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评语

2020-09-07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堂教学评语

一、提问语:

1、这有哪些读法呢?读读试试。

2、谁还有想法,再说说?

3、这么多的读法,怎样才能找全呢?

4、如果你是图图,你想怎么穿呢?

5、还有想法吗?

6、你们摆出了几种?

7、请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摆的?

8、现在你发现,比刚才怎么了?

9、这样摆,是不是有些乱呢?

10、那你们能不能帮帮他,把这个调整一下?

11、大家看一看,这样摆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吗?

12、这个同学的搭法你学会了吗?

13、今天的搭配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二、过渡语:

1、如果一上衣和一条裤子搭配为一种,穿法可不止这一种呢,所以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有哪些不同的穿法?好,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学具,谁读读合作要求?

2、刚才呀,我们是用学具摆一摆,有顺序的思考,找全了所有的搭配,没有了小学具,只有我们的衣服图片,那么你怎样能清晰,有条理的找全所有的搭配呢?

三、评价语:

1、你真善于发现。

2、声音非常响亮。

3、想法还挺多。

4、这个小女孩真善于发现,掌声送给她。

5、善于总结的小女生。

6、后面的小男孩观察的真仔细。

7、同学们个个都精神抖擞。

8、声音再响亮一些。

9、她的思路真清晰,你真棒。

10、你的思维真敏捷。

11、你们的堂习惯真好。

推荐第2篇:课堂教学评语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功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评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主张具有开导启发性的、激励性的、温馨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推荐第3篇:教师课堂教学评语

导语:想要做好了一名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教研组评课要根据听课的目的或听课的对象不同合理把握评课内容,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谈,结果什么都没谈,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与效果。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支配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价值观的体现。教学思想,不仅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还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反对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反对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德育的教学。老师在评课时应当联系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有理有据地进行评析。这一方面是宣传正确的教学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讲课人心服口服,达到评课的实际效果。

2、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否严谨认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标及学情是否研究透彻、把握准确。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过高或过低,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不清楚,出现知识性错误等,那么首先就是一个教学态度间题,是教师课外的工夫下得不够造成的。

二是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教案不熟悉,课堂表现慌乱,上课时丢三落四,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这就属于课前准备不充分。

3、学法指导

要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4、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是否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教师教学基本功

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板书:好的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语言: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的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是否得当,是否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好的课堂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的增长、情感的陶冶、学习方法的获得、能力素质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品德的升华、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思想情操目标的达成等,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所在。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7、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之一。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8、教材处理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要看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

9、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思路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要清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要明显。我们平时听课,有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要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一节好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学困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10、教学方法和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推荐第4篇:化学课堂教学评语(优秀)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化学课堂教学评语你能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却忽视作业评语。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多是简单的“√”与“×”,再加个日期,至多是一个“好”或“认真”,几乎没有评语。这种方式太呆板、生硬,毫无生气,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应如何避免出错。有些学生上次作业中的红“×”还没有搞懂,下次作业中红“×”又出现了,问题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对化学作业缺乏激情,乃至出现怕做化学作业、拒绝学化学、不做化学作业的情况。

我们知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适时适度地搞点作业评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在课堂上,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全班数十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对每一个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而批改作业时,时间较为充裕,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因此,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事实上,适时适度地搞点作业评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根据过去几年在教学中作业评语的尝试,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赞扬式

任何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例如在初三化学复习中,我布置一道推断物质化学式的综合题,一些拔尖的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不循常规,另辟蹊径,正确地得出了结论。对这样的作业,我作了如下批语:“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具有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不落俗套”。学生看了这些批语后倍受鼓舞,从而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二)启发式

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解题时思路不清,走了弯路,甚至错漏迭出,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我的批语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清题意才能解好题。”、“再审题意,寻找捷径”、“努力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当学生看到批语后,常常会茅塞顿开,经过重新认真地审题之后,豁然开朗,迅速找到了正确简捷的解法。这样做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式

对于中等偏下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后进不可怕,就怕无信心”、“不怕基础低,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等批语。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敷衍塞责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书写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能跨入优秀生的行列”等批语。这些富有情感的批语,“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些批语就会减轻差生自卑心理压力,使他们敢于启齿发问,学业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四)指导式

学生解题不符合要求,这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指导,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使解题过程完整规范。如关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作业,学生的步骤往往很乱,有时开始不写“设”,计算式中的“x”看不出指什么,最后的“答”常用“略”,在方程式下面标数据时,左右数据不相当,上下单位不统一。对这些作业,我的批语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为:一设(未知数)、二写(方程式)、三标(数据)、四列(计算式)、五答。”、“化学方程式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数据要相当,上下单位要相同。”

(五)警钟式

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不重视作业,以敷衍、应付的态度完成作业,由此常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如概念混淆,乱套公式,数值看错,遗漏符号,计算错误等等,这些错误还会经常出现,很难改掉。对于这些学生的作业,我写的批语是:“马虎不改,难有作为”、“化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学习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这样的批语提醒学生学习是严肃认真的,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强,却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可写“扶不起的刘阿斗”之类评语,加以激将。激将法应该慎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六)借喻式

对于那些缺乏良好习惯或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经常在作业评语中采用借喻的方式,巧妙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只要这些希望是真诚的,要求是适中和具体的,学生就会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动力。例如有一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我想起在《交际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故事:某公司的女秘书写信件时字迹潦草,公司经理没有直接去批评她,而是说:“詹尼,你的头发很漂亮,真的。如果你的字写得像你的头发一样漂亮就更好了。”听了经理这样的话,女秘书今后的行动就可想而知了。我来了个移花接木,写道:“小张,你的百米跑水平很高,夺了全校的冠军,要是你的书法水平像你的百米跑那样就更好了。”

评语方式多多,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作业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习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去给学生下好作业评语,的确还需要同仁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探索,提高作业评语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力争做到对症下药,具有审美价值和感召力!

推荐第5篇:数学课堂教学评语初探

数学课堂教学评语初探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课堂教学评语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期待或意图,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航作用

教师通过评语,指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像解题方法的简与繁,思路的优与劣,速度的快与慢,并说明需要改进的途径,会使学生明确和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起到很好的导航作用。如在高三上数学复习课时,当课堂练习这样一道题:“求一个三次多项式ƒ(χ),使ƒ(1)=0、ƒ(2)=0、ƒ(-1)=0、ƒ(-2)=-12。”学生A平时学习踏实,运算准确。但他习惯于垂直思维,设所求的多项式为ƒ(χ)=αχ³+bχ²+cχ+d,然后,分别令χ=

1、

2、-

1、-2,代入后得出一个四元一次方程组,正确地解出此题。但另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根据

1、

2、-1为ƒ(χ)=0的根。于是立即所求的多项式为ƒ(χ)=α(χ-1)(χ-2)(χ+1),再取χ=-2代入后得ƒ(-2)=-12α=-12,很快求出α完成解题。教师在赞扬了构思精巧、解法别具一格的后一种解法,以及肯定了学生A的正确答案后,对学生A作出如下评语:“你的基本功扎实,运算能力强,如能在„活‟字上多下功夫,即在思维方法上有所突破,你就会如虎添翼,定获成功。”学生听后频频点头表示理解和接受,这些中肯的评语,使全班同学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和启示。

二、反馈激励作用

客观、准确的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自我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整学习环节,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解题思路。同时,教学评语又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

价和认可程度。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肯定的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强化其学习积极性;而中肯恰当的否定评语,也会促进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紧迫感,成为学习的动因。例如:对解关于X的方程χ4-2αχ²+χ+α²-α=0这道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总是把χ看作主元,企图按传统思路作答,结果久攻不下,而学生B,对问题作水平转移,视α为主元,原方程变为:α²-(2χ²+1)α+(χ4+χ)=0.分解因式(α-χ²-χ)(α-χ²+χ-1)=0,从而有:χ²+χ-α=0或χ²-χ+(1+α)=0。对α作出适当讨论,很快解出这两个二次方程,当学生B公布了他的上述解法后,师生们顿时兴奋不已,这时老师立即作出以下评语:“你能及时调整视角,改变思维重心,说明你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因式分解的巧妙运用能力,其思维素质不同寻常!”短短一段评语,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态度,而且反映出教师此时此刻的兴奋心情,其“效益”也许胜过和学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三、教与学相长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结果给予评价,不仅仅是作出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老师较客观地把握教学的问题所在,及时地改进教法,因材施教,使整个教与学相得益彰。

