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学心得体会

2021-07-1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班教学生成教学

生成教学:生成于第八周周五游戏活动

(一)粉笔、纸盒自主游戏

大班科学领域:面积与大小

(废旧材料自主游戏)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0月29日星期一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大小。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精神,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准备:

1、画有坐标点和花园的作业纸每人两份;铅笔、橡皮每人一份

2、正方形图形若干;小动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小猪)小猪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出示花园)老师要来做回设计师,帮小猪把这个花园打扮的漂亮一些。

二、学习活动小朋友,花园铺好了,漂亮吗?那么这个花园有多大呢?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再问你,这个花园有多少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呢?

1、小朋友点数正方形(默数)

2、师幼齐数(老师一个个拿下来数)

3、小结:用什么方法不容易出错小结:这个花园有18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

三、引导实践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了花园的大小(数正方形)可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放上去,再一个一个地拿下来数是不是太麻烦了。你们还有其他更简单更方便的办法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鸡、小兔、小猴、还有小羊的花园,我们来试试算算他们的花园都有多大?

1、幼儿尝试。通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园的面积有多大?并把结果记录在()里。

2、讨论、交流a你算的花园有多大?你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b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错? c你觉得谁的办法最好?(做标记、标数字)

3、再次尝试:用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或标数字的方法,准确得出花园的大小。

4、总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

四、比较大小小兔和小公鸡看到小动物们都设计了一样大小的花园,又给自己的花园做了修改,还铺上了漂亮的颜色,你们想不想看看?(教师出示两个相同个数三角形、不同个数正方形的花园)可是他们却吵了起来,小兔说:“我的花园大。”小公鸡说:“我的花园才大呢!”小朋友我们来给他们帮帮忙,到底他们俩的花园谁的更大一些呢?

1、说说两个花园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三角形)

2、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分别数出正方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填在相应的 ()里

3、幼儿猜测谁的面积大

4、教师验证结果。老师将正方形和三角形拿下来,放成上下两排做对比,得出小公鸡的花园要比小兔的花园大。

生成教学:生成于第八周周三晨间区域活动阅读区

大班健康领域:关于阳光与眼睛

(幼儿学习行为习惯)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眼睛的构造和卫生方面的知识,防止眼疾。

2、懂得爱护自己眼睛的重要性。

3、萌发从小珍爱生命的意识。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眼睛方面的资料。

2、对班级幼儿视力进行事先了解。过程过程:

1、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眼睛的资料。

2、提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揉眼睛?他的眼睛怎么了?眼睛会生什么病呢?(近视眼、红眼病、沙眼、结膜炎、麦粒肿等。

3、讨论:眼睛为什么会生病?(如:脏手帕擦眼睛、脏手揉眼睛、眼睛看书或看电视太疲劳、坐姿不端正等。

4、讨论:看书时该怎么处理阳光,是背对着阳光还是面向阳光。要背对着阳光,这样才可以又看得清又保护眼睛。

5、讨论:怎样保护视力?

(看电视时,距离电视2米以上,看电视时间不能过长;看书时身体要坐正,不能趴着或仰着看书,看书时间长了,要休息或向远处看或看绿颜色的植物;不能在太强或太弱的光线下看书;写字时要注意保持一拳、一池、一寸的距离;多吃胡萝卜对保护视力有很大好处;平时毛巾、脸盆等要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或清洗,防止相互传染;眼睛生病了可以点眼药水等进行治疗。)

生成教学:生成于第九周周四游戏活动一

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三原色

(幼儿自主游戏)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节课让幼儿了解红、黄、蓝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这三种颜色相互调和可变化出橙、绿、紫色来。

二、活动准备:

1、红、黄、蓝色片 每人一份

2、故事《会变颜色的小兔子》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故事书教师讲《会变颜色的小兔子》的故事。

1、故事内容: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另外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特别淘气,有一天,它们和妈妈一起到熊猫叔叔的染坊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到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小红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红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到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黄:“你是谁?”小黄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摔到了红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蓝:“你是谁?”小蓝一听着急地说:“妈妈,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会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来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吧!

3、带着问题,引出下一个实验的环节。

(二)小实验:红黄蓝的奥妙

1、发给幼儿红、黄、蓝的色片,让幼儿进行实验。

A、红色和黄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橙色) B、黄色和蓝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绿色) C、蓝色和红色的色片重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紫色)

生成教学:生成于第十周周一教学活动二《大自然的颜色》

大班综合领域:五彩的社区

(幼儿园教育环境)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1月6日星期三

活动目标

1、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表达出透过亮光纸看到的社区的样子

2、喜欢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活动准备

1、亮光纸杯大量 活动过程

一、回顾课程

和幼儿一起回顾周一的下午的课程,说说你觉得五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说说四季不用的颜色代表。 赞同幼儿所有对的想法

提问幼儿:那你们想不想看看带着五彩外衣的社区啊? 告知幼儿进入社区的任务,以及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二、走一走,看一看 将亮光纸杯发给幼儿,让幼儿在草地或者安全的地带,透过亮光杯看看社区的景象,引导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景象用语言及时地表达出来。 如:我看到金色的房子,好像收获的季节等

三、我来说

将亮光纸杯收回。然后清点人数,将孩子带回幼儿园,让孩子相互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鼓励幼儿尽量将语言表达完整。

生成教学:生成于第十一周周四晨间交往

大班健康领域:请你放回去 (幼儿学习行为习惯)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活动目标

1、知道物品归回原处的重要性

2、愿意主动遵守物品的习惯 活动准备

1、事先没有整理好的柜子

2、没有整理过的旗子 活动过程

一、我要找的东西不见了 集合幼儿,让幼儿做一点事情

比如,找一找剪刀在哪里,有没有少掉 还有看不看自己的蜡笔,是不是完整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整理,会发现许多的问题,剪刀是少的,会发现,这里有一把,哪里有一把,乱糟糟的。还有蜡笔也是,在“孤儿蜡笔筒”里有许多的孩子在平时捡到的蜡笔,都是因为没有保管好才造成的丢失。

还有就是棋子,因为大班的孩子有接触围棋课,所有在晨间活动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玩棋子,但是在收的时候,热情就没有那没高涨了往往就是乱丢乱扔。把棋子搞得一塌糊涂。最后就没有人愿意去玩了、

二、请你放回去

在和孩子说过以上的后果之后,请所有的孩子一起动手,分工合作,将教室里存在的不整洁地现象处理好。 把该放的放回去。

三、这样才方便

整理完成后,再请几位孩子,拿一拿物品,看看棋子,是不是比整理之前用以来方面多了。

提醒幼儿要随时保持记得把东西归回原位。

生成教学:生成于第十二周周二游戏活动

大班综合领域:如何正确整理

(学习行为习惯、废旧材料自主游戏)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1月20日星期二

一、活动目标

1、学会合理摆放,尝试正确重叠

2、体验有效整理的成功情绪

二、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图片2张——一张是整齐的物品,另一张是凌乱的物品

故事:《家里为什么会出现蚂蚁》

收集卫生用品、餐具、食品等食物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感知整齐的美感,凌乱的坏处。

T:前写天,老师拍到了这样一些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看了有这些有什么感受?

T:那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物品呢?

总结:原来将物品摆放整齐会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具有美感,让住在这儿的人心情舒畅,拿东西也方便。 过度语:那让我们一起走进宝宝的家吧。

二、故事《家里为什么会出现蚂蚁》

1、通过看图片听故事,让幼儿了解乱放物品的坏处。T:他的家给人有什么感觉?

瞧!在宝宝的房间里出现了什么?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会去干吗呢

为什么这么整齐的屋子里会出现这些呢? 2、让幼儿初次学习给物品分类

T:现在宝宝除了将糖果放在枕头下面还胡乱放了许多的东西,请你帮宝宝整理一下好么?

3、幼儿动手,将物品分类

三、让幼儿自己总结评价,讲出摆放的道理。 生成于2013年11月28日点心环节中

大一班科学领域活动:有趣的干燥剂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1月28日

(行 为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容易误食的东西(如:药、玻璃球、樟脑丸、干燥剂),了解误食的危害性。

2、尝试制作禁止食用的安全标记,提高安全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布置场地:草丛、执教教师及配班教师带羊村长,灰太狼头饰扮演角色;幼儿带喜(美、沸、暖、懒)羊羊头饰扮演角色、课件《药丸不是糖豆豆》

糖果袋(内装有:玻璃球、樟脑丸、干燥剂)人手一份、标签,记号笔人手一份、手枪一把活动过程:

羊村长播放课件《药丸不是糖豆豆》,教育小羊不能乱吃药。

(1)羊村长带小羊围坐在草地上:小羊们,今天森林里出了一件事。小超人卡卡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课件《药丸不是糖豆豆》。

内容:小超人卡卡把药丸当成糖豆豆吃进肚子里,结果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提问:小超人卡卡为什么送往医院抢救呢?(卡卡把药丸当成糖豆吃进肚子里了)(3)教育小羊不能乱吃药。 羊村长:药丸看起来像糖豆,但不能乱吃。没有生病的人吃了药反而会生病的。

灰太狼来到草地上,撒下"糖果"等待小羊误食。 羊村长:小羊们,灰太狼来了,大家赶紧躲在草丛里。灰太狼拎着糖果袋来到草地。

灰太狼:好久没有吃小羊了,肚子真饿呀。瞧,又香又甜的糖果,这可是我精心为小羊准备的。

羊村长:灰太狼已经走远了,小羊们快出来吧。瞧,这么多的糖果袋,里面装了什么呀?能不能吃呀?现在每只小羊去拿一包糖果袋,打开看看。

小羊自由议论

(1)羊村长:小羊们,现在赶紧把这些不能吃的东西都装回糖果袋里吧。你们瞧:我这里有一个禁止食用的安全标志,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嘴巴和一个X,表示不能吃。把它贴在糖果袋上,就可以提醒其他的小动物们都不要吃。你们也来动手做做吧。

(2)小羊制作粘贴禁止食用的安全标志。 灰太狼回到草地,羊村长拉响礼炮将灰太狼赶走。 生成于2013年12月6日区域活动中

大一班科学领域活动:阿拉伯数字是中文嘛?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废旧材料自主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让孩子理解到为什么会叫阿拉伯数学

2、体验自己会写数学的自豪 活动准备

1、《来自阿拉伯的动人传说》故事 活动过程

一、抛出问题

你知道为什么数字不是中文,而是阿拉伯数学吗? 幼儿自由猜测

二、讲述故事

那接下来,我就给你们带来了这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阿拉丁的少年。他无意中得到了一盏神灯,神灯里有一位神灯神魔,只要主人擦一下神灯,神魔就会出现,帮助主人实现任何愿望。阿拉丁很高兴,他听说国王要给公主找一个丈夫,就叫神灯神魔帮他变了一座城堡,然后请母亲带着许多金银珠宝,去向国王求亲。

