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加法教学设计

2021-06-15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加法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旧知:

今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聪明的宝宝们看大屏幕,举手回答问题。 好,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

三、新知教学:

1、看小朋友们学得那么起劲,把小丑也吸引来了,快来看!(放主题图)

2、谁来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

3、哪个小朋友可以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呀?

4、好,老师用画圈圈来表示小丑手上的气球(板书四个圈圈) 小丑的右手有3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只绿色的气球,合起来有4只气球,真不错,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5、小丑的右手有3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一只绿色的气球,后来把这些气球怎么样?(板书:3 1 )

6、非常好,合起来,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板书:+),这个呢,是加号,跟老师读,加号。(板书:加号)

7、好,小丑的右手有3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只绿色的气球,合起来是多少?

8、好,3+1就等于4(板书:=4)你认识这个符号吗?这个符号是等号。

9、谁来说说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呢?

10、同学们会读这个算式吗?跟读算式,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角色读。我们怎么读就怎么写。(板书:读作:3加1等于4)大家看一下读作和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呢?(再读)

11、在数学上,一部分和一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他们合起来,要知道合起来有多少,我们就要用加法来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加法。(板书:加法)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24,看一下做一做的题目,和你的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小伙们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在算式上面用画圈圈的方法来表示刚刚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就是看图编故事的游戏,看看谁是故事大王。

推荐第2篇: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段纯小学 张兔林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重、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 难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叠纸鹤吗?老师这里有几只纸鹤。通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二、探索交流,解决。

1、自主探索 同桌相互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师提问:

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把它记下来?怎么记?

你是怎样得到3个的呢?(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学生说不上的话,教师和学生一起算) A、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指图数

1、

2、3)一共有3个。B、还能怎样数?1后面添上2个是3个。

C、还能不能根据前面学的分与合中合的方法算出结果吗?(1和2合成3)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生试读) 1 + 2 = 3 加号 等号 1 加 2 等于3 师板书: 读作: 1加2等于3。跟老师读一遍。

看了算式谁能说一说:

这里的“1”表示什么?(表示1只纸鹤)(谁再来说一说) “2”表示什么?(2表示2只纸鹤)(谁再来说一说) “1+2”呢?(1+2表示将1只纸鹤和2只纸鹤合起来) “3”呢?(3表示一共有只纸鹤)(谁再来说一说)

“1+2=3”表示什么?(表示将1只纸鹤和2只纸鹤合起来一共是3只纸鹤)(谁再来说一说) 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4掌握方法

1、出示例1的第二幅图。

①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气球吗?这里有一个小丑,他的左手拿了几个气球?右手拿了几个气球?你能他提出什么问题?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加法,你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谁能将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和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一共有四个气球)

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生答) ② 师板书:3 + 1 你知道得数是多少吗?(3) 板书: 3 + 1= 4 怎么读?先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读一读。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直接在图上数,一共有4个气球;3添上1,也就是从3往后接着数1个数,是4;因为3和1合成4,所以3+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刚才掌握的加法基础上,迁移到4的组成和加法算式,学生以理解和接受。】 2.合作学习:学习5的组成

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在都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算?”学生回答后,老师写出算式4+1=5。再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巡视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全班展示。

展示学生算法有3种:一种是用“点数”法算出得数;一种是从第一个加数起接着数的方法算出得数;还有一种是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出得数的。

【设计意图: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P24-25 做一做

2、猜一猜,☆是几。

2+3=☆

1+3=☆

4+1=☆

3+2=☆

3+1=☆

1+4=☆

2+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加 法 1 + 2 = 3 加号 等号 1 加 2 等于 3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推荐第3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

1、2题。

推荐第4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课标依据

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二)教材分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通过小丑合并气球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白,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在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给出加法算式3+1=4,介绍加号和算式读法。5以内的加法教材呈现了计算3+2的多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第一种方法是“点数”,第二种是在一个加数的基础上接着数;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数的组成知识算出得数。 (三)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操作、演示,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问题解决: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与他人交流。 (4)情感态度: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三、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法设计:创设情境与引导探究 (二)学法设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与媒体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3.教学环境:有多媒体的教室 (二)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策略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课件出示动画:

情景1:池塘里游来2只小蝌蚪,又游来1只,合起来是3只小蝌蚪。

情景2:电线杆上有2只小燕子,又飞来2只小燕子,合起来有4只小燕子。 情景3:停车场里停了4辆车,又开来1辆,合起来是5辆车。 情景4:原来有3个柿子,又拿来2个,合起来有5个柿子。) (让学生选择一个情景反复说) 2.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3枝铅笔,再拿出1枝铅笔,合起来是4枝铅笔。把你摆的过程和同桌说一说吗。