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练习如下这道题:已知χ³+2χ+κ=0有一个根是i,求它的其他两根及k的值。解题的正确思路是:首先求出k,因为χ=i是原方程的一个根,所以反把它代入方程,可求得k =- i, 再把k=- i代回原方程,最后求出χ的三个根。教师压根儿没有料到竟有一名学生C误解为:“χ= i是原方程的一个根,所以它的共轭复数为-i也是原方程的一个根,从而得出一系列错误的解答。”教师看完后马上给出评语:“这是一个概念误区,须知,虚根成对出现的

条件是实系数一元n次方程,这一点务必格外小心!”其实,这一点是由于教师教学时的“不小心”造成的。引进复数集后,对这类问题没有作出必要的强调和适当的补充。所以说,问题的发生在学生,根子却在老师。通过这段评语使学生有番醒悟之感,萌发了非搞清楚不可的决心,教师也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审视、总结诸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工具: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复数集里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教与学的相互相成,相互发展。

四、唤起学生自我评价作用

学生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是他们学会独立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依据经常获得的外部评价经验,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能力。而教师的课堂评语往往作为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对学生给予的各种评语,对学生来说加深了自我了解,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这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具有长远的作用。

中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中三年级的最后关头,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并且也都注意评价自己。像前边谈到学生A是一个典型的“用功型”学生,他结合老师评语,多次这样评价自己:“我学数学有些呆板,比如,对于数学选择题,过去一看见题就是垂直思维,老老实实地„硬算‟,大多数都做得较繁,考试时间总感到不够用,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比较重视思维方向,慢慢地尝到了甜头。”如在解二元高次方程中:(χ4+2)(y4+2)=8χ2y2。这道题时,他能改变以前的垂直思维思路,用不等式平均值定理较快地作答:因为χ4+2≥2

χ4=2,y4=2 时,才能使χ4+2=2

2222χ2,y4+2≥22y2, 当且仅当2χ

2、y4+2=2y2成立,即(χ4+2)(y4+2)=8χy,所以χ=±2,y=±2 。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运算能力较强,但空间想象力略差;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数学基础概念清楚、思路清晰、但对运算怕繁,结

果不准,运算不合理等现象须高度重视;有的则感到自己数学意识不强,容易在诸如:算术根、绝对值、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方面失误。总之,差不多所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课的优势与弱点都有一个基本估价,明确了各自的主攻方向,这对于学生充实、提高、完善自我是在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数学课堂评语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如何运用它,我以为还应注意做好如下几点:

一、计划性

评语也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评语要有计划,要精心设计且使其丰富多彩。有时,评语不一定正面“对准”学生,不妨换一个角度,效果还可能更好。如有位尖子学生,平时热爱数学,功底扎实,思维活跃,在市的数学竞赛中获奖。当教师在全班宣布这一好消息时,全体同学情绪高涨,教师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我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骄傲!”短短一语包含着教师对该生的一片爱心,以及对他的赞扬和肯定态度,同时也表露一个耕耘者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二、指导性

要针对学生活动和结果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准确又富有指导性的评语。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评语中给予得体巧妙的明示或暗示。比如:“你的思路过于正规,请利用特殊位置关系和特殊元素寻找解题途径”;“数、形结合,直观明快,契机就在你的眼前”等。

三、发展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对待成绩好的学生,要尽可能地客观公正,要用发展的观点,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使他们懂得,在成功的延长线上不一定仍是成功。而对差生也可适当采用肯定的评语,表扬他们的进步,挖掘其身上闪光点,使他们尝试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美国教育家布卢姆

主张给差生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使其获得发展。

四、情感性

情感是意向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对教学过程中起到强烈和弱化的作用。所以,评语尽可能地带一点感情色彩,以达到既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又可密切师生感情的目的。有次笔者在备课中对一道题的解法走了弯路,就有意在上课时把自己的失误和某生的解法联系起来,使该生倍感亲切。教师对他的评语是:“你的思路和教师最初的想法一样,答案正确,可惜太繁了。”该生听后,释然一笑,一切尽在无言之中。

总之,数学课堂评语正确地运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评而有据,言之有理,贵在恰当,务求适时,一定要围绕提高教学效率去进行,这样才能起到评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2、高中数学老本各册、人民教育出版。

推荐第6篇:实习生课堂教学评语(材料)

实习生课堂教学评语

该生在实习期间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该生在实习期间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能较快地熟悉课程,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因此深受学生爱戴。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班教师。

该实习争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剑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课堂教学实习评语

该实习生实习期间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能独立处理教材,备课完整。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应变能力强,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教法、内容,教态自然,优秀稳剑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并能注意学生共同的错误,能针对学生个别辅导,效果良好.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

推荐第7篇:实习生课堂教学评语(推荐)

该生在实习期间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该生在实习期间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能较快地熟悉课程,独立担任一门课程教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因此深受学生爱戴。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班教师。

该实习争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推荐第8篇:《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课程是河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师)的公共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立的一门课程。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育管理和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性质而言,《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本课程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以上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我国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提高对教育评价活动的认识及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工作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现代教育评价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了解教育评价的常见模式;并对我们教育评价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育评价的概念。理解教育评价应注意的几点。教育评价的特征:教育评价的目的性、主体性、中介性、综合性、预见性。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教育评价的目的(鉴定、诊断、改进)。教育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研究功能)。教育评价的作用(导向与激励作用、反馈与交流作用、检查与监控作用、鉴定与选拔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学校评价)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明确评价的问题、确定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用适当方式向评价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报告评价情况,依照评价结论采取措施,再评价)。教育评价过程的管理。

第四节

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

第五节

关于教育评价实践的若干反思

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教育评价的方法论基础、教育评价的准则或标准、教育评价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育评价的概念 理解:教育评价的特征

应用:

(二)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与类型

识记:教育评价的目的

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

应用: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教育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识记:教育评价的过程;

应用:教育评价的方法。

(四)教育评价模式

识记:教育评价模式的概念

理解: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

第2章 学生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学生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能够反思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掌握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非认知因素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学生评价的概念。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什么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节 学生评价案例:数学档案袋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一)学生评价概述 识记:学生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评价的作用。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

应用:传统学生评价的功能与缺陷。现代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现代学生评价

识记:教育目标分类学。

理解: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具有层次性和累积性、通用性)

应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领域划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应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识记: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形成性评价(目标分析法与即时评语法)。学生非认知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总结性评价(态度测评法、自陈量表法、投射测验、任务推定法、操行评语法、等级测评法、操行加减分法、综合评判法)。

第3章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理解现代教师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掌握现代教师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对现代教师评价实践进行反思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现代教师评价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评价(社会要求,角色定位)。教师劳动的特点。

理解:传统教师评价思想反思。教师评价的原则(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与校园文化相兼容、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应用:现代教师评价的特点。关于教师评价的现代观点。

(二) 教师评价的准则与标准

识记:教师评价准则与标准的概念。教师评价准则的确定。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科研经费评价法。

理解: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科研工作评价。

(三) 教师评价的基本方法

应用: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第四节 教师评价案例:对教师评价方案的反思

第4章 学校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学校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正确领会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把握现代学校评价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学校评价的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评价概述

学校评价的概念。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

第四节 学校评价案例:上海市开展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 学校评价概述

识记:学校评价的概念。

理解:学校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的标准。

(二) 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理解:对传统学校评价的审视和反思。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思想。

应用:现代学校评价的基本特征(个别性、建设性、开放性)。现代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发展目标体系、发展能力体系、学校发展自我保障机制、学校发展成效)。

(三)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

识记:组织质量概念

理解:现代学校评价方法论述评(教育目标评价、增值评价、最优基准评价、自身进步评价、顾客满意评价、生产力评价组织质量评价、良好的教育实践评价)。

应用:发展性学校评价方法论(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章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能够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掌握教育质量的概念,形成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思想。了解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第三节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四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案例: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传统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反思

