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2021-06-0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算式75+15=90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3) 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2)汇报。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1)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加法交换律,还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验证,你们真了不起!

(2)这个定律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呢?能不能用一些符合表示两个加数,在练习本上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汇报。

(4)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在这些符号表示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A、B在这里可以表示哪些数?

7、游戏。

下面我们来根据加法交换律做个口令的游戏。师:25+65 生:等于65+25

8、完成28页做一做。

9、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算几道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300 ( )+65=( )+35 432+168=( )+( ) 280+( )=( )+( )

2、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a+45=45+b 380+20=30+370 3X60=60X3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 )+( )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49+58=58+49 &+$=$+& 56+40=96(千米) 32+48=48+32 @+#=#+@ 64+59=59+64 a+b=b+a

推荐第2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17页: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运动,老师星期六准备骑自行车去郊游,在途中我遇到一些问题,想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 3+6 8+5 46+32 37+59 同学们通过了老师的考验,咱们一起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1、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师板书。)

40+56 56+40

2、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相等吗?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问:这个猜想正确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是不是可以举更多的例子验证一下。

5、学生分小组验证,并汇报。

6、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真厉害,你能给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7、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咱们用汉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只有我们中国小朋友能看懂,怎样表示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含有符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能看懂。

8、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符号或字母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使学生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的表示“加法交换律”。

三、方法应用

1、游戏:对口令

师:45+68等于„„(生:68+45)

指名一学生与全班对口令、同桌对口令进行练习。

2、完成课本“做一做”。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9页练习五第

2、3题。

六、板书设计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推荐第3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出去旅行时我们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李叔叔这次旅行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演示 情景图

2、师:你从这幅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生2: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3: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记录着路程,时间和速度。 …

3、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1、师: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答?

2、学生自主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学生思考回答。

6、教师小结: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是用加法计算。这两个算式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

7、学生讨论交流。

8、指名回答。

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56=56+40

(二)概括规律

1、师:你们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学生举例,汇报。教师板书

2、师:请观察这几组算式,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肯定)教师选择性板书。

3、课件出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三)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刚才同学们举了一些加法交换律的等式,那你们还能在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继续举例子。

2、师:同学们,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不能)想一想,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些等式都能概括出来。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呢?

5、师:刚才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请看老师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 课件演示:甲数 + 乙数 = 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6、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7、学生齐读 a + b = b + a

(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喜欢。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1、火眼金睛

250 + 80 = 80 +_ _ + 65 = _ + 36 300+600 =_+_ ■ +_ = ★ +_ 16 +a = _+ _ 153+_ = 57 + _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的打“√”,错的打“×”。(1)甲+乙=乙=甲 ( ) (2)254+100=154+200 ( ) (3)45×9=9×45 ( )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3题。

5、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

12 + 49 + 8

12 + 8 + 49

6、怎样算简便。

23 + 69 + 17 36 +17-16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

一、说教材

我所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学习并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和推理能力。

过程和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变革。

为了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植树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和贴近的生活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不觉得陌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并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先引导学生走入植树的情景,让学生解决植树情境中的问题,并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用两种方法解答;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说一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学生这时的感受还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仅仅通过3组算式得出来的规律,还不具有普遍性。教师这时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使加法交换律的发现,以至到抽象出定律的过程,都真实的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索加法交换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把那种童稚而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四)教给学生探索数学的方法,遵循发现——验证——应用这一教学主线。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遵循先引导观察,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孙耿中心小学

路海英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推荐第4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7-19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取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师小结信息,引入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求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师: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该怎样列算式。你们能列出口头算式并算出结果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口述汇报,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56+40=96(千米) 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午骑的40千米。

师:同样的一副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他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50+40=40+56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3) 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甲数。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5)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6+ 100=( )+b 47+( )=126+( ) m+( )=72+( ) 13+24=( )+( )

二 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О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О 45+(25+13) (36+18)+22 О 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

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____) (57+c)+d=57+( + )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 (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n+50)=(60+a)+50 (6)b+900=900+b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

例2: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推荐第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推荐第6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街子学区果什滩小学 杨守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学情分析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

师:动画片看完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我发现猴子们其实每天吃到的栗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4=7(个) 4+3=7(个) 3+4=4+3 师:对,两种吃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 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 师:谁来解答。(学生口述汇报) 生:40+56=96(千米)(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 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生:56+40=96(千米)(教师板书) 师:你在说一下这样列算式是怎么想的

(教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40+56和56+40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56+40=40+56)

2.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那么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同学写出5道这样的算式。 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同学们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吗?