国王把公主嫁给了阿拉丁。可是,魔法师知道阿拉丁有神灯,就化装成卖油灯的,从公主手中换走了神灯,并让神灯神魔把公主和城堡全搬到了非洲。阿拉丁见公主不见了,非常着急,幸好他还有戒指神魔的帮助。戒指神魔带他来到非洲,找到了公主。

公主和阿拉丁一起,设计从魔法师那里拿回神灯,并回到了故乡。从此以后,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快乐的生活。

上面这个故事,叫《阿拉丁和神灯》,它来自古老的阿拉伯传说《一千零一夜》。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萨桑王国,因为王后背叛了国王,所以国王特别恨女性。国王每天晚上都要娶一个王后,但天亮以后就立刻把她杀掉。

后来,宰相聪明的女儿山鲁佐德做了王后,她让妹妹在天亮前一小时叫醒自己,然后她就给妹妹讲动人的故事,结果,故事还没讲完,天亮了,一旁的国王听故事也听得入了迷,他没有听到故事结尾,决定第二天再处死王后。就这样,每天天亮前,山鲁佐德的故事都讲到紧要处,而国王也始终不舍得处死她。经过一千零一个夜晚,国王终于被故事中的真情打动了,他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并深深爱上了王后,从此相伴到老。

后来,特别爱讲故事的阿拉伯人民,把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整理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故事集。

三、我自豪我会写

让幼儿在听完故事后,相互讨论。

生成于2013年12月12日晨间接待活动中

大一班社会领域活动:如何保护铅笔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2月12日

(学习行为习惯) 引言:我和铅笔交朋友,卷笔刀给它理理发,橡皮擦给它洗洗澡,我的小铅笔画出好看的风景,风景里有我和爸爸妈妈。

活动目标:

1、感知铅笔的特点,知道它是小学生的主要书写工具。

2、有兴趣使用铅笔,并懂得爱护。活动准备:

未削过的不同铅笔、卷笔刀、纸制笔套、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1、送幼儿入小学的礼物:

(1)、选铅笔:让幼儿拿出自带的铅笔盒,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铅笔中,选两支不同的铅笔放入铅笔盒。

(2)、感知铅笔的形状、结构特征:

——“你选的是什么样的铅笔?看上去是怎样的?铅笔有什么用?”“你们手里的铅笔现在能不能用?”

2、削铅笔:

(1)、介绍卷笔刀的使用方法: 老师示范用卷笔刀削铅笔的操作过程。 (2)、幼儿观看削好的铅笔:

——“削过的铅笔笔芯是怎样的?现在可以用它写字吗?”

(3)、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尝试用卷笔刀削铅笔,知道铅笔芯易断的特点。 (4)、互相观看一下削好的铅笔。

3、用削好的铅笔写字:

(1)、用两支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学号。 (2)、观察字迹,交流使用铅笔的感受。

(3)、将铅笔套上纸制笔套,轻轻放入铅笔盒,用实际行动和铅笔做朋友。

生成于2013年12月16日晨间活动中

大一班社会领域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巾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2月16日

(社区教育环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到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感受纸巾的多样性 活动过程

一、宣布纪律

集合幼儿,今天要去超市看一看,但是要注意不可以随意去碰超市里的东西 再次提问我们今天去超市的目的 要把重要的信息带回来

二、逛一逛,看一看

进入超市,让幼儿自己观察,重点观察纸巾架子上的物品。 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那种纸巾,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三、小结一下

了解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纸,如果没有了纸,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合理想象、大胆发言)教师小结:纸是我们离不开好朋友,离开了纸,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张纸,不浪费纸张,做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升华情感: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纸最早是谁发明的吗?纸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生成于2013年12月18日游戏活动中

大一班科学领域活动:蒸汽、水、冰、雾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教育环境、自主游戏)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 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 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 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生成于2013年1月9日晨间接待活动中

大一班科学领域活动:为什么橡皮可以擦掉字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4年1月9日

(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了解到橡皮可以把字擦掉的科学原理

2、可以更好地保护好橡皮 活动准备

1、橡皮大量

2、作业本若干

3、铅笔大量 活动过程

一、你们用过橡皮吗

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你们用过橡皮吗? 你是怎么用橡皮的

你都在什么情况下用橡皮呀?

二、你知道橡皮的原理吗

提问幼儿,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橡皮可以擦掉铅笔字。

1 成分:一般橡皮擦是将聚氯乙烯软化,加入塑型剂,而现在改为不破坏环境的可塑性塑胶(聚)苯乙烯的弹性体作成橡皮擦」。2 原理:橡皮成分容易和被擦去的物质粘在一起,但是粘性又不是很强,所以可以粘去你不想要的那部分,其实就是被擦去的那部分了。而钢笔或者油笔写的字不易被橡皮成分粘掉,所以擦不掉。 所有,你现在会保护你的橡皮了吗?

三、赶紧去收拾一下你的本子吧

让孩子拿着自己的本子,然后把橡皮弄弄干净,然后把本子上猜的不干净的地方,再擦擦干净。

生成于2013年1月13日盥洗活动中

大一班科学领域活动:有趣的空调

(教育环境)

指教教师:冷静娟 时间:2014年1月13日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认识各种家用电器的名称,感受家用电器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

2、对生活中的家用电器感兴趣。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观过商厦里的电器专柜

2、家用电器的录像。

3、幼儿在家里寻找各种家用电器,并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用电器的概念。

1、老师使用吹风机:“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它通过使用什么才工作的?

(知道吹风机是通过使用电才开始工作的)

2、老师小结:我们家里使用的一些能够方便我们生活、使用电的机器,我们称他们家用电器。

二、介绍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

1、老师导入:你们家里面有哪些家用电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2、幼儿介绍自己在家里寻找到的各种家用电器。

3、数数自己家里有几样家用电器,比一比谁家的家用电器多。

4、老师小结:我们每家都有很多家用电器,这些不同的家用电器也有些什么用处呢?

三、交流各种家用电器的用处。

推荐第2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则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之旅呢?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这次就算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生成,动态形式,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推荐第3篇: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途径。旨在通过研究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当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时,也深刻认识到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地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一)文本的意义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学生的质疑

“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化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惟其如此,才会逐渐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

(一)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这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潜能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做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二)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求末” 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动态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有益的探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对这种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努力在班中树立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学风。

(三)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四)随机应变,推波助澜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个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基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与生成不是一组矛盾,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案中要巧妙地设计“生成点”,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加强交往,在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教学《小珊迪》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明明不要火柴,为什么还买了孩子的火柴?”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没有料到有个小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善待他人,珍爱所有的生命。”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成就了有价值的生成。

(三)留有思考空间,在自主感悟中生成

就像一幅好画要“留白”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鲜活起来,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荷花》一文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师让学生想象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亭亭玉立、随风舞动、含羞低头、翘首期盼„„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听到、看到、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再以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大赛中《军神》一课为例,在理解“手术中一声不吭”这一部分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一声不吭。手术三个多小时,病人始终是一声不吭。什么是“一声不吭”。

学生:不出声,一句话都不说,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

老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

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疼更痛„„

老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老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坚强/勇敢/什么痛苦都能忍受„„

老师:正如沃克医生所说,他就是一块 学生: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他就是一个 学生:真正的男子汉

老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心底体会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四)创设情景,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课要有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山东徐慧颖老师讲授的三年级的《给予树》(片断)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此时舒缓的音乐起)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了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冲着一个学生说)来,金吉娅(把这个孩子引领到前面,让这个学生摘下挂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读读小女孩写了什么?

生读: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

师:哦,小女孩是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啊,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一直盼望着;晚上,她面对黑漆漆的屋子,也一直盼望着;甚至连作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金吉娅,(对拿心愿卡的学生说)看完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老师接连问几个学生:那你呢?你呢?你呢? 众口一声: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确定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

学生纷纷坚定地说:确定!想清楚了!我要帮她买到洋娃娃。(学生此时好像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金吉娅。)

师:再带着理解读这句话。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生1:仁爱

生2:关爱

生3:温暖、同情

生4:关怀、体贴

生5:真诚的心

师:是的,送给她真诚的心,送给她希望,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她的,也感受到你们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徐老师讲得非常投入,此时,不仅听课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全场听课教师也被这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徐老师抓住重点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学生与金吉娅的共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五)拓展延伸文本,在积累内化中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教学《风姑娘送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其他动物收到风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还得意洋洋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但我们相信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会少。

学习了《长城》一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实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方法策略问题。只要我们从心底认可、尊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把它当作是宝贵的课堂教育资源,当作灌注出无边春色的“源头活水”,那么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语课堂充满绚烂的生命情趣与浓郁的春天气息。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定会如鱼得水,其主动性、创造性定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课堂也势必会愈发精彩迷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会饱享教育的幸福!

推荐第4篇: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

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孰轻孰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堂是应该重教,还是重学,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联想到前几年方兴未艾的有效教学和近几年争论的高效教学,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评估曾奉为圭臬的经典教学体系和现正流行的各种时髦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语文课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如何评估自以为之重点、难点是否转化为学生的需学、须学?从特级教师李仁甫所倡导的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探索语文教学的奥秘。

李老师已比较全面的架构起生成课堂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教学风格,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关注与热情响应。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是我研究生成课堂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参加“生成语文教学研讨会”,聆听李老师执教《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急于探索、也有初步结论的问题。愿不揣谫陋,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语文同道的关注、争鸣,从而探索出一条更好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生成源起于“问题”

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问题的,“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问题教学”所研究的成果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生成课堂的教学价值最核心的便在于问题由学生提出。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几乎涵盖了教师预设的可能,而且不少问题――如“捉跳蚤”与“讲哲学”――是教师预设性备课根本不会想到,或不会想这么深的。

我们在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有必要关注提出问题的“原生态”。新课改以来,课前让学生提出问题已经不是新鲜招数,也不是预习的摆设。但是,在一些老师自以为是的甄别和筛选后,留下的问题又仍然变为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表面看似“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契合度很高的同时,却将那些表面看似无聊却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束之高阁,而将课堂又带回到教师主导、学生辅助的万劫不复的泥淖。当马一豪发问“‘捏跳蚤’与‘讲哲学’是什么关系?”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确实是撬动了同学的心,尽管不断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但是在提出问题时,总是不忘记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尝试性解答,而掀起课堂争论的第一个“课堂高地”。试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在课堂上原生态的提出,而是以纸条提问的方式,能入老师法眼吗?如果老师事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而弃之一边,就没有可能引发同学的激烈辩论。后来同学提问的“作者跟王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质。

课堂不关注学生的问题,是没有出路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学的起点。原生态的问题,尽管有时候会显得琐碎,有点无趣,但是学生在言说与辩论中,慢慢地聚焦出“主问题”或者“问题群”。

二、生成过程在“活动”

课堂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灌输的,而是在相对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中慢慢生成的。如果说问题是生成的“生”的萌蘖状态,那怎么才能“成”呢?靠什么?靠“活动”。

