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2021-08-1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远程教育应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远程教育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方式、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各种媒体。但是,在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出现了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成效低、学生自我评价低的诸多低效现象,因此如何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实现网上教学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培养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技能

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传授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技能。

首先,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

其次,教育信息的获取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技能,以及远程登录、信息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技能。

再次,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网络课堂教学,除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安排学生上网获取有关信息,将获取的网上知识通过电子文挡、电子幻灯等制作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以利再用。

二、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在网络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系统的教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

远程教育应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的传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导航控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注意网络课堂教学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远程传递功能传输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进行污染学生和反宣传,把学生引向歧途。教师在网络学习辅导时,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

(三)注意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

建国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特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等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本身。计算机网络虽然呈现很强的教学优势,但是毕竟是教学媒体,属于教学工具的范畴。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的特点。

三、网络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是实现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积极推进网络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是通

远程教育应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审查、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提倡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认知、体验知识。一堂课结束后,第一要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理解效果如何。第二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从“教”的出发点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出发点,是否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测、管理;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网络课堂教学是新型的教学形式,整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提供了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新城二小 信息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直以来,我校早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远不如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操作的难度,而没有深入的进行。虽然也撰写了一些文章,大多数也只是在理论方面做了研究和推断,少有具体可行的指标性的时间指导,或在研究上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以期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成员:

成员: 丁 莉 薛肖俊 亢亚红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逐步让学生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技能。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初步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的指导下,本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方式。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 “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六、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教学既包括多媒体教学,也包含网络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我校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快,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下的新型课堂模式有较强的适应、学习能力。只有正确的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推荐第3篇: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很实用,培训结束后,我要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争取使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长时有效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1.可以说,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其次,我们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

1.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应用”、“PPTXX高级应用”、“学科教师的媒体素养培养”、“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如对“微视频的加工与编辑”的解析和对“PPTXX高级应用”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老师们的解析与演示操作,使我开拓了视野,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我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微视频的制作,下一步我要自己制作微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这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研

究计划

第一:课题情况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所导致的后果,都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上。

2、选题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见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果缺乏符合本校实际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应用研究,必将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益的发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实用性。本课题的实施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3、研究价值 借助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促使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将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自身成长,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研究性格,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情境、自主合作探究、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具有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第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和谐课堂,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彰扬个性,提高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探索、建构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组织机构,吸收了部分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加入。制定措施,成立了后勤及经费保障小组,以确保课题组的正常工作。加强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做到“软件不软,硬件更硬”。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老师、学生及家长全员参与,积极行动,配合课题研究。

3、充分发挥学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互动平台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信息技术下乐学、好学。

第五:具体活动安排 2013年3月

1、回顾去年取得的成绩,奠定这学期努力的方向。

2、学校投资经费购买相关书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理论学习。

3、开展教师微型课课堂评比活动。2013年4月

1、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总结学习心得,指导课题组其他成员开展活动。

2、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2013年5月

1、请校信息技术老师指导教师制作课件。

2、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评比活动 2013年6月

1、整理微型课课堂评比和优秀教学课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总结这学期所取得的成绩。

合肥市绿怡小学

2013年2月

推荐第5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观刈麦》教学设计的案例点评

丁杰 韩秋枫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介入课堂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阅读是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还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然而,信息技术环境为阅读教学带来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无法常规化,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课常常处于做秀的尴尬境地。怎样上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课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层级模型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说、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理念,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层次如下图所示:

图 课堂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层级模型

阅读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与阅读文本进行多层次的互动、进行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学生的内部认知因素(阅读情感、阅读策略等)和学生所处的课堂环境(包括教师、其它学生、教学内容、技术工具等构成的系统环境)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提供资源、工具,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发现的过程;网络环境为学生的阅读认知、审美、应用和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平台和过程性的支持,促进阅读层级的循环渐进发展。

认知过程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但在此处,认知是特指对课文的字词、文意、结

11 袁华莉,课堂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层级模型及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构脉络、主题等事实层面信息的感知与理解,这是课文理解的知识性目标,也是阅读教学的初级目标,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

语文教学中可以审美的对象是很多的,但是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抓住重点,有所侧重的进行审美。从审美的对象来说,既包括对课文语言形式的审美,也包括对课文表现内容和意境的审美;从审美的时机来说,既包括入境的审美,也包括出境的审美。具体来说,首先要入境,对文篇的妙笔和结构进行鉴赏,对文章的蕴意(包括文章内容所体现的形境、意境、理境)进行体味;然后要出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建基于文本之上的独特感悟,并对文章的风格进行赏析。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7年级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出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新课标中对古代诗词的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义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观刈麦》这节课是一堂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跨越式课题理念,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感悟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实施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通过分析该课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可归纳如下:

1、结合学生认知层次,促进深层次阅读和感悟

根据现代解释学理论,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向读者发出理解的召唤,而读者则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 双方在相互作用从浅层次的“认知”逐渐向深层次的“审美”进行过渡。正是这种对话的有效性决定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观刈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以“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诗文的感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播、引导,不断激发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互动。通过挖掘诗文的关键性词语,作为学生感悟主题的突破口。此时对字词句的品读绝对不是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诗眼”、“文眼”来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妙笔和蕴意。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拓展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语文教学中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语文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深度都将得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拓展阅读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得到巩固的基础上实现拓展和积累。一定要避免“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机械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特点等来实施拓展阅读。在材料内容的选取上,要保证拓读阅读材料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呈现方式上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灵活处理。

《观刈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拓展阅读的处理非常灵活。在导入、课文处理、课后提升和写作环节均设置了不同内容的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内容丰富,既有此篇课文同一作者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还有相同主题的《世说新语》、《农家》;拓展内容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有全班共读的PPT呈现,还有学生自主进行的网络阅读。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拓展阅读,学生对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会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3、通过各种手段唤起情感共鸣

(一)巧设问题拉进情感差距 《观刈麦》所表达的主题较为沉重和深刻,当代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计来打通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把学生带进了离他们最远的生活场景,使得学生获得了最有现实意义的收获。他们的情感被激活,认识走向丰富,使得这一堂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刻塑造灵魂的冲击力。