理解:传统利用评价手段改进教育质量的假设。

(二)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识记:教育质量的概念。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理解: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应用:作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对学校管理点意义。

(三) 建设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识记:制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

应用: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合理设计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质量保障的方法技术系统。定期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进步状况。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组织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化组织。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将考核目标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它们是递进关系。

识记:要求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等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内涵,把握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方法分析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对考生进行辅导。

2.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把识记与理解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培养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引导考生再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题应该按照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2.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理安排试题的难度结构。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占50%,较难题目占20%。

4.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评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下那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①泰勒②斯塔克③斯克里芬④克隆巴赫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评价

2、诊断性评价

3、学生评价

三、答题

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

2、简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步骤。

四、论述题

1、教育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学业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举例略。

8037《课堂教学设计》大纲

时间:2010-01-08 21:51来源: 作者: 点击:

12次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而设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一门基础学科。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最终实施者是广大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都要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就学校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落实到教学上。有效的教学设计又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设计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是明确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观念,通过本章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为新课程教学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是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3章主要论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第4章是明确学习任务的分析方法、学习者的起点的分析方法,这方面是教学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第5章和第6章是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这两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具体论述了各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操作案例;最后一章主要是谈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根据新的理念进行评价设计。

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新课程、新理念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理解教学的概念,儿童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的含义;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Ⅱ.课程内容

1.1 “教学”概念的重建 1.1.1 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1.1.2 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1.2 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1.2.1教育观念的更新 1.2.2教师角色的转变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概念的重建 理解:教学的概念。

二、新课程对教学功能的定位

识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方式的概念。

三、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 理解:儿童中心说,教师中心说。

四、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理解: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任务。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2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四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2.1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什么是教学设计 2.1.2教学设计中的主体 2.1.3教学设计的功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 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2.2.2不同学派代表的教学设计理论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识记:教学设计的定义 理解:教学设计的功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识记: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

理解:教学设计的四种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能应用各种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3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要素;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教学目标的功能,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Ⅱ.课程内容

3.1教学目标概述 3.1.1教学目标的概念 3.1.2教学目标系统 3.1.3教学目标的功能

3.1.4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3.2教学目标的设计 3.2.I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3.2.2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系统

四、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六、教学目标的设计

七、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八、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识记: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系统 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分类及水平分析 理解: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

五、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理解: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

六、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识记:教学目标的要素; 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

应用:能应用本章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并合理的表述;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

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4章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学习任务分析的概念,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起点行为,终点行为;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

Ⅱ.课程内容

4.1学习任务的分析

4.1.1 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4.1.2 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4.1.3 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4.2对学习者的分析

4.2.1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4.2.2 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Ⅲ.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五、对学习者的分析

六、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七、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Ⅳ.考核要求

一、学习任务的分析

识记: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理解: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四、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 识记:学习任务分析的三种方法。

理解: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应用:能应用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进行任务分析。

五、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 识记:起点行为,终点行为。

理解: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对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的分析。

六、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社会特征。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合理。

第5章 教学策略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Ⅱ.课程内容

5.1 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5.1.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5.1.2 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5.1.3 教学方案的形成 5.2 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5.2.1 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5.2.2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5.2.3 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准备策略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

三、教学活动的进程编排

理解:加涅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的理论。

四、教学方案的形成

识记:教案编写的基本内容,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 理解: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教案编写的各种基本形式。 应用:能应用各种形式编写教案。

五、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 识记:教学实施策略的内容。 理解: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六、教学实施策略的理论依据

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与“图式理论”。

七、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理解:动机激发策略,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八、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理解: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能应用本章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准备

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6章 教学媒体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教学媒体的分类;理解教学媒体的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

Ⅱ.课程内容

6.1 教学媒体概述 6.1.1 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6.1.2 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6.2教学媒体的设计

6.2.1 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6.2.2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媒体及其发展 识记:教育信息的种类。

理解:教育信息的传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

二、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 识记:教学媒体的分类。

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及优缺点。

三、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理解: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

四、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

应用:能恰当的选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应用本章理论分析给定案例中的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否合理。

第7章 教学评价设计 Ⅰ.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学评价发展方向,档案袋评定,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Ⅱ.课程内容

7.1教学评价概述

7.1.1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7.1.2 教学评价的类型 7.2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7.2.1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7.2.2 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7.3教学评价的设计 7.3.1档案袋评定 7.3.2发展性教学评价

Ⅲ.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Ⅳ.考核要求

一、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理解: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识记: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理解: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四、现行教学评价中的主要问题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理解:教学评价发展方向。

五、档案袋评定 理解:档案袋评定。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

理解: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设计。 应用:能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的目的在于使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本教材,从而使考试范围更加明确,使命题者更加准确地安排考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了考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各知识和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本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原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识记和表达。识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级具体要求。简单应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应用所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应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要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由七章组成,第1章:新课程、新理念,第2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第3章:教学目标的设计,第4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第5章:教学策略设计,第6章:教学媒体设计,第7章:教学评价设计。考生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去识记应该记忆的概念、原理,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似的概念和相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学习重点章节与知识点,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去抓重点。

2.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自学中,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设计的策略,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该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它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概念原理等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联系起来,不断地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在全面辅导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设计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以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1)赫尔巴特 (2)杜威 (3)卢梭 (4)加涅

二、填空题

1.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___三个领域。。

三、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功能。

五、设计题

运用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设计一节课,要求目标明确,过程合理。

六、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教案,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推荐第9篇: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在我们心中已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一节课是否贯彻了课改的新理念,上得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哪些内容,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没有一种固定模式,但本人还是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见教于诸位行家里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课前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置等六个方面,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这里主要谈谈前面四个部分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科素质的培养,还要体现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过于狭窄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多层面的,具体地说就是下面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其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中探索、感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体现了学科的人文价值,旨在培养学生对学科对象的认同,内化和态度的反应以及观点的形成,思想的积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尽可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不可模糊引起歧义。

②、有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因此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等。其语句模式为“通过„„,使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明确。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学习的终点目标,而终点目标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子目标的顺利完成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站在学科的高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教材,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两点。

第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解决由起点到终点所需的知识,对难度较大、坡度较高的内容可引入辅助知识,铺路搭桥,一切为了学生的顺利学习和顺利发展。

第二,要讲究系统性和方向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前后没有联系,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成为系统,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讲究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另外方向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方向;二是课改的方向。偏离了方向,就会导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主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对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

1、创设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放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问题开放,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探究的空间,有展示的机会。开放的问题包括条件开放题、结论开放题,有条件和结论均不确定的开放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取和创设。

2、创设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化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悬念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创设陷井性问题,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许多专家呼吁中小学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设计陷井性问题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内容一旦确定,那么下面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是一个方法和方式问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练法、发现法、引探法、讨论法等等。(目前在我县倡导的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底采取何种方法,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要大胆地创新,改革传统的弊端。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顺利学习和健康成长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本人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步: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上课一开始就简明扼要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说明和讲解。(最好用多媒体投影)

第二步:自学指导(两分钟左右) 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

1、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2、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切合实际的方法。

3、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第三步: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很重要,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对教师发现的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第四步:学生练习:

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用题来检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

1、检测的学生对象,主要是中差生,上黑板做题或抽问回答,同时允许尖子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前提下,超前地学,尖子生在后教部分可以照顾。

2、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切忌离题太远,跨度太大、太难。

以上四个环节18分钟左右完成。第

三、四环节是学生学学生练,第

一、二环节是先学的辅助环节。

第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用时10分钟左右)

要注意三个明确:即明确教什么,明确怎么教,明确教以后达到什么要求。

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教师教的一定是学生在学的环节存在的问题,这里在注意一个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明确判断有无错误,有错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无错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直到学生找完问题,更正完问题,找完方法,学好了思维和解题的方法为止,教师不轻易把问题和方法主动讲出来,都是学生在主动地思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就是运

用的过程。

2、怎么教,“兵教兵”

注意只要有学生会,就要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会的学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教师可以加以补充归纳,这个环节既是培尖,又是补差。

