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设计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微型课教学设计

复习: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家司马迁和他的作品《史记》并翻译了这篇文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圯上敬履》。展示投影

留侯张良者,先韩人也。先祖曾为五代韩相。20岁,秦灭韩。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曾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百二十斤,刺秦王不成。秦皇帝大怒,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张良,先韩人,其先祖曾为五代韩相。20岁时,秦灭掉韩国。张良家童几百人,以万贯家财遍访刺客刺杀秦王,为韩报仇。得到大力士,做一百二十斤铁锤,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王大怒,巨额悬赏捉拿刺客。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亡下邳。这片文章讲述的就是张良在下邳时的传奇经历,让我们重新走进文本,走进张良。首先让我们齐读课文。

问题探究:

1、本文围绕张良讲了哪两个小故事?请分别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板书

张良敬履

赴约得书

2、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圈画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分析张良的人物形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在张良敬履中面对老人的无理要求能“长跪”体现了张良尊重老人、隐忍的特点;三次赴约体现了张良有错就改,诚实守信、坚持不懈的特点;得到赠书后时常诵读体现了张良的勤学刻苦。

总结:张良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才让老人赠书与他。可以说张良此次得到老人的赠书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因为这样,才使得张良能够成为汉初三杰之首,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那大家还知道有关张良的哪些故事?试着说一说

总结(看大屏幕)

刚才的这几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张良、韩信、萧何共同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被称为“汉初三杰”,同时也是汉代的开国功臣之一,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了一番帝业。刘邦曾经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对张良非常客观的肯定和赞赏。

可见,张良正是以自己性格品质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平坦大道,使得他在楚汉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三杰之中,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最后唯有张良,能够明哲保身,最后功成身退

4、展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度量。一般人被侮辱,一定会拔剑挺身而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而张良就是一个少有大志,胸有良谋的人,所以他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刘邦。正所谓成大业者先成人。有对联这样来评价张良: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质,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并在这种良好品质的陪伴下信步风雨人生!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再次感谢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谢谢!

推荐第2篇:微型课教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已知比单位一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一微型课教学设计

马关县第三小学

林现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比单位一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单位一。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准分率与对应的量。 教学方法及措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5分钟)揭示课题 看图回答问题

女生┗┛┗┛┗┛┗┛(单位1) 男生┗┛┗┛┗┛┗┛┗┛多1/4 问: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4”?

3、说说男女生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齐读例5,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完成教材阅读与理解。

2,自己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式。

板演:爸爸:┗┛┗┛┗┛┗┛┗┛┗┛┗┛┗┛┗┛┗┛┗┛┗┛┗┛┗┛┗┛

小明:┗┛┗┛┗┛┗┛┗┛┗┛┗┛

小组讨论说出等量关系式

板书: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15-8份(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8/15,说明爸爸是15份,小明就只能是15-8份),即就是7/15.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3,怎样列式? (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Ⅹ㎏。

(1-8/15)Ⅹ=35 (爸爸的体重*(1-8/15)=小明的体重 )

Ⅹ-8Ⅹ/15=35(爸爸-爸爸比小明多的=小明 )

算术方法: 35÷7/15

单位“1”指的量×对应的分率=对应的量

(35对应的分率是1-8/15)

对应的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指的量(35对应的分率是1-8/15)

4、小组汇报交流,解答问题(10分钟)

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Ⅹ㎏。

算术方法:

Ⅹ-8/15Ⅹ=35

(1-8/15) Ⅹ=35

35÷(1-8/15)

7/15Ⅹ=35

7/15Ⅹ=35

=35÷7/15

Ⅹ=75

Ⅹ=75

=75(千克)

5、回顾与反思(4分钟)

问题: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重,那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查?

预设1: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爸爸的7/15。35÷75=7/15 预设2:看看小明的体重是不是35千克。 75×(1-8/15)=35 三,小结(3分钟)

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

(1) 找准单位“1”。

(2) 弄清数量关系。

(3) 抓住对应。四,练习(5分钟)

四|课堂练习

这本课外读物我读了35页,还剩下2/7没有读。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要求:试着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五、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爸爸:┗┛┗┛┗┛┗┛┗┛┗┛┗┛┗┛┗┛┗┛┗┛┗┛┗┛┗┛┗┛

小明:┗┛┗┛┗┛┗┛┗┛┗┛┗┛

少8/15 爸爸的体重×(1-8/15)=小明的体重

爸爸的体重-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1-8/15)= 爸爸的体重

解:设爸爸的体重为Ⅹ㎏。

算术方法:

(1-8/15) Ⅹ=35

Ⅹ-8/15Ⅹ=35

3 5÷(1-8/15)

7/15Ⅹ=35

7/15Ⅹ=35

=35÷7/15

Ⅹ=75

Ⅹ=75

=75(千克)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

1、找准单位“1”。

2、弄清数量关系。

3、抓住对应。

推荐第3篇:“微型插花”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背景分析: 现行的人教版美术教材,在课程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学习方式、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特别是教材密切结合校园生活的内容以及集体活动的学习方式,为实施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和创新的余地。

新教材实施以来,全新的课改精神给部分老师带来了一些困惑,也因此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如何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问题;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和融入“美术文化”功能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等等。怎样才能从以往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的课堂教学中跳出来,怎样提高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封闭导致僵化,只有我们教师首先开放思想并具有创新意识,才能真正从全体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结合新教材设计的各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尽量摆脱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特别是要结合学校当地地区环境和学校条件以及不同的学生情况,让学生学习活起来,让他们更自觉,更积极,更自主的进行美术学习和创造,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灵活的学以致用的变通能力,参与集体活动及相互合作的能力等。与此同时,仍然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绘画等技能,在体验感受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美术活动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课前所思考的问题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本单元《校园艺术节》活动之二──《设计布置舞台》,就是为配合和实现当前美术教学改革各项目标及本单元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既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将本活动设计内容分为三个课时。前两个课时完成教室后黑板和墙面的装饰设计及制作。第三课时的内容设计,则是针对我校深处鄂西北山区的独特地理环境,以及初一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深,总喜欢临摹现成作品而缺乏自己创意思维的实际情况,比较灵活地处理教材中关于利用插花知识装饰舞台(教室)的教学内容。尝试进一步引导学生因陋就简,利用身边极其平凡的野花野草和废旧材料,“化腐朽为神奇”,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课时不断以教师的设问激趣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不但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需灵活而有创意地利用插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自己的美术设计给校园生活带来的美感,也使学生更热爱自己的校园和班级。并希望以此次美术活动来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信心

教学理念: 首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感受美,提高美术素质和高尚修养的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基本规律的同时,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改变旧式教学所形成的,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标准答案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新课程标准适当降低了双基难度,但课堂教学绝不能人浮于课,必须把握学科本位,抓住本学科特点,应在活泼生动的气氛中,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既要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点,又在学习生活中活学活用。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与课改精神和谐统—起来,不能盲目活动,缺少学科目的性。第三,评价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维评价方式,将教师简单的单方面的甄别性评价,改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诊断性评价”三位—体的评价方式.特别是教师诊断性评价,它包括预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及时调整即时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及其情感的投入给予高度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调动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创作的激情,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能够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并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插花艺术的分类及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特定环境设计的艺术美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求知、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学习品质。

情感目标: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变废为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重点:插花艺术的特点:包括整体造型、所用花材的形态及色彩配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2)互相评论作品设计的优缺点,鼓励那些缺乏自信的同学“表现”自我,表达自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研究课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成品、现有条件,特别是如何因陋就简,灵活地用废旧材料设计布置舞台与会场。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悟,导入阶段: 1.精心导入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对比”的方法,以实例为线索.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体验中自己探寻答案。

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图片的不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有插花的环境和没有插花的环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优秀的插花作品可以使得—个空间更文明,更雅致,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欣喜和快乐。