生:写不完

师:那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怎样的规律?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比如用图形,符号,字母,汉字等。小组之间试着探讨一下。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生1:▲+★=★+▲

生2:用字母来表示,如a+b=b+a。(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我们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下,下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 1填空 2判断

3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二题

指名学生扮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师:想想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52+31=31+52 1.3+2.6=2.6+1.3 1/5+2/5=2/5+1/5 … …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推荐第7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4年语文了,老师想考考大家,牙刷这个词反过来怎么读?这个词语成立吗?你会举出这样的词语吗?

语言 手枪 欢喜 奶牛 蜜蜂

语文中的词语有这样的规律,数学算式中这样的规律是否也存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李叔叔也一位酷爱旅行的爱好者,瞧!他正在骑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在旅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学生提问题) 生: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要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怎么样列式计算?练习本上写一写

生1:40+56=96(千米)(学生口述师板书)

师:40表示什么?56表示什么?

生:40表示上午行了40千米,56表示下午行了56千米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生1: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谁列的算式跟他不同呢? 生2:56+40=96(千米)(师板书) 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

生3: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4:这两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和也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5:等于号(课件出示:=)

三、验证规律

1.师:在生活中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生:妈妈上午给了我10元钱,下午给了我2元钱,一共给了多少钱?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还可以怎么列式?

2.师:像这样的算式你能再写几个吗?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汇报:生说师写23+56=56+23

45+54=54+45 ……

师:比它更大的数这样的规律还成立吗?像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

3.师:除了整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小数)你会用小数写出这样的算式吗?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2.5+4.8=4.8+2.5 板书

4.师:小数中这样的规律还成立吗?列竖式来验证。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5.整数,小数,分数都适用于这个规律,你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可以用图形、字母、文字)

3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

生汇报:甲+乙=乙+甲

△+○=○+△、a+b=b+a

师:这几种表示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6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加法交换律吗?

生7:都是交换 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课件出示 师:大家真聪明,数学家也是这样说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就叫它“加法交换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师: 找出这句话里的关键字?(两个加数、交换)

我们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还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练习。

三、巩固应用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

(

)

+ (

)

( ) + 65 = (

) + 35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1题:把两个加数300和600交换位置,和不变,所以“=”右面填600+300。第2题: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加数分别是65和35,所以等式应该是35+65=65+35】

2、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图形或字母。

○ + □= ( )+

( )

☆ +( )= △ +( ) a +( )= b +( )

3、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

生14:验算加法时用过。

师课件展示并讲解:

课件出示练习: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找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的确掌握了加法交换律,那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说些什么呢?(骑车旅行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在骑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推荐第8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学情分析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

师:动画片看完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我发现猴子们其实每天吃到的栗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4=7(个) 4+3=7(个) 3+4=4+3 师:对,两种吃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 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 师:谁来解答。(学生口述汇报) 生:40+56=96(千米)(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 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生:56+40=96(千米)(教师板书) 师:你在说一下这样列算式是怎么想的

(教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40+56和56+40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56+40=40+56)

2.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那么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同学写出5道这样的算式。 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同学们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吗?

生:写不完

师:那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怎样的规律?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比如用图形,符号,字母,汉字等。小组之间试着探讨一下。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生1:▲+★=★+▲

生2:用字母来表示,如a+b=b+a。(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我们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下,下面的练习。

师:想想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推荐第9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大可中心小学 尚燕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解答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从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骑车旅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这是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应用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李叔叔正想计算他今天骑的路程呢。(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2、观察、比较中总结加法交换律 18+17○17+18 100+235○235+100 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叫加法交换律。

3、探索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生汇报(甲+乙=乙+甲、△+○=○+△、a+b=b+a),

4、练习:

300 + 600 =( )+( ) ( )+65 = ( ) + 35 b + c =( )+( ) ( )+( )= 4455 + 1278

5、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1

6、知识拓展

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那三个数、四个数相加呢? 24 + 35 + 30 = 24 + 30 + 35 小结:几个加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测试

推荐第10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作者: 杜茂莹 (小学数学 ?辽宁葫芦岛小学数学班 ) ?? 评论数/浏览数: 3 / 2254 ?? 发表日期: 2011-05-07 01:10:2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解答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从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前分发随堂测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交换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春光明媚,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打算去什么地方?(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春游的同学还真不少啊,有谁骑车旅行过呢?(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这不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动画课件)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得的信息给大家说一说? ???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可以记录着路程、时间和速度。

生3: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想计算一共起了多少千米? 师:说的不错,李叔叔正想计算他今天起的路程呢。 (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起了多少千米?)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应用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帮李叔叔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 师:谁来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呢? ? 生1:40+56=96(千米)(师板书) ? 师:你是怎么想的?