(二)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景

朗读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中对古代诗词也有明确的朗读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将自我的情感投注到文本中去, 与文本在“朗读”中交汇融合为一体,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在《观刈麦》的设计中,教师设置了多层次,多角色的学生朗读任务,还非常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境。教学过程中播放贴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触动心弦的课堂氛围,学生朗读和聆听都更加投入,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共鸣的唤醒。同时也为后面的写作表达打下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4、充分表达、交流与分享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获得感悟,更需要通过阅读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是为了深化课文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主要包括运用课文阅读过程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和获得的情志感受等进行迁移性阅读和创造性表达。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课堂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交流、及时分享的高效平台。

《观刈麦》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学生写作任务,重点是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整体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电脑和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写作成果是以个体朗读的方式呈现,如果教师能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协同写作和批注,将在实现学生集体知识构建和情感分享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深入到课堂中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海量的阅读资源能够极大的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文 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感官的资源呈现方式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加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有利于情景创设、阅读兴趣激发和阅读情感体验深化,还能帮助突破阅读教学的疑点、难点问题;便捷的人际交互平台和个性化空间在凸显学生阅读主体地位、落实阅读对话、延伸课内阅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阅读监控和批注工具让个性化教学、过程性阅读评价成为可能……毫无疑问,网络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阅读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带来了契机。

推荐第6篇:某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一: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老人与海》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作家海明威的基本情况和文学观点,其次让学生分析老人的形象,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可以达到娴熟地分析一个小说作品。其次教学任务:第一节课讲什么,先讲生字生词还是先朗读课文,先对课文分段还是先讨论课文大意等等,最后作业。这样的一堂课就结束了。

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对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低,一个学生在向老师转变的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的,举个相似的例子,教授我们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这门课的王齐洲老师说,他搞小说研究为什么能够获得一些成功,就是他领悟到掌握了小说研究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纯粹别人给的,也不是完全书上来的,而是自己的情况和书本的知识结合,他说之前他看过一本《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纲领》这一本书交给他很多做学问的方法。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二: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推荐第7篇: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造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它 在理论依据的依托下给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利用网络学习的途径,并以实践中的教学实例加以说明,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给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 关键字]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信息、网络的应用无所不在,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运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现有的网络环境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思考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结合网络环境及信息学科的特点做了如下的尝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学校里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校园网环境和Internet环境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着它的独特的一面:它肯有:工具性、实践性、交互性、多媒体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六创造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特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

(一)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是针对相对低的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由于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依托网络这样的载体,我们可以找到适合某些教学需要的游戏和推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我们在讲WORD文字录入的时候,学生打字很容易产生“疲劳”,最终也使教学效果也会折扣、教师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娃娃丫丫》等游戏软件让学生边玩中学,学中玩,并通过比赛的方式看谁打字打得快,既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又很好地激励学生本节课的练习。

(二)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信息量大,如果让学生在网络中盲目前行,既浪费时间与精力还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时教师就要做给学生制定出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任务驱动在网络环境下更能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任务通过互联网或者教师提前做出的学习网站、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来搜索所要的资料,解决本节课的任务,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如:在信息技术课上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制定一个暑假旅游计划。这时学生在网上自由搜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胜地,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重新加工,最后用演示文稿或网站展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有创意的暑假旅游计划。这其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应用能力都在这综合任务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的任务可大可小,教学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制定。

(三)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协作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对主题意义的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在网络课堂学生通过网络形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通过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word的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做2008奥运宣传报,这时小组人员,分工协做,有查找图片的,有文字编辑的,有设计版面的,然后再一起合作,通过网络对每一部分小组人员都一起来评定好坏,共同献计献策,一起合成进行合成、修改、完善。最后小组通过网络上的分工合作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网络合作高效的完成的作品,既完成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

(四)基于评价的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效果评价”就是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以及课内完成的作品,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通过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方式产生有效评价,从而采各家所长,避已之短,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培训学生学会借鉴、学习它人的长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画板学习的综合练习中,我给大家布置了运用画板创作一幅环保招贴画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通过网络上交作品,大家在课堂上对部分优秀集中做了评价,说出了每幅作品的亮点与不足,同时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中对任意幅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的参与极其强列,在交流中无论是创作者本人还是其它同学都受益非浅。

(五)基于研究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确定实施方案---实践与探索---展示与评价---生成报告(作品)----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起着基础与沟通的作用,它适合分段性教学,而不是在一节课中所能完成了的。比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选主题建立网站的研究性教学的进行。

(六)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有个性化的教学,这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必要知识体系如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来得以实现。例如,在幻灯片的制作学习中,教师把相关的知识放到网上,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教师的网站上去学习巩固没加强好的知识,同时学得好的同学又可以在网上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

以上每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相互融合,一节课可能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教学中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参考文献:

1、赵跃生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探讨》, 教育信息技术,2005.

14、

2、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

1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推荐第8篇:信息环境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方法的研究 李毅

信息环境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方法的研究

李毅

㈠ 课堂教学气氛的概念

课堂一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 是社会文明承传的舞台。为了发挥课堂的导向、激励、陶冶、益智等正向功能, 我们应关注课堂, 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气氛, 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 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 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支持型气氛; 一种是防卫型气氛。前者是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 后者是消极的。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 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 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 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得到教学反馈信息, 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 消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态度被动消极,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泯灭, 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㈡ 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

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要素十分复杂, 主要有教师的个性与教风、教学大纲及 教师组织排等, 其中 起决定作用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学生,知识难度和人际关系 这是营造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重要主体。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前提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1 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⑴ 教师 ① 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对教学班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影响很大。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 教师总是安排课堂活动的总指挥, 教师叫学生做什么, 生就得做什么。因此, 性情达观开朗, 易于相处的老师必然能够贴近学生, 创造谐调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寡言少语, 性格内向的教师相对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带进教室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中态度直接关系到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创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良好的教态应有以下特征:自信、自控, 灵活应变、有目标、有计划, 信守诺言、有学术见解, 能与人文流、自尊、自爱, 不轻易失去勇气。总之, 教师的教风教态是形成优良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 教师的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和威信影响着课堂组织的顺利与否.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对某人的较高的评价,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较低的评价则伴随着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尊敬、喜爱一个教师,欢迎他来上课,这表明这个教师平时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他在学生的心中有威信.在学校中享有威信的教师,其言行为学生所信服,他传授的知识,学生确信其真实性和正确性,乐于学、志与学.因而,必然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学生乐于接近他,也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他的指导,这很有助于初中历史课堂气氛的营造. ② 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情趣