出示课题:──插花(留出空白,便于添加“微型”二字) 2.感知内容

教师运用课件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能力。初步体验插花的整体造型、色彩变化、花材的组织与配置给人带来的美感。学生带着问题看,然后讨论,用简洁的、自己的话来概括。

①看完影片中的插花作品,你对插花艺术有了哪些认识?有何感受? ②插花的美感从何而来? (二)教师导学,发展阶段: 1.教师小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师实例引导并小结,使学生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的,插花很美。它的美来自它独特的艺术形式、蕴涵的文明和精神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2.插花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a、东方式插花(中国插花和日式插花) 教师介绍插花的艺术分类及艺术特点,使学生对两类插花有大体的认识。 b、西洋式插花(传统插花和现代自由式插花) 提问:两类插花在造型(构图)上有何不同之处?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不同层次的同学.鼓励差一点的同学大胆发表看法.实施即时性评价,使其体会探究过程的快乐,进一步感受不同风格插花的美感。

教师鼓励并小结: 东方式插花──特点:具有强烈的东方艺术情调,使用花材少,叶疏枝少,以强烈的枝叶的形态和构图,形成特有的艺术节奏,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它轻描淡写,寥寥数枝却意味深长,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画。因此这种艺术形式的插花显得典雅古拙,耐人寻味。构图多为非对称式,显得生动活泼。

西洋式插花──特点:与前种插花正相反,枝密叶茂,红红火火,五彩缤纷,强调插花的色彩。其构图多以对称均衡为主,具有图案美和修饰美,端庄严肃,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 4.提问:插花所用花材的形态、色彩的配置有什么特点? 此问题是特别为后面环节中,需要学生自己选择采摘各种形态和色彩的野花素材而设置。

学生观察回答

花材的形态配置:枝叶及花朵的大小,长短变化丰富。

花材的色彩配置:所用花材之间色彩协调。东方插花色彩以“雅”为佳,西方插花则以“繁”为佳。

5.简单介绍插花道具:陶器、玻璃器皿、藤、竹、草编等。

教师强调──花器要根据设计的目的和用途及使用花材等进行合理、灵活的选择。与后面“微型插花”所需器皿选择环节前后呼应起来。

6.教师就现有市场花材进行东方式插花的演示示范。

强调此类插花的花材在高矮层次上和造型上灵动又均衡的处理。

教师针对后面学生的“微型插花”花材软小,玎用素材种类不丰的特点,设计制作比较简单的递进式的,前面花材较短小,后面花村较高的不对称组合穿插作品。对学生的“微型插花”起到定的引导作用。

提问:谁能看出老师作品的整体造型符合所知的哪一类插花? (三)体验思考、设计制作阶段: 1.质疑交流

启发并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

展示示范作品,教师提出问题: 插花很美,我们已经了解了插花的种类、特点及方法。那么能不能也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班级活动的背景设计中来呢? 学生:不行,市场卖的花材太贵。我们材料的准备就不足,无法进行。

学生:对,还要买花泥或插花器皿! 教师提示:动脑筋,能不能不需家长买市场上的花材,用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材料来制作插花作品呢? 层层启发,采用激趣法,激发学生动脑筋的热情使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得到延伸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乐趣。

学生:我们用彩纸? 教师:那也要家长买呀?再想想──看看窗外──

学生:我们可以用山上的野草野花!„„

学生:不行,野花草又软又小,没法插!„„

教师:办法都是想出来的,不要忘了,花器也要根据设计的目的和用途及使用花材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灵活的选择。

我们来个“脑筋直通车”的竞赛,大家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头脑最灵活,最具创意.能帮我们想出用山上野花草代替市场所售花材的办法来进行“微型插花”的设计,使我们的教室舞台背景更美,更有生机。野花草设计制作的插花作品也许比一般意义上的插花作品小得多,我们就叫它”微型插花”吧! 板书(在──—线上添加:“微型”两字) 2.合作探究

探究方向: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1.用野花草插花的想法是否成立? 2.用什么方法设计适合“微型插花”的小器皿? 3.选择野花草素材时应注意些什么? 4.“微型插花”的造型适合应用东方式非对称式插花还是西方团式插花? 教师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小结: (1)首先肯定:可以利用学校后山的野花草替代市场花材做插花材料。 (2)采摘花材的选择: 植物花朵:形状大小变化、颜色各异。

植物叶片:依插花前后层次的需要,选择造型比较特别、长短不

一、叶片大小不同的植物。如直而长的蕨类植物等。色彩也应有些变化,如酱红色、黄色落叶等。

(4)野花草插花方法:可以遵循东方式插花的艺术特点,来设计可单面欣赏的由前而后,递进式的不对称插花作品。使之具有整体均衡,灵动的美感。 3.学生采撷整理: 教师用自己采撷来的植物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穿插。提倡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及时表扬选材,穿插有创意的学生,使学生更具创作激情.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1)学生带着自己的小纸筒到学校后山脚,采撷所需的野草野花。边采边插,完成自己的“微型插花”。

(2)回班同学相互交流整理,根据自己作品所需材料,相互之间可以交换采来的植物素材。

教师小结: a.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性的选择了已经枯萎的,且已经卷曲起来的蕨类植物的叶子,型态与其他舒展的嫩叶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枯叶的色彩也使整个作品的色彩感觉更丰富了,作品也更有创意。

b.有的同学除了野草野花,还采摘了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如通红的野草莓、团状的白色蒲公英等,在造型和色彩上都使作品内容更丰富多彩了。 4.学生自评和互评

设计多维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去发掘自己和其他同学作品的优缺点的能力。 (四)延伸作业

1.提问:我们的“微型插花”倒是设计完成了,非常成功。但又小又立不住,怎么才能起到装饰教室的作用呢? 教师继续就学生的作品与装饰教室舞台仍存在放置问题提出质疑,再掀学生创意思考的高潮。

学生想办法„„。

教师提示:大家再看看我们的教室窗户,谁想出办法来了? 学生„„。

2.学生一组—组有秩序地进行穿插,自己选择穿插位置,注意与旁边作品的位置关系。

学生欣赏由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装饰完成的教室舞台,使其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感受、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我们了解了插花艺术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并且马上能够开动脑筋,灵活

教师真诚鼓励,使学生更自信,更有自豪感井体会美术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而有创意地利用插花的知识和现有的环境条件去解决问题,大家互相帮助,集合全班同学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设计完成了我们的“微型插花”背景装饰窗。我们不但能够变废为美,同时也体会到了用自己的设计给教室带来的美感。老师非常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真是太棒了!(伸出大拇指) (六)课后拓展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班级环境、专科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扳书设计) “微型插花”

插花按艺术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1.东方式插花 典雅古拙,耐人寻味

2.西洋式插花 具有图案美和修饰美,端庄严肃

时间安排;整体感悟8分钟,教师导学10分钟,体验思考、设计制作20分钟,延伸作业5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

教学反思: 这是在新教材教学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提示和引导的办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自己去想办法创造,学生也都充满激情。在近50个同学的齐心努力下,使自己的教室的三面大窗户充满绿色,充满野趣。加上前一课时的后黑板及墙面的布置,整个教室充满活力,教室就是一个舞台。学生们对集体合作富有创意的作品也非常满意,个个信心十足。

但是,本课时的尝试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学生采撷整理的过程中,因为所摘野花具有形态松散而且碎小的特点,因此有些作品的设计显得不够整,有些散乱。针对此情况,我在指导穿插中强调了“化零为整”的方法,既将同类小花、小果整理成束,在作品中当作一片较大的色彩面积来进行处理,以减弱作品的散碎感。 (2)学生课堂活动幅度增加,大大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要想做到“能放能收”很不容易。学生创作热情调动起来了,但过于高涨,总想自己能采摘更独特的植物素材,自己设计得最好。我又不忍心打断,结果有些班级造成了拖堂现象。

(3)学生独自完成练习已成习惯,现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互相交换采摘的植物素材,有些孩子私心比较严重,不愿意也不舍得把自己辛苦采来的值物送给其他同学。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好的培养合作精神。

