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名师教学设计

2020-05-3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多方位体会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三个小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法、学法:

十六字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

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叫做《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就是要同学们认真的预习课文,同学们都认真做了吗?现在看看谁做的最棒吧。

1、读第五组“导读”,我知道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要求是:

。我读过名著。

2、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相和”的意思是:。

3、读一读“资料袋”。说一说你了解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值得表扬!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回到两千多年前,和廉颇、蔺相如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战国时期的风风雨雨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而且边读边想一想:“将相和”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我们能不能给各个小故事起个简单、好记的名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你为各个小故事起好

了名字吗?(各小组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四)学习“完璧归赵”:

导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朗读第一个小故事,总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

(2)、检测反馈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4、总结提高

课本剧表演:认真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试着演一演“完璧归赵”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设计取回

完璧归赵以璧相逼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趁机送回(1)、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他想出了哪些妙计?

推荐第2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能力。但因《将相和》这篇课文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清人物关系并正确评价廉颇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学习中体会第一个小故事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一、课题导入

1、师:\"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2、板书:将相和

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老师上次布置,同学们从网上查找的有关将相和的资料。

3、通过预习,你们能说出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

二、学习课文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课题中有个\"和\"字,那么,有和就必有不和,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会不和呢?请带着问题读整篇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初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不和\"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先在完璧归赵中立功,又在渑池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地位比廉颇高\",而廉颇以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才引起将相间的不和。(板书:就靠一张嘴)

(二)学习课文第一个故事

引入:将相和立大功真的是靠他的那张嘴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故事,验证一下,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第一个故事所在的自然段是哪里至哪里?(1--10)

1、默读第一个故事,边读边想: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

2、理解第一自然段

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学习2--10自然段

(1)同学们刚才很清楚地告诉老师,蔺相如立大功并不只靠他的一张嘴,那是靠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想想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靠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课文中的哪些言行能表现蔺相如的品质?用\"﹏﹏﹏\"划出有关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看谁搜集的材料最充分。

(3)自己完成后,跟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要求先读句子,再说说蔺相如的品质)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分析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A:带玉前往(勇敢)

B: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句子: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要求同学们都站起来边扮动作边朗读)

C:举璧撞柱(对照课文插图)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出示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D:送璧回国(机智)

E: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出示句子: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4、质疑

5、根据板书,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一些词的理解吗?

八、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和好

(为了国家的利益 言行→品质

完璧归赵带玉前往→勇敢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要还宝玉→随机应变 举璧撞柱→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送璧回国→机智 再赴典礼→机智勇敢

推荐第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燕郊小学周海涛

一、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进行必要的语文教学,还要让孩子们能够对中国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并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开篇文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后续文章的学习要奠定好基础。 这篇文章较长,故事也比较复杂,我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可关注点太多,如果求多求全就会造成这篇文章的思路冗杂,孩子也很那理清头绪,“长文短教”应当是可取的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要予以明确。

二、教学思路和目标

学习本篇文章,我准备从四个环节入手:第一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对课文背景和故事内容有简单的理解,扫除学习中字词的障碍,明确三个小故事;第二环节,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三个小故事中分别找到可以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用词语对这些描写进行概括;第三个环节是综合上述学习,对故事特殊内容进行回顾和反馈性处理,如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第四个环节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如利用资料袋进行司马迁和《史记》的简要介绍等。

由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帮助孩子解决学问中遇到的难于理解的词句,对重点字词进行强化训练。

2、确定故事主要人物并能够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故事内容和相关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4、从课文整体上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5、对孩子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关,不做重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找到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能恰当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一些需要孩子们重点理解的语句,课外拓展延伸的知识介绍。

五、教学流程

(一)以单元导读入手,引入新课,引导孩子对课题进行质疑(以此激发孩子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将相和》题目中三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明确两个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由孩子自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将这些词句先交由孩子们利用工具书或小组研讨自行解决,有难度或解决不了的,有教师进行注解。

带领学生共同明确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概括出三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分别简单概括三个故事,再进行整合,使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研讨交流。

首先为孩子们出示学习任务:每个小故事中主要突出的是那个人物,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加以佐证。

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继续深化理解,尊重孩子的理解,辅助孩子尽量深挖课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小组间进行补充和纠正,以达到进一步深化的目的。

(四)深化、反馈练习

引导孩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连带关系,再次梳理故事内容。强化第一自然段作为故事背景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训练,请孩子们谈一下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归纳梳理人物品质。

