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2020-03-02 08:44: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故事情节强的文章,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因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我布置学生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板书课题《将相和》。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2、题目中“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好);既然讲“和”,由此推断他们之前(不和)。

三、初读课文,归纳段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了哪三个故事?

2、同桌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四、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1、研究“完璧归赵”

(1)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2)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3)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让蔺相如回国?

2、研究“渑池之会”?

(1)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2)秦王击缶后问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研究“负荆请罪”

(1)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2)廉颇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4、从这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

5、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五、各抒己见,感悟形象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回扣课题,总结升华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七、布置作业

1、在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编写小剧本,并排练表演。

2、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