,比如盐城卷,两篇古文几乎没有相似点。

2、考点要求

1)、正确诵读古代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具有一定的直译或意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 5)、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中考题型分析

题型一:划分句子节奏(选择题)

题型二:解释文中加点实词(多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的词) 题型三:一词多义(虚词)选择题居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不同)的一项。” 题型四:翻译句子

题型五: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寓意、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等。

题型六:比较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4、链接中考(2009年襄樊卷)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三、课内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学习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小结:课内文言文复习要旨 1)、文言节奏宜长、宜整忌短忌碎

文言文中划分句子节奏,应该找那些比较长的句子,划分时不宜过碎,两处最适宜,关键要知道哪地方不能划。 2)、文言实词宜常见常用忌生僻难懂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在文言文中常见常用的,易混淆的而不要在那些生僻难懂、不常用的词上花功夫。 3)、文言实词宜关注重点忌主次不分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一些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现在是双音节词而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4)、文言虚词宜灵活运用忌生搬硬套

文言虚词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句子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几个用法然后去生搬硬套。 5)、文言译句宜一一对应忌意译大概 翻译句子时应该尽量用直译,争取做到一一对应,尤其是一些重点的实词必须都落到实处。而不能只用意译把句子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就行。

6)、文言译句宜古今对照忌语句不通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尤其对于一些特殊句式应该学会调换,语句通顺是翻译句子最起码的要求。

7)、文言译句宜补换留删忌文白不清

翻译句子时注意这几个字,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

2 接用,不用翻译。而不能使得句子中有文言文有白话文,文白不清。

3、实战演练 1)09盐城卷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 ..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绍兴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四、课外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做课外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总结要旨:

1)、初读借注释

对于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借助注释阅读,往往在通读全文后再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如果遇到没有注释但是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暂时跳过,不需要追求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搞得很清楚。可以借助上下文试着揣测其内容含义。

2)、解词重联系

中考中课外文言文中考察的词应该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词和曾经学过的词作比较,并选择正确的义项。

1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09盐城)[乙]梁君○

3公孙袭下车抚矢曰: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4之,曰:5,乃雨。年,卜○‘必以人祠○’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3 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

6!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1梁君:即魏国国君。○2彀gòu弓:拉开弓。○3御:车夫。○4卜:占卜,古时注释:○5祠:祭祀。○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迷信活动。○

1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3分)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_ (虎大骇,) . (2)言未卒____________ (卒用其人,卒中往往语)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广故数言欲亡,故逐之,扶苏以数谏故) .3)、译句比结构

翻译句子时,注意句子的格式,是特殊句式的如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就要调整句子结构。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定语后置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状语后置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比况结构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反问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动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介宾短语后置 4)、内容靠梳理

要学会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梳理信息,做到提取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

(09绍兴市卷)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1、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箭射浮图、。(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 5)、人物找描写

对于一些写人的课外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见的题型,如何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人物形 4 象呢?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文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试分析上文中南霁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动作描写: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视死如归,勇猛不屈,顽强勇敢、忠诚爱国 6)、启示看全文

一些短小精辟的小文言文是近年来的流行,这一类文章往往要求你说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寓意,对于这种题型应该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启示应该是源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可从正面也可从反面总结,但要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的。

(09湖州卷)昔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

直:通“值”。

1、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7)、中心抓议论

题目中如果涉及文章寓意、主旨那就要着重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09德州)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3、实战演练: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小结:比较的内容有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作品写作特色;同一种表达技巧;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

①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甲、乙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2、请结合甲、丙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二、(09浙江台州)

(二)(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六:点击中考

(09台州)钟 繇①

⑦⑧ 6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⑪诞惜不与(

⑫及诞死 (

) ..⑬遂得之 (

⑭皆书象之 (

) ..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

例二:(09赤峰卷)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②③ 7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第16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设计

(一)作家作品(略)

(二)背诵默写(略)

(三)课文思路:

