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本教学设计依据 “新课标”精神,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等特点,结合教材的时间教学内容,设计一节 “时间实践活动课”。并捕捉“生活现象” —— 设计一列模拟“时间列车”,让学生在“时间列车”每一节车厢(学习车厢、运动车厢、游戏车厢、休息车厢)参与活动,以记录每节车厢的开始、结束时间和用时为主线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互之间合作精神。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①、教具准备:投影、板书、石英钟、录音机、贴图等。

②、情景设计:投影上投一幅美丽的“时间列车”的图画,板面上有钟表,有每一节车厢的名称,有“时间列车”学习参观记录表,有纪念品,有纪念卡。在“时间象小马车”的歌声中开始我们的参观学习。

③、预期目的:这样设计导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第一个环节——学习车厢 ①、教具准备:跑表、题卡

②、内容设计:在“学习车厢”我设计了30道口算题,教师计时,学生比赛。学生看钟面说出进入“学习车厢”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用时,教师记录最快和最慢的用时。

③、问题设计:1、最快和最慢二人用时相差多少?

2、最快、最慢二人共用多长时间? ④、预期目的:复习看钟面说出时间。复习“用时等于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一概念。

3、第二个环节——运动车厢

①、教具准备:皮球

②、内容设计:在“运动车厢”中我设计了小组拍皮球比赛,5个人一组,分成5组,每组围成一圈,每人轮流拍一下,观察哪个小组拍的多,组员之间能协调合作。

③、问题设计:挑出5个组中哪三个组拍球数和为最多,并找出原因?哪三个组拍球数和为最少,并找出原因?

④、预期目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娱乐中能也学到知识,力求在学习时间有关知识的同时复习其他类型知识。

4、第三个环节——游戏车箱

①、教具准备:卡片、彩笔。

②、内容设计:在“游戏车厢”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每个学生一张卡片,分别用时间的不同计时法写出时间。如:11时25分、11:

25、11点25。找到拿着同一时间的学生可以蹦蹦跳跳走到一起,他们就是朋友啦!设计时让大部分学生找到相应的朋友,少数学生的卡片没有与之相同的,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写出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成为他的朋友。

③、问题设计:

1、用不同计时法写出没有朋友同学手中的时间;

2、在只有结束时间的情况下,填写出开始时间。

④、预期目的:

1、复习时间的不同计时法,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它可以让学生估计时间的长短,补充用时这一条件来求开始时间,也可以用上一个环节的结束时间推测出这一环节的开始时间。教会学生估计时间的长短,感受体验时间的快慢,培养一定逻辑推理能力。

5、第四个环节——休息车厢

①、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②、内容设计:在“休息车厢”中我设计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沏杯茶。课件出示:洗茶壶1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2分钟,洗开水壶1分钟,烧开水8分钟,沏茶1分钟。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均衡分组,并发给学生卡片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结合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小组合作操作答疑。

③、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喝到茶?

④、预期目的: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利用时间。

6、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延伸主题。

①、教具准备:纪念卡、录音机

②、内容设计:

1、填写完整“时间列车”参观学习记录表。

2、请学生谈谈感受。

3、发放“纪念卡”要求学生填写休息日的安排,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给老师。

4、在“时间象小马车”的歌声中说“再见”。

③、预期目的: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作业。

二、教学反思

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后一个环节——沏杯茶的问题解决上效果不是很好,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一)、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灵活

国家规定一节课40分钟,但在“沏杯茶”这个环节中如果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也许会

更清楚、更明白。

(二)、学生要加强实际生活锻炼能力

如果学生在家沏过茶,有足够的生活经验,那么这道题也不会很难,但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孩子们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阻碍了他们一定的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家长要大力配合,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体验。

推荐第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回家路上》教学设计

《回家路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回家的画面展示数学信息,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

2、

3、

4、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的计算、提取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理解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难点:如何构建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这一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乘法口决

1、课前青蛙歌曲、加强学生对

1、

2、4乘法口诀的记忆。

2、口算

二、情境演示、揭示课题

1、故事引入:太阳落山了小朋友们要赶快回家,那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而且还办了一所动物学校呢。瞧,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走向回家的路上呢!(板书课题:回家路上)你们看,他们在回家路上多么高兴啊!可是却急坏了老师,因为大象老师想知道动物们是不是都已经出学校,仔细看图,些图上有些什么?能把你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预测:各种动物没有排

好队、没有按照一定顺序站队…….

三、出示情景图、收集信息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知道一定顺序观察很重要,因此我们观察整个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收集信息。学会收集信息的表达方法。

2、提出问题

(1)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

1、船上一共有多少只猫?

2、桥上一共有多少只狐狸?

3、路上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4、学校教学大楼上有多少扇窗户?

5、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6、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7、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四、小组合作、解决提出的问题

1、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条件来解决问题1。

2、在解决问题中不只是列出算式解答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思考如果不会计算想什么办法解决?

四、展示学生解决的问题

1、学生展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图示来解决列式和可以利用加法进行计算的问题。

× 4=16(只) 4+4+4+4+4=16 四四十六 个4相加

3、找一找图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2×6来解决?6个2连加和2个6连加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五、应用新知、描述具体问题:

1、你问我答。互相提问题,写算式。

2、完成书中的第3题和4题

六、总结延伸,利用数学模型,应用回归生活。

1、谈一谈你在本节课堂的收获以及评价自己在本堂课的表现。

2、下课后,写一篇你在生活中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日记

推荐第3篇: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

展示: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

9、

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推荐第4篇: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单传芩

羊流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的含义,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结合具体事例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结合具体事例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并读一下,让学生猜。)咱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活动

一、课件出示放大的情境图

师:观察画面,你从钟面上能发现什么?对时和分你了解哪些知识?跟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当第一个小组同学汇报后,教师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使其发现的内容更全面)

2、师归纳总结:师生一起看课件。进一步明确钟面上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介绍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有 5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60 个小格。

3、学生看时针与分针动的情况,探索时和分的关系。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所以,1时=60分

4.出示几个钟面,让学生辨认上面的时刻。

活动

二、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1.学生观察钟面,说出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并说出联欢会开始的时刻与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

2.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通过学生体验、教师举例,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有多长?)

3.师小结:其实一分钟我们也能做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的每一分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说好不好?

活动

三、体验一小时有多长

1.学生观察钟面写出第7个节目与第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并计算出第7个节目和第20个节目间隔的时间是1小时。

2.师:同学们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1小时的含义。

3.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第10个节目与第7个节目间隔多少时间?

三、巩固练习

四、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

师小结:同学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同学们能做到吗?

推荐第5篇: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一估 。 课前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学生带两袋食盐,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一些1角硬币

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一步建立“轻”“重”的观念

1、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观察:从这一游戏当中,你看出了什么?(一轻一重)

2、想一想飞行员和小蚂蚁同时从飞机上飞下来,飞行员安然无恙,小蚂蚁为什么死了?(小蚂蚁很轻)

3、、掂一掂 请同学们一手举起一本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有什么感觉? (书重本轻)

二、建立“克”的观念

1、建立1克的观念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1个1角的硬币,掂掂有什么感觉?(轻)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天平及它的使用方法,并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1个1角的硬币很轻很轻。再轻也有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使用它时:先调节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对准0刻度线。左边的盘子里放要称的物品(放上一枚一角硬币),天平往一边倾斜,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重多少呢?比较轻的物体,移动游码,使左右两边平衡,晃动的指针对准0,读出游码上的刻度,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晃动的指针对准0,把砝码的质量加起来就是物体的质量。 2)、称一称,

我们的1角硬币大约重1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1角硬币都是重约1克,比如(

),它们的重量都超过了1克。

3、找一找、说一说

1克:同学们在学具中找一找大约1克重的物品。 5克:五枚硬币

10克:10枚硬币,找一找。说一说

(直接让学生拿出100克和500克,比较掂)

100克和500克比较,说出这两个重量之间的物品,大约有多少克?

