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2021-05-2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枫桥夜泊古诗朗诵

导语:《枫桥夜泊》在二十八个字的有限空间中,展示了无限的时空图景。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古诗,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朗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西七里地方,原名为“封桥”,后因张继这首诗改“封”为“枫”,故沿用为“枫桥”。

②“月落”二句的意思是说:月亮落下去了,乌鸦还在啼叫,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江畔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默对着愁绪满怀的睡眠人。

③“姑苏”二句的意思是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姑苏城:今苏州市。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的枫桥镇。夜半钟声: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定规。

[译文]

月亮沉落了,秋霜弥漫高天,一片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渔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悠悠传到我的小船。

[作者简介]

张继,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作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死于今江西南昌市。他写有不少旅游诗。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赏析]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

推荐第2篇:古诗赏析《枫桥夜泊》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 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

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

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

己带来的感受。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 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 可以划出诗的节拍。 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

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推荐第3篇: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授课者:廖美玲 授课班级:12服装 授课时间:10月9日(周二)3—4节

授课班级:12汽修1班 授课时间:10月15日(周一)5—6节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

生:很幽静。

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 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 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 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 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 听到:乌啼、钟声

推荐第4篇: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义务教育三年级语文(上册)

《枫桥夜泊》教案

李庄小学:王云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活导入,揭示课题。师:大家熟悉的诗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位诗人——张继(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2)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学生读生字。

2指名学生上台讲诗句的意思。 3学生评价补充。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指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把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天地,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火,满腹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把古诗朗读一遍。

四、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小组内练习,并演一演古诗。

五、达标检测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看到

月落

寒霜

江枫

渔火

寒山寺

听到

乌啼

钟声

孤寂忧愁

推荐第5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推荐第6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啊 2.今天,我们就在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枫桥夜泊

3.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唐代大诗人,湖北安阳人,这首诗是他去赶考落榜,回来的途中路过枫桥看到眼前的景色,心情抑郁,有感而发,写下的。二分析诗句,丰富认识

1.你想学这首古诗吗?要知道我们祖国的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认真的读一读,边读边想,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2.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月亮,而且月亮正在落下

我从诗中看到了乌鸦在啼叫

我看到了当时的外面有厚厚的霜,说明是深秋了 师:那你觉得冷吗?怎么读这句呢?

你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诗中还写到了枫树,长在江边

还有渔火,那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诗中还写到了钟声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

乌鸦

秋霜

枫树

渔火

钟声

描绘了一幅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你觉得美吗?但这么美的景色,在张继的眼中却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吗?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原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对是:愁) 师:诗人愁到了什么程度了呢?从哪句诗中看出?是啊,愁得难以入睡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愁这次没考中怎么回去和家人说呢?

他可能是远离家人,思念家人呢?

他可能是一个人在客船上,没人和他说话,很孤独,怎么也睡不着而发愁呢

师:是啊,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夜色怎么迷人,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激起了他的愁绪

心情本来就不好,听到乌鸦凄惨的叫声,又增添了他的愁绪

看到江边孤单的枫树,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更增添了他的愁绪 看到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想到自己的前途渺茫,越增添了他的愁绪

本来就难以入眠,偏偏不时又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这能不激起他的愁绪吗?

师:总之,全诗这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他借助周围的一切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也叫“借景抒情” 4.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愁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边体会诗人是心情。 5.师描述诗意生诗背诵诗句

二、延伸

1.同学们你们愁过吗?你们愁了会干什么呢?(是啊,我们都有自己调节心情的方式)想知道古今名人们愁了会干什么吗?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有时愁了还去葬花

2.而我们唐代的大诗人张继在愁了之后就为我们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句。因为他是这首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给那里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希望我们有机会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去苏州看一看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的韵味(最后让我们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节课)

推荐第7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之一

福建省石竹山文武学校小学部 许文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的:

l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l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l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生: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 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师:我看到了,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 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 教师小结: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谁愿意说一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师: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 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师:对,应该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四、歌曲激情: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师:我已经看出来了同学们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谁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诗句?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五、试背古诗: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你们太出色了。好,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不会背的同学看书,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试背)

师:真好,能看出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项挑战吗?

生:能!

师:能默写吗?好,请你们拿出纸,能默写的默写,实在默写不下来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就请你抄写一遍。可以吗?