我们仍然以“捉跳蚤”这一板块为例,构成这一板块的结构就是“教学活动”,这个活动是由老师和学生、更主要体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争辩构成的,但是这个大的教学活动又可以进行拆分为若干个小的教学活动,教师从一开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价值,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他方,但学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不断地对“追跳蚤”与“讲哲学”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和发问,教师非常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教学时机,在刹那间,设计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教学活动,通过“改句”――删词、添词、加句――的方式,将学生对“细节”进行细细品味,从而令学生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解决问题,体会到细节之美。

生成存在于“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切不可自以为是的打断或者切断这个“过程”,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之中,享受生成之乐、生成之美,需要急中生智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体味、体悟,从而登顶生成之巅。

“活动”是构成课堂的核心组件,也构成了课堂的板块结构。要创设这种精彩、精致、精美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活”,相信课堂是“活”的,而自觉拒绝“死气沉沉”的僵死课堂;其次要“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眼、动嘴、动手、动脑、动心„„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只有“活”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想学、要学、乐学的态度与动机;再次要“智”,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能让学生由衷佩服觉得“太聪明了”、“太有创意了”,是神来之笔,是意气之举。跟随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变得很富有智慧、富有创意,灵活技巧,“鬼点子”特别多。

三、生成关键在“表达”

我以为语文学习的全部要义在于“表达”。欲达课堂之生成,领略不可预约的精彩,关键在于让学生大胆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自己想写的文字。童真童趣童心,最重要的在于“无忌”。自由是智慧的源泉,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与表达自由的时空,自由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才会有独立之精神、独特之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有创新之见。

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可以说让学生将“表达”发展到极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因为无所顾忌、无所禁忌,才会妙语连珠、精思如椽。尽管我们表面上没有看到“写”,但是,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现场来看,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可以整理为一篇有己见的小论文。

语文课堂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应该让学生大胆说话、自由写作,而不是不让学生说,不让学生这样写,让学生不能这样说而要那样说,最终还是以唯一替代了多元,让学生慢慢地驯化为听话的奴隶、而少了自己的主见。当然,在以表达为中心的生成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在学会“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同时,也要学会“智慧地表达”。

四、生成目的在“生长”。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杜威阐述为:“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生成总是与生长相伴而生的。李老师所倡导的生成课堂正是对“生长说”的最佳实践。课堂中的生成指向于学生人生识见的形成、人生视野的开阔、人生判断的机敏。尽管在课堂上会有很多枝蔓,但因为是学生的无忌童言,而显出旁溢之美,流光溢彩。我很欣赏本节课中对“关系”的聚焦与锤炼,“捉跳蚤”与“讲哲学”、“林徽因”与“金岳霖”、“汪曾祺”与“王浩”、“金岳霖”与“孩子们”、“金岳霖”与“联大教授”„„这些“关系”的捕捉,本身显现出学生们对解读文本已经养成的智慧,不再是孤立、机械地去评头论足,而是置身于复杂的关系中理解一个人、尊重一个人、体验一个人;我更欣赏在本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对诸多复杂关系“度”的拿捏上。或戛然而止,留有回味;或宕开一笔,延伸课外;或细细把玩,深究其味。

把语文置于学生的人生识见中,依“需”而教;把文本置于学生的学力水平上,依“学”而教;把文本置于教材的模块要求上,依“须”而教。生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在自然、自由、自主的生长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智慧、一份创意。

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的;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形态;追求什么样的课堂,就会培育什么样的教育生态。生成课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人生识见之如何生成,从而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教学价值。

[作者通联: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推荐第5篇:主题生成课教学设计

《对本校学生早餐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生成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现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感兴趣、有效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和筛选问题的基本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热点话题为引导,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自己问题,确立了班级主题。

(2)利用调查报告、视频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信息,开拓学生多元的思维,

(3)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方向归类”法归纳问题,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分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学习尊重他人,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在分析问题的思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有效指导,提升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提炼问题的能力。

2、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学准备】

1、统计课前《八年级(5)班学生吃早餐情况调查问卷》了解学情;

2、PPT教学课件、视频、卡纸条、大头笔、等。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聊天导入,引出主题

师:由于今天早上起来晚了,为了赶紧上班,早上吃饭时就很着急的喝了一杯酸奶,(出示一杯酸奶图)刚才我上网查了一下牛奶的成份含量是(屏幕),现在虽然是第二堂课,真不知这一杯酸奶能否让我坚持到中午?这种吃法科学吗?那么同学们你们今天吃早餐,你们吃什么了?

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班今天吃早饭的同学请举手,你们都天天吃早餐吗?为什么?(多提问几个学生)有关早餐的知识远远不只这些,想去探究吗?那么我们就开展一次我校学生早餐现状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意吗?

【设计意图: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主题探究活动内容最基本的动力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

二、多元媒体,激发思维

(1)出示八年级(5)班的一份调查报告反馈,作介绍。

(2)播放视频 师:早餐虽然很简单,但是却重要。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是很重视早餐,有的不吃早餐,有的随便吃点就行了。你们对吃早餐有什么看法?

(3)那么对于早餐你想了解哪些方面?对于我们学校同学吃早餐的情况要了解哪些情况?现在请把你想了解的问题用笔写在纸上。 (4)学生写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提问。

【设计意图:利用调查报告反馈、采访视频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信息,开拓学生的多元思维,为下一环节学生能提出多元问题做准备。】

三、筛选问题,提炼方法

(1)展示各组的问题,引导学生评价。

板书出学生的问题 (2)合作筛选问题

请各成员合力思考,从中选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每一个都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问题,我在此环节中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小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提炼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和整理问题,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分析、判断、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意愿,组建小组

(1)根据问题内容进行归类,分解出若干个小主题,每一个小主题都有具体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后面要研究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小主题来研究,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重新组成小组,请你们快速做出决定。老师首先把这若干个小主题标上序号,并以桌号来代替,请看大屏幕。

(一)出示分组要求:(指名读)

(二)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教师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随机调配。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性质之一。这样分组既尊重学生的意愿,又能尽量达到均衡分组。】

五、总结课堂,提出任务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提问题,还会分析,筛选问题,而且掌握了筛选问题的方法,整理出若干个研究小主题。八(5)班的孩子们真棒!课后请各组同学回去按小组研究,方便你们课题研究。

推荐第6篇:生成目录

第一章 活动计划书

第一节 开展帮残助困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小手牵大手”活动计划书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特殊儿童活动计划书

三、特校行之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活动计划书

四、探访湖光镇敬老院活动计划书

第二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影留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书

二、“我为图书馆洗洗脸 共创和谐新环境\"计划书

三、留影图书馆活动策划书

四、留影图书馆活动策划书

第三节 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一、“生命之源,从点滴开始”活动计划书

二、“迎亚运,倡低碳,新生活”环保宣传活动 计划书

第四节 开展安全调查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湛江市交通安全反思日活动计划书

附录:湛江市市民交通安全调查计划书

第五节 开展支教扫盲的志愿活动

一、爱心奉献,欢庆六一

第六节 开展医疗保健志愿服务活动

一、灭蚊活动计划书

第七节 开展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一、附录:

活动区一:“小小的天,大大的梦想” 活动区二:(1)旧物回收 活动区三:我在快乐中成长 活动四:知识伴我行 活动五:展望未来,我承诺。 同在蓝天下迎亚运,携手共创和谐生活之海滨社区环保“家”年华活动计划

第八节 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

一、附件:

调查问卷活动 健康知识展览活动 健康讲座活动 组织同学到医院检查活动

二、“你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之系列活动

一、特勤中队部分

二、中学部分

三、小学部分 附件:

游戏1:卡片对对碰、游戏2:穿越火线、游戏3:闯关消防知识问答

四、大学部分

附:

消防寻“宝”游戏 泡泡糖游戏

三、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第十一届校运会工作计划书 青少年生殖健康关爱工程系列活动

第九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稻香活动计划书

第十节 开展志愿传播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传播活动策划书

第十一节 开展青少年援助志愿服务活动

一、湖光镇良丰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计划书

三、English Corner计划书

四、趣味游园计划书

第十三节 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

一、爱心挂历回收活动策划书

第十四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广东海洋大学感恩校园十大摄影策划书

第二章 活动总结

第一节 开展帮残助困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小手牵大手”活动总结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特殊儿童活动总结

三、特校行之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活动总结

四、特殊学校行活动总结

五、特校行活动总结

六、爱心队探访湖光敬老院活动总结

第二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影留图书馆”整理图书活动总结

二、“留影图书馆”整理图书活动总结

三、留影图书馆活动总结

四、清洁图书馆总结

第三节 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一、“生命之源,从点滴开始”活动总结

二、“洁净西湖,美丽海大”活动总结

三、“迎亚运,倡低碳,新生活”活动总结

第四节 开展安全调查志愿服务活动

湛江市区交通安全认识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第五节 开展扫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一、月岭小学感恩活动总结

第六节 开展医疗保健志愿服务活动

一、校园灭蚊行动总结书

二、协助校医院组织新生体检工作总结

三、首届“志愿杯”团体耐力赛活动总结

四、团体耐力赛救护服务活动总结

第七节 开展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一、海滨社区活动总结

二、海昌小区感恩活动总结

第八节 开展新生调查志愿服务活动

一、新生军训调查活动总结

二、新生军训调查研究报告

第九节 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

一、女性讲座总结

二、关爱你我健康,携手积极参与总结

三、特勤中队“铁血柔情,心心交流”活动工作总结

四、湖光中学消防宣传活动总结

五、“关爱你我,共建和谐平安”小学行总结

六、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第十一届校运会工作总结

第十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稻香活动”活动总结

第十一节 开展青少年援助志愿服务活动

一、留守儿童活动分析报告

二、“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总结

第十二节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学生服务小队感恩节校园摄影活动总结

第十四节 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

一、爱心挂历回收活动总结

第三章 宣传单

亚运知识竞赛暨青协各小队联谊晚会 关爱女生之知识小册子派发活动宣传稿

首届“志愿杯”团体赛

——玩转乐翻天,志愿风采行

第四章 通讯稿

第一节 打破心灵冰山,传承雷锋精神

——记广东海洋大学小手牵大手活动

第二节 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

----记“湛江特校行”活动(小手牵大手后续活动)

第三节 爱心行动队再次出发---特殊学校心连心

第四节 爱心队探访湖光镇敬老院

第五节 留影图书馆活动通讯稿1

留影图书馆活动通讯稿2

第六节 洁净西湖,美丽海大 通讯稿

——青协绿色行动队、医疗保健小队

环保协会、龙舟小组

第七节 “生命之源,从点滴开始”通讯稿

第八节 爱心奉献,欢庆六一 第九节 灭蚊行动,有你更精彩

第十节 协助校医院组织新生体检工作

第十一节 绿色小队07-09级志愿者联谊通讯稿

——We are together!