(2)画一画

通过画图来表示合并的意思。

【设计意图:一年级孩子喜欢动画,通过动画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1.引题: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了解到两只小蝌蚪,又游来一只小蝌蚪,它们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两只小蝌蚪,又游来一只小蝌蚪,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但鼓励学生用数的分成来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抓住了低年级直观教学的原则,贴近学生生活,生动而又有趣味,不但通过演示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加法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事情能够用数学表示,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愿意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情景。】

3.深化认识:

和学生一起看剩下的三个情景,看后说一说动画的意思,然后列出算式。 4.发散联想,体会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部分再添上一部分,也要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分散了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多媒体出示:3+2=5,2+2=4,2+1=3。 (3)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摆一摆:

(1)让学生先摆一摆图片,再说说表示的意思。 (2)学生计算,说说怎么算的。 3.完成开火车:

计算对了,火车继续开,计算不对,火车停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摆一摆,互相说一说,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四)奇思妙想:

让学生小动物图像摆一摆,看看能列出多少加法算式,边摆边把算式记录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边摆边记录,在操作中提高能力。】 (五)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让学生有整体认知。】 (六)布置作业:

用2+3=5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把你的小故事画成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推荐第5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 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4以内数的加法。 教具学具

5个圆片,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1-5的数字卡片读书。

3、按顺序填空。

□2□

□□3□5

4、复习数的组成,填□。

□ /

\ 1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看下老师在怎么做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加上手势 ,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板书;加法

2.学习加法算式

(1)通过演示,让学生感知:右手有3个气球,左手有1个气球,合在一起是4个气球。

(2)学生之间交流看到了什么,感受与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老师说明;把两只手中的气球捏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提示:用小圆片表示

(1)由右手和左手气球的数量写出数字3和1.(2)老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同时老师在3和1中间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认、读“+、=”。

(4)老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读加法算式。 3+1=4,读作:3加1等于4 老师范读,同桌互相读,自由读,注意“等于”要读准。 (6)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讨论再抢答

提问;3+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和1合起来) 3+1=4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和1合起来是4)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3、发散思维。

老师引导、启发。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还能用3+1=4来表示呢?

1、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左手有3枝铅笔,右手1只铅笔,合起来4枝铅笔 ; ②有3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4个小朋友 ; ③有3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4个同学 ;

④ 我昨天得了3朵小红红,今天得了1朵,两天一共得了4朵小红花,就用3+1=4来表示

2、(再指纸鹤图、小狮子推玩具、把笔放入到笔筒)问:这些图的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作业

完成练习五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加法

3+1=4

读作:3加1等于4

推荐第6篇: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书上P16例1连续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

3、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流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63+29

34+58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看看是谁呀?

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挂图。

世界上这几类动物数以万计,我们国家目前也发现了其中的许多种,大家想不想了解这几类动物在中国的存在情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简单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师:在这其中每类中都有我国特有的物种,你说出一两种吗?(如大熊猫),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特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种数。(出示第16页特有种数表)

3、教学例1。

1)、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该怎样列式? 4)、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5)、学生汇报算法。 98+25=123 98 + 25=123 个位:8加5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

十位:9加2得11,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得12,这时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

百位:因为十位满十,所以向百位进1,百位就写1。 (2)与复习题63+29比较,有什么区别?

4、练习(书上第16页的做一做。)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应该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书上第17页第3题、第4题。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推荐第7篇:一年级《10以内加法表》教学设计

一年级《10以内加法表》教学设计

(2008-10-17 19:36:21) 转载 标签:

杂谈

预设目标:

1、

经历整理10以内的加法算式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算式的过程。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由学生自己编制的加法表。

3、

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 重点难点:

按一定的规律排列10以内的加法算式 教学准备:

10以内加法口算卡片、12×11的表格一张,彩色粉笔 教学流程:

一、

口算:看题直接说得数(口算卡片)

说出这些口算题的共同特点:(加法题) 回忆学过了多少加法题呀?

二、

新课:

(一)编制加法表

我们学过了得数是0、

1、

2、

3、

4、

5、

6、

7、

8、

9、10的加法,那就请大家帮老师把这

些加法算式搜集起来,整理之后制成一张加法表吧。

1、得数10的算式有哪些?怎么才能知道没缺也没重复呢?你这么排列有什么规律?

2、得数是9的算式有哪些?按照刚才的规律怎么排列?

3、得数是

8、7的算式呢?

4、猜一猜得数是3的算式有几个,试着排一下。

5、得数是6的呢?