? 生1: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 师:谁列的算式跟他不同呢? ? 生2:56+40=96(千米)(师板书) ? 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

? 生3: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 生4:我发现两个算式都可以求李叔叔今天骑的路程是多少。 ?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看屏幕。(课件出示:40+56( )56+40)你们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想一? 想能填什么符号? ? 生5:等于号(课件出示:=) ?

2、观察、比较中总结加法交换律

??? ?师: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观察下面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8+17○17+18? 100+235○235+100 生6:相等关系,填等于号。(课件出示:=)

师:填对了,同学们能举一些像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这么多同学想说啊,那把你想说的例子说给同桌听一听吧。

师: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7: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课件出示: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那我们就用这句话来表示我们的发现,可以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给我们的发现起个名字,好吗? 生8:交换律 生9:加法交换律

师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我们就叫它“加法交换律”。

3、探索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 ?师: 我们发现并总结出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叫加法交换律。”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在练习本上写一些吧。(师巡视) 生汇报(甲+乙=乙+甲、△+○=○+△、a+b=b+a等),教师适当评价并补充说明。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课件出示: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 ) 生10:a+b=b+a(课件出示:a+b=b+a) 师: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11:整数 生12:小数 生13:分数

师小结:a、b可以为任意数。(课件出示:a、b为任意数。)

师:比较一下,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什么理由呢?(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我们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还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练习。 ???

4、小练习:(课件出示数学书28页做一做:?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 )+( )??? (??? )+65 = (??? ) + 35 ?? ?? ?? b? +? c =(??? )+(?)??? (??? )+(?? )= 4455 + 1278 ???

5、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

生14:验算加法时用过。 师课件展示并讲解:

??? 课件出示练习: ?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 (找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

6、知识拓展

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那三个数、四个数相加呢? 课件出示: ? 24 + 35 + 30 =? 24? +? 30?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汇报答案,教师课件出示答案。

??? 师小结: ? 几个加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三、课堂小结:??? ??? 师:看来同学们的确掌握了加法交换律,那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也可以谈谈你的体会。(生汇报) ???

四、随堂测试:

???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我准备了随堂测试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啊!?(播放课件:音乐) 音乐结束前上交试卷。 加法的交换律

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小学:宋凝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的交换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方法。(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知道用它可以进行验算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和利用看、想、说、做、问这五个步骤,推导出加法交换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激趣法、谈话法、引导法、概括法等。

[学法]观察法、学思结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发现法、学练结合法、发现法等。 [重点]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

[难点]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计算得又对又快吗?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咱们先来看一看课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由课题可以看出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之间到底在在什么联系呢?我只要加上四个字,同学们就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哪四个字呢?(师加上利用和进行四个字。)本单元的难点就是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本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看到名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本单元所要掌握的知识确定以下四个目标:

1、谁与谁交换?交换了什么?

2、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3、学了加法的交换律有什么用?

4、怎样运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加法大家是最熟悉不过了,这节课我们所解决的四个问题都是有关加法的,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看大家信心十足的样子,我心里也特别高兴,就先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大家听故事时,特别注意一下故事中的数字。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

战国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竟和猴子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后老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颗?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的样子。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可以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了,就高兴地翻滚起来。

二、学习新知。

1、师:听完了故事,大家都笑了,谁能说一说,你为什么笑了?这节课我们既然要找规律,就要通过仔细观察,从而发现规律,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按看看、想想、说说、做做、问问的顺序来找出运算定律。写什么呢?写像3+4=4+3这样的等式写5个,再想一想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看看: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想: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总结成一句话,最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吗?说说,小组内交流自己刚才你所想的,然后我们再全班交流之间的想法。再来做一做,来解决小黑板上的问题。问一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和想知道的问题问一问?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先完成看看、想想、说说这三步。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3、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再看黑板上的问题我们能解决几个呢?