第十二节 护航耐力赛 通讯稿

第十三节 海滨社区活动通讯稿

第十四节 快乐奉献小队海昌小区感恩活动通讯稿

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

——之“感谢生命,孝敬父母”篇

第十五节 快乐奉献小队月岭小学感恩活动通讯稿

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

——之“感谢知识,感恩老师”篇

第十六节“关爱你我,共建和谐平安”消防校园行

第十七节 “健康生命至上,消防安全记心中”通讯稿

第十八节 2010稻香活动第一期通讯稿

2010稻香活动第二期通讯稿

第十九节“大手牵小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情系农村,心系志愿者

——“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第二十节 学生服务小队感恩摄影活动通讯稿

第二十一节 “爱心挂历回收”通讯稿

第五章 附件

附件一:登记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

负责人:彭茵 活动时间:2010年4月11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_特校行___ 负责人___王铭____ 活动时间____2010.11.27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特校行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_特校行___

特校行联系人登记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_敬老院活动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留影图书馆 负责人 吴北华,陆晓桦,严冠川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7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留影图书馆 负责人:吴北华、李玉强 活动时间:2010.12.19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月岭小学感恩活动

负责人 陈文龙 活动时间 2010年12月2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首届“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邹钦权、郑国桢、罗灵铃、陈嘉文 活动时间_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罗灵铃、郑国桢 活动时间20

10、

11、30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罗灵铃、郑国桢 活动时间20

10、

12、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志愿杯”团体赛报名工作 负责人罗灵铃、郑国桢 活动时间20

10、

12、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海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__

负责人__陈海媚___ 活动时间___2010-10-17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海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

负责人:陈海媚

活动时间:2010-10-17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海昌小区感恩活动 负责人 黄卫良 活动时间 2010年12月3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特勤中队之“铁血柔情,心心交流”活动 负责人 曾庆婵、李堃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6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特勤中队之“铁血柔情,心心交流”活动 负责人 曾庆婵、李堃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6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湖光中学消防宣传活动 负责人:曾庆婵、招健涛、郑国波、陈嘉文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8号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临东小学消防宣传活动__ 负责人__曾庆婵_、蒋理、郑国波_、陈嘉文_ 活动时间_2010.11.24____________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一期_ 负责人_张明健、邓敏珠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0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一期__ 负责人_张明健、邓敏珠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0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一期__ 负责人_张明健、邓敏珠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0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二期__ 负责人__ 何 杰 _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4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稻香活动第二期__ 负责人__ 何 杰 _ 活动时间_2010年11月14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__何杰 活动时间__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___“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____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郑苏桥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张明健、李映虹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小手牵大手”之关爱农民工子女 负责人张明健、李映虹 活动时间2010年12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爱心挂历回收活动 负责人 何文伟、陈小芳、罗汉文、黄亮、罗慧丽 活动时间 2011年1月4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爱心挂历回收活动 负责人 何文伟、钟佳伟、罗慧丽 活动时间 2011年1月5日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员登记表

活动名称 爱心挂历回收活动 负责人 何文伟、陈小芳、罗汉文、黄亮、罗慧丽、钟佳伟

活动时间 2011年1月6日

附件二:活动登记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登记表

附件三:活动统计表

广东海洋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统计表

一、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志愿服务活动统计表

二、广东海洋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志愿服务活动统计

2010年上半年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计算机协会举办讲座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讲座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思想政治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体育竞技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实践服务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上半年举办讲座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下半年举办讲座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思想道德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上半年举办思想道德类活动情况统计表

附件四: 活动汇总表

家教中心

2010年(上半年)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2010年(上半年)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2010年(下半年)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2010年(下半年)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环境保护协会

2010年(上半年环协)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环境保护协会

2010年(上半年环协)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2010年(下半年环保协会)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级活动情况汇总表

开展活动场次数据表

附件五:表彰览表

2010年广东海洋大学获市级以上集体项目一览表

参加活动学生人数数据表

2010学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活动获奖人次汇总

推荐第7篇:互动生成

关注学生的小想法

高中语文组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采用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感上师生间能调动彼此的情感体验,理性上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敏锐的发现、及时的捕捉,常常会带动学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成为其教学中别样的精彩。

一、课堂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引导学生向课文更深处挖掘。

《沁园春 长沙》我是这样设置的导语:

师:青春,是立志的季节。立志,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勇气、毅力和意志。志当存高远,大文豪苏轼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伟大主席毛泽东,叱咤风云,开天辟地,他在青春年少时就壮志在胸了,哪个同学可以介绍一些?

生:他上小学和中学时就主动接收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

生(补充介绍):1911年毛泽东写文章拥护同盟会。后来,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参加新军。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第二年又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0月他从韶山到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了《沁园春·长沙》。

师:初中时我们大家曾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不妨来背诵一遍,重新感受这首同题词作。在这首词作中,作者纵横泼墨,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副全景式的北国雄奇瑰丽的风光图,抒发了一种豪迈情怀,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政治气魄。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像这样情景交融、抒情言志的篇章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同题词作《沁园春·长沙》。

二、随机应变,启发生成。

我在说到《沁园春·长沙》中

师:“独立寒秋”,毛泽东的“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独立”显示了伟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为什么?

生:我曾经查资料,此时毛泽东正被赵恒锡通缉,诗人身处逆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坦荡从容。由此我联想到了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问学生“读着,读者,你们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问完之后,我满怀期待地等着,

学生回答:眼前所见到的是毫无生机的一片雪景。 师:能体会诗人是什么的情景呢?

哪知道,学生却回答“一个孤独的老头”。

我一愣,随即这样处理:“老师知道了,可能你们还没有联系当时的现实。”

1 学生又有了新的思考,一个学生说:“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声。

师:好。毛泽东和柳宗元的诗意境相似,但革命者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何等的不一样。

三、注意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任何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都留给读者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学生要联系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的情感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充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密密”、“ 脉脉”等传神的描摹出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具有一种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荷塘的柔和之美,又有大量的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舞女的裙摆产生联想,体会荷叶随风摇曳飘动,姿态万千的美感。特别是其中运用通感的手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这时,就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体会荷香所有的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特点。而歌声也具有时有时无、令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两者具有共同之处,这样才能品味荷塘的朦胧感。所以,学生通过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创设情境,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课内外链接积累他们的知识

以课内知识为基本架构,设计一些有意义、有梯度、有趣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和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知识的外延。课堂上,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时候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实用的方法,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能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处理各种信息,最终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知识的储备也丰富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在教《鸿门宴》,在讲宾语前置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的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不自意”,联想“忌不自信”;《烛之武》中“何厌之有?”联想《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联想《曹刿论战》中“何以战?”。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很有感觉,新旧知识打通,也觉得文言文也不难了。

总之,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互动,多从教师与学生层面不断去思考探索构建,在有效互动中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互动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课堂中实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进行理性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2

推荐第8篇: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推荐第9篇:生成2

大班生成活动《数字畅想》

设计思路:

到了大班,幼儿越来越表现出对数字的兴趣,特别是这学期初,我们在班上科学角布置了一个时钟和日期表,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自由活动时总是成群的围在那拨弄一翻,孩子们边玩边说“现在几点了”“今天是几号”“这个月有几天”,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幼儿感兴趣关于数字的生成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是一个整合性活动,把语言、音乐、数字、美术体育方面的知识有机的整合,也是幼儿表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新经验的过程的一个整合。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字经验进行游戏,其产生兴趣。

2、制作时钟时,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数字的认识和感受。

活动准备:

贴绒数字0——9,数字卡片一份,数字胸卡(人手一份)实物时钟若干,制作时钟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内容:

活动一:学写数字1—10

活动目标:

1、学习看范例正确书写数字1—10。

2、学会正确的书写姿势。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1—10的数卡,引导幼儿观察。请幼儿说出数字。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按顺数或倒数进行排列。

(3)学写数字1—10。

A、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让幼儿认识田字格的结构。

B、教师示范在田字格中写数字1。让幼儿知道数字写在田字格的前半部分。

C、请 幼儿拿出手指与老师一起练习。

D、请个别幼儿上来在田字格中学写数字1。

E、教师示范写数字

2、操作活动。

(1)看范例正确书写数字1—10。

(2)观察实物数量,连接相应的数字。

(3)按数序填空格。

3、评价活动。

(1)重点评价按规格书写数字1—10。

(2)表扬认真写数字和写得好的幼儿。

活动二:认识年月日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

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

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10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

12、30、

31、

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2.出示数字卡(

12、30、

31、36

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小月房子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

少日?顶小的月是几个?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 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活动三:离不开的数字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字,并体验观察发现的乐趣。

2、在寻找数字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活动前布置任务,请幼儿在周围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数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2、教具:0—9的数字磁卡,有数字的物品若干。

3、学具:幼儿人手三套0—9的数字卡。

教学过程:

幼儿集体演唱歌曲,引出课题。

一、游戏“请出数字娃娃”。

1、“我长得像鸭子,我是几?”幼儿回答,并出示相应的数字“2”。

2、“我比3多1,是几?” 幼儿回答,并出示相应的数字“4”。

3、“听我拍了几下手?”(老师拍6下手)。幼儿回答,并出示相应的数字“6”。依次类推,请出其它数字娃娃。帮数字娃娃从小到大排好队,认读。倒数。

二、联想“生活中哪里有数字?”

1、请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数字及他们表示的意思。

2、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数字表示的意思。

三、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1、表示多少。

(1)我们幼儿园有几个大班?我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数字可以表示个数的多少)

(2)认读尺子上的数字。(表示长度的长短)

(3)温度计的刻度。(表示温度的高低)

(4)称的读数。(表示重量的多少)

(5)认读人民币。(表示金额的多少)

2、表示顺序。

(1)说说我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数字可以表示排列的次序)

(2)日历,钟表。(表示时间的次序)

(3)认读邮政编码、车牌号、信用卡号等。(表示号码顺序)

3、其它。

(1)认读物品上的特殊数字。(号码的顺序)

(2)计算器上的数字。(快速算出得数)

四、讨论假如没有数字,生活会变得怎么样?引发幼儿自由讨论。

五、操作“按指令摆数字”。

1、找出表示自己年龄的数字。

2、摆出儿童节的日期。

3、请摆出教师节的日期。

4、请摆出国庆节的日期。

5、请摆出火警的电话号码。

6、摆出医疗救护的电话号码。

7、摆出自家的电话号码。

活动四:我的一天——有趣的数字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2、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

3、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课件

2、学具:幼儿自制的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1――12的数字头饰2套,分针时针各2根,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黏土等。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帮助老师修好了钟表,老师可真高兴,谢谢你们,现在我再也不会因为不知到时间而发愁了,只要看看表我就知道是几点了,小朋友你们认识时间吗?

评析:通过谈话,激发了幼儿认识钟表的愿望

2、了解钟表的外部构造。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时钟有哪些小秘密吗?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哪些数字?(1、2――12)

师:钟表上还有什么?他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他们转动的速度一样吗?谁转得快?谁转得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了结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时钟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师:小朋友发现了时钟这么多的小秘密,你们可真了不起,看,连小叮当也在称赞小朋友呢,来,大家和小叮当打个招呼吧。小叮当想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下面请小朋友带小叮当一起出发,看看小朋友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参观我们的幼儿园好吗?