3、明确教的要求

要特别注意不能就题论题,必须做到教一题会一群,必须教出方法,教出规律,错一题会一类,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这个环节不是教师完全教,要尽可能让学生思考问题。 第六步:当堂完成作业(用时10分钟)

1、作业要典型,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但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划分层次,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2、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第七步:课堂小结(用时2分钟)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强化巩固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情境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如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目标、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的设计包括课题引入设计、过程中街接处的情境设计。

首先是课题的引入。适当的导言,趣味、生动、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智慧的火花,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必须认真设计好课题引入的形式。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课题引入的方法一般有故事引入法、演示引入法、类比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复习引入法,要根据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有选择的使用。

其次,也要注意各环节街接处的情境设计,环节处情境设计的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可以把课堂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节目主持人,是组织者、参与者,不要吝啬表扬与鼓励,学生回答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赞赏,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当学生回答很好时,不是仅仅用一个“对!”或“√”,而是“很好加10分”“完

全正确加10分”“回答虽然不完整,但这种肯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精神可佳,加5分”,发言的同学都有分,整个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习情绪亢奋。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怎样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牢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放的问题是活动的载体。

这种问题的开放必定是思维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它能促动学生去沉思、去遐想,让学生在“放任”中交流。不要把学生限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笼子里。

第二,要预测活动的结果,认真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插曲。如果对活动的结果事先没有一个基本的预测,那么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

以上四个方面的设计直接关系着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上述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中特别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教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推动者

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施和发展。任何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改革的进程与成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人的因素”不单单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当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教师首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现在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健全科学的课程结构并建立起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课程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待于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创造,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更要靠教师的探索和努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应当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

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教师应当是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构建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便利,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去探究真理,让学生拥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协调、启发,通过师生互动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去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教师的课前准备也不再是只备课本知识,不再局限与微观的课程之中,而是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充满生气的互动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知识已不单单是教科书知识,已融入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学生的创见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的个人知识与探究热情将被大大的激发,师生互动的新知识将大大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和行为的同时,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习的能力。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能真正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作目标,目标要有弹性,使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已的努力目标。帮助学生确立服从真理的学习态度和取长补短的学习精神。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并制定研究方案和过程。学会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构建新的平等的互动式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

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平等参与权。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记住自已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细心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兴趣,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意见应加以保护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参与教学讲座的机会。对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学生认识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看法。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去平等的交流。对出现认知障碍的学生不是歧视,而是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而构成教学的应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学生作为有感情和学习欲望的个体应当得到尊重。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学生被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鲜明个性。教师只有采用平等的方式去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建立起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

平等是交往的基础,师生交往的最大障碍是人格的不平等和心理差异的障碍。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培养实效。这就决定新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必须建立在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在互动过程既使学生能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也得到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成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应当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去学习新课程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当成为新学习行为的引导者,成为新的师生关系的创设者。

推荐第10篇:课堂教学设计

作业: 找出你之前的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呈现教学设计),根据公共课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束的内容,分析你所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束方法,并给出评价。

《空气质量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周宁三中 吴国量

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分组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会监测空气质量的一般方法——五点取样检测法;通过了解家乡的空气质量情况,激发热爱家乡、保护并美化家乡的责任感,进而认同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意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绿色森林的画面,让学生去回忆,并相互讨论“空气质量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

2、探求新知

先是分析课文中资料I和II,并联系实际阐述个人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又如某同学全家搬进刚装修好的新房后,他和爷爷生病了等等,再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探讨。

3、重点与难点:探讨“五点取样检测法” 向八个分组学生推荐“五点取样检测法”。以不同角度去探讨“空气中尘埃粒子的多少”。例如其中一组探究的问题是“同一地方不同高度的尘埃粒子一样多吗?”做出的假设是“楼层越高尘埃粒子的越少”;得出统计数据依据:学生宿舍楼一楼与五楼各自的“尘埃粒子平均数”的样本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是“楼层高度与尘埃粒子的多少有无关系?”;看假设对不对。

4、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造成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的排放;秸秆等物的焚烧;车辆的尾气;地面的扬尘;人类的吸烟、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等等----课件展示

5、各抒己见,总结本课并设置悬疑:如你知道了吗?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你了解吗?当地的空气质量;你知道了吗?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你学会了吗?五点取样监测法;你认同了吗?空气质量影响人的健康。

6、师生反馈与纠正巩固:

7、布置作业。请查阅有关书籍和网络,以《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为题,将分析情况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以后班内进行交流。

分析:本节课通过师生反馈、总结归纳、设置悬疑相结合来结束。总结归结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特别是“五点取样法”的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再巩固反馈。 评价:这样做是因为“五点取样法”是学生刚接触的一种实验方法,需要学生今后学习中得以应用,则要及时巩固,所以通过总结,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而“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又是一个现今社会很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所以通过设置悬疑,让学生多查查资料,以引起重视,既能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从亲身体验和查资料后的感悟入手,得出结论,进而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为目标,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反馈并布置作业:较科学合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11篇: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供遗传学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能力目标:1.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说出每个实验证明的问题,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2.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已经涉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此外,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价值,各种媒体大量宣传,学生从媒体学习了不少知识。

2.遗传变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细胞结构和成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之后,学生已经了解有关细胞核、细胞器、核酸、蛋白质、染色体、DN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以及生物生殖发育的知识,了解了染色体的成分以及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数量变化,这些知识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同位素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实验现象。

4.尽管遗传变异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日常生活中,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还缺少知识。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去分析所见到的遗传变异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遗传变异中的为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教材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遗传学上两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物质,通过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小节教学的重点,分析这两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

本小节教学难点有两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原理是难点之一,学生对于杀死的细菌能够引起细菌的转化感到迷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何观察噬菌体在细菌中的活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本小节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仅仅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获得本节课题的结论不够充分,所以若有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采取不断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媒体: 1. 几个遗传学实验的挂图;

2. 若有条件可以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内容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2.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认识DNA是遗传物质。 3.与学生共同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设计实验,研究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并且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4.分析细胞中DNA分布情况,获得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的结论。 5.分析三组实验结果,讨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6.以问题结束本课题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遗传和变异是怎样发生的?生物体内什么物质对遗传变异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什么是遗传物质?你认为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认为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依据是什么?是否能够通过一定证据来证实你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在分析什么是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从个体和细胞水平分析,在生物个体或者细胞上下代延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或者结构是什么,然后从分子水平对细胞中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水平认识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以上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比较容易得到结论,染色体在生物上下代具有连续性,染色体中的DNA是遗传物质。学生认为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这个问题的。同时,作为一个科学结论,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支持。那么,“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这个结论是否有支持的依据?让学生了解一个科学结论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3.关于“细菌转化实验”的教学。

细菌转化实验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前,可以与学生共同做出一个假设“如果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各种生物的遗传必定与DNA有关”,带着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的任务去分析教师介绍的实验。同时还应该说明,实验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实验一旦不支持假设,假设不能成立,或者被推翻,或者需要修订。

教学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说明肺炎双球菌的特点,特别要强调两种类型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

(2)介绍1928年格里菲斯实验,重点放在对教材上第四组实验的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什么是“细菌转化”,细菌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转化,发生转化的细菌有什么特点。同时提醒学生分析: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实验留下了什么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物质使R型细菌变为S型细菌的,如果你是一个研究工作者,下一步会怎样进行研究?

(3)介绍1944年艾弗里等人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所介绍的资料。 (4)这组实验对所提出的假设是支持的。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发现需要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人类正是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认识自然中的秘密。

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 (1)教师在介绍两种实验材料的特点后,要与学生一起分析科学家选择这样两种材料进行研究的原因:噬菌体结构简单,化学组成与真核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成分相似;侵染细菌的方式有利于进行研究。

(2)由于细菌和噬菌体都是微小不易观察的生物,怎样才能了解实验中两种生物的活动,科学家利用了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生物学研究常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利用什么同位素,标记什么元素才能使实验获得成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

(3)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设。根据这两个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做出结论,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

教师提出烟草花叶病毒,让学生继续讨论。 5.关于“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的教学

教师首先介绍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学生可以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然后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这一组实验是否也支持我们的假设?若不支持,是推翻还是修订?怎样修订?