(五)课外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资料袋,帮助孩子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并介绍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勇于改过负荆请罪

(顾大局、识大体)

个人语文教学特色及形成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如果说教学特色,自认为还远没有达到,只能说有一些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或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当然,这不仅仅针对于语文教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18年,曾经由于见识短浅,险些将自己带入迷途。刚参加工作的几年,由于工作努力曾经在短时间内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飘飘然的心里是有的。就是一次外出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好的课堂,让我一下子从云端掉到了地上。这让我认识到,不注重学习,不接触新的事物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喜欢上了学习,近些年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然而并不觉得累赘,反倒乐此不疲,哪怕一次学习只能给自己带来一点点的震撼或启示,也是极具价值的。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当然,这不是教学特色,但我觉得至关重要。

第二,习惯于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质疑。我们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意图来安排教学,牵着孩子向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当然这样的课不会上出惊险,一切都会在自己的驾驭之下,然而我们并比了解孩子的需要,同时也忽视了孩子的潜力。我认为让孩子回答问题的效果远不如让孩子能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对孩子质疑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三河初涉新模式教学之际,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三部曲,那是我自己引导孩子学会质疑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孩子们所能做的事情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给他们机会,他们会给我们惊喜。

第三,关注学法的指导。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觉得远重于学习知识。我在和家长的接触中,也听到不少家长在抱怨孩子学习的东西将来没有用处,当然,这种观点会有一些极端,但也是一种现实,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给孩子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四,保持一颗童心,有时会以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习作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少有人喜欢习作,应为他们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慢慢形成抵触心理直至恐惧。一直以来我始终教高年级,发现不少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作文已经形成了恐惧,要想让他们学会写作文,首先是让他们不怕作文,我尝试了三年用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玩”作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小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五,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语文往往没有唯一答案。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抱着教参,带着孩子在教参中挣扎,甚至于对教参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不敢擅做改动,把孩子带进了死胡同。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有这种独到的体验,每个人家的见解可以是不同的,有时真的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认识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苦要去难为孩子呢。

第六,关注情感教育和课外知识的拓展。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有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会忽略情感教育。语文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予

以重视。另外,现在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多来自于网络或电视,读书的越来越少,再加上难以将课程开设齐全,许多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缺失的。要在教学的基础上将与课文有关的东西充分地进行拓展延伸,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内容,当然,这与考试无关,不是为了应试的。

以上几点是我近些年教学中的些许认识和做法,很不成熟,还望斧正 。

推荐第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味人物的个性特征。

2、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3、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好品质。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学了课文,谁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和的原因呢? 课文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其中哪个人物贯穿了三个小故事?你能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蔺相如的特点吗?

二、自渎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蔺相如的性格特点,领会他的个性魅力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读的一个故事,用喜欢的方式好好读一读,划出描写人物言和行的语句品读。

三、交流、讨论。

我们来民意调查一下,选择第一个故事的举手……选择第二个故事的举手……选择第三个故事的举手……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故事进行自学,研讨)

四、分析品味人物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自主研讨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小故事中的重点词句(言和行两方面的)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其中穿插朗读训练。

五、拓展延伸

出示:

一、秦王非常佩服蔺相如,求贤若渴,希望蔺相如跳槽到奏国,为秦国服务。你能帮他写一封信给蔺相如吗?

二、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时,深情地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请把它写下来。(两个选一个)

推荐第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 相 和

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

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缩写文章。

推荐第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 1 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

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3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李 小 萍

2014年5月8日

4

推荐第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理解:赵王、和氏璧、召开、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侮辱、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熟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

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播放京剧《负荆请罪》)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 预设八: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评价人物,理清故事联系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2.评价人物: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小结: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了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去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抓住人物矛盾的变化过程,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下去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读《史记》里的其他故事。

【设计意图】旨在回应开课时学生的质疑,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试着评价文本人物,小结学法。至此,阅读所要考查的“形成解释、做出评价”能力均得到印证和彰显。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抓联系 品语言

推荐第8篇: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般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能力训练点:

1.借助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表达能力训练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认识生字。

2.课文写了廉颇、蔺相如的哪几件事?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1.自己读本单元的导读,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用怎样的方法学习?