《伤仲永》仲永5岁时天资过人

十二、三岁时资质平平叙事

20岁时,泯然众人了

最后文章展开议论:一个神童的消失是因为后天努力才是成材的关键。指出才能衰退的原因,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木兰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沙场——十年征战——凯旋归来——辞官还乡——欢聚一堂——高度赞美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学有所成——结友而别

《口技》

一、表演前: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二、表演中: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四个场景:梦中惊醒,复又入睡,失火,救火)(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狼》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议狼

(四)中心思想: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惟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层楼,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和爱国精神。木兰是一个女英雄,文章既体现她的英雄气概,还体现她的儿女情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由机灵活泼,热爱亲人、孝顺父母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孙权劝学》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简练而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启发我们要重视学习。

《口技》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 两小儿辩日》记叙一场不能解决的辩斗,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穷尽知识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狼》记叙了狼和人的一场较量,揭示了狼贪婪、狡诈、凶狠、阴险的本性,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告诉人们:对狼一样的坏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五)解释画线词语(D)。

1、伤仲永。________

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________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_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5、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

6、余闻之也久。________

7、从先人还家„_________

8、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9、复到舅家问焉_______、_______

1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12、卒之为众人 ______

1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______

14、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

1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

16、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

1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18、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

19、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 20、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 _

2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_____

22、肃遂拜孟母________

23、会宾客大宴„_______

24、施八尺屏障_____

2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_______、_____

26、夫叱大儿声____

27、众妙毕备。________

2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

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30、虽人有百手„_________

31、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

32、于是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____、____

35、孔子东游„问其故。____

3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

37、„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38、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

39、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 40、途中两狼,缀行甚远。_______

4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4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

4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

4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

45、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

46、目似瞑,意暇甚。______

4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______

48、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 50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

51、盖以诱敌______、______

52、狼已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______

5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

54、止增笑耳___________

(六)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中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0、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两小而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4、虽人有百手„„一处也。

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课内问题思考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2、学习《伤仲永》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

3、《孙权劝学》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借助想象,说说吕蒙会怎样学习?

5、《孙权劝学》包含了一句名言、成语。请写出来。

6、《口技》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样描述有什么效果?

7、《口技》前后两次把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什么好处?

8、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9、《夸父逐日》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0、读《两小儿辩日》,分别找出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和理由?

11、《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17篇: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分析归纳一定的记忆方法。

2、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文言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与练习加深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精选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外文言片断,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及练习,巩固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

课外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 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发现, 同一个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其意义也会有不同。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二)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我们 能动动脑,找些方法来记忆,那不就省许多力?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 务就是巧记一词多义。

1、教师以“信”为例,进行示范。(1)师:我们归纳出“信”在课文中主要有三种含义:①言语真实,不虚伪(本 义) ②信用 ③相信 那我们怎么记住呢?可以造一句有意义的句子来记。

(2)出示“信”的例句:自古以来,“言语真实,不虚伪”是一种美德,所以做人要有“信用”,只有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信任”你。 (3)成语巩固: 请说出下列成语中“信”的含义: ①信口开河 ②信口雌黄 ③信手拈来 ④信以为真 ⑤背信弃义 ⑥言而无信

2、学生以“故”为例,进行练习。(1)、归纳出“故”的几种含义: ①缘故,原因(本义)1.意外的事情:事~。变~。 2.原因:缘~。原~。3.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4.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5.朋友,友情:亲~。6.死亡(指人):~去。7.所以,因此:~此。~而。8.古同“顾”,反而。(2)学生造句,分析评价。 (3)成语巩固:说出下列成语”故”的含义。 ① 一见如故 ⑤欲擒故纵 ②明知故犯 ⑥非亲非故 ③故弄玄虚 ⑦平白无故 ④革故鼎新 ⑧不经世故 ②旧的 ③故意 ④所以

3、师:其实,除了刚才的联想造句法,成语助记法之外外,还有很多方法,比 如拼音归类法、话题记忆法等。关键是同学们要开动脑筋。

(三)巩固训练 师:我们记住实词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课内的文言语段,更要能借助课文中 学过的多义实词, 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为进一步的答题奠定基础。

