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研究

2021-01-11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阿令完小2012年度教学教研

工作总结

教学研究工作是教育界教学的生命线,学校始终把教学教研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以教研促教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学管理和研究本年度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文件精神,落实市县教育局、中心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训工作

学校认真按照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及培训任务。一年来共参与上级组织的活动共9次,教师培训共8人次,学校组织学习多次。

二、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加强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落实教育计划的根本保证。学校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召开了全体教师教研工作安排会议,按照学校的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教研工作。

2、学校校长、教导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学期听课均达到了要求的节 1

数,校长听课41节,教导主任听课62节,并结合课堂实际与教师作交流。

3、加强业务学习。我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定班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坚持开展教研活动,并按上级有关常规要求加强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4、坚持教学抽测、检查。为了提高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学校自行组织了两次期中考试,并组织教师认真评卷,按序号上报成绩,进行卷面分析,写出书面材料,这样有效的促进了我们各校及教师们的教学工作。为以后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学与设计》等杂志刊物中有关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了教研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小学教学常规》、《认真执行课程调整方案》,把“三生教育”、民族团结教学纳入教学科目,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组织好每个学期的开学工作。

2、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把“三生教育”、民族团结的知识内容

对教师作培训,通过会议学习、自学等形式加强学习。

3、组织课堂教学研究、每周一节公开课教学、鼓励教师自主听课,2012学年度教师共听课435节(春季学期7人听课146节,秋季学期8人听课148节),平均每位教师全年听课约34.5节。

4、教案撰写、作业批改。

教案撰写:8位教师一年共写教案 1215 篇,其中详案814篇,一般案314篇,略案87篇。各科备课质量达中上等级。其中,语文教案560篇,数学教案466篇,综合课教案189篇。作业批改:8位教师应批改作业2634次,实批作业2634次,做到全批全改,作文的批改比较认真。

5、尝试电教教学,教师初步摸索和接触了电教,参加课堂教学评价上课的教师都能使用电教手段。

6、按常规要求一年共常规检查8次(其中作业检查、教案检查和其它相关的业务材料同时进行),平时不定期抽查,学校领导深入到学生中进行了解。教师能基本按要求去做,教师在大纲要求教材分析等都较以前好些。

7、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改向纵深发展。一学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12次,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主要侧重于:

(1)转变教研方式,教研作为提升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的主要途径,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学校转变了教研的方式,采用讨论的方式和卫星接收专业性学习、光盘引路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解,挖掘典型教师

自身的经验,并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共性或个性的问题,改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效开展校内教研活动,经精心安排,保障教师每周都能听到几节优质课,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钻研,课后认真反思、总结,全校教师听课后坐下来一起评课,互补短长,做到了共同提高。

8、鼓励教师多读书。学校结合教育局、中心学校暑假要求每名教师读一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学校要求教师多读书,征订报刊,为教师读书提供材料,加深了教师们的阅读知识含量。

四、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初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加强了教师的力量,并把毕业班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之一,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了解学生状况,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关心照顾。学校定时召开家长会议,与家长真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倾向,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准确教育,让孩子们高兴、愉快、满意、留恋的离开校园。毕业班教学取得了好成绩,居全镇总体第三名。

五、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学习的关注度不够。虽然教师都在参与学习,部分教师的学习还只是放在表面,并未对学习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应用,未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在今后的学习方面还需从认识上提高,让教师真正把学习落到实处。

2、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还不够,课堂上,我们教师往往忽视那些弱势群体,尽管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但老师照顾得并不周到,忽视了后进生的课堂表现。课堂上学生朗读的面不够大,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都是些优等生的事,导致有些课堂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忽视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有的老师不能让学生充分的说,经常是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教师代以回答,甚至是教师直接说出答案,不给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大大打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走表面,未落到实处。在课堂上,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效益,匆匆展开、草草收场的现象较多,合作完成的任务量和度的把握不够科学,对后进生的参与学习关注不够、照顾不周。

总之,我校全体师生有信心和决心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不负众望,把握机遇,营造美好的明天,使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阿令完小2012年12月

推荐第2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寒假即将开始,回顾昔日,我校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方面有何作为呢?在上级领导及耐心指导下,乘教改之风又走过了一段旅程,现对本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于下:

一、取得的成绩:

本期来,在全体教师及教研组的通力合作下,我校其举行全校性教研数次,为紧跟教改步伐,我校本期教研工作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为主题” 为宗旨,强化语文、数学、艺体教研”,严格按照教研的要求开展工作,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展教研。

教研课,教师们都充分准备,认真撰写教案中,都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促进学习的环节,工作总结《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点拨,掌握策略;在听、评、议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找出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复实践,找到其中的真谛。并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不断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能编写校本教材。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让教师不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能灵活运用,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使得我校各班学生素质有了明显上升,有的班级在素质测试获得了可喜成绩。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力度不够,加之我校地处边远,师资素质相对不高。师资素质不够到致我校的教育研究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做得不够,老师们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还需训练。

三、未来设想:

在新课改中拼搏,在拼搏中前进,在信任中生存,是排头小学全体教师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校师资一够,从素质检测中,我校看到的曙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必然坚定自我信念,不断自修,不断充实自我,在拼搏中前进,不负排头人的希望。

推荐第3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寒假即将开始,回顾昔日,我校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方面有何作为呢?在上级领导及耐心指导下,乘教改之风又走过了一段旅程,现对本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于下:

一、取得的成绩:

本期来,在全体教师及教研组的通力合作下,我校其举行全校性教研数次,为紧跟教改步伐,我校本期教研工作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为主题” 为宗旨,强化语文、数学、艺体教研”,严格按照教研的要求开展工作。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展教研。

教研课,教师们都充分准备,认真撰写教案中,都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促进学习的环节。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点拨,掌握策略;在听、评、议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找出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复实践,找到其中的真谛。并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不断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能编写校本教材。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让教师不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能灵活运用,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使得我校各班学生素质有了明显上升,有的班级在素质测试获得了可喜成绩。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力度不够,加之我校地处边远,师资素质相对不高。师资素质不够到致我校的教育研究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做得不够,老师们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还需训练。

三、未来设想:

在新课改中拼搏,在拼搏中前进,在信任中生存,是排头小学全体教师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校师资一够,从素质检测中,我校看到的曙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必然坚定自我信念,不断自修,不断充实自我,在拼搏中前进,不负排头人的希望。

推荐第4篇: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逸夫小学教研工作汇报

学校教研工作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抓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结合区教研室的工作要求,精心安排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教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

为了切实做好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讨论我校开展研究工作的方法措施,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在全教会上向全体教师进行动员,把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中,以引起全体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按学校安排开展活动,并修订健全教研制度,保障教学策略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按照要求,扎实开展活动

1、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年度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要求教研组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等有关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杂志刊物,并组织教师集中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的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继续实施“读书富脑工程”,鼓励教师以学习教育名著与博览群书相

结合,教师每学期至少做读书笔记五千字,把读书活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常规检查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2、形式多样,开展业务培训

学校积极探索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逸夫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切实抓好教师培训。扎实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方法为重点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骨干教师,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展示平台和成长环境,促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他们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示范作用。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信息技术教育培训,80%以上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我校教师梁玲玲、王丽丽、史亚萍先后在市、区级学科整合教学活动中获奖。

3、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依据区级立项的《中小学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实际,认真制定研究课题努力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能力。

学校树立“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观念,将教研的重心下放到教研组,各教研组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教研课题,教研组全体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子课题,以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每月向教研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填写课题研究月报表,定期向教研组汇报。通过研究交流,引发多种思想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各教研组能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学校课题“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讨活动,活动深入且能持续。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4、开展观摩,促进相互交流

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来抓。在观摩课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促进了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分析教材、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也使听课老师深受启发,促进了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共同提高发展,通过教学观摩等赛教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赛教活动中,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

5、校本开发,

我们根据《逸夫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鼓励教师积极发掘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隐含的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开发了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史海妮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还发表在《铜川教育》上。韩爱红、梁艳会、梁玲玲、付芳帕几位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分别获市级

二、三等奖。

三、成效显著,促进学校发展

黄堡镇逸夫小学以教研为先导,深入课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研教合一”,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全体教师能主动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工作的教学策略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全面提高本班教学质量。在教研活动的深入推动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一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316工程”优秀学校,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狠抓教学质量是分不开的。

我校的教研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讨还不够深入,尽管确定了主题,但研究不够深入,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不断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我校的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第5篇:教师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下面是教师教学研究工作总结,请参考!

教师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一、思相上,严于律已,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觉悟

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在工作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约束自已的言行,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政治学习并认真做好记录,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将之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使自已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在业务上,求真、求实、求善、求美,努力进取,踏实做事;在风格上,谦虚、谨慎、平和、宽容,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工作中,敬业、乐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皆尽所能,任劳任怨;一直以“公正、无私、真诚、博爱”作为自已的为师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上,认真钻研,更新观念,勤下苦功,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参加了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教材培训,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认真钻研新课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教材跨度大,在备课过程中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形成系统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同时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适时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识。

同时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改变初中开卷考试形成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性学会、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习的方法再掌握知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我曾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准备内容详细并配有知识结构的新课学习提纲,让学生先预习,再学习,这样对于容量很大的教学就容易了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吃力了。

2、认真解读教材,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考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因此,我仍把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成绩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任务。教学中,我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的原则,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多给他们拓展思想的空间,在备课时选择了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他们多种思维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思考题,有些学生在课后主动和我探讨这些问题,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我没有放弃每一名差生,而是因势利导,在批改中和课堂上,我经常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利用中午或是间休时间和他们谈话,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对他们讲学习历史的方法,并耐心地领他们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再帮助他们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尽快提高成绩,现在这些学生学习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表示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那些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中间生,我也是经常向他们征求意见,帮助他们分析考试中的得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上,我所教的班级几乎看不到睡觉的学生,学生的整体学习劲头也很足。

3、认真挖掘教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从开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12月初,我利用了近五个月的课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几乎是能查到的资料我不知翻阅了多少遍,针对每节课上的每一个重点知识,逐一的从不同角度精选和设计了各类习题,并写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附近,主要以备期末复习时使用;同时在每几节课中选编几道典型综合问答题并配有答案,汇编成册,形成了我个人的习题集,我把它命名为“历史必修1题库”,共收集选择题1007道、材料题55道、问答题103道,共计1165道,这也是我在新课改中对知识的积累和延伸,虽用了我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但看到这些被我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资源在课堂上得到合理利用时,我也感到了一点欣慰。在期末复习时我主要是针对学生薄弱的材料题进行了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从材料中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55道典型题的训练,现在大多数学生已学会了基本的答题思路,形成了良好的答题方法,同时也规范了答题格式。

推荐第6篇:识字教学课题教学研究

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个人一生中生活与学习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识字还能够有效丰富儿童的口语,强化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书面的视觉语言是人类高层次的语言,它能发展成无声的内部语言,即“思维流”,人钻研学问,考虑疑难,作出判断,认定对策,设计方案,签订条约,写文章和著书立说等都离不开它。所以识字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如何解决学生识记枯燥的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当今很多教师就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以往不同识字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把以往分散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逐步改进、总结出“灵活多变、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识字方法,采用多元化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实现识字教学的情趣化。

二、课题的界定

识字教学中,通过从汉字本身规律着眼,改革以往枯燥单

一、灌输式的识字教学方法,改变汉字教学理念,探索多种有效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既使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方法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⑴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⑵ 低年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⑴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愿望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⑵ 在突破传统识字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种适合低年级学生兴趣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模式。

⑶ 探索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⑷ 通过长期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 五 研究的方法

⑴ 文献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探究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⑵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具体行动中进行。

⑶ 实践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完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供成功的教学案例。