2.集体交流。教师大屏幕出示: 学习内容:古典名著节选、改编

学习方法: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乐趣,阅读原著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开始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将相和》。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注意:生词中生字要用红字)指名读,齐读。 2.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四、借助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课文写的三件事,我们知道了,那么,你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2.集体交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第二件事学生归纳为“渑池之会”,或者渑池会都可以,别强求,根据学生的意见板书。)

五、学习完璧归赵: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3.集体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机智勇敢)

(2)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4.学习方法归纳:刚才我们交流的句段,让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家再读这些句段,看一看都是对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的。

六、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1.布置学习任务:自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边读边画出描写蔺相如、廉颇语言、动作的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集体交流:

(1)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机智勇敢)

(2)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居功自傲)

(3)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顾全大局)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知错就改) (5)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顾全大局)

七、表达方法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的方法,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这一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在今后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

八、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你觉得哪个字要提醒同学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一至两个字进行指导,建议教师从“诺”“诸”中选一个字进行指导,因为这两个字都是言字旁,同时,右边的“丿”也都穿插到左边言字旁底下去了。在指导书写时,学生说到教师不想指导的字时,教师肯定之后就让学生坐下,直到说到想要指导的“诺”“诸”其中的一个字时,提醒学生注意另一个字的结构跟它一样,然后选择一个指导书写。这个环节可以根据时间选择指导写字的数量,不过,最多指导三个,一般情况下一至两个。)

九、布置作业:

几个同学自由组成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推荐第9篇: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和《史记》及时代背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2、通过查找工具书和平时积累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3、通过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作者和《史记》,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这部伟大著作的美。

教学重难点:

初读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具备了查找资料和自学字词的能力,我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这个故事的背景资料,课上让学生自由汇报和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查阅资料情况,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司马迁和《史记》及战国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先指三名学生读课题)。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谁来说说“将”指什么?“相”指什么?“和”的意思是? 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原来是不和的)

那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和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老师先来检查你们的生字词预习情况。生字:开火车(提示荆是左右结构、璧是玉字底) (诺、怯、瑟、诸、荆、拒、缶、卿、璧) 生词:开火车带读

(召zhào集

大臣

允诺

廉颇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胆怯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请生上来板书,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书上) 【生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四、熟读课文,理清每个故事的因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学生汇报;

3、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

(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 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 (1)学生自学; (2)汇报;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

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和 爱国

↓ ↑

廉颇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推荐第10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三)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第11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执教:新蒲新区第七十二小学 谢家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整体感知。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历史故事《将相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了这样三个故事(指板书,生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研读第一个故事。

1、同学们,《将相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读故事类的文章,一定要读好人物的语言(板书:人物语言),因为言为心声,我们把人物的语言读好了,就能读出人物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故事,请看老师的要求。(大屏幕出示:

1、出声朗读,勾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

2、结合当时的场景,读出人物的情感,并从中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

2、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指名说出事情的起因),是啊,蔺相如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要怎样表达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呢?出示蔺相如的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指名让学生读,相机评价)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

到了秦国,蔺相如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呢?他是什么态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绝口不提)同学们,这绝口不提很有画面感,我们来想象一下,演一演如何?我来当蔺相如,谁来当秦王......好一个秦王,原来你换璧是假,骗璧才是真啊!这时候,蔺相如怎么做的呢?(出示:“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指名读,评价)

同学们,这说得倒是理直气壮,可这个“撞”(板书)是要出人命的呀,蔺相如当真要把自己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自由发言)从这义正词严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蔺相如当初为什么敢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一定把璧带回来,原来他心里很清楚秦王要得是什么,他也很了解当时的形势,秦王再猖狂,但他绝不会为了一块璧而伤了两个国家的和气。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

所以后来,蔺相如也给秦王来了一个空手道,(出示:“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们,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谁来读?读出蔺相如的大大方方。从这段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

小结:蔺相如这一撞,撞出了自己的智慧,也撞出了赵国的国威,当然,还给自己撞来了一个官职:上大夫。

三、自读第二个故事。

这个上大夫,深受赵王的信任,渑池之会,自然要带他前行,那么,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会有什么精彩的表现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二个故事,请看老师的自学要求。(出示:默读第二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现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勾画出来。)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又是人物的语言。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一个关键字吗?板书:拼。出示:为什么拼?怎样拼?拼的结果如何?请大家同桌交流这几个问题,记住:要让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

(学生交流)师巡视:点评交流状态。

好,现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为什么要拼?谁来说?为了国家,当然得拼。怎么拼的?(这个有意思,我们来表演一下)。看你们演得如此投入,我忽然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3

你们说这蔺相如是真拼还是假拼?(学生交流)你们都可以成为蔺相如的知音了,他这一拼哪,拼的是勇气,拼的是策略。那拼的结果如何呢?是平手啊还是赢了呀?