6、可不可以不用老师提醒,你们能把剩下的空格填完吗?

(二)观察加法表

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编的加法表吧,多漂亮呀。

1、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2、竖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3、斜着看呢?

(三)与教材上的加法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今天我们整理了10以内的加法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己编制了一张这么漂亮的加法表。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经历这样的搜集、整理、汇总的过程,只要掌握的方法,就会把枯燥的数据变成我们手中漂亮的图画。

教学反思:

在孩子们的求学阶段,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要让他们感到生活是幸福的,那么首先必须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这节课我看到的是学生兴奋地操作着,认真地思索着,积极地交流着;我看到的是学生在享受着课堂,享受着学习;我看到的是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迟迟不离开座位,看到的是他们对学习的欲罢不能!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把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己去感悟加法表中横着、竖着、斜着的规律。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知识的能力,注重的是一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始终贯穿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成功地探索,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大大增强,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从情感体验,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诸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推荐第8篇:一年级上册 《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1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算理,优化算法,提高计算能力。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能从不同角度发现规律。渗透分类、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

3.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

1、表格整理的过程。

2、算法的梳理。

教学难点:算法的梳理。

教具、学具准备:20以内的进位加法磁片、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进行采摘比赛,我们快去看一看!瞧!小白兔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谁来列式?小松鼠呢?看,还有谁呀?那他摘了多少个呢?(师板书)

师:看,这几道算式的和都大于10。这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复习算法,引出凑十

师指算式:刚才你们算的那么快,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说计算方法(师板书)

师:原来你们用了凑十法,看来凑十法可以让计算变得更简单。要想更好地应用凑十法,必须熟练掌握和是十的计算。那和是十的算式有哪些呢?谁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它都找出来? 生答。

师小结:和是十的算式是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咱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复习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 2.回顾课本,找知识点

师:这一单元都包括了哪些内容?看,老师把课本搬到了屏幕上,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找找看!请看!

师引导:首先我们学习了九十几.......在黑板的左边贴出知识点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 3.整理加法表 (1)9+几

师:咱就先从9+几开始复习!

想一想,在这一单元中学习的9+几的算式有哪些呢? 生说

师:你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找的吗? 师:既然找9+几的算式,那第一个加数就都是9,第二个加数呢,从2开始一个比一个大1.师:用这样的方法找,就能像他这样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一次性都找出来。 (2)8+几

师:你能用这个方法,找出8+几的所有进位加法算式吗? 想一想,一起告诉我!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答:

师小结:你们都是按第一个加数不变,都是8。第二个加数从3开始,每次多1的方法来找的吗?

看来这个方法真不错。 (3)7+几

师:刚才我们整理了9+几和8+几的算式,接下来应该找几+几的算式了? 生答:7+几

师:7+几的算式,谁排第一个? 生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从7+3开始找真是一个好办法! 师:谁排第二个呢?知道的同学可以直接站起来抢答。第三呢?.师:接下来,我们应该整理几+几的算式了?这一排呢?然后呢?......师:一起来数一数,9+几的算式一共有几道,8+几的算式呢,7+几呢。 照这样的规律往下推,6+几的算式应该有几道?5+几呢......(4)学生填写剩下的算式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剩下的算式填出来吗? 生:能

师:老师课前已经把这张表格放在你的桌洞里,请拿出来! 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填的又快又好? 生填

(5)展示交流,完善黑板

师:我们来看他填的表格,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 生介绍

你们填的和他的一样吗?

师:老师把你们填的结果放到黑板上。

师:你们真能干!把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都找出来了。这些算式你都会计算吗? 4.梳理算法

(师指9+5)师:谁来说一说?9+8呢?

师:看来,咱们在计算9+几时,都是把9凑成10,请9+1来帮忙.师:计算8+几时,会请谁来帮忙? 生答:

(师指8+5)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

师:除了把8凑成10,还可以把谁凑成10?

师:对,既可以把8凑成10,也可以把5凑成10。 师:计算7+几呢?谁来说一说?......师:还可以......师:这些算式我们都可以用凑十法(出示)来计算,既可以把第一个加数凑成十,也可以把第二个加数凑成十。

师:指8+9,你是怎样计算8+9的?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答。

师:对我们还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算8+9时,可以想9+8 师:看,8+9这个算式,第1个加数小,第二个加数大,像这样小数加大数的算式,还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出示交换加数) 师:这一列,有没有像8+9这样,小数加大数的算式? 师指7+8,算7+8时,还可以怎样算?