4、师: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如果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是和也不变呢?谁来举例说明一下?

5、并问: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作用?先让我们做一做书中第三单元练习一的第三题。请一个同学上来做一做。从此题中我们可以知道加法可以用来进行加法的运算。

6、先观察几个加数的特征,然后运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6+65+114=

365+87+35=

7、师:你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问,还有哪些自己想知道的向同学们说一说。

8、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新知。

1、(

),叫加法的交换律。

2、72+32=(

)+(

)+41=(

)+59 89+(

)=(

)+36

A+(

)=(

)+17

+(

)=

+(

68+(

)=(

)+ (

47+81+(

)=(

)+81+19=19+(

)+ 47=(

A+B+(

)=A+C+(

)=B+C+(

)=(

)+(

)+ (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的交换律验算。

956+1259=

6481+732=

4、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45+38+55

173+329+127+71

5、你能写出两道用加法交换律计算的题目吗?试试看。

板书设计:

加法的交换律

看看

两数相加交换另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加法的交换律。

想想

a+b=b+c

说说

45+38+55

173+329+127+71 做做

=45+55+38

=173+127+329+71 ↓

=138

=300+400 问问

=700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谈话和讲故事的方法调动了起来,加上学生学习的内容简单,学生整节课兴趣都是非常浓厚的。课中我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看、想、说、做、问五个步骤,让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四个问题,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此类运算定律的方法。另外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学习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此课是后面学习以上内容的关键,本节课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学生的作业我也给学生留出了10分钟的时间写。让学生作业尽量在课中完成。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加法的交换律时,没有把他们各自喜欢的方式归为一种形式,即:a+b=b+c。

2、在让学生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没让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什么时候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算,什么时候即使用了,也不会使运算简便。

3、学生的作业没有体现出层次性。作业即有必答题是全班同学都应该做的,还有中等生和优等生做的,体现在后面几题上,后面几题要加以说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确实让自己的课堂步入高效的殿堂。

第11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何晓霞

授课时间:2017.3.15 教学内容:教材1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你是怎么想的?

(2)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想一想:举加法算式的例子。

(2 )看一看:观察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说一说: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a+b=b+a

三、达标测评

(一)轻松演练—我会做

1.连一连

2.填一填

3.算一算

(二)挑战自己—我能行

四、反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64+59=59+64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第12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 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 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 4+3=3+4 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

258+( ) =340+( ) a+268=268+( )

35+42+65=35+( )+(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喻说25+32+75 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第13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以及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感受交换的好处

首先出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接着给出两个复杂的算式。现在还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针对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将加法和乘法算式同时呈现,让学生一组一组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等号连起来?你还发现了什么?

2、通过模仿创造出几组加法和乘法算式,加以验证。观察教师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以及书本中淘气和笑笑写的算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总结;课件出示内容;

4、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规律。

5、我会接着追问:关于交换律的算式和事例学生们能举的完吗?你们能创造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发现的规律吗?

6、选择方法进行投影对比,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P23在对比评价中得出更简便的字母表示法(板贴a+b=b+a;a.b=b.a)这里要注重说清楚ab各表示什么,以及两个运算律的异同。

三、巩固规律

规则是我说算式,学生说交换后的算式,适时加入减法和除法,在学生产生冲突时继续追问:a+b=b+a;a.b=b.a那么a-b=b?a÷b=?。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通过现实背景理解交换律的实际意义。

2、运用规律填一填,了解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情况。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规律进行验算,通过比较,发现利用交换律在计算中可以选择符合习惯的方式列竖式,还具有验算的作用,

4、接着出示课始的复杂运算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交换律使问题简单化。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14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 4+3=7(个) 3+4=4+3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枚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以上等式反映的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5.沟通与拓展。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2、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 ) 300+600=( )+( ) 257+( )=474+257 ( )+55=55+420 a+15=( )+( ) ( )+65=( )+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25+49+75=( )+( )+( )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课前准备:写好例1的小黑板一块 例1 口算: 25+12 12+25 320+50 50+320 30+20 20+30 1600+280 280+1600 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跟孩子们这样谈话:

孩子们,我们进行了3年的口算训练了,今天冯老师要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想参加吗?

