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有效性

2020-07-2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有效性(理化生)

诸翟学校理化生教研组关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讨论纪要 为落实学校提出的抓好教学五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理化生教研组于上星期五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

1、深刻理解和体现课程标准和考试基本要求,准确解读教材。体现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和深化,具有把握教学整体的预见能力。教学中的知识点要求到位。

2、要体现学生中认知水平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

3、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创新,要有启发性和兴趣性,这样才有利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4、要认真对以往教案进行反思和重建,取长补短,并且能落实在新的教学设计中。

5、设计实验要安全可靠,保证演示成功。

二、理化生教研组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不够突出,只是简单的或者是照本宣科的罗列知识点,以至学生课堂上是懂非懂却无法完成课后的练习。

2、教学容量不够大,体现探究方面较苍白、无力(要么起点太高,大部分学生不能接受;要么简单无效的问题设置太多,起不到探究的作用)。

3、教学设计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4、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的较少,还是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

5、复习课教学设计较随意,不是炒冷饭就是做习题和对答案,不能打中学生学习中的盲区和软肋。

6、个别教师不按照备课组活动时讨论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策略完成教学设计。

三、今后要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1、扎扎实实开展备课组活动,理解考纲和教材,讨论每节课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知识点中的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分散。

2、备课组教师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也希望学校和教导处进行相应的监控。

3、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和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4、初三每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求做到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法多样化,要实实在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尽可能减少整堂课做卷子的现象。

2008.3

推荐第2篇: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从问题设计环节看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

周国华

新学年学校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一条就是“再造教学流程,删除无效环节”,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为此,我们地理学科针对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师的不同风格,决定从其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入手,通过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将课堂真实还原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成长和进步的舞台。

初中地理的特点,从内容上讲,没有特别难、繁、偏、怪等不易掌握的知识,学生通过看书、自学等方法,绝大部分是能够把握的,但根据课标的要求,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教材的知识现象,学会一些简单的地理常识和规律,这样的目标很难达成,而且会让学生养成记住一些知识、背会一点规律就能应付考试的学习习惯,所谓的地理能力,地理思维,正确的人地观等等更是无从说起,这样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谈不上教会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所以,我们决定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和设计,来改变这些问题,那么,从教学的哪个环节开始改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认真思考、研究了一些我们从前的课堂,包括一些受到各方好评、获得较高奖励的课堂,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分析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课堂上老师认为设计得很好、很巧妙的问题,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回答也不尽人意,有些问题甚至在课堂上成为“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于是,我们决定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这个环节来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来加以说明。

案例一:初一地理学习“日本”时,何永德老师做过了一次校级公开课,获得了一等奖,受到各方好评,我们也为他高兴,但是在仔细分析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时,我们还是感到有些地方不尽人意,可以在进行改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好,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某国试飞的导弹由于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 ,140°E~145°E的海域,哪个国家会提出抗议?将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一个活动,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是日本,教师要将这个问题过渡到日本的地理位置问题上,还得强调要学生注意前面提出的经纬度的意义,课后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因为上课时就提到要学习日本,所以,即使学生不关心给出的经纬度范围,也会想到这个国家是日本,我们可以把问题换成:某国试飞的导弹由于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 ,140°E~145°E的海域,日本立即提出抗议,为什么?一来问题更有层次了,二来提到是日本要抗议,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为什么了?自然就强调了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

案例二:初一地理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要求学生能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说明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和特点,我在第一次课堂设计问题是这样的:看图分析说明世界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结果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看图分析,五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能举手回答问题,有过了两分钟,还是没有学生敢站起来说,后来好不容易有一位同学(平时学习不错)站起来回答,说道:从图上看出世界的气候很复杂,规律不太好找。课后我认真反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找到学生问他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学生回答说:“不知道如何找,没有思路”于是我意识到是我在问题的而设计上出了问题,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后面班级的教学中我将问题设计成:看图分析1.世界气候类型是单一还是复杂多样?2.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3.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描述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4.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样是五分钟的时间,在另一个班学生很快就能将世界气候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说出来了。

案例三:在学习初二地理“土地资源”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原来认为设计问题中,已经考虑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有可以谈论的话题,但实际在学生讨论时也基本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没有更多的个人认识和看法,回到办公室后,与其他老师分析这个问题,发现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将自己的一些思想和看法都无意识地“迁移”到学生的身上,认为学生能理解有关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不同的土地类型在城市和农村利用上的差别,学生基本没有生活经验,所以难以有非常到位的看法,后来,我们将问题改为:从自己周围的土地变化,分析北京城市用地的特点,谈自己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在后面的班级讨论中,学生中很多人能从自己周围的小区建设、拆迁、修建地铁等实例,说道北京城市用地的一些特点,通过分析北京房价高、楼房越建越高等现象,指出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等等。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问题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考虑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应该成为我们设计问题的基本依据,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和课标的要求,更好地把握地理学习的技能,不能为了问题而设计问题,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而设计问题,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分析,发现了许多在教学中设计的一些不太合理、或者是所谓的“假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一一加以改进,力图通过问题设计这一环节,将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切实落实学校的新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推荐第3篇: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彭世斌

摘要:本论文研究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优化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课堂理念指引下的工作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理论与实际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研读教材、了解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要把握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努力构建科学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从而提高老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技巧。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性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乐于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的前提就是兴趣,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只要是对某项事物感兴趣,人们就会主动地想去了解它、思考它,就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是否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有利于学生终生有效的发展。所谓“有效发展”,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否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效果好不好。如果学生没兴趣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1)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比较忽视,总认为强化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模式中。于是便有了一些毫无实效的互动、表面热闹的辩论、浅薄煽情的表白,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实则过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

实际上,知识本身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恰恰相反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既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以外,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3)完善人格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应从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上来探讨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或者说它的本义、旨归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文性”。而这个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当然也就主要是指作为教育对象的那些学生。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类学会生存,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和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身发展的需求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该是学生。当今世界已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有效性评课

《我会整理书包啦》教学设计有效性评课

本课是教龄3年的王老师执教的2年级班会课。整个课堂流畅、生动,教学环节之间紧凑连贯。并且这是一个系列的班会课,经过第一阶段的的实施,孩子们也是做足了准备,虽然课堂上呈现的几分钟,却是老师和孩子们平时习惯和能力的体现。能够看出王老师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也是有序开展,特别注重学生的评价。