师指:这些算式中,还有哪些是小数加大数的情况? 和同桌一起找一找,好吗? 学生汇报,贴出算式。

师小结:看!这些算式都是小数加大数,我们既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前面的算式来计算。计算时,同学们可以灵活选择,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就用哪种方法。 5.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师:大家看,经过我们的努力,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被我们整理成了一幅这样的表格。现在来欣赏一下我们的作品,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1)竖着观察

师:先看第一列,谁来说一说?

预设1生: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 师:结果呢?我们来快速地算一算?谁来说一说?结果是多少?算的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2:生答结果一个比一个大1 师:是不是这样,我们来快速地算一算,我们看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它的结果.....第二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第3列呢?

师小结:对,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1,和也增加1。 (2)横着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竖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横着看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预设生1:第一行都等于11,

师:是不是这样?我们任意找两个算一算,真的都等于11。 师:看!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和...预设2:生: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少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 师:对,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少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那结果呢? 生:都等于11 师:其他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任选一行算一算。 师小结:看来横着看,都有这样的规律。 边指边说

师:一个加数多1,另一个加数少1,和不变。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师:还可以斜着看

师:想不到这张表格竟然藏着这么多规律! 6.回顾小结:

师:请看屏幕,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在十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百以内加减法、千以内、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对我们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经常练习,牢牢掌握。

三、拓展练习

1.数形结合,计算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1)课件出示表格,和斜排数字十

师:你知道这些十是怎样算出来的吗?这个十是几加几的和,这个十呢? (2)师:对,每个方格里的得数都是横行和竖行上两个数相加的和。 师:这个方格表示几加几的和?这个呢?知道怎么算了吗? 师:老师任意点一个格子,你能快速说出得数吗?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这些格子大家都会算了,那下面的格子呢,一起来看一看!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答。

师:对,以得数是十的格子为分界线,下面这些方格里的得数都比十小,上面的这些方格里的得数都比十大。小小的表格里还蕴含着这样深刻的道理。下面,我让方格里的数都跑出来!

师:看!和是十的格子排成了一条斜线,那和是11的格子呢?......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看课件

师小结:大家看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在我们做这些计算题的过程中,竟然也能形成这么美妙的图案,数学的美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发现。

2.复习解决问题

师:学习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看这道题!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首先应该读题,找一找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不仅要知道给出的信息,还要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再选择用什么方法解答, 谁来说一说。 生答。

这样就完成了吗?

最后还要检查一下,我们做的对不对?

师小结:这三步对我们正确地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可以按这三个步骤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游戏:摘苹果

师:下面让我们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请看:摘苹果,苹果后面躲着几? 师:根据这节课的规律,上面这个苹果后面躲着几?下面这颗苹果后面呢?左边这颗苹果呢?右边呢? 师:看来,大家对这节课的规律掌握的非常熟悉了!这儿还躲着一个算式呢?你知道吗?这儿呢?......师:如果不按这节课的规律,还可以怎样填?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 4.机动,兔子的故事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经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是不是更清楚了?

像这样对于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可以让我们对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们以后,也会用今天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

临沭县教师进修学校 赵 晓 艳 2013.4.16

附小

推荐第9篇: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且提高其10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能力。

2.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具准备:PPT课件,糖果(奖励品); 课型说明: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教师拿出糖果:“看,这是什么”?“对,是糖果,想不想吃呀”?“可是老师只有一个糖果,到底应该给谁呀”?之后教师讲明:每答对一道题目,老师就在其名字后面一个小苹果,最后谁得的苹果多,糖果就奖给谁。

二、复习:

上星期周末,老师上街在路边捡到了几道计算题,现在请你们帮忙计算好不好?

课件逐一出示算式

指明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PPT展示计算过程: 三.新授

1、老师继续往前走,之后进了一家衣服店,又买了2件衣服:

出示衣服图片:外套43元,毛衣29元,。

谁来帮老师算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引导: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一共”应该怎样列式? 指明学生回答并板书:43+29=

师:这是几位数加几位数?要怎样计算?(列竖式)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师:计算时先算什么数位?(个位)

师:个位上是几加几?(3+9=12)

师:12满十没有,应该怎么办呢?

师:个位满十,要进位,我们已经学过了进位加法,但是以前学的都是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刚刚这道题目是几位数加几位数呀?(两位数加两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新学的内容:两位数与两位数进位加法。

继续讲解43+29

师:12应该怎么写?出现了什么情况,师:个位算好之后算什么?(十位)

师:十位上是几加几?该怎么进行呢?展示课件,理解算理。

2、尝试用摆小棒的方法进行计算:

用PPT出示小棒图片,第一排4捆和3根小棒,第二排2捆和9根小棒

师:应该先把哪部分和哪部分合起来?