⑷ 经验总结法:总结前人的识字方法及课题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

六 研究假设

途径: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教给学生多种趣味识字的方法。

⑴教给学生一些趣味识字的方法。如看实物,图画识字、借助色彩识字、释义识字、借助电教媒体剪辑、组合识字、借助顺口溜,口诀识字等。

⑵介绍较好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识字、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玩玩字卡”、“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逐步积累多种识字方法。 七 预设效果:

⑴情感激发,变“枯燥识字”为“趣味识字”。 ⑵创设多种识字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多种识字的乐趣和益处”。

四、课题实施原则

1、多种识字方法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通过学生多种识字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生字的习惯和能力;举办各种识字方法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2、善于发现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规律培养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识字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3、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4、要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基础

⑴营造多种识字教学的环境: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教室的每一个地方都体现着多种识字方法的乐趣。

⑵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学习生字。

⑶开展趣味识字方法大比拼,看谁的识字方法多。

六、课题预计成果 1 学生识字作品展示。

2、科研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和课例、学生读书笔记等;

推荐第7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实践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问题,我院提出了“课上有触动,课下有行动,内化思想,外化行为,厚德强能,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教学做”一体化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做 一体化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三大主张之一(其他两个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种思想正切中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主要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两个载体来实施。

一、营造活跃的主体课堂,让学生动脑动手

(一)以主题作业为切入点,突出实践性

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在教学中导入若干个主题作业,学生以这些主题作业为载体,践行课堂理论知识,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主题作业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主题从所授内容中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实践性、职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从教材中选择了九个主题作为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分别是:调查新生对大学新阶段的适应情况;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设计;身边的爱国主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做个讲诚信的人;法律维权在行动;制止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主题作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通过调查、采访、交流、讨论等实践形式,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作业成果,实现了知识传授、行为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悟边得

1、模块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了五个教学模块:即焦点播报、典型案例、你言我语、哲理名言和视频点评。通过直观感知和热烈探讨,起到净化思想、触动灵魂、转化行为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课程理念。五个教学模块自由组合、灵活运用,以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2、反串授课法

反串授课法就是师生进行角色互换。此方法旨在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选择难度较小的章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备课,组员间相互讨论和交流,集体备课, 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讲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发问。教师根据学生讲授的情况,进行点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整体知识结构,此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过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3、讨论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可以大量搜集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是非、辨美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4、案例评说法

本课程提供了大量来源真实的案例供学生阅读分析, 经过剖析各种案例,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同时案例评说又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素质提升能力

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道德行为的养成

教学内容中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红色参观、校园督察、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感恩教育、责任担当六种实践活动来进行。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弯腰行动”校内志愿服务一小时活动;“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文明交通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行 幸福回家路”汽车站志愿服务活动;“绿色使者”环保实践活动;“传递希望”无偿献血活动等。

2、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条件优越 1)育人环境好

我校是临沂市唯一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如:

1、五彩社团,彰显学生才华

2、书香校园,开启智慧之门

3、文化风景,一路精彩纷呈

4、“从我做起”,勇于担当

5、“感恩教育周”,与爱同行

6、“秀出真我”,展现青春风采

7、树立榜样,升华精神境界

8、争做志愿者,提高责任意识

9、加强红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这些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良好育人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思想境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2)设施齐备

学院有充足的多媒体教室、有文化气息浓郁的美丽校园、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学术报告大厅以及设备一流的演艺舞台,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3)理论与实践零对接

为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我们在教学楼、学生食堂、宿舍区、校园周边设立了多个志愿者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奉献、爱心、责任的真正含义,提高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贯彻了“厚德强能,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

4)加强德育基地建设

为强化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感染力,本着立足学校驻地,服务周边社区的宗旨,我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立起一大批德育基地,学生定期到基地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效果良好。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自规划建立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华东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莒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罗庄区盛庄办事处幸福院、兰山区人民法院等五个德育实践基地,分别突出了爱国主义、敬业奉献、社会互助、法律意识四个主题。让学生在参观、体验、感悟中培养高尚情操。

3、实践教学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全面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全部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动脑动手,把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从而贯彻“课上有触动,课下有行动,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教学理念,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项目示例: 1)制订大学生涯规划 2)“我的职业理想”主题演讲

3)制作“祖国崛起、家乡巨变”图片展PPT.4)表演情景剧:小刘的困惑

5)“孝亲敬老,感恩父母”做几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做成PPT 6)调查“校园不文明现象”

7)参加校园志愿服务,制作PPT.展示成果。 8)写出恋人身上你喜欢的几个关键词 9)表演情景剧:我爱我家

10)观看行业道德模范事迹,撰写观后感 11)典型案件审理:格式合同 12)情景剧表演:老板让我作假帐

同时,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选用以下项目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召开中国传统文化班级讨论会,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演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掌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制作优秀文化图片宣传栏、优秀文化黑板报,鼓励学生提交一幅优秀文化作品,如画一幅国画,写一张毛笔字,做一张剪纸,弹一首琵琶曲,演一场京剧等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有根基的中国人,增强高职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防止国外文化输入引发的文化控制,建设文化强国,警惕文化殖民。

三、考核办法体现教学做的统一 改革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封闭式考试模式,采用答辩式考试法,教师在所学章节中选取能够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问题,让学生随机抽取,当场解答,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能克服机械掌握知识的弊端,又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期末考核中,我们尝试运用以下开放式题目:

1、立志高远,是不是意味着不做小事?试述其理由。

2、抵制日货是爱国行为吗?为什么?

3、比较洪战辉和马加爵不同的人生道路,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4、一个人的学历不如你高,能力不如你强,但却得到老板的赏识和提拔,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5、大学生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通过这些开放式题目,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对于贡献突出、见义勇为或重大好人好事(如长期帮助孤寡老人,长期坚持志愿服务、较大数额的拾金不昧等),该学生可免考,成绩直接定为优秀。

考核办法体现了“教得好不如学得好,学得好不如做得好”的教学实效性考核,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作为考核标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考。

考核成绩=平时成绩60%(包括日常行为表现30%和实践项目考核30%)+期末考试成绩40%(答辩成绩)。

推荐第8篇:11年上期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常德工业学校2011年上期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

工作总结

2011年上学期教学督导室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其他科室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教师的理解和配合下,督导室成员团结合作,积极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全校教学动态,掌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风等情况,及时向相关领导反馈信息,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献计献策,同时按照期初计划,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任务。现就几项重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督导

1、制定了《常德工业学校2011年上学期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开学初,督导室成员根据学校领导要求和教学督导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结合常德工业学校2011年教学工作要点,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常德工业学校2011年上学期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计划》,明确了本期教学督导工作、教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工作重点,为教学督导工作和教研教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召开督导联系会,总结、调整、安排相关工作

根据《常德工业学校2011年上学期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工作计划》,不定期邀请赵安群科长等领导召开督导联系会议,总结前段工作,调整、安排后段工作,及时将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向主管领导 1

汇报,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督导原则,认真做好各项督导工作,如实将督导情况按月通报,全期共出四期《常德工业学校教学督导情况通报》。

3、加强课堂教学督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着公平、公正、随机、客观的原则,随机抽查全校所有专职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的课堂教学,全期随机听课57节次(不含公开课、解剖课、观摩课),每次听课后督导成员都认真填写了各种督导表格。对有关青年教师听完课后还进行了认真的评课,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督查,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抽查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良好,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并超前备课,上课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完整,语言较规范,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但还有部分教师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仍然用传统方法教学,个别老师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对违纪学生不讲、不管、不问,没有将平时上课的情况及时记上教学手册。

4、组织了学生评教

2011年5月和6月,教学督导室分两次分别组织了二年级和一年级学生评教。全校在校18个班,每班抽10名表现优良、要求进步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评教活动。绝大部分教师上课学生反映较好,能够遵守教学纪律,按时到岗。专业课老师详细讲解每个步骤,文化课老师能够仔细讲解每一课,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尤其是张华,李春霞,陈祖运,孙文武,周岩,韩娟,唐海兰,胡蔚蓝等老师学生评价较高。

这些老师教学上一贯严格要求,上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总的来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是肯定的。评教中学生也提到个别老师上课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有的班级提到了上课时有的老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与学生交流,更不管学生能否听得懂老师讲的课,因此,上课睡觉的也多,总之,学生希望老师们上课时严格要求,管教管导。

5、进行了三次教案、作业检查

为了搞好常规教学管理,除平常进行常规教学督导外,还进行了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教案作业检查。从三次检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自觉遵守教学常规,认真备课,超前备课,有的老师还坚持手写教案,教案书写认真、规范、完整,有板书计划和教学后记。绝大多数老师每周都布臵作业,约半数老师次次课有作业,但也有少少数老师布臵和批改作业次数太少,有的班级交作业的同学也不多。

二、教学研究

1、组织了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解剖活动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不熟和教学经验不足等情况,在上学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解剖的基础上,继续组织了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解剖活动。对于08年及以后新进的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每人安排1至2名富有经验的中、高级教师辅导,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通过自己结对,明确青年教师帮教对象:胡蔚蓝老师辅导黄涛雄老师,陈建平老师辅导孙文武老师,林丽芳老师辅导陈祖运老师,金海英、罗丽华老师辅导杨文瑾老师,陈建平老师辅导樊黎老师。要求辅导老

师听被辅导老师的课至少5节以上,被辅导老师听辅导老师的课至少8节以上,并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和听课感受,活动结束后上交听课本到督导室检查,辅导老师对被辅导老师作出了书面评价,被辅导老师人人都写了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收获。通过两轮解剖活动,被辅导老师进一步掌握了课堂教学基本套路,甚至还有个人创新,教学水平一次比一次提高。

2、开展了校级课题研究

通过宣传、发动,老师自愿报名加组织调整安排,打破教研室界限成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和《探究式学习》两个校级课题教研团队。课程改革课题组由胡蔚蓝老师担任组长,樊黎老师担任副组长,研究成员由胡蔚蓝、樊黎、杨云芳、唐海兰、陈建平、钟良、符敏、邓科、孙文武、熊朝阳等十位老师组成。探究式学习课题组由滕伟老师担任组长,张华老师担任副组长,研究成员由滕伟、张华、李春霞、陈子、彭旭娟、黄超、赵睿、戴媛媛、甘元芳、林丽芳、汪娇梅、陈祖运等十二位老师组成。两个课题组在正、副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制定了课程研究计划,正式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探究式学习课题组全期召开了八次研究会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课题组全期召开了四次研究会议,并有详细的会议记录,讨论、制定、通过、完成了《常德工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书》的撰写工作,课题组每个成员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通过集中学习讨论,结合各自课程特点写出了各自的文献综述,然后结合到财校观摩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加深了对自己研究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将自己

对个人课题研究的理解和设想制成PPT文件,并利用研究会议逐个进行了展示,最后两个课题组写出了本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及下学期的研究工作设想。

3、开展了郭洁清老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本学期第15周进行了郭洁清老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电脑艺术专业责任人谢国圣老师非常重视,重新布臵了教室。郭洁清老师教的是室内艺术设计10班的营销口才,专业知识丰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信口拈来,实践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教态端正,具有较强亲和力,姿态、神韵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营销口才好,讲解较流畅,学生很感兴趣,与学生互动共鸣,课堂纪律好。但是由于郭老师首次上观摩课,听课的老师较多,讲课有些紧张,板书不够规范,整堂课教学还不如平时上课的效果好。

4、《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数学内容的配套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2011年2月22日下午,在学校电子备课室举行了市级课题《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数学内容的配套研究》结题汇报会。由于课题组成员平时卓有成效的扎实研究,既有阶段性研究成果,又有终结性研究报告。会上课题主持人滕伟老师作了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现场答辩,最后经过专家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在主持人组织下,进行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研究,有一定量的研究成果,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结题报告写得好,并顺利结题。