什么是有效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活动是班级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日常教育形式,使它发挥集体的德育力量,激励学生个体在班会主题活动中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有效的主题班会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衡量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成功与否,除了要看这个主题班会活动是不是生动有趣,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尤其要看这个主题班会活动对本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德熏陶的有效性。下面我就主要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来谈谈这堂课的体会。

一、选题恰当,符合年段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序整理”,本堂课主要在解决在家以及在校整理书包的习惯问题。对于2年级的孩子来说,有要整理的意识,但是对于如何整理更高效却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选取这样一个贴近孩子生活,并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主题是非常适切的。老师也能够从学校同学们的表现发现问题指导孩子去探索,寻找解决办法。

二、形式多样,有效设计

一堂好的班会课要有“教育性、针对性、创新性”。前两点王老师还是处理得不错的。能够针对学生理书包的这一具体问题开展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丰富多样的形式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理解问题。课堂上多样的形式除了常规的看和说,还能够靠听来提取信息,靠做来实践体验等等。本节课中就利用了情景剧的视频来抛出在校生活中对于整理书包的不同意见。同时也提升学生遇到人家的提议改如何处理。可能老师担心2年级小朋友的临场发挥,所以选择了提前拍摄。既然事先准备的,那还是要再精细一点,从服装、道具以及周围环境的还原。学生的表现力可以更足一点,再夸张一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及时反馈,针对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师生在35分钟内的呈现有限,所以我们没能看到家长在整个主题班会课中的参与和评价。在校的时候有小排挡以及小苹果的结对以及奖励机制,可以说学生们都完成得不错。特别是一个月后的班级小明星的走秀和颁奖,可以说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这是本堂课中我最欣赏的部分,很有创新也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但是其实在课一开始的家长录音的烦恼却始终没有解决。也许孩子们不是不会整理,也不是不知道整理的方法,可能就是比较懒,或者没人监督。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启发和引导。这个问题才是最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的东西自己理。或者学生知道要自己理,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实行,如作业太慢,家长主动代劳等等。这里可以适当展开讨论和思考。家长的评价机制和反馈如能在本堂课中也融合进来,会令整节课更完整。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都说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总有些小遗憾。在如何令课堂教学环节变得更有效是我们终身要学习的课题。

推荐第5篇:教学有效性

“教得对”,才有“教得实”和“教得好” --- 一谈幼儿园教学的

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前者主要为的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为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儿童游戏,要给与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比中小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即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在不该教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纷繁复杂,各种幼儿园课程在“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等方面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或一个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由于编制一个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懂得课程原理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要求大部分教师通过编制幼儿园课程去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几近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课程操作层面上,要求大部分教师做的应该是如何去有效地实施经由严格审查和精心选择的课程。

只要是教育机构,只要有教师,就一定会有教学,就一定会将教学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就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幼儿园教育也是这样。

“教得对”是幼儿园教学的底线

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在思考和评定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前提是“教得对”,然后才是“教得实”、“教得好”;在思考和评定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起码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让不会教的教师教不坏,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

“教得对”、“教不坏”是对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舍此要求,那么对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问题都是免谈的,对所有有关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得对”、“教不坏”是教学的底线,“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是要追查社会责任的,对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也是要问责的。

原先,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非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由于课程一统化而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课程是资深专家精心编制的,是由各方有关人士严格把关和审定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出现根本性的“走样”,不用担心因为课程而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今,由于群众性地搞“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不管是否有此资质和能力,都被要求自己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教学的底线经常被打破了,换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医院里,医生的误诊和误医是医疗事故;在课堂里,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是教学事故。在医疗机构里,医疗事故是不可容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在教育机构里,教学事故也是不可容忍的,也应受到追究和处置,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地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看似问题出在实施教学的教师身上,其实幼儿园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把握,涉及对知识的价值等方面因素的判断,涉及对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优先性的顾及,涉及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等,这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儿戏。让大部分教师都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是必然的,因为这样做并非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

社会应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而且必定会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看似应对教师和园长追究责任,但是实际上应该追究责任的是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评估部门,因为正是它们,要求和监督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教师和园长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会做的,而且本来就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与别人不一样”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吗?

“教得对”与“教得不同”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教得不同”应在“教得对”的基础上发生,只有“教得对”了,“教得不同”才可能会有意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得对”是底线,“教得好”是目标,无论是“教得相同”还是“教得不同”都是手段,是为达到“教得好”这一目的服务的。

也许是为了强调教学的创新,不少地区都在推行所谓的“同课异构”,期望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思路兴许来自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等特征的认识。

“同课异构”对幼儿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因为哪怕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设计了多个高质量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一个幼儿而言,教学中能用的只有一个,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求异性不会给幼儿带来什么好处。 由是,“同课异构”的价值预期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学习滑冰,不同的人学习滑冰会有不同的预期,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会经由不同的过程。具体地说,初学者先要在冰场上站得住,倒不下;经验不足者先要在冰场上滑起来,滑得稳;有一定经验的人则要在冰场上滑得快,滑得有点感觉;而只有比较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才会有自如、自由的感觉,他们可以求异,可以在感觉的水平上切磋滑冰艺术,做出各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由此,对大部分的滑冰者,主要做的事情是模仿,主要是“同课同构”;对小部分的滑冰者,可以做的事情才是创新,可以是“同课同构”,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在幼儿园教师中,特别是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中,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若能保住底线,或许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做或许能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问题是以“与别人不一样”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为求异而求异,那就会产生问题了,特别是会产生触动教学底线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常被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常是经由课程编制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经由幼儿园教师们实践的活动,一般不存在突破底线的问题。要设计和实施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其一是设计了比原本活动更好的活动,其二是设计了一些尚可采用的活动,其三是设计了含有错误的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设计和实施“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在少量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中,前两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还常能看到,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第三种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若幼儿园教学是一个百花争鸣的舞台,或者是一个比试武艺的校场,那么“同课异构”这一类的事情也许会有些意义,因为它能激励艺人和武士去“出类拔萃”,去“出人头地”;因为它能有益于“伯乐”相中“千里马”。但是,幼儿园教学不是舞台和校场,它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幼儿园中每一个教师必须做的事情,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出差错的事情。那么,将“同课异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导向或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其意义又在何处呢?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对幼儿园教学出现的过分自由化和随意化趋向的纠偏,这是对社会、家庭和儿童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幼儿园教师或园长,在幼儿园里哪怕有再多的事情要去做,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都不会比确保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作为各级幼儿园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哪怕有再多的工作精神要贯彻和落实,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也都不会比确保基层有幼儿园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初探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学科类别: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初探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让其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教师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有正确的把握。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研究学生的思维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工作中遇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此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我设计的“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