生:3根和9根合起来,是12根,

师:12根满10根了吗?可不可以抽出10根,捆成1捆?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可以把捆好的一捆和一捆一捆的小棒放在一起了,这个过程就是竖式中的进位。

小结: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师:还剩下几根?(2根)

师:竖式中应该怎么写?

生:进1写2 师:再看看十位上,一共有几捆小棒了?

生:7捆

师:7捆是怎么来的?

生:43中得4捆,29中得2捆,再加上进上去的1捆,4+2+1=7 师:一共是几个数相加?(3个)

师:写竖式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十位上也是3个数相加。

3、在计数器上进行计算: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用计数器来算一算,

看一看。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43?用43加上29,应该在十位上拨几、个位上拨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展示:

师:(指着计数器个的珠子)用计数器这样来表示43+29的结果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出: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师:怎么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向十位进1?

生:应该从个位上拨去10个珠子,在十位上增加一个珠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竖式

PPT出示完整计算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 43加29,个位3加9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 2;十位上4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 所以答案是72 四.以多种形式巩固练习,夺取苹果得到奖励。 五.总结:

用竖式计算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六.布置作业:

推荐第10篇: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加法教学设计

《6和7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用数学》教学设计

刘集中学 李俊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图上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正确口述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会正确的列式计算。

2、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学校正在进行校园课间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观察刘集中学兔子舞集体操

教师:看,小兔子也被这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一起跳了起来。 教师提问:猜一猜一共多少兔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用加法解决一共多少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出示主题图

1、启发提问:你们看这幅图,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最后选出求“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说说图意。“草地上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大括号。(在两部分兔子下面出示大括号,在括号下面写上?认识大括号和问号,理解它们的意思) 提问: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同时用手势表示)“?”表示什么?(表示多少或几)大括号和问号在一起表示: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是多少只?

3、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图意。

4、学写算式。

老师引导:左边有4只小兔子,用几来表示?板书:4。右边有2只小兔子,用几表示?板书:2。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兔子,用什么方法算?板书:4+2=(

)。说明:像这样的题,计算出得数后要写上单位名称,所以在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只”,并用括号括起来。板书:4+2=(

)(只) 学生独立完成图画下面的算式。

集体交流:让学生谈谈算式,说说算式中的

4、

2、6各表示什么。(2)回顾总结:

教师:刚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们从观察这幅图片,提取了不同的数学信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3)练习

课件出示46页做一做图。

学生先自己看图说图意,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老师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三、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十第1题金鱼图。同桌互说图意,交流,然后列式计算。

2、发答题纸,(教师准备好的看图列算式的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并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课件出示物体形状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此题,鼓励同学们思考问题,

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回顾整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教同学唱儿歌

解应用题儿歌

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

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

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

一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

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

第11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算式75+15=90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3) 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2)汇报。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1)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加法交换律,还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验证,你们真了不起!

(2)这个定律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呢?能不能用一些符合表示两个加数,在练习本上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汇报。

(4)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在这些符号表示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A、B在这里可以表示哪些数?

7、游戏。

下面我们来根据加法交换律做个口令的游戏。师:25+65 生:等于65+25

8、完成28页做一做。

9、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算几道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300 ( )+65=( )+35 432+168=( )+( ) 280+( )=( )+( )

2、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a+45=45+b 380+20=30+370 3X60=60X3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 )+( )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49+58=58+49 &+$=$+& 56+40=96(千米) 32+48=48+32 @+#=#+@ 64+59=59+64 a+b=b+a

第12篇: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p51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逐步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体验合作的愉快,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有此基础上掌握笔算的方法。

学习方式:独立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贫困山区的图片),看到这些孩子,你想做些什么?(生随便谈谈)

师:民族小学的同学也像你们一样富有爱心,他们举行了爱心捐赠活动,请看统计表

民族小学五六年级爱心捐赠活动统计表 文具(个) 图书(本) 人民币(元) 五年级 620 680 470 六年级 190 240 480 合计师:看到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让咱们解决什么问题?(生回答)

我们先来解决: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捐赠多少个文具这个问题,谁能说一说怎样列式?板书:620+190

我们行来估计一下:620+190=?(估计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下面请每个同学独立地计算出结果。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梳理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师:老师刚才在看同学们的时,发现了许多算法,如果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在小组交流之前,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如果你在小组中发言,准备怎样讲?

