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教学设计

2021-03-2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盐的教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沈学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④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②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③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①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

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实验探究。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

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

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

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

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学生回答〕nacl、俗名:食盐。 〔板书〕:

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

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

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

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

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

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如何将粗盐提纯呢?

〔板书〕:

4、粗盐的提纯:

〔讨论〕:⑴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和不溶性杂质

(泥沙等)可通过那些步骤来制取精盐? ⑵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选择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将

杂质反应掉,同时又不引入新的杂质。除去泥沙可用前面学过的过

滤法。

2、一贴、二低、三靠。

〔引导〕: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新的操作——蒸发,蒸发时应注意那些问

题?

〔讲解〕:蒸发一般用加热的方法将溶剂蒸去,操作时应注意:

1、蒸发皿放 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放在实验桌上;

2、蒸发皿里的液体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

3、加热时用 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当蒸发

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过渡〕:了解了上述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活动与探究〕:(投影) 粗盐的提纯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

有10 m 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

为止。观察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 l水中

再过滤一次,两次后仍浑浊,应查找原因。

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铁架台的铁圈上,

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

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与讨论〕:

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

2、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3、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过程中,都用到玻璃棒,分别起什么

作用?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讲解〕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自然

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

的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

〔作业〕:探究报告一份。 板书设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2、食盐的用途1)调味品、2)配制生理盐水、3)选种、4)腌渍

食物等。

3、存在:海水、盐湖、盐井、盐矿等。

4、粗盐的提纯:1)溶解、2)过滤、3)蒸发、4)计算产率。 第二课时

〔板书〕: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

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

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提问〕:你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回答〕: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

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

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浊。

〔分析〕:两组物质反应都产生co2气体。

〔讲解〕:上述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 caco3+2hcl=cacl2+h2↑+h22↑+h2o 〔提问〕: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作何归纳?

〔小结〕:

〔板书〕:

1、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产 co2气体

2、co32-或hco3-的检验: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产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分析解释〕: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 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

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课后练习)

〔讨论〕(学生活动)

〔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 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

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附着在鸡蛋壳表面,于是它

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

增多,浮力也就不断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时,鸡蛋

便慢慢上升。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

逸出,这是平衡被打破,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

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过渡〕: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产一种难溶物。 〔讲解〕: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设问〕: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及反应物和生产物的

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学生讨论总结〕:

〔板书并讲解〕:

3、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产另外

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讨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属于,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讨论〕:分析上述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总结板书〕: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练习〕:(组内讨论完成)(投影或小黑板)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1、硫酸和硝酸钠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

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

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作业〕:1.② 2.3. 板书设计: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

生产co2气体。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2、co32-或hco3-的检验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

3、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b+cd=ad+cb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课题2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沈学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②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③能对常见的化肥进行简单的鉴别。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归纳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②学会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

③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为提高生活水平和维护身体健康而学好化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篇2: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2、鉴定(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

实验准备:

璃棒、药匙、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等。

药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及其溶液、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酸、碱的相关性质;物质的分类。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2.分析上述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讲解: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常见的盐,我们知道,日常生活是离不了各种盐的。篇3:几种重要的盐教案

几种重要的盐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盐的概念,了解几种重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掌握co32-、cl-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介绍盐,重在介绍盐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了解盐对生命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1、碳酸钠、碳酸钙与食盐的性质与用途。

2、结晶水合物与风化的概念。

情景导入:

练习导入

探究发现:

一、什么是盐?

1、展示重铬酸钾晶体、硝酸钾晶体、硫酸铜晶体等。

2、讨论科学中的盐是不是单纯指食盐?

3、盐的概念: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几种盐的性质

(一) 碳酸钠(na2co3)

1、俗名:纯碱、苏打

2、结晶水合物:含有一定数目水分子的物质

结晶水:晶体里结合是一定数量的水分子

3、常见的结晶水合物: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读作:五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

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读作:七水硫酸亚铁,俗称:绿矾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读作:十水碳酸钠

4、风化:

(1) 概念: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有些结晶水合物会逐渐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

水的现象。

(2) 说明:加热条件下失去结晶水,不能叫风化。

5、碳酸钠的性质:

(1)、与指示剂作用

(2)、与碱反应:na2co3+ca(oh)2 = caco3↓ +2naoh (3)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6、碳酸钠的用途

碳酸钠可用来制造肥皂、玻璃、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上都利用它的碱性

(二)碳酸钙 (caco3) ——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1、caco3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2、caco3化学性质:

(1)、碳酸钙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2)、碳酸钙高温分解(工业制取co2) caco3 cao + co2 ↑

4、co3的鉴定

向样品中滴加稀盐酸,若能产生一种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样品中含

2- 有co3 2-

(三)氯化钠nacl

1、俗称食盐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3、cl-的鉴定:向未知溶液中滴加硝酸银(agno3),若产生白色沉淀,且加入适量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消失,则含有cl-

4、用途:

①食用;

②化工原料,可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③配制生理盐水(0.9%)。

三、课堂小结

1、盐的概念

2、几种重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

四、作业篇4: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盐只包括食盐吗?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过滤、蒸发等操作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操作来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3.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4、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过程与方法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并了解一些常见的盐的用途,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学习粗盐的提纯,复分解反应的有关实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能够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认识、理解化学同时,体会物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变化知识可以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准备] 根据内容提前搜集相关图片、多媒体(见教学过程) 1 2 3 4 5 篇5: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设计

《“变”来“变”去的盐》科学教学设计

湖少儿版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银桥小学 柯小华

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湖南少儿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研究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生活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体验、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1.“盐的溶解”,2.“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汇报交流、建立概念”的教学思路顺序来进行,引领学生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体验盐和盐水的溶解、蒸发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水中的盐”为例,对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体验水和盐的溶解、分离,建立可逆变化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验过程,建立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合作,学会交流,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活动一“盐溶解于水”;活动二“提取水中的盐”。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建立溶解、蒸发、可逆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活动二的组织和进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4人一组)

实验材料:1小包食盐;水;烧杯、竹筷、蒸发皿、夹子、三脚架、塑料柄汤勺;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溶解食盐。 1.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纯净水,还有1个小纸包,里面装的是食盐。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筷子蘸一点尝尝。

师:有什么感觉?(无色无味,咸)(安全提示:已经明确了的无毒的东西可以尝;不能轻易的去尝不明物体、液体,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喝饮料,是甜的,但我们看不到糖;喝的菜汤是咸的,却看不到盐。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

学生回答:(盐溶解在水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变去变来的盐 出示课题)

2、活动一:溶解食盐 (1)将固体的盐变“没了”,溶解食盐。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纸包里的食盐放在水里,全都给变“没了”。 溶解食盐。

要求:咱们看哪组观察的仔细,观察到了什么?,你们小组用了什么方法?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

(2)实验交流

师:现在,所有小组都已完成了盐的溶解。请你代表你们小组来说一说:1.你们小组是怎么溶解食盐的?2.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1.搅拌、摇,或加了热水;2.食盐慢慢的变没有了,溶解了。)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可以溶解于水,观察了固体的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1.溶解方法(盐放在水里,搅拌);2.观察到的(盐溶于水,固体的食盐不见了)。

那么,刚才溶解在水里的盐还能不能再“变”回来呢?也就是盐水能不能又变成固体的食盐呢?猜一猜。举手回答。

(学生猜想,并回答)

师:如果能,有哪些方法可以把食盐“变”回来呢?或用什么方法把食盐“变”

回来呢?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作出猜想。

师:提出问题:食盐可以溶于水,盐水可以变成食盐吗?即: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吗?

(解释)什么是“可逆”过程: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样的变化过程就是可逆的。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的过程,也是可逆的。比如: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师:我们已经知道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有(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回答上面讨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凉、晒、加热。得出“加热蒸发”的方法。)

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检验或验证。我们现在就用“加热蒸发”的方法,把盐水又变成固体的食盐。 1.设计实验:(老师)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讨论,通过怎样的实验装置才能把盐水变成固体的盐?