5、完成了省级优秀论文和市级优秀论文的推荐工作

按照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评选2011年常德市中等职业

教育优秀教研教改论文的通知》精神,督导室从学校去年校级论文评选优秀的论文中选出

一、二等奖论文共6篇(市教科院要求市直学校每校6篇)发给老师们,要求他们通知要求重新修改,然后上交到督导室,最后督导室将他们的论文重新修改、审定,并按要求上交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我校报送的论文在此次市级论文评选中大获全胜,陈建平、胡蔚蓝和张琪三位老师的论文荣获一等奖,戴媛媛、周元珍和彭旭娟三位老师的论文荣获二等奖。依照《关于开展2011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的通知》精神和个人意愿,将胡蔚蓝老师的《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之谈》、戴媛媛老师的《透过“教学实习”谈中职学生对职业态度的理解》、周元珍老师的《关注学生终生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彭旭娟老师的《浅议在中职学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四篇论文按要求修改后报送参加2011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的评选,评选结果尚未公布。

教学督导室

2011年6月25日

推荐第9篇:教学研究

教师怎样说课

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过去听上课评上课发展到今天听说课评说课这是教学研究工作的一大进步。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教者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析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的特点简易性与操作性

理论性与科学性

交流性与示范性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相同点

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

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 (3)主要作法相同都是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识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 (3)目的不同。说课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教学活动。

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特点就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三、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四、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在大纲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说明课时教学内容在本节课、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对教材内容作知识点分析。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都会顺顺溜溜。这“领”就是教材中的重点。教师说教材一定要说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教材依据和学情依据。即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根据是怎么提出来的解决难点的关键是什么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此部分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并说。

1、学生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 三说教法与手段——介绍选择哪些方法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 四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接着又是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段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听清“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时候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五、说课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说课的基本内容那么具体的说课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选好要说的课

说课的选择要注意两点

一是注意课的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即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老师又能驾驭的课 二是选课也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说课选择可以说一课书的整体教学也可以着重说某一课时的教学甚至还可以说某一重点、难点的教学。一言一蔽之说课尽可能突破一点有所收获面面俱到反而会收效甚微。

(二)区别对象循序渐进

1、“赶鸭子上架”

2、“跟着别人学走路”

3、“熟能成巧”

(三)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

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口齿清楚。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要提但是创新但不能全盘否定常规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六、说课的类型

1、研究型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

2、专题型请专家共同探讨

3、示范型选择较好的教师示范

4、评比型带有竞赛性质有指定的教材规定时间一般由专家和学科的研究人员参加

品格教育: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清明节 祭先烈 清明节当日,济南数千名各界群众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追悼仪式,缅怀先烈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占地480亩,陵园内安葬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及在解放济南战争中牺牲的1611名烈士。图为中学生手捧菊花缅怀先烈。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苏州第四中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将品格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渗透的方法,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报记者 杜悦

在课堂中阐发学科主题的价值内容

3月29日下午,苏州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课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诵读了苏轼的《定**》之后,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对词意的理解。年轻女教师进一步启发:这些词句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在教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不再单纯留连于字句,开始结合预习时了解的背景知识,讨论作者人生态度的可贵之处: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却有着豁达的胸怀……

第二节课的预备铃刚响过,离正式上课还有五分钟时间,大屏幕上播放着濮存昕“预防艾滋,反对歧视”的公益广告,学生志愿者沿着教室的过道挨桌分发有关无偿献血与骨髓捐献的宣传单。在这节高一生物课上,教师讲授了“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的“免疫调节”部分的内容,但她的讲授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同时还涉及了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以及器官移植等内容。

记者在听课中发现,注意阐发学科主题中包含的价值内容,是苏州第四中学课程教学的普遍特色:历史课上有爱国将领优秀品质的阐述,语文课上有人物品格的分析……当学科教学中涉及伦理问题时,教师会与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品格教育

以各种社团组织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现有23个学生社团,包括桃坞文学社、桃坞心语社、桃坞航模社、桃坞昆曲社、桃坞科技社、桃坞集邮社、桃坞动漫社、桃坞足球社、桃坞话剧社等。学校还创办了《桃坞文学社·梦屿》、《桃坞科技社·科技之光》和《桃坞心语社·心语小筑》等刊物。社团活动覆盖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在提升学生品味、开拓学生视野、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以主题班会引导思想,塑造学生良好品格。针对各个班级存在的不同问题,每学期初各班级班主任和学生共同讨论,确立各班不同的教育主题,譬如“做一个守信的学生”、“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人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等。同时,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交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行为教育引领方向,培养学生礼仪习惯。学校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说说我们的故事”等活动,每月请“月度英才学生”和“桃坞杏坛月度人物”作先进事迹讲座,激励教师和学生做有品格的人。

学校还建立文明礼仪指导中心,利用小话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并以空乘班为先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活动能力的培养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如让空乘班学生在教学楼门厅设文明礼仪岗,引领全体学生礼仪行为;在学校各项活动、集会中,以空乘礼仪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站姿、坐姿、走姿;利用选修课程,对普高班学生开展形体礼仪培训等。

从学校文化传统中汲取品格教育资源

进入苏州第四中学雅致的校园,迎面即见纯白的钱钟书先生半身塑像,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光。

说起从苏州四中走出来的科学与文化名人,学生个个如数家珍:中科院院士张青莲、钱钟韩、刘元方、潘承洞,著名文学理论家汝信……这些内容在学校墙报中随处可见。目前校史的普及宣传已成为学校品格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苏州第四中学是创建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前身为苏州私立桃坞中学,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当年曾被称为“美国在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学校”。当初的校训“高尚纯正之品格,切实适用之学诣”如今已镌刻在图书馆前的石碑上。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桃花坞里可耕田》一书,通过校本诵读教材推介会,推广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长张剑华介绍说,学校早期的品格教育,虽然以宗教形式呈现,但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与人为善”的美德,其教育宗旨对我们当今的德育依然有借鉴意义。

将品格教育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

学校引导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品格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努力将教书与育人真正融合起来。

在备课环节中寻找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切入点。学校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也包括学科素养目标,同时还包括品格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力争找到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交汇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生动的情景和情感描述,将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使学科知识和品格教育联系起来。

在作业中实现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迁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重视知识技能迁移的同时,重视知识内涵的迁移,通过思考、反省和感悟,提炼品格教育的要素,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品格。

在课外辅导中缩小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落差。在辅导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知识和技能中的问题,而且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和情感态度问题。不少学生的学习落差并非是本身智力和能力导致的问题,态度问题是首要原因,也有情感问题,还有的是心理因素,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区别对待,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科教学和品质教育之间的落差问题。

改变评价制度,努力让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两者兼顾。目前,苏州第四中学的学科评价不仅包括学科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品格的评价。学科评价改变以往的学习奖励制度,设置学习进步奖、鼓励奖等,不再以学生成绩在班级或年级内的排名为依据进行奖励,而是依据自身成绩前后的对比进行奖励;不再仅仅以学科的考试成绩作为奖励的唯一条件,而且要以学生的品格作为重要条件;不再以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标准,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

目前该校还以特色教育为品牌,建立了全国首家普通高中空乘培养基地,并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推荐第10篇:教学研究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 朗读课文,(3) 做到不(4) 加字、不(5) 漏字、不(6) 改字,(7) 按标(8) 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9) 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10) 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字理识字”法——象形字教学基本模式

[作者] 贾国均

[内容]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 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3) 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4.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说明:

编故事的练习包含着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与说的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可谓 “一举多得”。

写字仍是重点,在学生落笔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字的笔顺,也可以教师当场板书,让学生在了解生字笔顺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因为这个字书写容易出错,在学生描写前,教师还可带领书空一遍。学生写字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的写字态度、习惯和姿势的正确,及时提醒。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定的交流点评。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英国中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在语系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要掌握汉字的音形意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谈“字”色变,望“字”生威,闻“字”丧胆一点都不夸张的形容了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的心理障碍。

近日,在伦敦Bishop Thomas Grant School, 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学习课展开后,学生对汉字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树立了对汉字学习的信心。对36个典型的象形字的学习展开了此次汉字学习的序幕。在观看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之后,学生惊叹于中国汉字造字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在观看完这部经典动画片后,学生拿起毛笔,有板有眼的在纸上练习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字来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艺术。短短一个小时的学习之后,学生合上笔记,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地对36个象形字进行识认。虽然象形字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只占部分比例,但是通过此次象形字学习,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心理上战胜了这头“拦路虎”。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王筠《说文释例》分象形为正例变例两类,“正例”如其说“日”“月”“变例”有“其形不能显白,因加同类字以定之,是谓以会意定象形”,“会意定象形而别加一形者”,“兼声意之象形”等等多种。

朱骏声有象形兼指事、形声兼象形、会意兼象形、会意形声兼象形。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分做纯象形、合体象形、变体象形三类。

郑樵分象形有正生、侧生和兼生(形兼声、形兼意)三类,“今推象形有十种,而旁出有六象”;“又有象形而兼谐声者,则曰形兼声;有象形而兼会意者,则曰形兼意。十形犹子姓也,六象犹嫡庶也,兼声兼意,犹姻娅也”。

综观古今“合体象形”之说,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许慎与《说文》的影响是重要的。细察《说文》,凡在分析解说中许慎言及“从某”,或者是“象形”、“象某某之形”的,后世学者在六书分类时大多视为“合体象形”,或者采用与其相类似的名称。正因为如此,在汉字之具体归属类别上,就显示出诸多的混乱,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就可能或者归之于象形,或者归之于指事,或者归之于会意。

对于合体象形产生的原因,余国庆有论:“有些物体,如只把它的本形画出来,不能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常误会成别的东西,因而这类物体,须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才能显出它的形象。这种依附有关物体以显形的字,就称之为合体象形。”由此可见,这种“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显然是与文字学意义上的组构合体字的独体文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我们对合体象形持否定态度的基本依据。

在合体象形的问题上,虽然持合体论者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认为,就“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种文字学意义上看,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因而这种观点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看法的基本理由,则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察是否有合体象形,在考察对象上,应该对汉字形体有具体阶段的确定,一般来说,应该以甲骨文等图画性较强的古汉字阶段为好。甲骨文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汉字体系,其所具有的象形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我们知道,象形字“是由原始绘画再经图形符号 演变来的,笔画随同物体的外形而屈曲”,也就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特征或全形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这就是说,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从构形体态上看是独体或者称为整体的,即其无论是取象于物体的部分特征,还是物体的全部特征,其符号表现形态都是凝结的整体。所谓凝结的整体,就是不可分割,如果硬性地做以分割,那就不是原本的汉字,而就可能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什么意义也没有的一些符号了。因此,象形字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有“合体”,也就是说不管它的字形体态简单还是繁复,都是对客观世界里那些形体纷杂的万事万物取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或正面、或侧面、或俯或仰的多方位多视角的摹写。但是,这些摹写不是具象的或逼真的,它是勾勒其精神的符号式的,“它是将客观图象典型化、抽象化了的符号”。隶定之后若还称象形字的话,那是沿袭此前的习惯叫法,而不是说此时的象形字还有象形的性质,只是“不象形之象形符号”。因此,甲骨文时期的象形字,应该说是“独体”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合体”。这也就是唐兰“我们所谓象形文字,只限于段玉裁所谓独体象形一类”和姚孝遂“所有的‘象形’字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不能加以分割”,“象形字有独体与合体之分,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的观点的原因所本。