3、小组交流

师:在小组交流时,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几个同学要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发言者提问,每一个同学发言后要对他的方法进行评议。

4、全班交流

5、观察这些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提示:可从这两方面去说:

(1) 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 也可以给这些算法分分类,并说说每种算法的好处。

生先独立地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一共捐赠多少本图书这个问题

8、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想发表一下意见,你们想不想听?同学们想出的这些算法都很有价值,我们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的时候要灵活地选择算法,但是笔算是最基本、最准确的算法,也可以说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这种算法。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笔算。

9、师:老师出了几道题,想请同学们判一判。

420230350

+ 300+480+260

720710610

通过老师做的这份作业,你觉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生自由说一说,说后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

10、用笔算的方法解决一共捐赠多少元人民币。

三、实践应用

1、比比谁聪明

240+3口0 不进位的可填( ),进位的可填()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水和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淘气和笑笑得知这个知识后,开始收集旧电池,一个月后,淘气收集了413个,笑笑收集了387个,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你想提醒大家三位数加三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420230350

+300+480+260

720710610

注意:相同位数要对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大胆改编教材的例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情绪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第13篇:《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加法(2)》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2)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3)使学生初步养成“算必讲理”的习惯.重点:合理、灵活的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化计算.难点:合理、灵活运用运算律.2.例、习题的意图

通过教科书P22例3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技巧,掌握运算步骤与格式,规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书写格式.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题,在对比中逐渐摸索出运用运算律的技巧和目的,培养运算能力.补充例2的目的是对上例的加强,让学生能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运用目的,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运用规律.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计算题的训练,还在于加强学生观察、审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读懂运算,搞清算理,另一方面要会发现算式中的内在联系,更合理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例4的教学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加法运算的必要性,特别是方法2的运用充分展示了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补充练习1和课后练习2是为了加强有理数加法运算能力和运算律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补充练习2是有理数绝对值及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强调在结合中凑整、凑相反数原则的运用.补充课后练习3,是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的应用.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本节的难点在于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灵活应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在对比计算过程中发现应用运算律的技巧和规律.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内在规律,有目的性的进行变换,更好地掌握运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引入

回顾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学生通过举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问题1.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适用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本节课的主旨. 联系教科书P22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1)加法交换律的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对不同类型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情况进行计算,应用交换律后,对比其结果是否相同,

(-11)+(+5) (-6)+(-3) (+6)+(-3)

(+11)+(+5) 11/6 +(+11/4) (-5/3)+(+4/3) (-2)+(+10/3) (-5/2)+(-1/3)

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得出加法交换律,尝试用字母表示规律.感受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2)加法结合律的探讨:应用上述方式对加法结合律给予验证.让学生尝试利用数轴对结论给予验证,使学生明确在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后,有要意识的用所学知识加以证明,保证结论的准确性、普遍性.

三、例题讲解

例1 教科书P22例3 例2 计算:(-2.48)+(+4.33)+(-7.52)+(-4.33) (-10) 分析:教师可尝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对比简易程度,进而通过对比运算总结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技巧.(1) 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结合相加,减少异号相加,降低难度.(2) 有互为相反数的,可先结合相加.(3) 能凑整的数结合相加.教师要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以便更好的运用运算技巧.例3(-5/2)+{(-5/3)+〔(-2)+(+10/3)〕}

分析:这题算式较长,而且含有多重括号,较为复杂.在解题时,仍按“一看、二套、三运算”的步骤来进行.一看:要认真审题,抓住算式特征.(本题是带有多重括号的多个有理数相加)

二套:套用相加运算顺序,一般是从左向右,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三运算:按照加法运算法则运算,必须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绝对值.注:讲解时仍需细化步骤,并加强异分母分数相加.例4.教科书P24例4 分析:重点放在方法2的讲解上,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体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的简洁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体验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技巧性和必要性.通过本题继续强化应有理数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一表示,二计算,三分析)

四、课堂练习:

1.教科书P23练习

1、2 2.补充练习

(1)计算(1/4)+{〔(-25/8)+(+1/2)〕+(-23/4)

(2)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负整数的和等于 ;绝对值小于10的所有整数的和等于 ;

分析:本题一是考查学生对绝对值及整数概念的理解,绝对值小于10的负整数有 -9,-8,-7,-6,-5,-4,-3,-2,-1.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有-9,-8,-7,-6,-5,-4,-3,-2,-1.0,1,2,3,4,5,6,7,8,9.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凑整、和凑相反数的结合方式.