要求:请大家按照小组讨论设计的实验先安装实验器材,盛好盐水,先不要点火,经老师检查后再开始点火实验。

安全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出示:1、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2、正确使用酒精灯,用时用火柴点燃,不用时熄灭。盐水干时慢慢移开酒精灯,用酒精灯的盖子盖住酒精灯熄灭火焰,不能用口吹;3、正确使用蒸发皿加热。等蒸发皿冷却后用夹子慢慢取下。) 师:以后在使用加热仪器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要求。

2、活动二:学生动手实验、给盐水加热

(师巡视指导,直到水蒸发完。) 师:请大家慢慢的取出酒精灯,用盖子盖住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不要

用手摸蒸发皿。

师:小结实验(好的、不好的)。刚才我们都经历了盐水经过“加热蒸发”而变成盐的实验过程。下面,就请小组来汇报、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

四、交流汇报、建立概念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 2.实验结果是什么?

3.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到前台,给同学们汇报交流) 简要评价、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1.溶解。盐加在水里溶解变成盐水;2.,蒸发。盐水蒸发掉水份又变成固体的盐。 实验小组对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了交流汇报,自己体验了溶解和蒸发的实验过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简要评价学生实验过程,汇报交流。) 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得出结论:盐水可以变成食盐。即:盐---盐水这个过程是可逆。

推荐第2篇: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8.4盐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赤峰市乌丹第四中学

郭文静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掌握盐的化学性质。能利用盐的化学性质解决问题。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和盐的反应,盐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除此之外盐还可以与盐类物质反应,但得需要一定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课题: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回顾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小组为单位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溶解性规律。

2、溶解性规律:

二、新知预习盐的化学性质:(回顾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盐和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 实验探究:

(1)把铁丝进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Fe + CuSO4 === FeSO4 + Cu 现象:铁的表面生成一层红色物质,溶液变为浅绿色。 (2)把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铜的表面生成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变为蓝色。 归纳总结:金属排在盐中金属前面,盐必须溶于水

2、盐和酸反应:(归纳总结,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1)碳酸钠和盐酸 (2)碳酸钠和硫酸 (3)碳酸钙和盐酸

(4)碳酸氢钠和盐酸 (5)硝酸银和盐酸 (6)氯化钡和硫酸

归纳总结: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出示课件)

3、盐和碱反应:

(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强调此反应用于工业制烧碱)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3)氢氧化钠与氯化铁

(4)氢氧化钙和硫酸铜配置波尔多液( 强调此反应用于配置农药波尔多液) 归纳总结: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出示课件)

4、盐和盐反应: 实验探究:(8-15)(分组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将少量硝酸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方程式:

(2)将少量硝酸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方程式:

归纳总结:反应物必须溶于水,生成沉淀

实验探究:(8-16)(分组实验)

在上一实验所得的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中滴加几滴稀硝酸,观察到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硫酸钡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碳酸钡滴加稀硝酸,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三、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1)出示课件:〔提问〕:通过观察上述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课件〕:

1、含有CO32-(或HCO3-)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2、CO32- 或HCO3- 的检验方法: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

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出示课件:(2)SO42-的检验

实验操作:

取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然后加入稀硝酸进行酸化。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 +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2.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3.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4.盐

+ 盐

= 新盐 + 新盐 探究点二: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情景展示]请预测以下反应能否产生? (硝酸钾和氯化钠)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判断) 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生成水;(2)生成气体;(3)生成沉淀 巩固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如能发生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附板书)

五、当 堂 检 测(出示课件)

六、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把盐藏起来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司利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所需要条件的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事物的欲望,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了解科学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通过实验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理解实验过程中要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 【器材准备】

教师演示用:粗盐、细盐、筷子、烧杯、冷水、热水、实验报告单、勺子等。 小组实验用:粗盐、细盐、筷子、烧杯、冷水、热水、实验报告单、勺子等。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愿意)愿意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来玩儿一次猜谜语游戏,看谁最聪明。老师现在开始出题,请认真听! 师:人身上啊,有四件宝。今天老师带来的谜语就跟这四件宝有关。

师:第一件宝:东一片,西一片,隔个山头不见面(耳朵)孩子们反应太快了! 师:第二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眼睛)孩子们真棒!老师很欣赏你们!

师:第三件宝:红门楼,白门楼,里面坐个胖宝宝(嘴巴)你们真了不起!把掌

声送给自己。

师:最后一次机会,看哪位同学能抓住。

小白孩,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子)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师:这四件宝合起来就是一个“聪”字。让耳朵多听、眼睛多看、嘴巴多说、心里多想,巧用这四件宝,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希望在这节课上,每位同学的表现都是最棒的! 师:宣布上课开始!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认识粗盐、细盐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想)一起来看看。(生:盐)师:你们知道盐有什么特点呢? 生:(是盐,味道很咸、颜色白、颗粒细。) 师:这是细盐,就是我们平时所吃的盐。

师出示粗盐,解说:大家看,这也是盐,你们能猜出它的名字吗?(粗盐) 师:孩子们真聪明,这种盐的确是粗盐。仔细观察粗盐和细盐有什么区别? 生:(颗粒大,颜色不太白,粗黑)

1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盐的小知识:(幻灯片展示) 师:粗盐和细盐:(学生读)

粗盐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直接晾晒过后形成的结晶,粗盐中含有一些杂质;

细盐是由粗盐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小颗粒结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用盐。

师:以前人们食用的盐都是粗盐,但粗盐中含有一些有害的物质,并且含碘比较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食用粗盐,粗盐主要用于工业。 师: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如果长期不吃盐,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老师这儿有一段和盐有关的故事片,你们想看吗?(想)好,一起来欣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个片段——小红军巧带盐。

(学生看影片,师随机介绍故事背景:1933年的冬天,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潘东子和爷爷去给被困在山上的红军送盐......敌人在通往山上的路口设了关卡,盘查得非常严......看,藏在竹竿里的盐,竟然被敌人发现了......)

二、设疑与猜想

师:敌人搜查得这么严,小红军该把盐藏在哪儿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红军,帮潘冬子把盐藏起来,好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呢?(幻灯片展示) (1)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生①:小红军把盐藏在帽子里带上山。 生②:小红军把食盐装在口袋的夹层里。

生③:小红军可能是把盐装在口袋里,快到封锁线时,顺着旁边把盐扔过去。 生④:小红军把盐化在水里,用塑料袋装着掂上山。 生⑤:小红军把盐化在水里,藏在棉衣里带上山。

三、确定实验方案

师:盐能化在水里吗?(能)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 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学生交流)

生:我们组需要水、食盐、杯子。生:老师,我们组还需要一根筷子。

师:好,老师已经为各组准备好了实验用品,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它们。 (烧杯2个、小勺2把、玻璃棒1根、1号冷水甁、2号热水甁、1号细盐、2号粗盐、3号弄碎的盐、实验记录单和水槽 )

四、实验探究1:食盐能否消失在水里

师:认识完这些实验用品后,在实验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明白这次的实验要求:(指名学生读)

(1)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2 (2)分工合作,组长带领两名同学动手实验,先往1号烧杯内倒入半杯冷水,再加入一勺细盐,其他同学请坐好,认真观察;

(3)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并写在在实验记录表

(一)中。师:大家记住要求了吗?下面请各组组长从实验器材中,选取需要的实验用品动手操作,探究盐到底能不能消失在水中,实验开始。(1)学生分组实验(2)小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实验时,表现得都很认真,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生:食盐真的能化在水里。生:食盐慢慢的变小,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生:我们组用筷子一搅,食盐化得特别快。

师:老师真为你们细心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好,请大家坐好,各组组长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验证了盐真的能化在水里,(板书:盐、水)像盐这样消失在水里的现象就是溶解。[课件:概念]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这里用了一个双引号“”,谁能说说:这里的消失为什么要加上“”呢?(生答) (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对,这里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消失不见了,而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了,其实是它溶解到了水里,藏在了水中。

五、实验探究2:怎样加快食盐溶解

师: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了水里,可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爷爷还在关卡那边等着,盐还是大颗粒的盐,在那危急的关头,能等盐慢慢地溶解吗?(不能)聪明的孩子们,快帮小红军想想办法吧!

