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教学心得体会

2020-10-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以学生为本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郭安仁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上次全院师德师风动员大会上,我认真听了一些教师的演讲,我为他们的事迹而感动,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默默地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通过这次大会,我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决心在太阳底下这个最光辉的职业中,“正人先正已”、“打铁先要自身硬”,学而不厌、勇于创新、认真执教、爱岗敬业,和广大教师一起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其实要把一堂课上好并非易事。已故的北师大校长陈垣曾感慨,自己研究数月的成果有时还不够一堂课来讲。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讲了多年的中国新闻史,史实早已烂熟于胸,但每次上课前依然会认真准备两个小时,增加最新的发现与感想。为了考证民国初年黄远生被害的真相,他去美国访问时曾专门到旧金山;为了了解邵飘萍在日本的流亡生活,他也曾到日本查寻,力争接近历史的真实。研究成果放到教学中,更令学生耳目一新。

现在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对于一些老师来讲,课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而且在有的学校,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课时,课时却不能折算成科研。讲课凑合了事,误人子弟,受害的是国家的未来。

说到底,学生才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潜心科研并没有错,学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也没有错,但让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坐职称的冷板凳,这让人心寒。所以,有人建议要像鼓励科研一样鼓励教师上讲台,可以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选择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

桃李满天下,薪尽火相传,对于教师,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教育的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蓝天!

推荐第2篇:以学生为本

新时代新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

摘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所以开展任何工作都应该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理念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管理活动的主要思想,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在高校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了高等院校管理中应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理念;高效管理;应用

从目前高校管理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都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中,管理人员必须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开展管理活动,做到全面培养人才,同时还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管理的作用。

一、“以学生为本”理念概述

“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主要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就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促进全体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教学管理,在工作中将“以人为本”作理念作为管理的主线,并开展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管理活动时,应该根据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融入这一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眼于德的要求、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要求,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等方面,既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是应该在第二课堂上下功夫,在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帮困助学、权益维护等,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具体困难上做文章,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需要人才。

二、高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高等教育恢复之初,主要利用传统教育方式来开展教学以及管理活动,虽然这种教育方式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条件,并且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传统教育是依附于农业文明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主要倡导的是“师道尊严”,重点强调“传”与“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评判好学生也就自然以听话、能够复述教师所教内容为主要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现代教育阶段,教育存在的

主要背景就是信息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现阶段高校师生的关系来看,部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属于相对陈旧的。这种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方式反应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就应该以个性化管理为主,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该尽量以学生的利益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能够满足学生对自我实现的要求。

在高校管理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将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让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够体现出来,在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以后,就能够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在高校的管理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

(三)在高校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符合市场规律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地区间交流的增多,市场化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从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等学校的教育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来运行。学校要想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站住脚,就必须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整个教育管理工作都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教育管理中融入高质量的服务和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来满足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求。

(四)“以学生为本”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以学生为本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将学生作为所有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而学生正是所有教育活动开展中心和被培养的主要对象,所以学校开展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将学生作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改革以及完善过程中所做的所有工作也都应该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一基本理念来开展。

(五)“以学生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重要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和尊重学生,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尽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必须应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确保这一理念的准确落实,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措施

通过以上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阐述,以及对高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的探讨可以看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满足更好的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那么,以下就提出几点在高校管理中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来进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定的,所以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将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来开展和完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取得的成果能够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二)良好的素质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政治和学风问题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要完善的两大问题,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良好的学风,才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时,高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均衡性,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能够放松精神,正确的对待和转化压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思维已经基本成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培养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既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的教育。

(三)大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宽松,课余时间较多,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可以尽可能的利用课下时间,来合理的安排一些课程,例如学习指导、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帮困助学、权益维护等课外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基本都属于课外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接触到,为了更好的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应该适当的增加这类课外内容。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调查学生的近况,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校的工作人员也应该集思广益,不断探索如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能够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的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倡学校在培养人才时,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多层次的人才。在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时,应该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作为学校管理中心。也就是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权利,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权利。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当学生提出合理的需求时,校方能够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在培养学生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

总结: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能够体现在方方面面,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该了解“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本质含义,同时还应该不断探索这一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管理工作,进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夏.浅析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家教世界,2013(3).

[2] 石蕊.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3(1).

[3] 孙国栋.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J].改革与开放,2013

(1).

[4] 李克; 吴立忠.民主与法治相互作用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1)

[5] 邱爱午.基于和谐视角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

[6] 温斌; 胡婧超; 张增水.基于“学生为本”理念的高职学生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3(9).

[7] 于玲.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J].科技信息,2013(4).

[8] 夏韩辉; 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4).

[9] 郝学武.“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2

(9).

[10] 田甜.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借鉴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2012(3).

[11] 王晓勇.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12] 贾文婷.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困境解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3)

推荐第3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简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

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各级学校都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能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做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客观现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被教育过的人和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认识偏颇、情绪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或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

情况分析:简单地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可以归结为学校内有各种利益诉求:校长的、教师的、学生的,传统教育我们总能千方百计的满足各种利益诉求,唯独漠视学生的利益诉求;与强大的自然和社会相比,个体总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微不足道,多次的诉求不果,造成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走向诉求的反面——强求;另一种就是妥协,强求和妥协都不是民主教育的结果,不是符合学生发展的结果。

得出结论:所以在学校构建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已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符合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从根本上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更加注重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人本观念。

主要理念: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就是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确立学生的 1

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并符合社会发展,牢记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每一个老师看重、热爱、欣赏、宽容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被看重、被信任、被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当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与自己有同样尊严、有同样人格的人时。就会看重学生,善待学生,信任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更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时代新人的保证。

具体做法:介于以上原因,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路上,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了如下具体做法:

第一课

新生入学心理教育课----激发动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表现出的首要行为特征是学习动机缺失,兴趣发生转移,出现厌学情绪。在我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中,有40.8%的学生都有这种倾向。由于我校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学毕业生,其中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占50%左右,由于社会家长的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心理较重。

所以,新生入学第一课的心理教育课就是激发学习动机课。毋庸臵疑,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毅力和耐心。但一切事物是相对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产生兴趣,就会不怕苦,反而以苦为乐。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我们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学习目的培养上,开展理想教育,尝试报恩教育,教育学生以刻苦学习来改变自我命运,以优异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导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我加压,自觉发展。