3、学习看整点。

(1)师:早上,太阳公公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小朋友们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的来上幼儿园,小朋友,告诉小叮当你是几点来上幼儿园的?(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师:小朋友看看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看看分针指在什么地方?时针指在哪里?

教师小结:看整点的时间有一个小窍门,分针指在12,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小朋友现在你知道我们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吗?

(2)(课件演示)上课时间到了,小朋友正在上课,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看,连小钟表都在夸大家呢。

小朋友看看现在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4、通过游戏《时针分针转转转》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小朋友,游戏的时间到了,让我们和小叮当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这个游戏名称是《时针分针转转转》,请12位小朋友分别代表钟面上的12个数字,按照钟表上数字的排列顺序围成一个大圆圈,请两位小朋友分别代表时针、分针,站在圆圈的中间,听小叮当的口令,小叮当说什么时间,时针和分针就赶快把小叮当说的时间表示出来,游戏分成两组,比比看那组的表针转得又对又快。取胜的小队小叮当会奖给他们一张小叮当图片,小朋友有没有取胜的信心?这里有1―12的数字头饰,和时针、分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带好,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时针、分针请小朋友轮换代替,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有关整点的知识)

5、创作《我的一天》

师:小朋友,拿起你的工具,把你在幼儿园中渡过的一天记下来好吗?

根据幼儿的设想的创作形式(绘画的、泥工的、废物制作的),让他们自愿组合成小组。师:下面让我们一边欣赏着钟表店里的美妙音乐,一边设计小钟表吧。

幼儿开始制作。

6、活动结束

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网络图:

推荐第10篇:关注课堂生成 提升教学魅力

关注课堂生成 提升教学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老师手拿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时,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时,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的生成中造就精彩?

一、心中有书,全面预设教学环节

兵法中有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寻找使整堂课大放异彩的亮点。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案例: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春天百花盛开。

生2:喜欢,因为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去郊外春游。

生3:不喜欢,我妈妈说,春天天气暖和起来,人老容易犯困。

师(略作思考后):嗯,是有点,不过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燕子从南方赶来了,给春光增添了不少的生机,看,它多可爱呀!

(教师自然地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

后来这位教师说:“学生提出春天多彩、气候宜人等赞美春天的句子,是我预料学生会说的,但我没想到学生会说不喜欢春天。我当时脑中急剧搜索着,忽然本课的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一下子跳跃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原来,这样精彩的效果来自于课前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只要教师心中有了清清楚楚的底,哪怕课上出现“意外生枝”,教师也会围绕“核心”兜圈。

二、眼中有人,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当课堂上预设出现意外,学生“乱”起来时,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第一是“宽容”。在“意外”中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把肯定、赞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第二是“倾听”。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因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必将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当学习到“谈„碰壁‟”这个故事时,于老师让学生练习评点、赏析课文。其中有一句“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于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师: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你现在正在批改你学生的作文,你会写下什么样的批语?

生:观察细心,描写细致,真乃好句!

生:人物描写活灵活现,让人读了如见其人。

忽然,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句话可写可不写,能不能删去?”

于老师一愣,全场听课的老师也愕然,谁也没想到学生竟会提出这样的看法。这个问题不太好处理,大家都用一种担心的眼光看着于老师,也很想看看这位名师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只见于老师马上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方是不赞成删去,一方是赞成删去。双方的代表还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意见。这时,该如何处理?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于老师。

于老师没有像我们通常所见过的那样,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在两种意见之间作出裁决。他告诉学生:“简洁是一种美,具体生动同样也是一种美。”于老师还分别与两位代表握手,对不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具体生动的。”对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简洁凝练的。”

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化身,武断地决定“对”或“错”,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感受,激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多么精彩、多么艺术的即时生成!

三、手中有法,引导学生研究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正引导学生一起品读、赏析课文《鸟的天堂》的第三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文字,并且还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正要总结此段,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乱”了起来。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中,我就知道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不过马上回答可能会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请同学们各自再读书,再思考,力求从书上找出答案。

(于是学生再次投入读书当中,教师也“钻”进学生群里。)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受自身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局限,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意外”发生时,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善于把“意外”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

1.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让此话题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了。

2.思考:这个意外的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预设的轨道中来,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提升:围绕新话题,让文本、学生、教师全新对话,改变原有知识结构,让平等民主对话落到实处,使课堂如“一江春水”,充满生命的活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最伟大的老师”,一是老百姓,二是孩子们。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使课堂教学因意外而变得绚丽多姿,魅力无穷。

.

第11篇: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认真钻研教材,精雕细琢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但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以使课堂教学“横生枝节”或“倒行逆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我们始料未及的“闪烁不定”的生成性问题时,我们是感到“麻烦”,还是作为一种“财富”?是让它成为空中楼阁,还是让它成为可用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呢?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往往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才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蜗牛》是一篇描写作者观察蜗牛爬行,改变对蜗牛态度的文章。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课时教学一开课,我就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见过蜗牛吗?对它有什么了解?”学生们纷纷举手介绍蜗牛的一些身体构造及生活习性。一位叫小杰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知道蜗牛身上的壳如果被损坏了,会自身分泌出液体进行修补的。”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一个反对的声音,“不对,不是这样的!”一个叫小刚的小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请他说,他站起来反驳说:“他说的不对,蜗牛没有了壳,会慢慢地死掉的,我在关于昆虫的百科书上看到的。”小杰不服气,也争辩道:“我说的没有错,我也是在书上看到的。”两人在僵持着,全班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当时我并没有了解到关于蜗牛壳的知识,自然也不会给他们正确答案。我采用了老师们很常用的方法,实话实说:“老师也不知道蜗牛壳的奥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电脑,请教《百科丛书》,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全班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点头称好。

回家后,我上网查询了这方面的知识,发现两个孩子都没有说错,只是他们表达得不清楚。蜗牛的壳有小破损,会自身分泌粘液进行修补,而蜗牛的壳完全与身体分离,它就会因缺少水分而死。第二天上课,我先和学生一起解决蜗牛壳的问题。全班孩子都眼睛亮亮地望着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当我问到昨天谁查了资料,同意谁的观点时,全班的孩子都举起手。我请一个孩子来说他的观点,他信心满满地说:“我同意小刚的观点,蜗牛没有壳会死掉。”我请他坐下,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可是刚才举手的绝大部分孩子都把手放下了。我问道:“为什么没人举手了?你们都同意小刚的观点吗?”只见一个女孩怯生生地站起来,充满疑惑地说:“老师,我在书上看到的是小杰所说的那样,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了?”我没有马上给予判断,笑着让大家再回忆两位同学说的话。通过仔细比较,就有孩子发现他们俩在表述上说的不同情况,一个说蜗牛的壳有破损而没有分离,一个说蜗牛的壳与身体完全分开,当然答案就不同了。这时我再问:“谁说的对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说的都对!”随势而导,我告诉孩子们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做到准确、清楚,听众或读者才能听得清楚,看得明白。遇到不明白的知识,我们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主动地获取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捕捉到了就成为了一节课的亮点,会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这节课孩子们就主动地去获取了知识,学会了分析比较,明白了说话要表达清楚,相信他们会记忆深刻的。

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等号型东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参与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构成和生成者,只有“开放”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放飞他们的灵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

第12篇:感悟教研魅力,生成教学智慧

感悟教研魅力,生成教学智慧 ——教师专业化成长手记 洛城街道留吕初中 刘成涛

自从教伊始,就有一种想法:既然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把它当作最理想的事业,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当一位好老师——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好老师——就必须提高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

1、初涉教坛,发现问题——在激发思维中走近教育科研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就要从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为此,我知道了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凭多年积累的经验,也不仅仅是凭熬时间、拼体力,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每当在教学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时,是教育科研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的教学不断取得创新和进步。第一次课题研究,使我完成了从合格教师向思考型教师的转变,在转变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思考逐渐形成,并带来了收获。我深深地意识到:一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与教育科研紧密联系起来,才会在自己的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

2、课题引领,实践探究——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教研魅力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边总结、边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理论,拓宽自己大教育视野,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教学中必须创新的信念,因为没有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就只能按照别人的设计去教学,没有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就走不出自己的教育创新之路。

在课题带动下,自己的理念不断提升,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我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将兴趣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因为每堂课的开头都能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的结尾发人深省,能引发学生新的疑问和思考,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自然就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领悟到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后,学生的探究欲望非常浓厚,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去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多种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的方法:实验创设情境法、故事创设情境法、辩论创设情境法、表演创设情境法、演示创设情境法、音乐创设情境法、图片创设情境法、媒体创设情境法、想象创设情境法等。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教育科研中追求卓越的人,一个成功的教师最宝贵的是自己拥有的独特的教育思想,而完成这一跨越,教育科研是最好的途径。

3、生本教育,返璞归真——在追求卓越中提升教育智慧

“如何使学生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指导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容量增大?”这样的思考给我的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思考使我认识到,自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从事真正的教育,真实的教育,有生命力的教育。基于此,我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我认为,学生要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处理教学情境提供的材料信息,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和教师提问相结合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还要抓住时机,根据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和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启发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使其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以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这节课的核心活动是学生的探究实验,经过反复思考,一改以往的成功实验的做法,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完全开放的,真正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学生的真实表现,而老师只在实验后引导学生反思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体现了老师角色的转变,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小组间对实验的讨论、改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取信息不仅能记忆深刻,还能加强师生间交流想法、讨论结果、直至达成共识的平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亲自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再及时发现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和引导,必然会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辅助活动是学生分组探索活动,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子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活动,收集足够的直观信息,并将信息加以处理、迁移,就能比较容易的发教师现守恒的奥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这节课受到了全市化学教师的一致好评。 自身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路,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优良的教学氛围和环境,更离不开教育科研这盏指路明灯。经过不断地研究、反思、改进、再研究再反思再改进,我的课堂显得特别有生命力,学生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实验探究都变得非常有意义,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教育科研使我的教学逐步完善,让我的成长如同浴火重生。

第13篇: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随笔

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随笔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准备不充分的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要准,对学生学习中可能要碰到的问题估计要足,对班上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走势要精心设计,这样的教学预设才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在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感到自己对课文已烂熟于心,教学时自得得很。想不到在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时,有位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在表现泥墙根一带有无限乐趣时,作者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不用‘油蛉们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我感到课文中的句子应该改一改,这样句式也比较对称了。”这个句子原本备课时是准备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的,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启发大家想一想:从音乐美的角度看,课文中的句子和这位同学的改句,哪个更能写出昆虫的叫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更能体现泥墙根一带趣味无限?学生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还是原文语句更具有表现力。虽然句式上感觉没有改句那么对称,但是一种代表了昆虫的单声部、一种代表了昆虫的和声,更能给人以美感和乐趣。