阅读语段一: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 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

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 俟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 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要求:

1、找出语段中的学过的一词多义词语,并解释。

2、找出疑难之处,根据上下文已知的内容进行推测。

3、翻译文言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组织成完整的语句回答。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2)故人来,方与之食( .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⑵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 (由学生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般步骤) 方 法: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四)根据方法,按语段一地要求完成语段二。交流。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 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 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布置作业。根据连云港市中考文言文考纲,任选上面一篇选文,自我命题,自我解答, 下节课交流。 板书:

文言文复习---- 一词多义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第18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 ,意思为 石阶 (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 ,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 ,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

,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 词义为 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 ,词义为 被任用

(3)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对“饰” ,词义为 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倾斜 )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第19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及古文中的重点段和名言警句。

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3、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大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

4、理解文中的写作技法和主旨。复习重点:

完成背诵默写,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文言知识,学会翻译课文。 复习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文言文篇目较多,有不少是经典名篇,教师应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选取重点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核心问题设计:

你知道复习一篇文言文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进行梳理? 复习时数: 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范围:《桃花源记》、《陋室铭》 复习过程:

一、背诵这两篇古文

二、复习《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 黄发垂髫 不复出焉 落英缤纷 怡然 无论魏晋 甚异之 具答之 延至其家 豁然开朗 咸来问讯 处处志之 俨然 率妻子邑人 欣然前往 阡陌交通 绝境 无问津者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复习《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 斯是陋室 无案牍之劳形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二课时 复习范围:《爱莲说》《大道之行也》 复习过程:

一、复习《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复习《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背诵这两篇课文

第三课时 复习范围:《三峡》《短文两篇》

一、复习《三峡》

(一)、解释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

2、夏水襄陵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曰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三)、翻译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二、复习《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曰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 之美。 山水相映

4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 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曰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之美 晨昏变化

三、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第四课时 复习范围《观潮》《湖心亭看雪》

一、复习《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曰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 (1)农历十六

(2)既而 (2)不久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 写“形“的句子是 (1) 仅如银线

(2) 写“色”的句子是 (2)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 写“声”的句子是 (3) 如雷霆,震撼激射

5

(4) 写“势”的句子是 (4) 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二、复习《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曰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二)、译句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曰,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 答案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第20篇: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文言文阅读

(一)

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项今年轮空)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5个,即: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 1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 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D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冲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题型分析: 1.从阅读选材的选择上看,其文段一般是“正史”中的纪传性文段,文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一般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弦律。如1994年对何子平勤政忠孝的记叙,1995年对郑善果母教子秉公执法的记叙,1996年对郭永刚直抗上、执法爱民的记叙,1997年对权善才被飞骑诬陷的记叙,1998年对李若水忠君爱国、义无反顾的记叙,1999年对苏琼办事讲究艺术的记叙,2000年春季高考对韦仁约不碌碌保妻子事迹的记叙,2000年对胡威清正廉洁的记叙,2001年关心百姓疾苦的徐久思,2002年廉洁自律的李广等。

2.从阅读长度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一般在500字左右,超过600字或不足400字的文段一般不选。

3.从命题数量上看,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经过了由多到少的过程:1994年至1997年每个阅读文段命8个小题,1998每个阅读文段命7个小题,1999年至2001年,每个阅读文段命6个小题,2002年5个小题,1个翻译题。

4.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阅读题采用笔答题的方式,命题数量与分值作了相应的调整。从考查角度看,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一般设两个小题,文言语句的理解一般命一个小题,对文意的分析综合命两个小题,每个小题一般占3分,一道文言翻译主观题(内含2小题),5分,共18分。

5.从题型设计看,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越来越灵活和越来越开放的趋向,单纯的识记和再现性的题目越来越少,涉及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比重正逐渐增大。 误答原因:

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底蕴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浅薄,做题中只是跟着感觉走,以致把题做错。