三、引入“千克”

1、掂一掂。

我们知道1袋盐重500克, 2袋盐重?(1000克),1000克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盐有多重。 1000克=1千克

“千克”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它也是用来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

一般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来表示。

2、比一比

用手掂1千克和1克,感受1千克比1克重得多。 过度:称量1千克的物品常常用到盘秤。

3、称一称 1)、认识盘秤。 盘秤。它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用的。由于用途不一样,它们秤面上的刻度也不一样,请小朋友们先来观察老师的盘秤秤面,秤面上有什么?再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内的盘秤,它是用什么来做单位的?看明白了吗? 2)、称一称:演示称1千克盐。

4、猜一猜

1 千克苹果、梨、西红柿各有几个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身体当称来称一称1千克苹果、梨、西红柿大约有几个? 方法:一只手拿着2袋盐,一只手拿着苹果、梨或者西红柿,估一估,猜一猜、数一数大约有几个?然后到公证处称一称你猜的对不对? (选两名公证员和四名监督员)

5、动手实践:

1)、学生称一称1 千克苹果、梨、西红柿有几个 (学生活动)

2)、我们知道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梨、西红柿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不能光看个数,还要看每一个的质量)

6、感受比1千克重的物体。

(说说周围那些物品比1千克重)西瓜、南瓜、小兔子、菠萝、冬瓜、鸡鸭鹅

四、克和千克在我们生活中用处可大了,今天我们通过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认识了他们,他们也给我们送来了生活中的克与千克,他把这些知识分成了八组,一个小组一张题卡,只要你答对他的问题,你们就会有意外的收获。(答对题奖励一个拓展知识或者一个思考题) 1. 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1 个鸡蛋重约 50(

)。 (2)妈妈的体重约 50(

)。

2、在○里填上“> ”“ < ”“ =”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写出体重

5、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6、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 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物品名称

六、板书:

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 估计的质量

称出的质量

《年月日的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冬(11),三十整。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 7 )月和( 8 )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

5、6题。

推荐第6篇: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胜利学校管翠英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纸上画简单图形的平移。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现象。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挂图、箱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推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推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也是太多了。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1、小组讨论(巩固对平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出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情况。(在学生说出诸如:电梯上下、国旗升降、抽屉拉动等现象后,进行总结)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说的很好。我们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的现象,相信大家只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交换座位(导出平移方向和距离的内涵)

师:(请第4排的“甲”同学与第2排的“乙”同学交换座位。请第3组的“丙”同学与第6组的“丁”同学交换座位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是不是发生了位置的平移?

师:(扣紧:位置变了,其他未变。待同学肯定回答是平移后,再问) 师:(在同学回答后,总结)说得很对,平移总是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的。

3、教学例题1 (学会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平移既然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方向和距离呢?现在我们来分组操作并讨论。(将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每人发给一个硬纸片做的小房子)请同学翻到课本第41页,找到方格中的图案。

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操作)图上画了什么?实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虚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为什么在右边虚线房子下面写的是“向左平移7格”,在上面虚线房子旁写的是“向上平移5格”,请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并请同学们拿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房子对照书上图案认真动手操作,看看哪组同学发现的东西多,能不能完成横线上的填空。

师:(巡视学生操作和讨论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汇报一下他们操作和讨论发现的内容,他们填写的答案是什么?(汇报完毕后请全班补充)

三、巩固提高,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独立完成练习1(巩固已学平移方向和距离的知识)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 要来挑战了。挑战

(一)请同学们翻开书43页练习十的第1题:把红色的小帆船向右平移4格得到哪个图,请涂上颜色。

(巡视学生完成练习,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2、分组合作完成练习2(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师:小精灵见同学们成功挑战了第1题。问有没有信心,继续第二个挑战?挑战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认真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小组。) 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总结)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有的用的是先确定四个平移点,然后把四个点连起来的办法;有的是用了一条一条线段平移的办法;有的是用了先确定一条线段,再把整体图形画出来的办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

四、学习总结:谁来说说你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完成课后的实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平移的方法,请把它画在纸上。

《平移》 教学反思

胜利学校管翠英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平移现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认、画平移后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其三是巩固提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之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总结,布置了课后实践。

在具体的情景创设中,我还十分注重选择能够把学生自身引入情景的例子。比如:移动同学桌上的课本和文具盒以腾出空间,推动教室里的窗子以流动空气和保温, 同学们互换位置等,这些都是同学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事情。

总之,我觉得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二年级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向永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学习几分之一,培养学生建立数感。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的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比较大小。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月饼图、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讲个小故事,请大家认真仔细的听,并回答故事里提出的小问题。

师: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有一天正好是中秋节,于是八戒一个劲儿的向师傅讨月饼吃。可是师傅说:想吃月饼可以,但是你得过了为师三关才吃得上月饼。 第一关: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学生击掌表示)

第二关: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学生击掌表示)

师:像这样每人分的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第三关:有1块月饼,分给八戒和悟空,该怎样分?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一)师设疑:(出示多媒体)是这样分吗?(不平均)

(二)多媒体演示:操作分月饼,把月饼分成平均的两半。师:现在八戒和悟空每人都拿到了半块月饼,半块月饼如何表示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月饼的?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师:像这样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我们平常说每份是它的一半,这块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块月饼的。(板书:) 师:和老师一起来读一下这个数。 生跟读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12121

22、折纸活动。

师:同学们,请你拿出课桌上的长方形,你能找出它的吗? (课件展示)出示要求:每个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它的1。用阴影表示出来,再和组内同学交流折法。 212展示作品:

121生2:纵向对折表示

2生1:横向对折表示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表示呢?

生: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你能判断出下列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课件展示) 师:刚刚我们学习的是,请看下图。(课件展示)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3)分之一,写作。 师:如果把这块月饼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4)分之一,写作

13121212。 生:(结合教材图,进行讲解)因为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

3、发现分数。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和,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我还想认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

师:下面借助同学们手中的学具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选择你喜欢的纸折一折,并用涂色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课件展示)

121414生展示不同图形的。

师追问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 生:它是不同图形的。 展示:不同图形的。

生1:展示不同图形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不同的折法。 师:同学们请看,像我们刚认识的、、、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以为例,中间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线上的数叫分数的分子,线下面的数叫分数的分母。(板书)

4、比较分数的大小。12121314181818161616

> 1214

11 >

46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再进行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比4份中的一份大,所以大于。 1214生2: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条平均分成4份和6份,4份中的一份比6份中的一份大。所以大于。

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汇报: >,>。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

1、2题。

2、提高练习。

设计小故事:小明今天生日,和他的三位好朋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小明将蛋糕竖着切分成了4块,又来了4位好朋友,小明又横着切把蛋糕分成了8块,给好朋友们分好蛋糕开心的准备吃起来时又来了一位特别小的小朋友,小明将自己的那块蛋糕又分了半块蛋糕给小朋友,他真是一个懂得分享的好孩子,那他们俩吃得蛋糕和其他的小朋友吃得一样多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121414161416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单位,会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服务。“数学好玩”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会用所学的图形的知识来完成生活中的设计问题;运用计算的知识来完成租车的问题和运用数学思维来完成生活中的简单逻辑推理等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在其观念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和铭记单位的概念。面积、面积单位、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图形的空间观念学生只是对图形的周长观念比较清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刻意分清。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运用感性思维,通过触摸和比较来感知面积,并认识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操作来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5.1面积的含义………………………………1课时 5.2面积单位 ………………………………2课时 5.3长方形的面积……………………………2课时 5.4面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 5.5练习四 ………………………………1课时 5.6小小设计师……………………………1课时 5.7我们一起去游玩………………………1课时 5.8有趣的推理……………………………1课时

5.1 面积的含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探索新知 (22分钟)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播放幻灯2)

(1)指出怎么比两本书的大小?用手摸摸数学书的表面。 (2)比比两个硬币的大小,用手眼感受他们的表面。 (3)比较树叶的大小,用手眼感受他们的表面。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播放幻灯3)

(1)理解面积定义中的关键词,表面、封闭。(播放幻灯4) (2)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有面积?(播放幻灯5) (3)区别面积和周长(播放幻灯

6、

7、

8、9) (4)记忆面积与周长的特点。(播放幻灯10)