(4)事先对课堂教学的考虑不够周全,只感觉每个班的学生作品都很令我感动,但都没有留下任何资料。直到有一班主任提醒,才想到借来学校的数码相机,保留下来几位同学的作品,一直都觉得很可惜。以后教学中应该考虑的更细致,更周到。

本课的大胆尝试,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一场教学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验、实现,并不断完善。作为一个课改的实施者和开拓者,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有更多付出。面对挑战,教师首先要具有不断创新、勇于探究的精神,才可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式的、具有高尚美术素养的人才。

推荐第4篇:微型课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微型课题目为《 》。(0.5分钟)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声音洪亮充满教室,有鞠躬动作,表情愉快,目视评委)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分钟)

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观察到? 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一课,开启今天的探究之旅。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5分钟)

大家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本? 页—?? 页,从中你获取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进行归纳,(尽量有可以动手操作的小实验,要用手指示大屏幕)。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表达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的,那位男生你来说说,做的真好,大家鼓励一下。(拍拍手)

(教师总结归纳,板书)归纳出四个知识点:(写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左右两侧各两个,要对称工整,有一些特殊设计,最好画成思维导图形式)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夯实基础(1.5分钟)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是否掌握今天所学知识了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巩固练习夯实基础的测试环节,请看大屏幕。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你来解释一下,不错,请坐。

那位男生同学你来说一下这道题目,很好,请坐。

由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掌握的不错。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进入今天的归纳总结 颗粒归仓环节。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颗粒归仓(1.5分钟)

大家畅所欲言来谈一谈,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请坐;那边那位女同学你来说一下,很好,请坐。大家总结的都很好,希望大家在课下的时候能够将它们归纳总结为思维导图的形式。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分钟)

为了达到巩固在提升的目的,请大家看大屏幕,将以上作业完成。

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愿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点燃明天的辉煌,下课,同学们再见,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第5篇:微型课题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难点: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尺)。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三角尺吗? 你能指出它的三个角分别在哪儿吗? 让学生指一指

三角尺是以它的角命名的.角在我们的周围处处可见,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角? (让学生充分寻找身边的角)

二、学习新知

(一)认一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件物品,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出示剪刀、三角形、钟面三个图片)。学生指一指

生活中的角往往穿着漂亮的外衣,那么数学上的角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上的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让我们把生活中的角,脱掉漂亮的外衣,看看它的样子。(课件演示) 这些图形都是角。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我们把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的交点叫做角的顶点。 边

顶点 边

你能指出第二个,第三个角的边和顶点分别在哪儿吗?学生指一指 用手摸摸三角尺上角的边,说说有什么感觉?,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学生动手摸,然后说感觉。

我们把像这样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用圆弧标志

(二)画一画

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画出一个角

1、教师示范画

(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最后画圆弧,并写上各部分名称) 说明:以后我们指角的时候,也可以指圆弧标志。

2、学生试着画角.

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三)搭一搭

,如果老师给你两根小棒,你能搭出一个角吗?试一试,指出你搭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展示学生的作品.(两名)

比较两位同学的作品,说出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比一比

1、刚才我们在钟面上找到了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地转动,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出示三个钟面)

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观察法和数格子的方法)

(五)做一做

1.今天老师用图钉作角的顶点,硬纸条作角的边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和老师比一比.再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 通过做角,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角的大小变化,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我们在做手工时,合拢剪刀,角就(变小),夏天,打开扇子,角就(变大)。课件演示

3.这里有两个角,你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为什么?怎样证明?(课件演示重叠法) 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折一折

长方形有几个角?你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吗?先折一个试一试.再折几个。一共能折多少个?

三、整理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你学到了哪些角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下面的图形都有角,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角多。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角,学会了画角、搭角、做角、比角、数角、折角,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不会再被角难倒。

推荐第6篇:微型课堂《舍本逐末》教学设计

《舍本逐末》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五年级时学的《将相和》一文吗?赵国名将蔺相如连连让强悍的秦王难堪,这对于当时国力最强大的秦国国君来说,那是多大的侮辱呀!秦王能容忍吗?同学们,想了解后续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揭晓。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字音。

2、本故事和《将相和》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一会儿老师告诉大家。

二、初读故事,概括主要内容。

1、提出读文要求,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短文讲述了她的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读并思考)

2、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介绍赵威后)。

师:赵威后就是《将相和》中的赵王的皇后。前文讲到,秦王不堪受辱,他肯定要伺机报复呀?赵王死后,赵孝成王即位,因为年幼,只能由他的母亲赵皇后,也就是今天我们故事里的“赵威后”执政。此时,秦王乘机来攻,英明的赵威后为了赵国百姓的安危,忍痛把心爱的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以使齐国派来援兵支援赵国,共同抵御秦国的进攻,从而使赵国又躲过了一劫。

《舍本逐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之后。

(2)、短文讲述了赵威后的一件什么事?(学生自主发言) 师:当时齐国已另立新主,齐王建即位,此人却胸无大志,此次,派使者出使赵国,名义上是“以示友好”,实际上是因援救赵国想居功而到赵国来示威、摆谱的,结果却让赵威后好好地“教训”了一顿。

二、重点研讨,理解成语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齐国使者对赵威后的一番话非常佩服”,“哪一番话”令齐国使者佩服?(指名读出来)

2、赵威后说的“本”是指什么?“末”又指什么?

3、这段话告诉齐国使者一个什么道理?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出示典故原文中赵威后的话)

4、那“舍本逐末”是什么意思呢?(指导理解,课件呈现)

三、课堂总结,学习应用

1、用“舍本逐末”说一句话。

2、师:百姓似水,国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生活和乐安宁了,国君才会高枕无忧啊!

推荐第7篇:《诗经》微型课教学设计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 旧城中学张文景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3、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复习《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多媒体播放动漫配歌曲《在水一方》,)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明确: 《蒹葭》的第

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大屏幕投影) 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点拨引导,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三美”,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从景物描写的变化中体味情感,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体味成果渐次打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凄清寂寥焦急惆怅扑朔迷离、美丽动人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朦胧飘渺

板书:

意境美:清凉幽渺的深秋,茂密苍青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水,呈现一种凄清寂寥朦胧的意境。

痴情者的形象: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 秋水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

五、拓展赏析,加深理解。

1、背诵《关雎》,进一步体味重章叠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比较两首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大屏幕依次打出: 篇目

艺术手法

内容

关雎

重章叠句

赋比兴

“窈窕淑女”形象优美鲜明。

追求者

热烈向往,执着追求

蒹葭

重章叠句

赋比兴

“秋水伊人”形象朦胧飘忽。

2、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关雎》与《蒹葭》颁奖词,在颁奖词中结束教学。

六、作业

运用网络,再从诗经中找一首运用了赋比兴,并具有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之美的诗歌背诵,并推荐给同小组的成员。

推荐第8篇:微型课题教学设计2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有效提问》教学设计1 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The Fourth Period(Section B 2a-3b)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aims (1) Key Vocabulary Wife,husband,whole,scene,shine,bright,ground,lead,voice,brave,as soon as, get lost, made of (2) Target Language The wife told her husband that unle he left the children to die in the forest, the whole family would die.Don’t eat it until you get to the forest.

As soon as you wake up ,you must go to the forest with your father.What a long time you slept in the forest! (3) Structure: unle, as soon as and so…that 2.Ability aims (1) learn to find out the text typ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role-play the story.(2)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help them learn to tell the story.(3) learn to find out the key words and the main

1 ideas of each scene.3.Moral aims You must be calm and don’t be panic when you meet any difficulties and try your best to get over them.Teaching Key Points 1.Learn to act out the play.2.Enabl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key words 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scene.3.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telling the stor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Learn how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each scene by reading and learn to role-play the story.Teaching Methods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aids:CA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1.ask,Do you like reading the fairy tales? Which eastern fairy have you ever read? (设计思路):这一启发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2 知欲,从而问出悬念,形成期待,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去探索。

2.Show a video clip of the movie in CAI.Then tell students the names of these stroy.The last picture is \"Hansel and Gretel”.Ask, Can you gue what this fairy tale is about? (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先让学生考虑文章的主旨大意。鼓励学生进行后面阅读技巧的训练。

3.Introduce the features of a play briefly.Step 2.Pre-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think about “What will happen next?”