其次,考察象形字,如果认为有“合体象形”的话,就应该对其构件有严格的硬性的要求,那就是其是否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要素,是则为合体,否则为独体。这是一个标准问题,以此标准就最能检验是否有“合体象形”的存在。如“眉”,许慎《说文》_“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王筠将“眉”列入“象形”中,说:“骒象眉形,灸象额理,在目之上,额之下,是眉也。”又如“果”,蒋善国说:“上象果实,下象果树”,“只有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些字,很显然无论是王筠还是蒋善国,都是将其作为合体象形看待的。我们认为,这种“合体”,决非“合体为字”之“合体”。以“眉”为例,它虽然可以分为或为毛,或为额理,或为目的等构件,但是我们如果再细究下去,追究它们各自能显示什么意义,又有什么读音,实在难以说明。如“果”,究其真义。也就只能“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种“陪衬”是“部件形态互相结合才显其义”,是同由几个具有图形性的象形符号比配在一起,“以见指挥”表达出一个具体的意义:“目上毛也”,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姚孝遂认为,“果”是“不可分割的形体”,“‘果’如分割则为从木从田„„显然是无法成立的”;“合体”,“应该是两个以上独立形体之‘合”’,而所谓的合体象形字,“分割之后,就无法成为各自独立之形体”。其实,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所谓的合体象形字,有的是将隶变之后的字形作为分析对象,有的是扩大了甲金文字形里的那些处于从属位置的点画之类的作用,而将其看做具有音义的独体“文”。因而,我们可以做再次强调,象形字是独体的“文”,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或全部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象形字就是这种规则在文字符号上的具体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

再次,考察象形字,就其研究历史总体上看,也有个上下传承的问题,其主流意识还是将其作为独体的文而对待的,由此,也将其定位在合体之外。明代赵撝谦说:“故六书初一曰象形,文字之本也。次二曰指事,加于象形者也。三曰会意,次四曰谐声,合乎象形指事者也。次五曰假借,次六日转注,惋夫四者之中者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文也。象形文之纯,指事文之加也。”他还说:“昔者,圣人之造书也,其肇于象形乎,故象形为文字之本,而指事会意谐声皆由是而出焉。象形者,象其物形,随体诘(契吉切)诎(曲勿切)而画其迹者也。”就历史长河中看,汉字结构在体态的变化中也是变动不居的:独体可变合体,合体也可变为独体。在此,辨析一个具体汉字的构成,一是要确定某一时段,二是不要用此一时段的形体去笼统地谈说另一时段的形体,或以某一特定时段去概括跨时段的形体。

总之,在独体与合体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上的分歧,还是具体字例的归类,我认为其落脚点在对是否象形字的具体归属的认定上。既然象形是独体的“文”,是数量极少的字根或字元,那么在具体字例的归属上就要严格把握,不得宽以类之。因为,宽了一个,可能引出的将是一类,生生相连,则如蔓草之绵延,而无法分割了。

第11篇: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2011-2012年第二学期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即将接近尾声。俗语说“春的耕耘、秋的收获”,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充实、几分感概„„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工作本着“为了学生服务,为了自己的提高”的理念,在全体老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开展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教研内容,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研的内容决定着老师们业务水平发展的方向,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本着为教师们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本学期认真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并让大家谈谈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自己所需提高的方向与内容,采用共同协议的办法确定出新学期教研的内容并撰写入教研计划中。这么一来,我们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真正达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效果,老师们学习的劲儿也就更足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后盾。

二、从思想、理论着手,实践课程改革

曾记得通识培训的一位专家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学期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

三、紧抓课堂教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中央电教馆网上的教学录像,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在此,特别还要提到的是我们教研组的吕福龙成老师所执教的《探究串并联电流的规律》一课,在指导老师夏永琴的组织下,全体教员们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深入课堂听课并及时予以辅导,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等全方位的进行指导,努力提高了他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者我们评课仍较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

方向:采用每次开课由一位教师做为主评,其他老师做为辅评以提高评课的能力。

多观看教学课堂录像,再让老师们对所观看的录像做出综合的评析及谈谈自己的若干建议。

(2)、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物理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瞧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物理组

2012-7-9

第12篇: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工作总

结2007.7.20

11对参加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决赛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并对参加白山市英语新秀评比的教师进行指导;推选教师参加省级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学派教师到长春观摩英语课;组织报名参加全国小学生英语技能竞赛的初赛和决赛;继续参与并关注建国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课内外教学管理实施进程;召开全市英语学科复习研讨会;质量检测命题、试卷打字、磁带录音、磁带复制、监考、批阅试卷,做出试卷分析;组建小学英语试题库;统计全市英语教材使用版本及推及有关情

况;

一、对教师进行赛前指导,外派观摩、接受培训年秋,外国语学校的孙钦容老师参加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初赛,在白山市考试,以分的好成绩入选决赛。今年

参赛前,对参赛教师进行了微型课指导。年月日5

41117

64至日,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开展“吉林省小学教学新秀”及举办“吉林省小学英语学科观摩活动”,我市选派建国小学的管庆君、立新小学刘福容位教师前往观摩学习。位教师学习后,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15274到了长春接受培训,

位教师很收受益非浅。

二、组织学生竞赛93236361923252241817

三、教学研究月日4—

四、加强质量检测,促进课程发展

42

五、深入基层调研,加强教学管理222

进修学校新领导班子在开展各项工作之前,能与教研员及时沟通,进行商讨、征求意见,体现出民主作风和意识。工作结束后,组织大家座谈交流,使每一位教研员对我市的教学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对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

过程。如果今后能一如既往就太好了。

七自修提高,不断进取BLOGBLOGBLOG

第13篇:音乐教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第14篇:14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总结

刘晓姣

光阴似箭,一学期转眼即逝,本学期小学数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依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教研计划,坚持快乐教学理念,以改进课堂模式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体组员的配合与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忙碌而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期的教研工作,从以下几点总结:

1.加强备课组建设,形成整体把握,分年段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校的数学老师多,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实行的是由教导处整体把握,分年段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学初教导处制定出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在计划中明确每个年级组在本学期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然后由各个年级组的备课组长带领组员的完成,教导处定期检查。因此本学期继续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和建设。每个备课组做到行动有计划,活动有地点,每周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有专业学习内容,每月有教研课。

2.加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透,为此,学校为老师创设了多样的学习机会:

①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学校图书馆根据教师需要,新购进大量书籍,督促教师借阅,并鼓励表扬经常借阅的教师。

②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本学期,我校多位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

③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每个星期三是集体备课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年级组老师不仅要讨论本周的课堂教学内容,学校还规定每一次都要有专项的理论学习内容供大家讨论议论,并且要有记载。另外每两周一次的全数学教研组集中时,也要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

④积极参加扬中市教育局组织的培训。

课题组老师们也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认真的反思,踊跃交流,我们这支团队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每月的教科研日记和课堂研讨记录的质量有了较大的进步。

3.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的教研主题是“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351”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我们的课题重点也是研究课堂教学,所以本学期我校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了多样的活动。

(1)加强了对备课组的管理和建设。备课组在开学初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每一周的集体备课都要做到定主要发言人,探讨的主要话题,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备课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上一节组内研讨课,研讨课的内容和时间在开学初就制定,以供学校的随时抽检。在这些规范的细则下,每个备课组都能按要求一丝不苟的开展各项活动。

不仅我校狠抓集体备课,而且市教研室也很重视。我校开展了中片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一起加入了我们的集体备课,共同就某一节课畅所欲言,发表各自见解,共享教育资源,每个老师都有很多收获。

(2)组织了多次的课堂教研活动,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多精彩的研究点。本学期的校级教研课有陆红珍老师的《10的分与合》、郭美华老师的《认识线段》、郭宏老师的《认识公顷》、高卢娟老师的《复式统计表》以及羊静老师的《乘法的复习》。她们的课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精湛的教学技能,同时也带给课题研究的话题:动手操作如何与有效思维结合、变式练习课堂细节、如何落实“发展统计观”这一目标等等。老师们围绕这些课写下了精彩的课堂研讨记录,教学反思,教学评论,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3)发挥团队力量,精心辅导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在这些老师的参赛过程中,整个数学组团队都多次观摩他们的课,并各抒己见,给每个环节处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像这样的磨课经历不仅是参赛课如此,还有各类展示课,如果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也同样是试教、评课中最后才成功展示。这样的过程,收获的

不仅是上课者,还有更多参与磨课的老师。教师的整体水平也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4.鼓励教师积极反思,撰写论文。

人次获得多级别奖项。

全体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评比,有多

5.做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辅导

本着以学生发展的思想,全体数学教师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均能放弃休息,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学生的提优补差工作。学校开展了课程超市的特色活动,数学老师每次活动认真组织,使得不少学生通过这个特殊的第二课堂的学习,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了拓展。

教海茫茫,学无止境,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将在今后的教改征途上,不断努力,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15篇:潜心教学研究

潜心教学研究,创设文化氛围 做一名引领师生成长的好校长

尚义县新兴街小学 杨殿森

我是2005年从县城的安宁街小学调入新兴街小学的。这两所学校的最大区别就是安宁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老牌学校,生源主要是机关干部等工薪阶层的子女,他们从小接受家庭教育较好,成长环境良好。而新兴街小学是一所新建校,位于县城边缘,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小商小贩子女,从小家庭教育跟不上,成长环境较差。我记得刚到这所学校时,总觉得这里的孩子们和我原来所在学校的孩子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虽然也五官端正,但目光无神,虽然也活泼好动但却没有灵性,虽然也嬉戏打闹但缺少儒雅风范。我仔细地认真地琢磨其中的原因,最后在跟同学们的不断接触中找到了答案----早期教育的缺失。我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家里更没有什么藏书,甚至有的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他们唯一与外界接触的就是他们周围的亲人朋友们,而他们当中有几个是文化人。如何补救?----读书。我是语文老师出身,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让我深深懂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可惜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每个学生都奋战在所谓的功课的学习上,忽略了读书。我跟我的老师和学生们说,趁我们还是小学阶段,没有进入到备考的水深火热之中,

1 还能抽出时间来读书,应该在小学阶段多读一些书,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谢冕说:“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于是从2006年我校就提出建设书香校园。为了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真正成为我校的特色,并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亲自申请主持了十一五市级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引领师生成长》,把我校的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当做课题来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操作,这样下来,我们不光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了一定成果,同时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课题成功结题,并荣获张家口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本人也被评为张家口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我校被评为全国和张家口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一、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提升师生素养,提高办学水平。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现在的学生,过早地承受着跟他们的身躯不相称的重负,家长的殷殷期望,老师的谆谆教诲,繁重的课业负担、沉重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其次,我们希望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我们

2 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有些老师每天都在机械重复,消极应试,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通过“书香”的滋养,师德的馨香会浓郁悠长,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才会脱去世俗气,真正变得高尚、纯粹。第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成独特的个性,找到学校快速发展的良策。

二、建章立制,确保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有效实施。

1、组织保障。成立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我亲自任组长,下设教材开发小组,阅读指导小组,检查评价小组,确保书香校园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2、制度保障。实施“十个一工程”:

每周背一首古诗文,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播出一期红领巾电视节目,每月出一期校刊,办一期手抄报,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大王擂台赛,表彰一批读书大王,背诵大王,每学年评出一些书香班级。

3、时间保障。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指导课,由老师具体指导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益;每天设置一节背诵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早读、午间课、放学等时段让学生进行阅读,拓展视野;

4、内容保障。为了给学生打下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学校精选了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学生喜欢的三百句名言,三百首古诗,一百篇古文,三十部名著,开发编写了“新兴街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文库”:《学前小班篇》、《学前大班篇》《一年级篇》、《二年级篇》、《弟子规》、《三字经》、《五年级篇》以及《六年级篇》作为校本课程的教材。把每日7:50——8:10列为诵读古诗文时间,并且课程表的阅读课也是学生阅读经典的“主要阵地”。

5、激励保障。为了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采用检查制度----周一检查一年级;周二检查二年级,以此类推,检查结果每周公布,并作为学年末评选书香班级的主要依据。每年组织的读书大王评选,背诵大王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都在激励师生和学生以及家长的读书热情。

三、身先士卒,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为了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真正成为我校的特色,并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亲自申请主持了十一五市级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引领师生成长》,把我校的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当做课题来做,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操作,这样下来,我们不光使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了一定成果,同时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课题成功结题,并荣获张家口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成果评比中评为一等奖。在我的带动下,我校有5个市级课题全部结题,其中1个课题获一等奖,1个课题获二等奖,在全市是独一无二的。