孩子们一听说要进行口算比赛,顿时兴奋的不得了。我微微一笑,做了一个示意大家安静的手势。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充满好奇地望着我。

我说,请听要求:

1、请从数学书里轻轻拿出听算本;

2、翻开听算本,写上日期:10月9日。

3、比赛规则:只写得数。

交待完要求后,我马上挂出小黑板,出示例1,接着宣布比赛开始。孩子们马上进入了比赛的状态,“刷、刷”地在本子上迅速写着每道题的得数。可几道题过后,有的孩子就把笔停在了空中,眼睛直盯着小黑板上的题,观察了数秒之后,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似乎发现了什么大秘密,然后迅速地写继续做题。

不一会儿,一双小手高举了起来。我宣布:第一名诞生,XXX。又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我接着宣布,第二名也产生了,XXX。然后,第三名,XXX,XXX,XXX,XXX,„„越来越多的孩子完成了。 当孩子们都做完以后,我随意把我的备课本卷成话筒状,极其高兴地走到第一名跟前,孩子们迅速把眼光聚焦了过来。我乐呵呵地问道:“可以采访一下你吗?”那个孩子点了点头。我说:“请问你为什么算的那么快吗?”那个孩子马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说道:“当我算完第

一、二排的加法算式以后,我发现每一排的两个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相等的。

我摸了摸他的头,示意他坐下。然后我接着说:“我非常欣赏他的发言,特别是他提到老师黑板上的算式好象有某个特点,哪个孩子想再来说一说?”

这时,更多的孩子举起了小手,我随意请了一个,这个孩子大声说道:“每排算式的加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我赞同的点了点头,向全班孩子提问道:“在他的表述中,描述这些算式特点的关键词有哪些?”孩子们说道:“交换,位置。”

于是,我马上在黑板上板书:“交换 位置”。

接着,我继续启发,“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和怎么样?”孩子们满怀信心地说到:“和不变。”我随即板书,“和不变。”指着小黑板上的算式继续启发:“那意思就是这些算式之间可以用上什么符号?”“等号!”孩子们齐声答道。

我继续提问道:“谁来把这个规律总结一下?”看着我的板书,孩子们很容易得出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在孩子们明确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后,我介绍道:“加法交换律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种规律。”边讲解边板书“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运算,刚才的口算比赛中有的孩子就是利用了加法交换律而取得了好成绩。”

“我们数学语言要求的是简洁,你能用两个字母表示这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孩子有说用X,Y,有说用a,b。我说,在数学上,通常用a和b来表示这两个加数,因此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a+b= b+ a

孩子们齐读算式。

在学生读完算式后,我说道:“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了吗?”孩子们非常信心地答道:“明白了。”我接着说:“那冯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请在( )里填数。”

38+23=23+( ) 89+56=( )+89 201+( )=12+201 83+( )=255+( )

孩子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以上几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例1 口算:

25+12 = 12+25 320+50 = 50+320 30+20 = 20+30 1600+280 = 280+1600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 b+ a

第1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第1节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例1。

2.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

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创设情境,引入例2。

(1)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 =288(千米)

=288(千米) 5.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②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

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

654+(97+a)=( 654 + □ )+□ 2.课本31页第4题。 3.课本31页第2题。 【提高练习】 4.课本31页第3题。

5.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第2节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初步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

1.教学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初步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三、预计教学时间:2

四、教学活动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第五天 城市B→C;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C→D 118千米;D→E 85千米。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2、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3、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小结】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

1.下面等式符合哪些运算定律。18+a+=a+18 a+(20+9)=(a+20)+9 ( 10+20 )+30+40= 10+ ( 20 +30 ) +40 2.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8+144)+56= 258 +(□+□)

355+236+145= (□+□)+□

【提高练习】 3.巧算下面各题。

(1)42+39+58;

(2)274+135+326+265。 4.请用2种以上的方法巧算986+238。 5.课本30页做一做。 6.课本32页第7题。 【拓展练习】

7巧算71+73+69+74+68+70+69。 8.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3+„„+50的和?