(设计思路):文章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问题富有猜测性,问出悬念,形成期待,引导学生走进剧本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借助这一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有关故事的阅读,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另一方面为阅读做铺垫。

2.Call some students to say their ideas.Step 3.While-reading 1.Reading for information (1) Read the descriptions in 2b and then look through the whole pla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s of each scene.(2) Compare and match each description in 2c with the correct scene.(3) Check the answers.

3 2.Checking the answers 3.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1) Scan the story and find out the important phrases and sentences.Call some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things they don’t understand.

(2) Divide the cla into six groups.Then discu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n groups: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scene?

(设计思路):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每一场戏剧材料的跳读,来促使学生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个粗略的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尤其是哪些基础薄弱、兴趣低的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将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

(3) Ask several leaders of the groups to do a report about the chart in 3a.(4) Write some key words from each scene in 3a.(5) After the group work, complete the summary of the play in3b.Step 3 Post-reading.

(1) Call two volunteers to retell the story according to 3a and 3b.(2)Discu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in 2d:

A.Why does the wife tell her husband to leave the children in the forest?

B.What does Hansel go out to get?

C.Why does he do this in the moonlight ?

D.How do Hansel and Gretel find their way home?

E.Why do Hansel and Gretel get lost the second time?

(设计思路):教师在这一环节之前的活动中,创造了民主和平等的学习环境。读后的问题设计要与文本有相应的联系,更要为语言输出做铺垫。这几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参照文本,运用自身知识分析加工,并最终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又加强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外,这个环节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梳理和回顾,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具有较强的层次性,还是学生梳理文本信息的重要线索。

Step 4 Role-play 1.Ask every group to tell a story of each scene. 2.Call some groups to tell the story before the cla.Give every group some 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3.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play in groups of four.Step 5 Summary In this cla, we have learned the fairy tale Hansel and Gretel.Ask,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lay?

5 (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计融合了复习和情感教育,起到了多重效果。通过积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能够加深对《糖果屋》这一文学剧本的了解与理解。这一问题的提出更加能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简短的总结文章内涵与思想。另一方面,韩塞尔和葛雷特兄妹的机智和勇气也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Step 6 Homework 1.Who’s the old woman inside the house? Do you think the play will continue?

(设计思路):这个开放式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阅读乐趣,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该名著的欲望。

2.Ask students to gue and find out the whole story ,Then read it carefully.3.Prepare for telling the story next cla.

Blackboard Design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The Fourth Period(Section B 2a-3b) Scene1:plan,kill,save,get

Scene2:get up,forest,get wood Scene3:drop,lost,see

Scene4:sleep,come back,can\'t go out

Scene5:no stone,bread,follow Scene6:can\'t see,walk,find Scene7:lost,song,lead,eat (课后反思):带着问题去注意细节,这是一种训练阅读能力的好办法,长此以往,学生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会逐渐提高阅读能力。本节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借助一段有关《糖果屋》的视频,自然地引出阅读内容。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语言能力的平台。其中教学在各个环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文章的含义。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英语阅读课堂上,合理优化的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率。

推荐第9篇:《爱莲说》微型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微型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花草种类繁多,惹人喜爱的也很多。有人喜欢菊花,爱它的隐世避俗、与春不争;有人喜欢牡丹,爱它的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而周敦颐却独爱菊,爱它的洁身自好、正直不苟;而周敦颐却独爱莲,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最能反映他道德品质的文章《爱莲说》。

1、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

3、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二、研读课文

(从读莲——释莲——品莲——识莲四个环节来研读课文。)

1、“读”莲

(1)听配音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敦 (dūn) 颐 (yí) 蕃 (fán) 淤(yū) 濯 (zhuó) 涟 (lián) 蔓 (màn) 亵(xiâ) 逸 (yì) 鲜 (xiǎn) 噫(yī) 予(yú) (4)齐读课文 (5)指导诵读

比较诵读,读出“之”、“而”、“焉”等词舒缓语气,增加韵味的效果。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同予者何人;爱牡丹,宜乎众矣 。 (6)再次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气和停顿。

2、“释”莲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对子讨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难字难词问题。 (3)练习巩固重难点词句。

(4)齐读课文,读出对字、词、句的理解。

3、“品”莲

(1)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提问:这个句子,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这个句子,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进行描写。 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品读对莲的敬佩、赞美之情。

4、“识”莲

“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回答后齐读。 (1)提问:“世人甚爱牡丹”为何“予独爱莲”?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提问:“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君子应该是像莲一样,洁身自好,不与时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正直不苟,豁然大度,不慕名利的品德高尚之人。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像莲一样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4)本文写莲,同时还三次写到了“菊”和“牡丹”,有何作用?

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①分别读写“菊”、“牡丹”和“菊”的句子,体会“菊”正衬和“牡丹”反衬的手法。 ②分块朗读,明确三次衬托的作用。

三、背诵课文

四、延伸拓展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推荐第10篇: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

教 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学 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教 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

引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

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请问: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能总结什么规律?

学生: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学生可能回答:物体为什么运动了?又为什么停止了?预期回答: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权威的观点就一定是真理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好!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接下来,我们把问题进行分解。问题一:首先请大家思考: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因为你用力推了它。

教师:确实是推了。但是,你用力推物体,物体就一定运动吗? 学生:不一定。举例。

教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推了物体,物体就运动。我们要从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请问,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G、向上的支持力N,水平推力F和摩擦力f。

教师:为什么能推动物体?

学生:因为水平推力F比摩擦力f要大。

教师:能推动静止的物体,是因为推力比阻力大的原因。

教师:回答了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到运动的问题。接下来,请大家思考:问题二:运动的物体一定要持续地“推”吗?

学生:不要。举例如,使劲一推,手离开后,物体能继续向前滑行;用力踢球,球离开脚后能继续向前飞行。

教师:从此看来,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但是,请大家继续思考:问题三:为什么物体又由运动变为静止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没有用力推了;因为有摩擦阻力等等。

教师:我们还是从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不推了,就是撤去了推力F,阻力有没有变化?

学生:阻力没有变化。

教师:因此,使物体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物体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提出了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预期回答,物体就不停了。

教师:我们先看一个模拟演示实验:三辆相同的小车,从三个相同的斜面,从同样相同的高度,同样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样,他们将以同样的速度到达水平面。而水平面的表面分别是毛巾、木版和玻璃。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实验分析: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总结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预期总结:在越光滑的表面,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如果绝对光滑,小车将滑行无穷远!

教师:太棒了!我们同学能根据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的思维了。伽利略也根据实验事实,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教师:介绍理想实验并课件演示。1)两个对接的光滑斜面,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处于水平位置,小球因为永远也到不了原来的高度,所以沿水平面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学生:观察理想实验。

学生:总结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根据实验,伽利略提出了他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原因。设想没有摩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学生:重复并体会“理想实验”的方法。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的方法。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科学规律。

二、结束语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先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然后经过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学习和运用知识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发现,多总结,在科学的山峰上不断攀登,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三、板书设计

第11篇:桂林山水微型课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2、复习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同学们好!