六、留研究性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七、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推荐第8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1 / 3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 3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3 / 3

推荐第9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字浸透的寒意。

3.通过吟诵,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亲爱的孩子们,古代的文人,大多数都像李白一样,在童年、少年时代“读万卷书”,习得一身本领。然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世事多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时候,漂泊异乡的诗人们就会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反复吟咏,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看:

(1)建德江的一艘小舟内,孟浩然吟出了――(出示《宿建德江》,请生读。)

(2)明月夜,李白吟出了――(出示《静夜思》,请生读。)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王安石吟出了――(出示《泊船瓜洲》),请生读。)

(4)《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吟诵着――(出示《春江花月夜》,请生读。)

2.是呀,我们中国人一直崇尚“万物一体,同生共荣”。明月在天,就可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明月在天,就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然而,月落之后呢?官员铨选落榜之后,唐代诗人张继就倾诉了他夜泊枫桥月落之后的情绪。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

二、读诗歌题目

1.请一起读读题目。

2.你从题目里得到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翻开书,标出吟诵符号,自由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价。(参考:字字有交代,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非常清晰,诗歌节奏分明,平长仄短,韵字拉长也读得非常到位。)

3.全班一起吟诵。

四、听吟诵录音,初悟诗情

1.听名家录音,掌握基本情感。

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更要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感情来。我们来听听名家各具风格的吟诵录音,请用心倾听,待会儿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播放陈少松老师、徐建顺老师、杨芬老师的吟诵录音)

2.反馈:你用哪个词来表达你听完这首诗的感受?

3.总结:孩子们,听《枫桥夜泊》,有人听出的是忧愁,有人听出的是寂寞,有人听出的是凄凉,也有人听出的是寂静。(板书学生说的词汇)

五、理解诗意,情通诗人

1.孩子们,吟诵名家也是从字里行间、从诗歌的声韵意义里感悟出来的。现在,请你自己反复吟诵诗歌,结合注释,结合声音的意义,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自由学习)

2.反馈,师相机评价并补充。

(1)过渡:同学们,咱们一行一行地来看看吧。第一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达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2)讨论第一行诗歌。

A.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补充。

①第一行诗歌里,“月、落”两个高而短的入声字。“月”是高悬天空、唯一可以给诗人以光明的月亮,“落”是极快地落下。落第之后的张继看着这一切,想到人的生命有限,自己不能铨选做官施展才华,就只能看着珍贵美好的年华像落月一样无奈地流逝,留给自己的只有理想无法实现的人生,他是多么忧伤啊。同学们,再吟诵一下这两个字,多么美好而短暂的生命,多么哽咽断肠的声音啊!

②“乌啼――”拉长而合口韵的“啼”字,好似诗人心底一声声的哭泣。

③“霜”字介绍。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霜”。

字源解义:“霜”可不像它看起来这么美丽。《说文解字》里说:“霜,丧也。成物者。”上面的“雨”字头,表示跟天气、水汽有关,这些水汽遇到严寒,就结成小冰晶,凝结在果子和草叶上,将植物冻坏、冻死,同时将破坏农作物的害虫冻死,让经得起霜雪的农作物成熟。“霜”在古代从来都是浸骨严寒的代称。

B.再听杨芬老师的吟诵吧。

杨芬老师把第五个字的“霜”字拉长了,为了强调霜的严寒。可怜的张继蜷缩着躺在小船上,感觉多么凄凉啊。大家一起再吟诵一下“霜――满天――”

C.月落是生命的流逝,乌啼是生命的哭泣,霜满天是生命正在经受困苦的煎熬。亲爱的同学,现在,你就是张继,一起来吟诵第一句,倾诉你心中的愁苦吧。

(3)第二行诗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A.“江枫”:江村桥和枫桥就在前方,黑黢黢的一道影子。

B.“渔火”:渔船上的微弱灯火,忽明忽暗,鬼火一般,凄凉恐怖。

C.“对愁眠”。

①孩子们,除了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张继还在愁什么呢?课前我们都读过张继的故事。同桌讨论一下。

②没有一个人陪伴,孤零零的张继看着月亮落下,看着黑黢黢的无言的江村桥,看着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火,听着乌鸦凄厉的啼鸣,满怀愁绪地躺在江上的小船里,等待着漫长的黑夜过去。“小张继”们,低低地吟诵第

一、二行诗歌,尽情地倾诉你的忧愁、你的痛苦吧。

③自由吟诵,表达情感。

④指名吟诵,师以评价代引导。

(4)夜半钟声化忧愁。

孩子们,从这两行诗里,又有哪些字词能让你体会出诗人孤独、忧伤的情绪呢?