四、不断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我校打造成书香四溢的乐园。

1、提升了师生的群体素养。

六年来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营造了一种读书氛围、形成了一种读书气候,使师生们获得了成长的动力。从全校师生的整体风貌来看,教师中工作上认真钻研、互帮互助、共同切磋蔚然成风;学生中静心潜读的多了,讲究卫生、爱护花草和公物的多了。从师生阅读的习惯来看,改变了原来的几种不良习惯:

1、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

2、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4 囫囵吞枣。

3、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走进现在的校园,常常会看到师生们埋头潜读,凝神书写的身影,整个校园少了浮躁,多了书香。

2、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纵观几年来我校教师的读书、反思和写作的历程,我们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实践中,教师们在课堂中角色的定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分配,课堂作业的设计等都有了明显的优化。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在教育教学报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层次也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十一五期间,我校有5个市级课题全部结题,其中1个课题获一等奖,1个课题获二等奖,在全市是独一无二的。2009年我校的校训“爱心构和谐,书香浸人生”在全市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荣获“十佳校训”, 我校被评为“张家口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张家口市首批书香校园”,2012年我校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读书兴趣变浓了,学生在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积淀,开阔了视野,在学习中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质量得到了提高。

2013-6-28

第16篇:教育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坏思想、坏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行自我管理。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融入集体,他们的诸多毛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他(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能力特别缺乏。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进行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让学生在集体中愿意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学生个个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个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集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在课题的研究中班级学生是指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以45人左右组成的集体为研究载体;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会为主体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

依据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在家庭及班级内的自我表现。

2、研究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研究如何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谈法: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以及部分学生所在的班级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班级中的表现。

2、问卷法: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卷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如实选择相应答案。

3、观察法:选取相应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4、比较法:选取两个班级,即五(1)班为实验班,五(2)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进行该课题相关内容的实验,在进行对比总结得失。

三、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拟定课题实验方案,撰写个人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研究):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内容是开展调查访问收集相应资料,拟定问卷调查内容,抽样调查,积累相应资料,上传研究时段内的经验、体会、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阶段(研究及总结):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主要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撰写研究的经验文章,做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我在本校高年级随机抽去10名学生和五年级(1)班的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家庭学习、交往、班级表现等)和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所填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及个人问题调查情况作认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炼,大致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段内,一方面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书,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等,仔细研读,认真琢磨,从中吸取相关的理论经验,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与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经常交流个人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为自己的研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

3、抓住时机,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研究的内容。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与自主管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班队活动,集体活动,学校劳动中抓住时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之中。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自尊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女同学,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参加,整天沉默不语,原来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其他同学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动找她谈话,给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学习,用自己优良的成绩赢得同学的赞赏。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学们经常找她玩,积极主动参加了一切活动,这一切变化来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树立了信心,这个力量来源于她主观能动性地发挥。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校每周有一节班队课。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抓住这一机会,实行民主选取班干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班级学生一对一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兴趣,拟定班级学生百分制管理目标,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班级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个个争当先进,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态势。

(3)营造学习氛围、民主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这样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地发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一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班主任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有亲疏之分,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到人本无贵贱之分,才会信服你亲近你。学生在班级中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愿意融入到这个集体,才愿意实行自主管理。 (4)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在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一是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好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准确。二是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学生无端嘲笑),这时班主任应该鼓励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员。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过问,要相信他们有能力管理好班集体。让班干部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权,给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权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权,让班干部对班级管理和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处理权,这样便于他们开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权的适度,不要给班干部太大的权力,容易助长班干部的威风,引起学生的不满。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点,从特点入手。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通过研究,我认为一是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激发主动性。二是要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点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实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男同学整天不做作业,经常和同学打架扯皮,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但他特别喜欢体育。在我校举行秋季体育运动会时,我让他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他获得两个第一名。就在领奖时全体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齐声大喊“你真棒”。从这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带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很少和同学打架扯皮了,还为班上做了几件好事,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管理。

(2)调动全体同学的激情,实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队课的机会,我让班上全体学生拟定班级计划,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大家共同出点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了一个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班级管理,既规范又全面,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接受,自觉地维护,能够完成预定目标,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

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地发挥。

首先应尊重学生。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迟到或做了错事,允许他们有申辩的机会,然后再作判断,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训斥和指责,用自己的真诚尊重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光靠班主任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班同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对班级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给学生创造锻炼能力的机会。

最后要赏识学生。后进生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优等生的进步同时也需要鼓励。因此老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的进步要选择时机给予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个老师做到尊重、信任、赏识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像父母一样,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学生会对你这个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很自然学生对你所教的课,对你所提出的管理目标都会产生兴趣,很自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到你的教学与管理之中。

研 究 成 果 及 反 思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习惯,如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具有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能积极献策,主动配合,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班级中的不良行为,个个敢说、敢管,形成了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动做家务活,敢于提问,勇于发表个人的看法等。

2、实验班的班级班风,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学校举行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中,该班级每次都获得荣誉,学生学习成绩大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肯定和表扬。

3、个人水平得到提高。

在个人博客中发表数篇文章,在恩施州民族科研网上发表文章3篇,个人论文荣获乡级一等奖,教育叙事获得州级成果一等奖。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自主管理,还需要在总结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让良好的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具体实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观念,总结出一套更完全的操作模式。同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分享:

第17篇:教学研究奖励制度

教学研究奖励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建立与完善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管理奖励制度。

二、实施项目与奖励:

(一)课堂教学奖:

1、学校组织的教师各项评优课活动: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2、学校安排的校内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奖励40元。外出听课汇报课奖励20元。

3、参加县级评优课活动:一等奖60元;二等奖50元;三等奖40元。

4、参加市级评优课活动:一等奖10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

5、县级公开课50元;市级公开课80元,市级以上公开课100元。

(二)教学成果奖:

1、学校质量检测,学生百分之百合格奖10元,班级平均成绩列年级组第一名奖20元。

2、县级质量检测,校内阅卷,班平均成绩达到或超过县平均的奖30元,且优秀率为年级组第一名加奖5元。学生百分之百合格奖10元。

3、县质量检测,县统一阅卷,班级平均成绩达到或超过县平均成绩的奖40元,且优秀率为年级组第一名加奖5元。学生百分之百合格的奖10元。

4、新接的班级,期末平均成绩或合格率有提高者奖励50元。如果其他班均有提高,新接班的必须是提高辅度最大的才有奖励。

(三)学科竞赛奖:

1、班集体在学校各项比赛中获年级组第一名奖班主任20元。

2、班集体或学校代表队在县级以上活动中获奖,奖励指导教师一等奖30元,二等获20元,三等奖10元。

(四)科研奖:

1、积极参加校级科研活动,并能做到主动研究,有计划步骤,有小结,每学期奖励50元。

2、被评为校级一等科研论文奖30元。

3、科研文章被县级以上采纳的奖50元。

4、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有收获者学期奖励50元。

(五)教研组集体奖:

1、教研组研讨课获奖者,讲课教师奖30元,教研组成员各奖 10元。

2、学期年组集体备课、集体研究效果好的奖励教研组成员各20元。

(六)教学技能奖:

1、学校组织的说课反思等单项赛: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2、学校组织的研讨、论坛等活动发言质量良好者奖励20元。

3、期末优秀论文和优秀班主任经验奖励10元。

三、几点说明:

1、为调动教师们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奖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的。

2、因学校设“教学研究奖励制度”,取消原考核奖,但仍实行教育教学考核,考核结果将与教师的晋职、晋升、评优、年末的奖励工资挂钩。

3、本奖励制度已由学校职代会通过,于本学期开始执行。

4、本制度于2012年1月制定,2012年2月7日执行。

固镇县顾庄小学

2012年1月

第18篇:数学教学研究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创下了利用对话法进行问题解决的先例。人们很早就懂得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进行几何问题的解决[2],但对“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是从心理行为主义流派开始的。他们的研究以二十世纪中期的“认知革命”为标志,将其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3]。“认知革命”前的问题解决研究基本上都是用实验方法进行的。如桑代克的迷笼试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革命”后的研究开始深入讨论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问题解决”就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主流。其间,影响较大的是G..波利亚(Courage polya)。波利亚在八十年代首先倡导在数学教学领域采用“问题解决教学”,先后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等脍炙人口的名著。由此,“问题解决”走向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在问题解决教学领域中贡献较大的还有著名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问题解决五步教学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等等。 当今世界上的不少教育大国也在其学校教育的纲领新文件中旗臶鲜明的打起了问题解决的大旗,并积极提倡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提出:“问题解决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在1989年和1998年的修订中都明确指出:从小学到中学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英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培养学生的六项技能之一就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问题解决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为了一个世界性潮流。

1.2 国内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问题解决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在国内大量传播时,才进行了一些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其中研究工作比较深入的有清华大学的张建伟[4],他对建构性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等方面研究的比较系统。此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辛自强从事认知方面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梁平从事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他们都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问题解决”的。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国教师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问题”导学、创设“问题”情景成为许多教师改革旧教学的一个共同法宝。“问题解决”教学在我国某些地区实施的历程已经正在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以“问题”导学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阶段;以“问题连续体”的运用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规范阶段;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重构阶段。由于“问题解决”教学在各个地区或学校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确切的说,这三个阶段实际为“问题解决”教学

的三个存在状态或体现的三个水平[5]。

随着对“问题解决”的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由议论转为探究,由现象转为实质探索,由“分散”出击转为课题研究。从1992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3年北京市数学会开始举办“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1993年在《数学通报》上严士健、张奠宙、苏式东联名发表文章《数学高考能否出点应用题》;1996年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进一步强调“逐步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适应21世纪数学改革的需要,推动数学课程及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996年7月启动了“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并且得到了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项目的赞助。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人们正试图从不

同的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6]。

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1问题与问题解决 2.1.1何谓问题

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个概念涵义很广,具有一定的特性。

2.1.1.1对问题含义的不同理解

一个人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Karli Dunker)认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目前西方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问题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提出的,即,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一般来说,它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8]。综合以上这些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就是个体确定目标,又不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景。

2.1.1.2教学中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

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能很快的或直接的解决,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疑惑。 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搞清楚或力图认识的,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研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

第三,选择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探索可以解决问题。

2.1.1.3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

(1)、可以建构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人们认识是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就要进行数学建模的训练。数学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让

[9]

[7]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尝试运用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保障,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

的任务之一。

(2)、探究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教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数学命题的发现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了线面平行的判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正方体去探索面面平行的条件,然后通过归纳得到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

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例如,在⊿ABC中,三边a、b、c成等差数列,由此可得到那些结果?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由三边a、b、c成等差数列,联系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射影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其他三角、几何定理公式,可得到许多结果,诸如

sinA+sinC=2sinB等等。

2.1.2什么是问题解决

认识论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论述,多元智能理论下“问题解决”的研究以及建构主义有关的“问题解决”的观点,都有助于我们对最基本的“问题解决”的理解,从而成为“问题解决”教学的借鉴理论和支撑依据。本文主要是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故在此主要介绍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对认识论、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下“问题解决”只做简要的论述。

2.1.2.1认识论下的问题解决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问题解决也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和矛盾论作[10]为哲学基础的。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不仅是从感性认识,也能依概念、范畴、原理、规律来对客观现实做出理性反映,即创造性反应,而这种创造性反应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又表现为“问题性”,即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脑海中。就是说,客观对象的辩证矛盾经过人认识过程本身可以被感知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即被感知为理论性问

题,解决逻辑矛盾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解决教学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呢?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问题是从被认识的客体中产生的。问题法教学中解决的问题是在被认识的现象的性质当中隐藏着的。问题离不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以客观矛盾的存在为基础的,教师的工作是把客观现实的问题情境与引起学生的问题的可能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和选择。