小结:面积是要首尾连接的封闭图形的大小,指一片的表面。........................周长:首尾连接的边长总和,指四周的外边线条。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用手摸出教室桌子的周长和面积,黑板的面积和周长等物体) 4.游戏观察下图,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你们选这哪个图形,为什么?(播放幻灯11)

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播放幻灯

12、13)

师:观察两个图形先猜猜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答案不一,有争论。

师: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想,然后小组内讨论方法。

生:回答每组的方法。(叫不同方案的小组说) 师:按顺序播放不同方案,体会每种方案的过程。 (播放幻灯

14、

15、

16、

17、

18、19)

小结:通过刚才图形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用摆硬币、数格.......................子、剪拼法、观测法、重叠法等方法来比。(播放幻灯20) .....................6.动手操作:按书上要求在书上画出3个不同的图形,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然后展示所画图形。(播放幻灯21)

三、拓展应用。(15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播放幻灯22)

2.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播放幻灯

23、

24、25)

(二)提升练习

1.这两个图案比较面积大小的说法对吗?(播放幻灯

26、27)

(三)拓展延伸

1.判断对错(播放幻灯28) 2.先数再画。(播放花灯29)

四、作业:

1.点名学生做书上50页

2、

3、4。2.其他学生做练习册。 板书 :

什么是面积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5.2 面积单位

(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 课件、尺子、1平方米的报纸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同学们,回顾我们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有哪些?(观察法、拼剪法、平铺硬币法、数格子) 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25分钟)

1.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如果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2.先小组讨论你们选择什么方法?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来 。 (2)集体交流不同的方法。

(3)如果老师选择数格子的方法,先数数量幅图的格子各是多少?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播放幻灯2) 生答:第一幅图是6格,第二幅图是24格。这样量不对,因为他们测量的格子大小不同。 3.认识面积单位。

(1)请同学们用手比划学过的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

(2)生:拿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报纸。再分别剪下这两个正方形。重合比较他们的大小。(播放幻灯3)

(3)分别用这两个正方形比比身上的部位大约和哪些地方一样大?在1平方米的报纸上站人。(播放幻灯4) (4)再次体会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听口令拿相应图形。听口令指出身体相应部位。闭眼体会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听口令指出。

4.考眼力做数图形的面积有多少。(播放幻灯6)

三、拓展应用。

(一)基本练习(播放幻灯7) 做书上52页第1题。

(二)提升练习(播放幻灯

8、

9、10)

1.做书上52页第2题,动手画一画。区别长度和面积。 2.做书上52页第3题。

3.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²,dm²或m²)填空。(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

(三)延伸练习

动脑筋:下面每个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请在下图中画出12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各边长是整厘米数)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做练习册部分题。 2.其他学生做练习册全部题。 板书

面积单位

从小到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cm² dm² m²

5.2 面积单位练习课

(二)

教学内容:P52—53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面积单位,并感知这个常见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2.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体会1㎡的实际大小。体会在面积测量中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在面积测量中统一单位的必要。体会1㎡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直尺,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边长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边长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请大家说说面积有哪些?

学生指出:m、dm、cm

2.用手比划出1 m、1dm、1cm 大约各有多大? 学生指出:一个大方桌的面积、一半脸的面积、一个大拇指甲盖的面积

二、面积单位练习

1.填空练习。(播放幻灯2)

2.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单位。(播放幻灯3)

3.数数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 (播放幻灯3)

4.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播放幻灯4)

5.请在大家结合自己的身边,给出哪些物体可以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作单位。

三、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16厘米,它们的面积和周长一样大,对吗?(播放幻灯6)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不同图形,使它们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的,再算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

2 32

2

3三、作业反馈,订正错题。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复习下一节课的知识。

5.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若干个1厘米²的小正方形。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5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引导探索 (25分钟)

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播放幻灯2)

2.如果用1cm²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数这个长方形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可以用算式怎么写? 3.观察下面两个图形摆正方形,怎么列算式计算? (播放幻灯3)

4.观察刚才的三幅图,根据摆出正方形的数字填表。(播放幻灯4)然后观察表格,你发现他们的面积都是怎么算出来的?

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 × 宽 ................长...5.练习:用1cm²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播放幻灯5)

6.小组讨论正方形周长公式。

观察用小正方形摆出下面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

总结正方形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7.记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拓展应用 (12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草地、花坛的占地面积。(单位:m)

2.做书上55页3题。

(二)提升练习

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三)延伸练习看图求面积。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应练习。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能对公式灵活应用,会变式练习。

教学重点:.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公式灵活应用,会变式练习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0厘米,求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二、基本练习

1.做54页试一试第1题,先估测每个图形的面积,在测量计算。分小组做题。再集体交流反馈。(播放幻灯2) 提示:学生可以参照旁边1平方厘米的面积,来估其他图形的面积。

生1:估测图一有平方厘米 生2:估测图二3平方厘米 生3:估测图三4平方厘米 生4 :估测图四有16平方厘米。 2.出示书上试一试2题,先估测教室地面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如果要计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么测量呢? 生:需要知道地面的长和宽,可以用米尺或皮尺测量。直接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播放幻灯3)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55页第4题,按书上表格填写。(播放幻灯4) 2.做书上55页第5题。要先读题理解题意,明白是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边为准。得到大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播放幻灯5)

四、提升练习

1.实际应用: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 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²的方砖才能修补好?(播放幻灯6)

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公式灵活的应用。做书上55页第6题。(播放幻灯7)让学生学会公式的变形使用。长方形面积=长×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3.根据正方形周长求边长、求面积。做书上55页第7题(播放幻灯8)

知道:正方形周长=边长×4 =周长÷4 ..........正方形边长..........4.做55页第8题。根据算式画图。先让学生理解每个乘法算是的意义,然后在画图。(播放幻灯9)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

长方形面积

(二)

长方形面积=长×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长=长方形面积÷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边长=周长÷4

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5.4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说说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22分钟)

1.用1平厘米的小正方形平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需要多少个呢?(幻灯2)

(1)看书上56页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组实验,提示:可以摆小正方形纸、也可以画出格子、还可以直接数数。看哪组最快得出结论

(2)汇报实验结果。横着铺多少个,竖着铺多少个。 横着:10个。竖着;10个。

(3)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少个1平厘米。 因为:10cm×10cm=100cm ..................所以:1平方米=( )平方厘米 ..............2.根据上面1分米=10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推测出1平方米=( )平方分米。先自学看书56页第二个内容。再讲解交流。(幻灯3) 3.手势记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发现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与长度单位不同。 ...............100............4.1公顷有多大?简单介绍公顷、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00公亩=10000平方米

5.讲解单位换算的具体方法,乘进率末尾添0,除以进率末尾去0的方法。(幻灯4)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学生回顾刚才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播放幻灯5)

(二)提升练习

1.做书上练一练2题,先做再教方法。(播放幻灯6) 2米²=( )分米² 3分米²=( )厘米² 500厘米²=( )分米² 400分米²=( )米 2.做书上57页第3题。(播放幻灯7) 3.做大屏上的选择题。(播放幻灯8)

(三)拓展练习(播放幻灯9) 1.判断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我的身高是135平方厘米。 ( ) 文具盒的表面的面积是80dm2。 ( ) 爸爸手掌面积大约是1.5dm2 ( ) 2.辨别书上谁说的对。(播放幻灯10)

四、全课总结

单位换算要记住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也就是乘进率末尾添,除以进率末尾去..............0.........0.的方法。 ....

五、布置作业。1.点名学生做部分练习册作业。 2.其他学生做全部练习册作业。

板书: 面积单位的换算

1米² =( 100 )分米² 1分米² =( 100 )厘米

5.5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58—60“练习四”中的第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能根据两个公式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两个公式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本复习

1.复习面积的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2) 2.复习面积的单位有哪些?(播放幻灯

3、4) 3.复习长度单位进率和面积单位进率各是多少?