第二课

阶段学习后心理辅导课-----强化成功。

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两到三次阶段总结会,对在阶段学习管理中出现的进步的孩子鼓励表扬,争取在阶段分析中发现每个孩子阶段性的进步,成功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给学生以愉悦的刺激。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尽力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对获得成功的学生,哪怕是些许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心理系统,促其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

第三课

发现自我的心理辅导课----自我愉悦,立志成才

在心理辅导教程中,我们开设了“发现独一无二的我”这一课,利用班会课要求班主任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然后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如果奋斗目标适当,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奋斗过程的快乐,也会体验到目标实现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我愉悦程度,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日常课

在平时的心理辅导教育课上,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常规的教育: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采取积极的态度化解心理负面影响。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是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学生,所以,要求班主任建立帮扶档案,要经常找这些学生交心、谈心,教育他们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问候和关爱父母,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父母沟通,同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给家长讲授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学生、家长两方面的努力交流,积极化解留在学生心里的积怨,使之能够正确对待父母的决定,从而消除其心理中的负面情绪。

2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对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在渴望与师长、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开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的心理教育课,帮助学生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要求各班主任特别要对部分患得患失、喜怒无常、

经常情绪不稳定,或内向封闭,或暴躁易怒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控制不良情绪,防止心境长期压抑而形成心理障碍。

3、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和生理保健知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班主任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调节,避免出现诸如早恋、自闭等症状的青春期综合症。利用班会、讲座、板报等进行宣传,使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传授一些生理保健知识,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同时正确讨论男女同学应该在交往中注意的尺度,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

4、提倡班级学生写心理成长日记,这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一直采用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将一周在校学习生活的烦恼、喜悦记录下来,允许学生随心所欲的写,不做硬性规定。班主任应该有针对性的在日记中与学生对所述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对于学生所提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班主任应经过充分准备后利用班会课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和沟通,提倡畅所欲言。 总结体会: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中的人必然要形成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校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促进工作效率。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从而能积极投入学习。 总之,只有这种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实施,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博大的胸怀;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平和的心态;帮助学生构建一些哲学理念;帮助学生构建一套知识分子人格;帮助学生养护好千差万别的个性;帮助学生养护一个健康的心灵。

推荐第4篇: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及时的给予学生“福利”

发表时间:2012-10-11 13:06:00

日志内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班级是由学生做成的。人是社会的根本。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取决于学生的集体表现。那要看这样的一个班级,班主任如何管理。所以,在此倡导一下《以生为本,及时的给予学生“福利”》的想法。

“福利”就是一句话。我们老师想一想,自己每天说没说过赞美学生的话。我们是不是有点吝啬自己的话,甚至有时会想,说不说都一样。其实不然,我们知道自己在做工作的时候都希望做好,领导在开会的时候都会说:哪个班的做的怎么怎么样。这样其实就是在表扬这个班的班主任。学生也是这样,每个学生其实都想表现的最好,只不过因为个体差异的不同,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眼里只有那些优等生,其实我们的眼光更多的要放在中等偏差的学生身上,哪怕是小小的赞美,这个学生,也会开心一天。

“福利”就是一个手势。我们在教学时,常常会倡导使用肢体语言,又在提倡使用肢体语言会是如何的好。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甚至是自觉地帮老师做点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可以说句谢谢的话语,还可以摸摸学生的头。表示老师对自己的赞美,老师在夸我做的好。一个小小的动作,会觉得这个老师和好相处,于是会时时在你面前表现,为的只是老师小小的动作。

“福利”就是一颗星星。我在教学的时候,每节课上完,我总是会对表现突出的,或者是有一点点进步的学生,在他们的书上画上一颗小星星,等到攒满10颗小星星的时候,就会和我换一个本子。这样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节课都要挣着上台表演。这就是一颗星星的魅力。

“福利”就是一张奖状。每学期结束学校总会给每个班一定的名额,选三好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等等。这也是学生的一种福利,这也是学生一学期表现得来的成果。这种福利,涉及到了每一个学生,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福利,学生怎不欣喜。

如此可见,“福利”是一种教学手段,能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福利”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适当的“福利”会让你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推荐第5篇: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课堂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在上课睡觉是老师太闷还是学生太困?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我的课堂有学生睡觉,我一定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么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要么是我们管理不严格,这都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背道而驰,肯定不是一节好课。难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课堂?难道这就是我们未来接班人的模样?显然不是。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完全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努力解放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的每一个教学常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应该围绕我们的学生来设计,来开展。我们要把学生当人,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天性,要尊重学生生命的需求。我们还要给予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调动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老师的精力用在有效地指导学生上;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试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提问时,我有意将最简单的问题让学习最差的学生回答出来,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将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挑战的快乐。在我的班级里,我能熟练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知道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经常夸奖一下他们的进步,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受重视的地位,从而不断进步。有时候,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语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学生一辈子。

现在,我在教学上采用课前预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精心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效还不错呢。

推荐第6篇: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为国育人

————罗书记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梁咏梅

2012年9月25日下午5点在西路小学阶梯教室认真聆听了教育局党委书记罗书琴的

一、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的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需要有爱心

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俺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的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需要耐心

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

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当教师让我变成了一个更有爱心的人。当初实在不认为教书是一件让我感兴趣的事情,也并不认为它有任何伟大之处。而我却依然能沉下心来工作,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喜欢孩子丰富而纯净的内心世界,他们使我觉得我可以活在他们充满真、善、美的天地里。而且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久便让我对他们的喜欢越发深沉。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终身奋斗的目标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教好,使学生获得发展。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努力尝试和运用,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我们是教育人,对于我们来说,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饭碗,更是激情,是责任,是使命。我们要有志向,有爱心,有责任感,会倾听别人说话,要像“疯子”一样充满激情,要多读经典书籍,要有纪律,会欣赏,能宽容,能表达。每天、每时、每事都做到“松静匀乐”,充满激情,在身心愉悦中,在激情四射中,做好我们的工作,走好我们的人生。

推荐第7篇:聚焦课堂以学生为本

聚焦课堂,以学生为本

——语文组观课有感

罗志远

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教师参加了“862”全员培训。积极、深入地开展观课、评课、上课的研讨活动。为我校“深化课改,聚焦课堂,提升能力”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近两周,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观赏了《石缝里的生命》、《清塘荷韵》两堂课,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非浅。

《石缝间的生命》这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特点,较好地贯彻了《两纲》,渗透了生命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进入文本、沉浸文本,最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归纳起来,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一、紧扣文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命。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全文,学生找到了“刚强不屈、顽强、倔强”等词语。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找出“倔强”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了三次,对学生细读文本感悟中心的学习方式起到了强化作用。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和寻找重点句段活动为主,但学生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熟悉、浸润,慢慢走进文本,使学生感悟到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