9.明光小学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72厘米、165厘米、153厘米、158厘米、167厘米。请问: 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巧算加法, 通常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我们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方法。如果两个数的和正好可以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补数巧算加法, 如:42+39+58;

如果两个加数没有互补关系,可以间接利用补数进行加法巧算, 如986+238;:如果相接近的若干数求和。也可以用“基准数”巧妙的进行计算, 如71+73+69+74+68+70+69。

第16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师:杨吉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1 练习五 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率,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

师:我们班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李叔叔是个骑自行车旅行的爱好者,这次他又骑着自行车出去旅行。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尽量让一个学生都说出来)

(学生会把图上呈现的三段文字一字不落的复述一遍,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拔高要求)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要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么样列式计算?把算式列在草稿本上。 屏幕出示: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指名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师:40+56和56+40都表示什么?

师: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答教师板书56+40=40+56

二、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再写几个吗? 生说师写

生说完后师指着算式引导学生说因为„„

(让学生完整表述:因为23+56=79,56+23=79,所以23+56=56+23)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要说,如果我们每人说一个是不是就可以说完了? 那我们就先说到这。(用省略号表示)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A、如果学生说出35+25=20+40时,组织学生学生讨论这两个算式与其他算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规律。B、

1)师:同学们,请仔细的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2)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验证:那这条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加法算式呢?你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有高招吗?

师:我有个想法供同学们借鉴,我们可以这样举例:比如20+30这个算式,按刚才所说交换加数位置,30+20,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就知道规律是否存在,当然我们要多举些例子。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想,看有没有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 3)通过验证我们发现这条规律是正确的,能不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 齐读。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我们用文字表达了这条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生说师板书。

师:用图形、字母、文字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通常我们都用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这里的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用字母表示和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

3、在练习应用中巩固

根据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P28做一做 600+300=(

)+(

)+65=(

)+35 先独立完成于书本。再反馈。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1题:把两个加数300和600交换位置,和不变,所以“=”右面填600+300。第2题: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加数分别是65和35,所以等式应该是35+65=65+35】 A+(

)=78+(

五、全课总结,布置任务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统称加法运算定律,我们是如何得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同学们可以留心生活中的一些计算,看什么地方用到加法交换律。

六、课堂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不变。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a+b=b+a

56+40=40+56 写学生.举的例子

第17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2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7~28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本节课为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打下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今后将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前分析】: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学生则是第一次接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同时本节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不是仅仅给出一个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发现规律,而是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更是他们进行再学习、再创造的动力和情

感基础。在本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那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吧,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大家听故事时,要特别注意听一下故事中的数字。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

师:听完了故事,大家都笑了,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其实老人只是把早晚分给猴子的数量给调换了一下,而他们每天得到的栗子的总数却怎么样?(学生接答:不变)。对!这节课咱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个故事有关,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齐答:准备好了)

(设计意图:课前让孩子们听成语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且故事内容与新课教学内容有较强的联系性、针对性,学生易于接受。)

师:上课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春光明媚,你们喜欢骑车去游玩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打算去什么地方?(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游玩的同学还真不少啊!骑车旅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李叔叔啊正骑车旅行呢!(播放动画课件)

师:观察一下,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得的信息给大家说一说?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可以记录着路程、时间和速度。

生3: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想计算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说的不错,李叔叔正想计算他今天骑的路程呢。 (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小调查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并且在学习本课前进行简单复习,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帮李叔叔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谁来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呢?

生1:40+56=96(千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谁列的算式跟他不同呢?

生2:56+40=96(千米)

师:说说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

生3: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4:我发现两个算式都可以求李叔叔今天骑的路程是多少。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看屏幕。(课件出示:40+56( )56+40)你们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想一想能填什么符号?

生5:等于号(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观察、比较中总结加法交换律

师:请大家再观察下面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观察下面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17+18

100+235○235+100 生6:相等关系,填等于号。(课件出示:=)

师:填对了,同学们能举一些像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这么多同学想说啊,那把你想说的例子说给同桌听一听吧。

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所举的的例子?(生汇报交流)

师: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7: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课件出示: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那我们就用这句话来表示我们的发现,可以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小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在数学上就叫做“加法交换律”。(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后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用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探索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发现并总结出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加法交换律。”(师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在练习本上写一些吧。(师巡视)

生汇报(甲+乙=乙+甲、△+○=○+△、a+b=b+a等),教师适当评价并补充说明。

师: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我们可以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谁来说一说?