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总之,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4-4-15

推荐第7篇: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几种路径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几种路径

有效性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以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下面谈谈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几种路径。

一、生态学路径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将教学放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考察,而且,要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将教学放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系统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整合各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求得教学的最优化,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对话,教师权威被消解,形成了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地理概念,教师、学生、课程、目标等地理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整合,达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文化学路径

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价值取向并存,形成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活跃、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地理学科教学文化应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知识信息,教师教的文化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文化活动,教师是课堂文化活动的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打破这种单

一、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文化,依托新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课堂教学文化的改革,努力形成新课堂教学文化在整合、互动、合作、探究等方面的新亮点,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因此,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关注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致力于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教学新文化。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提出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答案,针对教学实际,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教师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充分交流到问题解决这一探究性教学思路,着眼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文化的构建。

三、心理学路径

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历来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以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的原理与研究成果历来被用来作为各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依据。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最新心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从心理学路径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脑科学认为,只有建立知识结构,学生的记忆才是最牢固的,学生也才能运用此知识结构进行迁移运用,解决新情境下的地理问题。

四、地理学路径 从地理学科所蕴含的 “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与创造素质”价值的角度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应当一以贯之的基本视角,也是体现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基本策略之一。学生学习地理,会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区域性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要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去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学生学习地理的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这种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形成注重整体的思维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表格、地图等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在信息素养培养上的独到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词,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避免走弯路、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加强对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推荐第8篇: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设计

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It didn’t make gold.教学内容:《新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六模块

一、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中国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学生对这故事耳熟能详,适合进行故事教学。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感染,让他们不知不觉而又自学自愿地去体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要设计按照故事教学的步骤,把整个教学过程按故事前、故事中合故事后三大环节来进行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又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关于马良(1——3幅画),第二部分关于另一个主要人物the bad man(4——6幅画),在教学中通过我设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说出完整的、逻辑性强的句子,培养学生的整体输出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正确的朗读课

文,学习认真理解: 单词:gold.food .took.made.magic 句子:it didn’t make gold 2.技能目标:通过课文教学

⑴复习用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⑵通过师生问答,角色扮演等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和提问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马良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4.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过去式进行表达

5.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本课的语法点,并能够正确运用。

6.教学方法:听说法

7.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若干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 Greetings: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give you a leon.二. Warmer and lead in: 1.Show a picture of “paintbrush by covering a half let students gue.

T: “I’ve got a picture .can you gue .what’s this?”

三. Presentation: 1.引导学生讲有关马良的故事.T: Do you know whose paintbrush it is? Yes, it’s MaLing’s magic paintbrush.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MaLiang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MaLiang? T: OK .today let’s learn this story .after leaning ,you can tell this story to your parents in English .it will be very cool .now , Let’s see the story.

2.Play the tape .show the questions: (1).what did MaLiang do with the magic paintbrush? 3.play the tape again ,this time just listen to the first part .Then show the questions: (1).what did MaLiang paint? (2).why did MaLiang paint food for the old woman? (3).what do you think of MaLiang? Let students answer these questions. 4.Show the pictures.Ask students to retell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ory by looking at the pictures. (let’s read 注重个别或小组)

达的能力> 5.T: OK .very good.We know MaLiang was a very good boy.But there was another man.He didn’t have the magic paintbrush.But he wanted it .So what did he do? Let’s listen. 6.Play the tape and show the questions: (1).what did the bad man do? (2).what did the bad man paint? (3).why did the bad man paint gold? Did it make gold?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7.Look at the blackboard and try to retell. (let’s read 注重个别或小组)

8.Close books, Look at the blackboard (stick th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Retell the whole story by looking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key words

together.(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就图片和关键词复述整篇故事) 9.Ask students to tell the story to each other, Then invite 2 or 3 individuals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tell the story(生生小组活动互相讲故事,后请个别生上讲台给全班讲故事。语言输出) 9.Think and talk.“What the story tell us?”(情感教育渗透) 四. Homework.Write a short paage: If you have a magic paintbrush.What will you do? What will you paint with it?(创新开放式作业设计)

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设计

《小学新标准英语》第七册

Module 6 Unit 1 It didn’t make gold.

姓 名:王 婷

工作单位:城西区昆仑路小学 通讯地址:西宁市城西区昆仑路43号 手 机:13997233626 邮 箱:544266735@qq.com

推荐第9篇: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呢?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设计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向标,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我们教师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细统地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设计得科学、合理,避免偏离目标光图热闹而学生并无所获。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考虑到它的目的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三、合理利用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就是师生为了完成某个教学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例如录音机、单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师选择活动材料要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还要看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发挥了其价值和作用。

四、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层次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需先设计语言的理解活动,其次是操练与巩固活动,最后才是语言输出即交际活动。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学生学习是层层迈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主体原则得不到很好的落实,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足够的关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降低,慢慢就会掉队。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和需要,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充分预测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引导。

六、适时给予评价。

推荐第10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

1、从你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

答:我觉得一堂课的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本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能与我们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个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让我们的孩子热爱我们的生活,珍惜生命;学生要乐于学习,学会怎样学习,懂的善学;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拥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掌握生存的技能!

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关注学生需求是教学有效性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2、有效教学应在学生身上有何体现?