老师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深知要使学生真正“悟道”,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少的。整堂课的教学,老师不仅初步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也指明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珍惜。教师在课堂上有机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诵读、引导、多媒体演示、音乐渲染、联系已知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朗读引领,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

这堂课中,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环节。老师范读,带领学生在音乐声中感悟生命的顽强和可贵。在找到“小草松柏的倔强、蒲公英的柔中有刚”的具体体现的句子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这些植物的“倔强”。这时候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最好的理解,一切分析和讲解都变得多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 她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真情。她给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读写结合,体验真情,让学生的情感更好地抒发。教师抓住一个“情”字,通过不同的朗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大问题引领全文的教学,恰到好处。老师饱含激情,倾情的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语言讲解的作用。慷慨的陈词,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学生渐入其境,深入其境,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三、赏析词句,体现语文特色

这堂课中有时不经意的点拨体现了一个成熟教师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的教学特点。老师结合学生找到的句子询问“三两片换成几片好不好?”看似随意的一个提问,却运用换词法加深了学生对小草精神的理解,在词语的赏析中,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

在整节课中紧紧扣住生命二字,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议论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领悟语言的深刻性和生动性,特别是对重点词语和句子反复进行咀嚼,细细品位, 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充分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讴歌了生命的顽强与拼搏精神, 在拼搏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杨老师的课的确是一节值得大家欣赏学习的优质课。

不可否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是本课的一大优势,但与此同时,却也成了本课的一大缺点。在教师的强势引导下,学生只能亦步亦趋,自己对文章的思考被剥夺了。整堂课,学生没有出过一个错,没有答错一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歌颂生命主题的文章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学生未能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在寻找句子,还是学生或老师发言的过程中,几乎都看不到有学生动笔圈划或记录,只靠记忆力恐怕很难将一堂课的内容消化。

建议:

希望能多看到一些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看到教师是如何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

《清塘荷韵》选自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高洁、顽强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品味的独特追求。

观示范课《清塘荷韵》后,使我们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课文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推荐第8篇: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孝南高中郭和章 高自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开学一个多月以来,对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我们与其他老师讨论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笔者打算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看法。

一、群力群策,以学设计

首先,增强意识,体现精神。

改革备课方法先改革备课思想,更新观念。笔者认为,教师需增强新课改的意识,要有新课改的具体行动,从自身作起研究课程究竟如何改。把课标的理念容在教学设计之中,从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等各方面体现课标精神,新课程才会得以实施。否则,教师学习课标是一回事,备课又是一回事,教学还是老路子。所以增强新课改的意识,备课时想着新课标,才能让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其次,改变方式,群力群策。

现在教师备课大多数自己的课自己备,备课、上课主要凭自己的经验,备课内容、形式、方法没有多大的改进。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备课本身就是一种教研活动,从备课起就应该改革。笔者以为,教师的合作备课特别重要,靠集体的智慧可以大大提高备课质量。每位教师再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发挥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情况,再进行补充修改,写出每节的个性化的以学定教的教案。写教案的过程恰是对课堂教学筹划的过程、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集体备课就是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等几项工作结合起来了。 再者,以学设计,联系实际。

设计课堂教学,就是设计从怎样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怎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怎样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设计教学情节。把教师让学生“专心听讲”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多动多讲多问”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就是把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例题等基本知识中的句号变成问号,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用有思维容量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用问题解决重点、难点。同时尽可能地多设计些实验,以实验引导,克服说教。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教学设计时让化学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有趣,才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二、胸有成竹,顺水推舟

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教案写好了,走进课堂之前,又备好了思维教案,做到胸有成竹。于是就有了民主开放、鼓励个性、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首先,愉悦教学。

心理专家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心脑清醒,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压抑的心情使人大脑受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如果教师上课精神焕发,充满激情,再会煽情,和学生特别亲近,循循善诱,激励鼓舞学生,学生就爱学、乐意学,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就敢想敢说,就有自信心,就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可能好。

其次, “三不”、“三许”。

“三不”是: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做。“三许”是:一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二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许学生适当讨论,积极商讨。笔者觉得,“三不”、“三许”做到了,学生没有不喜欢化学的。

再者,适时评价。

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括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运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不足。又包括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

还有,灵活求实。

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教学预期不相符的情况时,要以学生的实情作为新的起点,修改教学计划,切忌变着法子往预设的套路上赶,满足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老师要因势利导,探引结合。一方面,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和学生的失误,不要慌张,不要遮掩,要沉着应对,可以让其他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教学曲折,变为教学精彩点;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良好的契机,加强练习,深化目标,学生学习的课堂出现教学意外才是正常的。我们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材的摇篮,就要敢于让课堂成为出错的地点,不怕出错,就怕不出错,更怕错了不改错!

最后,反省探究。

新课改还有的要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笔者商讨,此点重在探究。反思是反省、思考,具有探究性质。以反思课堂效果,反思课前设计在本课的实际运用情况,反思师生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改进等。

总的说来,以学定教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以学习为导向,转变教师行为;以学法为主导,转变教学重点;以学案定教案,转变备课方式。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总起来说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质疑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堂里成为创造型人才!

推荐第9篇: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

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兼顾“既定”与“生成”,“普遍”与“个性”的关系。在班级授课的统一管理模式下,在社会择人机制越来越强的今天,教师的指导与设计要强调“生成”。

因为中学生仍然是未成年人,他们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学习期间,教师负有指导、引导、诱导他们走上人生发展之路的责任,教师有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生活道路和学习生活的责任。尤其是课堂学习生活,教师要着意规划。这种规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瞄准课标的目标要求,要遵循教学规律。

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艺术素养,大都是通过熏陶和体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处境、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艺术体验也会是千差万别的。正如大家常说的一句话那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要再套用“标准化考试”的办法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了。一个很灵验的方法,就是教学过程要“存异”,尊重不同意见。

推荐第10篇:以学生为本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精选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如何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自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为高校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由于一些干部放松了党性修养,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淡漠,导致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一些高校盲目扩张,只重视高校硬件建设,忽视软环境的投入,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一些高校领导在新校区建设大肆收受**,牵扯出**窝案,高校反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高校领导决策缺乏民主,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一些高校机关部门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这些问题,不仅使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也阻碍了高校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问题,高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破解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坚持“四贴近”确保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要确保高校党的群众路线取得实效,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贴近社会,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校内