(2)师:在我国广西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一年有很多的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它是哪里呢?对,是桂林山水。【PPT出示课题】(齐读课两遍,随机板书)

二、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1、在读中体会漓江的美。

(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PPT出示桂林美景图】 (2)师:这些只是桂林山水美景的一个缩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1 桂林山水的特点。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课,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并读给同桌听。 (3)师:好!同学们,读完后我们不难找出这些句子。【PPT出示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4)师:(师范读)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5)师:对,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的更美了! (6)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漓江水的喜欢和赞美吧!(齐读) (7)师:读的真好!你来读一下!(记住,要读出你对漓江的喜欢和赞美之情呀!读的真好,老师为你喝彩。)

2、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师:孩子们,通过朗读现在大家小组内讨论漓江水的特点,并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总结。

(2)师:对,漓江水的特点就是:静、清、绿(随机板书) (3)师:那么,为什么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还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景色呢?【PPT出示】这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是水平如镜的西湖。

(4)师:来,你说。用大海和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是想告诉我们:漓江的水既不同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他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那就是——【PPT出示漓江水的图片】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出“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绿”。写的多好呀!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些句子吧!

3、小组内自主学习:

(1)师:接下来,我们小组内合作学习,来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师:通过合作学习,我们知道什么呢?好,你来说。哦,你找到了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是这些吗?【ppt出示桂林山的特点】读一读吧。

(3)师:读的真好!还有吗?你说。对了,作者在写桂林山特点时侯,也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哦,你真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

(4)师:孩子们,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

(5)师:那么,谁又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桂林山的特点呢? (6)师:你说,对了,就是:奇、秀、险(随机板书) (7)师:还有发现吗?你来说,对了,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还写了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主要是突出桂林山的奇、秀、险。好,他说的多好呀!掌声给他„„

(7)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桂林奇、秀、险的山吧【PPT出示桂林山的图片】

(8)师:孩子们,作者说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你认为还有的像什么呢?

(9)师:哦,像小猴,像云朵。真好!你真爱爱动脑筋的。

三、课堂小结:【PPT出示】

师:孩子们,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

3 山,让我们仿佛步入了人间仙境。这些美景仅仅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我们爱桂林山水,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一块儿说出埋藏彼此心中的那句话吧!【ppt出示:祖国啊,我爱您!】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的山水,如:广告词,一首小诗,一幅漫画„„下课,再见!

四、布置作业:【PPT出示】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的山水,如:广告词,一首小诗,一幅漫画„„

五、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

绿

山:

第12篇:将相和微型课教学设计

《将相和》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将相和》,并且概括了文中写到的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将相和》,来继续了解胸怀广阔的蔺相如,学习他是怎样与人交流从而化解一次次危机的。

二、教学活动 1.感受胸怀广阔

(1)人物行为对比 师:既然有“和”,那必然在之前是“不和”。他们两个是?

从哪里看出他们闹不和?你能找出人物的表现么?

廉颇:“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远远看见廉颇”、“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避免针锋相对

评价:廉颇一心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却一避再避——这何尝不是一种胸怀? 师:除了在行为上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怀广阔,其他地方能看出么?——语言

(2)人物语言对比 找出语言 廉颇P:“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比不同——

师:那对此,蔺相如有没有针锋相对呢?从他们的语言里,怎么能看出蔺相如十分宽容?

①对对方的称呼 廉颇:“他蔺相如” 蔺相如:“廉将军”

评价:廉颇看不起、不服气蔺相如,而蔺相如知道了廉颇对自己的羞辱,却依然有礼有节,对廉颇用尊称,这是一种尊重。——胸怀广阔!(板书:尊重对方) ②关注点

廉颇:关注自己,“我廉颇”、“爬到我头上去了”。 蔺相如:关注国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赵国”。

评价:廉颇因恼怒,一心只关注自己的职位,蔺相如关注的却是整个赵国的安危。(板书:国家利益)——胸怀广阔!

2.学习蔺相如与人交流

师:我们从蔺相如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胸怀广阔,一心装着国家的利益。是的,国家有难,蔺相如挺身而出,面对赵王的焦急,蔺相如又是如何对赵王谏言的呢? (1)赵王 PPT: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师: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勇赴秦国。你能从蔺相如与赵王的对话中读出什么? 评价:赵王焦急、为难,蔺相如很冷静,帮助赵王分析局势。

考虑问题很周全,预知两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板书:考虑周全)

师:恩!你能通过两个“如果”来发现蔺相如考虑周全,赞一个。(板书:如果…如果…)

师:当秦国以十五座城换赵国和氏璧的时候,事情进行的如何呢?蔺相如面见秦王时如何交涉?你能找出他面对秦王时又是怎么说话的么?

(2)秦王

自学提示:找出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语言描写,体会蔺相如的语言特点,并编排小话剧。 PPT: (1)“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2)“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3)“请您为赵王击缶。” (4)“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你找到了蔺相如的哪些语言?来读一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

师:谢谢你们精彩的演出。好一个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面对秦王时,蔺相如的原因相比和赵王、廉颇有何不同?

评价:在完璧归赵故事中,很勇敢,态度很强硬。但是依然有理有据。 师:哪里有理有据?

评价:天底下都知道秦国并不讲信用,并且看出秦王并不像交付先前答应好的城池。

师:恩,虽然眼看自己国家的利益受到侵犯,但是说话有理有据,方能让对方哑口无言。(板书:有理有据)你还读出了什么? 评价:依然使用尊称“您”,不失礼节。(板书:不失礼节)

师:对呀!蔺相如是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来出使秦国,对人有礼节才不失大国风度。还有么?

评价:在渑池会见中,他不卑不亢,看到自己的大王收到羞辱,也据理力争。为赵国赢得尊严,不辱国体啊。(板书:不卑不亢 据理力争)

评价:老师,我查到资料,缶和瑟两种乐器也有地位区分,缶的地位比瑟还要低,蔺相如让秦王击缶,也是无声地回击了秦王。

师:太棒了!曾经我们学习过资料的搜集有助于理解课文,你能运用在这里,很了不起!

小总结板书(如何说话):

看来蔺相如不仅为人胸怀广阔,而且在与人沟通上也讲智慧,他对待同仁廉颇——“尊重”对方,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有难,他帮助赵王冷静分析并且——“考虑周全”。

当国家利益收到侵犯,他说话——“有理有据”,并且态度——“不卑不亢”,而且还——“据理力争”。

对比蔺相如对两种人说话的两种态度,咱们来用一个字分别概括。对待秦王?对待廉颇?一刚、一柔。

因此,他为赵国赢得了太平,长达多年秦国不敢进犯。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蔺相如么?那么遇事、与人交流,都要像他一样,有智慧、有艺术、讲态度。下面,咱们就来练练,看看你会不会与人交流。

3.学说话

PPT:组内同学根据情景练习对话。

情景1(模拟廉颇——同学之间误会解除——柔):

你在运动会上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了你一张同学们都梦寐以求的七彩梦卡,可是班里的小学霸李小刚说:“他王小明凭什么就跑了一次步就得到了荣誉,我考试多次年级第一也没有获得什么奖励,老师真偏心!”你该怎么说呢?

生:李小刚同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班最大的特点就是团结,不仅学习要刻苦,而且在各方面都要力争上游,这样为了整个班级的荣誉,我们才会拧成一股麻绳,共同提高进步呢!

评价:恩,小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因为学习好就沾沾自喜,其他同学的特长我们也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这是班级共同的榜样力量!尊重对方、以班集体为重。

情景2(模拟赵王):???????

建议:删除赵王部分,第一,事例想不出,学习这部分对话也没有什么意义,较牵强,第二,赵王不是主角,只用对比秦王和廉颇即可。还是我最初的想法:刚、柔。

情景3(模拟秦王——刚):

你和妈妈在商场购物,你看到一个小男孩偷偷拿走了一支笔,赶紧向售货员阿姨说,但是非但没有被理解反倒被误会是你拿走了,并且售货员阿姨态度蛮横还要你交出笔来,此时你会怎么跟她说明?(六下百花园二)

生:阿姨,我想您是误会了!刚刚我看到那个小男孩拿走了笔,好心告诉您一声,或许您是着急东西丢了,但是不该指责我,还提出要我交出笔这样无理的要求!商场到处贴着标语:“笑容面对每个顾客。”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小孩,就不能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吗?如果您一定要强行搜身,我就去投诉!