答: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

3、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答: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新举措。思想观念更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大师对话,即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就是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改进提高。

2、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加强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与大师的对话中,肯定有所感悟、有所启示,那么,我们就要勇敢的去实践。我认为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撰写教学反思,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案例形成文字,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经验﹢反思﹦成长。

3、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4、要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这种沟通和交流的顺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样才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呢?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前提,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用爱心去呵护爱心,用情感去浇灌希望,用最有效的沟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5、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我在每讲一节新课前,就反复研究教学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格外突出。然后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具体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考虑学习内容的组合、详略和编排,以尽可能的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的时间。最大可能的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同时注重实践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6、课堂要真实、朴实、扎实。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就是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这就是课堂的真实性。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让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你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备课时要注意备学生,备课文,深入理解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最后设计出合适的方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住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让教学更具实效。

教学的实效性非常重要,注重课堂教学中中的“真实、朴实、扎实”,就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7、走出误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

一、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而定,设计的问题当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不能有效的完成时,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有待于他人讨论、交流时采用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必要。如果只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常常会出现教师要求还没说完,学生立刻举手的现象;或者教师一声令下,突然出现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稍难的问题,出现的是小组内的“单口相声”。长期以往,势必使学生从小养成“屈从”的习惯,独立思考、动手合作的机会、能力将会丢失,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兼顾了全体学生。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

误区

二、追求了“创新”,忽视了“继承”。在现实教学中出现了一味地为了追求“新”,而忽视了“双基”的巩固,没有真正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我听过一节教学乘法口诀的课: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在计算练习的题量欠多,只限于口答,缺乏动手操作。造成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总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简洁、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主题二 教学的生成性

1、你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与传统教学预设应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有了新视角,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教学过程的非线性。但并不完全否定教学的预成,不过与传统教学的预设有很大的区别:

1、从知识观上看: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结论性,教师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被固化的知识结论,能背诵就等于掌握了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引领下,灌输成了教师最简便的完成知识传授的方法,教学预设就是教师认真准备知识点、线、面结成的知识结构就可以了,预设就成了教师提前梳理知识;新课程强调的知识观是动态生成的,特别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增加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这样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点、思维交会点,思考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2、从过程观看:传统教学中预设是线性的,“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学中严密的控制与操纵、程序化的运作”,“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这样教师主宰了教学过程,学生变成了陪衬;新课程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突出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碰撞、升华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样教师的预设就需要从文本的解读、学情研究出发,为具体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学生可能的思维触角做准备,增加了不确定性。教师预设的宽度明显增加了。

3、从教学设计观看: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刚性的、静态的封闭型的,学生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是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没发言权,学生的活动是配合教师的需要。教师预设好流程,课堂按教学流程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多维、多向、动态的,教师、学生、教学情景都是教学资源,因此教学预设是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

2、观察同事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生成误区。

答: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 .缺乏深度的思考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所提问题和所谈看法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是“有啥说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2.悟读变误读

误读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囫囵吞枣,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3、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

答:气体的摩尔体积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回答】(1)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是不同的。

(2)在相同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1】微粒数相等而微粒大小不同的物质,它们的体积比较示意图

【投影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微粒间距离比较示意图

【讨论】决定各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在讨论中,允许学生作必要的议论,同时鼓励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启发和质疑。最后,由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归纳】1.决定各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三种,即微粒数、微粒间的距离和微粒的大小。

2.如果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相等,(1)当微粒间距很小时(如固、液态物质),微粒的大小是决定物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2)当微粒间距较大时(如气态物质),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间的距离。

【讲述】气体的体积受压强、温度的影响很大。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科学上把温度为0℃、压强为100kPa规定为标准状态。用S.T.P.表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约是22.4L。这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板书】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阅读】课本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大约是22.4L。

强调指出,条件是标准状况、1mol和任何气体。

结论:体积大约是22.4L。

【投影】下列说法中有无错误?为什么?

(1)1mol氢气的体积大约是22.4L。

(2)在标准状况下,18g水的体积大约等于22.4L。

(3)在标准状况下,22g二氧化碳的体积大约是22.4L。

(4)在0℃、100kPa下,1mol氯气的体积是22.4L。

(5)在标准状况下,22.4L氧气和22.4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等。

【上述说法中只有(5)正确,其余都有错。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应注意必须满足的条件和所取的近似值。】

【设问】在同温同压下,如果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否也相同呢?

【讲述】因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各种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也相等。这一结论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发现的,并被许多的科学实验所证实,成为定律,叫做阿伏加德罗定律。

【板书】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讲述】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时要注意三点:

(1)适用范围:气体。

(2)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同”:

同温、同压(即相同状况)、同体积、同分子数(或同物质的量)。

(3)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

【小结】只要同学们正确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就很容易做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相互换算。在化学计算中,通常把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为22.4L/mol。

【阅读】课本中关于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三个例题。

在学生阅读后师生共同探讨解题的思路和格式。

【作业】(略)

教学说明

本课题立足于师生共同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诸因素,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投影等手段获得感性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从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诸因素中归纳出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然后引入主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第11篇: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

(二)有效“习题教学”

首先 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 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其次, 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 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 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 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 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共价化合物时,可以选择以书后练习题为例,分析并且引出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再者, 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 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 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 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 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 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 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 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 而是将习题中涉及到的内容( 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 , 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 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三)有效“提问”

设置合理台阶 本人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的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干电池产生电流使小灯泡发亮,电能是由什么转化来的?然后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设置如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会放出氢气?反应中电子如何转移? 2.铜片接触到锌片时,为什么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子的转移有什么改变?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

第12篇: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

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

【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激活”因素。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孩子听得懂,更要具有灵活性、启发性、双向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语言;问题设计 ;有效性

幼儿园语言教学是以各种文学作品为载体,让幼儿在理解和感悟中学习书面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前提,也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催化剂。

1问题设计要具有挑战性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才能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过去设计的提问常常是这几个:“小蝌蚪刚开始遇到了谁?“鸭子怎么说的?”“又遇到了谁?鱼又是怎么说的?……,现在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很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幼儿在不断寻求答案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语言得到了发展,同时明白了认识事物不能只看到局部,要把握整体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事物。

2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与传统的提问有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思维指向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看了这副图,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等问题,像这类问题,幼儿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由于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积极观察、想象、理解,还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所构建的知识是自主的,极大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如语言活动《冬天》,设计的问题是“能用什么办法让自己暖和起来?”,刚开始,幼儿想的最多的是“穿棉衣、戴棉帽、围围巾、戴手套……”当老师提示幼儿:“每天锻炼时是什么办法使自己热起来的?”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拍皮球、跳绳、跑步……”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励幼儿进行联想,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找出不同的答案,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问题设计要有双向性

传统的提问方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做出回答,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幼儿缺乏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如出示一幅看图讲述的画面,请幼儿先观察,然后问:“孩子们,看了这副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相信你们肯定有一些问题想搞清楚,不是吗?这样,老师就把问题留给了孩子,更能激发孩子进行仔细观察,积极寻找要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4问题设计要有灵活性