生10:a+b=b+a(课件出示: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b+a )

师板书:a+b=b+a 师:那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11:整数

生12:小数

生13:分数

师小结:a、b可以为任意数。(课件出示:a、b为任意数。)

师:比较一下,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什么理由呢?(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我们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还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一遍 :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今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师: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呢? 生14:验算加法时用过。

(课件出示加法验算的例题)师课件展示并讲解:

师:那接下来就请大家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课件出示练习:

38+456

307+348

(找二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如果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是和也不变呢?(生思考后交流意见)谁来举例说明一下?

师:真棒!我们来看一组算式: 课件出示: 24 + 35 + 30 = 24 + 30 + 35

=(

)+(

)+(

)

a+ b + c

=(

)+(

) +( ) =(

)+( )+( )

生汇报答案,教师课件出示答案。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验证了几个加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在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也可以交换位置呢?下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过举例验证的方式,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口头出示合作要求: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2:完成后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汇报交流。

(生合作后汇报,课件订正)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而减法和除法交换后结果就变了,说明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俗话说学以致用,看你学得怎么样,就看你敢不敢挑战下面的闯关游戏,那敢不敢挑战呢?(生齐答:敢)

师:请看第一关:(课件出示: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师:恭喜同学们用你们的聪明才智顺利闯过第一关,请看第二关: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师:太棒了!又闯一关,只差最后一关了,加油! 师:第三关,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五、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师:同学们,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汇报,师给予评价)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通过学习大家明白了“几个数连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在数学的世界里,其实还有很多的规律可循,只要大家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自己静静的回顾和整理,将本节课印在学生脑海深处的记忆彰显出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思维进行分享。从中畅谈收获,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练习四的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a+b=b+a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第18篇: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直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课件出示)

35+27

43+65

124+361

186+14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

师:那么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

35、

27、62的名称

师:你真聪明!那么加法就是什么样的运算?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加法还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一个星期。这辆自行车上还有一个表,可以记录路程、时间和速度。还有他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不同的两道算式那么 40+56表示什么?56+40又表示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车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呢?(96)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哪不不同点呢?

不同点:两个加数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在写几个吗20+83=83+20

19+7=7+19 273+27=27+273这样的等式多不多, 这几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呢?

同学们,我们把这个规律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名)

不那么这个规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闯关1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65=(

)+35

300+600=(

)+(

)+147=147+(

()+200=(

)+(

闯关2

2、下面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后面(

)里打“√”。

270+380=390+260

a+800=800+a

3、其实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过它?(加法的验算就是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遍)接下来,笔算下面个题, 38+456 307+348 123+2847 4.25+49+75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师:三个数、四个数甚至更多的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

五、谈收获

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今天我们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56+40

a+b=b+a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必须自己主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节课我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在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出加法交换律。之后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

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另外,课后,听同组老师评议,发现这节课内容有些简单,虽然有“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运算更简便”这一环节,但对知识的拓展和提高这一部分做的还不是很到位,现在想一想,应该可以和后面的加法结合律结合起来拓展一下。对于知识的整合这部分做的还不是到位,有些拘泥于教辅用书的局限,没有敢放手大胆的去尝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渠口九年制学校

俞军梅

2012年3月1日

第19篇:华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华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张齐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交换律”。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发猜想。

1.介绍“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等式“3+4=4+3”。

2.引导学生由等式“3+4=4+3”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举例验证。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呈现学生中通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举例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你赞成哪一种,为什

么?

4.学生交流所举例子,教师选择部分例子写在黑板上。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呈现某学生研究这一猜想时给出的部分例子,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并通过比较,体会这些例子对于验证这一猜想的作用。

6.小结举例验证的方法,揭示“加法交换律”。

三、类比拓展。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

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

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

推翻猜想?

5.沟通与拓展。

四、直观论证。

1.深究:为什么两数相加,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会不变呢?两数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

积又为何不变呢?

2.借助集合图和点子图,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并渗透朴素的证明

思想。

五、沟通联系。

1.沟通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与以往所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重新审视以往用“交换两个加数或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和乘法的合理

性,深化对交换律的理解。

六、应用提升。

依次完成几道填空题,并相机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体验

数学语言的简洁。

七、小结延伸。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2)观察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3)同样解决第二个问题,得到等式:板书:17+23=23+17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

(5)观察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表示。

(8)观察板演的等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1)填空

96+35=35+□

204+□=57+204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3)计算357+218,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要求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 板书:(a+b)+c=a+(b+c)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 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5+36)+64=45+(□+□) 560+(140+70)=(560+□)+□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2、想想做做4。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3、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58页第3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 作者:蒋梅芳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35 更新时间:2007-11-22 文章录入:abc ]

(教学《交换律》●张齐华

一个例子,究竟能说明什么? 师: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 你想说些什么?