涵发展。

要贴近学生,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培养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人才,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广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关爱与重视,看到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丰功伟绩,坚定信念跟党走,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硬件条件,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要关心关爱困难学生群体,强化感恩教育,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困难学生群体,为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和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

要贴近教师,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一主要内容。高校党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贴近教师,深入了解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了解教师切身存在的困难,着力解决教师工作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环境,为教职工服务于学校发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管理创造良好条件;了解不同教师专业和科研兴趣,依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组建学科专业团队,增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教师继续深造和培训的需求,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队伍成长提供更高平台;实行民主管理,让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加入到学校建设发展之 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承载起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

要贴近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内涵式发展”这一总体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办学特色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规模、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实现学校科学准确的定位。科学定位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深入调研,把握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明确学校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形式、教育层次、学科门类、专业设置等,要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规定;科学制订发展规划。既要从纵向上看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要从横向上看到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国际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又必须走进基层、走进师生、走进社会,了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学校的良性发展;制订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适时调研,不断修正规划,完善举措,从而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要贴近社会,必须紧紧抓住“服务经济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使命。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推动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力资本的因素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思维最活跃、创新能力强、人力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大学理应走出象牙塔,

进入社会的中心:要深入社会调研人才需求,调节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急需和紧缺专业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鼓励应用教师走进工厂、走进企业,走进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将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容许以文理和基础研究见长的学科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仰望星空”上,促进社会长远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实现,承担起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将高校资源辐射社会,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打破大学围墙,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篇二: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公主岭三中数学组 张鹤 3月份以来来,通过学校委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93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历史,历史事实表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有了新的时代特点。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有些党员面对复杂局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变得不愿做、不敢做、也不善做群众工作,客观上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当前学习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各级广大党政干部应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依托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道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良好作风把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党员,该如何将实践教育与本职岗位工作进行结合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应该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人民服务、使群众得利,党员要真心实意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在解决群众的问题上实实在在使群众得到好处,而不是为了“路线”而搞形式,作为专业教师党员,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注重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行业责任感。

其次要做一名数学教师。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教学工作做的尽善尽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学院和系部交予的任务落到实处。

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学生的诉求,增进通学生之间的感情。党的群众立场是真心为群众着想,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如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适应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课间和课后老师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学习的真实想法。要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尽量抽出时间参与到学生举办的活动中去,如专业竞赛、团体活动等,增进同学生之间的感情。 要充分尊重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平等,紧密的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领导,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最后还应该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教师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当个人利益与学院、系部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教师党员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认真地学习与反思,我深知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一线教师,工作压力没有合理地调节,这些都是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用工作成绩回报党的关怀,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努力

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篇三:2014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0篇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李克强总理的一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 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进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群众

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群众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办公条件的改善、执政环境的优化,现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自认为可以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对话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等等。

尽管这些现象仅存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但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中央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及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及时、相当关键,体现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

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二、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第一”、“群众至上”的原则。

必须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无论是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还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关决策,都要广泛、全面、真实地听取群众意见,并将结果交给群众评判、让群众打分,只要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就坚决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是要各级领导干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送温暖,是要各级领导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百姓

排忧解难。

新时期,新要求,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科学角度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群众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这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新任务,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管任何时代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权力受用于群众之中。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权力就是责任、服务和奉献。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捷径可走,也不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空洞理论。基层干部是党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走“群众路线”的方向正不正、步伐稳不稳、路子宽不宽,关系着民心向背,左右着党群脉动。 要保障“路线”不走样、不走调,必须要提高走“服务路线”的能力,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使群众得利,基层干部要真心实意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切实做到“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 发展都需要群众参与,基层干部要发挥宣传的作用,通过建立党群思想沟通和合理有序反映意见、建议的新平台,把群众组织调动起来。

必须提高走“倾听路线”的能力,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改进党的领导、实现科学执政的最好助推剂,需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怀揣包容之心,倾听不同意见,从牢骚话中找寻“表达意境”,从质疑声中听出“画外之音”,在抨击语里发现“诉求真意”。

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径。 忠心对党、真心为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权、用心干事包涵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做好本职,服务群众。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务群众,要弄清楚群众要我们做什么,能为群众做什么,认识清楚,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篇四: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始终坚持用群众路线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的学习思考,谈几点感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鲜明表达了我们党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认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尊崇,也为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做为机构编制工作者,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要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确保参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政策底线,为县社会经济发展、“五个紫阳”建设提供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深刻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工作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和健全队伍建设的重要桥梁和平台,与基层单位、干部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事关紫阳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工作中必须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了解群众期盼、汇集舆情民意,帮助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体制机 制保障的重要作用。

树立群众观点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干部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站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有效地凝聚各方力量,服务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牢牢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公仆和服务意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认真解决作风上的问题,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努力造福群众,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没有生存空间,才能使机构编制工作接地气、符实情,满足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

切实履职为民是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能的目标追求。全心为基层单位、干部群众谋利益、解决实际问题是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根本追求,也是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必须接地气,紧密联系群众,以真心换真话,以虚心换智慧,加深同干部群众的感情。要把为群众服务贯彻到履行职能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把政策用好、用实、用准。要不断创新方法,提高履职为民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履职实效。

二、准确把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 一是提振精神。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要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精神懈怠、得过且过等问题,进一步提振“精气神”,进一步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意识,形成干事创业、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 二是转变作风。对“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着力解决机构编制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正会风、改文风,进一步减少会议和文件数量;大兴调查

研究之风,深入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调研要常态化机制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更加规范公务支出,坚持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 三是提升能力。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谋划工作、推动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执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对无法满足的机构编制需求,能有理有据有节地做好解释说明;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积极探索破解机构编制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措施。

四是改进工作。突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特点,把“自选动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活动与工作双向促进。要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基层单位、服务对象的监督,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得到群众支持,经得起群众检验,让群众满意。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问题,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成效,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紫阳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三、全力以赴,扎实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坚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机构编制工作两结合、两手抓、两不误。从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出发,及时向党组重要领导汇报请示,主动与其他委领导沟通协调,加强工作的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和组织各个环节的工作,努力做到围绕中心、结合实际、体现特色、突出实效,使教育实践活动与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有机联动,协调推进,把教育实践活动变成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工作前进的新动力。

二是严格把握政策,保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要按

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讲求实效,坚持分类指导,坚持领导带头”的总要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来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既要注意防止走偏过激问题发生,也要防止流于形式问题发生。