教师的威信,对于营造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是有帮助的,但这仅是一个有利条件,而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堂课的气氛.要借此条件去形成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还与教师对教学、对学生抱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有关,即教师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2 样的形象.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⑵知识难度

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是学生集体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课堂中与学生认识活动的困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学内容过深,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虽努力而无收获,那他们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致的下降,产生厌恶、失望的课堂情绪.但是,如果教学内容过浅,难度太小,稍经教师解释就一目了然,那学生又会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情趣,势必会产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精神懈怠的局面.所以,教学内容的难度一定要适中.教学内容的难度标准,是能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和认识的快乐.为了形成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我们所作的各种努力都很必要,但只有因知识本身而产生的学生积极情绪才是深刻的. ⑶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初中历史课堂气氛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满腔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去影响学生,去创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自己不顺心的事,不要在学生面前表露.学生见到教师可亲可敬,笑容满面,感受到教师的热诚,心理愉悦,就会出现和谐的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气氛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应难易适度,即应有一3 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4

推荐第9篇: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心得

篇一: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运用心得体会

关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

通过近期县教育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短期培训,使自己倍受体会到,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状况急速上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的,出了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外更加注重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指导,更加注重分析媒体资源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作用,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教育。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讲到:

最宝贵的资源是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

最生动形象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

最容易传播的资源是数字化教育;

因此,我们在跟上时代的步伐前提下首先在自身教学当中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现代教育教学研讨和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日趋成为现代教育的总目标和重要要求。为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我们不仅要能够熟练的使用媒体技术,更应成为制作的能手,来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教师平常教学课件只是把书上的文字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念,并没有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条理性。幻灯片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疲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设计课件时要避免出现过多文字,尽量以画面、流程图等方式进行表现,以体现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特点。 篇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2)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3 )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

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 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 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推荐第10篇: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 要:在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它能将复杂的教学简单化,对比传统的课堂方式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网络环境;学习兴趣

一、利用网络技术创建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开展教学,并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多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往往还沉浸在上一节课所教的内容或者是课间活动中,所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学效率很低。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教师可以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个关于小学生跟随父母或爷爷奶奶去菜市场买菜的视频,看看家长一共带了多少钱,每一样菜花了多少钱,最后又剩下了多少,学生跟着家长买菜计算花销的过程,也就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过程。这种利用多媒体搜集的教学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情境的创建过程。学生对于视频、图片的兴趣肯定比粉笔和黑板要浓烈得多,利用这种形式也能通过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过程也死板无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提高他们的兴趣的话,那么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一定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能够发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学知识很难学会,而玩游戏却不需要别人教”,这就说明学生对游戏充满了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课堂上融入游戏的元素,例如在?W习“两位数的加法”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制作成抽签的形式,把所有学生的名字统计到电脑上,随机抽取一个名字让他来答题,当然题目也是提前录入电脑中让学生自己抽取的,这种教学的方式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把游戏融入教学中方式。学生对于这种随机的事件肯定会比传统“填鸭式”教学要更有兴趣,而且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反感教师对自己进行提问,生怕自己答错了教师会不满意,这种形式是利用游戏的形式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更大一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把游戏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开展复习

在网络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并借助黑板、粉笔进行教学,一旦讲完了黑板也就擦了,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提问,想要在课下进行复习也只能靠回忆以及手里的课本来进行,这种教学形式导致教学效率一直很低下。而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模式具有可保存性,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知识之后把教学资源分享到网络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这种形式提升了教学效率,这是网络技术对于学生单独复习时的作用。那么,教师在开展统一复习课时,网络技术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首先,教师在开展复习的时候可以随意调阅之前自己讲课的课件,不用再单独备课;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制作一个空的框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容的填写和连线,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有效开展复习工作、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利用网络技术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说网络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之后给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注意事项:首先,不滥用原则,有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重量时,教师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比理论讲解更有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滥用网络技术;其次,不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中,我们承认利用网络技术来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很有趣,但是教师也不能滥用网络技术,不能让学生沉迷其中,要掌握好运用的“度”;再次,教师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教师认为用网络技术来教学就不用再对课堂进行监督了,反正学生都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其实不然,即使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要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疑问并及时进行引导,这样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综上所述,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呢?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让它切实地为教学服务,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雪梅.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2015(36).

[2]郝玉霞.浅析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J].读与写,2015(19).

编辑 李琴芳

第11篇: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推荐)

**** 获2002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 刊登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10期)

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骆志煌

laoluo@fzbz.com.cn

内容简介:以新颁高中课程计划为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为方法,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以及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网络环境

2001年,在全国各地的校园网建设热潮中,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为此,在校园网建成之后,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笔者在主持我校作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的《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参与福建省《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践中,根据我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为手段,将基于网

图1

1 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探究,与所从事的高中历史选修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相结合,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关注,现诉诸拙笔,以供指正。

一、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①。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可以理解为:历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笔者在所开设的高中《中国文化史》选修课中,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尝试以局域网为载体、广域网为资源,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史》选修课程立足人教社选修教材,在课程计划不偏离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力图在学习方式和知识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首先,在学习环境上,当学习的环境完成了从传统的教室转到网络教室、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到除教材外还有人手一台宽带上网的电脑的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观念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每堂课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中国古代医学”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然后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即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条件,在知识海洋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组织材料,提交一份学习纪要。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

图2 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诸如“中医”、“针灸”、“中药”、“古代,医书”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发送到老师的信箱,课后再通过mail查阅老师的回复。

传播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必须重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所以教师的及时评价反馈也是本策略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提高了信息素养。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们创建了良好且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的学习环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组)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②,以历史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与选修课不同的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内容要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的特点,而且不可回避的是知识量的掌握和巩固率与升学考试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策略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课程特点。由于新课程计划将含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所以本目所指的必修课特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在下目另有阐述。我们在策略的构思中仍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内容,以基于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以下以笔者在高二年段上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一课为例,阐析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