这一个拼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生板书)是啊,这一拼,壮了赵国的国威,杀了秦国的锐气,也让蔺相如坐上了上卿的位子。按理说,这也是实至名归,可有一人极为不满,那是谁呢?

四、略读第三个故事。

出示:快速浏览第三个故事,认真揣摩描写廉颇和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对比一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读文、交流)

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师:从这两个人的语言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板书) 同学们,廉将军就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吗?在原文中,司马迁是这样写廉颇的。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个良是什么意思?你在本文中能找到廉颇优秀的品质吗?(生交流)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全文,将相之和,这个和字,就仅4

仅体现在第三个故事中吗?(师生交流)这个简简单单的和字,却有着神奇的力量,它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以我们提倡(出示:以和为贵),我们还倡导(出示:家和万事兴),生活中,同学和,班级兴,教师和,学校兴,民族和,国家兴。廉颇要是早一点认识到和的重要,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了,不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和好,倒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读出了一个......的蔺相如,也读出了一个虽然有点.....但却十分......的廉颇。那么后来,廉颇和蔺相如是如何联手保卫赵国的?赵国最终又是如何被秦国灭亡的?这其间啊,发生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你感兴趣,请阅读原著:《廉颇蔺相如列传》。下课。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和睦相处 团结协作

第12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故事情节强的文章,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因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我布置学生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板书课题《将相和》。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2、题目中“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好);既然讲“和”,由此推断他们之前(不和)。

三、初读课文,归纳段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了哪三个故事?

2、同桌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四、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1、研究“完璧归赵”

(1)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2)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3)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让蔺相如回国?

2、研究“渑池之会”?

(1)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2)秦王击缶后问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研究“负荆请罪”

(1)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2)廉颇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4、从这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

5、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五、各抒己见,感悟形象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回扣课题,总结升华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七、布置作业

1、在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编写小剧本,并排练表演。

2、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第1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中国古典名著之旅)昨天我们到三国里感受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将走进哪部名著?(《史记》)今天我们将学习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课文:将相和。

2、教师板书课题《将相和》,学生跟随老师书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提醒学生课题中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要读准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预习的收获:课题中的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3.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说说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地方。给同学提个醒。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自由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简单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3、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用小标题概括。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四、细读课文,抓住矛盾

1、质疑:课题的意思是将相和好,那他们之前肯定有不和,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体现了不和?(课文第16自然段)

2、指导学生读16段中廉颇说的话,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感。(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读,让其他同学评价。

(3)师问:从廉颇的话中你感受到什么?(妒忌

不服气

生气)

3、师: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哪里看出他很有能耐?(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身上的优秀品质

1、指名读1-10自然段

2、引导全班讨论交流:在你眼中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关的句子。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

二、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学生默读11-14自然段

2、思考交流:

(1)蔺相如为何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国家的尊严) (2)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3、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三、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教师朗读15-18自然段

2、集体讨论交流:

(1)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他罪在哪里? (2)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3.指导朗读第三部分。

四、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深入探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畅所欲言: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拓展

1、从文中的人物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2、积累有关团结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第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18将相和

向山小学 黄继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

3、齐读课题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1、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将相和”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打开书,按自学指导学习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词:

赵王

召集

胆怯

鼓瑟 拒绝

诸位

和氏璧

允诺

负荆请罪 理直气壮 无价之宝 指名学生读,齐读。

(2) “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板书:将

廉颇

相 蔺相如

和 和好

指名读。

(3)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和好讲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个故事是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3、介绍资料袋

三、解析“完璧归赵”

(一)找准矛盾焦点,探究主题

课文讲的是蔺相如和廉颇和好的事,那之前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二)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蔺相如真的是靠一张嘴吗?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把描写蔺相如中其他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有关的句子画下了,读一读,再比较比较,或许你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三)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 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黄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学生各抒己见。

4.这个故事学完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认为他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收集阅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板书:

18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

爱国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每个故事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接着重点教学《完璧归赵》,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接着,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指导,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挖掘的不够透彻,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1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一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这些都是历史故事,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来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读中悟,悟中读,“读”“悟”结合,悟中领略人物形象与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师生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文本。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什么?(一位将军和一位丞相和好的故事)

3、课件展示,“将相和”故事简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板书:廉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什么?(和好)

5、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 谈话过渡: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快速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出示阅读要求:

(1)做到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2)做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新词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允”读“yǔn”,不念“rǔn”。 “诺”读“nuò”,不念“ruò”。 “怯“读“qiè”,不念”què”。