三是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督导组的汇报联系,强化对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指导。要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上下联动、同步推进。加强向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和督导组的工作汇报,强化对各科室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指导,在县委督导组的指导帮助下,稳步扎实地把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好、开展好,确保实效。篇五: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3篇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基本执政理念,但是,群众对党的拥护不是天然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把这些任务和责任担当了,党员为民意识才有坚强的落实保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也是衡量党员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要自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三是必须坚持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 工商联作为联系非公经济人士部门,我们要加强与非公经济人士的联系,深入企业了解掌握情况,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诉求,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帮企业解决困难,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三、通过坚持群众路线使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现在党员队伍中存在着与保持纯洁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有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少数党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有的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任。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是有些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淡漠了群众观点,忘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在全党和广大党员中增强群众观点,大力克服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是确保党员纯洁性的重要前提。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2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有了新的论述和要求。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具有新的特点,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和期盼,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道难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并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在新时期做好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党宗旨的体现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贯彻落实党宗旨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只有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改进党工作作风的体现

党的工作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党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精神状态的体现。党的工作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如果不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任其

发展下去,就会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我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深刻地阐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党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立足本职岗位,从我做起,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扎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无形的墙,真正把自身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建成鱼水情,从而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赢得广大群众支持的重要法宝

能否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方式方法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路线。纵观我党的革命历程,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群众问题一般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利益维护这个关键点。我们要做群众合理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善于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入,认真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要做群众之间利益纠纷的公正仲裁者,不偏不倚地解决好群众纠纷,化解好群众矛盾,维护好群众团结;要做与群众摩擦的主动调和者,妥善地处理好生活中与群众产生的摩擦磕碰,既不能与群众争利益,更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服。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既不是冰冷的施舍,也不是满腹牢骚地被动给予,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培养真挚的情感,多向群众表达尊重,做到与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才能真正被群众所接受,受到群众欢迎,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信任、支持和真心爱戴。

四、坚持群众路线要立足自身的本职工作岗位从我做起

坚持群众路线,事关党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但党的工作作风与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从我做起。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们要在本职岗位坚持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理解我党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3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常葆青春的致胜法宝,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该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具体来说,我觉得党员干部可从以下几下方面加强个人修养: 一是要坚定自身的信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体制自信”,我的理解是,我们要更好地注意党的理论和实践路线的传承问题,要有坚定的信念,对党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深受群众欢迎的好作风要很好地传承,群众路线正是如此,需要一以贯之地继承实践下去。 二是思想上要贴近群众。牢记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执政的根本,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记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记住党没有自己的利益,记住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融为一体,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懂得群众的需要、群众的想法,甚而能够做出顺应民心的决定,施行群众乐见的政策。

四是要认真掌握好知识和本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打铁还须自身硬,为群众谋利益需要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质量,进而在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人生价值。

五是要提炼升华群众工作方法。融入到群众中后,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实际情况,我们还要注意归纳、总结、提升,形成基于群众而又高于一般群众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都耕不好,又怎能成为群众的表率,又怎能影响带领群众,所以,做好本职工作是群众路线方面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的最低标准。

七是要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国家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发展还不均衡,远未达到共同富裕,作为党员干部,弘扬奉献精神,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关爱一些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自强自立。

第11篇:以生为本、有效教学

以生为本有效教学

——在“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阶段工作总结会上的发言

南广镇中心小学校:刘宇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接受教导处的安排,由我作为教师代表,对这段时间以来实施“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作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汇报。

一、我的认识

1、学习小组建设是“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为最基本的形式,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实施“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我认为小组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我们“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完善我们的小组建设。

2、导学案的编写是实施“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这段时间的课改实验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依据我们的导学案来进行。所以说,导学案的编写是实施“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我们的导学案是为学生服务的,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导学案的侧重点和着眼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设计几道习题、提出几个问题,它应该有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的策略、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识的指导。我认为一份好的导学案必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真正起到“以问促思”、“解问增能”的作用。

第二,合作交流是导学案的特色,让学生通过互助获取知识,不仅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能够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让学困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找到自信。还可以培养学优生的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必须肩负起本组成员的学习重担,促进他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好同学间的“小老师”。

第三,归纳知识是导学案的精髓,一节新课学完后,有很多个零星的知识点,有多个探究结论,如果不加以归纳整理的话,时间久了,学生就容易遗忘。如果及时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就可以让学生掌握的更好,事半功倍。

第四,课堂检测是导学案的着力点,通过针对性训练,做到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3、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

我们的“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

合作是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真正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多学生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没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极大的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有害无益。所以,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让小组合作取得实效。为此,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4、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催化剂。

这段时间的课改实验证明,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催化剂。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好恰当的评价,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真真正正让学生体验到被人肯定、被人欣赏的快乐,喜欢上我们“尝试教学”模式,喜欢上学习。

二、师生的改变

1、我的改变

说实在的,我不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我以前的教学之所以也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我心中一直记得一句话:“一个老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不敢懈怠。但是,有时候,我确实觉得很累:上课、备课、批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批改作文……忙得团团转,无暇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别说学习了。

自这学期实施“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以来、我突然间感觉轻松了许多,上课说得少了,课后要批改的作业也几乎没有了,一切都在课堂上搞定。就连我以前感到十分头疼的习作批改,也在课堂上由同学们相互评价得到了解决,我完完全全从这些教学琐事中解脱了出来。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反思,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设计我的导学案,效果还蛮好,特别有成就感。

2、学生的改变

我现在教学的班级是期初新接手的,学生们基础较差,特别怕阅读和习作,感觉学语文很难,不喜欢语文。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家长们也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们简直变了个样”!从检测的情况来看,成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我的困惑

在这段时间的课改实验中,我体验到了改革给我带来的轻松和快乐,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现在我最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对更持久的激励,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想,这将是我接下来要多思考,多学习的一个方面。也恳请各位不吝指教。

好了,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总的来说,“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就一定会迎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百花齐放”的明天。谢谢大家!