五、课后练习:

1.教科书P29第2题P31第

2、

9、10题.2.补充:计算:(-0.8)+(+1.2)+(-0.6)+(-2.4)

(0.5)2(35714(912)9.7527

12) )(15.5)(16)(5(+8)+(-32)+(-8)+(+32)

(+12.268)+(-0.379)+(-0.268)+(-0.621)

3.补充:8筐白菜,以每筐29千克为标准,超过的质量记为正数,不足的质量记为负数,称重记录如下+1,-3,-1,+1,-2,-2,-3.(1) 这8筐白菜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 (2) 总重量是多少?

第14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17页: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非常有益健康的运动,老师星期六准备骑自行车去郊游,在途中我遇到一些问题,想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 3+6 8+5 46+32 37+59 同学们通过了老师的考验,咱们一起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1、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师板书。)

40+56 56+40

2、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得数相等吗?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问:这个猜想正确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是不是可以举更多的例子验证一下。

5、学生分小组验证,并汇报。

6、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真厉害,你能给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

7、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咱们用汉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只有我们中国小朋友能看懂,怎样表示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含有符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其他国家的同学都能看懂。

8、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符号或字母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使学生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的表示“加法交换律”。

三、方法应用

1、游戏:对口令

师:45+68等于„„(生:68+45)

指名一学生与全班对口令、同桌对口令进行练习。

2、完成课本“做一做”。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9页练习五第

2、3题。

六、板书设计

老师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老师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第1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出去旅行时我们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李叔叔这次旅行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演示 情景图

2、师:你从这幅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生2: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3: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记录着路程,时间和速度。 …

3、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1、师: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答?

2、学生自主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学生思考回答。

6、教师小结: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是用加法计算。这两个算式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

7、学生讨论交流。

8、指名回答。

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56=56+40

(二)概括规律

1、师:你们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学生举例,汇报。教师板书

2、师:请观察这几组算式,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肯定)教师选择性板书。

3、课件出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三)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刚才同学们举了一些加法交换律的等式,那你们还能在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继续举例子。

2、师:同学们,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不能)想一想,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些等式都能概括出来。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呢?

5、师:刚才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请看老师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 课件演示:甲数 + 乙数 = 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6、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7、学生齐读 a + b = b + a

(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喜欢。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1、火眼金睛

250 + 80 = 80 +_ _ + 65 = _ + 36 300+600 =_+_ ■ +_ = ★ +_ 16 +a = _+ _ 153+_ = 57 + _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的打“√”,错的打“×”。(1)甲+乙=乙=甲 ( ) (2)254+100=154+200 ( ) (3)45×9=9×45 ( )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3题。

5、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

12 + 49 + 8

12 + 8 + 49

6、怎样算简便。

23 + 69 + 17 36 +17-16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孙耿镇中心小学 路海英

一、说教材

我所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学习并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和推理能力。

过程和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变革。

为了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植树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和贴近的生活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不觉得陌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并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先引导学生走入植树的情景,让学生解决植树情境中的问题,并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用两种方法解答;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说一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学生这时的感受还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仅仅通过3组算式得出来的规律,还不具有普遍性。教师这时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使加法交换律的发现,以至到抽象出定律的过程,都真实的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索加法交换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把那种童稚而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四)教给学生探索数学的方法,遵循发现——验证——应用这一教学主线。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遵循先引导观察,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孙耿中心小学

路海英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第16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7-19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取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师小结信息,引入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求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师: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该怎样列算式。你们能列出口头算式并算出结果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口述汇报,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56+40=96(千米) 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午骑的40千米。

师:同样的一副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他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50+40=40+56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3) 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甲数。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5)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6+ 100=( )+b 47+( )=126+( ) m+( )=72+( ) 13+24=( )+( )

二 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О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О 45+(25+13) (36+18)+22 О 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

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____) (57+c)+d=57+( + )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 (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n+50)=(60+a)+50 (6)b+900=900+b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

例2: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第17篇:加法估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

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夏前利

223951

【教材简解】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连加笔算、简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将估算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熟悉的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中,来学习估算, “体验估算在某些情境中的便捷性”,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习用“≈”表示估计的结果。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学会估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估算的结果时,体验不同的人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能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3.情感与态度: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在经历猜测估数、验证比较等过程,体验数学就在身边、非常简单;同时在学习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估算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帮老师购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应用,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设计思路】

加法估算这一课时,主要是教学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教材提供了电话机、电饭煲、自行车等日常生活的直观图及其价格,因为这些物品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学生很容易估算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能很轻松地掌握估算的方法。教学这一课时,我才用由扶到放的设计意图,先根据教材中的已知信息提出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再鼓励学生利用例题中的已知信息“任意选购两件商品,并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估算活动,并且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体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估算: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 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师:(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

二、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

3、49

2、69

5、20

7、8

13、58

9、90

4、29

6、40

7、39

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 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 3.想想做做 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 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 498+344 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 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示想想做做 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 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 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6、想想做做 第6题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 (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设计意图】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四、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是不是满意?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探讨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回忆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可以反馈学习情况,而且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学习的情感。

第18篇:整数加法教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119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训练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探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的结论。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限时口算,训练思维。(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初步探索。

1、出示25+16+75和1.5+3.8+6.2两道加法计算题,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说说是如何计算的?运用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2、回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加法,还可以推广到小数加法,那么,这个运算定律是否对分数加法也适用呢?