二、基本练习

1.做58页第1题,动手画一画。加深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与区别。学生先画,再看大屏订正。(幻灯5) 2.数一数,做58页第2题。做完后对题。(幻灯6) 3.比较图形面积大小,说出自己的比较过程。先指名说说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面积时,所得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计算周长时,所得的结果要用周长单位。 做58页第3题(播放幻灯7)

4.填空,先让学生读题后先想清楚事物的样子,明确题中选择的该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填合适单位。做58页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播放幻灯8)

5.单位换算,先想清楚单位之间进率和方法在计算,再填得数。做58页5题。(幻灯9)

6.运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做58页6题,做59页第7题。(幻灯

10、11)

三、提高练习

1.做59页第8题,先读清题意,已知正方形的周长,要求正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边长。第一步先求边长,在求面积。(播放幻灯12)

2.做59页9题,要回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区别周长和面积,再根据需要的条件进行计算,要强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这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对学生的不同拼摆法,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不同方法比较,优化最方便的拼摆法(幻灯13)

3.做59页第10题。是对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综合应用。要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图理解两小题。第一题已知每块的边长和块数,求地面总面积用乘法,第二题是已知总面积和一块的长、宽,求数量用除法。第三题是求每种砖的总价格。分析题意上有难度,结合画图和数量关系式的理解进行分析。(播放幻灯14)

4.做59页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反馈时,教师提醒:如果把问题改为“可剪成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该如何算,让学生再次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幻灯15)

四、拓张延伸练习

做60第12题,这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用16分米的铁丝围一围,再把围的长,宽和面积记录下来,再填表。(幻灯

16、

17、18)

五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做部分练习册作业。2.其他学生做全部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四

10.(1)2×2×180 =4×180 =720(平方分米

答:厨房面积是720平方分米 (2)720÷(2×3)

=720÷6 =120(块)

答:用第二种地砖需要120块。

(3)5×180=900(元) 7×120=840(元) 答:用第二种地砖便宜。

数学好玩 5.6小小设计师

教学内容:P61-P6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团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图案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近平移、轴对称的现象。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对折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体会这两个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观看一张海报(播放幻灯2)

二、探究新知

(一)设计艺术节微标。

1.观察发现下面的徽标都有哪些特点?(播放幻灯3) 生1:图一中五个圆环式对称的。 生2:图二总的字母A是对称的。 生3:图三中圆形是对称的。

师:再解释每个徽标的代表意义。图一:形似现代“京”字,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图二: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 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你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艺术节微标呢? 全班讨论。(幻灯4)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学校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设计,创造美图(播放幻灯5) 1.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三)根据自己设定的徽标,结合大屏上的几个问题,说一说你设计的微辉?再给 自己合适的评价(播放幻灯

6、7)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五、作业布置:给咱们班设计一个班徽。板书设计: 5.6小小设计师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5.7我们一起去游园

教学内容:P63—P64内容 教学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租车、用餐选着合理省钱的方案。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租车、用餐选着合理省钱的方案。

教学难点:感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过数学问题吗?

二、组织活动(25分钟)

1、活动一:租车。(幻灯2)

(1)出示63页第一幅图,看一看课本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分析、解决问题

审题,明确图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一共有48人,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限坐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坐12人每辆120元。

独立思考,探索策略,想:既要刚好坐完48人,钱还要花的最少,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思考的过程:(幻灯2,投影几种方案) 生1:可以租3辆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 18×3=54(人) 160×3=480(元); 生2:12×4=48(人) 120×4=480(元)

生:18×2=36(人)36+12=48(人) 160×2=320(元) .3...................................320+120=440(元) ..............生4:12×3=36(人) 36+18=54(人) 120×3=360(元) 360+180=540(元)

(4)比较上面几种方案

明确:既省钱又刚好坐满不浪费,不留空位。 ....................对比上面几个同学的做法,可以看出第三种方案最合适。(5)教师补充强调:

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②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③在选择最佳方法时,要多用几种方案对比后才能选出最合适的。

(6)如果旅游人数改成40人,哪种方法最合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先说说自己的方案,然后快速计算并选择出最佳方案来。(投影选定最好方案) 2.活动二:购买纪念品。(播放幻灯4) (1)出示64页玩偶图。知道已知信息和问题。 (2)分析理解条件和问题。明确:买够30个花钱最少。 (3)结合书上的表格,独立完成。(幻灯5) (4)集体反馈个人的作业情况,并比较最佳方案。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三、巩固练习

用同样的思路解决64页第3题。分男女生各完成一题。 四|全课总结:谈谈自己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我们一起去游园

明确:既省钱又刚好坐满不浪费,不留空位。

(一)18×3=54(人) 160×3=480(元);

(二)12×4=48(人) 120×4=480(元)

(三)18×2=36(人) 36+12=48(人)

160×2=320(元) 320+120=440(元)

(四)12×3=36(人) 36+18=54(人)

120×3=360(元) 360+180=540(元) 答:选择第三种方案最合适。两辆大车和一辆小车的方法最省钱。

5.8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判断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做好玩儿的数学游戏,想参加吗?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哦,我看见了!大家都想参加,仔细观察,精彩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师出示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这是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贾老师要把它藏在贾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看好了啊! (师把手藏在桌子后面,然后把玻璃球放入一只手里)来,猜猜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有的小朋友猜会在左手中,也有小朋友猜会在右手中。 能不能确定在哪只手里? 大家都说不能确定! 为什么?

小朋友一定会说:因为刚才右手打开了,那它肯定藏在左手里。

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

哦,因为贾老师只有两只手。现在排除了一只手,就只剩另一只手。

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当我们排除了一种可能,它就可以确定是另一种可能。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5页情景图,推理每个人是哪个小组的。(1)读题理解题意。(幻灯2)

(2)自学提示:根据统计表来推断,他们分别在哪一个组。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教师集体订正答案。(幻灯3)

分析: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就可能是电脑和航模。 淘气不是电脑,就可能是足球和航模。 奇思喜欢航模,只能是航模。

再次理解表格法,按照上面分析填表。(点击幻灯3) 结论:由此看出,排除奇思是航模,淘气只能是足球,笑笑只能是电脑。

这是我们就运用了推理方法,把很多线索连续起来思考,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数学中推理的一种方法排除法。

2.出示66页推理飞机模型该放在哪个位置?(幻灯4)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可以用表格法排除。 (3)小组交流反馈后,集体交流。(幻灯5)

三、总结与反思。其实排除法就是先把已经知道的条件逐一排除,一层一层得出答案。

四、作业布置。练习册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有趣的推理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 ×

笑笑× × √

奇思× √ ×

推荐第9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 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周雅斯 二年级(7)班 2015年4月1日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 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2、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另一半。) 师:出示汉字“日”,大写字母A,笑脸图、数学的8字,等一些对称图案。(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老师让你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看看你从图片当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图片(蜻蜓、脸谱、树叶、蝴蝶)

边出示边问这是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对折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只蝴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3.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4.师:刚才咱们在对折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

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 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5、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6.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动手验证,感知探究

师: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广泛,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下(播放课件),这个图形你见过吗?在哪见过?它们 美吗?(美)那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小手创造一幅对称 图形呢?(想)

在大家动手之前呢,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周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

1、提问:老师是如何剪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先对折再剪)

课前,周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纸,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2、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剪,教师指导)

3、展示作品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1、找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今天我们以前认识的三个图形也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但它们的对称轴找不到了,希望你们动手折一折来帮助它们。(生动手折)找到之后把它画下来。(展示)

师:(师作示范)同学们请看,只要我们把圆反复对折后,就会发现它有很多条对称轴了,所以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你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今天啊,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全体起立,跟着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时摆出一个对称姿势。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

现,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五、学生作业

1、数学练习册

2、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六、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七、课后反思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通过学生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为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儿童乐园》

德惠实验小学 侯晓丽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课题:儿童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了解乘法的具体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儿童乐园挂图”、试一试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趣:“星期天,儿童乐园中的小朋友真多”引入情境。(板书:儿童乐园挂图)

2、发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2+2+2+2=8(人) 4×2=8(人)或2×4=8(人)

要求: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

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

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2、活动

(二):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3、活动

(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4、活动

(四):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

1、2题。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作业

1、

2、【板书设计】

儿 童 乐 园

完成《自主学习天地》中本课的练习。 生活中哪些情况能用乘法表示?