第12篇: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茂名市第十九中学 彭耀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课改现在已经到了深入推进阶段:一直不断坚持和完善课程标准,继续加大课堂改革,大力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中,我们的崔老师更是一直用心的热情的引领着我们去迎接这一改革的潮流,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掌握了很多新教学理念。我们是非常感激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就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发表一下我的见解,如有不到之处,请同行们多多指正!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求他们:

一、会学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会不会学习?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我们如果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课堂上“老师问多些,学生答多些”这样的层面,学生的学习也还是被动、消极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1、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灵感和问题参与课堂教学;

2、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3、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威力。我们学校近年来招的生源比较少,现在初

一、初二每个班才40人,这样的小班化教学环境很容易开展小组学习,因此我校目前正在搞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验。通过小

1

组协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到《礼仪展风采》时,课前把学生分组,分别查找:握手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着装礼仪、拜访礼仪、待客礼仪、称呼礼仪、见面礼仪,后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好的拓展了课本知识。

二、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友好、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反之,思维会受阻,学习效果差。因此,我们要学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下功夫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可请学生当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知识抢答比赛”、“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每个人都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

2、把课堂生活化。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情况,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如讲到我们的消费者权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食品安全事件”;讲到精神文明建设时,让学生讨论“小悦悦事件”、“雷锋精神”;讲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时,让学生讨论“钓鱼岛事件”,等生活、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2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教”是针对学生们的“学”。我们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我们对自己应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会教

1、能结合教学实际,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能很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记得yun亮老师在上《合作!竞争!》时,他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几个问题和情境,如:一个班级中的同学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班里的小刚想竞选班干部,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应该怎样去竞争?等一系列班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董岸平老师在讲“如何合作”时候,让两个学生拿毛巾蒙着脸体验当盲人,两个学生体验做瘸子,然后让学生们一起合作走到某一目标地。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值得让我们感动和学习。

2、有“师问”转变为“生问”。过去,学生怕问、不会问,学生唯师,唯书。在课堂上,设置学生提问环节。如果学生的问题难到了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3、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改“一言堂”为“众言堂”。

我们学校落后面比较广,因此校长要求我们关注学困生,而且给了硬性指标:平时测验要及格率为80%。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困生提供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如我们可以让小组组员轮流发言,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评价鼓励那些不善于动手和动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你能说,说出来就是进步!”、“你还能说得更好!”、“我知道你能行!”„„。

3

4、坚持正确的价值指引。新课程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引领学生做有道德的公民。

如在讲初二法律《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中,我问:你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多人答的竟然是“金钱”,虽然我心里很不同意,但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通过展示一个通过充满激情的视频播放——叶挺将军《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就这样,我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到一个人的尊严比生命和金钱更重要!

二、创新教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许,应该从我们老师自己开始。江湖不是有传言吗?“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我们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利用教材,创新教学思路: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一教师在设计《学会合理消费》时,用了这样一个视频导入《等咱有钱了》:山珍太腻海味太腥专吃国家保护的,满汉全席开两桌, 吃着一桌 ,看着一桌;劳斯来斯买两辆,开着一辆,拖着一辆;私人别墅两栋,一栋住人,一栋养猪;皮尔卡丹两套,一套窗帘,一套抹布 „„通过这样的幽默诙谐的导入设问:这样的消费合理吗?为什么?很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回归现实生活,激发思维潜能

教学要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在上述的《学会合理消费》设计

4

中,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模拟旅行,根据行程,层层设问:旅游要做什么准备?你会不会在旅游景点买特产或纪念品?参观名人故居时,大家都去买吃的、喝的,你会怎么做?你在吃饭时看大家都在用一次性的筷子,你会怎么做?然后进一步深化问题:你平时是如何使用零花钱的?通过分析、总结自己的消费的经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

3、创造探究条件,引导学生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借鉴“知行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如上教师在组织《学会合理消费》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回顾旅途前后过程,请你总结我们要避免那些不合理消费?树立那些正确的消费观?请制定我们的消费宝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消费宝典。最后,师生交流,制定成班级消费公约,来指导全班同学的消费行为。这样的课,也许消耗的课时多点,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教师的智慧。

最后,我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习得知识扩大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谢谢!

第13篇:以学生为本改革音乐教学随笔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还不尽如人意。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课改教学研究,结合对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以前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以学生为本。

那么音乐教学究竟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应在音乐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着眼于整体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考虑学生需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繁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丰富他们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并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美的感染中受到美的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各要素极其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及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形象的感知和把握等;

2.培养他们的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中,在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性和成功感;

3.培养鉴赏能力。音乐不能只停留在感官愉悦的阶段,还必须有相关知识和文化背大的支徐,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宽广的音乐视野;

4.培养学生创造力。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即兴演奏和演唱、创编表演等,从而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广阔天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第14篇:爱岗敬业 以生为本

爱岗敬业 以生为本

突出特色 注重效果

2010——2011第一学期表彰大会经验材料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我已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几个春秋。回首以往,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自以为是,再到后来的怀疑、探索,一路走来,感慨颇多。在这种努力之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

1.关爱学生,更要关爱学困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的爱是无私的,是真诚的。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对于班级中的学困生来说,教师的爱几乎是吝啬的。因为大多数教师见了这些学困生,不是头疼就是厌烦,更谈不上爱他们了。但是,恰恰是这些学困生,才最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鼓励,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可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

对于学困生而言,耐心的指导比过多的指责更有效果,过多的指责只会让他们更加疏远老师,厌恶学习。而耐心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在学习成绩上有所突破。

2.理清解题思路,注重知识落实

我发现好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强,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审清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以及所要解答的问题。每次做题之前,我先让学生将题目读两遍,理清思路,想出解题方法以后,再动手做,不要盲目的胡做乱做。遇到学生不会做的题,我会一遍又一遍的讲给他们,不厌其烦,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听懂为止。

其次,多收集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因为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每次做完一份试卷,我都会把学生易错的题收集起来,放在一起进行归类 。在每讲完一种类型题后,都留给学生两分钟左右的消化时间,让学生在脑海中,再重新思考一遍,形成对该知识接受及思维的过程,然后再出几个同样类型的题,进行知识巩固。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对此类题目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突出一个“活”字

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减轻教师负担,我尝试了不少方法: “结对子”是我采取的主要方法,通常情况下,我让优生与学困生组成小组,在检查作业时,可以让优生帮助检查,碰到不会的,还可以给他讲解,有时候,学生的语言他们更容易听懂,理解的更快,最后剩下还是不会的,老师再单独去指导。

养成好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做题时细心,做到会做不错,我每天放学前十分钟,给学生出两个计算题,学生着急着要回去,

可是题目做不对就回不去,所以,他们只好很耐心细致的去做了,久而久之,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大大的提高了。