三、总结

通过《将相和》,我们认识了胸怀广阔的蔺相如,学习到他的为人处世,可谓刚柔并济。回到课文中,再来看廉颇最终上面负荆请罪,你能否也来分析一下廉颇的为人?

评价:起初,他居功自傲,小看他人,但是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也很可贵。 评价:他也立下赫赫战功,身为一个大将军,确实骁勇善战,而犯错后,却能低下头认错,这证明他也是个有胸怀的人!

师:没错,因此,我们读名著,读人物,只关注人物的一面,势必会一叶障目,要学会关注人物的多个特点,你会发现收获更大!

四、板书

第13篇:《小熊请客》微型课教学设计

《小熊请客》微型课教学设计

1、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一片大森林中啊,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它又邀请了几位客人到家中做客,看,它正在为客人准备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8页,观察一下桌子上小熊串的红果果,你能发现什么呢?对呀,原来小熊小熊在用红果果串糖葫芦,他把四个红果果串成一串。

2、师:小朋友们,根据小熊串的红果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师:小朋友们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

4、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数一数2串糖葫芦有几个红果?3串呢?„„9串呢?把答案直接填在这一页的表格中。

5、小朋友们填的都非常很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你们填的表格编出4的乘法口诀呢?

6、师:请小朋友们看一下课本,注意编乘法口诀时,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的答案,接着就相应地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如,1×4=4,相应的口诀是“一四得四”。编完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发现有错,要告诉他,由他自己订正。确信自己编的乘法口诀正确无误后,再读几遍,争取把它背下来。

7、师: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

8、师:小朋友们办法都很好,你们真聪明!在生活中,会有哪些地方用到4的乘法口诀呢?让我们找一找,说一说吧。

比如说: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小朋友们,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的呢?

9、师:你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回家以后请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10、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小熊请客练一练的第2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完成后,与同桌合作,互相检查、订正,再说一说:你是怎么连的。

11、师:下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告诉大家第2题的算式可以算出几个不同的结果,再请4位小朋友到黑板讲台上来,每人写出其中一种结果的乘法算式。

12、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用什么好办法连算式。

13、师:小朋友们的办法都,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孩子。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想到好的办法,事情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14、师:请看第3题。请同学小朋友们自己独立完成。

15、师:请先做完的两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来,每人计算4道算式。

16、师:请其他的小朋友看看他们做的和你一样不一样,同意不同意他们的答案。

17、师:看第4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18、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19、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0、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并告诉小组的同伴。

第14篇:《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微型课教学设计

大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初步学会思考问题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设问: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1.观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 问题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1)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2)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3)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将导管移出水面6)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问题2: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1)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都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怕漏气影响实验目的或效果,如果中间有毒性气体会造成可想象的后果。 若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装置漏气时,生成的气体难以收集,达不到制气的目的。

(2)将试管用橡胶塞插好导管后将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水槽中(盛水的),用手紧握试管,若水中有气泡,松开手是看到有一段上升的水柱,则装置气密性好。

问题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

:酒精灯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它炸裂。由于外焰温度最高,为使分解反应易于发生,故要用外焰加热。 问题4: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 因为开始逸出的气体主要是空气

问题5:停止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

答:先移去酒精灯,试管温度降低,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冷水沿导管倒吸到热的试管里,使试管破裂。

问题(6)气体的收集方法有那几种?为什么? 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与水不反应)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问题(7)怎样检验和验满氧气?

(1)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问题(7)(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

(2)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后,先拿出导管,后移开酒精灯(原因)

(3)加热高锰酸钾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原因)

第15篇: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微型课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微型课

一、复习近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2、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 2只狗,每只( )根。

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 4只狗,每只( )根。

二、教学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和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6块糖,我想把这6块糖,每人2块一份,这种分法叫什么? 师:平均分可以分给几人?

师:自己动手在桌上摆一摆,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种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内容。

师: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用加号表示,减法用减号表示,乘法用乘号表示,那我们今天要学的除法该用什么符号呢? (除号)÷

“÷”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

教读除法算式:6÷2=3 6除以2等于3 (一共有几块糖,先写6;再写÷;每人分2块,写2;得出要分给3个人,就写等于3)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

6、

2、3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像这种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学写除法算式。

师:今天,我们班小朋友都很棒,有3个坐得特别好,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老师想把手中的糖奖给他们,每人分几块?

师:这种分法也叫平均分,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谁来说说怎么列?6÷3=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

6、

3、2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介绍各部分名称

师:在除法算式中除了除号外,这3个数分别叫做什么名字呢?小朋友看看书,跟同桌再说一说。

师:除号前面的这个数叫什么呢?除号后面的这个数呢?等号后面的呢?(被除数、除数、商) 4.练习

1)老师这里有两张算式卡片,请你来读一读,说说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几?16÷4=4 15÷5=3 2)写出算式。

(1)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20÷4=5) (2)10支铅笔每2支一份,分成5份。(10÷2=5)

5.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二、继续学习除法的含义 1.试一试1 师:分完糖,我们来帮熊妈妈分苹果吧? 师: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除法算式怎么列?请在书上做一做。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试一试2 师: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独立完成,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1.植物园里热火朝天,有的小朋友在帮工人叔叔搬砖头,有的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独立完成想想做做

1、2。

2.还有一群小朋友在拍皮球呢! 师:6人拍球,3人一组,分成几组呢?

师:同样是6人,分的要求不一样,它们的算式也不一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拓展:12根小棒任意平均分,你能写出哪些除法算式?

第16篇:詹天佑微型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詹天佑的人物画像问:他是谁?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后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1881年,年仅21岁的詹天佑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刚刚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顺利地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他又设计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板书:17.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学习生字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生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挠”读 náo,不读 ráo;“竣”读 jùn, 不读 zùn;“要挟”读 yāo xié,不读 yào xiá.这几个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不要读错。

课前质疑:自由轻声通读全文

1.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课文围绕詹天佑写了哪些内容?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结:我们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总结介绍了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板书:杰出 爱国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文中起了总结概括的作用,课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二)讲读课文

1、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更能表达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什么?

a、这是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b、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第一条”:说明过去的铁路都是有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修筑的,这一条是全国由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

“完全”:就是说京张铁路的修筑都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

小结:正因为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以詹天佑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所以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讲读课文4-6自然段,具体地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创新,而他的创新设计又来源于实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詹天佑的创新设计?(4-6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朗读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通过了哪些具体事例写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指名回答后,板书: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2)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表现詹天佑杰出的句子,用“~~”划出表现詹天佑爱国的句子。

学生默读后找出句子,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写詹天佑杰出的句子:

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的哪些词突出了詹天佑杰出? (勉励、要精密、不能马虎、不应该) 这些词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工作态度? 让学生说感受:这些词写出了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他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进行周密的计算,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那样严肃认真,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学习才有进步。 板书:严肃认真

B、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a、句子中哪些词表现出詹天佑工作认真,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用“△”标出。 (亲自带着、不管„„始终„„、常常请教)

b、句子: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不管„„始终„„”可换成什么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条件恶劣”指什么?

让学生说感觉:詹天佑工作认真、吃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真令人敬佩。现在的工程师都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指挥工作,但詹天佑却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勘测工作,而且能虚心向当地的农民请教。

c、谁朗读这两个句子,同学们听后评议,这个同学读得怎样?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够好?你来试试。 写詹天佑爱国的句子:

C、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引导学生说感受:你认为句中的哪些词最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不怕„„也不怕„„、总是、中国人自己、第一条、一定要) 指名朗读句子,同学们听后评议,这个同学读得怎样?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

够好?你来试试。

2、小结:这个自然段,通过写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一节上到这里,我们下节再学。 第二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表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用“~~”划出有关的句子。(1)句子:

①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②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2)同学们读句子①②,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遂道开凿方法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

居庸关 八达岭

(3)根据学生所画的图评议纠正,不明白的再读句子。 (4)学生质疑:

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 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什么好处?