A.入声字“客”的哽咽,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客居他乡、漂泊异地的张继心底的哭泣。

然而,不光是这样,让我们静下心来,和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张继一起倾听――(钟声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一声!这清越空灵的寺庙钟声啊,声声敲打着诗人的心灵,声声过滤着诗人的愁绪,声声抚慰着诗人的忧伤。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吧。

B.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评价。

C.总结:是呀,尽管客居他乡的落榜诗人愁绪万千,也没有了明月相伴,然而,有了这空灵庄重的钟声相伴,万般愁绪终归于平静了,所以全诗以平声字“船”结尾。一起吟诵这两行诗歌吧。

3.吟诵全诗。

同学们,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多少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师生齐读《枫桥夜泊》)

六、拓展:钟声悠悠情满天

1.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听,张继之后,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怀念的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寺庙,是哪座寺庙?

来到寒山寺,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是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集体吟诵《枫桥夜泊》)

穿越千年的母语的声音,让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百年;穿越千年的母语的声音,让你对寒山寺的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寒山寺相隔千万里。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吟诵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推荐第10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感悟重点诗句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熏陶。

3、在两首诗的对比参读中,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感悟重点诗句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熏陶。 教学准备:

教师:《枫桥夜泊》歌曲,课件。 学生:《枫桥夜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读题。读得深情一些。

二、质疑,激发兴趣

师:关于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师:枫桥是苏州城外的一座小桥。谁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了解张继吗?谁来介绍一下?

师: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但这首《枫桥夜泊》就使其留名千古。再读题。

三、初读,感知大意

生自由读诗,读顺。

如果给诗划出节奏,会读得更有韵味。

只有读懂了诗意,我们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概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来?(愁) 师:人常说“情由景生”诗人究竟看到了哪些景物?勾画出来。

四、品读、感悟意境

师:我们一样一样地说。

“月落”是什么意思?李白的诗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是用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张继写月亮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在古诗中,人们经常借月亮来表达愁思,表达思乡之情。 “乌啼”指什么?当静静的夜晚,听到几声凄厉的乌啼,你会有什么感觉?

诗人在江边看到什么?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枫树? 此时已是深秋,当秋风吹过,枫叶会——

秋风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凉的画面啊!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想象一下你看到的渔火是什么样的?(忽明忽暗,一点一点) 诗人还看到“霜满天”。大家知道霜应该在地上,怎么会霜满天呢?

这时,张继看到的天空应该是什么颜色的?(黑乎乎,灰蒙蒙) 这深秋的夜晚,又是在船上,张继冷吗?

不仅身体冷,心里更冷。所以他感觉满天满地满空间都是冷冷的秋霜。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两行诗,读的时候把文字在脑海中变成画面。 指名读。

师:残月如钩,乌鸦哀啼,凋零的枫树,昏暗的渔火,还有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冷冷的秋霜。这些景物都向我们传达诗人那浓浓的愁绪,诗人究竟因何而愁呢?他在想些什么?

诗人此时身在何处?在自己家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了(“客”)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不在佳节,漂泊远方的游子也会思念家乡啊!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思乡之愁啊!)再读

一、二句。师:还有其他的理解吗?你们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吗? (生汇报)。

师:诗人当时因安史之乱躲避在苏州,当时科考落榜,心情失落,再加上独身在外,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更觉得是——

(凄凉、伤感„„)

师:这是一份怀才不遇的悲愁啊!再读——

正当诗人愁苦难眠之时,忽然从远处传来——(听钟声) 读

三、四句。

这钟声,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在这寂静的夜晚,寒霜满天月色如水,诗人心中满怀愁绪,难以入睡,听到这钟声,心中将会是怎样的感觉?读

钟声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宁静与深沉,更重重敲击着诗人孤寂的心灵。于是他低声吟出——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整个天地。在这个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他轻轻吟出——