法 乘 法

1、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2+2+2+2=8(人) 4 × 2 = 8(人)或2×4=8(人)

: :

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2、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3、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4、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1+2+3=6(人)

3+3=6(人) 3×2=6(人)或2×3=6(人)

2+2+2=6(人) 2×3=6(人)或3×2=6(人)

【教学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循环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取长补短,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让学生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第11篇:“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二年级)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二年级)

东台市头灶镇小学 丁银辉(224247)

【教材简解】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页的例题、第41页“试一试”, “想想做做”第1—4题。这节课教学的加法估算,范围限制在两个加数都接近整百数,而估算的结果也用整百数表示。教材选择四种家用电器的单价作为素材,在例题中安排学生估计“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试一试”安排学生设想另外选购例题中的其他两件商品,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想想做做”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练习,第1题判断一些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第

2、3题安排估算练习,第4题判断计算的准确值比估算出的数值大还是小。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掌握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设计理念】

1、体现计算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依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探索材料,并提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估数、估算,潜移默化地感受估算的意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

2、从关注估算技能目标转变为关注估算能力形成的过程性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做到同时落实;

3、充分尊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独立探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感悟估算。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猜手机的价钱,引入新课,接着出示4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 “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要用几百元?”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估算的基本方法——把两种商品的价钱都看做接近的整百数,再把两个整百数相加。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行购买其他两件商品的所需钱数的的估算。巩固练习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估计一个三位数接近几百;第二层次,先把每个加数看做整百数,估计出结果再笔算,加强估算和笔算的对比;第三个层次,用估算的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判断两个数的和够不够某个整百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老师前些日子去商场买了一款手机(课件出示手机图片),它的价格大约是500元,小朋友能猜出它的实际价格是多少元吗?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如498元、490元、512元、504元等。 课件出示这款手机的价格496元,让学生对照,猜得是否合理。

讲述:其实大家猜得都比较合理,因为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接近500元,也就是大约是500元。

2、商场里还有很多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电话机97元 电饭煲192元 自行车403元 电风扇105元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每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近哪个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学生在猜数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大约”含义,而且情绪高涨。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知,过渡自然贴切。

二、自主探索,掌握算法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问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97+192 提问:这道题不要求我们算出准确的钱数?要求的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办? 先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探索算法,再交流中体会估算的方法: (1)看97和192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2)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得到的就是大约需要的钱数。

学生汇报:电话机的价钱是97元,97元接近100元;电饭煲的价钱是192元,192元接近200元。100元加200元等于300元,所以,买一台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300元。

讲述:这样的算法就是估算(板书:估算),你们估算的方法是对的,但估算的过程不必全写出来,老师教给你们一种简便的写法。

板书:97+192≈300(元)

约等号

讲述:“≈”这个符号叫做约等号,表示大约相等的意思,读作“约等于”。(学生练习写约等号)

提问:算式中为什么不能写“=”呢?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示大约等于呢?(让学生体会既有等于的意思,又表示不完全相等)

2、教学“试一试”

提问:现在你能用刚才的方法估算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吗?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汇报:自行车的价钱是403元,接近400元,电风扇的价钱是105元,接近100元,400元加100元等于,所以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500元。(板书403+105≈500(元))

提问:如果我们带500元能买回这两件商品吗?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通过讨论,形成不能买回的统一认识及原因,把403看作400,少算了,把105看作100,也少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结果小。

提问:下面每人设想任意选购两件商品,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 学生汇报:

(1)买一部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97+403≈500(元) (2)买一个电饭煲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192+403≈600(元) „„

小结: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把要买的商品的价钱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得到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设计说明】估算的方法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所以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掌握方法,而约等号及其含义则采用讲述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统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你知道下面各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

3、49

2、69

5、20

7、8

13、58

9、90

4、29

6、40

7、39

9、602 学生自己思考后,同桌两人一组开展活动:一人报数,另一人说出这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估算下面的结果,在括号里填上整百数。

学生各自填写,指名说出填写的数。追问:这个数是怎样口算出来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用约等号直接在书上表示出估算的结果,再把竖式写在练习本上。

提问: 199+297笔算结果是496,估算结果大约是500,为什么估算的结果比笔算的结果多一点呢? 403+208笔算结果是611,估算结果大约是600,为什么估算的结果比笔算的结果又少一点呢?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199+297,把199看作200,多算了,把297看作300,也多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结果大;同样的道理,403+208,把403看作400,少算了,把208 看作200,也少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结果小。

想一想,其他几道题的笔算结果为什么有的比估算结果大,有的却比估算结果小呢? 【设计说明】笔算和估算都是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把估算和精确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前让学生估算或计算后让学生用估算验算,有利提高精确计算的正确率,帮助学生认清估算和精算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由被动估算向自主估算的转变。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

一、二年级的同学去看木偶戏,瞧!他们多开心呀!一年级195人,二年级198 人,剧场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班内汇报交流,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汇报后小结:一年级195人,接近200人,二年级198人,也接近200人,因为这两个数都小于200,所以它们的和一定小于400,所以可以得到结论:400个座位够坐。 【设计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题通过展现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了不少问题,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出发前就要先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买过东西以后,还要估算一下钱花得对不对。除了买东西之外,还有许多事情也用到估算,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看看哪里还用到估算,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这样的小结,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引向课外,进一步拉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第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多边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逐步清晰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 呈现:

1.第一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

要求1:其中有一个图形,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你能找到它吗?并说一说什么地方不一样。 学生找出:

揭示:其他图形都围起来了,这个图形没有围起来。 2.第二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的线都是直的,这个图形有一条线是弯的。

第 1 页 揭示:直的线 曲的线 直线图形 曲线图形 3.第三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都有4条边(4个角),这个图形只有3条边(3个角)。

揭示:三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4.这些四边形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认识一般四边形。

揭示:四边形家族里除了有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还有其它的四边形。

总结:刚才,找出了与众的三角形。看的是什么? 揭示:边 角 科学家在研究图形的时候,都要研究图形的边和角,看看他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5.进一步清晰“边”的概念

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直直的,平平的。

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6.画一画:

如果要在纸上画一个四边形,要画出几条边呢?在白纸上任意地画一个四边形。

交流。选择任意四边形呈现。

第 2 页 提问:这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7.找四边形。

8.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

分别取个名字。

揭示: 五边形, 六边形。 9.创造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二、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里的几个新朋友,它们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怎样判断它是几边形呢?

三、课本练习

第 3 页

第13篇:近似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近似数 小学教师:宁德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1. 接着数数。 199

8、()、()、() 999

7、()、()、() 49

7、()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9961008 () >() >() 205306 402 ()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调查育英小学的学生数,“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人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课外训练

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典型例题

例1 学校购回一批书,编号为200~399,请问,这批书有多少本? 分析:因为这批书的编号是200~399,应从200号算起,也就是说这批书包括200号在内,到399为止,同时也包括399号在内,那么这批书的本数应为399号减去200号,再加上200号本身这一本,即399-200+1=200(本) 解:399-200+1=200(本) 例2 5642中的4表示()

5624中的4表示()

4652中的4表示()

分析:由于“4”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5642中的4在十位上,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5624中的4在个位上,表示4个一;而4652中的4在千位上,表示的是4个千. 解:5642中的4表示(4个十) 5624中的4表示(4个一) 4652中的4表示(4个千)

例3.只有两个“0”,并且“零”都不读出来的四位数有多少个? 分析:这道题对所写的数有3个要求:有两个“0”,“零”都不读出来,是四位数.根据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知道,这两个“0”都在数的末尾.就像这样:□□00.

1~9这9个数字,□里都可以填.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如1100、1200、1300、1400„„1900(共9个); 2100、2200、2300„„2900(共9个);3100、3200、3300„„(共9个);„„9100、9200、9300„„9900(共9个) 解: 共有81个. 例4.用

2、0、

9、8四张卡片,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

分析:用数字组成最小的几位数时,要尽量将几个数字中最小的数字放在最高位上,而将最大的数字写在最低位上,依次类推出其它数位上的数据.这道题的四张数字卡片中,有一个较特殊的数字是“0”,因“0”不能写在最高位千位上(否则写出来的是三位数),只能将“0”放在次高位——百位上,而将剩下的3个数字中最小的数字“2”写在最高位上,所组成的最小四位数是2089.写最大的四位数的方法与此相反.