生:把食盐放在水里搅一搅,溶解得快一些。生:我们组认为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化得快一些。

生:把食盐弄碎后,再放在水里,化得快一些。生:我们组觉得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再搅一搅,化得快些。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为几种:

一是搅拌,二是用热水,三是碾碎,四是几种方法合用。师:想法不错,可是这些想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能轻易下结论吗?应该怎么办呢?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各组进行讨论:选出你们组猜想的方法,试着填写在实验记录表

(二)中。

师:商量好的小组,请告诉老师。(各小组学生汇报:读实验记录表中内容)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设计好了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

师: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在实验之前老师有几个“小提示”要提醒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实验小提示》 (学生读)

(1)分工合作,组长确定两名操作手进行比赛,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2)选好实验材料后,两名操作手听口令同时将盐放入水中。

(3)等盐完全溶解到水中后,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填入实验记录表

(二)中,实验结束后,举手示意整理好实验器材。

3 师:同学们,记住要求了吗?下面请各组根据你们的猜想,从实验器材中选取实验用品,动手操作,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作实验,验证加热、搅拌、碾碎是不是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都很棒,谁能说说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板书:搅拌、用热水、弄碎都能加快盐溶解。]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帮助小红军快速地把盐溶解到了水里,老师很欣赏你们! 师:谁能总结一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碾碎(板书)

六、总结反馈

师:同学们,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等方法,知道了利用搅拌、加热、碾碎这些方法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到底故事中的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揭开小红军的藏盐之谜。原来小红军利用盐可以溶解的特点,把盐溶解到水里,再把盐水渗到棉衣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幻灯片)

七、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

师:孩子们,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幻灯片展示)

生:妈妈炒菜时,把盐放进锅里,然后翻炒几下,盐就化了。 生:吃糖果时,先把糖果咬碎,糖就化得快。

生:洗衣服时,先用手把洗衣粉搅一搅,这样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生:洗衣服时,先在盆中倒热水,再放洗衣粉,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师:看来孩子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爱动脑,勤思考这样才能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才会像小红军那样聪明机智。那么小红军把食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以后,红军是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请大家课后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师:宣布下课,给全场的教师说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师:歌曲《闪闪的红星》,送给大家!(幻灯片展示)

第一次实验:

组长负责选取用品、搅拌、整理,1人倒水、1人放盐、1人记录,其他学生观察。 第二次实验:

组长负责选取用品、整理,1人倒水、2人同时放盐、1人记录,其他学生观察。

搅拌:两杯中均为冷水、细盐;

加热:两杯中均为细盐,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弄碎:两杯中均为冷水,一杯粗盐、一杯细盐。

推荐第4篇:《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

“变”来“变”去的盐

执教:陈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解食盐 1.器材介绍与确认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1:蒸馏水),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那已经消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

师(学生尝过之后):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 师:桌上还有2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

(板书:盐)

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二、提取食盐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2.实验方法交流 3.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

师:看看,有不认识的吗?介绍 “蒸发皿”(灯片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 4.根据器材选方法

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5.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6.学生提取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三、建立概念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1个)。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四、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

(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

推荐第5篇: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型:

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魔术实验:在桌面上摆了四个盛有不同类别溶液的烧杯,将A杯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另外三个杯中,看到了下列现象:

(1)B中液体产生大量气泡,变为“汽水”

(2)C中液体变成红色的“葡萄酒”

(3)D中的液体变为“牛奶”(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试推测原四个高脚杯中所盛的无色溶液中的溶质:

〈过渡〉你能揭秘吗?这就需要用到酸碱盐的有关知识

(板书)酸碱盐的复习

教学情境一: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物质的化学式,

【练习1】实验桌上放了以下物质,请分类并填在框内

Na2CO3 H2SO4 HNO3 KOH CuO NaHCO3 NaCl CaCO3 CO2 HCl Ca(OH)2 NaOH

非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进行分类。 帮助学生复习物质的分类知识。引出酸碱盐的化学组成。

讨论,交流,归纳,投影

〈过渡〉通过分类大家有没有发现酸碱盐在组成上的规律呢?酸的组成:H++酸根离子

碱的组成:金属离子+OH-

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情境二:

同学发现桌上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回想起应该是稀硫酸和石灰水,她想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请你帮助她,取用什么试剂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两瓶溶液区分开呢?【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提供药品有:PH试纸,酸碱指示剂(石蕊试剂,酚酞试剂),铁钉(Fe),锌粒(Zn),Na2 CO3溶液, BaCl2溶液, CO2 气体,氧化铜、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在这次物质鉴别中,你一定应用了酸、碱的多种化学性质,请你归纳一下。

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性质有:[各举一例,(2)――(5)可用化学方程式举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性质有:[各举一例,(2)――(4)可用化学方程式举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的化学性质?(可用方程式表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情境三: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内容。

试一试:

判断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硝酸钾和氯化钠 ②氯化钡和硫酸钠 ③碳酸钠和硝酸钾

④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⑤碳酸钙和盐酸 ⑥硝酸银和氯化钠

请一位同学小结判断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①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②除需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外,盐与碱、盐与盐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

(魔术揭秘)

(小游戏)四位同学玩4张化学扑克 (如 NaOH CO2 Fe HCl )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课后练卷

附:课堂练习:

1、酸、碱、盐三种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含有氢元素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含有氧元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含有两种元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不可能含有两种元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碱类物质一定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呈酸性的雨水就是酸雨

D、pH=0的溶液即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呈中性

3、将下列试剂分别滴入硝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中,能观察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A、稀盐酸B、氯化钠溶液C、氢氧化钙溶液 D、氯化钾溶液

4、下列各组溶液,不另选其他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A、CuSO

4、NaOH、MgCl2 B、Ba(NO3)

2、NaCO

3、HNO3

C、Na2CO

3、BaCl

2、Ca(NO3)2 D、NaOH、H2SO

4、KOH

推荐第6篇: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课题:把盐藏起来

学习目标: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更快。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盐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总体的二级目标是“对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和假设”的具体探究能力训练。

盐是同学们最常见的物质,但是他们对盐的一些特性不是十分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盐会有进一步的人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是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方法: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实验验证、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教具准备: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视频来自:http://www.daodoc.com/programs/view/PhUvm8YOM_Y/)

师: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运到山上的?学生提出猜想。

二、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合作闯过。

第一关:探讨小红军怎样藏盐?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交流自己的猜想,选出最佳猜想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出“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并板书溶解的概念: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

第二关: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设计方案,集体交流】

用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到材料超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

在实验揭秘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适时板书)搅拌、加热、碾碎。还有几种方法合用。

第三关:联系实际学科学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 【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三、拓展训练

师: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

让学生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

四、学习小结

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红军巧带盐”而引出教学内容的。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

《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推进,提高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推荐第7篇:酸碱盐的教学设计

第44讲 酸 碱 盐

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化学部分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结合酸碱盐中的特殊沉淀来解题的。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让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出发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盐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反应后剩余物质成分探究的方案设计,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考虑,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物质鉴别中让学生体会从离子角度考虑,复习常见离子的特性及鉴别,让学生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基本反应类型;3.一些特殊沉淀;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HCl

NaOH

Na2CO

3Fe

Fe2O3

SO2 H2SO

4 Ca(OH)2

CaCO3

Cu

CuO

CO2

二、新课:

1、物质的分类(判断给出物质的类别),让学生回顾酸碱盐的区分

2、复习回顾 NaOH

Na2CO

3Fe2O3

CO

2 Ca(OH)2

CaCO3

的俗称

3、写出盐酸与上面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一类物质写一个反应方程式。

① HCl + ② HCl + ③ HCl +

④ HCl +

教师对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评价:酸与铁的反应生成亚铁盐、与铁锈反应生成铁盐 盐酸换硫酸,写方程式(只写Fe2O3 )

4、复习回顾 酸的共性 5条:①、酸+___________——盐+________ ②、酸+_____氧化物——盐+________ ③、酸+___________——盐+水 ④、酸+___________——新酸+新盐

⑤、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______色。

酸具有共性的原因:电离时产生的 全部是 。

5、写出氢氧化钠与上面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一类物质写一个反应方程式。

① NaOH +

教师对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评价:碱与二氧化硫的产物亚硫酸钠

6、中和反应:特征 酸+碱

实质:H++OH-——H2O

7、学生无法用氢氧化钠与上面的盐类反应 复习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特征 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 交换成分

条件:产物有 沉淀、气体、或水 ; 反应物 可溶 (碱+盐、盐+盐)

碱的共性:4条 原因:电离时产生的 全部是 。

8、描述上面反应的现象:

9、HCl + NaOH 无现象,怎样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学生回顾交流

扩展:NaOH +CO2 怎样证明反应是否发生?