[11]

2.1.2.2心理学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界对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中,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认知主义学派都曾经进行过实验并给出自己的理论解释。从早期的桑代克到纽维尔和西蒙,众多的心理学家都为问题解决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将他们归纳为基本的四类:联结说基于联结理论,重视过去的经验和错误;完形说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顿悟;信息加工模式则重视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说基于人类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重视“问题图式”、“问题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总之,他们关于问题解决理论方面的不同观点及其丰富的研究实践能给现在正在研究问题解决的人们以启迪。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分为以下五步:⑴发现问题;⑵了解问题的性质,这是表征问题的第一步,从了解问题的性质到决定如何寻求;⑶根据问题指明的条件,收集相关信息,寻求有关知识经验的储备;⑷解决问题的行动;⑸检验、评价。

2.1.2.3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

[12][2]

, 1893年由美国哈弗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其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包含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智能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彼此相对的八种智能,而且每种智能有其独立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对教学而言,问题解决教学的主体(学生)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的智能构型不同,智能的强项不同,认知风格和认知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理解、处理、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策略也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认识事物,选择适合自己的强项智能来解决问题。相应的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问题解决教学把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上,使人人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各种智能。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使“问题解决”教学获得有力的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也需要通

过“问题解决”教学实现其多元理念。

2.1.2.4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问题解决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建构主义到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或单纯的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从整体上看,建构主义大体可以区分为两大派别:激进的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动态性和社会建构性,并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的结果,学生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由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建构主义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学生也应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基本方式应是质性评价,评价应具有变通性、弹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依据这些观点,建构主义取向的“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⑴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和问题中。也就是说,学习者清楚的感知和接受学习活动与较大复杂任务的关系。⑵支持学习者对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问题的结果。⑶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我们要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环境尽量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设计能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⑷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提供反思,同时以质性评价为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种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即围绕学习主体建立概念框架;进入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对学习效果

进行评价。

抛锚式教学:又称实例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实例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景;确定一个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认知灵活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它主张不仅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知识基础,还提倡要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它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问题,前者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稳定的,而后者则没有规则和稳定性,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而加以解决。根据这个观点,斯皮罗等人按照学习达到的深度不同,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只要求学生知道主要的概念并在考试中加以应用即可。而高级学习则是要学生把握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并能灵活的运用到具体情况中。随机通达教学就是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这一教学方式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景建构有利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况——随机进入教学——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建构主义不仅主张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载体,而且强调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与教师共同反思和评价活动效果,共同享受问题解决成功带来的喜悦。而问题解决教学也最能体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主动性、情景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2.2“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9]在西方,教学设计理论自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受到重视

[13]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以加涅为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熟。1985年加涅《学生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的论述中把问题解决作为智慧技能的最高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者把研究热点集中在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训练和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发现策略性知识对问题解决起着关键作用,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策略。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第二代教学理论”迅速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专家更加关注问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由于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故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模型也可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他们是同一连续统一体上的两点,并不互相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Jonaen(1997)的模型包括:以信息加工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结构良好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型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型。Mayer(1994)认为,常规问题与解题者已解决的问题完全一样或非常相似,即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解决的常规问题及教科书中的练习题;而非常规问题就是创造性问题。依据现代化教学设计理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⑴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提出问题。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从平常的事物现象中寻找可以利用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效的,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带着教材走进教室”到“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过程。⑵分析学习任务,了解问题的性质,分析自己已有的经验,寻找尚缺少的条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很多,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要设计不同的情景给与解答。归纳起来,学生的问题一般有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是一般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或实验验证就可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往往包含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探究;“怎么做”的问题通常包含上述两个环节,再加上新信息或信息重组来解决。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收集相关信息。根据问题结构是否良好,选择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结构良好的一般性问题,采用查阅资料或应用所学知识等通常方法即可。对于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就要选择探究式的解决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查阅资料、研究资料,彼此交流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⑷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评价学习结果。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要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学生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学习过程更好。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也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发展了什么能力,而不是最终结果。

5.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5.1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原则我们依据问题解决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原则:知识问题化原则、学生主题性原则、注重过程性原则、合作学习原则、递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际的教学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这里提出的这些原则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方面,只是为问

题解决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5.1.1知识问题化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是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和提高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把要学习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开始教学,又以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来说,问题是整个学习进行的主线,问题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那么,如何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设计和选择恰当

的学习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要恰当的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遵循问题的真实性原则。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解决“真实问题的成就感”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类型。有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考。

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即不能是为了追求问题解决的形式而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所设计和选择的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要蕴含丰富的知识点和科学理念,而且问题能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给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能很好的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能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最后,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2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过程,逐步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五个主要的目标进行:①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②发展高级思维能力;③成为自主的学习者;④成为有效的合作者;⑤进行反思概括[15]。总之,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去学习,凭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体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逐步走过问题解决的每个环节,鼓励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监控整个学习过程顺利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5.1.3注重过程性原则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和问题的结论是同样重要的。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方法的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学生就是在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际上,学生没能完满解决的开放性问题比解决一个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更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问题解决教学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且要以动态持续的、透明的、整合的、真实性评价方

式来实施。 5.1.4合作学习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生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征合理搭配,科学的分成几个小组,并为小组合作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就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伙伴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者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共享专业知识和思维过程,共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以至最终解决,还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智慧的整合等实现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终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

5.1.5递进性原则

递进性原则即数学问题解决发展的循环递进性原则。按照认识论的观点,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知识过程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和范围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问题类型和答案开放度等方面把这些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我们设计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教师在设计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从封闭型问题到开放型问题,每个层次的问题都要有所涉及。

5.1.6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强调学生“双基”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统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中,这三个目标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做到三者之间的统一发展。但是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纲的,所涉及的知识不可避免的会偏重问题的设计和解决,知识的系统性可能不够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以弥补,尽量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来设计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

5.2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案例

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以建构理论为支撑,在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按照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依据课程类型、不同层次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教学过程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真实性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问题解决式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9]

5.2.1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 5.2.1.1基于真实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的方式

这些问题是要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组织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完善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完问题的能力。重视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背景,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真实的任务,形成迫切的需要,并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水平的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和个性的发展。这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

特征。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确定一些数学学科领域中的日常问题,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有以下的步骤设计:

第一步:提供一个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

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例如,在哪里搜集资料,筛选有用资料的原则,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

第四步:协作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使得学生对于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不同看法得以交流,从而完善、修正、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同学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比较,分析各自的不足,预测这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以后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遇到。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方式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高效益途径的探讨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发展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去找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企图以此来加深印象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疲于找题,无精力找规律,学生疲于解题,无精力求消化,高耗低能的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加重,教学效益不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问题的教学效益呢?本人认为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认识误区,然后对症下药。下面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的规律决定了教的规律,所以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必须先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的思维障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由于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障碍,但这些思维障碍具有相似

性和重复性,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括上,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能抓住本质,不会变换思维方式,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重“量”轻“质”的误区

认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所练的题量是一种线性关系,所练的题量越大,能力就越强。因而在课内、课外带领学生演算各种类型的习题,不重视对习题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分析。这种机械重复的、目的性不强的大剂量训练,常常只能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增加经验的分量,而很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对于提高能力是收效甚微的。另外由于大量做题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他们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这就使得本末倒臵。可见,想通过多做题的方法去提高能力是一种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2、重“难”轻“基”的误区

认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很深的内容,做很难的题才能奏效,所练的题越复杂,难题练得越多,能力就会提高得越多。而在新课教学中就给学生布臵一些很难、很复杂的习题,在各个复习阶段更是大量收集偏题、难题给学生做,不重视基础题的训练价值,不重视基本方法的指导和基本观点的形成。将过量的难题过早交给学生做,复杂的条件反而容易掩盖对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造成学习中“难而不化”,形高(难度大)而实低(能力低)的状况。特别是大量高难度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的削弱作用,更将给物理教学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所以这也是一种低效的、得不偿失的方法。

3、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认为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结果,就可以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一套套分析问题的方法、类型,就可以免去他们认识上的弯路,提供一条学习上的捷径。因而对于学生的作业,常只简单的标以“钩”或“叉”,评讲时往往只给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常常由教师总结出的一套套程序、方法、类型代替,只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模仿”、“记忆”。这些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方式,使学生虽然记住了正确答案,但错误的根源还存

在,只要题目形式稍加变换,错误又会出现;使学生被动接收教师的经验,只会在繁杂的题目中按“套套”思维,形成“题目即使难,只要学过就能模仿做;即使简单,但只要没

有见过,就不会分析”的怪现象。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这三个误区互为关联:由于缺乏对认知过程的准确分析,忽视对题目训练价值的分析,轻视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因而讲不到“点”、练不对“路”、思不到“位”;形成题练得越多、越难,学生的实际能力却越弱,教学效益却越差这一怪圈。

三 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效益的途径

低效高耗的“题海战术”,苦了学生,也苦了教师。怎样才能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呢?以下从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1、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的效率 ,根本上是由学生的效率决定的。从前面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问题解决活动,常需要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几种思维形式同时参与,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偏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问题教学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思维发展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问题解决的效率。因此,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必须全面培养思维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形式,以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以及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其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取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维方式。它还渗透于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也不能使思维较好地求异和发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激发兴趣,提供思维动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制约思维,在教学中若给学生感兴趣或符合学生需要的材料,学生思维就易被激活;相反,若给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那就难以形成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断调整其心态,激发并不断强化其兴趣,以提供思维动力。如:“225是几位数?用对数计算。”该问题提出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若创设问题情境:“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人在一个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两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这样一发问,学生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思维被积极调动起来,效果剧增。起先,谁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经过认真计算,发现确能传遍。结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发问最能引起学生跃跃欲试。建构观念,发展表象思维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即人在思想中形成的保持事物的印象.例如,在金字塔、帐篷的形象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的锥体的感觉形象就是表象,更具体地说构成锥形的那些面、线在人脑中的表征,就是一种数学表象。数学表象思维的载体是客观实物的原型或模型以及各种几何图式、代数图式,包括数学符号、图象、图表与公式等形象性的外部材料。数学学习中的表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几何学习中,而且也存在于代数、三角等内容学习中。如正方体、抛物线等语词概念能唤起主体头脑中一般的正方体、抛物线形象的浮现。说到复数,人的图式表象是□+□i(□表示数字),函数的图式表象是f(□)。学生的表象思维的形成有一个逐步产生、发展的自我建构空间观念的过程。通过对表象进行加工、调整、积累、补充、修改、提炼,最后真正建构起完整准确的表象。例如,“珠算式脑算法”就是数学表象思维方法运用的范例。这是一种利用珠算形象在脑中浮现进行脑算的方法。它是在熟练珠算的基础上,先眼看算盘,但手指不拨珠而计算,再去掉算盘而辅以手指空拨动作进行计算,从而逐渐地把算珠形象移入脑中,形成算盘式脑算。这种算法的运算速度非常快,对于十几个、几十个二三位数的加减,三位数的乘、除,无论看算或听算,只要报数者报数一结束,答数便能脱口而出,与电子计算机相比不相上下,显示了强化表象在提高计算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表象相近的正确部分为起点,引导学生对基本的图形形成正确的表象,抓住图形的形成特征与几何结构、辨别不同的各种表象,同时也重视各种表达式和数学语句等蕴含的结构表象,推动学生深入建构和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的一定的空间观念。