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吟诵——

一个凄冷的夜晚,一位落魄的才子,一缕无法排解的愁绪,便有了这情味隽永的小诗。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千百年过去了,当时的中榜者无一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足迹。而张继这位落榜之人却因这首诗名传千古,名扬海外。诗流传到日本,几乎妇孺皆知,苏州的寒山寺也因诗而著名。至今每年的除夕都会有大批日本人来到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诗。齐读。

你们富有创意的朗读可以把诗中优美的意境表达得更加淋漓尽

致。今天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朗读方式——叠读。

同学们的朗读如同那寒山寺悠扬浑厚的钟声,余音袅袅,声声入耳啊!其实,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现在有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让我们来欣赏。

同学们也可以用画笔把它变成美丽的画面。

五、比读,了解写法

古诗中有很多这样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元代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和《枫桥夜泊》在写法和感情上也有相似之处。

1、自由读。理解大概意思。

2、对比:它们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相同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作者不同,背景不同,朝代不同。却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心情。

这首小令在格式上也和唐诗不同。这叫散曲,盛行于元代,所以叫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的小说都是我们古典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下能找来读一读,感受其中的美与魅力。

第11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宜良县清远小学

李晓红

(人教版第九册第19课) 教学目标: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省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米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齐读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l、齐读诗句。

2、指名读,男、女生轮流读诗句。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逐句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

先在小组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四、感受画面

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假如给你一张白纸,你想画上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往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同布满了霜气—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个“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_曲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扩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同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七、作业:

1、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

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第九册《枫桥夜泊》课例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朗读感悟是《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之一,所谓朗读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晖的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的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多阅读古诗词能使人涵养丰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美诗文160篇。但古诗教学历来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的历史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诗理、诗情的体会与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欣赏古诗语言美;感悟诗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们教研组围绕“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以李晓红老师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枫桥夜泊》为研究载体。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11月3日李老师用五(5)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研究课,本年级的六位老师共同去听课。

第一次课

4 师:在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有一座枫桥,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凡是到苏州旅游的人都要到那儿去看一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枫桥夜泊》。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古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诗意。) 师: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听到的? 生:(默读勾画后)看到的是: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听到的有:乌啼、钟声。

师: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生:“愁”字。

师:同学们,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张继一夜没有睡着? (学生有的说诗人思念家乡,有的说诗人名落孙山心情不好,有的说他没有找到朋友所以不开心。) 师:把你体会到的诗人的愁读出来。(指名读诗) 课堂作业: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或者把《枫桥夜泊》编成一个故事。课后,教师们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觉得李老师这节课基本按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弄清了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的表达的感情是“孤独、寂寞、忧愁”,但这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预设多于生成,学生发言少有亮点闪现。课堂容

5 量过小,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不大。

2、获得的感悟还浮于表面,虽然课堂上多次读诗,算得上“书声琅琅”,但每次读的要求不明确,朗读中没有融入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解读没有体现。

到底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诗的韵昧呢?教研组的成员们又分别查找、学习了相关理论: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诗中的教学插图,借助各种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对于孩子理解古诗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

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或情景渲染,引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的视野和思考的领域拓展到课外去,自读自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们的切身经验当然也是相当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试着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的形象。这样,学习的难度既可以降低,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又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教材只是一个凭借,只是一个例子”,要想获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入,就需关注课本以外的天空。我们可以收集几首与本诗相关相或题材相同的诗,让孩子通过比较诗之间的异同,以求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并加深对诗的理解。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来读,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多读该诗、多读该类型的诗,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甚至可以以他人之感融入自我之

6 感。学生在读时,进行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研组的老师们又集体讨论修改了教学设计,11月7日,李老师又用五(2)班的学生上了第二次研究课。

第二次课

1、课件出示枫桥和寒山寺图片,激情导入。

2、读诗的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张继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

3、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诗人听到的,哪些是诗人感受到的?