充分预设,就是要对课文的所有问题都理清了,文章精妙处统统悟透,胸有成竹才能从容不迫,引导学生合理生成。

课堂教学预设,对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童年的朋友》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作《童年》的节选,文中外祖母的形象也刻划得十分鲜明。但由于国别、时代以及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我与外祖母的深厚情感比较难以理解,教学时,如果仅仅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能很难激起同学的情感共鸣。为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高尔基生平资料,了解高尔基的成长经历,这样大家对外祖母给童年高尔基的关心与照顾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课文去思考外祖母这一形象,就能理解“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的内蕴了。

充分的预设,就是要充分考虑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能力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从而找到学生的“最近接受区”,促使他们以最便捷的路径迅速地消除这种间隙,以达到对课文理解的最佳境界。课前预设,一定要注意把握文体特点,让各种文体异彩纷呈,让学生学不同的文体都能独有感悟。比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要透悟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你就得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把自己设计为徐志摩,让现实回到遥远的年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说说你的感受并感情朗读。”学生们纷纷说出了“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娇羞的康桥”、“伤感的康桥”……根据文本进行分析阐述,通过朗读来表现。这样结合了学生个体感受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他们生发的争论却形成互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了诗人于一片微波柔情中飘洒的超凡脱俗的清澈灵秀之气和徐志摩独有的性灵美、生命情调。此时,学生逐渐进入诗的状态,他仿佛正置身于康河边,望着脉脉的流水,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什么叫充分预设?就是要因文而异,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内容的文章,这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积累尚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光凭书面语言文字的阅读或教师口头的语言介绍,很可能辞不达意或者有所挂漏,影响孩子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比如《巍巍中山陵》这样的课文,没到过南京、没游过中山陵的孩子只从文字上去领略,那得到的印象是平面的、枯燥的,因此,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穿插一些介绍中山陵的音像资料,那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可感的,远比单凭文字信息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其它如《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宇宙里有些什么》等,都应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背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宽裕的发展空间。

什么叫充分预设?就是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空间,创造优秀的条件。其实,语文学科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科,要使这种“生机”得到充分张扬,必须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有一个充足的了解,从而能根据学生实际,根据课文优势,采用相应的课型,合理地推进课堂的走势,以求收到较佳的效果。《皇帝的新装》课文亮点很多,比如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语言材料的精美传神、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等,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可采用不同的课型:①诵读课型,通过听读、分组试读、分角色朗读、吟诵美读等方式,让学生理清故事、感受人物、体味语言、悟出情感等;②演读课型,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演读课文;③练读课型,先让学生研究课文的写作特色,然后再展开想象,为课文续写结尾。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洋溢情趣的课堂,只有师生在课堂上进入“心灵撞击”的境界,内蕴的情感和潜能才会充分地释放:视野会显得无限广袤,思维也显得空前活跃。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及时地抓住这样一些契机,不仅会延展课堂的时空、获得意外的惊喜,更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增益智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主体意识,增强自主信心,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一次有关细节描写的市级作文指导公开课,课前预设的流程为:出示有关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分析、引出细节描写的概念——明确本节写作训练目标——介绍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写作练习。为此。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那天在大礼堂,来了许多听课教师,放眼一望,黑压压一片。学生们坐在前面,明显的显得紧张,难以进入正常的上课状态。怎么办?按预设走,还是利用现场资源及时生成?教师机智地选择了后者。他向同学们发问:“今天上课与平时上课你觉得有哪些不同?”学生们纷纷回答:“上课的地点不同,平时在教室,今天在大礼堂”;“听课的人数不同,平时只有同班同学,今天还有那么多老师听”;“上课的心理感受不同,平时上课很自在,今天上课很紧张”。老师又进一步发问“今天上课很紧张,怎样紧张?大家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心里很慌,扑通扑通直跳”“身上感到热,手心都出汗了。”“我感到很冷,腿一直打哆嗦”“我觉得有许多眼睛在背后盯着我”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情绪慢慢放松下来。老师及时引到学生明确,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学生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能火花就会时时迸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对此要及时发现,着意运用,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

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以前这是令人不甚尴尬的事,然而现在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把这一不小心的错误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或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或坦承错误,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予以辨析并改错等,都能使师生从错误中共同走向进步。教师知错就改的精神、师生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都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应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使“非预设生成”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14篇: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教学心得体会

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作者:程卫华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让教学走向生成”是让课堂变得精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条件。如何让教学走向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是新理念下的备课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要求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说简单点,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讲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提倡“预案+反思”的二次备课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二、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策略很多,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舍得给予,让生成更精彩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当然,给予空间并不是指让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或一些有形式而无内容的活动,给予时间也并不是说课上的40分钟可以毫无节制地乱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放”与“收”的维度,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要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要让教学走向生成,教师必须树立生成意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锻炼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调控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定能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彩的优质课。

第15篇:运用教学机智 处理课堂生成

运用教学机智

处理课堂生成

语文课题组

徐跃前

我校市级语文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已过中期,走过来的风风雨雨,实在让课题组的老师获得了很多的体会。本文围绕着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举几个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利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生成。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一些超出预设之外,或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时,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灵性,化“腐朽为神奇”,使教学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方向行进,或者说让这些尴尬的,不和谐的音符,生成为教学的亮点。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具有好奇心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天空无拘无束,没有桎梏,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内敛,他们想说就说,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也会让教师猝不及防。其次,学生天性好动,课堂中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会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对此也令教师头痛。另外,教师自身由于零时性的突发奇想,提出了令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者说,教师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闭口不谈等,这时作为教师会显得十分尴尬,再者,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学用具的使用不当,或不熟练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等等。

一、学生提问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时——避重就虚,展示教师真实个性的一面

记得有位市级课题组的老师在上《开国大典》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五星红旗为什么有四个小五角星,一个大五角星?”

1 面对这个问题,这位老师知道的并不多,而且也不够全面,即使她说出来,也是个人的理解。当时她思忖着,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也不可留下美丽的错误。为了让自己风风光光地找到台阶,于是她灵机一动说:“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谁愿意回答?”她本以为这样把球踢给学生,她会解脱,但事与愿违,没有一个学生来替她解围,她只好如实地说:“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了解的也不多,但老师可以给你指引一条寻求答案的途径?想知道吗?”那个学生点了点头,于是她清了清嗓子,说:“你课外可以去找资料,或者上网查询,明天把答案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听了她这么一说,那位学生甚是满意,高高兴兴地坐下了。面对此情况,假如她给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话,那么可能给他们留下不诚实的印象。这位老师觉得她的坦然不仅没有失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老师真实的一面。他想一个真实的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也应该是真实的。这种灵活处理方式,不也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积淀来源于教师的真实的灵性吗?

二、教学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顾左右而言教材,展示教师感悟文本的一面

那也是一节市级课题活动公开课,一位老师执教的是《太阳》一课。正当他讲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时,一个男同学与一个女同学发生了口角,于是他走近他们,问怎么回事?那个女同学说,那个男同学扯她的毛线衣,当他转过脸去问那个男同学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却站起来一言不发,他顿时认识到问题的棘手,毕竟这是一节公开

2 课,怎样才能让自己下台阶,又能化解这件事呢?他灵机一动对那位男同学说:“你是不是想看看她的毛线衣与太阳有没有关系,是吗?”那位男同学点了点头,于是我转过身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身上穿的衣服,看起来与太阳没有关系,其实关系非常密切,相信吗?好,我们继续看课文。”对于这类“家庭纠纷”非要弄个是非曲直,确实很难,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课下可以开导他们。但毕竟是发生在课堂上,作为教师不能置之不理,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为课程资源并加以巧妙地运用呢?“顾左右而言教材”这种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难道不可以试试吗?

三、教师提问让学生哑口无言时——越俎代庖,展示教师尊重学生的一面

记得市级课题组的一位老师在上《匆匆》一课时,课文结束后,她问学生:“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对于这个话题,她当时以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回答,她都可以追问下去。这时一个叫徐兵的同学举起了手,这位同学本来胆小,又有点口吃,平时说一句话,都要支支吾吾说半天,她本不想叫他,但他表现得确实太积极了,无奈她只好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鼓励他,静静地等着,但他还是没有张口,脸涨得通红。说实话当时她确实很尴尬,但她马上又激动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徐兵同学已经给了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想知道吗?”“想!”于是她大声说:“徐兵同学说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简直无以言表!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接着说。“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好的

3 解答!请坐!”顿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在这个环节中,该同学出现的情况是她所没有想到的,如果直接让他坐下,那样不仅他没有面子,就连老师也会感到羞愧,毕竟是她的提问引起了这场**。在这种情况下,“越俎代庖”未尝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四、教师使用教具出现差错时——自圆其说,展示教师灵性课堂的一面

那是一节区域交流观摩课,一位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赠汪伦》。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欣赏到诗歌配乐朗诵,她使用了多媒体电脑,可是她对电脑还不熟悉,一时找不到她要找的的文件,但又不能冷场,要知道公开课最怕的是冷场。这时她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意真深啊!看,老师一时都找不到了!”她边说边调整自己的心态,终于找到了要找的文件,总算化险为夷了,她默默地庆幸着。她后来说课时说,这个环节的处理,还得益于一位特级教师,这位教师在上《我爸爸》时,也是电脑出现了问题,一时找不到教学图片,当时她真替特级教师担心,但这位教师却表现得异常镇静,说:“咦,爸爸藏哪去了呢?是在位下面吗?找找吧!”很自然地避免了冷场的局面,又临时性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如何处理这种因教具给自己造成的麻烦,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自圆其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良方,既可解除尴尬的局面,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种美丽的尴尬演化为动态的教学生成,真可谓一箭双雕。

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点滴经验的积攒,它要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丰盈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更要借

4 助于教师的教学激情与教学灵性。果能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异彩纷呈。

第16篇: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陈松能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以往,我们教师习惯利用预设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的一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活跃的思维个体,在教师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于是,如何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我们教师探索新的途径。

一、一个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老师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和学生一起直面疑难,使学生真正激起对科学探究的意识,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教师将一个1.5V电池用电线串联两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发现灯泡一个有点亮,而另一个根本不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询问学生:“老师手中的灯泡为什么不亮,你们能帮老师查出原因吗?”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同学说:“是灯泡坏了!”有的同学说:“是灯座的问题”还有的说“是电线的问题!”看到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强烈,教师进而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检测呢?”教室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就是这两个提问,让教室里一热一冷,表面上看好象是同学们遇到了难题,而实际上正是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有序研究状态中。

又如,教《物体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抓住现象引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精心准备教具,向学生展示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几个瓶子在水中分别沉浮、悬浮的现象,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了“为什么大小一样的瓶子,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浮在水间,有的浮在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吗?沉在水底的瓶子受到水的浮力了吗?”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需要提升的知识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课堂生成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有效探究过程。

二、一次课内外灵感的捕捉,促进探究活动更为生动

在教学中,科学教师似乎是最注意课前准备和材料应用的人,似乎都喜欢关注学生中的新鲜“玩意”。课堂中教师教学材料的创新和实验的重新设置,往往得益于教师课堂内外瞬间细节的捕捉。