解:用

2、9.0、8四张卡片,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2089),最大的四位数是(9820).

例5.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解答.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目,图中给出三个已知数,可以提出简单的加减计算问题.

解: 游乐园今天划船的比坐小火车的多多少人? 游乐园今天坐摩天轮的比坐小火车的人少多少人? 游乐园今天划船的人比坐摩天轮的人多多少人?

11

11、、、、熟练地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2、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二二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三三三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一一一一)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归纳整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算式的意义。 15×3

1.5×3

15×0.3

15÷3 28×2

2.8×2

28×0.2

2.8÷2 25×5

2.5×5

2.5×0.5

2.5÷0.5 12×4

1.2×4

0.12×0.4

0.12÷0.4 2....思考: ①小数乘法的意义有几种情况,是按什么划分的?分别是什么? ②小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乘法的意义包括两种情况,按乘数是整数还是小数划分。当乘数是整数时,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乘数是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小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素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比较归纳、整理: 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二二二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说出下面各题的积中各有几位小数。 23×0.5

21.4×0.7

27.5×12.03

1.84×0.026 你是根据什么确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为什么? (小数乘法中,积中小数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因为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因数扩大了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要使积不变,就要缩小多少倍。) (2)根据4×25=100,75×52=3900,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吗? ①0.4×2.5=(1);②0.075×0.52=(0.039)。 提问: ①式中的因数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没有小数部分?②式中的因数共有五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三位小数?(因为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是零,根据小数的性质被划掉。) (3)计算并验算: 67×75=

836×25=

125×24=

回答: 0.67×7.5=

8.36×0.25=

0.125×2.4= 小结: 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计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相同点: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 不同点:小数乘法,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4)口算: 0.8×4=

4×0.8=

0.05×20=

20×0.05= 0.03×9=

9×0.03=

1.9×5=

5×1.9= 观察上面的算式:谁的积大于被乘数?谁的积小于被乘数?(乘数大于1时,积小于被乘数;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被乘数。) 练习:在下题的○中填上>,<或=。 ①1.6×1.2○1.6;

②1.4×0○1.4; ③0.24×5○0.24;

④3.7×2.1○3.7; ⑤0×7○0;

⑥0×2.8○0。 上述规律对于⑤,⑥两题为什么不灵了?应该补充什么?(上述规律应该补充“被乘数不为零时”。)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并验算 1.89÷0.54=

7.1÷0.125=

0.51÷0.22= 提问: ①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了几倍,被除数也扩大几倍。) ②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数除法需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后面添上0再继续除。) (2)口算: 4.2÷0.6=

1.5÷5=

3.2÷0.8=

2÷4= 哪些算式的商大于被除数?哪些算式的商小于被除数?为什么? (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练习:在下面的○中填上>,<或=。 30÷0.6○30

1.8÷9○1.8

0÷0.2○0 3.6÷4○3.6

27÷0.3○27

0÷1.2○0 上述规律应该补充什么?(上述规律应该补充“被除数不为0时”。) (三)综合练习1....口算: 39.78×1=

3.6÷3.6=

2.87×0= 1×0.56=

7.8÷1=

0÷2.87= “1”与“0”有什么特性? 2....计算并求近似值:怎样取积、差、和、商的近似值?(先算出积、差、和后,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时,要除到需要保留的数位的下一位,然后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四四四

四、、、、练习练习练习练习::::

一一一

一、、、、初步训练初步训练初步训练初步训练

11

11、、、、据据据据216216216216××××32323232====6912691269126912,,,,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21.6×32=

2160×32=

0.216×32= 2.16×32=

216×320=

2160×320= 22

22、、、、据据据据321321321321××××23232323====7383738373837383,,,,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21×23=

3.21×2.3=

32.1×2.3= 32.1×0.23=

3.21×0.23=

321×0.023= 33

33、、、、根据根据根据根据108108108108××××145145145145====15660156601566015660,,,,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

10.8×1.45=

1.08×1450=

0.108×14.5=

1.08×0.145=

0.0108×14500=

10.8×0.145= 44

44、、、、根据第一栏的积根据第一栏的积根据第一栏的积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很快很快很快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写出后面每栏中的积。。。。

因数 32 320 32 3.2 0.32 0.32 0.32 因数 15 15 150 15 15 1.5 0.15 积 480

55

55、、、、用用用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

精确到个位 保留一位小数 精确到百分位 保留三位小数 0.7963

3.0498

9.9495

1.9205

666

6、、、、填写下表填写下表填写下表填写下表::::

93.6 24

9.36 ÷18=

36÷

48 =

0.639 72 二二二

二、、、、口算口算口算口算。。。。

0.8×7=

1.5×7=

1.32×8=

0.9×0.3= 3.5×0.2=

2.01×0=

0.7×4=

0.05×4= 4×0.3=

12.5×8=

2.6×3=

4.1×2

第14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一数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通过拨一拨摆一摆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万以内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教材分析〗本节课把认数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教材的编排可分三部分:认识生活中大数(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及估计现实生活中的大数。首先,本课通过四幅生活实例图,说明生活中有大数,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材又安排找一找生活中大数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并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操作活动,感受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教材又通过说一说、填一填、涂一涂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具体感受。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一千页的书有多厚,结合实际想像一千名学生在操场集合是什么样的,万人体育馆有多大,从而感受一千和一万有多大。然后,教材通过填一填,使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为本单元教材第二部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打好基础。最后,教材通过说一说个、

十、百、千的几何模型及涂一涂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具体感受。〖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东站小学地处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火车站附近,占地面积5194米2,是兰州市一级一类标准化学校,是兰州市首批承担全国课改实验学校之一。全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人数1055人(学生来源于一般居民家庭的占93%,干部家庭的占7%左右),有课改实验班15个。教室配有幻灯机、双向闭路电视。在课改实验的推动下,连续三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和金奖,2001年被城关区教育局评为课改先进集体。近三年,教师撰写的56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全国、省、市、区

一、

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师生中获国家、省、市、区各级奖励达647人次,集体34人次。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教具准备:电脑、视频展示台、课件、正方体、千页书一本。学具准备:计数器、每人两个由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红色水彩笔、胶带、剪刀。(一)联系生活,提供信息,感受新知1.数一数(1)这几天同学们都在数夜空中的星星,那么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大约有多少颗?谁愿意告诉大家数的结果?(2)请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信息。电脑出示:夜空图,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3)读一读。2.提供信息,感知生活中的大数(1)电脑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①请看这两幅图,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在祖国的什么地方?有多高?②同桌互相议一议,并反馈结果。③请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信息。电脑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约8848米。④读一读、想一想1米有多高,用手比画比画。那么468米有多高?8848米呢?(2)电脑出示:鸟图。①想一想我国发现的鸟类有多少种。②请看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的信息。电脑出示: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166种。③读一读。3.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1)我们已经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约8848米,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3000颗,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166种,像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哪些?(2)请五人小组议一议。(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4)同学们刚才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大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教具: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2)这个正方体是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的,请同学们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3)学生数,但数不清楚。(4)为什么数不清楚?(生:有的看不见。)这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好奇,想拆开来数。2.动手操作,探索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1)(把大正方体放在视频展示台上)请认真观察大正方体由几层组成,一层有几条,一条有几个小正方体组成。(2)反馈观察结果。一条有10个正方体组成,一层有10条,表示几个十?(表示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这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组成。你们能摆出这一层吗?(3)摆一摆,数一数,探索新的计数单位百千之间的进率①五人小组合作摆出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一层。②各合作小组数一数摆好的这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③(视频展台上)展示10个合作组摆好的作品,评出优胜组。④让我们一起拿同学们摆好的作品摞出一个大正方体。出示:一层。这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生:100个。)边摞边数:一层100个,二层多少个,三层呢?九层呢?问:900是几个百?(9个一百)再添一层是几个一百?(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多少?从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4)看一看,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探索千万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①电脑出示:1个大正方体有1000个小正方体,2个大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个呢?9个呢?(生:9000个。)9000是几个千?(生:9个一千)再添1个大正方体,是几个一千?(生:10个一千。)10个一千是多少?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②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千万的实际含义a?背鍪敬呛!?(a)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页?(生:1千页。)(b)10本这样的书有多少页?(生:1万页。)(c)用手比画一下1万页有多高。b?蔽倚S卸嗌倜?学生?(生:大约1千人。)(a)电脑出示:升国旗图,结合这个图同学们想一想平时我们升国旗时,全校师生在操场的情境是什么样的。(b)再想一想像我们学校规模一样的10所学校共有多少名学生。(生:1万人。)这1万名学生站在操场上升旗是一个怎样的情境?(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那么,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第29页说一说)(1)学生在书上独立试做。(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说,师用电脑演示。)2.用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第29页涂一涂)(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2)根据小方格排列规律独立涂出238个小方格,并能使大家一眼看出你涂的是238个小方格。(3)集体反馈。作品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涂的。3.填一填(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2)①653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②2300是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的;③1万是( )个千。4.说数、拨数比赛同桌合作进行,一人说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数,比一比看谁说得多,拨得快。(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整节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探索和体验生活中大数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注意观察,从生活中找出大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大数。从操作中感受到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实践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说数、拨数比赛,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这节课,学生始终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学习新知识。一节课下来,全体学生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案例点评〗本节课设计新颖,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时间运用得当,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语言亲切。课堂氛围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多方面的发展,把教学目标寓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感受计数单位千万,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数感。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感知新知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倾听、思考、观察、分析等多种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教师还能恰当地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互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标准》的理念。