3 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首先是网络课件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以便利于学生围绕索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点,制作基于INTERNET浏览器为载体的htm格式的辅教课件,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的交互功能进行学科教学。本课件耕具学习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结构上包含有学生界面、阅读课文(电子文档,关键词加下划线以提示)、相关资料阅读、学习指导、课堂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几个模块(图3)。其次,在进行全课三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的问题,投影到教室前端的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操作学生机进入课件的学生界面(图4),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课件中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件作为历史教学辅助手段的可用性。网络课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界面友好,交互便利且便于操作;材料丰富充实且充分兼容,便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结构完整且每个模块指向明确等。其次在所提供的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材和组织上亦煞费苦心,笔者在浩瀚如海的史料中,按本课学习的“‘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变革”三个部分

图3

图4 制作了50条相关资料,在资料中既有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如“蔡元培的‘五育’思想”、“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人字型铁路”等资料,也有与单纯的应试关联不大但又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诸如“李善兰‘创译’数学符号”、“严复吸食鸦片的痛悔与忠告”、“北京大学百年校史—京师大学堂时期”等材料。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且任务(问题)的设置指向直接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本课件将材料分为“课内阅读资料”和“相关资源链接”两个部分,“课内阅读资料”部分材料10条,主要是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有直接联系的材料;“相关资源链接”则提供了50条相关资料,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进行浏览,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校园网内部IP或在家里访问笔者的历史教育个人网站《史海泛舟》(http://www.daodoc.com)、中华万年网(http://www.daodoc.com)、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网(http://olympicnets.db66.com)等。

二是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但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上,笔者赞同把它理解为“网络专题调查”,因为在这类活动中,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从定义上看,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其中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指导者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材料,包括在

6 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直接指向Internet上的信息,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

以课题驱动为核心的历史学课研究性学习采取这一方式似乎特别适合的,笔者上述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中提供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资源模块即属此范畴。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它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笔者通过学习和探索,已初步形成适应我校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WebQuest的构思,在基本完成了繁重且耗时的筛选、鉴定主题和收集、重组资料(含网络资料链接)环节之后,已着手与同事和学生共同制作了诸如“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探讨”(图6)、“福州地方文化—三坊七巷”和“福建的茶文化”等,目前初步构想是先形成学科内的短期单元,进而逐渐上升到长周期的跨学科活动。

三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2001年暑假,全国各地教师组成的网络教师联盟发起并开展了“暑期研究性学习虚拟夏令营”的活动,这场活动是由活跃在网络中教师群体自发组织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活动,是大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尝试。组织者在活动方案中“建议各地区相关课题共享各地数据,最后让参加活动的全体同学将各自的研究汇总成一个总课题,推举产生总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总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同时向社会发布。” 在实践过程中同样是以课题为协作学习的组织依据和任务驱动的。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作为“APEC会议的召开与XXX地区社会、经济的意义”课题的网络远程导师,参加和指导了来自上海和云南曲靖的中学生开展的关于APEC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在同一个课题的驱动下,充分运用了虚拟网络社会的功能,使天南地北的学习者和指导老师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次活动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认同和支持,2001年11月“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

图6 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 在天津召开。这是全国范围内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活动,笔者在会上得以与来自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学应用探索最前沿的教师们交流了各自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受益匪浅。

四、在教学策略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现阶段开展的各项教改的共同任务,也是本文所阐述的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③在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实践中,笔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WebQuest主体和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

同时,在上述的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④笔者在上述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正是遵循着这三条原则指导教学设计的。

我们不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完全摆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海量信息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将会是漫无目的且不着边际的低效劳动。笔者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制定目标、建构策略、引导过

8 程、答疑解惑等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学大纲中的有关精神和目标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2、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普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整合的障碍之后,整合的理念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就成为课题研究能否深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简单的电教观到工具观,直到近来有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生态观的不断发展,正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在观念的障碍扫清之后,对于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方式上存在的“简单的相加”或“完全的替代”等认识均是十分不利的。在提高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就历史学科的教与学而言,整合表现为以师生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环境为前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高中历史课程计划为依据,将与历史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广域和局域环境下现成的和教师自制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新型学习方式。

3、正确理解和运用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的教职员,其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种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柏莱克威尔S.Blackwell)。”在充分考虑了本策略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特

图7 点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作为研究手段,拙以为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把“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这是研究活动的共性,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以期达到探究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新课程计划,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思考,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探究出有益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未完善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①②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④、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⑤、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第12篇: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九江市双峰小学殷英 【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1、创设情景化阅读的平台;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3、创设拓展阅读的平台;

4、创设主题探究的平台;

5、创设群体激智的交互平台;

6、创设成果展示的平台

【关键词】

网络自主阅读策略平台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教育网络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第三条“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将成为新一轮语文教改的主攻方向。网络以其特质为这一理念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丰富性能使小教室与大世界紧密相联,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网络环境下,学习内容的广范性、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范围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网络教育的个别性还能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通过网络丰富语文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概念界定

自主阅读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网络课件的引导下,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能主动积极地在知识海洋里猎取知识营养,能够有主见地学习和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对知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够自我判断和掌握,对学习任务的轻重和学习的进度能自我控制和调整,对学习内容能根据自己实情较合理地选择、取舍。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主确定学习进度,自主检测和评定学习结果,自主补漏和矫正等各个方面。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是由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网络)构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它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与其他两要素的关系上,学生是接受和处理网络材料进行自主阅读的主体,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协作者,网络提供自主阅读所需的信息。

三、具体策略

1、创设情景化阅读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创设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多维情景。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置身于生动可观可感的情景之中,会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发阅读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如:在上《太阳》一课时,将徐徐上升、慢慢降落的太阳展现在学生面前,消除了孩子们的距离感。太阳的知识、以及与地球的关系这些抽象的概念也通过动画来演示再现。网络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营造出的虚拟情景中,学生不再对课文中的科学说明感到乏味,他们兴趣盎然地阅读着,主动地汲取着所需要的知识。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阅读也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非线性的网络化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决定阅读的内容,利用链接随时可以转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网络式阅读结构。同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语文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这种开发式的教学环境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他们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水平,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用个性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有其兴趣、经验、思维方式的特性,必将在阅读中与文本融合生成独特的思想,从而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创设拓展阅读的平台