如,我们做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实验时,一般要求各组将准备的纸盒在烧杯中固定,让电筒光透过纸缝两次,一次杯中装水,一次不装水,并在杯的另一面标出两次光的位置。而我们在这次实验时,发现电筒光束不集中,且在杯中光速的距离过小过短或者偏向,实验现象很不直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看到准确、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偏折,从而深入了解折射现象呢?一次上课时,我偶尔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将一束激光打在桌角处,光鲜红,十分集中。他自己在下面玩,没想到我会看得那么清楚。课后,我想,学生经常偷着玩的这种激光灯,光束集中,颜色鲜艳,能否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既简单又直观呢?于是,我们想起了用激光水槽,后设一纸屏,行记下光点,后倒入水,当水淹没光束时,若光点发生位移,则证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果然,当水淹没光的一瞬间,不单光点位置移动较大,而且光束的偏折,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顿时,同学们为自己实验成功欢呼不已;对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课堂内探究活动的生动与否,是与教师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教师瞬间灵感的捕捉密不可分的,教师捕捉得好,便能使一节本来很不好理解的课变得浅显易懂,趣味性增强,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一句刻意的追问,构建一个立体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引言,一句追问,都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甚至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表象认识中,迅速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探究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本质,形成形象的概念,从感性探究提高到理性探究,养成了较好的科学思维力。

如,在教《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塑料袋中的空气”作为情景引入以后以“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思路。如“塑料袋里的空气能看见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怎样看到无形的空气”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学生这时会在一定的理解逻辑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与作出猜测。进而,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空气里?”进而,让学生回到概念上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如此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

还有,在“花的报名会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汇报,得出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双性花的概念,进而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么多种类的花,它们受精强果的方式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步紧一步的追问,把学生引到花儿究竟是怎样受精结果这一关键性问题上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对已掌握概念进一步内化。

课堂上,老师只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认真捕捉教学中的细枝末节,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就会被充分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探究推进,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促使自身科学概念得以形成,科学思维能力得以拓展,而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鲜活,生命力更加强大。

第17篇:倡导动态生成促进有效教学

倡导动态生成 促进有效教学

──────“动态生成”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小学 余姣

【摘 要】“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合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动态生成”指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动态生成 有效课堂教学 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在语文课堂中应看不到知识的填压,只有教师的引导,只有不断地生成,只有智慧的闪耀。而教师引导是教学走向生成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按部就班讲授。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教师问出的问题,就希望学生答出所要的答案。学生稍越“案池”半步,便遭封杀,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创造精神的焕发几乎是丧失待尽。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一、抓“精彩”促生成

当学生对话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而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课堂上,当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的教学,具体表现为:认可学生的观点,或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比较或者概括,这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课堂上,我们还经常碰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此时如果教师消极地应对,批评斥责往往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种应对往往会适得其反,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那遇到这类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探问和转问,教学的再组织无疑是理答的有效方式。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场所,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而生成性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具有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获得生机和独特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才能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二、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深入浅出。

比如五年级在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鲁迅以他的笔作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老师问:“什么把笔比作武器?”一名学生回答:“因为笔是尖的,可以戳伤敌人。”惹来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没有取笑,而是追问:“笔可以戳伤人倒是一种方法。可是笔有更重要的用途呢,是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最终理解了鲁迅“用笔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阴谋”的主旨。老师及时而智慧的引导会使学生思而有得,帮助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在含义,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们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例如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进法”,他认为: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几口井?点应该定在哪儿?此时,学生情绪亢奋,正是探索的契机。教师牢固把握,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场所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针对以上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生将课文上的语言表达在示意图上,又将图示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观点。

可见,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学习,

通过纷纷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心灵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四、抓“错误”促生成

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我们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错误中可利用的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错误为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

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来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走”和“飞”在课文中是极平常的两个字,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受,为学生的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了默契。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统一点,理解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设置话题引发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解决矛盾,与作者产生共鸣──抓“错误”促生成。

五、

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而后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在教学《猫》时,一位教师拿出的小猫脚印,有位学生突然叫起来:“哇,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一超越预设与教学冲突的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也让教师措手不及──原本教师是想借图来感受猫的可爱。于是教师稳了稳心神,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白纸上的脚印像梅花吗?”学生都说没梅花好看。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借势引导:“既然猫脚印不好看,有时还让人感到脏,为什么老舍爷爷说它像几朵小梅花?”就这样将一个与文本冲突的问题,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镇定自若,遵循导引的规律,将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回避“啊,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个已经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又让学生对猫的可爱有了充分感受,由衷地喜爱它,并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平衡后的突破,更是一种突破后的生成。

抓“意外”促生成的策略,是指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生成,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任务上来。这时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制予以应对,巧妙地将学生从“歧路”上拉回来。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作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契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强调了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体现这种理念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烁着创造的光辉。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动态生成》作者:何颖

2.《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方案》作者:沈海波 3.《试论语文课堂导引的动态生成》作者:蒋兰 4.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叶澜: 6.《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余姣,女,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学会会员。1979年出生, 1997年毕业于随州师范学校,2004年自修本科毕业。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2003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2005,2008,2009年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教育方法,讲究授课艺术,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时刻注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情感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撰写的语文课题论文、语文教学案例,活动课题论文,劳动论文多次获区、市

一、二等奖。

邮政编码:441326,联系电话:15826713368,电子邮箱:353336637@qq.com

第18篇: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响水中心小学 董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为此,笔者深感在新课程背景下,及时走出生成误区,进行有效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教学”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让人忧心的是,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因此,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精彩生成,不遗余力地去演绎精彩的教学篇章,去关注这共同的生命历程,去焕发这激情的生命活力。

一、误区

(一)重生成,轻预设

如今不少语文老师都能够多样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调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而又不失科学地跳出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教学重预设而轻生成;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却又有不少语文老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只重视生成,而忽视甚至轻视预设,更有甚者,视生成和预设为水火不相融。

其实预设和生成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体。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计划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生成”则是在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而引发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之于课堂教学,犹如翅膀左翼和右翼之于鸟儿,缺一不可: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精彩;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发展,在生成的过程中提升预设的层次、水平。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课堂就像断线的风筝,任意东西;就像脱缰的野马,不辨南北。当然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机械的预设,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呆板、死气沉沉。

语文老师强调生成、重视生成、实现有效生成,不但没有错,而且值得大力提倡。但是我们倡导生成,并不等于抛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生成的背后一定要有精当的预设。合理的、高质量的、丰富的、开放的、具有弹性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可靠保证,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重课堂生成,轻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语文老师都能够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问题生成的情境,促进问题的有效生成。任何一个值得思考、研究、探索的地方都是问题的生成点,不少语文老师能够鼓励学生在学生质疑问难处、学生理解出错处、知识拓展迁移处、文章留白探究处等多样化地生成问题。这种重课堂生成的现象是可喜可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语文老师注重课后反思:生成教学是否是动态的、开放的、民主的、充满灵性和人文性的?生成的问题是否扣住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无意义和价值、能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敏锐地、及时地捕捉新信息,把学生生成的新问题,把学生获得的独特的体验、感悟、见解等,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灵活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有没有扼杀学生生成的积极性?有没有浇灭学生生成中的创造性火花?有没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解决生成出的新问题?预设和生成是否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没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当生成的问题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时,教者有没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有没有因势利导(有时要把学生引领到预设的“轨道”上;有时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鼓励继续生成,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空间。因为偏离“轨道”的生成有好坏、利弊、对错、良莠之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没有根据生成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知识需要,及时作出富有创意的、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另外课后语文老师还要反思并记录生成性教学中出现的灵感与困惑、经验与教训、得与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精彩回答,这些都是今后教师可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后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三)重赏识激励,轻科学评价

学生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独具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文章的主题、一些问题的答案等等确实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需要学生多元化的分析和个性化的解读。这两点原因决定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必然会生成许多问题。语文老师肯定学生打破陈规、勇于怀疑、敢于争辩的精神,尊重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本没有错。但有许多语文老师因答案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分寸和度,对学生的回答,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作出“你真棒”、“你的回答太好了,太棒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太有创意了”之类的褒扬,就有过空或过头的嫌疑,因为无原则的赏识、不辨是非的激励只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更有甚者,少数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根本不作任何评价,学生一头雾水。毕竟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观点和感受是有正误之分、优劣之别的。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所谓的问题和知识,其实是幼稚的、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科学的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和激励的双重功能。

(四)重学生的主体性,轻教师的主导性

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愉悦心境下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在现行的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都能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努力改变“权威式”或“真理式”的师长形象,树立民主的教学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浓厚的民主氛围中自主地探究、创造性地生成、愉快地学习。但是我们同时又很遗憾地看到,现在所谓的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生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自由读的机会,给予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的平台的同时,却又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讨论、纯表演的场所。教师退居一旁,成了多媒体的操纵者,成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点名者,成了学生表演的旁观者。甚而至于极少数老师被学生生成的问题所牵制的现象还时有出现。学生主体性的放大、教师主导性的缺失,导致了生成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实质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学生放任自流、信马由缰,教学无章可循、不可调控。这种貌似热闹、实为“放羊”的生成教学,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素养的养成,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语文因素,弱化了教学效果,学生课上学得热热闹,学习效果却一团糟。 在生成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是生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评判者。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学生学”,而是“领学生学”;语文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了”,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了”。在追求生成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引领、科学调控,并要增强引领、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另外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还出现了刻意生成、作秀生成、虚假生成、负面生成、无序生成等“非理性”的倾向,因篇幅限制,这里不作详论。

二、策略

(一)把握平衡,为生成保驾护航

1、放大生成,在探究中把握平衡

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对生成作放大性处理前,既要正确把握有没有作放大处理的必要,也要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的放大处理有理、有节、更有效。当对生成作放大性处理时,我们有必要依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去研读去探究,在灵动的生成中预设,在即兴的预设中生成。在新的知识、新的想象、新的情感中把握住这种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酝酿新的突破。

2、延缓生成,在搁置中把握平衡

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要讲究效率,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从这一层面上讲,生成有时需要延缓,需要在搁置中把握平衡。曾听过某老师执教《自己动手术》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战时期,陈毅的腿受伤并且化脓了,为了不惊动大家,他把大腿绑在树上,自己用手挤压伤口,疼得脸色发白„„课堂上,学生被陈毅同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当该教师正进一步引导学生向陈毅学习时,一位学生却说:“我曾经听医生说过,挤压化脓的伤口是不科学的,这样挤压会把细菌和脓毒挤入血管。陈毅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这种与众不同的见解,该教师先予以肯定,随后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陈毅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这是由于当时战争环境所迫。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勇敢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很欣赏该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他没有盲目引导学生挑战教材,而是在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延缓生成,在搁置中把握平衡,使教学因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