5、如果给你一张白纸,请你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副画,你想在画面上画哪些景物,画的色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6、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讲讲诗的意思,全班交流。

7、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想象一下诗人为何一夜未眠,为何发愁? 8.配乐、感情朗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来读。) 9.介绍诗的深远影响:这首诗被日本教材收录其中,在日本广为传诵,日本游客不远万里都要到苏州来看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 10.欣赏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涛声依旧》。 11.欣赏另外几首写愁的诗词,体会不同的愁绪:

《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李后主借助了想象和感受,不但写出了愁思之长,而且还暗含

7 有愁思难御,浩浩长流的意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使人好像看到她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仙李白大胆夸张的比喻,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难解之愁。

12、课外作业:根据古诗编一个故事。

这次课后,我们组的老师都很高兴,因为这一节课上,李老师非常有激情,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听、说、读、写,“诗中画”跃然于同学们眼前,“画中诗”流露于同学们书中,学得兴趣盎然。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人耳目一新。课上扩展欣赏了三首诗词名句,同样是写“愁”,不同的写法,却有不同的内涵。通过欣赏,既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刘校长也高兴地向李老师表示祝贺,同时也给这节课提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为何而愁,不是更能突出主题,触及学生心灵吗?对啦,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第三次课一定要把这一点加上。

11月13日,我校的手拉手兄弟学校九乡月照小学的全体老师来听课,李老师用五(3)班的学生又进行了第三次课的教学。课堂上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三次课

学完全诗后,老师问:由于诗人心情孤寂,面对江枫、渔火这宁静优

8 美的景色,却无法入眠,躺着发愁。你什么时候看着美景而发愁呢?

生甲: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妈妈在昆明上班不能回家过节,我看着圆圆的月亮发愁,我非常想念妈妈。

生乙:我在公园看着盛开的鲜花会发愁,我想: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凋谢的,多可惜呀!

生丙:看着满山的红叶我会发愁,因为秋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会来了。

生丁:看着冬去春来燕子飞回,我会发愁,因为时间过得真快,真是光阴似箭呀!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一个环节,联系孩子们的切身感受,充分挖掘宝贵的学生资源,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切身处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愁”的内涵。学生独特的视角,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此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更加确定:古诗教学重在朗读感悟,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教学可以依照“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品读——背诵积累——拓展延伸”五步教学流程,使古诗教学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总之,本次课例研究给我们的收获和启发是非常大的,我们通过研究,明确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提升了自己的

9 科研水平,我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古诗教学的研究力度,力争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12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讲述了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1

4、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5、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寒山寺)

6、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十年)

7、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8、其实,早在七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9、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10、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

二、讲授新课

1、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大屏幕出示诗) 【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2、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3、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4、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5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6、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7、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8、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愁眠)

9、“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10、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11、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

12、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江枫)

13、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14、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渔火)

15、怎样的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6、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钟声)

17、在哪里?(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半夜)

2

18、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乌啼)

19、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孤独、凄惨)

2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霜满天)

21、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霜寒而满天】

2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23、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通)。行吗?(行)。味道一样吗?(不一样)。

24、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最希望朋友来陪他。母亲、家人、妻子

……)

25、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只有——(对)。

26、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就写下了《枫桥夜泊》【配乐,吟唱】(生齐读)。

27、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吟咏道:月落乌啼......

三、拓展延伸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 jué)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shà)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3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大屏幕出示)

《不朽的失眠》片断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第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平声、仄声、入声的发声技巧。

2、体会诗人情感,能吟会诵。教学重难点

比较熟练的掌握吟诵的技巧,达到能吟会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诗题《枫桥夜泊》(齐读)

二、诵诗

1、齐读古诗。

2、教师范读。

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认识平、仄、入声。

口诀:平长仄短入促(

二、

四、六平声字韵更长)

4、学生练习诵诗。

5、齐诵。

6、指名诵。

7、男女生分组诵。

总结:这就是与读相比,有些不一样的诵。我们在诵诗时,要掌握平仄入声的不同发声技巧,真正达到“孰能成诵”的效果。

三、吟诗

1、听录音,感受吟诗与诵诗有什么不同。

2、练习吟诗。

3、齐吟。

四、作业

把《枫桥夜泊》吟诵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堂古诗吟诵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型。学生在以前学习古诗时,也只是简单学习了解了平声仄声,押韵的字,并没有学习过吟诵。学生在一起诵诗或一起吟诗时大体上能把握节奏,整齐悦耳,但是在单个人诵诗或吟诗时,却稍显吃力。所以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没能做到合理有效。

第14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1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2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4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5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6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

第15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

2、学会本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

2、学会本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

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文。

第16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案及课后反思

刘启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能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课后反思:通过这个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能跟着来的学生不是很多。想想可能是我说的不够生动没有把学生带到诗中来。可能是备课不够详细,对课文还没有下功夫研究与参透。