3.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有的考生平时在做题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了厌读的心态,失去了做题的自信心,影响了正常思维,自身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掘。

4.不能科学运用应试技巧。近年来,有些文言文阅读题除用语境法做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训法”“组词法”等,这些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题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时的训练与考试分割开来,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有关的应试技巧。 备考方法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

3.掌握六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特,或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在具体文言语句的理解中学习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不要死背定义和概念。

4.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要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风格和语序有着很大差别,翻译

- 4(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9)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可至极邪? ..4.且

①副词,将要 ②副词,姑且,暂且 ③连词,表选择,“还是” ④连词,表让步,“尚且” ⑤连词,表转折 ⑥连词,表递进 ⑦连词,表并列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内 《烛之武退秦师》(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5.所

①量词,“座,所” ②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③名词,位置,恰当的位置 ④名词,住处,住所 ⑤助词,“为……所”表被动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陈涉世家》( ) .(2)各得其所( ) .(3)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失其所与,不知 .6.为

①wèi介词,向,对 ②wèi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 ③wèi介词,替,给 ④wéi动词,是 ⑤wéi介词,“为……所”表被动 ⑥wèi介词,表目的,“为了” ⑦wéi助词,与“奚”“何”等疑问代词搭配,表疑问语气

⑧wéi动词,做,干 ⑨wéi动词,以为,认为 ⑩wéi动词,做为 ⑾wéi动词,成为,变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为学》( ) 《过秦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触龙说赵太后》( )

《五人墓碑记》( )

《西都赋》( ) 《烛之武退秦师》( )

《鸿门宴》( ) 《愚公移山》( ) 《鸿门宴》( ) 《滕王阁序》( ) 《孔雀东南飞》( )

《逍遥游》( )

(7)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战国策》( )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卒相与为欢,为刎颈之交 .(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鸿门宴》( )

《鸿门宴》(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 .(9)孰为汝多知乎? .

《两小儿辩日》( )

《桃花源记》( )

(10)为其来时,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 6714.者

①数词后,“个”“样” ②判断句中,“者”“也”相呼应 ③时间词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不译 ④动词、形容词后构成“者”字结构 ⑤与疑问代词搭配,构成疑问句式

(1)得道者多助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烛之武退秦师》(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4)陈胜者,阳城人也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之

①指示代词,放在表复数的词前 ②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中心语之间,“的” ③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⑤指示代词,这,此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⑦动词,到,往 ⑧音节助词,凑足音节 ⑨第三人称代词

(1)然后驱而之善 《齐桓晋文之事》( ) .(2)故民从之也轻 《齐桓晋文之事》( )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

《过秦论》( ) (4)有宁越、徐尚……之属为之谋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7)何陋之有? .(8)马之千里者 .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孰几乎 .

《赤壁之战》( ) 《陈涉世家》( ) 《鸿门宴》( )

《弈秋》( )

《庄暴见孟子》( )

《陋室铭》( ) 《马说》( )

《孟子·离娄上》( ) (9)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试题答案】

1.

6、

2、

8、

7、

1、

5、

4、3 2.

1、

4、

2、

3、

7、

6、5 3.

4、

3、

5、

6、

7、

10、

9、

8、

1、2 4.

7、

6、

1、

4、

5、

2、3 5.

4、

3、

1、

2、5 6.

8、

10、

11、

3、

4、

5、

7、

1、

9、

2、6 7.

5、

4、

6、

1、

3、2 8.

2、

3、

5、

4、1 9.

3、

8、

11、

12、

7、

6、

9、

4、10(或3)、

1、

2、

5、13 10.

5、

3、

4、

2、

6、1 11.

5、

1、

6、

3、

2、

7、4 12.

5、

6、

2、

7、

4、

3、1 13.

6、

3、

4、

2、

5、1 14.

4、

3、

1、

2、5 15.

7、

9、

5、

1、

2、

3、

4、

6、8

《语文文言文备课教案模板.doc》
语文文言文备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