2、指导学生认清字形。

(1)“壁”与“璧”形近,“壁”可以组词“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之宝,所以下面是“玉”。

(2)“允”与“充”相近,教师指导学生加以区分。

3、指导书写。

“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4、课件出示课文新词,学生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不明白词语的意思。

四、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1、小组合作读课文。

2、小组讨论汇报。

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完璧归赵(第1——10自然段);渑池之会(第11——15自然段); 负荆请罪(第16——18自然段)。

五、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同学们快速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故事的前因、结果。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结果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赵国。)

2、在文中找出蔺相如说的第一次话,读一读。(1)这里讲到了一个什么物品?(和氏璧) (2)请学生说说对和氏璧的了解,教师加以补充。

3、看来和氏璧是一块宝玉,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谈话:既然这样,我们就跟他换吧。(生说:不行,因为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

师说:那就不换,怎么样?(生说:不换也不行,因为怕他派兵来进攻。)

4、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看来只有派人送去了,现在你们就是蔺相如,要怎样才能让赵王放心派你们去。

5、引导学生读蔺相如的话。

6、蔺相如去了,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想象当时秦王会说什么?心理会想些什么?(找学生上台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7、找出蔺相如说的话第二句话,读一读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8、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画面,学生自读

8、9自然段,把文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学生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师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9、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六、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学习第二段:渑池之会

1、学生默读、思考故事的前因、结果是什么?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结果秦王吃亏)

2、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做了一件什么事?起因是什么才使他这么做? (指名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录下来;因为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指名说: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4、生齐读第13自然段。

5、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武官廉颇也在边界上做了准备,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6、齐读第15自然段,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三、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1、学生小声自读,思考故事的起因、结果分别是什么?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结果是:负荆请罪)

过渡:在渑池之会上,我们知道廉颇也有功劳,可赵王只封蔺相如为上卿,而没有奖赏他,难怪他不服气,于是就产生了矛盾。

2、你从哪里知道他们不和了?(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所以廉颇的这些话就破环了将相的和。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到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

4、(出示画面)指名读第18自然段 (1)课文那句话解释了“负荆请罪”,在文中作上记号。

过渡:“负荆请罪”一般用来形容什么?(知错能改)那么廉颇具有什么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人、以国利益为重)

师板书:知错能改

(2)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5、想一想:

(1)如果没有廉颇的勇于改过和负荆请罪,就不会有( 将相和 ) (2)蔺相如处处让着廉颇为的是什么?(赵国) (3)将相和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保卫赵国)

四、思考:“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了课文,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2、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3、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六、练习

1、指名说三个故事的起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2、抄写本课生字、生词。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课后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后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回顾这一教学过程,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1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难点:把我“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1)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B .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A.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a.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b.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B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去请罪。”

a.出示幻灯片,观察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请景。

b.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c.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思维拓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这什么关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爱国。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在有感情的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的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联系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机智勇敢

勇于改过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识大局 将相和原因:爱国

第1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2.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4.表演课本剧,从情景再现中体会蔺相如的“怕”与“不怕”,感悟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有豫让、太子丹、荆轲、高渐离,还有两位独具魅力的人物,他们共同在燕赵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将相和》。“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那么在和之前一定有不和。

(二)、研读“完璧归赵”

1.谁来说说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3.蔺相如的升迁真的只是靠一张嘴吗?他靠的是什么?

4.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这些品质的?

5.“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什么意思?

(三)、感悟“渑池相会”

又过了几年,秦国与赵国交战数次,赵国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秦王邀请赵王,这真是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这分明是一场鸿门宴。

1.赵王敢去吗?赵王可以不去吗?赵王去了吗?

2.概括蔺相如在宴会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3.蔺相如是怎么逼秦王击缶的?

4.秦王与赵王是打了个平手吗?

5.蔺相如被封官应不应该?为什么?

6.再读廉颇的话。

(四)、表演“负荆请罪”

1.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蔺相如不怕秦王的?

对秦王蔺相如无所畏惧,大义凛然。而对廉将军却是一再避让,他为的是:国家。廉将军负荆请罪为的也是:国家。将相和则国家和,将相不和,则国家危。

3.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与和有关的事情呢?