一个教学活动所设计的问题都是课前预设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了并玩耍,大象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呢?”有的幼儿说“高兴的、”有的说“生气的”,但是没有人想到用请求的语气。后来,我就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如果别人捡到了你丢失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让别人还给你呢?高兴的语气该怎么说?生气的语气怎么说?请求的语气又是什么样的?”请幼儿表演三种不同的语气,加以比较,最后请求的语气最合适。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开始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似乎无从说起,于是我把问题缩小了,更具体化了,“春风吹来了,树有什么变化?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样,幼儿活跃起来了,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提问,能使课堂精彩叠出。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问题的设计上,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每位幼儿在智力、能力、情感、个性上得到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

第13篇:读懂儿童,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读懂儿童,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罗丽琴

要:教学设计除了要研究教学内容,还需要从儿童学习视角出发,分析儿童的已有认识,解读儿童的认知过程,研究儿童的学习障碍,把握儿童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读懂儿童

已有认识

认知过程

障碍

思维

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反复研究教学内容,围绕内容设计教学,可教学实施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认识模糊,或答非所问,或沉默以对„„深入反思这类教学现象,就会发现这一般都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思维特点等都制约着教学过程与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除了要研究教学内容,还需要从儿童学习的视角出发,根据他们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适当思考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教学跟进。

一、分析儿童的已有认识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的笔算(进位加)》,教师设计如下片段: 出示例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85+143。

提问:这道题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交流所列的竖式和计算过程。) 追问: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办?百位上只有加数1,得数为什么是2呢?

提问: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的三位数加法,和昨天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说明这叫“进位加”。)

归纳:小朋友自己先说一说,三位数加法可以怎样算,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上述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笔算两位数加法、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以及能笔算三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把“个位相加满十进1”的原理和方法迁移过来,通过尝试、交流,以及与前一节课内容的比较,认识所学的新内容及其特点,获得计算法则。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体会知识形成过程,积累学习经验。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一般是原有知识的发展或应用。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以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任何教学,只有明白学生现在在哪里,才能找准由起点通向目标的路径,引领他们顺利地到达目标。因此,设计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和认知基础,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解读儿童的认知过程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师设计如下片段: 出示例题现实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提出平均分的问题。

提问: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引入:刚才同学们说蛋糕每人分到半块、一半。这样的结果不满1个,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

1、

2、3„„这样的整数表示吗?你有办法表示吗? 说明:当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已经学过的整数来表示时,就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演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观察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结合直观图说明每份都是这块蛋糕的1/2,以及它的写法和读法。

追问:刚才的1/2是怎样得到的?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学生互相说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认识,理解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 提问: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自己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后,在班内交流。

追问:纸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一张纸的1/2呢? 学生联系平均分成2 份的操作,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指出:虽然纸的大小不同、折法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上述认识1/2的过程,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思维冲突,促进学生体会分数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接着借助演示,帮助学生感知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形成相应的1/2的表象,初步体会1/2的含义。最后,学生用操作表示出1/2,逐步建构起对分数1/2的认识。教师遵循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所表示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与概括,完成分数1/2的意义建构,并能做出合乎数学本质的解释。 学生学习数学本质上是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其特殊的认知程序和方式。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研究新的数学内容在其头脑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思考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这样才能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认知冲突,也才能从学习的适切性出发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通道,让学生或调用已有认识、经验,或借助一类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或经历实践活动过程去感知和理解新知识、新方法,获得相应的数学结论,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研究儿童的学习障碍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隔位退位减》,教师设计如下: 出示例题,列出算式204-108。

提问:这道题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小朋友自己试着算一算。

多数学生会遇到障碍,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交流在计数器上算的过程。教师重点提问:退1时十位是0怎么办?十位上为什么是9-0? 要求:小朋友能把刚才的算法,在心里说一遍给自己听听吗?

提问:现在会在竖式上算了吗?如有问题互相讨论。(学生笔算,并指名板演。) 交流:今天的减法笔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现在你们又是怎样算的呢?

追问: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是0时要怎么办?十位上再减时用几减?为什么用9来减? 学生学习隔位退位减的困难有两点:一是计算程序上的难点:从十位退1时,十位上是0怎么办?二是理解上的难点:十位上减时,为什么用9来减?教师立足学习者的角度,体验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先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感知难点,接着采用直观演示让学生“看”会计算,再“说一遍给自己听听”内化计算过程。借助计数器的演示,把抽象的算理和计算过程转化为学生可以看得见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了合适地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途径,正确地理解并掌握了新的知识点。 儿童学习数学总会遇到困难,教师要撇开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模式,立足于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也就是说,要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入手,考虑儿童认识某个数学新内容时,会用什么方式去沟通新知识与原有认识间的联系,其中学习或理解上的障碍有哪些,要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才能有效解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措施突破难点,获得教学效果。

四、把握儿童的思维方式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师设计如下: 创设问题情景,列出算式25+34。

让学生自己思考口算方法,并在小组里交流可以怎样算,得数是多少。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25+34的不同算法,一般会有两种算法:(1)5+4=9,20+30=50,50+9=59;

(2)20+30=50 ,5+4=9 , 50+9=59。 启发:还有不同算法吗?

提示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几十和几,呈现第三种算法:25+30=55,55+4=59。

教学后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练习时用的还是竖式计算的方法,从个位开始进行口算。教师明显地想以从高位算起来优化口算方法,因为口算要直接说出(或写出)得数,一般从高位算起比较方便。但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法笔算,这一思维方法左右口算的思维。可见,如果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思考,缺少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充分估计而没有预设相应引导方式,那么就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分析和估计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式,可以着重考虑以学生的倾向性算法为依托,实施有效跟进:通过算法的比较、沟通,发现共同之处,都是几十加在十位上,几加在个位上,从而理解可以先加几

十、再加几的算法。这样,学习效果就可能会有很大改观。

学生思维通常会依赖经验和习惯,一般不易变换思维的角度。如果教师没有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那么常常会受到学生潜在的排斥。因此,教师必须考虑教学过程、方法是否顺应和如何顺应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新的思维轨道,使思维流程顺畅。当学生的反馈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时,要静心反思和果断应对,而不是把我们认为好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第14篇:如何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进一步学习能力,这时研究探索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设计必须要贴近学生实际。