网络具有浩瀚的资源库,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结构,打破了教材的限制,将开放的、系统的信息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沟通了课内与课外,课本与生活,学科与学科的联系,使我们必须重新来认识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活动,建构新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所谓的拓展阅读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专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扩展与延伸就是对内容素材的横向相关、纵向深入的广泛阅读;联系与比较就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阅读素材加以判断、筛选、整理的阅读过程;发现与创造既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这样做,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援证推理等信息处理技能,同时,也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创设主题探究的平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网络丰富的资源库和超强的检索功能为这一构建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它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了条件,改变了传统阅读课堂以传授为主的单一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是指师生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在自由、交互的网络介质上,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探究主体,处于平等位置,他们交流彼此的探究经验,互相学习,相互汲取。在友好交流、合作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他们主动探索、勇于交流、积极构建的学习品质也逐渐形成。在这里,因特网上的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检索、学习,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的整个过程是开放的.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的框框。学生学习空间扩展到因特网宽广无限的空间,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因特网上相对无限的信息资源,主题学习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学生源于对未知主题的兴趣和好奇,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在网络这一大环境下,在老师的协作与引导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积极构建。培养了创新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适应于信息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5、创设群体激智的交互平台

新课标提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常常依赖于群体的互相激励、启发和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体激智”。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不同、生活经历不

一、兴趣有异、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创设一种友好、自由自在的交互环境,让他们相互学习、讨论、思考、竞赛,让学生把从网络上获得的新信息传播给伙伴,影响他人也去思考、查阅、使他们思维相撞,知识融汇,互相激励,彼此促进,激扬创造精神、树立创新意识,诱发灵感,联想到更多的相关事物,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无疑,这也是自主阅读精神的体现。

6、创设成果展示的平台 成就动机学说认为,一个拥有成就动机驱动力的个人希望能够达到目标,并且向着成果前进。这就告诉我们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是十分必要。它不仅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便于教师指导以及和学习同伴的合作交流。

网络为阅读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孩子们可以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抒发自己阅读后的感想、感受。有时能取得共鸣,想法得到完善;有时引起争论,在碰撞中得到思想的融会和升华。孩子们可以将自己阅读后完成的作品(作文、诗歌、图画或是演示文稿)发布到作品栏中,老师会对作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同学们也会跟贴发表见解,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清楚全面的认识,在修改和完善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老师还可以将孩子们的作品整理成集,形成资源库,发表在互联网上。学生见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肯定,一定会大大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思想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学会了在网络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在处理信息中学会比较、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更新;在网络环境下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形成个性品质与素养。在网络环境强有力的支持下,新课程下的自主阅读教学必将进一步升华,从而促进新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2、《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陈琦 清华大学 张建伟

3、《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 谢幼如

第13篇: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学习教学策略的相关知识后,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认知上来备课,授课,达到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要求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习”的强烈欲望。要收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进行处理:研究课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基础上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年段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可以有所升降,细化;在吃透教材,清楚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可以有所增减,有选择地利用部分课外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有各自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内在的求知欲。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它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们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意义,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对于学生的比较新颖、简捷的回答,加一两句评语;对于有一定进步的中下学生,进行表扬;对发言较好的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2.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丰富的想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低起点、小步走、中容量、勤反馈、及时补”的原则,设置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关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已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统一”要求的教学方法,会保全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因此,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专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群体的民主,教育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必然的改变,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种思想的提出和改变,使教育教学从教师的权威说教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转变:认同学生肯定有着不同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认知上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包括:兴趣、爱好、意志等;认知上的需求有:知识、能力、方法等;

实际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通过教学策略的相关学习,使我得到很大启发,同时,也使我更加坚信“教无定法,但必有法”的意识,让我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这一切。

第14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问题

作者:柳玉海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0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倍加关注的重点,广电信息关系到广电事业的发展,广电信息的传播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研究广电信息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结合当下网络环境中的广电信息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传输和接收。

关键词:网络环境 广电信息 安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c)-0217-01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所决定,虽然信息安全在技术方面不断更新,但与此同时,“黑客”、“木马”等破坏系统也在不断更新,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在使用中被非法访问的可能性就不可避免,这就为广电信息传输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让我们来看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的数据来看,在使用的计算机中,90%以上的系统、网站中都存在着安全漏洞。

1.1 网络信息威胁

在广电电子信息使用系统中,一方面由于废弃电子文件的无效管理,造成了系统垃圾过多,阻碍系统使用;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混乱管理,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松散;在使用中,由于电子信息的复制等不留痕迹,传输过程简单方便,致使文档信息泄漏。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的使用和管理中,我国现在尚无完整而规范的法规制度,这就致使信息在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缺乏有利保障。其次,网络本身的安全也在威胁档案信息的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国各大国家和企业网站有80%以上都曾遭受过“黑客”、“木马”攻击,年损失在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广电系统遭受攻击的比例则约为60%以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防控,那么广电信息的安全也无从谈起。

1.2 网络设备安全威胁

从计算机自身系统来看,其自身安全和保护功能较为脆弱,加之互联网的结构导致了档案信息安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从系统方面来看,由开放的系统性所决定,计算机系统随时处在网络环境中,来自网络的攻击随时可能产生,危险性和风险性随时存在。网络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同时由于其缺陷导致广电信息安全系数降低。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以及攻击的主动性、针对性、衍生性、攻击速度快而不留痕迹等特点让广电息安全具有了较大的难度。在利益的驱使下,信息犯罪在手段上不断更新,通过系统的漏

洞,“黑客”、“木马”等对档案信息进行篡改、增加等方式来进行攻击,从而破坏了广电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1.3 管理人员技术的落后

在现代广电系统中,大多管理人员皆为兼职人员,在技术上明显不足,特别是面对新型的病毒更是束手无策。特别是在交互环境中,在权限控制下,漏洞中的病毒可以通过入侵来活动权限的控制,从而造成档案信息安全的严重破坏。