3、缩小生成,在回归中把握平衡

所谓缩小,即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回归中把握平衡。听《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时,有的孩子生成出了这样的资源:“当我们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就说好话夸他,他一定会把东西交给我们。”面对这样的误解,需要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而似乎新理念告诉了该年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致使出现这样的生成时,学生却得到了老师大肆的表扬。此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其实,教学目标只是一个行为的起点,我们在课堂行进中,有必要缩小生成,如果教师只想迎合学生的生成,甚至是几乎荒谬的想法,心中早已遗忘了教学目标,其引导必就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进而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的失衡。所以,把握生成的平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到原点,去照应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有目标、有方向的正确引导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为生成保驾护航。

(二)多元对话,为生成插翅添翼

1、平等对话,把文本读“活”

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交流的心灵对话,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把文本读“活”。

2、深层对话,把文本读“透”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深层地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文本、学习语文,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把文本读“透”。

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的对话: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这是与文本的初次对话,目的在与读通读正确;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孔子的初步了解,在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与文本二度对话;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与文本的三度对话。学生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在这中间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本有了更透彻的解读。他们在教师引领下,在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实现了对文本和人生更深意义上的思考。

3、开放对话,把文本读“新”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开放、智慧的对话。在教学《郑成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感受最深的语段,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借助收集到的有关郑成功的资料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通过对课文的领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还有的同学则以写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由此我们感到,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过程,需要我们“顺乎其天性”,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脑想„„“全频道”地参与,开放立体地感悟,为他们开辟一片超脱于文本的创造天地。

(三)赏识评价,为生成推波助澜

1、扩大优点,抓准缺点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把优点说充分,这就合理地满足了人的赞誉需要。这种需要能促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看不足用“凹透镜”,缩小缺点;看优点用“凸透镜”,放大优点。尤其是对待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能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赏识“亮点”:朗读欠流畅,但声音蛮响亮;说话不完整,但思路挺独特;字迹稍潦草,但内容最真实„„

2、点出特色,指明方向

点出特色,可以对当事学生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由此培养成就动机;点出特色,还可唤起其他学生特别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当然,我们更要积极为学生指明方向:如对优秀生,在作出赏识的同时提出新的进取目标:“你的体会真深刻!再读读还有什么想法?”;对一般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融进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得真好!抓住重点词再想想,还能读懂什么?”;对学生较困难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激励兴趣:“这不,你也能读好!坚持下去,你肯定能行!”如果我们的评价都能如此,那么,当学生们因成就而产生满足感之后,就会朝着目标奋勇向前。学生就会个性鲜活,我们的课堂也将个性飞扬„„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于漪语)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它的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感情真挚用心去激活学生的“心眼”。

曾闻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以《我不期望回报》为题的仿写中说:“如果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一位老师打上冷冰冰的不及格;另一位老师却说:“听!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的确,在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许会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教师的莞尔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教师的风趣和幽默会留给学生睿智和风范„„赏识的话语激活了思维、激情的评价喷发了启迪、碰撞,只有为生成推波助澜,才会有语文课堂的灵性闪光。

(四)拓展想像,为生成扬帆远航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若能抓住学生想像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像的拓展点,激活学生的想像,放飞学生的体验,定能较好地为生成扬帆,助生成远航。

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再如教学《凡卡》,抓住凡卡的内心世界,启发想像信寄出以后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激活学生的想像,无疑是在想象的拓展中为生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总之,巧妙预设课堂,才能促进精彩生成。过“左”或过“右”的做法都将会给课程改革带来致命的创伤。语文教师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别开生面的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开心自如的迁移、机智幽默的旁逸,才会令这师生同享共筑的生命历程,携手共创的人生体验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走出生成误区,有效教学语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闪耀出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才会迎来“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无意插柳”的岸柳成荫!

第19篇:《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教师读后感

当我读了问题意识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这一篇后,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第一次看感触很深,因为我也要慢慢的学习。

我看了第一大点,就是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需要强化的问题意识,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对教师知识的任何描述都应包括\"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个性化\"我看了意思比较难理解,我看到后面原来它的内涵它是一种重建过去的特殊方式,是一种处理当前情境中的突发事件的为了未来的意向。还有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因为如果我们将种种假设和给定的意义都搁置起来的话,所剩下的就只有教育学的生活体验了。这两句话也在慢慢的鼓励我们如果是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实际的生活中去寻找不要一味的看着书本上的东西,要理论和实际相互联系起来。还有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而创造性则是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杜威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对于教师来说,要能够清晰地把握教学中的疑难所在,就需要对教学活动的生成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把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开展行动研究,并把这个过程作为教学工作的常态。

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是基于情境知识的活动,这种\"情境知识\"是实践者在对他们所工作的具体环境的回应中发展起来的,对这个情境的把握取决于外在条件的支持,更取决于教学的智慧。

2、教师知识具有显著的社会学特征,它参与对教学本文的解读,是教学意义生成的基础,具有情境性、个性化的特点,读后感《《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读后感》。它的存在使个人化的教师知识具有了合理性,构成教师教学实践的知识社会学基础,也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关键。因此,问题意识的生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教师适应生活、迎接挑战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发展的过程。还有对教师工作性质的思考、教学价值观的建立和能否准确地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还能帮助教师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获得新知,锻炼能力。

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智慧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学智慧是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摆脱情境在表象上呈现出来的周而复始性,避免陷入琐事之中,在两个方面做出的努力。

1、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以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能解决的那些方面,不要把被个人力所不及方面关注太多。真正对教学智慧有实质意义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否与同伴进行密切合作,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会激发更高的自我判断、自我效能个人控制和对能力的自信,就更能地看到推进教学工作的各种积极因素并主动地利用和开发它,实现个人的发展。

2、使反思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写反思教育,还有教养笔记,每次写都会很头疼,其实多写写对我们也有许多好处,反思是教师走向专业自主的工具,是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主要是通过交流和合作,所以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善于运用反思策略持续地进行反思实践,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和存在方式。

3、行动研究,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不可多得的有效性,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专业意识和能力得以确认和发展。

因此,积极开展行动生成教学智慧是一条行之有效、意义重大的策略。

第20篇: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升华

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升华

——音乐“说课”之我见

内容摘要:“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先由教师个人说,后有同行、专家评议,由于其结合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生成,并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使教学智慧得以升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已经不断地被各教育部门和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关键词:“说课”

教学研究活动

提高教师素质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先由教师个人说,后有同行、专家评议,由于其结合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升华。“说课”不仅能促进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具有简捷、明快、省时、高效、易于安排和便于控制等特点。我是一名幼师专业的音乐教师,多次参加学校系部和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活动,经常在自己的时间中进行总结,反思、研究、改进,颇有感触。现将自己的说课做法和体会,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根据一般教学的流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我认为说课的内容和程序应该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五项:

一、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以教材为蓝本,说清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基本能力 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实施建议。说教材实质是针对教材分析,说课者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另外增加一些教师个人的思维亮点。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说教材又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说教学内容的地位。介绍教学内容的课题、课时、在教材 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第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 知识目标、发展技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简言之,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

第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即说出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陈述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理由。为什么是重点,怎样抓重点;为什么是难点,怎样解决难点。一般应从理论和思想认识两方面阐述。

如音乐课《送别》一节的说课:

首先说本节课的地位。《送别》一节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 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材中第一单元声乐部分的内容,这首歌是学生进入幼师专业学习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教学内容是歌曲的学唱,为新授课,无论是对学生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将为后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 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认为《送别》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作者李叔同的简要生平及作品的背景材料,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科学的发声方法完整地延长这首歌曲。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歌曲旋律的整体把握,体验学习、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审美、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中 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领悟友情的可贵,从而更好地珍惜友情。同时,努力激发学生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我认为《送别》的教学重点是:引 导学生教好地体验情感、把握歌曲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科学的发声方法。

二、说学情

说学情又称学情分析,即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分析,包 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也称起点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从适当的难度上开始教学,是任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不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自身建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和智力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等,“因材施教”,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如:音乐课《送别》一节学情是:班级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没有受过较好的音乐教育,因此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都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帮助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教法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有不同 的分类。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说课时要说明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实践探索法、趣味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 4.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这方方面面的要求正是教法改革的关键。

例如音乐课《送别》中教法的选择:我认为选择情境教学法和趣味练习法较为适合。

第一情景教学法。我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和音乐,动静结合,神形兼备,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把学生带入《送别》情景之中。

第二听唱法。听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听唱法演唱,便于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歌曲旋律。

第三练习法。教是为了学,教法选择必须以学法为依据,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系,加深体验,掌握技能,提高兴趣。

四、说学法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教学的根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形成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学法也有很多种,例如:预习方法、思维方法、阅读方法、观察比较法等。

例如音乐课《送别》中学法的选择:我认为采用体验法并结合讨 论法、练习法与课程教学目标更吻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采用体验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可以更好的表现音乐。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并结合讨论法、练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这个部分在“说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最重要途径,教学程序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要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么做。

现以音乐课《送别》为例,从四个部分来说明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通过多媒体为本歌曲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这是引导学生的心境 进入到画面所营造的离别情境中。结合他们刚刚离开家,离开熟悉的父母兄妹、朝夕相处的同学等场景,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就很容易被唤起。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引入使教学内容“心理化”,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体验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不仅包括对技能技巧的体验和感 悟,同时也包括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分发声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情感和了解歌曲背景和学唱歌曲三个步骤。

3.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检查、指导、反馈、评价等手段来 实施。这节课采用了给学生录音的方法。先让他们对比范唱,找出自己在气息运用、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最后再完整地演唱一遍。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形式不仅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特别注意,提 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课后做好准备,下一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可以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人在几年后都将独立从事幼教工作,对他们来说具有创造性的表演和排练的能力很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位他们提供这种机会。 此外,在说课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说课要以正式上课的心态来对待。音乐课“说课”与“上课”,我认为有一定的差异。“说课”是“上课”前的一次教学方案展现,面向的是同行、专家,而不是专业知识浅薄的学生,以正式上课的心态认真对待很重要。通过说课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教什么”和“怎样教”到“为什么这样教”,还要说出这样教的好处,促使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2.说课时,要体现出新意。“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说课中应注意既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学科特色,同时又要反思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说课活动永远“鲜活”。

3.说课时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度”。说课过程中,既要联系教学内容,又不能全面具体地讲述教学内容,但关键环节还必须讲到具体细节,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度”。说课要注意避免“说课”与“上课”等同,把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机械模仿、生班硬套。

4.说课后要及时“互评互学”。即说课后要及时组织评议,相互交换心得,并总结、完善教学方案。说课后除个人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外,还要及时组织参与听课者、专家评委对说课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教学设计。说课是针对具体课题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并由此交流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较科学化、理论化、涉及内容较多、层次较高的教研活动,可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生成,并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使教学智慧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马丁.谈谈说课.教育时报,2005年6月6日.

[2] 马爱萍.浅谈说课[J].青海教育,2000,(7—8):77. [3] 郑理.集体备课[J].中国培训,2002,(5):46.

[4] 王琰.“说课”与教法和学法的改革[J].山西教育,2000,24—25.

:(4)

《生成教学心得体会.doc》
生成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