评比法。我充分利用班级学生人数少的优势,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让学生选出班中最好的家庭作业,并在全班进行展示。以此带动作业不认真的同学。表扬的次数多了,班上慢慢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每一次成绩的取得,没有侥幸,只有辛勤的汗水和不断的付出。小学老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是微不足道的,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15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迁就他们,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要从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指出他们缺点错误,多和他们谈心,让学生从灵魂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关爱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直至公正地对待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各类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总之一句话,“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比较适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了健康地学习。

第16篇:浅论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

浅论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

自今年8月份我进入甘工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转眼一个学期马上就结束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在电气工程系领导及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学生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企业急需有理想、有道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高职是培养这类实用性素质人才的基地,学生管理作为高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我觉得学生管理工作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工作中,即“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把学生当作教育主体,让教育服务于学生,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工作能力为主旨的理念。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学院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吴超

2010年12月9日

第17篇:专业标准以学生为本.doc

专业标准以学生为本

这些天来认真的听取了顾老师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并接受了国培的洗礼,感受颇深,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中学阶段英语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是从事中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素养的总和。其中顾老师所提到的《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就学生为本谈谈自己的个人见解。《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也精辟地阐述了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及个性差异。彻底改变“精英教育”,“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在课堂上要尽力创设一种友好的、积极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耐心倾听并理解学生的不连贯、甚至不达意的英文句子,就像母亲倾听婴儿牙牙学语一样;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为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课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有人文精神,关爱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服务意识。新课程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整合到一起,使其形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或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间要建立一种合作共建的教学活动,形成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关系,从而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英语新课程要求“每一个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对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英语新课程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强调其过程性和发展性,那么教师必须突破“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框框,教师要从“主导”的位置过渡到指导的地位,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功能就不再是单一传授知识,不再是单向与学生交流。课程就是一个小社会,就是学生走向世界的生活场所,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进行有灵魂的、有理性的教育,必须确立终身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从而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成为一种事业,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和探索,从而以达到自主发展来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第18篇: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贵州省威宁县哲觉中学 展贵秋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好坏、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能否保障等问题。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新时期继承“尊师爱生”这一中华美德的具体表现,下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师生平等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

什么是平等?平等就是双方或几方之间地位相近,权利、义务、责任相同。由于教师与学生存在知识分配上的不均衡,学生在知识、经验、体能等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实际生活中的师生关系是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关系,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在这一层面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里的平等,是人格的平等。

要追求人格上的平等对待,就要老师们消除“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主动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在话语上多一些关怀、信任,少些冷漠、质疑。特别是学生犯错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话语空间,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不是学生一开口就“遭白眼”或吃了老师们的“闭门羹”;在课堂上,多关注后进生,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特别要从过去关注物质层面的平等转到关注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平等上来,哪怕是老师很平常的一句问候,都会让学生从心底感到温暖,从心里感觉到老师的关注,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二、积极沟通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视觉、文字、符号、电话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交换信息的方法。沟通对教学而言,意味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平等交流,没有交流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而言,一方面,通过沟通,教师可以在“童言无忌”中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自己工作的得失,分清工作的主次;另一方面,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舞台已经结束。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教师要把沟通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沟通的有效方式、渠道,不断提高沟通的水平。一次,我发觉一位同学在学习上已初露锋茫,但却有些沾沾自喜,便借助这个同学的生日之际,送给他一张小小的我自己制作的卡片,上面写着: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位同学慢慢的揣摩出话语中我对他学习进步的肯定和善意、温馨的提示,此后在学习中他更加勤奋,更加谦虚,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总之,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真心唤起学生真情, 要“精诚所至”才能收到“金石为开”的效果。

三、民主博爱是维续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靠民主”是魏书生管理中的一大特色。魏书生在《我靠什么管理》一文中写到:教书也好,当班主任也好,当局长也好,我就靠祖宗留下来的老办法,可以概括为“一小点(注意力体操)和“两大点”(靠民主,靠科学),在他的管理思想中无处不渗透着民主。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要以“民主博爱”来维持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1、教师要树立“教育即服务”的思想。教师要处处尊重学生,时时关爱学生,广施博爱,从学生实际出发,知道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俯下身来为学生做点事,帮助学生作出合适的自我定位,让学生能做点啥就做点啥,进而让学生在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到做事的乐趣,找到成就感,在师生合作中消除对老师的恐惧感和心理方面的压抑,主动接纳教师,并与老师搞好关系,形成老师默默的关爱着学生,学生也深深的眷恋着老师的良好氛围。

2、学生说了算。让学生成为主人,让大家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这个事上你管管我,那个事上我管管你。这样做一则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二则可以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展示他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信。人就怕大事不能做,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于是灵魂流浪,精神漂泊,人生渺茫,信心缺乏。这样的学生有些把自己孤立起来,疏远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有些则表现异常,逆返心理较重。所以,教师在管理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学生说怎么定就怎么定,学生说怎样执行就怎样执行,让学生说了算。但教师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这里要提一下,教师的“导”不是以教师权威来指令吩咐学生,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建言献策,不与教师接触沟通而失去民主。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又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全面发展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就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作为主导层面的教师,只要用心去做,一定会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旋律下谱写出新的乐章。

第19篇:关于“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的思考

关于“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高中化学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所受影响也是颇深。不少优秀化学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调研为“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作为一位即将踏足教育事业的后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在学生的心中,“以师为本”的学习方式却是根深蒂固。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化学教学

期待

留缝教学

建构主义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根深蒂固,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受阻,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也就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化学作为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所受影响也是颇深。不少优秀化学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调研为“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除去少部分有着极其优秀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学校的学校学生,在部分学生(我所接触到的)的心中,“以师为本”的学习方式却是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学生经常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的,以获取问题答案为课堂交流核心,而“知识”、“答案”的来源便是“师”(老师、教材、考纲)。“知道”(对知识点本身或是答案有一定的了解)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2)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往往被学生忽略,化学学习方法更得不到体现。化学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薄弱,仅停留在表面。(如已学完“物质的量的浓度”再让学生自行理解“质量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学生多数会“知道”。但是追问学生,这两个物理量谁受到温度的影响小,学生马上会无所适从。因为,以前老师从来没让他们思考、比较过教材外的东西。)(3)化学用语的口头表达不到位,高中学生在分析化学问题的时候还会出现描述的物理量与单位对不上号的情况。(4)化学考纲就是化学的全部。除去少数学生会自行关注考纲外的化学知识,其余学生仅在考纲内反复挣扎。如果说还有额外的知识来源,可能也就只有练考纲内的习题顺带接触的一点东西。

针对上述情况,我结合自身家教实践、实习中的经验以及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对问题的成因做如下分析,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差别。