2 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对策

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工作,首先就应加强网络本身的安全管理,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关键。

2.1 技术人员的管理

在安全管理中,对象是信息,而管理的主体是人,很多时候广电信息的不安全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广电信息的管理首先就得从管理人员做起。

在广电信息安全管理中,首先要设定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在技术上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特别是保密教育。这是确保广电档案信息安全的首要条件,只有拥有一定技术的人员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广电信息的安全管理方能得到安全的基础。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还得从制度来进行管理。首先是在库房管理、档案借阅、保密制度、销毁规定过程中,应做到有制度、有规范。其次是在操作上,信息管理工作应做到细化、严格,从信息的建立到使用再到销毁的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且每一规范细化到时间、地点、过程、交接班等记录应一应俱全。

2.2 防控技术管理

技术人员的管理是从内部来对档案信息安全进行管理,但在网络环境下,来之外部的威胁也随时存在,这就要求广电信息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方面进行防控。

(1)通信安全技术

广电系统在信息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加密技术来进行处理。加密技术也成了广电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加密技术通过不同方式的加密算法来增加了广电信息的安全系数,是一种小成本大收益的方法。很多时候,广电信息的不安全因素是传输过程中的未被确认而使用造成了,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信息传输、接收的确认技术。通过传、收双方对广电信息的身份确认,以此来防止广电信息被非法的篡改或假冒。

(2)计算机安全技术管理

在通过通信安全管理后的广电信息,就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技术方面来看,也可以通过芯片卡制度来增强信息的安全性。其实这相当于二代密码保护,芯片卡携带着使用着的身份信息,从源头上降低了广电信息被盗的可能性。此外,二级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也能降低广电信息被盗的可能性。

(3)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被盗取、篡改等现象频繁发生,除了管理人员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外,还存在着法律监管机制不规范等因素。应该说,法律的保护,方是广电信息安全的最有利防控线。但在网络环境下,对广电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因为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因此,法律法规的构建要结合广电信息的特点和互联网的特点来进行,在可操作性方面,要充分考虑保证信息可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来规范起诉、办理、结案等法律体系。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特点,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使得信息具有了较大的开放性,一方面这为全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等通过互联网随时威胁着信息的传播,广电信息作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记录,起到了促进交流、方便协作的作用,它在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正是想通过对广电信息安全性的讨论,对问题的研究和对策的提出,来增强广电信息的安全性,从而推动广电系统信息网络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赵建屏.信息安全问题初探[J].晋图学刊,2005(02).

[2] 梁炜莹.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12.

[3] 李迅.网络环境下的文档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

[4] 张曾嵘.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09.

第15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思考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对学习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所有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的事情,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同仁的关注。

一、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策略

网络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教师怎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理念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

1.先进的媒体技术。网络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除具备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需要的各种电子课件以及网络传播知识的能力。

2.复合化的教学环境。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不仅包含网络学习资源,也包含文字教材学习资源;知识传授包括网络的传授方式,也包含口传耳听的方式;媒体有计算机、网络,也有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这一切使网络课堂环境复合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3.教师角色的变化。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授信息知识,传统的口传面授只是少量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能力

1.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据调查及有关材料表明,目前大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及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2.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基础,指导着教学的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表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比如:体现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3.用先进的方法、手段进行施教的能力。由于网络课堂教学参与了现代教学媒体,所以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需单纯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各学科的相互整合及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4.终身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技术发展缓慢,“一次学习,终身受用不尽”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知识的折旧和淘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不断地在自己头脑中建构新的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技能

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传授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技能。

首先,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

其次,教育信息的获取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技能,以及远程登录、信息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技能。

再次,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网络课堂教学,除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安排学生上网获取有关信息,将获取的网上知识通过电子文挡、电子幻灯等制作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以利再用。

二、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在网络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系统的教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的传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导航控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注意网络课堂教学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远程传递功能传输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进行污染学生和反宣传,把学生引向歧途。教师在网络学习辅导时,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

(三)注意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

建国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特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等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本身。计算机网络虽然呈现很强的教学优势,但是毕竟是教学媒体,属于教学工具的范畴。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的特点。

三、网络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是实现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积极推进网络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审查、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提倡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认知、体验知识。一堂课结束后,第一要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理解效果如何。第二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从“教”的出发点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出发点,是否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测、管理;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网络课堂教学是新型的教学形式,整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提供了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黄怀荣.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繁华.网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M].2004.

[3]吴军其,赵呈领,许雄.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M].2005.

[4]毕本弓.现代媒体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迁[M].中小学电教,2006

第16篇: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吉林省扶余县增盛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背景分析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不能清楚的表达概念;不会灵活的运用词汇,就势必影响思想的交流。然而有了良好的词汇识记方法就能有效的掌握大量的单词,有了雄厚的词汇量作保证就能更好的阅读、写作、交际,就能达到充分发挥英语工具性的作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差,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所以产生记忆持久性不强容易遗忘,词汇拼写不清,词义混淆等问题。

因此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能掌握快速有效的词汇识记方法并能在实际语境中灵活应用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解决英语词汇教学方式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多年来,许多教师都在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方法,并弃而不舍地进行着实践与探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根据上述对词汇识记障碍类型及几种现有教学方法优劣的简略分析,我们发现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策略欠缺灵活性以及学生对词汇识记方法概念模糊等问题。同时,英语教师本身在词汇实际方法的系统概括总结并运用到课堂中这一环节上比较薄弱。

现在,多媒体已经逐步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媒体在教学中具有的作用是广泛的。多媒体参与教学,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教学信息容量,优化教师板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帮助学生通过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准确、系统的掌握英语单词,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实施自主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课题组决定英语课堂上开展此课题的研究。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鼓励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快乐的学好英语单词,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提出

1、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自然

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即便对结构一无所知,也可以理解和说出大量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认为:大量的再认词汇是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词汇量远比结构准确性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乃至中学、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单词是词汇的基本元素,离开了单词的记忆,词汇无从谈起。

2、《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其中,要求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到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3、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观察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但也会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涉及单词教学的设计安排中,我们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大都机械重复,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并在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吃力,年级越高越是这样,即教学效果不理想,低效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低效教学的本质是被动式的学习)。而此时,教师们还往往抱怨学生的基础差、学习不主动。