第17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永城市蒋口镇九公里小学----张小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

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 桥 夜 泊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到 /客 船。

第18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编辑本段]【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③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⑤.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久久没有散去。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 《忆扬州》

2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 晏殊 《寓意》

30.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 张先 《菩萨蛮》

31.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 苏轼 《西江月》

3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 中秋月二首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戎昱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

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

和崔中丞中秋月 张南史

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秋暮忆中秋夜与王璠侍御赏月,因怆远离聊以 鲍防

前月月明夜,美人同远光。

清尘一以间,今夕坐相忘。

风落芙蓉露,疑余绣被香。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苍字 张正一 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

旅人方积思,繁宿稍沉光。朱槛叨陪赏,尤宜清漏长。

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 徐放

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鹊惊初泛滥,鸿思共裴回。

远月清光遍,高空爽气来。此时陪永望,更得上燕台。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对月有怀 曹雪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唐】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八月十五日》 【唐】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关于月亮的古诗

(一)

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关于月亮的古诗

(二)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1、《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第19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师手指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题你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这首诗是写的夜晚的。夜晚在船上看一座桥。夜晚船停泊在枫桥(师相机引导)。

师:张继因为把桥停泊在枫桥,并且在那过夜,就写下了这首诗。并且因为这首诗,使得一个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枫桥举世闻名,也使得张继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这首诗为什么山发出这么大的魅力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张继,走近枫桥,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读课文。

生1:读了这首诗,我感觉到张继非常的孤单。 生2:诗人很伤感。 生3:诗人非常的寂寞。

师:刚才大家分别用“伤感”、“寂寞”、“孤单”来说了一下对这首诗的感受,下面我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古诗。

师:字音读得比较准确,就是不要太紧张了。其实啊,读诗的初步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跟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交谈。老师也有自己的感受,下面我来读一读。师配乐朗诵古诗。

师:大家通过老师刚才所读的,你发现了这首诗当中的哪些景物,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1:我听到了很忧伤的声音。“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钟声。 生2:还有“乌啼”。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 生2:乌鸦的叫声。

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江枫”、“渔火”、“姑苏城外”、“寒山寺”、“客船”,还有乌鸦和月亮。还有“霜满天”。 师相机以课件出示。

师: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这些都是诗人笔下的景物。板书“景”。其实,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作者用他的话把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串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首这样流传千古的诗。大家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觉得有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此时的感受?

生:“愁”字。表现了作者的忧愁。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愁”字,边读边品味。拿出你的笔,一边读,一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生再自由读古诗。

生1:从“对愁眠”体会到作者非常寂寞,很忧愁,所以他睡不着。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体会到当时乌鸦的叫声很吵人,天上布满了像雪花一样类似的霜,作者感到非常的忧伤。

师:环境就让人觉得十分的忧伤。作者在这一句中用了一个“霜”字,其实,我们原来学习的一首诗中就有“霜”字,有没有同学记得? 生1:《静夜思》。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 生齐声背诵。

师:在《静夜思》中,“霜”是在地上,而我们这首诗中“霜”是在天上。那如果我把这个“天”换成“地”,你觉得怎样?好不好?师用课件出示这两句话。 生:不好。

师:“霜”是在天上的吗? 生:不是,是在地上的。

师:那为什么诗人要说“霜满天”,不说“霜满地”啊? 生: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的忧愁。

师:诗人通过想象,想像满天都是霜,可见作者一定感觉到内心十分的忧愁。同时,你读这个“霜”字,你的感受怎么样? 生1:感觉有点寂寞。

生2:表面上说的是“霜”,实际上感觉有点冷。 生3:感到十分的凄凉,内心孤独。 师:带着这种冷,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句。 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指两名学生读。 学生齐读。

师:通过品词品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冷,其实品诗就像品酒、品茶一样,要我们慢慢地去体会,才能体会出它真正的那种味道。在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抓字眼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一些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的第二句话。看看你从第二句中仿佛看到怎样的景物? 学生自由读第二句。

生1: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生的火。

师:你心里想的枫树是不是这样的?师出示枫树林的图片。 生:不是。

师:你想象的枫树是怎样的?