三、“观察体验、总结规律”。

(一)、观察体验、揭示课题。

1、小强做作业时,碰到了两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咱们能帮小强解决吗? 出示3/7+2/5( )2/5+3/7 和(2/3+1/4)+3/4( )2/3+(1/4+3/4),让学生不计算,先猜想一下在括号里填的什么符号,是怎么想的?

2、揭示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二):探索新知,总结规律。

1、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2、说说自己的想法,第2题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3、从上面两组算式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组交流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做精讲点拨。

(三):结论应用,加深理解。

1、用简便方法计算:2/5+1/3+3/5

1/4+1/3+1/4+2/3

2、说说在计算中运用了什么定律,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四)、实践应用,完善新知。

1、完成做一做1题。教师提问: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课件出示)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3.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伯伯修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3/10千米,第二天修了2/7千米,还剩7/10千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思维拓展。

1、这节课我们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计算这道题吗:8/9-(1/5-1/9),

第19篇:《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进位加法

主备人:刘长荣

第二课时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2015年9月28日

第20篇: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东陵区(浑南新区)嘉华学校

张艳丽

2012-9-27

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知识竞赛中得分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 (20 分钟以上 ) 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根据这个情况本节课的设计就采取了第二种方案。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于新的教学方法还不太熟悉,在新时期下,学习过程更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掌握一些定式的法则,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又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小组讨论就是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小组讨论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设定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的放矢,而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教材的阅读,对于教材内容没有新鲜感,所以这时我从问题入手,举出一个看似搞笑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知识竞赛中小组得分的计算,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重点与难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类比小学阶段学习的加法,比较其中的差别,注重不同点的教学,即异号两数相加时的绝对值相减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设置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某次数学竞赛,有三种参赛队,比赛规则规定,每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一题扣4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最后得了冠军的队一道题都没答,而第二名还答对了三道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请设计一个具体情况,使这种情况合理符合题意。

问题出来之后请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每个组的答案可能不一致,比如说第二名可以是答对三题但答错了五道题,那么得分就是-8分,而第三名可以是答错了一题,一个也没答对。然后由学生给出计算过程,即(+12)+(-20)=-8分,也可以有其它举例。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一些知识,比如绝对值等,以上面的问题为例,来不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得分情况: (1)答错3题时:

(-4)+(-4)+(-4)=-12分 (2)答对5题时: 4+4+4+4+4=20分

(3)答对3题,答错5题时,

答对的3题与答错的3题抵消为0,剩下的两个答错题得分为-8,即12+(-20)=-8 由学生讨论其它情形的得分情况及计算方法。 总结:先确定得分是正还是负的,再考虑绝续值。 法则得出: 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法则解决问题

例1(教科书的例1)

解:(1)(-10)+(-1)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10+1)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1 (2)180+(-10)(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180-10) (和取正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170 (3)5+(-5)

=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0+(-2)

=-2(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1.计算下列算式 ,先判断正负说理由,再计算绝对值。(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总结:给以上各题分类,即同号还是异号,再选择法则的相应内容去解决问题。

强调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的确定及绝对值的确定。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基础练习:

教材36页知识技能1.计算

(1)(-8)+(-9); (2)(-17)+21; (3)(-12)+25 (4)45+(-23);

(5)-45+23; (6)(-29)+(-31); (7) (-39)+(-45); (8)(-28)+37; (9)(-13)+0 通过计算学生总结法则哪部分的应用最易出错,从而提示学生注重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的确定及绝对值的确定。 教材第

2、3题自己完成

数学理解中设计-4+3的情境,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多种,比如气温的变化,得分的变化,水位的变化等。

2、提升练习

1.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2.已知如图:

那么a+b ______0;

a

0

b

五、教学反思:

本节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紧跟教学改革的脚步,把培养学生能力做为主要内容,同时注重合做交流,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同进也兼顾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加法法则,类比有理数范围的加法和小学阶段的加法的区别,并能用法则进行计算。

《一年级加法教学设计.doc》
一年级加法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