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他不怕两头接不上吗?你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质疑:①为什么青龙桥不开凿隧道?②“人”字形线路为什么容易爬坡?(关系实际如上楼梯,为什么楼梯要分两折,而不是直上)

(5)读句子③,同学们想想把“设计”换成“采用”行不行?为什么?这种人字形成线路怎样使火车爬上陡坡?(用玩具车)谁能到黑板前演示一下,要求边演示边解说。

(6)同学们自由朗读句子,边读边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4、小结:文章这三个自然段通过写詹天佑在修筑铁路中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这三件事,表现了他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热情。詹天佑凭着他杰出的才干,修筑铁路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朗读第7自然段,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1)联系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这条铁路提早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什么说这事实是有力的回击?

(帝国主义曾经攻击我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而事实上,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施工建成了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2)外国报纸以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外国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还没有出世”是说还没生出来,意思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

路,不但现在没有,以后十几或几十年后也没有,这是对中国的蔑视的嘲笑。原因是京张铁路的修筑难度大,帝国主义嘲笑中国工程界无人。蔑视中国人以及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结合你们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谁可以向老师汇报一下关于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

4)小结:最后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了,那是因为我国有詹天佑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京张铁路的建成,为中国、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为他立了一座铜像,许多到中国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5)同学们想象一下,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表扬学生的发言。

6)谁来朗读第7自然段,同学们听后评议:这个同学哪里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好?该怎样读?请你来试试。 小结: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通过具体事例把内容写具体,他的杰出是通过他的创新设计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勘测??开凿??设计??,他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不怕困难,不怕帝国主义的嘲笑和阻挠,完成京张铁路的建设,回去后要多谈体会„„

5、作业: ①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②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勘测线路 杰出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

爱国:不怕„„也不怕„„

总是想 中国人自己 一定要

第17篇:《山中访友》微型课教学设计1

《山中访友》微型课教学设计

剑阁县普安小学 唐秀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作者自己变成一棵树片断。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激发想象力,进行作文练习。【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即兴写作。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这一课,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一访问了山中的朋友。他和山中的朋友亲切地交谈。在他众多的朋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的是哪些朋友呢?

二、回忆课文,领悟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古桥。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2、出示课件:我变成了一棵树

3、出示片断:(生品读)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里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师小结: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 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 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三、激发想象力: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呢?

四、小组交流,讨论,畅所欲言。

A生: A我感觉到了,身体渐渐地轻起来。半浮在空中。啊!一阵风吹来,我被卷入了他们的行列。我成了风,轻盈地穿梭在万物丛中。人类看不见我,只有我的花儿妹妹、树儿姐姐、草儿弟弟、鸟儿弟弟,他们向我挥手问好,我就使出最软、最柔的手轻轻地爱抚着他们。

B生:

立在白花争艳、蝴蝶成群的花丛中,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只蝴蝶。手、脚变扁,成了两对美丽的翅膀,扑腾着在花丛间飞舞,我的身体慢慢缩小,几乎快被大翅膀掩盖。我的嘴巴变成了卷曲的口器,尽情地享受花粉的甜蜜,最后我的身体越来越轻盈。加入到彩蝶的队伍中,翩翩飞向远方,寻找另一处“快乐天堂”。

C生:C 闭上眼睛,我仿佛也变成了一片枫叶,徐徐飘向远方。一路上,我和云彩儿嬉戏,和小鸟儿唱和。瞧!不怕冷的蝴蝶还在为我伴舞。飞呀飞„„„.众多学生发言:我变成了一只鸟 我变成了小蝌蚪 我变成了一片云 我变成了小水珠

2 我变成了百合花 我变成了小星星 我变成了„

五、即兴写作:模仿文中“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上长出了根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个片断或一篇小作文。(以第一人称,能加上有关科普知识更好)

六、教师巡回指导

第18篇:归园田居 微型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教学设计(20分钟)

归园田居(其一)

三维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思路方法:

在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在玩味中探究诗人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当你走入社会,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1)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2)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寻求一分怡然自得,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吧?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到他的田园去看看,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二、吟读体味,言为心声与谈出心意。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便于更有效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诗,就是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侯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拖肩,重在读出,情感意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

形式: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明确,学生在课前对照注释,疏通了诗句。

三、分析鉴赏,吕诗论读,“归”。

1、信息筛选:

(1)从何而归?官场;

(2)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3)归向何处?田园。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停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2、分析鉴赏:(1)“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塔中的鱼,是陶渊明自比,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的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的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束缚获得自由。

(2)“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产来写田园生活,里面写人了没有,你能想象出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秀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解的对照,这是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的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无尘杂:没有官场乱糟糟的,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

乐 记”。

有余田:不必做官场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

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求之

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四、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取,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不可说既有积极意义,又含有消极意义,陶退隐归田是在官场辗转多年之后,是迫不得已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难要求他兼善天下。

五、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高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迫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作业设计: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

附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官场 为你而归 压恶

归 返璞归真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快乐

田园

第19篇:微型课教学设计(梁艳峰)

词 组 的 输 入

学 校:庙湾镇第一小学 姓 名:梁 艳 峰

微型课题:

第11课《词组的输入》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组输入的方法。

2、掌握词组的简化输入方法。

教学重点:

1、词组的输入方法。

2、词组的简化输入方法。

教学难点:

特殊词组的分隔输入和简化输入。

教法指导:

1、教师教授。

2、任务驱动。

3、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在电脑中输入汉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速度太慢了,能不能直接输入一个词呢?

二、学习词组的输入

1.师演示方法,输入“学校”这个词组的拼音xuexiao-----按空格键----找选字框中所要的词组前面的数字-----按空格键或数字,这个词就出现在一闪一闪的光标处。

2.师领学生一起做。3.其中一个学生练习,另一个学生看,交换操作。

4.学生练习:电脑 实验 祖国 联想 同学 教育 团结 美丽 5.简明操作只输入词组的声母后击空格键,观察现象。

三、隔音符号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词语。大家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输出来: 西安 女儿(生练习,发现输不出来)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拼一拼,看看这个音节有几种读法: XI AN NV ER(读成一个也可以,读成两个也行。)

师:那怎样才能让电脑明白我们需要的是XI AN,而不是XIAN呢?这里需要用到一个符号,什么符号呢?

师:隔音符号在哪里,大家看键盘,键盘上有两个隔音符号,一个在回车键的左边,一个在上面数字键的左边,但是根据打字的姿势,我们一般会选用回车键旁边的隔音符号,现在请同学们在XI AN之间加上隔音符号,看看能不能输出来。(生练习,发现可以)

师总结:使用隔音符号可以更加准确和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的词组。

四、扩展延伸:多字词组的输入,用智能拼音造词 师:这种输入法只需要输入每个汉字的声母,非常方便,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它只适用于常用词组,对于字库中没有的词组,例如,“教育信息化”一词,对智能拼音系统来说是一个新词,我们第一次输入时必须把所有的拼音都打全。

步骤一:连续输入拼音字母“jiaoyuxinxihua”,

步骤二:按一下空格键,重码选择框里显示出“教育信息化”这个词。这样,“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就造好了,如果以后再输入该词时,就可以采用简拼方式输入这五个字的汉语拼音字头jyxxh,按下空格键后,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这个词。

五、综合练习

输入 美满 友好 快乐 高大 效率 守株待兔 不学无术 有志者事竟成 刻舟求剑等进行练习。 一个学生完成后另一个学生输入。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词组输入法,并且介绍了隔音符号的使用。下面就请大家各显神通,选一组屏幕上的词组,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能成为新一代的“打字高手”。 (生各自比赛)