第15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比一比

〖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有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广西柳州市文惠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好。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课堂实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组活动卡片。(一)森林游戏――比大小(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探索、体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你们看,小老虎和小狐狸玩得正高兴呢!小动物邀请同学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森林游戏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2.提出问题(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小老虎和小狐狸每人翻开了一张卡片(1084,982),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分别翻开的卡片,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两个数,再想一想它们俩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1: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还没有满一千,而1084已经超过了。师:你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也认为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只有三个数字,而1084有四个数字。师:你是说数字多的数一定比数字少的数大,对吗?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生2:比如说,1350和350,1000和100,都是数字多的大。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能举出例子吗?生3:我不同意。(生3想了想,举了2个不成立的例子,被同学们否定了,最后同学们都同意了生2的观点。)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数位多的数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师:第一局比赛小老虎赢了,小狐狸输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生1:小狐狸,别灰心,你还有机会呢!生2:小狐狸,我们为你加油!(2)两个四位数的比较第二局比赛开始:小老虎和小狐狸翻开的卡片分别为3756,4184。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生1:这两个数的数位一样多了。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一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它们到底谁大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结论。组1:4184大,因为4184是4千多了,而3756还不到4千。师:你们是直接比较了它们的千位上的数字对吗?一个是4,一个是3,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生3:看他们最前面那一个数字,谁的大谁就大。师:也就是说比较它们的最高位,谁的数大谁就大。那现在4比3大了,还要不要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呢?生1:要。师:那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百位上的两个数字,1比7要小了,那是不是说4184要比3756小了呢?(学生集体自发地在课堂上讨论起来。)生2:还是4184大,因为它的千位上的数已经比3756的大了,所以百位上的数小一点也不要紧了。师:那我们还用不用往下比呀?生:(齐答)不用了。(得出结论:数位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师:刚才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赢了一局,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了。这一局谁赢了,谁就是今天的大赢家。(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多媒体演示第三次翻开的卡片为5102和5184。师:你们已经知道谁赢了吗?生:小狐狸赢了。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次它们都是四位数,而且它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也相同。生1: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大。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十位呢?而不比较其他的数位呢?生1:它们的千位和百位上的数都一样,所以不用比了。师:你说得真棒!其实你还是比较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对不对?谁再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生2:从千位比起,它们一样大;再比较它们的百位,还是一样大;就比较它们的十位,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比5102大。(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师:小狐狸成为今天的大赢家!(二)小组游戏――摸卡片(活动目标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师: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你们想不想参加它们的游戏呀?生:(情绪高涨)想!1.师宣布游戏规则。(边宣布,边示范活动方法。)(1)四人小组为单位,拥有一叠卡片。(2)小组成员轮流摸卡片,每人每次摸出2张卡片,自己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一张卡片上的数大,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判断正确则轮到下一位同学,判断错误则再摸一次。2.组长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3.老师评价小组合作,奖励合作卡。(三)排队(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刚才,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本班学生较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4.汇报讨论结论。生1:先找出99排在第一个,然后在387,809,345中拿出345排在第二个,387第三,809第四,最后再观察1752和4300,1752排在第五个,4300排在最后一个。师:她的方法真不错,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三类。谁听出来她是怎么分的?生2: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四)最小三位数和最大三位数(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数的大小,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叠卡片,所有的三位数都在里面,你能猜得出里面会有几吗?生1:354。生2:522。生3:189。(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位数所涵盖的范围,感知三位数这一概念的意义。)师:里面有那么多的三位数,那你能找出最小的和最大的三位数吗?个别回答,集体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1.小组讨论最小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几。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五)猜数游戏(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1.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课件演示:□□00)(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猜数问题,教师予以正确回答,引导学生进行猜数。)生1:1200。师:太小了。生2:5000。师:大了一点。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六)说一说,评一评(活动目标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1.提出问题: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教学反思〗这一堂课是我在校数学组里上的一节教研课,课后数学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我也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1.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案例点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16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册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作为平面图形家族一员的平行四边形却是第一次出现。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又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虽然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创设活动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变魔术吗?(生自由回答。)师:现在老师要变魔术给你们看一看。(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教具,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反复做几次。)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跃跃欲试。)(二)探索新知1.做一做(1)师:同学们,你们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你在拉动时注意观察拉动后的长方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新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说一说。(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教师在小组内随时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发现长方形拉动后角不再是直角了或是角的大小变了,但边的长短没有变。)(2)以小组汇报方式在全班反馈:新图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描述新图形的形状。(学生语言表达不一定清楚,但只要意思对,教师这时都要给予鼓励。)(3)你们知道长方形变化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吗?(学生回答。这时有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是平行四边形,如说不出教师可以直接揭示。)(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体验、小组交流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2.说一说(1)师:这样的图形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儿?(给学生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是为了有较完整的思维,小组交流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2)小组形式汇报反馈。当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时,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鼓励他把话说完整。(3)课件演示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感到平行四边形离我们并不远。)3.画一画(1)师:你们想把刚才在生活中找到的这些平行四边形在点子图中画出来吗?(2)出示附页3中的点子图。学生动手画一画。(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随机指导。)(3)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评价中自我反思。)4.拼一拼(以游戏的方式进行。)(1)师:现在我们来做拼图游戏,用你们手中的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认识的平行四边形。(2)生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组合拼出平行四边形。学生拼图过程中可以与同伴随意交流。)(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以上的数学活动,可能已经疲劳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此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拼一拼,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三)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实践作业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图形――平行四边形,并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找到它。请你们对生活中物体再进行观察,去找一找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图形。〖案例点评〗本案例中,教师借助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之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然后再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又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从实物情境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并在头脑中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第1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 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通过走老猫分鱼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认识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 : ,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 )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 师:,昨天猫妈妈钓了一些鱼回来后要分给小猫吃,(出示12条鱼)请同学们帮猫妈妈把这些鱼分放在这4个小猫的盘子里.大家看一下是( )条鱼,平均放在( )个盘子里,每盘放( )条.谁能说一下12条鱼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 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 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 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3 )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 ,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 3份呢?每份会是( )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

2例5(教材第19页略有改动)

师: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就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 根棍代替鱼摆一摆,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吃鱼/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读一读并说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第18篇: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统一单位的意识以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掌握用尺子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老师有个问题需要问大家,大家猜一猜,在古代,人们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视频,观看视频。

师:两个人同测量一匹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师:统一用拃作单位长度,是否就正确了呢?下面先观看小裁缝的烦恼小视频,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提出问题。

师:现在,开启咱们智慧的小脑筋,如果让你解决裁缝手小量出物体长度小,这位顾客手大量出的物体长度大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回答。

师: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同学们回答的真准确。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现在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尺子

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们认识吗?