生:这是在夜晚,枫树应该是一片漆黑,看在眼里是一片模糊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当时张继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怎样的?这个时候月亮已经落下了,四面一片漆黑,江边的枫树我只能看得模模糊糊。宁静的江面上,渔船的火在不停地闪烁。这就是当时作者所看到的景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幅画面。 生齐读古诗并体会。

师:这些景象无一不表现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愁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句当中,与“霜”对应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对”字。这个“对”字你怎样理解? 生:相对、面对。

师:这个时候,是什么面对什么?谁面对谁? 生:“江枫”和“渔火”相对。

师:此时此刻,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相对相伴,而此时此刻,张继有没有人和他相伴啊?

生:没有。只有他自己一个人。 生:所以他的内心更加凄凉和寂寞。

师:把这种感觉融入诗中,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 生齐读第二句。 师:此中,也出现了一个“眠”字,怎样理解这个字?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除了张继没有睡,其他人都睡了。 师:发挥自己的想象,谁睡了?

生:枫树睡了,渔火也睡了,大地都睡了,所有的人都睡了。 师:把刚才大家所说的连起来,也可以组成一首诗。课件出示诗。

生:江水睡了,桥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张继醒着,夜愈深愈难眠。生配乐朗诵。 生齐配乐朗诵。

师:此时啊,万物都睡了,只有张继一个人醒着。为什么张继夜愈深愈难眠? 生:因为他感到非常的寂寞,所以睡不着。 师:你能不能带着感受读一读第一二句。 指两名学生读一二句。

师:面对此情此景,张继感到更加孤独,所以才难以入睡。其实,诗就是越品越有味道。我们接着往下看一看诗的三四句。课件出示钟声。

师:古诗第四句中“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用了一个“客船”,为什么不用“小船”呢?

生: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他在异乡,所以他用“客”字。

师:对,他只是异乡的一个客人,离家乡十分遥远,所以用“客”字。通过这个“客”字,大家有没有想到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啊?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能为大家背诵一下吗? 生背诵古诗。

师:就是因为这种旅居客乡,作者内心才会感觉到一种孤独,一种寂寞。其实,在这个地方,不仅如此,张继还听到了当天晚上响起的钟声。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师课件播放钟声。你从这个钟声体会到什么?

生:也体会到作者十分孤独。这个声音显得十分响亮,十分悠长。

师:当时的张继不仅看到这番景象,而且还听到悠远的钟声。大家想一想,在这声悠远的钟声过后,大地又重新恢复了宁静,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他的内心感到更加的寂寞,更加的孤独。请同学来读一读。 指两名学生读第三四句。 生齐读第三四句。

师:大家体会到了作者的凄凉和忧伤,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完整地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师:张继通过眼前的景物,表达了内心浓郁的感情,他把情和景交融在了一起,板书:情。形成了这篇千古流传的诗篇。面对这样一个张继,一个旅居客乡却再也没有回到自己家乡的张继,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出示课件:思考:张继脑海中出现了家乡怎样的情景呢?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张继脑海中出现的家乡是非常温暖的情景。 生2:他看到了小孩一起玩耍很快乐。

生3: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与自己亲近的一些人。 师:他又会看到一些什么?听到一些什么呢?

生1:看到家乡的一些人,小孩在玩耍,大人在耕田。

生2:看到家乡鸟语花香的情景,还会想到人们在耕地、种田,还会听到小孩玩耍的笑声和看到小孩玩耍的景象。

师:他想到的家乡的事情都是美好的,都是令他向往的。其实,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她的丝丝缕缕都是带着一种甜蜜的。但是,他在这里却只有——

男生齐读古诗。

师:其实,在这里,没有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也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只有——

女生齐读古诗。

师:在这里,张继几乎漂泊了一生,他到死都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带着这种悲伤的感情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全班齐读古诗。

师:在这1200年的日日夜夜当中,可能现代人已无法了解当时张继的心情,也没法知道张继当时在枫桥是怎样的一些感受,但是我们只要把情融入到这首诗中,为我们创造出情境,情景交融的来理解,就可以一起走进诗人的艺术境界,一起来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不仅仅是诗人吟诗来纪念枫桥,画家也会作画来纪念枫桥,同时也有一些作曲家用歌声来纪念枫桥。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20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 【朝代】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注释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注释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注释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注释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注释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注释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注释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注释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古诗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
古诗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