1、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新教材编排的主题图:“银行储蓄、超市购物”等情景很多学生都没有体会。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法口算这个内容时,我不采用课本提供的游乐场项目,而让学生说说博白公园有哪些游乐项目,如果你们小组一起玩,该要多少钱呢?让学生说说。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博白公园有鬼屋,每人每次要10元”,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数学问题来完成乘法口算的学习。我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另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果我采用课本提供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就打开课本看着照搬问题、答案,不是真正学会。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恰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教材安排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可以从略。有些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就应该把授课过程拉长,突破难点。有些内容学生学不会的,可以不教。

3、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节课好课,教学情境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通过故事、游戏等有趣活动引入课堂,让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对后面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在课堂活动中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1、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中自动生成。而不是老师在一个劲的讲解。

2、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问题,激发好奇心,产生学习的动力,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3、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案,促进有效课堂。

1、全面钻研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就是在备课前有许多前期工作要做,除了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阅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外,还必须多看一些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教学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创新性或创造性的工作,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时总是觉得难点的突破会遇到一定的难度或者困难,这时就可以寻找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可以在教学刊物以及在网上通过搜索查找,吸取别人的宝贵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2、了解班上学生心理,充分研究学情。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学习心理,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对班级学情的研究,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是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3、做好学习情境预设,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它是为教学服务的,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注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是运用提问议疑、谜语、游戏、图画、音乐等,还是笑话导入、表扬导入、观察导入、诗词导入等等,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哪种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动学生的情绪,就选择哪种。

4、熟练教学过程,预设弹性教案。

首先是设计师生的双边活动。不仅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把原来的教案变成既是教案又是学案,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其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即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资源的提供等等。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在教学“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剪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再在这个圆上剪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同心圆,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环形;然后让学生叙述刚才是怎样得到这个环形的?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出环形面积的计算关系式:

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出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S环形=S外圆–S内圆=∏R2-∏r2=∏(R2- r2)

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并积极、愉快地去探索知识。

其三,预设动态的教学方案。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取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预设大板块的结构教案,以便针对教学实际,及时纳入新的内容,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四、课后反思,有利于改进课堂设计,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

经验在于积累,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师在下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在下一节课中及时纠正错误。这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有效课堂的方法,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15篇: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行们都知道,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我们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我们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最终目标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基础,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那么,要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施中一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

新课程要求课程功能要从过去单纯地追求知识与技术,变成同时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立体式的教学。根据课程功能改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要发生根本的变化。

有效的教学必先要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才能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也才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精读教材,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

二、学习活动的组织要得当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必段体现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转变,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全作交流、探究发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化,问问、答答、讲讲、走过场了事,要提供学生充分展示活动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工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不要进行统一要求的规范训练,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对一些操作的技巧和思考的方法,最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做到有机渗透即可,不要提出全班一刀切的要求。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尽可能多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以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

三、问题情景的设计要有激励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化以及答案的开放性,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激励学生多样化学习的欲望。

新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如问题的不同场景呈现,练习的不同题材选择以及一些富有游戏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设计,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我们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搬运工,而应是教材的开发者、整合者、编写者,要把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思想,创造性地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不仅仅要用好教材,而且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评价要全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及。

以上几点仅是自己在学习“国培”过程中的一点收获和平时实践的点滴积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会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热情,不懈钻研,努力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为自己忠职的教育事业而普写新的篇章。

第16篇:优化教学设计_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

准备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而过程决定了结果,因此,课堂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堂课的生命力。设计教学环节要从目标出发,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有趣、可操作,更重要的是富有实效。下面,我就以一个亲身实践的课例《北大荒》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导入

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总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导入,一定要有效。而我认为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 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导入还给学生留了个悬念。

现在,我们从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语言、神态、情感变化入手,理解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1、求治:

提问:“为什么沃克医生是冷冷地?” 术前:

追问:明明知道要忍受巨大的疼痛,为什么他不打麻醉

1 剂?引导学生理解刘伯承的话。

2、术中:

手术台上,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刘伯承是怎样的呢?

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 ,体会刘伯承的坚毅顽强。

3、术后:

齐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三、讨论:(四人组)

1、他最初的态度怎样?后来,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2、用自己的话赞赞“军神”

四、作业

1、通过一件事写一写身边让你敬佩的人。

板书设计:

军 神 沃克 刘伯承

求治:冷冷 不悦 镇定

术前:愣住了平静 军神 术中:颤抖 一声不吭

2 术后:吓、失声、亲切、钢板 72刀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教学反思:

一、精读课文感悟“神”

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中感悟。手术前,沃克医生的表情开始是“冷冷”的,当刘伯承拒绝用麻醉药时又“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时,沃克医生又对他非常佩服。这些神情的变化,促进学生从侧面了解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二、在读中感悟,领会“神”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时,让学生积极自主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案例的有效性。

一堂课最好的形式是一个案例用到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这个案例需要引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设计和学生有可能形成的回答上,教师都必须在备课时想到

四、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如果学生的目光能注视 3 着你,对你微笑,我想他愿意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一种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我们要改变那种简单的问答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

四、活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老师不是主持人的角色来举行的课堂活动更具有活动的活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了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景的创设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使用语言的平台,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兴趣盎然、喜形于色地交流场景。我觉得此处的设计是成功的。

所以说,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

第17篇: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以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下面谈谈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一、生态学视角

随着生态学及生态主义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被视作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事件等子系统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同时,这个小系统又受到大系统、外系统和中间系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将教学放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考察,而且,要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将教学放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系统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整合各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求得教学的最优化,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案例1:《等高线的判读》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利用示意图帮助学生弄清楚等高线与等深线的概念,教师展示山体模型,并指模型讲述:模型上最高的部位是山顶。那么如何在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顶的位置。全班学生无人应答,教师进一步做启发:请根据等高线的特征进行判断?其中一位学生说:山顶等高线的特征是闭合。另外一位学生说:等高线没有重合,越往上越高。教师作总结,等高线闭合,而且越往上海拔越高,表示的地形是山顶。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地形是盆地,等高线的特征应该是怎样的?生答:越往内数值越低,等高线都闭合。教师讲述:同学们读等高线地形图,可要看仔细呢,闭合的等高线,并不一定代表山顶,还要看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

从以上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对话,教师权威被消解,形成了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地理概念,教师、学生、课程、目标等地理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整合,达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文化学视角

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价值取向并存,形成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活跃、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地理学科教学文化应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知识信息,教师教的文化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文化活动,教师是课堂文化活动的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打破这种单