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 师:怎么验证呢?

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

生2:

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

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师:正式交流前,老师想给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刚才举例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教师展示如下两种情况: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想说些什么?

生6:我觉得第二种情况根本不能算举例。他连算都没算,就直接将等号写上去了。这叫不负责任。(生笑)

生7:我觉得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到底等不等,但这位同学只是照样子写了一个等式而已,至于两边是不是相等,他想都没想。这样举例是不对的,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

(大家对生

6、生7的发言表示赞同。

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举例的,能举手示意一下吗?

(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

师: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吗?(生点头)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这样,再给你们几位一次补救的机会,迅速看看你们写出的算式,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师:其余同学,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

生8:我举了三个例子,7+8=8+7,2+9=9+2,4+7=7+4。从这些例子来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9:我也举了三个例子,5+4=4+5,30+15=15+30,200+500=500+200。我也觉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注:事实上,选生

8、生9进行交流,是教师有意而为之。

师: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二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比较而言,你更欣赏谁?

生10:我更欣赏第一位同学,他举的例子很简单,一看就明白。

生11:我不同意。如果举得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说,交换两个一位数的位置和不变。至于加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等,就不知道了。我更喜欢第二位同学的。

生12:我也更喜欢第二位同学的,她举的例子更全面。我觉得,举例就应该这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多数学生表示赞同。)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觉得下面这位同学的举例,又给了你哪些新的启迪?

教师出示作业纸:0+8=8+0,6+21=21+6,1/9+4/9=4/9+1/9。

生:我们在举例时,都没考虑到0的问题,但他考虑到了。

生:他还举到了分数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不但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师:没错,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说明“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而是要说明,交换——

生: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学生均表示认同)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学生摇头)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教师重新将“?”改成“。”,并补充成为:“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学《交换律》●张齐华

一个例子,究竟能说明什么? 师: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 师:怎么验证呢?

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

生2:

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

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师:正式交流前,老师想给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刚才举例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教师展示如下两种情况: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想说些什么?

生6:我觉得第二种情况根本不能算举例。他连算都没算,就直接将等号写上去了。这叫不负责任。(生笑)

生7:我觉得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到底等不等,但这位同学只是照样子写了一个等式而已,至于两边是不是相等,他想都没想。这样举例是不对的,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

(大家对生

6、生7的发言表示赞同。

师:哪些同学是这样举例的,能举手示意一下吗?

(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

师: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吗?(生点头)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这样,再给你们几位一次补救的机会,迅速看看你们写出的算式,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师:其余同学,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

生8:我举了三个例子,7+8=8+7,2+9=9+2,4+7=7+4。从这些例子来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9:我也举了三个例子,5+4=4+5,30+15=15+30,200+500=500+200。我也觉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注:事实上,选生

8、生9进行交流,是教师有意而为之。

师: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二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比较而言,你更欣赏谁?

生10:我更欣赏第一位同学,他举的例子很简单,一看就明白。

生11:我不同意。如果举得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说,交换两个一位数的位置和不变。至于加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等,就不知道了。我更喜欢第二位同学的。

生12:我也更喜欢第二位同学的,她举的例子更全面。我觉得,举例就应该这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多数学生表示赞同。)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觉得下面这位同学的举例,又给了你哪些新的启迪?

教师出示作业纸:0+8=8+0,6+21=21+6,1/9+4/9=4/9+1/9。

生:我们在举例时,都没考虑到0的问题,但他考虑到了。

生:他还举到了分数的例子,让我明白了,不但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交换两个分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师:没错,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说明“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而是要说明,交换——

生: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学生均表示认同)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学生摇头)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教师重新将“?”改成“。”,并补充成为:“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第20篇: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第二章: 用字母表示数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

第一组:4+5=( )+4 40+56=56+( ) 36+78=( )+36 第二组:(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二、新授

1、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4、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5、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课后习题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三章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a课后小结: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b)×c=a×(b×c)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4+2)×25=4×25+2×25 ┆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doc》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