10、HCl + NaOH 反应后剩余物质可能有哪些可能?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动手)

教师分析引导: 转化成→鉴定某某→某某性质→ 药品选用→现象描述

11、回顾常见离子的性质与鉴定

H+

OH- SO42-

Cl- CO32- NH4+ 等

练习:① HCl H2SO4 的鉴别

② NaOH Ca(OH)2的鉴别

③ NaOH Na2CO3的鉴别

12、回顾常见的沉淀(学生)

对应练习P189 例题2

三、作业 第42讲 金属

推荐第8篇: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酸碱盐组成、命名、分类等知识;2.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型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本章我们学习了三类重要的化合物——酸碱盐,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先复习酸碱盐基本概念

一、酸、碱、盐的组成

【练习1】将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填入相应的空格内:纯碱,盐酸,大理石,熟石灰,苛性钠,硫酸,碳酸氢钠,氢硫酸,碱式碳酸铜,生石灰,干冰,硝酸,硝酸铵 ①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写出由H、O、Cl、C、Cu 中的元素组成的下列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式(各举一例): 酸_________碱________正盐_________碱式盐____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

引入:什么是置换反应?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类置换反应,一类是前面学的氢气、碳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的置换反应,第二类是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再就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下面我们主要复习后两类:

二、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书写置换反应方程式

【练习3】判断以下反应能否进行,并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钠和盐酸 (2)铁与硫酸 (3)银与盐酸 (4)铁与硫酸铜溶液 (5)铜和硫酸锌溶液 (6)铜和硝酸银溶液 (7)铁与氯化银

【小结】

① 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要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加以判断(a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酸里的氢,b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钾、钙、钠除外))。

② 单质铁在与酸、盐溶液反应,一般生成的是亚铁盐。 ③ 金属与硝酸反应时,一般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引入: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其特点是什么?

三、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规律,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4】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Na2CO3 + H2SO4 ——

(2)FeCl3 + NaOH ——

(3)H2SO4 + Ca(OH)2 ——

(4)Cu(OH)2 + KNO3 —— (5)K2SO4 + BaCl2 ——

(6)KNO3 + NaCl —— (7)CaCO3 + BaCl2 ——

(8)BaSO4 + HNO3 ——

第 1 页,共 2页

【小结】

①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②除需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外,盐与碱、盐与盐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 ③BaSO

4、AgCl、KNO

3、NaNO3等一般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作业】从H、O、C、Ca、Cl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分别组成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等类别的物质,并按要求写出这些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除酸类外,其它反应物只能用一次)。 ①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复分解反应(不属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共 2页

推荐第9篇:《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的第一课。本册的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单元。

本课首先通过小红军巧送盐的故事,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起为小红军想一个办法的探究欲望,并大胆设法试一试。在学生大胆猜想并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并随即引领学生对“加快溶解的条件”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的影响下,学生对盐的溶解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关于盐的溶解的知识还不太系统、不太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本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与假设,感受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1.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所需要条件的猜想能力。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和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4.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评价任务

1.观察盐的溶解现象并描述溶解过程。2.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加速溶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食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研钵、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讲述小红军巧带食盐的故事:1931年冬,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化装成农民下山去买盐。买盐返回时,敌人搜查很严。怎么办?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

1 / 5

【设计意图】教师准备课件,进行生动的故事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有助于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设疑与猜想

师: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食盐藏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生:小红军把食盐藏在帽子里带上山的。 生:小红军把食盐装在口袋的夹层里带上山的。 生:小红军把食盐化在水里,用塑料袋装着带上山的。 生:小红军把食盐化在水里,藏在棉衣里带上山的。

三、确定实验方案

师: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并简单说出理由。 生:把食盐藏在帽子里不行,敌人一摸就能摸出来。

生:把食盐装在口袋的夹层里也不行,敌人一摸也能摸出来。 生:我认为把食盐化成水藏在衣服里,这种方法好„„

师: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齐声)想。

师: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学生交流) 生:我们组需要水、食盐、杯子。 生:老师,我们组还需要一根筷子。

师:请各组组长来前面选取你们需要的实验用品。(学生实验)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交流选择最佳方案,自主交流选择实验材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四、实验探究1:食盐能在水里溶解

师:哪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 生:食盐真的能化在水里。

生:食盐慢慢的变小,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生:我们组用筷子一搅,食盐化得特别快。

师:食盐的确能化在水里。像食盐这样消失在水里的现象叫溶解。

【设计意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将溶解这个基本的科学概念隐藏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2 / 5

五、实验探究2:怎样加快食盐溶解

师:小红军很聪明,把食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呢?(学生分组讨论方法,交流汇报)

生:把食盐放在水里搅一搅,溶解得快一些。 生:我们组认为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化得快一些。 生:把食盐弄碎后,再放在水里,化得快一些。

生:我们组觉得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再搅一搅,化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为几种:一是搅拌;二是用热水;三是碾碎;四是几种方法合用。(适时板书)

师:同学们的想法不错,这些想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能轻易下结论吗? 生: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他说得太好了!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自己猜想的方法及实验器材。(学生选择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商量好的,请告诉老师。(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指导)(教师在不同的实验报告单上,规定了各个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生:我们组选择用热水,需要热水、冷水、烧杯、食盐。

生:我们组选择几种方法合用,需要研钵、筷子、水、食盐、烧杯。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设计好了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

师:提出实验要求: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的猜想是搅拌可以使盐加快溶解。我们的实验方案是在两个盛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样多的盐,用筷子搅拌其中一个,结果被搅拌的杯中的盐先化了。我们的结论是:搅拌可以加快盐溶解。

生:我们小组的猜想是加热可以使盐加快溶解。我们的实验方法是在两个烧杯里,一个放热水,一个放冷水,然后放入一样多的盐,结果放热水的杯中的盐先化了。我们的结论是:加热可以加快盐溶解。

生:我们小组的猜想是把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一些。我们在两个烧杯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入一样多的盐,其中有一份盐被碾碎,同时放入水中。我们的结论是:把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

„„

师:谁能总结一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学生总结汇报) 生:搅拌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生:把食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 生:加热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3 / 5

生:搅拌、碾碎、加热这几种方法合用,也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生:搅拌、碾碎、加热可以加快食盐溶解,这几种方法合用也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师:刚才大家参与活动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总结出了好多实用的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真是太棒了!

【设计意图】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请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只要学生动手参与、仔细观察并动脑思考了,就一定有收获。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与引导、再鼓励与再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六、实际应用

师: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特别广泛。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生:妈妈炒菜时,把盐放进锅里,然后翻炒几下,盐就化了。 生:我吃棒棒糖时,先把糖果咬碎,糖就化得快。

生:我洗红领巾时,先用手把洗衣粉搅一搅,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生:我洗红领巾时,先在盆中倒热水,再放洗衣粉,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设计意图】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及时把科学与生活进行联系,不但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而且也使溶解的知识更加适用,能为生活服务。

七、拓展探究

师: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食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食盐该怎么取出来呢?想知道吗?(生:想)请大家课后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将探究活动顺利延伸到课堂之外,也为下节课学习“水落盐出”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的影响下,学生对盐的溶解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关于盐的溶解的知识还不太系统、不太完善,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本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与假设,感受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重视开发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则主要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在师生互动的结合下,达到理解科学与探究科学内涵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把自主权还给学,让学生自主的交流

4 / 5

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使学生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探究加快盐溶解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实验中相同条件的控制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对比试验,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好定量与变量,是难以把握的。教师在不同的实验报告单上,规定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这一环节虽然显得有些牵强,但有利于降低实验的难度,减轻学生探究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顺利完成各自的探究活动,小结出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5 / 5

推荐第10篇:《低盐饮食》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第四章

低盐饮食教学设计

认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食盐

2、了解食物太咸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3、了解正常成人和儿童每天吃多少食盐合适

4、了解如何减少食盐摄入量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

3、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获得辨别事物的经验

2、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分组,选出组长

2、通过查阅了解饮食过咸对健康的危害

3、查阅资料了解一天吃多少食盐合适

4、查阅资料了解如何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情引入,了解食盐

师: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调味料中乃“百味之王”。食盐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益处呢,又有哪些不不利呢?生活中我们该正确食用食盐呢?今天我们就不一起探讨一下“低盐引食”(引出课题并板书)

(一)在组内交流自己对食盐了认识,并选出最具有特点的在全班交流。

(二)组织辩论会:

1、食盐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2、针对有争议的饮食习惯开展辩论: 正反各选出3名代表为主辩,最后5分钟其他同学补充

3、评价、总结

(三)谈认识:通过交流讨论,谈谈你对食盐的新认识

教师小结:食盐,学名氯化钠它给我们的表面感觉是“咸”。无论何种菜肴,大多以咸作基础味,是食盐让我们享受到了美味佳肴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盐不仅是首要的调味品,而且是人体组织中必不可少的矿物质。不仅如此,盐还是补充人体所需其他微量元素的良好载体。食盐具有调节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适量摄取食盐有益于身体健康。缺了它饮食无味,人会觉得软弱无力,然而若长期摄人过多,则很容易影响健康,诱发疾病

活动二: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咸的危害”

(一)查阅:

1、常期吃过咸的食物能引起哪些疾病

2、食物吃得过咸对儿童有哪些危害

(二)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讨论:怎样向家长宣传低盐的益处。

(三)教师出示资料:

饮食过咸会伤骨。饮食中钠盐过多,在肾小管重吸收方面,过多的钠离子与钙离子相竞争,使钙的排泄增加。同时,钠盐还刺激人的甲状旁腺,使之分泌出较多的甲状旁腺素,激活“破骨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促使骨盐溶解,破坏了骨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因而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

食过咸易患感冒。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氯化钠浓度过高时,钠离子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力低,同时由于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这样口腔咽部的感冒病毒就易于侵入呼吸道。同时降,由于血中氯化钠浓度增高,也可使体内干扰减少以致抵抗力降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日常多吃盐的人易患感冒。

表明,当喂给大白鼠高浓度(12%或20%)的食盐水以后,鼠的胃粘膜发生广泛性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和坏死,而低浓度的食盐水则不会引起这些病理改变。高盐食物还能使胃酸减少,并能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而前列腺素E2具有提高胃粘膜抵抗力的作用,这样就使胃粘膜易受损而产生胃炎或胃溃疡。同时高盐及盐渍食 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内被细菌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铵,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饮食过咸可以引起胃炎、胃癌的发生。食人过量的高盐食物后,因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粘膜会造成直接损害。

饮食过咸会加重糖尿病病情。新近以国外专家在实验中发现,食物中的钠含量与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和血糖反应有着直接的,关系。食盐可通过刺激淀粉酶的活性而加速对淀粉的消化,或加速小肠对消化释出的葡萄糖的吸收,以致出现了进食含盐食物的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进食不含盐食物者的实验结果。因而学者们提醒患糖尿病的病人,应以限制食盐摄入量作为防治糖尿病的一种辅助措施。

饮食过咸易诱发支气管哮喘。国外一些学者在实验中发现,这种病的患者在摄人钠盐量增加后,对组织胺的反应性增加,易于发病或使病情加重。因而限制钠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加重。

除上述危害外,饮食过咸还可以使人罹患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出现全身浮肿及腹胀,患有肾炎、肝硬化的人,也会因过度咸食而加重水肿。

(四)组织学生制定低盐饮食倡议书,小组评选最佳的在全班交流

活动三:交流资料:一天吃多少食盐合适

(一)在组内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并选出最具有特点的在全班交流。

(二)显示资料: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了每人每日5克盐的建议一天食用6克盐的健康劝戒又是从哪来的呢?一直以来,西方有许多营养学家认为,人体每日对钠的“安全摄入量”应为1000——2500毫克,盐中的钠含量大约为40%,按照这个比例推算,人每日食盐量就应是2.5克——6克。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6克就是从这找到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每人每天摄入食盐量由不超过6克改为5克。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事物中食盐量)的摄入量是6g。1—6岁的儿童每天吃盐不应超过2克,1周岁以下以每日不超过1克为宜

活动四 如何减少食盐摄入量

(一)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选取有价值的在班上集体交流。

(二)老师出示资料

首先要自觉纠正口味过咸而过量添加食盐和酱油的不良习惯,对每天食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用量具量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

一般20ml酱油中含有3g食盐,10g黄酱含盐1.5g,如果菜肴需要用酱油和酱类,应该比例减少其中的食盐用量。

习惯过咸味食物者,为满足口感的需要,可在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提高菜肴的鲜香味,帮助自已适应少盐食物。

烹制菜肴时如果加糖会掩盖咸味,所以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食盐量是否过量,应该使用量具更准确。

此外,还要注意减少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的摄入量。

教师总结、评价

四、课后实践活动

1、学生在生活中计算每日食盐的摄入量

2、向家长建议用限盐罐、限盐勺,并教授它们的用法。

第11篇:酸碱盐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主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身边的化学物质》酸碱盐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思想】

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酸碱盐的性质和检验为知识载体,在探究合作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来进行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⑵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酸碱盐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张和谐、美好、充满盎然生机的图片,让学生心驰神往。第二张图片:水质污染触目惊心,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感到义愤填膺,如果你是环保小卫士,利用现有的化学知识能否检验出废水的成分。学生自觉进入角色,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急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教学。 【探究性实验】有A、B、C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来自于不同工厂排出的污水,主要成分是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把三种溶液鉴别出来。

可提供的试剂有下列溶液

CuSO4溶液 BaCl2溶液 稀HCl 酚酞试液 固体有:Zn CuO Cu(OH)2

你能否根据下列表格填写出需要加入的药品、实验现象、结论

【思考、讨论与归纳】要想解决问题,你应具备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

以具体的实例来引出酸、碱、盐知识点的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四人一个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呈我们刚解决一大难题,下面来轻松一下。 【快乐点击】

1.某电镀厂排出的污水,其pH<7,并含有硫酸铜,要除去硫酸铜,同时调节pH至中性,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生石灰 B.氯化钡 C.硝酸银 D.碳酸钙

2.某著名风景区附近是大型的陶瓷生产基地,工厂排放的气体使景区内酸雨频频。风景区内受酸雨影响最小的是( )

A.山上的树木 B.小桥的铁栏杆

C.路灯的玻璃罩 D.大理石雕 设计意图:

酸碱盐性质的应用,难度较低,舒缓紧张神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这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我们要热爱生活,关心身边和化学,下面来看一个化学与生活的实题。同学们都吃过水煮牛肉吗?它那鲜嫩爽滑的口感,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这里面就有嫩肉粉的功劳。 设计意图:

由生活中的物质引入,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实战训练

安多夫是一种嫩肉粉,其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达到使肉质松软、鲜嫩爽滑的目的。小洁发现将拌有嫩肉粉的肉类放在锅里并加入食醋等调料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

(1)请你猜测气体的成分:气体中除了醋酸蒸气、水蒸气之外,还可能含有 。理由是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是正确的

(2)请写出碳酸氢钠的俗名 ,以及在生活中的另一种用途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以化学视角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练一练

有下列物质:a.盐酸

b.熟石灰 c纯碱.d.食盐 请选择合适的标号(a~d)填空:

(1)常用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 )

(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调味剂的是 ( )

(3)少量存于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是 ( )

(4)做馒头时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 ( )

设计意图:以练习来复习酸碱盐的用途,巩固知识点。 现出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避免一上课就复习知识点的空洞和被动。

【回顾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对《酸碱盐》相关知识的复习,请你谈谈有哪些收获?