一、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文化,依托新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课堂教学文化的改革,努力形成新课堂教学文化在整合、互动、合作、探究等方面的新亮点,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因此,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关注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致力于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教学新文化。

案例2: 《七大洲的分布》教学实录

教师提出问题:七大洲的分布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读图得出结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请部分学生起来回答。有的说:南半球的大洲比较少,有的说有的大洲位于西半球,有的大洲位于东半球。教师看到大部分学生无从入手,便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教师指图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然后把七大洲的轮廓图卡片分发给学生,进而提出问题: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哪一个?教师要求学生举轮廓图卡片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读图,明确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亚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接着让学生把七大洲轮廓图卡片贴在黑板上正确位置上,拼合成七大洲分布图。

在以上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七大洲的分布具有什么特征?这一探究性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得出问题的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提出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答案,针对教学实际,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拼七大洲轮廓图卡片这一游戏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建立七大洲分布的空间观念。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教师遵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充分交流到问题解决这一探究性教学思路,着眼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文化的构建。

三、心理学视角

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历来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以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的原理与研究成果历来被用来作为各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依据。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最新心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从心理学路径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案例3: “亚洲的地形”课堂教学设计

读一读:请学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图中可获取哪些有关亚洲地形的地理信息。 说一说:组织学生上台把所发现的地理停息,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

理一理:组织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读有关地图,然后小结如下: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高,除南极洲以外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起伏状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主要地形:高原、山地为主。

地形分布:高原山地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围。

在以上学生读图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教给学生归纳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的方法,教会学生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势、主要地形、主要地形的分布等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能够以亚洲地形为案例,教会学生构建学习区域地形特征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符合心理学的原理,因为,脑科学认为,只有建立知识结构,学生的记忆才是最牢固的,学生也才能运用此知识结构进行迁移运用,解决新情境下的地理问题。

四、地理学视角

从地理学科所蕴含的 “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与创造素质”价值的角度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应当一以贯之的基本视角,也是体现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基本策略之一。学生学习地理,会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区域性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要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去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学生学习地理的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时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案例4:《台湾丰富的自然资源》教材处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看看找到了有关台湾省物产有哪些雅称,如“水产王国”“东方甜岛”“森林宝库”“水果之乡”“海上粮仓”“东南海上的盐仓”“蝴蝶王国”“美丽宝岛”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雅称的得来,与台湾的地理位置、成因、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的关系,如台湾的水产王国及海上盐仓雅称的得来与台湾省所处的低纬度、临海位置有关系,如台湾省矿产资源丰富的成因是台湾地处板块碰撞构造带,由于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又具有平原较少,山地为多的地形特征,因此森森资源丰富,号称亚热带植物王国等。

上述教师的教材处理着重体现了地理学科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学生在学习台湾省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时,教师教会学生从地理位置、成因、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去说明台湾省被称为宝岛的原因,这种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形成注重整体的思维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表格、地图等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在信息素养培养上的独到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词,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避免走弯路、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加强对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第18篇: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 一堂课带给我的思考

【摘要】一堂有效的课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最重要的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我以一个亲身实践的课例《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中的一框“性格及其调适”为例,从导入、提问、案例的选择和课堂活动这四个细节出发,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

有效性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顾名思义是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各个关键点。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而过程决定了结果,因此,课堂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堂课的生长点和生命力。设计教学环节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有趣、可操作,更重要的是富有实效。环节设计的有效性是教师对这堂课深思熟虑的最终呈现。下面,我就以一个亲身实践的课例《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中的一框“性格及其调适”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德育教学需要有效的导入。导入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怎样进行取舍呢?按照邓小平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导入,一定要有效。而我认为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 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这堂课中用了这种形式进行导入。

【问题情境】小李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谈,在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今年大学毕业了,在招聘会上相中了一份管理类的工作,投出了自 1 己的简历,三天后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笔试,考试对小李而言不在话下。但是成绩出来后,结果让他难以接受,他落榜了,心想凭着自己的能力不可能会失手,所以一直郁郁寡欢,最后靠安眠药才能入睡。【问题】过了半个月,他接到了公司的电话,说在批试卷的时候少给他算了20分,……请同学们说说接下来那个公司的人会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给了同学更多想象的空间,答案会形成两派,一录取小李,二不录取小李,学生也会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再做出讲解,让学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性格,然后直接导入新课。

同时,导入还给学生留了个悬念,这时的学生会想:小李接到公司的电话,又一次被公司拒绝,那他的心情不是更差吗?该怎么调整心态呢?这就是我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另一个用意,为最后的课堂活动作铺垫,前后呼应。

二、案例的有效性。

有些教师会认为,课堂教学所用的案例越丰富越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这堂课会变成幻灯片的反映,教师变成一个“点击手”和“讲解手”,学生的思考没有连续性和延伸性,回答只停留在表面,整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只有一个又一个分散的小故事和一张又一张精美的幻灯片。我一直认为,一堂课最好的形式是一个案例用到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这个案例需要引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设计和学生有可能形成的回答上,教师都必须在备课时想到。一个案例用到底并不是单纯的只有一段文字材料,而是一个情节的发展性。这堂课上我并没有用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将是我以后尝试的方向。经过深刻的课后反思,我觉得这堂课可以把小李的求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表现,他虽然成绩很出色,但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分析性格的种类和优缺点;第二阶段小李毕业找工作,处处碰壁,究其原因用人单位在选人上逐渐认识到性格比能力重要,性格与职业或岗位不吻合很难被招聘单位选上。→分析职业和性格的关系;第三阶段小李参加心理健康培训逐渐认识到性格在职业生涯阶段的重要性,有目的地调适自己的职业性格,逐渐促使原有不适应职业要求的性格得到改变或调适,最终适应了职业。→分析性 2 格是可以调适的。这样通过小李人生的发展性一步一步深入分析知识点,环环相扣,整堂课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我觉得这样设计是有效的。

三、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如果学生的目光能注视着你,对你微笑,我想他愿意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一种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我们要改变那种简单的问答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不对吧?”“对吗?”提问更应注重于学生的交流,多提一些如“你觉得呢”“你的观点呢”“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及时形成阶段性评价,用一种“对话式”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从错误的回答转变到正确的回答,从片面的回答转变到全面的回答,使学生在认知上和语言表达上都能得到发展。本堂课中当讲解性格的分类和优缺点时,我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班长大家都较为熟悉,我们请同学来描述一下。” “班长自述,同学归纳的本人性格特点与他自己认为的相差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总结归纳知识点:什么是性格及其分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提问,立刻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设计恰到好处。