最后需要强调,凡是含有DNA的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若生物体内仅含有RNA,那么这类生物是遗传物质应该是RNA。因为绝大部分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关于本节课的小结。

这节课主要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是让学生在分析或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的工作经历,学习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若能对所介绍的实验做出正确的解释,就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多,也不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在小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和结论,并且适时提出问题“DNA为什么可以作为遗传物质,而细胞内其他物质却没有这种可能性?DNA具有什么特点?”,以问题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又激发学生新的想象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一个铺垫。(设计者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肖乐和) 点评:

本节课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来启发学生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首先介绍遗传学发展史上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及其结果

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假设),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所能证明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启发学生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突出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体现了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运用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益尝试。

第12篇:课堂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鄄城十二中(李英民)

2014-8-6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的状况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品位。因此,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变革莫过于课堂的变革。课堂大如天!

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唤: 诸多课堂教学的弊端-告诫我们“课堂大于天!!!”

我们先来谈谈存有弊端的课堂

一、电堂

现象:有的课堂,各种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

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舞台剧场中。但课程本身如何,却又如坠雾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堂课,教师没用一次黑板,没用一根粉笔。有学生说:“眼花缭乱,如此而已。”

解析: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手段,我们不能仅仅是“看电影”,特别是文科教学,感受音像资料与感受文字信息毕竟是两码事,研读文本,把握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师要能够对电教手段进行“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最优目的。

二、空堂

现象:即牧羊式教学。假借“素质教育”之名,真正“还课堂给学生”。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不管是什么新课,先用一大半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

解析:这种教学方式,把“自主”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由”、“自己”学习。老师乐得悠哉悠哉!

三、练堂

即练习式教学 。本着“多讲不如多练,多练不如多考”的原则,有的教师新授课匆匆忙忙,留有大量夹生饭,然后就是发试题,做试题,评试题。有人戏曰:“作业摆成堆,试卷满天飞。都说书墨香,谁解其中味?”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有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对于那些“有发没收没批”的教师,更是浪费学生时间,舍本求末。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时间一长,厌学逃学者应运而生。

四、呆堂

即呆板有余,一成不变。主要是泛化了“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不论什么课,一律都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两个环节。

我们强调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它的现实针对性。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所有学科知识都适合使用的,如体现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须探究的问题去探究就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自主、互动、合作是必要的,但切不可把自主变成自由。课堂气氛并非越活跃越好,活跃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我们一切迁就学生的兴趣,把活跃理解为喧闹,那就误入歧途了。思维活跃才是最重要的。

五、假堂

即造假式教学。多表现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有的请别人为自己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编串台词;有的挑选优秀学生,提前多天进行预演排练;有的邀请行家里手对自己的教学环节一一精雕细琢,全方位包装打造;有的甚至变成全学科组或全校性“任务”„„于是,公开展示时,教师综合素质之高令人瞠目,学生反映之快令人乍舌,教学过程之“完美”令人叫绝。

这种师生共同作假的现象,不仅于教学毫无增益,而且,负面效应极大。上过这种课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诚信,可能再也不敢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了!

六、乱堂

即随意式教学 。有不少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毫无思路,要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讲一气。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既不考虑一节课完成了多少教学目标,也不考虑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身疲力竭,累得够呛,学生则如雾里看花,苦不堪言。

七、拖堂、抢堂

教学课程表是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的教学规程和作息制度,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课间休息十分钟,有助于消除学生身心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经常拖堂势必直接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拖堂很反感,这多少也会影响老师的形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教师备课不足、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或内容讲解详略失当!

八、满堂

即“满堂灌”式教学。有的老师,披着教学改革的外衣,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用着多媒体手段,却走着“注入式”“填鸭式”的老路。还有就是“满堂问”, 有的课堂,以问代讲,以问代学,问题多而乱,问问题不看角度,问题设置没有层次且千篇1律。

发生问题是需要前提的,前提就是对新课的预习或者是练习的先实践。这不仅需要给学生时间,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我们有的教师不看对象,不看情况,问题劈头而入,闹得学生一头雾水。有时甚至轮番轰炸,弄得学生不知所措。 这种教学方式,师生错位,反映了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理念!

九、哄堂

即罗列问题、分组讨论式教学。讨论、交流,对话式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如果组织得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如果组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反映了一个班的班风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新课改之初,有的“专家”提倡课堂越乱越好,只要学生“动起来”就好。过犹不及,实际上是种严重的“为课改而课改”的形式主义误导

十、闷堂

表现为:

1、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没有评价;

2、满堂课对学生没有激励的话语。对问题进行评价是课堂提问后的必然结果,没有评价就没有是非。但评价要讲究技巧,恰倒好处。目前,我们的课堂评价滥用夸奖和激励,表现为:简单肯定,过于褒扬,使廉价的赞美成为宠媚的嫌疑。导致不少问题不了了之,无功而返。 这实际上是教师的主导位置动摇了。这种主体位置的退让,导致教师“少作为”或“不作为”,出现了常见的课堂景观: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要么笑而不答,要么左顾右盼,要么以“回答很好”搪塞过去,代价就是纵容了错误。 课堂教学效益的呼唤,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新课程改革。

诸多课堂教学的弊端-告诫我们“课堂大于天!!

要想设计好课堂,要了解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我谈一下物理学科的内涵及本质。。。。。

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教学的几个本原问题:。。。。。 为何教(教学目标)、为谁教(教学主体)、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

了解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知道了教学本源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设想和计划,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对象

1)研究学生: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设计之前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等一般特征的分析、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

2)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略。包括:①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②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如何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研究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①如何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评价。③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④如何分析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知识结构、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2、设计课堂提问

3、设计教学策略

4、设计导入新课

5、设计结束新课

6、设计板书

7、设计教学媒体等

8、评价的设计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充分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预设”,以保证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以往的教学设计就指导思想而言是有较大区别的。新课程所依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而进行。在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素:

三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定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首先,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重点。

新课程所追求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因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落在学生的素质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具体教学内容的获得上。教师应当弄清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个体成长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在表象上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学生成长以其意识、情感、能力等的提高为根本标志,知识的学习则是为学生成长与素质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实现学生成长的媒介,而不是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是教学设计中的摆设,而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系统的根本方向,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所以在具体的确定每次课程的目标时,除了要做到高低合理、重点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目标表述的行为化。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学生经过学习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变化来观测和推断。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清楚地表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下会做什么,才能最后根据教学结果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定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首先,现代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其次,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重点。

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内容组织的得当,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教学内容设计既包括对“教”的内容的设计,也包括对“学”的内容设计。传统课堂教学注意知识的传授,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只重视“教什么”,紧密围绕教材,严格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组织顺序开展教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是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规划教学材料,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也重视对学案的设计。此外,教学内容的设计在配合基本的知识、情感、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为教学的最高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3、教学方法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应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与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它的设计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方法,二是学生学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的法、实验法、作业法等。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关注教师教法的设计,学生的学法则被忽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这一理念,要把学生的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教法”应适应“学法”。当然,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的空间环境等因素,统筹兼顾,精心选择。

教学方法的设计图 。。。。。。。。。。。。。。

例子:《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方法设计。。。。。。。

4、评价的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我们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标准,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评价课堂教学,首先要看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学生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态度的形成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底线。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最大进步,“优等生”能否“吃的饱”,“暂困生”能否“吃得了”,确保每个学生学友所得,各有发展。

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学习内容、过程、体验等进行交流的程度。教师只有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形成安全感、融洽感、从而和教师、同学以及教材进行自由、平等、大胆的对话。在此环境中,师生、生生彼此分享知识与见解,交流情感与理念,这将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体现其学习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学生的参与状态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评价---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五、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和谐统一;

教学活动——教与学、师与生和谐统一;

学生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

第一步:分析——教材思路

第二步:编制——教学目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

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

第五步:筹划——教学手段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

课的类型:1综合课2新授课3复习课4讲评课5自学课

新授课的结构:

1基本训练2导入新课3讲授新课4课堂练习5课后小结6布置作业。

四、抓住核心,明确方向(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思想情操目标:文以载道、良好品德、科学世界观、学会做人