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是《词组输入》的学习,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打字指法,并且学会了看拼音输入单个汉字的方法。在本课中,需要学生迁移所学知识,探索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及单字输入与词组输入有什么不同之处,掌握双字词组的输入方法,并且为学习多字输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是练习两个字的词语,有些单调,而我又没有给学生留较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练习成语或短句,以至于练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我太强调信息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以及新课标下老师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我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来自主、自由学习和练习,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第20篇:《青花》微型课 教学设计的(全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孩子们好,请坐下

1(点击)请孩子们一边听歌曲,一边欣赏青花瓷器的图片。这些漂亮的瓷器有个美丽的名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对。青花 (板书课题)

请听老师讲一则消息:(出示图片)2007年11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一个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师: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求答案。请孩子们打开书翻着21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

1.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1——4自然段,(点击)找出描写父亲神情和语言的语句,读一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找到答案的孩子把你的左手举起来。不懂的地方,小组可合作学习。开始吧,你看这位孩子多会读书,边读边拿铅笔画着。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来交流吧。你把找到的答案向大家读一读。(点击)很好。

谁来读第一句,你读吧,[(1)父亲回答道:“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

①在父亲眼中,什么样的青花才完美呢?(哦,他是要求我自己去创新的青花才是完美的)说明父亲怎样,对②请全班孩子带着父亲对制作青花事业的热爱齐读。

你来读第2句吧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呢?这位女孩子来说说,哦讲(两鬓斑白的父亲年事已高,而“我们”家又是制瓷世家,世代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父亲多么希望“我”能在超越中传承青花的制作工艺,创作出更完美的青花。他想向“我”表达他的期望,但当时的“我”还小,父亲知道“我”还不能理解,于是最终还是沉默。)好样的,你真正读懂了父亲对我的企盼。

②请用你们的朗读把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送进这句话里。 ③请女孩子带着对“我”的企盼齐读。

雏英组的孩子来读[(3)句吧,可是,父亲一脸肃穆。半晌,父亲才说:“你应该去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找到了也就得到我的配方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这位男孩子来说一说(是因为他正用心良苦地对“我”进行引导与教育)你把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得很透彻,掌声给他。

②请男孩子带着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读一读第3句。

全班的孩子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后在组内讨论交流,这些细致的描述表现出父亲对我怎么样(你来说 ,表现出父亲对我承接瓷艺寄托着厚望,并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

孩子们真会读书,请看课文插图,它是对课文第几自然段文字的形象展现,对,请仔细观察父亲的神情,用心体会父亲的企盼与良苦用心。

1 3.[小结:]父亲是那样热爱青花,为了让青花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他对“我”满怀企盼,他知道言语的表达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还不能理解,就想方设法引导“我”从实践上去领悟。

4、孩子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1-4自然段的?首先是自读自悟,然后合作学习,再互动探究,最后小结深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

[

三、深入学习,寻找“我”的心路历程,体验“我”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作出的艰苦努力]

1.父亲要教我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

请孩子们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这位孩子,你说一说,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就是让“我”明白: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我如父亲所愿,最终创作了属于自己的青花,我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个过程中我所付出的努力和父亲对我的引领。

2.请快速默读课文5—16自然段,想一想: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在苦苦寻觅那片残缺的青花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板书“我”)你说,对,板书:首先是“寻找”然后是“复制”最后“创作”三个阶段)

4.再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5—16自然段,请结合自学提示学习(点击),我们先把自学提示齐读一遍。注意运用刚才的学法来学习,我们还要注意,反复阅读,认真体会。

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我”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的语句。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和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 (3)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4)有问题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5、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可大胆地讨论交流。开始吧,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真高,举左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你们真是有心人,我们来交流吧。

6.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把你要展示的语句读出来。孩子你想展示什么,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向大家展示吧,(板书):父亲,开始父亲对我找到的青花“不满意。接着我找到了复制的青花,却遭到了父亲的“冷眼”),最后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好,(点击)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你说,哦,

一、二句要读出父亲不满意我停留在复制的水平上那种情感,第三句要读出父亲为我能自己创新瓷艺感到由衷的高兴那种情感,很好,请全班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座在最后排那位女孩子来说说,哦(你体会到了父亲热爱青花,并且要求我能大胆创新,超越前人的思想感情,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父亲神态的变化:

①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②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父亲的冷眼。 ③那天,父亲看到我自己创作的青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 孩子,你想交流什么,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来听听,好样的,如果把第二句的情感再深入一些,那就更棒了,老师也想读一读,就读第2句吧。给老师评一评,你们把老师抬举得太高。孩子们请你们带着我满眼迷惘的情感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你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我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真能干)

我的心理活动:

①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的?

②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③父亲要告诉我什么?那缺失的青花到底在哪里呢?

看着你们举着一双双白嫩的小手,望着你们智慧的火花,老师知道了,你们怕没有机会展示你们的成果,现在老师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孩子(点击)来,全班的孩子找一找我创作青花如何努力的语句。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些句子呢,你说,要带着我的艰辛劳动和心路历程的语气来读。好样的,我们来读一读吧。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这位孩子你说,第⑥句你没读懂,谁来帮助他,你来,哦,就是讲我在不断地思索与实践探究中,掌握了祖辈制作的青花工艺,并独立构思,制作自己理想中的青花,这是自己创作的,是属于自己的青花。你真正从读中理解到了我的艰辛劳动和心路历程。掌声给他。这位孩子,你懂了吗,很好。

[我的努力:

①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关于青花的书籍,渴望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探访到那片青花。

②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终于找到一片,它竟然和那瓷瓶上缺的那片青花完会吻合。 ③我小心地粘合青花,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

④我决心复制祖辈的青花来弥补那残缺的一片,我要让祖辈的青花不再有任何的遗憾,使它没有丝毫瑕疵。 ⑤我不再希望寄托在寻找古人的青花瓷片上,而是开始自己配料,自己制作那片理想中的青花。

⑥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寻找到的青花,是属于自己的青花,我在那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完全吻合。]

7、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你说,哦,(点击)你不懂“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你来,你能大胆地向我们交流你的理解,值得表场,只是不完整。孩子们要想彻底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要联系课文中有关内容和语句,如:我的青花应该来自我自己这里呀等等,可带着什么才是青花的归宿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比如: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才是青花的归宿,要不断追求,敢于创新等等。然后和同桌两个人先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在班集体来汇报,好,谁来谈一谈你的理解,这位女孩子说一说,(修复和复制只是维持青花的原样,青花的制作工艺只会止步不前,所以不是青花的归宿,青花的归宿应该在继承祖辈制作青花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青花的制作工艺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制作出更完美的青花来,因为

3 父亲追求创新,所以他烧制的青花独树一帜。)说得很全面,(点击)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课文,请你们读读这位孩子的理解,再和自己的理解比较一下,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我们来做一做练习,请用下面的句式,结合我的行动、心理活动和父亲的神态变化,说一说我寻找的经历:你上台来说一说,不要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当我找到那片残缺的青花时,父亲很不满意„„我满眼迷惘„„。

当我找到复制的青花„„时,父亲却向我投来了冷眼„„,我陷入痛苦的沉思中„„。 当我创新了青花„„时,父亲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父亲给我的祖传配方„„)

说得很有条理,掌声给他。请同桌的两个孩子互相说一说,孩子们请把你们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青花的资料和图片在组内交流。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后学习链接,(点击)老师引读前部分,你们接着读后半部分,(人间瑰宝、其瓷、其花、其釉、其色)很好,它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来说一说,(介绍了青花瓷的特点和价值)好样的。“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

2、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能做出这样完美的“人间瑰宝”,是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青花瓷艺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这么完美的青花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们一样的人,都在默默地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事物,更让我们明白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巨大创造能力的历代人民群众创造的,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师生共同举例,如:戏曲演员、书法家、画家等等)

3、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课后请写下来,跟大家交流。(点击)

下课,孩子们再见。各位领导、各位评委,《青花》一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微型设计教学设计.doc》
微型设计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