4、现行pep版教材,词汇量较大,从四年级起,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会”单词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靠机械地背字母顺序来记忆单词,费时多,效果差。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都设有Pronunciation这个栏目,但较为分散,直到六年级才基本把国际音标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介绍完毕,且对音标教学只要求渗透。音标教学的相对滞后,使得小学生掌握单词比较困难。

5、小学生学英语,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目的、动机往往不是很明确,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学,只对课堂上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感兴趣,而对单词和

短语的读写规则、发音要领及用法未能充分认识,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单词的拼读和拼写规律。单词的掌握成为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认知结构理论

4、有效教学理论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使多媒体环境下的词汇教学有据可依。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2、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多媒体相应的作用总结出适合一套适合小学生接受的词汇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文化拓展方面,我们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其展示出来。使学生增强知识视野。

3、学校的教育技术更新换代,通过本次课题的实验研究,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有所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如何发挥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巧妙的一处单词的呈现形式与策略。

2、研究如何让利用媒体,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归纳总结、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素

3、研究利用多媒体,总结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操练方法

4、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巩固练习,目标检测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

5、根据不同的课型,集体研究制作成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课件,并建立学校媒体资源库。使大家在英语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本校的英语教学服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英语单词记忆方法的研究”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动态研究。

3、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英语单词记忆方法的研究”的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单词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实验步骤及主要成果形式

1、2011年1月—2月为实验准备阶段

(1)制定方案。

(2)成立组织,确定实验负责及研究人员。

(3)学习研究课题的相关知识。

2、2011年3月—2011年12月为实验实施阶段

(1)实施课题研究

(2)按照实验操作规范,写好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个案分析、对比班各类数据分析、统计等。实验数据和相关的文字材料整理后,规范装档。

3、2012年1月—2012年7月为实验总结阶段

(1)认真总结实验成果

(2)写论文

(3)实验结题报告

(4)准备验收

八、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专集

3、课堂教学设计专集

4、课堂教学实录

第17篇:大班额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大班额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针对在大班额环境下,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提出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全文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语言分层、作业分层等方面来陈述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策略。希望在探究过程中找到适合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由于城乡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配备的差异,使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想尽一切方法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县城学校就读,从而使班级的大额化;学生能力差异大。导致在具体数学实践中,尤其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本人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下是本人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策略。

1.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

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数学分层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2.1学生分层

(1)按接受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分层

通过从入学到期中测试这段时间的考查,将本班学生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并结合入学和段考成绩等方面把学生再分为A、B、C三类。A类为竞赛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类为提高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类为基础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本班共有78人,根据以上方案将学生进行分类,其中A类有25人,B类有30人,C类有23人。

(2)按不同组别进行座位分层

根据不同类别学生把教室座位分为三大组,每组三列,分别按“B、A、C”的方法进行按排座位。示意图如下:

这样的座位安排有利益“生生交流”和“一帮一”活动开展。A类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可以帮助C类学生,B类学生在练习有困难时可以请教A类学生,A类学生在指导B、C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能力。

2.2教学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层

结合课标要求对竞赛组学生,侧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求知欲,重视培养思维品质。对提高组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对基础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要求熟记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算。例如在“平行四边判定”一节中,对C类学生要求能根据定理一步证明即得结果,对B类学生要求其中一个条件需一步证明才能得出。

(2)过程与方法分层

结合教学内容对C类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对B类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类学生,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勾股定理》设计的课堂练习;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3)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4)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

4、则斜边上的高为多少?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3)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因此课堂上善于把所授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一些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的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所设问题中要求各小题之间层次分明、拉开档次,由低到高且环环紧扣、步步升高。例如,在授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问题:

要求C组学生解①②题,争取解③题;B组学生解①②③题;争取解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③④题,这样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课堂语言分层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语言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3.1课堂提问语言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提示语言。对A类学生的提问语言可以围绕主题,放开了话题,让学生向深广方向发展,引导独立探索;对B类学生的提问要多用一些提示语言,围绕问题的答案切人主题;对C类学生的提问语言要求学生能回答“是或否”即可。例如在授“常量和变量”这节内容时,作如下设计问题: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1)若汽车行驶时间为1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2)若汽车行驶时间为2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3)若汽车行驶时间为3小时,则行驶里程为多少千米?„„”

对A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对B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有什么关系?”对C类学生设计的问题是“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是否发现行驶里程和行驶时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2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分层

数学,对很多中学生来说,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面对繁杂的知识点,记起来感觉很困难,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最容易厌学,这就靠教师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B类学生要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语言更生动。对C类学生最好能编成短小精悍的口诀、顺口溜等,便于记忆。例如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可以记为:完全平方公式可以总结为:“首平方,二倍首尾在中央,加上尾平方”;在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时候,可以总结为: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4.作业测试分层

A层次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一部分作业外,再给他们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B层次同学的作业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所有题外,要注意同类型的题重复再练的过程;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课本上的A组题,并注意同类型的题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弄通弄懂。如在“19.2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后,我们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1)至(3)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1)、(2)两题,

总之,通过两年多对该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3] 杨麦秀.中学数学教学,2001.4.

第18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而且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新手段。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一只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个思路的传统教学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新手段,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就尤为重要。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激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如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英语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视听教学,提高听力口语水平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1〕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最不利的就是缺少用英语来交际的情景,而互联网教育则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创设英语学习情景:如角色演绎、真人发音、情景会话等,同时引入高质量的音频、声频技术,使各项情景鲜活呈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介入,大大地改变了过去英语听力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似懂非懂的现状。全英文的环境、紧凑的录像情景、幽默的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听力材料由简单的现场录像情景到纯播音听力,学生一步一步地听懂并理解听力内容,成就感油然而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多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展示语言材料,以多样的方式刺激学生,消除学生听力口语练习时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促使学生多听多看,从而提高听力练习的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下载一些原版英文电影或了解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听力水平,感受语调

如英文原版电影《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等。在看电影的同时学习英语,练习语调。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师网有个动画学英语的板块,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的语法变得有兴趣,还可以提升听力。.