五、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在处理教材中突出重点

(二)在处理教材中突破难点

六、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1. 单一性的教学方法

1) 教师活动: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2) 学生活动:2自学法 2讨论法 3探索法 4研究法 5实验法

3) 教育活动:1说理法 2陶冶法 3锻炼法

2. 综合性教学方法

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3.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 面向教材实际——因“课”选法

2) 面向学习实际——因“生”选法

3) 面向教师实际——因“师”选法

七、构建模式,形成风格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为什么要研究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2. 教学模式是可以操作的“程序”

3. 教学模式是可以交流的先进“技术”

(二) 什么是教学模式

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5个要素: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操作策略5评价标准的方法

4个特点:1简约性2操作性3独立性4高效性

(三)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教学模式内涵丰富,它含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比较具体和单一,仅指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师生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包括教学模式。

八、编写教案

教案编写的内容(10大项):

1. 课题(本课名称);

2.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情操);

3. 课型(新授、复习);

4. 课时(第几课时);

5. 教学重点(关键问题);

6. 教学难点(易产生的困难);

7. 教学程序(内容、方法、步骤、措施); 重点是第七项。

8. 作业处理(书面、口头);

9. 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布局有序)

10. 教具(教与学用具);

课堂教学的设计依靠本学科的内涵及本质,还有教学的几个本原问题。。。。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课程改革的本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教学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自己的教育哲学。。。。。。 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容易。。。

谢谢大家

2013-8-6

第13篇:实习评语(课堂教学及班主任)

课堂教学实习评语

该实习生实习期间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能独立处理教材,备课完整。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应变能力强,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教法、内容,教态自然,优秀稳健。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并能注意学生共同的错误,能针对学生个别辅导,效果良好.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实习评语

该实习生在实习班主任工作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能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协助掌控班级,管理学生,跟班参加班级的日常工作,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能较快地熟悉班情,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爱戴,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实习班主任。

第14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

本课程开设的目标旨在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学习和理解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影响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因素和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的实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1、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有效的保证 2、在教学设计中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3、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有效性

三、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提升教师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的能力。

四、课程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学习要求】

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提高教师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对参加学习的一线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认真观看网络视频讲座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1.怎样钻研教材

2.怎样关注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3.如何关注学生的语言体验与学习4.如何设计全员有效参与的教学活动 5.怎样注重反馈的实效?

6.影响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因素是什么? 7.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关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的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设计和目标定位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在学习该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理念与和方法自己设计一节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课,并实施。

第15篇:《王二小》课堂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杨青菊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23课《王二小》,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机智、勇敢,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自己却牺牲了。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昨天\",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三幅插图,图文紧密结合。12岁,只比一年级的孩子大四五岁,因此这个故事很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当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感染,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一定会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学中应发挥课文是歌词的特点,将歌曲音乐引入课堂,营造歌唱英雄、怀念英雄的氛围,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情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难点: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四、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

(刚刚听了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老师也有一首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师轻声说:“用心的去感受,想像自己仿佛进入到一个山坡上,你听到有个人在唱歌,请在仔细听听唱的是谁?”)听完学生回答——唱的是王二小,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王二小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3王二小,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师:简介王二小 ,课件展现王二小放牛图像(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小孩的名字。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王二小就是其中一位。(课件呈现,师轻轻的说))

(二) 新课教学

1 、初听范读(课件播放):师,提示学生从文中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目

的:让学生熟悉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初读课文(课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伴奏)(目的:让学生也模仿范读读一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3、生字展示:(课件展示课文自然段和王二小放牛图像)

⑴读第一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朗读,师用课件展示自己找到的生字“助” “哨”(偏旁与熟字是先后出现再请学生组词。)后面的自然段中出现的生字展现方法同上,出现的生字为:第二自然段“敌

荡”第三自然段“顺”第四自然段“枪

英”最后让学生说说哪些老师还没有找到,请一位同学回答——“王

部”(课件展现所有生字) (2)认读生字宝宝

请学生来当小老师(请一位同学指着屏幕教读,然后再带领同学们一起在读一遍。师引导分析本课生字的结构(课件随同学们说的逐个圈出,结构不同的采用不同种颜色圈出来))

4、书写指导:

(课件展示)先呈现本节课要求写的两个字“王” “从”,采用观察法指导:学生说师写,过程用课件操作笔顺。引导学生左手数笔画,右手描字的写法。然后告诉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完成课后还要求写的字四个字“边

道”)

5、巩固生字

生字游戏(师:准备好生字卡片和生字的拼音卡片,师:说游戏规则(拿到生字就好好读一读,不会的问问旁边的同学,老师叫开始,同学们就开始找你的朋友(是拼音的找你的生字,是生字的找到拼音),看看上讲台去的是不是你手上的朋友)把生字与拼音打乱,发给学生。)

6、(课件展示)说说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稍作提示) 学生回答:①机智

②勇敢

③不怕牺牲(课件展示)

7、详细介绍王二小,课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伴奏,师伴随音乐有感情的介绍(王二小(1929-1942),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人。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年仅13岁

的王二小为了掩护乡亲,将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地,自己却英勇牺牲。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 他用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为今天的我们换来了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王二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千人讴歌,被万人传诵。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

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了解王二小,从而加深对王二小的印象。)

8、拓展延伸

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1) 初听歌曲(目的: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用音乐来表达课文内容的奇异效果。)

(2) 学生跟着音乐唱(师和学生一起唱并提示节奏(目的: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3) 全班齐唱第一段(目的:检查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4) 展现自我(让一位同学来大声唱唱第一段)

(5) 最后回归课文(目的:让学生从歌唱中再次去体会课文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龙小学

第16篇:好课堂教学设计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

Section A (1a--1c)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词汇:where,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on,under (2)句型:—Where\'s the schoolbag?—It\'s under the table.2.能力目标

学习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能就物品的位置进行提问和回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在听录音时专心听英语词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绘画能力。

3.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之间使用英语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于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词汇:where,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on,under (2)句型:—Where are my books?—They\'re on the sofa.—Where\'s the schoolbag?—It\'s under the table.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Where\'s/Where\'re...?”句型询问物品的位置。 (2)运用方位介词in、on、under描述物品所在的位置。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师生一同复习学过的英语歌曲,如the ABC song。

(通过师生共唱英语歌曲使学生逐步热身并能以轻松、自然的状态投入到英语课堂学习中。) Step 2:Lead-in 建议1:头脑风暴

复习前面学过的表示物品的名词,如pencil,boo k,box,schoolbag,dictionary,pen,key,map,ruler等单词,在屏幕上用闪现的方式展示图片,让学生边看边说,看哪位学生记得又快又多。教师采用男女生PK 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For example:

T:Cla!Look at each picture that I will show you and say the word that each picture stands for.Let\'s have a PK between boys and girls.建议2:利用刚才的图片复习句型“What\'s this?It\'s a...”。教师问“What\'s this?”学生回答“It\'s a...”,然后学生之间互相问答。通过快速复习,既了解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For example:

T:Cla!Do you know what these things are?Look at the first one.What\'s this? Ss:It\'s a pen.Then let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S1:What\'s this? S2:It\'s a...Step 3:Present the new words

建议: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涉及本课要学的单词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看看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语音规则读出这些单词: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schoolbag,books,keys。接下来,教师展示图片,通过问答纠正学生的发音。 For example:

T:Cla!Look at the new words on the screen.Can you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ves? Ss:table,bed,bookcase,sofa,chair,schoolbag,books,keys.运用同样的方式教授其他的单词,然后在屏幕上呈现这些单词,教师领读单词,最后学生齐读,或者让一两个学生领学生齐读:chair,sofa,bed,table,bookcase,schoolbag,books,keys。 Step 4:Practice the new words 教师让学生看1a—将单词与图中物品配对,通过1a练习所学的单词。

用课件展示1a中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然后将单词与图中物品进行配对,找一个学生来核对答案,接着让学生读这些单词,给学生时间试着默写这些单词。(通过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了解本课的目标语言,而且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好奇的氛围中学习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具体操作建议:首先,让学生明白1a 的要求;其次,让学生齐读单词,接着学生按排齐读,最后让学生单个读,其他学生仔细听,若有错误,让学生及时纠正,老师给予指导。通过这种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操练,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本课所学词汇。 For example:

T:Cla!Look at the words in 1a.Please read the words aloud by yourselves.Then I\'ll call you to read.Next,call some individuals to read the words.Correct their pronu nciation mistakes if they have.In the end,let the students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Step 5:Task 1b 建议:说明听力要求,学生听录音并完成听力练习。 For example:

T:Cla!Can you read all the words correctly?Now let\'s have a listening test.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After listening,check the answers.Step 6:Pre sent the new content 1.利用课件展示不同位置的图片,引出方位介词in,on,under和“Where\'s/Where are...? ”句型。

建议1:on,under和in都可用作方位介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自我介绍】 on 我是方位介词on,意为“在……上”,常指某物在另一物的表面上。例如: The cat is on the box.under 我是方位介词under,表示“在……下方”。例如:The cat is under the box.in 我是方位介词in,表示方位时,意为“在……里面”,常指某物在某范围或空间内。例如:

The cat is in the box.【运用】

请根据下面的图片提示,用介词on,under或in完成短文。

Look at the picture!A desk is 1______ it.What\'s on the desk?A ball is 2__ ____ it.Look!A cat is 3______the de sk.Where is the bag?Oh,it\'s 4______ the desk.建议2:教师展示几件物品。分别是:一个书包在桌子下面、一个球在桌子上和一本书在书橱里。用英语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三个方位介词的理解,用自己的物品来练习这几个介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告诉学生:My ball is on the desk.接着问学生:Where is my ball? 给学生讲解单词where 的用法。(可以编成口诀:where,where 在哪里,地点提问别忘记。) For example:

T:Cla!Look at some objects in the picture.Where\'s the schoolbag? Ss:It\'s under the table.T:Where\'s the ball? Ss:It\'s on the table.T:Where\'s the book? Ss:It\'s in the bookcase.然后把几本书放在沙发上,几个铅笔盒放在椅子下,引出复数句型: Where are...?They\'re...For example:

T:Where are my books?Ss:They\'re on the sofa.T:Where are the pencil boxes?Ss:They\'re under the chair.接着在屏幕上呈现句型,让学生对比这两个句型,理解单复数的用法。 Where\'s the schoolbag?It\'s under the table.Where are my books?They\'re on the sofa.提示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与用法,让学生对比单数句和复数句并自己总结规律。老师给予指导,如:is变成are,名词单数变复数,如有a,an要去掉。 2.学生看屏幕上的图片,用句型“Where\'s/Where are...?”相互问答。 For example:

T:Cla!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using “Where\'s/Where are...?”

通过师生相互问答,练习本课的句型,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 语言目标;师生的问答及学生的练习,体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3.让学生用自己的物品摆放位置练习这个句型。找几组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For example:

T:Cla!Can you understand what we\'ve just learned?Now,please practice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in pairs by using your own objects.让学生通过抽象练习到直观练习,使学生能在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 Step 7:Practice

建议1:学生两人一组看图,仿照1c里的对话进行问答练习,然后编写自己的对话,叫几组同学在班上表演他们的对话。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再次熟悉本课的语言结构,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For example: T:Cla!Please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1a with your partner.I\'ll call some pairs to act out.Then make a new conversation in pairs.In the end,I\'ll call some pairs to have a performance.建议2:接龙游戏

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件物品及物品的位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here\'s/Where are...?”句型依次进行提问,看哪组同学完成得最快,完成得最快的小组获胜。通过接龙游戏这项活动来巩固本课的语言目标,采取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不仅能让学生全神贯注,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For example:

T:Cla!Please draw an object and its position on a piece of paper.Ask your members of your group where the object is.Have a relay race and I\'ll see which group can win the competition.Step 8:Task 建议1:快速识记

在屏幕上展示一个房间的画面,学生四人一小组观察房间2分钟,记住房间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哪里,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做汇报,看哪组记的东西多。学生可以运用这种形式描述物品的位置。 For example:

T:Cla!Look at the things in the room.What things are there in the room?And where are the things?Please try to remember them.I\'ll see which group can remember the most.The book is on the chair.The pen is...建议2:寻物

先找一名学生到教室外面,其余的学生把他/她的学习用品藏起来,在这名学生进来时齐声问:“Where\'s your...?”被问的学生一边寻找,一边回答:It\'s under/in/on...For example:

T:Cla!Now,let\'s have an activity.I\'ll call one student to go out.The other students hide his/her school things in someplace.When he/she comes into the claroom,we ask him/her where his/her things are.The student who are asked should look for his/her things,meanwhile answering:It\'s on/in/under...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运用了所学内容,既巩固了本课的语言目标,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开口说英语,乐于用英语表达,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在用中 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Step 9:Summary 在屏幕上呈现本课所学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教师再做总结归纳: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chair,sofa,bed,table,bookcase,on,under等单词和“Where\'s/Where are...?”两个重点句型,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使用它们进行我们的学习活动。 Step 10:Homework 画出自己的房间,并向同伴描绘自己房间里的东西。

板书

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 Section A 1a--1c Words chair sofa bed table bookcase Sentences —Where\'s my schoolbag? —It\'s under the table.—Where are my books? —They\'re on the sofa.

第17篇:《有的人》课堂教学设计

《有的人》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①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样用诗讲道理的? 分析: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它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2)寓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赋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个别反映一般。例如:“牛马”“春风”“野草”等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使本来深奥的思想,获得了具体可感的艺术生命。

(3)寓哲理于朴质自然的语言。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宇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 (4)前呼后应的结构。

诗一开头就总说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分说有的人为什么他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为什么他还活着。最后一部分写人民对于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而第2节与第5节、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都遥相呼应。这样就使得本诗前后勾连,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5)精炼形象的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突出强调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做法、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褒贬鲜明,发人深省。

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分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6.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7.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三、教学过程设计 (-)解题。

减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

2、

3、4节是第二部分;第

5、

6、7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

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股“硬”劲。我们读《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司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减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已声。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②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小资料】

一、作者。

二、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二、藏克家《三谈(有的人)》。

三、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产生在浓厚的生活里。这是我坚信不移的一条真理。

四、1949年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这首诗,反应是强烈的,但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这情况怎样解释呢?

五、在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我去瞻仰了他的故居,回头来就写了这篇诗,这岂不是即兴而成?

六、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说来话长呵。

七、我和鲁迅虽然没见过面,但我对于他是尊敬而又有亲切之感的。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文艺,自己也从事习作,这时候我就读过鲁迅的《呐喊》、《热风》、《野草》和由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等。读他的书,景仰其为人,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黑暗时代,鲁迅的作品像一道明光,引导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探索,郁抑的心情好似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子。1926年,我奔向武汉,在大革命中作了一名士兵。这与鲁迅、郭沫若在思想上的启发是大有关系的。武汉大革命失败以后,我跨进了大学的门。读鲁迅的书越来越多,对他崇敬的思想情感也越来越强烈。那时候,阶级阵线分明,与国民党在各条战线上的斗争十分剧烈。鲁迅、郭沫若、茅盾,在我们心中,是左翼文化阵地上的三面大旗。鲁迅的那种爱憎分明、坚强战斗的精神,鼓舞斗志,万人景仰,而他的文章有如利刃新发于硎的寒光闪闪,使同志奋发,使顽敌胆丧。

八.1942年8月,我到了所谓“战时首都”——浓雾滚滚的山城重庆。10月18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俱乐部纪念鲁迅逝世6周年,老舍主持会议。宣布开会之声刚落,成群特务把老舍架了起来,参加大会的同志们被迫散去,特务追踪,人人愤怒!另外一次,我伴同许寿裳先生从歌乐山赶多到市内参加纪念会,遭到了同样的命运。1946年到1948年,我在上海,也有两次在大戏院子里开大会纪念鲁迅逝世,宋庆龄、郭沫若等许多文化界领袖人物都参力。了,结果与重庆纪念会情况相同,特务甚至把签到簿也抢跑,使千人大会,未能终场。这种会场如同战场,使我感受深刻极了。