四、活动的有效性。

我认为,在课堂上,老师所采用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称为是课堂活动,但是本人觉得如果老师作为参与者,而不是主持人的角色来举行的课堂活动更具有活动的魅力和活力。

我在这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假如,你是小李的朋友,你怎么去安慰他,帮他调整心态,让他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第一步:在《天空之城》背景音乐下,让同学 3 各自把所要说的话写下来(当然要用到本堂课所学知识),第二步:进行角色扮演。由我来扮演小李,学生是我的朋友,当得知我没有被录取后打电话来安慰我。在一阵电话铃声后就有学生站起来对我说“喂,是小李吗?我知道你在这次应聘中失败了,但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你有自己的实力,你要相信自己,我也相信你,你现在要做的是尽快调整你的心态,还记得移山之术这个故事吗?‘山不过来,你就过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控的东西并不多,但是我们必须把自己调整好后去适应环境,我们不可能让环境来适应我们。„„”当然中间我要积极的配合他,就像真的是两个朋友间的聊天,让这堂课更贴近学生,让其他同学更有勇气主动站起来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了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景的创设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使用语言的平台,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兴趣盎然、喜形于色地交流场景。我觉得此处的设计是成功的。

所以说,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做个“有心人”,才能在课堂上成为一个“魔术师”,绽放课堂的生命和活力。

第19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上传: jxdnhjf 更新时间:2011-9-2 阅读: 14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江西省定南县教研室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设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教学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好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喜欢数学,应用数学。同时也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基本情况

 课题名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2、课题负责人简介

本课题组负责人黄菊芬同志,男,汉族,44岁,具有数学全日制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职称,市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八年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多次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曾两次指导青年教师获全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省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具有较高的教研水平和业务素质,课题负责人是县教研室主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时间保证。

3、主要成员及分工

黄菊芬:负责课题组全面工作 叶永新:指导课题研究 刘日成:指导课题研究

黄世浩:负责资料的发放、收集与整理

廖辉茂、钟标、龙汉泉、袁日明、陈代谢、谢海华等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制定实施计划,撰写实验报告,并承担实验教学,撰写论文。

4、工作基础

(1)本课题负责人已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八年,深入教学第一线上课、听评课、讲座等,对全体数学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和课堂教学现状有较详细的了解、掌握并有资料建档存放,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针对性强的资料信息和经验。

(2)课题组成员力量雄厚。课题组成员都是城区学校的教师,其中市骨干教师2人,县学科带头人3人,县骨干教师5人;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教一级5人,他们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教研能力,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撰写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获奖或发表,并且工作热情高,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3)2004年9月,新课程实施以来,本组已对此课题进行了初步尝试和研究,已取得了一定工作经验,教学质量在不段的提升。

(4)课题组成员都主持、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有具有扎实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本课题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标

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改革,鼓励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培养具“有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论假设

此课题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否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与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整合教材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活动的图纸,是培养具有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效之路。 基本内容:

1、“新授课”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要求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如何整合与处理,设计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高,能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内容。

2、“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学生学完单元、章节之后,能够用创新的复习方法全面、系统的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升华。

3、“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试卷讲评课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双基、查缺补漏、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层次性、新颖性、鼓励性,达到良好的讲评效果。 重点:

探究三种课型的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意义: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写教学设计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写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践意义:

(1)提高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 (2)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能力和教学水平。 (3)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原则

1、有效性原则:体现设计的有效性。

2、主体性原则: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

3、激励性原则:多鼓励、少批评,用爱心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4、创新原则:在研究中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 5、实践性原则:给教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实践中求知。

五、实施步骤和措施

此课题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准备阶段(2008.3-2008.8)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

2、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3、课题组成员培训和理论学习。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启动课题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8—2009.8)

1、组织实施方案

2、对教师的“三种教学”设计进行收集和研究

3、完成“三种教学”设计中期收集和研究

4、、对教师的“三种教学”设计进行综合和研究

(三)总结阶段(2009.9—2010.8)

1、全面收集教学设计资料。

2、撰写课题总结

3、评价、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四)推广阶段(2010.9—2011.2)

1、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2、收集信息,反馈情况。

第20篇:《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文 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 w w.unjs.com xiexiebang.com《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肖家二中数学组 邢德国等我校自2008年10月开展《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进行了有效教学及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学习,进一步弄清了本课题的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了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和步骤,《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现对一年来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 前阶段所做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质。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取决与课题组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于低,为此我们多次集中学习了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理论和有关教学设计理论等基础理论,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借鉴目前外地的研究情况和经验。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和研讨课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使每个人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教学设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这为进一步进行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

2、强化常规教学,确保教学设计质量。①组织学习,明确教学设计的概念,具体环节、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编写教学设计案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全体成员进一步认识了教学设计对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工作计划《《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②坚持研讨、确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关键是清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基础,恰当选择有创新、符合学科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各环节紧凑又便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终极目标。而落实教学设计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这就要求课题组成员互相听课、评课、研课,进而实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平时每位教师都要带着课题上课堂,对于某一个问题如何进行突破,课题组集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课教学,课后及时进行效果测试,及时评课,最后形成优质设计案例。另外对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会诊和个案研究,因为“问题课题化”将意味着系统而持久地追踪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课题化”实现教学设计的策略的探索,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 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实现了课题研究与有效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切实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一年来,我们先后进行了有效教学理论学习,有效教学设计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

2、整体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有:邢德国:耿艳君尹家志孙耀辉贾春利董彦才撰写的教学设计案例有·· 篇。三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经过一年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初步成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初步得到提高,但是对照课题研究计划还有一些内容目标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影响课题进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当初课题目标定得太广泛,不具体,所以有时感觉无从下手,即使有所涉及也仅是蜻蜓点水而已;二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教学设计优劣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感觉一是还难以把握设计是否有效;三是有的老师只顾忙于个人教学或业务,不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更不愿意搜集和撰写教学设计案例或论文。以上一切都有待于今后改进或加强。四 下步打算

1、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和内容。

2、重点加强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这一环节的研究,并整理出典型案例。

3、重点抓好课题成果的总结与提炼,撰写相关论文并在争取县级以上期刊发表。文 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 w w.unjs.com xiexiebang.com

《教学设计有效性.doc》
教学设计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