加强变式,提高直感思维

直感是运用表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是直觉形成的基础之一。在教学中应加强变图、变式,丰富外延表象和主体头脑中的表象模式。这样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利用图形、图式的表象,就不会屡屡受挫。例如,立体几何中的“割”与“补”;垂直、平行等;代数中的0与1的变形,配方、拆项、构造等都离不开头脑中已有表象逐步建构。再如,在学习线面垂直关系时,依以下变式图形,可较好地建构起完善的直感思维。本文从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研究的现状出发,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对于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研究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本文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在已有的理论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现状、影响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的因素以及如何引导中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进行科学归因来提高其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具体来说,全文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研究的现状。目前的数学问题解决研究,更多地是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概念、教学、思维策略等方面,较忽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的成败结果和效率高低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以及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效率高、低的原因分析大多偏重问题的具体的知识性和方法性错误分析和矫正,较少关注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研究。2.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动机、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为揭示动机作用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相对可操作的研究手段。通过一系列恰当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可使学生对影响其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因素有正确的认识,使之能够正视数学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激发起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己的潜在能量。对于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归因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归因对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者行为的影响;在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出现后对问题解决者行为的影响。通过案例发现,归因对数学问题解决者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归因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4.学生的归因风格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归因状况,探索能有效改善中学生归因状况的归因训练模式,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自信心,改善其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效率。通过对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效率归因现状的调查与分

问题解决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运用认知心理学来研究数学领域的高级认知活动,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于频繁出现在近年数学高考中的一类新题型——高观点题,由于其在形式、内容上具有一定衔接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特征,已受到国内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高观点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编拟符号高观点、知识内容高观点、理解水平高观点三类相关试题,分别在三所层次不同的学校的高三年段开展实验。一方面通过数据收集,从量化角度直观反映高中生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运用专家——新手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问题表征、问题解决两大环节来分析学生的困难原因。并根据研究所得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问题解决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以及高观点下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在对高观点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第三部分开展实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意见。同时提出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06年秋季开始,福建省正式进入新一轮中学数学教育改革阶段,即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在内容编排方面有了较大的变更,新增了大量与高等数学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相对应,在数学高考命题方面,一类具有衔接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作用的新题型——高观点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频繁地出现在近些年的数学高考题中,因而得到了国内学者们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但研究成果多局限于题型归纳和如何解题方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探讨似乎不多。本人试图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工具来分析学生解决这类高观点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探索其困难成因。 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课题背景 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在高中数学新课改与高考命题两大领域上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中学生在解决一类涉及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衔接的问题上,认知状态如何,困难在哪,都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2、研究综述 此部分对问题解决与认知心理学,以及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研究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大致的概述。

3、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主要工作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工作——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工具来分析学生解决一类涉及高观点的中学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探索其困难成因。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内涵在提出初等数学、经典高等数学、现代数学以及中学数学的划分的基础上,给出“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界定。笔者认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研究”应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教的方面主要指的是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形态之间联系的研究,学的方面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这类涉及“高观点”的中学数学问题的认知发展及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

2、高观点题的界定及分类所谓高观点题是指一些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数学问题,这种联系大致包括形式上、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方法及理解水平方面的。并就上述四个维度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观点题目分为:符号高观点、知识内容高观点、解决方法高观点、理解水平高观点四类题型。

3、高观点题的问题特性分析从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三个维度进行详细地阐述高观点题的问题特性。

4、相关理论支持高观点下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初等化”、认知学习及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智力发展三个理论。初等化理论为如何根据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编制这类问题提供了方向;认知学习理论是分析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思维发生过程的主要依据;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则是为选取的这类问题的难易程度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这三个理论为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合理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于研究的实践中,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是高观点下中学数学解题心理实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目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认知心理学家对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有关学习、思维、智力等问题。同时数学教育学家也越来越对认知心理学产生兴趣,希望借此工具探究隐藏在学生解题行为背后的思维是如何开展的。对此,国内外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频繁出现在高考中的一类新题型——高观点题,也已受到国内学者们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但研究成果多局限于题型归纳和如何解题方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探讨似乎还未见到。本人试图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工具来分析学生解决这类高观点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探索其困难成因。希望得到的研究成果能给数学教学实践一点启发。

2、实验设计说明: 认知心理学常采用专家一新手的比较研究来帮助我们确认构成某一特定领域专业的认知成分及操作状态。对于本实验,在解决这类高观点题的过程中,学生到底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仅从量化的结果上分析,我们尚不清楚。如果直接观察非成功生的解题,并不能精确指出他们的障碍所在,因此运用专家一新手的比较研究来比较成功生与非成功生认知过程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在对高观点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编拟符号高观点、知识内容高观点、理解水平高观点三类相关试题,分别在三所层次不同的学校——福州三中、福州十一中、福州金桥中学的高三年段开展实验。一方面通过数据收集,从量化角度直观反映高中生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运用专家——新手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问题表征、问题解决两大环节来分析学生的困难原因。

3、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是质化研究。这是一种以收集和解释描述性资料为主的教育科研方法,是与量化研究相对的研究范式。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活动。

4、实验量化研究结果福州三中、福州十一中、福州金桥三所学校的被试学生解决三组题型的困难程度逐级递增,从直观上反映题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时研究发现,三所学校的被试学生对符号题组的把握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其测试难度系数均低于0.5,而对于后两组题型,一类校学生解决的较好,

二、三类学校的学生难度系数均在0.5左右徘徊。从整体上考虑,三所学校的学生解决这三组题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5、实验质化研究结果(1)关于符号高观点题组的研究发现: 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方面,对于仅具有描述性特征的符号形式,能正确地进行转化。而对于本身蕴含某些运算规律的较为复杂的符号形式,虽转化时间较长,但基本都能正确描述其含义。 ②大部分的成功生在内部整合上能明确已知与未知条件间的联系,在外部整合方面也能很好地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使新信息顺利嵌入原有认知结构。由于以抽象符号形式为主的新信息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间的可辨别程度较低,使得部分成功生在外部整合时,没能成功激活相应的认知结构,但经提示,均表示理解。 非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方面,对于仅具有描述特征的符号形式的题目,非成功生能正确地对符号形式进行描述。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如蕴含某些运算规则的符号题型,非成功生转化时间长,存在较大障碍。主要反映在难以区分本质信息与无关信息。②内部整合方面表现出在对符号形式的运算方面,理解上存在障碍,反映出对数学符号概念“对象性”特征上的把握存在困难。外部整合方面,难以建立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与旧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连线即模式的迁移上存在困难,反映其认知结构原有观念的不稳定性。 (3)关于理解水平高观点题组的研究发现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上表现出对函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性质有正确完整的认识。 ②在问题整合方面,明确概念具有的整体特征,并能借助构造特例来探究整体隐含的其它性质。 ③在解题计划上,目标明确,能借助特例进行猜想整体特征,并能采用适当有效的解题策略建立解题步骤。 非成功生: ①在问题转化上表现出对函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性质的理解停留在单纯的形式记忆上,存在机械学习的现状。 ②在问题整合方面,对函数方程所代表的一类函数的“整体性”特征认识不到位,缺乏通过特例研究整体的能力。 ③难以从现有提供的条件信息推演出隐含性质,反映出“组合学习”能力的薄弱。 ④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具有不清晰性⑤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策略经验。 ⑥原有认知网络结构中缺乏稳定灵活的“产生式”。 第四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给出相应的教学意见,并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19篇:教学研究管理制度.

教学研究管理制度汇编 教学研究管理制度汇编

1、教研工作常规

1、学期初,各科组要根据学校工作意见和学校教学计划订立各学科组的教学研究计划,安排各项活动。

2、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科组长会议,语文、数学每周开展一次;综合科组每两周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学教研活动。

3、按学校工作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了解学校各课题的研究情况,并做好阶段性小结工作。

4、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汇报课(研究课的教研活动,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5、建立学校教师“结对子”档案,按照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组织教师进行结对子。

6、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分析情况,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吸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7、关心和组织教师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进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8、提倡教师做好“六个一”工程。即“每周做一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或创优课;每学期交一份高质量的教育论文;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并做好笔记;每学期制作至少一个课件。”

9、建立教师教研课题申报制度,填好教研课题申报表,并根据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

10、学校科组长和课题研究组长要详细记录每次教研活动情况,每次活动要及时整理资料。

11、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要做好各科组、课题组的总结,并存入学校档案。

2、教研组学习制度

一、教研组活动,星期一下午(4:00-5:30为语文组学习时间,星期二下午(4:00-5:30为数学组学习时间,星期四下午(4:00-5:30为综合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在会议室或办公室。

二、不能随便缺席或姗姗来迟,有事要提前请假;

三、学习要专心,并做好笔记,不能做私人事务;

四、学习时要勇跃发言;

五、学习内容必须提前准备;

六、每次学习必须记录好会议过程。

3、集体备课制度

1、集体备课是保证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师资培养的重要措施,故必须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

2、每个学期开学初,备课组长根据本年级学科特点,备课组的实际,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教师”。

3、每周各科级教研活动时间为集体备课时间(科级组织活动除外。

4、每次活动安排一位“主备老师”主讲,全体教学组人员参加。

5、主讲老师必须在备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保证集体备课顺利进行。

6、集体备课具体操作: (1主备教师在备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编者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重难点、课时内容分配、设计理念、施教策略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业设计、注意事项等环节。

(2主备教师吸收组内教师的意见,进行调整打印发给备课组的老师,并交1份给教导处。

(3教师根据备课组的意见,结合本班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4备课组及时做好教后反思和心得交流工作,为下一单元提供理性的指导。

7、在教学内容讨论中,遵循“双百方针”。在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允许个人进行教学改革。

8、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指定专人做好记录。

4、课改工作计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的浪潮在我县全面兴起。为了使学校的课改顺利实施,特制订学校课改工作计划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为了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改教研领导小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师生评价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一线教师具体实施,以课改实验为龙头,以点带面,把课改工作辐射到全校各级各班,形成分级管理,人人参与的管理格局,制订课改教研制度、听课说课评课制度、集体单元备课制度、学习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教师素质评价细则、学

生成长评价方案等各级各科教学评价方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扎扎实实地开展新课改试验工作。

二、组织学习,更新理念

(一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课改培训

组织课改教师及其它各年级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培训。尤其是暑假期间,在县进修学校参加课改教师的教材通识培训,不断提高课改教师理论水平。

(二积极组织课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在参加县课改培训,外出培训学习的同时,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认真讨论、总结。

2.学习市教研室下发的课改学习资料《新课程、新观念、新课堂》。3.组织观看优秀课的教学录像光盘,学习他人课改教学“亮点”,并鼓励教师效仿他人之法,上好每节课,课后座谈、交流、总结,写出心得会。

4.运用新课标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估,以理论指导实际教学,提高课改教师科研理论水平和驾驭课改教学能力。课后有反思,每周、每月、半期、期末都要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总结,同时课改教研人员可随时进班听课,并组织评课,及时总结课堂得失。

三、制定具体措施,优化课改效果 (一挑选素质好的教师担任课改课

各校要选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知识丰富、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改课。

(二设置课改办公室。校要专门设置一个课改办公室,配制课改档案专柜等。 (三精心布置环境,营造课改氛围

1.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教室黑板、国旗下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大力宣传新课改,营造课改氛围,使课改精神、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更换教室标语口号,变换桌椅摆放形式,充分利用教室墙壁空白创设不同形式的栏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

(四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及教师课改发展档案。要求课改教师从学生一入班就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及时做好记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同时把自己在课改工作中的具体做法,课堂设计,论文等及时总结归档。

(五精心备课,按课改要求上好每一节课

要求课改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堂必须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全员参加学习活动,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后有反思,每周、每月、半期、期末都要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总结,同时课改教研人员可随时进班听课,并组织评课,及时总结

课堂得失。

(六定期开展课改教研活动

每月举行一次课改教研活动,由课改教师全员参加,并做好笔记,积极发言。活动有专题,有记录,并要求课改教师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每学期撰写2篇以上论文,力争发表。

(七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

本学期,各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精神,使家长的思想有所转变,协助学校做好课改工作。

(八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办好剪贴报

为加强班级每小组成员的全作意识,要求每一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每月办一期剪贴报。

四、探索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师生不断发展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和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改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依据我县教体局教研室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评价的试行方案,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宗旨,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的评价