1.酸、碱、盐的性质、用途。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 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化学。 3.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成长。 设计意图:

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小结,强化知识。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

【课后作业】鉴别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除了刚才所用的方法,你还能想出更多的方法吗?各组相互交流,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从课内廷申到课外,强化小组合作。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奥运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 含义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

感兴趣的同学可根据学案上的提示来试一试。 【课后拓展】

如右上图所示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相连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的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 D 。 (2)相连的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设计意图:物质推断题是中考必考的难点问题,有意识引导学生向中考靠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针对中考的专题复习课,酸碱盐是近几年中考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教学设计涵盖了中考对这部分考察的基本形式:物质的鉴别、选择题、填空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物质的推断。在选题上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向中考靠拢,为中考服务。选的题基本上是联系生活实际,而且是近年来的中考热点问题。本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去观察,去体会,增加知识与生活的亲近感,使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常规复习模式。常规的复习模式,首先是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再讲几个典型例题,最后再做几道练习了事。《中考考试说明》重点提出了考试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提出了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在复习课中既要贯彻中考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复习课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具体的实例来引出酸、碱、盐知识点的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四人一个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互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呈现出问题解决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避免一上课就复习知识点的空洞和被动。再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来进行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复习课,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我也认识到复习课也照样可以上出生动和活泼,同时对新课程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12篇:“酸碱盐复习”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了科学所有课程后,面临中考的第一轮复习。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反应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性质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灵活掌握酸碱盐相互间的化学变化,就显得比较薄弱。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兴趣。展示学生的成果,通过师生共同的对话式讨论,帮助学生把零散的酸碱盐性质等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并通过中考中常见题型、易错题型的分析,使学生熟练掌握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同时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了解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书写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及生生互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度。

2.通过对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3.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重、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善于总结和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引入,激发自主学习

1.出示两瓶家用实物:洁厕灵和厨房洗涤剂。媒体展示生活情景,用生动的语言“如果工人们用错就要面临被解雇的后果,你们能帮助他们区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主动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明确化:其实区分“洁厕灵”和“厨房洗涤剂”,就是区分里面的“盐酸”和“氢氧化钠”。 2.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明确学生的错误。

3.展示一组学生的作品,并让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案,让下面的学生注意聆听、判断,教师则在黑板上简单地板书,整理。然后学生评价,补充方案。

二、网络联系生成,突破重点难点

1.教师对板书进行归纳提问:请同学将刚才你们自己所用的物品进行归类命名。

学生回答。

教师用纸制的卡片吸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构建出一个“酸碱盐性质”的雏形。

2.教师提问:“酸有5点共性,通过这个网络结构,你来说出另外两种。”(提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对酸的知识已经熟知掌握的基础上)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贴纸制的卡片:金属氧化物碱,并出示课件)。

教师接着提问:“碱有4点共性,通过这个网络结构,你能补充完整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贴纸制的卡片:非金属氧化物酸)。

最后进一步提问:“能用刚才我们补充的几点酸碱的性质来区别前面两种物质吗?你会用什么物品?”这个问题既对前面的知识补充巩固,又使知识得到了提升。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利用酸碱盐的性质来鉴别物质时原则上应明确:“一则可以反应,一则不反应;如果两则都反应,那么现象必须不一样;如果反应现象不明显,可以借用试剂的变色反应。”

提问:对比“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简图,说说在共性上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3.教师过渡语:我们的中考试题就是出自这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检测你们是不是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进行一项任务“直击中考”。学生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4.教师提问:刚才利用酸碱的共性来解题,大家都做得比较好,那不同的酸为什么有共性?不同的碱为什么有共性?

学生回答,引出中和反应,然后练习。

教师提问:酸碱恰好中和反应时,最终的产物是哪几类物质?

引出盐的共性复习(同酸碱类似),对照网络结构补充盐的共性。

教师补充板书,整个知识网络整合完毕。

三、化学方程书写。体现以生为本

根据刚才共同归纳的性质,将黑板上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错的地方。

学生展示,然后生生评价,归类此处的反应类型,回顾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书写。特别指出复分解反应在酸碱盐题目中应用广泛,条件比较复杂,通过顺口溜补充记忆方法。

四、回归中考探究。万变不离其宗

出示精美的图片,提问:大家吃过“菠菜豆腐汤”吗?

还是来源于生活,通过轻松的气氛,将学生带到一道中考得分较低的探究题。综合应用以上复习的思路和方法,并从此题中学到新的知识,将知识得以提升。并指导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步骤。

教师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回答(答案:菠菜中碳酸盐与豆腐中钙盐反应产生草酸钙,易得结石、生成草酸钙等均可给分)。

要求学生的主观题回答要规范,语言要精练。

第13篇:小学语文盐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茶卡盐湖、察尔汉盐湖的美丽及奇妙,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初步了解用数字把事物写具体的说明方法。

3、从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并对那里“盐的世界”所特有的景象有所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茶卡盐湖、察尔汉盐湖的美丽及奇妙,并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看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老师告诉你们,这些都是盐,感到很奇怪吧。这些盐都来自盐的世界。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能说说盐的世界指的是哪吗?指名回答:“盐的世界”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

关于柴达木盆地,你了解什么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出示地图:让我们乘上飞机,从北京出发,飞过千山万水,来到我国的青海省,著名的柴达木盆地就在青海省的西北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牧场,土壤肥沃的农田,奔腾不息的河流。在这富饶美丽的盆地内,还有30多个盐湖,如点点繁星,被人们称为“盐的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柴达木盆地,去感受那里神奇美丽的风光吧!

二、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出了盐的世界的特点?

指名回答:多么奇妙而美丽的盐的世界呀!(板书:美丽 奇妙 )

(出示句子)齐读这句话。

过渡:是什么使作者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走进课文,一同去感受盐湖的奇妙。

2、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二——四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能够体会到盐湖的美丽及奇妙,画一画,并体会着读一读。然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3、汇报学习成果。

现在谁来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盐湖的美丽与奇妙?

茶卡盐湖:

读 :从盐湖中捞出的原盐,在湖边堆积得如巍峨高耸的山峰。远远望去,它洁白如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蓝天、白云、“雪峰”倒映湖中,真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你看见过洁白如雪、用盐堆成的山峰吗?我们一起去看看。(欣赏图片)

美吗?把你感受到读出来。(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2-3人)

背: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优美的句子,你们想不想把它永远记在脑海中?能试着背一背吗?

谁来试试?

过渡:多么美的一幅风景画啊,真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茶卡盐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那我国最大的察尔汉盐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快来看看吧!

察尔汉盐湖

分析:

(1)整个盐湖有盐无水。

你们见过没有水的湖吗?(欣赏图片)你们看,这就是察尔汉盐湖,整个湖面没有一滴水,浩瀚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射出银色的光芒,多像碧波万顷的海洋。

奇妙吗?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2)它的总面积有5856平方公里,厚度达15至18米,储盐量400多亿吨,够全世界食用1000多年。

我们住的楼房一般有3米高,察尔汉盐湖的厚度相当于几层楼呢?想一想这六层楼都是盐哪,抬起头来,看看这六层楼高的盐层,感觉怎么样?

察尔汉盐湖可不是只有一幢楼房那么大,它的面积是5856万平方公里。5856万平方公里到底有多大呢?你们知道吗?我先问问你们,你们去过**广场吗?**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是44万平方米,而察尔汉盐湖相当于13310个**广场。400亿吨的储盐量,足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起厚6米、宽12米的盐桥。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觉?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现在老师把这句话稍微改动一下,你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句子:察尔汉盐湖面积广阔,而且盐层很厚,储盐量很大。

出示句子:它的总面积有5856平方公里,厚度达15至18米,储盐量400多亿吨,够全世界食用1000多年。

现在请你对比着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哪句话更能表现出察尔汉盐湖面积广阔,储盐量大,为什么?

在第二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数字把察尔汉盐湖的“面积广阔、储盐量大”写得很具体、很形象,你们看,我们不仅会在数学课上用到数字,语文课也会用上数字。通过这些数字,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察尔汉盐湖真不愧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数字是多么奇妙呀,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试着用一些数字。

你还从哪看出盐湖的奇妙?为什么?

(3)盐坚硬如铁,可以修房、垒墙、通铁路。(欣赏图片)

(4)万长盐桥:(欣赏图片)

看,笔直的道路,平坦的路面,汽车开过如同风驰电挚一般,假如你就坐在这辆汽车里,有什么感觉呀?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体会察尔汉盐湖的奇妙。

你还从哪看出盐湖的美丽与奇妙?

盐花的多姿多彩

1、出示句子:从盐湖里开采的盐,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雪花形、珍珠形、花环形、水晶形……有的乳白,有的淡蓝,有的橙黄,有的粉红……

多么美的盐花啊,你们想亲眼看看吗?

2、看录像片(这个像什么?这个呢?)