中学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是从初三才开始的,相比于其他的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出现的时间较晚。学生临近初中毕业,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以前没有系统接触过的化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加之初三化学直观性知识较多,仅需要学生记忆,所以经常被学生视之为“有着理科名字的文科”,形成了只要“背答案、记例题”就可以学好的错误学习理念。因而养成了不学“渔”,只求“鱼”的错误学习方式。而在初中化学还未出现较强的理论性知识的前提下,这种学习方式却刚好满足中考要求。学生更笃信求“鱼”即可。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延续到高中。然而高中的知识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得到了逐渐的加强,仅靠求“鱼”,学生很难达到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然而初中的成功经验提醒着他们,化学的学习是可以求“鱼”的。因此,部分学生选择加大力度从“师”的身上获得更多的“鱼”,而忽略老师费尽心机传授的“渔”,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并且可以设计合适的环节(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变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化学学习方法去获取新知识,增加其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差别。最终让学生成为捕鱼人。

二、给学生足够“缝隙”思考。

学生没有兴趣学,是源于“师”的严防死守。作为老师,我们可能在上述的问题上给予学生引导。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总有一些同学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我们要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于是我们选择“考纲内反复练,考纲外不去管”的方式。但我们更要清楚,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思考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成功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学生来说,能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一个反应或是解决一个化学问题远比老师反复的讲解来得有趣。哪怕学生理解有所偏差,只要我们进行合适的引导,学生最终还是会有更多的收获。有个高中化学老师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请凭借你的化学经验来推测一下,酯化反应中是醇脱去一个氢,还是酸脱去一个氢?”当时老师一直在等,而他的行为也让其中的一个学生从不想思考转变为慢慢的琢磨。最后,当时的那个学生举了手,并说出他当时认真思考的答案:“酸脱去氢,因为酸的那个氢离子在水中就容易电离。”答案很显然是错的。他当时的心情很低落,但老师的一句话却带回了他的心:“具体的机理你可以去自己找点课外书籍查查。我现在只能告诉你,是醇脱氢。因为我的名字叫陈克勤。”老师幽默的笑侃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成就了今天的笔者。给学生多点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就是张芳玲在《给化学课堂教学留条缝》一文中所提及到的。而且“缝隙”更不是单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等待;更有“设计留缝”“教学留缝”“设疑留缝”“情感留缝”“作业留缝”等。这些“缝隙”的存在会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多给学生一些期待。

罗伯特·罗森塔尔所做的预言实验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他人的期待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一些老师很少会去期待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惊艳的表现,甚至对此表示抗拒。他们习惯备好严谨的教案,全程掌握课堂的节奏,不允许课堂有一丝脱轨的迹象。部分新老师甚至会设计好学生回答的“台词”。这是一份活脱脱的剧本,老师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发挥其本体性和创造性?他们仅仅是剧本中的“主角”罢了,命运在教学之前就已经注定。我们为何不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点期待,将沉闷的“讲与听”变成一场思维的大碰撞。

学生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大惊喜。

四、给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学校本身可以组织合适的化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在“情境”、“协作”、“会话”中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学生会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完善意义的建构。以此稳固学生基本知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以及解决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完成素质教育。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教学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确实重大。而要做好这一点,老师对学生就要多一点期待,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环境的影响,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而不是所谓的“主角”。

第20篇:浅谈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鹤山市桃源镇桃源小学 梁芝铭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不但在主科类课堂实施,在体育课堂里同样可以实施,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生本教育提出的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在体育课堂里,有着和主科课堂很多的共同点。如: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体育课同样是要“宣布下节课学习内容。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体育课同样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让同学们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体育课同样有教师评价,示范或展示学习的成果。课后评价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体育课中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回顾该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所以在生本教育下的体育课堂同样可以像主科课堂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生本教育 学生主体 体育教学 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在讲解在示范,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例如蹲踞式起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示范展示完成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为主体的快乐体育课堂。

一、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型,例如我们学习双足跳的新授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练习双腿的力量,让学生观察青蛙是怎么跳的啊,双足跳是一个腿跳还是两个腿跳等等问题。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趣味性。我们的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设计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羽毛球的正手攻球,可以安排学生模仿随手扔小石头,学生很乐意去尝试,不会感觉到乏味,初步感受甩手的发力动作。前置性学习内容内容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很难去完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合理的根据各个年级的个性特点适当的设置学习的内容,例如跳绳的学习,我们安排一年级的同学在家里模仿跳绳的动作,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不能安排六年级的同学回去练习跳绳的动作,由于他们有跳绳的基础,他们会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兴趣,但安排六年级的学生用绳子跳出不同的花样,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新的花式,那么他们会很乐意并很主动的去完成这项任务。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

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和班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把每个小组分的均匀,比如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让小组能够动起来,优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把优秀的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各自单独学习,相互不服从的现象,把差生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大家都不会,干脆都不学的现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分组,课堂的效率更高。为了使小组学习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充裕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只有给足自学、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2、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内容引发的,但在体育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同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能够做得到的,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

3、团结共进,互相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背越式跳高,头手倒立,单杠360°回环,等等都需要同学们或者老师的帮助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团队的力量,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利用大伙的力量共同去完成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

体育课堂中的评价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纠正错误。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打击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你做这个根本和老师教的动作不一样,不到位,动作也不协调,这样子就严重的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说,你做这个动作和老师教的有一点点区别哦,一开始我们可以慢慢做,一步一步完成,还有这个位置不是很到位,应该稍稍用力一点把动作做到位。老师这样子说,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乐意去纠正,教师恰当的评价还具有激励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除了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学生自评能够很好对自己学习、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点滴,加深印象。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团队的努力,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团队都有机会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乒乓球下旋发球,让同学们找代表或者整个团队上去示范如何发下旋球,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练习过程,练习心得,直观的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给予展示的同学掌声鼓励,让学生共同去享受他们的练习成果!

四、课后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知识

体育课堂的结束部分,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提示一下那个位置不到位啊、那个关节晃动了啊、腰腿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力啊等等。在总结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练习过程回顾一下,做得好的好在那里,做的不足的在那里,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老师作一个总结并帮助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去探讨,巩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体育技能,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特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为终生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

生本教育,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用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享受着体育运动的乐趣,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1996。

[2]《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 2009年第8期

[3] 龚孝华《变:学校教育评价观探索之旅》2007年10月第1版 [4] 孙飙.体育与健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以学生为本教学心得体会.doc》
以学生为本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