你们所说的汇在一起就是“和”文化。我们国家在2008年奥运会上把这种以和为贵的精神文化推向了全世界。图片播放。家有小和,国有大和,这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和。

第1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18、将相和

(第二课时)

教者:董佳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2.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

解析课题:将、相、和三个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提出自读要求,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重点词语积累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为什么要从秦王手中骗回和氏璧?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情景展示)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思考并回答:蔺相如真的是仅靠一张嘴吗?(讨论并回答)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同桌间表演读蔺相如的话,说说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请两位小演员表演展示故事情景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三、评价人物,理清故事联系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2.评价人物: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3、课堂小练习,总结课文并简单复述三个小故事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与人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附: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廉 颇:

负荆请罪

(和)

忠贞爱国

第19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山神庙九年一贯制学校

王海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学习《完璧归赵》,了解故事的内容。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我们来齐读一遍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了解了“将”指的是_______,“相”指的是_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_____。(课件)

2、这个故事发生在 ________时期,本文讲了_____个小故事,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简单的概括一下,每个故事的内容,并分别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课件)

三、正文(感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这么快大家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1、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是平布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这段话。

课件: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这一段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骄傲、气愤„„ 师:哪用骄傲的语气读?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什么意思? 生:„„

课件: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师:廉颇这么厉害,的确应该用骄傲的语气读。那我们来试一试。 生:„„

师:那后边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生:气愤、瞧不起„„

师:是啊!廉颇从心底里瞧不起蔺相如,那我们应该怎样读? 生齐读: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那么,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课件)

2 下面我们先来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那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建议:大家把蔺相如与文中赵王和其他大臣的表现作比较,看看秦赵两国在围绕“和氏璧”这一外交事件中,赵王和其他大臣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通过比较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了。

生:„„

师:在赵王着急,群臣为难之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王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课件)

3、书上说“和氏璧”是一块“无价之宝”。那“无价之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珍贵,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师:“和氏璧”到底是什么宝贝?下面我们来了解“和氏璧”的故事。

课件: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

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含玉的石头),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

3 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苦,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

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师:通过读这一段,我们知道“和氏璧”不但是世间一块罕见的宝玉,而且还有着这么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真是价值连城啊!

4、那么,秦王拿到“和氏璧”后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课件: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对玉赞不绝口,对城绝口不提。从这段话中,你们看出秦王是什么意思吗?

生:秦王不想拿城换璧。

师:秦王不想拿城换璧,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生:如果是我,我直接上前去抢。

4 师:这方法够简单、够直接。但是有效吗?谁来反驳一下。 生:我认为肯定不行,那秦王多厉害呀!蔺相如是个文官,应该不会什么武功?根本抢不过秦王,而且秦王跟前还有侍卫。

师:大家听说过荆轲刺秦王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别跟我说没听过?荆轲是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武艺高强,但是刺杀秦王都失败了,你认为你有多大的本事能从秦王手里抢回和氏璧啊?

师:如果是你,你还会怎么办? 生:如果是我,我会和秦王讲道理。 师:嗯,讲道理,行得通吗?谁来反驳一下?

生:我认为这也不行。秦王是一方霸主,肯定不能和你讲道理,而且他一开始就想骗取和氏璧,根本不是讲道理的人。

师:直接上去抢不行,太失礼,而且也抢不到,讲道理也行不通,怎么办?我们来看看蔺相如是怎么做的?

课件: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喜爱璧这一心里,顺其心里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秦王就赶紧把璧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就这样把璧给骗回来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机智、才智过人„„(师适机板书)

4、我们继续往下看,课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

5 子上!”

师: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生:„„

师:蔺相如抓住秦王喜爱璧这一心里,来威胁秦王,这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呀!一个“撞”字足以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板书)

5、秦王果真害怕了,连忙说一切好商量„„ 师:这回秦王是真的拿城换璧吗? 生:不是。

师:你们都知道了,蔺相如这么会洞察人心,当然知道秦王还是假的。于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课件) 师:蔺相如为什么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呢?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生1:这样做可以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

生2:这样做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以为蔺相如真的是把璧交出来。

生3:举行隆重的典礼,声势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多,到时候各国都看看秦王拿城换璧是真的还是假的,说话算不算数,讲不讲信用?如果不换,那就是秦国先失约,他就没有攻打赵国的理由了。

师:从“举行隆重的典礼”,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的非常周全。(思虑周全)板书

四、总结

蔺相如在赵国为难之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我们说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课件)

他是一个(生读板书)机智勇敢、才智过人、思虑周全的人。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完璧归赵》的故事,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课件)

六、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才智过人

思虑周全

第20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将相和名师教学设计.doc》
将相和名师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