说说你的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刚才我们欣赏的录像片中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盐花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

是啊,多么奇妙而美丽的盐的世界呀!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

形状不

一、颜色各异的盐不仅仅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资源,这普普通通的盐,除了食用,还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看录像)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钾盐,煤、石油、铅锌、石棉等多种矿产资源,被称为“聚宝盆”。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就是让这些宝贵资源得以有效地开发利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也希望在座的同学能够投入到祖国西部的建设中来。

七、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引导学生从内容、写作两方面总结)

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柴达木盆地有三十几个盐湖,课文却只向我们介绍了茶卡盐湖和察尔汉盐湖,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选择最有特点、最有说服力的事例。)

八、布置作业

1、从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从课文中摘抄优美的语句。

3、学习用数字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比如艺术长廊、教学楼、教室等等。

4、如果同学们对盐的世界感兴趣,想上网查阅资料的话,老师为你提供两个网址。

板书:

盐的世界

美丽 奇妙

第14篇:《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王永胜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龙王乡铁李小学 王永胜

【教材分析】《把盐藏起来》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的第一课。本册的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单元。本课用“小红军巧带食盐”的故事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猜想并深入探究,为下节课“水落盐出”做好铺垫。

【知识目标】对食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使食盐溶解得更快。

【能力目标】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学习准备】食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研皿、实验记录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充满挑战与刺激的闯关游戏大家喜欢玩吗?(喜欢)。想不想参加呢?(想)。好,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科学大闯关》,好吗?(好)。好,大家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准备好了)。

第一关(放幻灯):看谁懂得多。老师引导: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大家来观察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到底是不是盐。每小组派一名同学来老师这领一份样品。学生观察2分钟后:下面请大家来说说,你观察后觉得这是不是盐,它有哪些特点?你对它又有哪些认识和了解呢?(学生发言)。好,大家都说的很好,老师宣布:第一关,闯关成功。

二、设疑与猜想

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放幻灯):智力猜猜猜。首先来看一段与盐有关的小故事:小红军巧带盐。

师: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食盐藏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生:小红军把食盐藏在帽子里带上山的。

生:小红军把食盐化在水里,用塑料袋装着带上山的。 生:小红军把食盐化在水里,藏在棉衣里带上山的。

三、确定实验方案

师: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并简单说出理由。 生:把食盐藏在帽子里不行,敌人一摸就能摸出来。 生:把食盐装在口袋的夹层里也不行,敌人一摸也能摸出来。 生:我认为把食盐化成水藏在衣服里,这种方法好。 „„

师: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齐声)想。

师: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学生交流) 生:我们组需要水、食盐、杯子。 生:老师,我们组还需要一根筷子。

师:请各组组长来前面选取你们需要的实验用品。

四、实验探究1:食盐能在水里溶解

师:哪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 生:食盐真的能化在水里。

生:食盐慢慢的变小,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生:我们组用筷子一搅,食盐化得特别快。

师:食盐的确能化在水里。像食盐这样消失在水里的现象叫溶解。 好,同学们,看来这第二关我们都猜对了,老师宣布,第二关成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三关:比比谁最快!

五、实验探究2:怎样加快食盐溶解

师:小红军很聪明,把食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呢?(学生分组讨论方法,交流汇报)

生:把食盐放在水里搅一搅,溶解得快一些。 生:我们组认为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化得快一些。 生:把食盐弄碎后,再放在水里,化得快一些。

生:我们组觉得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再搅一搅,化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为几种:一

是搅拌;二是用热水;三是碾碎;四是几种方法合用。(适时板书)

师:同学们的想法不错,这些想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能轻易下结论吗?

生: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他说得太好了!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自己猜想的方法及实验器材。(学生选择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商量好的,请告诉老师。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指导)(教师在不同的实验报告单上,规定了各个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设计好了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 师:提出实验要求: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作实验,验证加热、搅拌、碾碎是不是能加快食盐的溶解。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汇报。)

师:谁能总结一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学生总结汇报) 生:搅拌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生:把食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 生:加热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生:搅拌、碾碎、加热这几种方法合用,也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生:搅拌、碾碎、加热可以加快食盐溶解,这几种方法合用也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而且都帮助小红军快速的把盐溶解到了水里,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三关

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四关,也是最后一关,看谁想得多!

六、实际应用

师: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特别广泛。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生:我吃棒棒糖时,先把糖果咬碎,糖就化得快。

生:我洗红领巾时,先用手把洗衣粉搅一搅,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生:我洗红领巾时,先在盆中倒热水,再放洗衣粉,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评价)。第四关闯关成功!

七、拓展探究

师: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食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食盐该怎么取出来呢?想知道吗?(生:想)请大家课后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第15篇: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通过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纸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杯盐水,一杯清水,问:你知道这里装的是什么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测)

到底是什么呢?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尝一尝) 请学生亲自尝一尝,提示学生:如果不明确是什么物质不能轻易品尝。(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2、导入:盐水里能看见盐吗?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盐水里的盐不见了,那么盐刚刚加入水中时发生了什么呢现象呢?如果将白糖、锯末、沙子、铁粉也分别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教师适当板书。

2、如果要验证预测结果,科学中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不过大家先别急着动手,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要求。

出示实验要求:

(1) 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注意安全,不要大声喧哗。 (2)往每只烧杯中加入同样量的水和固体,搅拌相同的次数。 (3)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4)认真观察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师演示搅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3、小组进行分工,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并将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对照。(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5、指导分类

师:你能把这五种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小组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情况。(板书分类)

6、总结溶解定义

2 (1)根据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围绕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进行讨论,推测盐和白糖可能跑到哪里去了。

(2)出示白糖水,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尝一尝,说说有什么发现。(说明白糖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后,均匀分散在水中。)

(3)用高锰酸钾演示溶解过程,

(4)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溶解。(师适当板书)

三、应用拓展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洗衣粉、肥皂、奶粉、咖啡、味精、冰糖、化肥等)

2、介绍:在生产生活中,不光固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液体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液体比如牛奶、果汁,气体比如我们喝的雪碧,有沙口的感觉,这实际是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其中。

四、课堂总结

盐在水中溶解成看不见的微粒,你们能想办法把盐从盐水中找出来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可查阅资料,也可动手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能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板书:

食盐 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 溶解

白糖 均匀分散在水中 锯末

沙子 不溶解

《盐到哪里去了》课后反思

3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来,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

4 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

1、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2、在突破“均匀分散”这一关键点时,只举了白糖水的例子,如果让几名学生亲自尝一尝白糖水,会更深一步体验每处都是甜的。再就是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电脑课件,形象地演示一下固体颗粒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

3、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 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举例时没有让学生利用溶解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释,在实验操作的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中自认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一点点反思,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16篇:酸碱盐教学反思

酸碱盐教学反思

酸碱盐是化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里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重难点也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经与同组科学老师协商,决定这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复习:

一、酸碱盐的定义;

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

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穿插一组典型习题来巩固。考虑同学们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这一部分理解不好,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的中考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4.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不足有: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太少,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得时间太少,探究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的不够。

总之,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化学与生活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化学教材的最后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了解与身体健康有关的重要营养素和重要元素,以及认识与生活生产相关的有机合成材料两个大的内容。整个单元三课题,我用了三课时的时间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重要化学元素的知识时,总是拉着我问着问那,有的同学还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告诉给大家一些有利健康的小知识。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时候,能联想到生活中各种材料的不同使用范围,在班上讨论时更是为了哪个更好而争得面红耳赤。这和我以前除实验课外死气沉沉的情形大不一样,细细对这几节课和以前的课堂进行比较和分析,突然有所感悟:以前上课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迎合考试大纲,压缩了课堂时间来分析,解决考试要求的难点,重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可谓之强迫学习;而这几节课因为要求不多,所以给了更多空间给学生,却使学生的想象得以释放,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这也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不防多开动一下脑筋,把知识溶入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或许可以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事半功倍。

第17篇:《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学设计

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 陈红艳 13707432674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上 《溶解》单元.实验操作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明白食盐既可溶解于水.又可从水中分离出来.知道这一过程是可逆的。

2、初步经历控究性实验——“把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学会设 计和观察验证。

3、激发探究其它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盐从盐水中分离的方法探究及操作 教学难点.证明蒸发皿中白色颗粒是盐 教具准备.烧杯盐、搅拌棒、三角架、石棉网、燕发皿.或烧杯.、打火机、酒精灯、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

1、教师讲述《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运盐故事..简述.预设问 题.怎样躲过地主的搜查.把盐安全的带出去.请学生帮忙想办法生相互交流.估计会提出加水溶解.