师: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师:咱们手里的尺子和黑板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呢,仔细观察,请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注意强调0一般作为起点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让孩子在尺子上找到1cm。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cm?

师:用手比划一下1cm有多长,5cm有多长,8厘米有多长。 师:生活中,那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呢?

注意强调:这些物体都比较短,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师:上课之前老师让你们放在铅笔盒下的小纸条拿出来,先估计下是几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测量,同桌相互讨论下,如何用尺子测量,并说出方法。 学生回答并展示测量方法。

师: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个测量小儿歌。大家齐读。 师:用这个小儿歌判断下,下面哪种测量方法对。

4、小练习(1)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数学书长约(

)拃(zhǎ)。 (2)黑板长约(

)庹(tuǒ)。 (2)找一找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从(

)到(

)还是1厘米。

纸条长( )厘米。

5、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作业

量一量你手掌的宽度,你父母手掌的宽度。

四、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一、统一单位

二、厘米(cm)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 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19篇: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小正方体、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简单讲述)

老师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你们想听吗?

讲述故事:主人公科利亚刚刚5岁的时候,只会数到十。他妈妈要带着她去别的地方了,所以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四年过去了,妈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这个时候科里亚已经是一个9岁的大孩子了。

他回到家里惦记着他的木匣,于是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你们说他能挖到他的木匣吗?

小朋友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预设: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 10步的长度也变了,所以找不到了。 如果你是科利亚,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更好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吗?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说尺子。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师:对啊,小朋友身边都有尺,它呀,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直尺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找到彼此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吗?再和老师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何相同之处。

1.认识直尺。

观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将直尺放在一起观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交流各组的发现(以下顺序可互换)) ①直尺上的数字:(出示直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把直尺上的数字。老师的是尺的一部分,你的尺上数字是从几到几的呢?生回答

师:数字有多有少,但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你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0”开始的(师指出是“0”刻度线)

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了吗? ②直尺上的竖线: 生:很多竖线

师:是的,有很多竖线,我们把尺上的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长刻度线下面都对应着一个数字,对应几就是刻度几,这就是刻度

1、

2、3„„(课件展示)

2.认识1厘米。

(1)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两个字母,cm,(课件突显两个字母)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师:它表示的是厘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它就藏在我们的直尺上。

1厘米是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课件,红色横线展示)

(2)师:除了这一段是1厘米,直尺上还有1厘米吗,你能自己找到吗? 找一找,说一说„„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是刻度6到几也是1厘米呢? 预设:生回答:刻度6到7,刻度6到5也是1厘米。

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评价学生真不错,我们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会有不同的收获哦。 (3)刚才找了尺子上的1厘米,接下来老师把1厘米从尺子上变出来,看谁看得最仔细。 师实物投影示范: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分别对准刻度线0和1,然后保存手指不动,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拿起来,横放竖放,放远放近,问学生这是1厘米吗??然后告诉学生,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

学生自己试试看,再放到尺子上比比。记住了吗? (4)直接手势比划出1厘米,再调整。

轻轻地闭上眼睛,1厘米有多长呢,记到脑子里去了吗?

接下来请你们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教师直接对学生的比划进行纠正) (5)身边的1厘米

师:那你们用比划出来的1厘米来量一量身边或者是身上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预设:手指宽,纽扣,图钉的长,书本的厚度,橡皮,田字格的一边长,小正方体„„ 老师也找了些东西藏在这些数字下面,你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判断。

当出示小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验证一下,把小正方体放进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指面之间,看看是不是1厘米。

师:找了那么多1厘米长的物体,那你们觉得长度是1厘米的东西怎么样? 预设:很短,很小。

师: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几厘米。(提醒学生尺子放好) (1)课件出示2厘米的线段(下面有尺子) 谈话:你知道这条线段多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它有2个1厘米,所以它是2厘米。 预设2:它从0到2,所以是2厘米。

师评价:对啊,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它包含了2个1厘米,所以是2厘米。马上就把我们刚才交的好朋友1厘米用上去了,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真棒!

(2)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习题)这条呢? 出示4厘米的线段(尺子在下面),这是几厘米呢? 提问:4厘米里包含( )个1厘米呢?

7cm厘米有(7)个1cm,6个1厘米是(6)厘米,8厘米里面有8个( 1cm )。 小结: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0开始测量,有几个1厘米它就是几厘米。 (3)测量长度,估计长度。

A、请学生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写下来,师巡视测量方法。

找出错例和正确的测量方法,投影展示,说说你赞成哪种测量方法?为什么? 再请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是多少? B、在量之前,谁能来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呢?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提问:这次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友情提示吗? 测量的时候尺子一定和测量的物体要放平,从刻度0开始测量。

4、画一画

学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呢?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吧。

生自己操作,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桌相互交换量一量是否是5厘米。、课件展示画法,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连起来。 自己再画一条喜欢的线段,喜欢几厘米就画几厘米

5、拓展提高:红色彩带的长度(坏的尺子)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抢答)。(课件展示5厘米)

生可能会出现5厘米和6厘米两种答案。

师:我听到两种答案,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有争论。但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要尽量想办法说服他们。(先请认为是6厘米的说)

预设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预设2: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预设3: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预设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

师评价:孩子们,通过刚才这个争论的过程,,我看到了我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坚持自己的意见,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才大家说的都有自己的理由,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那这个答案到底是几厘米呢?不是老师说了算的,我们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师生齐数几个1厘米。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小结:是啊,几个1厘米连起来就是几厘米。

6、认识大约几厘米

出示大手掌,猜猜看这是谁的手掌呢?告诉学生这是老师的手掌,我想量一量我的手掌宽是多少?(课件出示图片和尺子,课件出示大约几厘米)

再出示小手掌,再猜这是谁的手掌呢?告诉学生这是我女儿的手掌,她今年才4岁,我们来量量她的手掌有多宽?(尺子出现,大约几厘米)

(1)像这样比几厘米少一点点,或者比几厘米多一点点,可以说是大约几厘米。 (2)量一量你的手掌宽

(3)汇报交流:有的手掌宽大约6厘米,有的宽大约7厘米,因为我们的手不一样大,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4)自己读一读,记住它们。它们可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子哦。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帮科利亚找到了测量长度的好方法了,他一定会非常感谢你们的。回家后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来量量他们的长度吧。

第20篇:小学数学_二年级下册_租船__教学设计

《租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借助师生出游租船的情境,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环节,利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答案的由来;第三个问题沟通实际问题与有余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列式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余数的意义,能准确地计算有余数除法,并能解决商几余几的问题。

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学习生活数学。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灵活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3.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春天到了,淘气和笑笑班上的同学准备去公园游玩。到公园你们最想做什么?

2、你们知道淘气和笑笑他们最想做什么吗?(划船)

3、板书课题:租船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1) 从情境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 “限乘4人”是什么意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对这条数学信息的理解。“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上可以做1人、2人、3人、4人,最多可做4人,但不能超过4人,不然就不安全了。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22个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2)“至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1) 学生讨论:

①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②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把学生的作品展示起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③讨论怎样理解“至少”与怎样回答问题。如果每条船不坐满的话,需要的船就会很多,而不是最少。所以首先要坐满5条船,“剩下的2人”能不能到5条船上挤一挤呢?因为“限乘4人”,剩下的2人还要再租一条船,所以答案是至少要租6条船。 (2)你能列式解决吗? ①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作答。 ②集体列式进行计算作答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4、小结: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1)学生试着说一说

(2)教师总结:解决“至少”类型的题目用“进一法”。

5、教材P11“试一试”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自己尝试着完成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发现老师做题中的错误,并指正。 (3)归纳总结解决“最多”类型的题目,用“去尾法”。

三、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我是编题“小专家”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船 至 少:进一法 最 多:去尾法

课后反思:在教学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在讲解中让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并在现实活动的情境中,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