(三)、教会学生们使用网络通讯手段

教学生们使用电子邮件,英语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就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出现,教会了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运用英语与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建立QQ群或MSN等通讯手段,解决英语学习上的问题或者进行其他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既传递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语听力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视听教学,提高听力口语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

(一)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

通过课件、录像等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讲授冀教版英语第五册leon35 China′s Most Famous“Farmer”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备课时上网搜索袁隆平的照片,袁隆平事迹介绍,袁隆平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照片,将这些素材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课前用课件导入,让学生在看课件的同时,讲述时代背景讲述袁隆平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做出的最大贡献。让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把英语课本上抽象的语言符号知识与相关材料背景有机结合,从而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增强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在课堂上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的英语交际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交流语言的真实感

这种方式寓教于乐,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例如,对于“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的英语语法中过去式的讲授,传统教学步骤为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提问造句——强化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效,却略显单调与枯燥。那么,尝试改变这一教材呈现方式。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听曲——学生跟唱——渗透与展开教学内容。当然,对于歌曲中歌词的内容与真正含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会,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的天然模仿。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展开对语法一般过去式的呈现。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对于语法一般过去式的理解就在歌曲与问答中加深(am—was,like—liked),这就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语法一般过去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Power 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质量

人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感觉等完成对事物的认知过程的。如果教师仅仅以单一的声音和文字信息刺激学生,既枯燥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为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师可利用Power 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身等多种器官,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利用计算机创造出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的动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掌握这门语言的热情,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多科知识与英语学习间的相互融合 “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单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能力的培训,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自身价值取向。” 〔2〕注重英语教学与多学科间的融合就十分必要。

(一)、融合思想教育,激发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现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提供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教材中的道德因素,不费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习冀教版第五册Leon9 Be a champion 这一课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懂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努力拼搏,勇拿第一的信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学习冀教版第六册Leon25 Talk! Don′t Fight! 这一课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如和与朋友友好相处,树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优

良品质。总之,我们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融合音美体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

1.英语教育与音乐融合

与音乐融合,把歌曲引入课堂,降低了学习难度。英语课本中有许多歌曲,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不上,这实际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好歌曲对教学会更有帮助。如在学习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词时,可套用歌曲《Left Hand, Right Hand》,在学习完这首歌曲之后,学生们可以轻松掌握里面涉及到的如arm, 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

2.英语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

与美术融合,加强学习印象,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对一些含有故事情节的对话性课文,在讲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画几幅图用一到两个句子进行表述。不但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加深了印象。

3.英语教学与体育融合

与体育融合,满足了学生在动中说,动中用,既开发身体智能,又学到了英语知识。例如,在讲授单词run, swim, play等时,与动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加强记忆。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构建自学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理念,它包含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老师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占被动地位,学生很难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低。” 〔3〕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势在必行。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打破传统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教材和和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借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英语教师通过制作精美课件,把一些疑难问题或是重点问题设置成闯关游戏或是猜谜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把教学过程成变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二)借助网络,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

总之,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在信息技术手段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视听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达到优化课堂,增强教学

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育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胡治军.网络环境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2013.1.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

第19篇:《数字化环境下美术名作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方案设计

《数字化环境下美术名作欣赏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成都市娇子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植人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实践和学习使人的素质方面的缺陷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作为审美和情感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奠定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终身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展开,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明确指出:“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①

此外,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2.现实依据

小学美术名作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的重要课程。它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塑造学生具有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基本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课的兴趣不高,现实生活中欣赏作品的机会不多,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第二,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能力的欠缺,学生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产生对作品的浅显认识;第三,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缺乏表达和评述的平台,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美术名作欣赏课缺乏有效的交流。

以上诸多片面的认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课的兴趣,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美术名作欣赏课的本质意义。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时代的隔膜。当今的学生已经习惯沉醉于多彩易懂的动漫中,部分学生对现代艺术也能给予关注,而对于年代十分久远的古代名画,则失去了了解的兴趣。第二, ①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学生美术知识的贫乏。欣赏美术名作,除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直觉感知之外,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美术知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兴趣的缺乏和理解的困难。第三,学生交流平台的缺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美术名作后,对美术名作的欣赏仅限于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的交流。这种让学生难于与他人分享自己欣赏感受的交流难以激发学生美术名作的热爱。

3.理论依据

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查阅大量资料,本研究将主要介绍两种学习理论及它们对美术名作欣赏教学带来的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20 世纪 80 年代,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理学专著《智能的框架》(Frames of Mind)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

① 加构是由言语、逻辑、视觉、肢体、音乐、交流、自知等要素组成。德纳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于如何更多地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多角度参与教学之中。而作为另外一个参与者的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环境的优势,让数字化环境实践教学广泛应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直观性,进行多种思维和想象,进而提高各种智能。在美术名作欣赏教学过程中, ① 赵忠山,朱家亮.光明日报.http://www.daodoc.com/subject/information/article.php?article_id=1158 [5] 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http://www.daodoc.com/subject/information/article.php?article_id=48 [6] 贺克玲、崔艳武:《浅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 2003年10月

[7] 郭锂 徐晓东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开展方法与策略 中国电化教育No191.2002.

承担单位:成都市娇子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11月29日

第20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

心得与体会

宿州十一中 数学组 刘燕舞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的心得体会

宿州十一中 刘燕舞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有数学观,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分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 智力好的学习知识快,智力差的学习新知识很慢。接受新事物也很吃力。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成绩好的越学越有兴趣,成绩差的越学越不会,慢慢就没有的自信心。

3、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教学的分层策略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 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虽然十一中还不能班班有多媒体但是各组都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在平时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校组织进行各学科课件制作比赛,充分调动了教室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重要手段。 五 选题的意义

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课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最近我还劝回一位差生回到学校上课,初三的第一次段考150分的试卷他只考4分太少太少,我找他谈话,他很受打击,思想上有了包袱,后来开家长会他也没让家长来,一天都没有上课,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家长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服了他。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分层布置作业,只让他完成书本中的作业就行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视图与投影,概率与频率的简单题,减轻他的作业量。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每年都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的网上培训学习,使教师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学生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3)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 (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数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七、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信息环境下教学策略心得体会.doc》
信息环境下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