九.1936年鲁迅逝世了,举世悲悼,万人送葬。鲁迅支持的《作家》杂志,约我写首诗,我以哀悼深情写了《喇叭的喉咙》这首诗。 十.记得1948年,在鲁迅逝世纪念那一天,我同几位朋友一同到郊外的公墓去凭吊,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一代民族英雄,文坛巨臂,死去之后,只有黄土一抔!我们徘徊又徘徊,久久不能去。我们来去,都有特务的眼睛盯着,有的,还替来参拜的同志“留影”追踪。鲁迅受到亿万人民的敬爱;而国民党反动派,连他的坟头也望而生畏。

十一.记得很清楚,1935年,我在临清中学教书,暑假回到母校——国立山东大学所在地青岛。遇到肖军同志,他力劝我给鲁迅写信,并把“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12号”的地址开给了我。但我,不能写信。在新军阀韩复第的统治下,我没有写信的自由!我的学生因为什么“嫌疑”有两名被捕了,我们满腔悲愤在不自由的环境中过日子。我没有给鲁迅写信,但先后把两本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寄去了。 上面我简要地述说了我怎么读鲁迅的书,崇拜他的人,怎样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思想上受到他的教育与影响,感情上对他如何地亲切而敬爱。虽然没见面,而精神上的感召是深切之至的。这是一个方面。再就另一个方面谈一谈。

我在《有的人》这首诗里,处处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地主、官僚、反动阶级人物的卑劣与无耻,以反衬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的伟大与崇高,这一点用不着多说。我对这些反面人物,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了全利旨掌的。因为我已经76岁,清朝末季、北洋军阀、中华民国蒋介石统治的时代,我不但耳闻而且目睹,不但目睹而且是印象深刻、感慨万端的!这些反动家伙,残民以自肥,踏着人民的骷髅,把自己升成“伟人”!他们生能享大福,坏事做绝,还妄想死后留名,万古不朽。为自己树碑立传,纪“功德”,开“神道”,想得很美:“留芳万世”。你觉得可笑吗,他们却觉得“理所当然”呢。两相对比,看一看,想一想。巴。

鲁迅是不朽的,但他想“速朽”,愿成了“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而那些反动的家伙,人类的渣滓,却“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人民是最有权威的,也是是非分明的。那些人民之敌的坏东西,早已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而鲁迅的大名呢,却永垂史册,受到人民的崇拜和敬爱。 我写《有的人》,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痛切的个人感受的。它虽然写的是纪念鲁迅,但读者会从中体会到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引起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心,对反动家伙们憎恨之情的吧。

三、这首诗选入语文教材时,作者臧克家同志所做的几处修改及其意义。著名短诗《有的人》选入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同志修改,虽然改动不多,但从中可见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兹略述体会如下:(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作: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炼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xiǔ)押韵,使语句更具音乐美。(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改作: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念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改作: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反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ú)字皆平声,转用一反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此外,《有的人》一诗的分行、标广、符号的调整,以及篇后写作时间、地声、的补充,都使全诗更臻完美。诗人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18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 王增良

摩擦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初中学习过的摩擦力的概念的提出引入课题,在讨论与交流环节通过手头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以及摩擦力的种类,加深对摩擦力性质的理解。摩擦力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特别是方向的判断。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引入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明白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摩擦力已有所了解和感性认识,但就其产生条件不是很了解,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有无,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及和运动方向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利用学生亲自做实验和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去体会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以及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3)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4)能举例说出摩擦力的利和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会利用二力平衡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物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是会服务意识。

2.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以及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毛巾、木板、砂纸 教学课堂设计:

引入新课

提问:

.行驶中的火车到站靠什么停下来?人能爬上竖直的旗杆又靠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有知识去分析讨论解释,激发学习摩擦力的兴趣,提出什么是摩擦力)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静摩擦力 通过学生手头器材去分析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静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静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两个物体接触面粗糙相互挤压且有相对运动趋势才有静摩擦力产生,静摩擦力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可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得。起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跟使其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有关,并且有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学生举现实生活中有关静摩擦力的例子 3滑动摩擦力 问题:

(1)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2)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身边器材定性的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使其尽量匀速,然变压力,材料,拉动快慢去观察测力计读数变化)学生讨论发言后,最后教师做一归纳总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F=μFN 提问:车轮的滚动和木箱的滑动都受摩擦力,他们一样吗? 滚动摩擦力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滚动摩擦力。 4.摩擦力的利与弊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讨论哪些情况下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减小摩擦力?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课堂练习①.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②.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③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知识小结: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与摩擦力分类

2.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研究摩擦力的方法

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

2.古人运送重物可以在其下交替放上圆木起什么作用?

教学与反思:

本节可在考虑到实验探究的难度和学生实际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究讨论,但在课堂限定时间内定量研究动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关系有一定难度,所以目的让学生了解探究方法,学生定性分析共同讨论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要是实验,我想效果会更好条件允许。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探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 定义:

2 产生条件:

3 方向及大小:

4 最大静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计算公式:F=μFN

μ——动摩擦因数。FN——正压力

5 滚动摩擦力:

第19篇: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有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我调查全班同学,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全班49名同学都认识元、角、分等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全班有42名同学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东西、拍卖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三.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第20篇:《风筝》课堂教学设计

10 风筝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

(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出示生字读音。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指名交流: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 做风筝:憧憬、希望

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大惊失色、垂头丧气

三、感悟课文

课文那一部分写了做风筝?

回答—指读—我们是如何做风筝的呢—态度、心情(什么是憧憬,解释或造句。我们精心做着风筝时,心里想象着我们做好的会是怎样的一只风筝呢?这只风筝会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虽然风筝还没有在蓝天上飞翔,但孩子们已经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寄托在了“幸福鸟”身上)带着憧憬再读课文(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名字?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幸福鸟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诞生了,孩子们赋予了它生命,幸福鸟就要出发啦!

孩子们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寄托在精心制作的风筝上,让我们跟随孩子们一起放飞风筝去吧!

课文那一部分写了放风筝? 学生回答—自读(如何放风筝的)—心情怎么样?(快活) (一)、研读课文第三节

1、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其他同学用“-------”划出描写孩子们放风筝时十分快活的句子。 2、交流,媒体出示: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而且越飞越高?请大家在书上点出来。

(4)、指名回答,媒体依次出示词语,学生跟读: 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品读词语:

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

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表示高兴心情的词语。 如:快乐、开心、激动、幸福等。 (5)师引导激情朗读: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过渡:越飞越高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点红文字:快活地喊叫着、拼命地奔跑。(板书)

(6)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① 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② 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③ „„)

(二)研读课文4——8小节

过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好景不长,风筝在一阵风后线断了,飞走了。我们的心情顿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文那一部分写了找风筝?4-8

1、默读课文,用“---------”划出孩子们失去风筝后心情变化的语句。2、指名交流,媒体出示: (1)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2)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3)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指名正确朗读三句句子。

4、媒体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下加红点,请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5、交流词意,感悟心情的变化。

(1)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是啊,充满快乐与梦想的突然飞筝掉了,多么出人意料,以至于我们原本欢乐的笑脸也紧张得变了脸色,任凭我们千呼万唤,就是不见它的踪影,真令人着急。

(2)千呼万唤:(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意思也一样)喊了很多遍。 发现心爱的风筝不见了,你会怎么喊?指名几位同学试着喊一喊。

(注意提醒学生要连续喊很多遍,以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感悟孩子们着急的心情)

(3)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①请同学耷拉下脑袋,演示“垂头丧气”的样子。

②指名同学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小伙伴们的心情一落千丈,变得垂头丧气? 6、练习朗读三句句子,注意体现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1)自由读。 (2)挑战读。 (3)齐读。

7、孩子们四处寻找失落的风筝也没找到,但是他们仍不甘心,最后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村子的水磨坊那里,媒体出示句子: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1)、齐读句子

(2)、你们认为他们找到没有?指名交流。

(3)、小结:不管有没有找到风筝,但相信孩子们已经找到了寄托在风筝身上的——快乐、幸福、憧憬和希望。虽然,最后结果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只要孩子们希望不灭,憧憬还在,即使失去风筝难受,但孩子们可以重新做,再次放飞他们的理想、希望,让我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

《课堂教学设计评语.doc》
课堂教学设计评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