2、模拟故事情境.学生动手探究。

师.同学们.桌上摆放了烧杯、食盐包、搅拌棒等材料.请根据 所学知识把食盐变不见。

3、播放视频.潘冬子运盐的片断。.估计学生看到潘冬子的方法

.学 与他们的做法一致.必会欢呼雀跃.为自己的成功高兴.。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设计.我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饱和盐水 中的盐还可以溶解吗.”的固定教学内容.因为在《一杯水溶解多少 食盐》一课中对此类问题会有所涉及.所以开头部分.我采用了学生 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创设法”.用把食盐变不见的活动.使学生积极 投入到“溶解”实验中来。利用故事引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其注意力相对集中些.模拟情境.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满足他们的 动手欲.利用影片片断的印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以及成功的

快乐。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衩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为下一段实验操作环节的顺利开展打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分离盐与水的方案研究及实验

1、师.盐水是带出去了.总不能带着棉花吃下去.有没有什么办 法把盐“变”回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的内容——分离盐与水的 方法.板书.

2、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分离盐水的方法。

.估计学生会说出如下方法.①用风吹干.②放到太阳下晒。③ 放到火上煮或烧开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 了解“自然蒸发”与“加热蒸发”.并采用排除法.最终确定加热的方 法。因为加热蒸发在较短时间内能看到实验现象。.

3、各实验小组拟定实验计划.讨论需要的器材。

4、集体讨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燃烧用的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方法.预防烫伤.不要注意触摸加热中或未冷却的器材等。

5、教师补充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如实验中要学会控制变量.蒸发皿中盐水不能太满.以防沸腾时水溢出浇熄酒精灯或烫伤皮肤.燃烧不宜过长.以盐水将干之际移走酒精灯等。

.设计意图.教育学上认为.儿童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 抽象思维.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在科学 上则体现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延续故事中的疑难点.让学生在 自我探究活动中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怎样把盐从盐水中分离出 来”。解决问题的先驱在于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的观察、体验.找出各种减少水分的方法。方法确定后的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 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前的安全教育.其它注意事项的提醒交待上.有 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基础.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特别是学生在时隔

3、4 个月后重新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难免不会出 现个别学生迫不急待.跃跃欲试.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教育 必不可少。.

6、分组进行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三、验证白色颗粒

1、师.你们能确定这些白色颗粒真的是盐吗.科学的猜想是必须

有事实依据来论证的。除非.你们能用事实证明让我信服。

2、学生采用对比方法.通过对实验前的食盐颗粒.与实验后出现 的白色颗粒.在外形特征与颜色等对比中.利用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初步判定两者为同一物质。

3、学生进一步论证白色颗粒是盐.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果是盐的话.它有什么特性.”教师的头脑中会浮现“食盐可以溶中在水中” 的科学概念.于是二次验证就成立了。

.设计意图.教师明知故问的质疑必然引起学生的“不服气”.学 生会想出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把以前掌 握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统统用上.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 继续安全教育.面对不知名的、不熟悉的物品.不要轻易去“尝”。在 “尝试”无法奏效后.必然促使学生另辟溪径.找寻其它的方式方法 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经历 “猜想——论证——得出结论”的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感受科学的严 谨性。.

4、教师小结并板书.师.像食盐这样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两者 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叫可道。 蒸发减少水分 盐

盐水

溶解增加水分

5、播放潘冬子把盐“变”回来的视频片段学生的猜测.解决印证 前面留下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象资料《闪闪的红星》贯穿于教学活动 的始未。使学生能够长时间的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 和活力。.

四、拓展应用.师.从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们学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一回答

师.那你们知道盐是怎么来的.教师播放海水晒盐的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感悟到生活与科学的关系.科学知识可 以应用于生活实际.指导我们的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 科学、用科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作业.探究其它溶液如味精溶于水后.能否像食盐一样能被分离出来。

.设计意图.将“溶解与分离的科学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培养学 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第18篇:盐马路小学金玉红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盐城市盐马路小学 金玉红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九九歌》吗?显示《九九歌》。不会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说。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祖国东北的吉林省更是冷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就在此时此地,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雾凇。”““凇”是生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生字卡,学生齐读两遍。注意“凇”字的左边是两点水。师用红笔描两点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自学字词,练习读课文,并查找有关雾凇的资料,准备好了没有?谁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家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汇报,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学定教。)

1、学生读生字卡: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准了翘舌音,还把后鼻音也读出来了。你能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吗?

2、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也可以读其中的几句话。(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对学生的朗读从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等方面作评价。)

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指导学生读好一个长句:“从当年„„4摄氏度左右”显示这句话,标出停顿。学生齐读。

3、交流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雾凇的资料,(名称的由来、分类、作用等)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现在,你能在“雾凇”前加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雾凇留给你的印象吗?显示“( )的雾凇”

三、学习第一段。

雾凇是神奇的美丽的。课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你先默读课文第一段,在能表现雾凇美丽的词语下面做记号,然后反复地练习朗读,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听,取长补短。争取把雾凇的神奇与美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3、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

4、学生各自再练习,争取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谁再来读?配上音乐。

6、读得真好!自己再读一读,看谁最先背出来。学生齐背。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你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2、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还想看这些琼枝玉树吗?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些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课件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于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

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再动笔写。

5、课件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你懂它的意思吗?

8、我们也一起来赞叹一下,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课件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再过二十多天,第十三届雾凇冰雪节就要开幕了,想去看吗?提到看雾凇,人们都这样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读一读。

3、学生读资料

六、留下悬念: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2、吉林雾凇如此神奇美丽,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想,这不仅是你心中的疑问,也是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去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走近雾凇,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是怎样描述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多美的雾凇呀,让我们一起在音乐里,美美地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吧!

二、情景交融,理解词句。

1、过渡: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吸引了四方游客,让不少人驻足留恋,让我们也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课件: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打开课文,谁愿意来读第三小节?(指名读)

2、雾凇洁白高雅、银光闪烁,想亲眼目睹吗?让我们一同感受吧!(课件:雾凇形成动画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

3、你看到雾淞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4、雾凇的姿态这么多,段中有一个成语作了恰当概括,谁能找出来?(课件出示:千姿百态)谁来说说还能用什么词语?

5、朵朵银花,排排雪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人们的赞叹)

(1)(引读)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观赏着雾凇的我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听见你在吟诵,面对这么美的雾凇,人们怎能不欣喜惊讶,让我们饱含赞叹之情再来吟诵这一名句吧。

(2)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奇观。(板书:!)

(3)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一起读读课文第三小节。(齐读)

6、雾凇如此美妙,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描写雾凇形成的句子。

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的松花江畔就具备这些条件呢?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多读几遍,还可以写写你的想法。

7、生交流想法。

课件: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冬天寒冷干燥,水汽从哪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遇冷又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一下?

8、课件演示雾凇的形成。

9、课件播放课文录音(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19篇:《盐和化肥》教学反思

《盐和化肥》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已经上完了,我回顾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觉得有以下成功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使学生能过早的接触中考题,学生在做中考题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时在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上欠准确,计划一完成课时的,完成不了。还有就是教学基本功上还需努力,上课时应该对学生加以诱导,启发学生,这就要求在备课环节加倍努力,把课堂教学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的想到,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2013年3月9日

王超

第20篇:第八章酸碱盐教学反思

《第八章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棋盘井中学 武丽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棋盘井中学 武丽

初中化学《第八章 酸碱盐》是中考化学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物质种类和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导致头绪多,难掌握,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匆匆学完一遍后,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我在复习本章的时候,选择将酸碱盐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的方式加深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理解。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归纳的方式整理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的方程式,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帮学生重新理清各离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轻松完成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用知识树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熟悉目标之后,首先利用“手掌记忆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记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大框架”,之后趁热打铁,开启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分为“酸组”、“碱组”和 “盐组”三个小组进行“小组PK赛”,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本组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每写对一个方程式加一分,展示环节,每发现其他组写错一个方程式,加2分,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活动后适时进行评价,评出“PK之王”。在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之后,在已写的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我引入了复分解反应,总结出常见的沉淀,最后和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对”,让学生能更快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进行与否,最后,配套练习,巩固练习。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比较流畅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有些不紧凑,拖沓,导致最后一道题只完成了推导过程,留下了“小尾巴”。

2、后进生在本节课照顾的不到位,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应该进步不大。应该单独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让后进生单独书写,单独PK。这样在这一节课上,他们也会有一定的进步。

3.通过本次工作室听课、评课和讲座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比学习,觉得本人在语言表达与语言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盐教学设计.doc》
盐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