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知识性测试,学科发展测试,实践活动,作业,实验,发言,表演,创作等方面,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包括观察调查、表演、展示、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产品评价制作等。定量评价包括考试成绩,情境测试,实验等,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对教师的评价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研究能力,技能发展能力,教学成绩,展示课,阶段性反思总结,课改论文,听课,评课,学科成果,创

新意识等方面,采取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形式,每次分别量化打分,使教师以多渠道获得信息,充分反思自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5、课程改革评价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使学校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西平县中小学课堂改革评价方案》制定本方案(试行

一、成立课程改革评价领导小组,制定评价方案

二、对教师的评价

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或领导小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多渠道、快速获得反馈信息,不断充实、反思、完善自我,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评价方式

随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查结合,个人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具体方法是学生评、家长评、学校评、教师评等形式。

(二评价内容

1.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发展能力的评价。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教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技术发展能力,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认真选校内外学习资源。

2.教学业绩评价,包括教学成绩、学生成果、论文、总结、听课、评课、说课、展示课的开展情况,个人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同事、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评价

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评价活动的宗旨,以评价的多元性、主动性、开放性为评价原则,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避免评价的繁琐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多元智慧的人才。

1、评价方式

A、定性评价:包括观察、调查、表现展示、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产品制作等; B、定量评价:包括考试,情景测试、实验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现实性评价。

2、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同学和老师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实践活动成果考试与测试的信息,其它有关证明学生进步的信息。

3、评价形式: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

4、评价载体A、各种测验、作业;B、行为观察记录;C、交谈;D、作品展示与技能表演:E、各类奖惩;F、评议及成长档案。

5、评价内容:A、基本素质指标: 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 B、各科学习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

6、评价步骤:A、阶段性评价

根据实际每学期分为两个评价阶段,每半学期进行一次,并公布评价结果。B、总结性评价

每学期末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综合进行总评,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制订出下学期工作方案。

6、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彻底改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建立既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品质;了解学生需求,挖掘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从思想上、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教学理念,指导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

二、改变过去的全封闭考试,采用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遵循课程标准,不拘一格、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形成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关注个人的发展。

三,闭卷考试要给学生多次机会,不满意者可重新再考。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关键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

四、考试不出难、偏、怪、刁等类不切合实际的试题,一切为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技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

五、考试评价不依分数为根本依据,要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不给学生学习增加额外负担,更不要“加压”,不公布学生分数,不依分数排名次。

六、评阅卷工作可有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该过程即是老师、家长了解情况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采取不同的反馈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具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七、建立考试激励机制,不因考试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鼓励,有前进的动力,明确学习方向,向即定的学习目标努力攀登。

7、课程改革工作制度

一、坚持课改教师持证上岗,没有参加课改培训但有证书者不得上岗。

二、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定期对课改教师进行培训。

三、定期举行新课改业务研究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

四、定期举行新课改教研活动,并且做到每月一活动,每月有一个主题,并且做到有记录、有总结。

五、经常组织课改观摩活动,利用外出观摩、优秀录像观摩、评选课改优质观摩课等多种形式使课改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授课水平。

六、校课程改革评价小组应坚持经常检查课改教师的教案,课后反思教学札记,阶段性总结等书写情况,并根据教师评价表和学生成长发展评价表对课改教师课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奖优罚劣。

七、学校每学年(学期未要进行课改工作全面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时应做好课改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8、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合格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使我校的课改扎实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落实课改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任务

1、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支具有课程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科研队伍,用新的培训模式培养一批优秀教研员、优秀课改教师。建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改有依据。

2、全方位改革旧课程。根据自身实际和课改要求,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管理等方面着手,做到切实可行,改有依据。

3、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案,依据各科《课程标准》形成易于操作、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灵活性、多样性。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三、措施

1、成立相应组织,缺保课改的顺利进行。校长是新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直接参与课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周听课不少于五节。

2、充分发挥教研组织的功能。集体研讨每月不少于2次,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整理,教导处要负责做好“课改日志”,每学期参与颗改的教室要写出2篇以上高质量的论文,每周要写出课改

心得,每节课都要有课后小结。学校要建立完整的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建立老师课改档案。

3、做好广泛的社会宣传,争取多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班级每期对家长、社会开放,每期对课程和教案进行专项评选和展示,定期召开家长会。

4、完善课改制度,制定奖惩制度,检查落实情况。

5、课改中的档案要有专人管理。

6、加强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与总结相结合,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工作进程。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8、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不当众公布学生成绩,不依学生分数排名次,提倡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形成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9、学校对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对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措施不力,成绩较差的班级督促整改,酌情扣除督导评估总分。

9、课改教研制度

1、认真学习新的课改理论知识,并指导实践。

2、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课改教师认真备课,课前有预计,课后有反思,每周、每月、半期、期末分别有阶段性小结和总结。

4、坚持听课、说课、评课制度,并及交流意见。

5、做好老师随感记录,并及时整理归档。

6、每月举行一次课改教研活动,大家讲,集体评。

7、每期教师撰写1--2篇课改教研论文。

10、

10、单元集体备课制度

1、以学科组为单元实行集体备课,博采众家之长。

2、每周四晚上为课改业务研究时间,以学科组以单元为单 位,进行集体研讨,形式可多种多样。

3、提倡超单元备课。

4、备课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方 式、学习方式。

5、备课案例形式:教学目标,理论分析,教具准备,教前 设计,教学流程,教后反思,个案记录。

6、要及时总结,及时交流,共同提高。

11、听课、说课、

11、听课、说课、评课制度

1、校长及班子成员直接参与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是节。

2、每位教师每周要在学校作研讨课一节,要有案例设计,说 课讲稿,并存入教师成长档案袋。

3、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三节,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和评 课讲稿,并交教导处存档。

4、每位教师要对自己的授课情况定期进行总结,通过教师自 评、互评,互相取长补短。

5、每个教研组每周帮扶老携 1---2 名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 授课情况进行评价,使其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

第20篇: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班化教学研究

一、座位形式多样化

1、教室座位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座位排列多样化有何意义?

3、根据不同课型,你怎样选择和设计座位形式?它对教学产生什么作用?

4、小组合作式座位的弊端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干部制度全员化

5、新的班集体,如何产生学生干部?

6、如何进行班干部定期培训?

7、如何制定值日班干部制度?

8、如何进行“班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改革实践?

9、如何实施小班化自主管理?

10、什么是“双委制”小班化班干管理制度?

11、如何不断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12、怎样实行积极性评价?

三、教师家访系列化

13、班主任怎样做好家访工作?

14、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家访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15、班主任与年级组长共同家访目的是什么?产生什么效果?

16、校领导与班主任共同家访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

17、哪些属于必访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8、如何使用家校直通车?

19、如何召开家长座谈会?

20、如何发挥“家长教育委员会”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四、班级文化个性化

21、如何搞好个性化的班级布置?

22、如何搞好个性化班级卫生管理?

23、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24、如何制定个性化的班级章程?

25、如何开展个性化班级主题活动?

26、如何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7、“六有工程”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

28、怎样才能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导向?

29、如何引导小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0、如何让小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身的特色?

个性化的教学备课

31、“个性化的教学备课”中的“个性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32、小班化教学中的教师应如何备课?

33、个人初备的必要性是什么?

34、集体备课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35、集体备课对每位组员教师有哪些要求?

36、集体备课后,个人为什么还需要进行二次备课?

37、二次备课应该备什么?

38、课后进行个人回备的必要性是什么?

39、教师如何进行课后反思?

40、教案中如何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41、在小班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42、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数学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英语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物理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化学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思想品德(品社、品生)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生物(科学)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地理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音乐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美术学科的学法指导?

教师备课中如何体现对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

43、小班化教学中的实验课可遵循怎样的模式?

44、小班化教学中的复习课应该怎么上?

45、小班化教学下的试卷评讲课应该怎么上?

46、什么叫做“备个案”?

47、如何实现备课时的“备个案”?

48、练习需要事先备吗?为什么?

49、练习怎么备?

50、小班化教学中的练习有哪些形式?

51、练习的编写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52、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53、复习教学案的重要性有哪些?

54、试卷评讲课教案有哪些注意点?

开放化的课堂模式

55、小班化特色课堂教学有哪“六个十”?

56、小班化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实行“六个十”的教学模式?

关于“每堂课至少10人次回答或提出问题”的问题

57、教师为什么要向学生提问?

58、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

59、教师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60、教师提问时应该注意什么?

6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

2、为什么要保证10人次以上回答或提出问题?

关于“10人次板演或朗读”的问题 6

3、为什么要求学生板演或朗读? 6

4、数学课堂板演有哪些内容与形式? 6

5、物理课堂板演有哪些内容与形式? 6

6、化学课堂板演有哪些内容与形式?

67、语文课堂上的有哪些朗读内容与形式?

68、英语、语文课堂上的有哪些朗读内容与形式?

69、小学科课堂上可采取哪些更加适当和多样化的形式? 70、其他学生如何兼顾与调动?

关于“10分钟回练”的问题

71、为什么课堂要留有10分钟回练? 7

2、回练应练习哪些内容? 7

3、回练可采用哪些形式? 7

4、如何编制回练?

75、如何有效使用回练?

关于“每天检查10个学生的笔记”的问题 7

6、为什么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7

7、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记笔记? 7

8、怎样及时有效地检查笔记? 7

9、利用什么时间检查笔记最有效?

关于“面批10个学生的作业”的问题 80、面批作业的好处有哪些? 8

1、面批可采取哪些方式?

82、面批作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关于“10分钟整理知识”的问题 8

3、及时整理知识有什么重要性? 8

4、哪些知识需要整理?

85、教师该给学生哪些指导? 8

6、各门学科的时间如何安排?

87、怎样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与评价?

层次化的教学策略

88、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体现出怎样的优越性?

89、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

90、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9

1、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 9

2、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9

3、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精神?

94、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

5、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才能? 9

6、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在语文学科有什么优势? 9

7、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在数学学科有什么优势? 9

8、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在英语学科有什么优势? 9

9、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在物理学科有什么优势? 100、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在化学学科有什么优势? 10

1、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进行备课?

10

2、教师在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怎样提问? 10

3、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布置作业?

10

4、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 10

5、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如何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 10

6、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应多久重新进行分层? 10

7、小班化的分层次教学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及时化的教学反馈 10

8、什么是教学反馈?

10

9、教学反馈有何实际意义?

110、什么是及时化的教学反馈? 1

11、“及时化”的时间界定是什久?

1

12、为什么要实行“及时化的教学反馈”? 1

13、小班实行“及时化教学反馈”有哪些优势? 1

14、及时化的教学反馈可采用哪些形式? 1

15、小班化教育课堂反馈的及时性如何体现? 1

16、怎样做到课堂反馈及时? 1

17、怎样做到过程反馈及时?

1

18、什么是“飞检”? 1

19、“飞检”作用是什么?

120、“飞检”的命题人如何确定? 1

21、“飞检”的题目如何编写? 1

22、哪些内容适合“飞检”? 1

23、为什么要建立错题集?

1

24、如何做到错题集中易错知识点的及时反馈?.1

25、及时反馈如何兼顾个体差异?

1

26、及时反馈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1

27、及时反馈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1

28、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测试? 1

29、怎样进行单元测试?

自主化的学习模式

130、什么是自主化学习模式?

1

31、为什么要建立自主化的学习模式?

1

32、自主化的学习模式有哪些明显的外部特征? 1

33、建立自主化学习模式有哪些主要的步骤?

1

34、自主化学习模式与课堂实效性有没有矛盾?如果有该如何处理? 1

35、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1

36、如何在课堂中构建自主学习的情境? 1

37、如何在备课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1

38、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有哪些形式? 1

39、每一种合作形式分别该如何操作? 140、每一种合作形式各有哪些优缺点?

1

41、自主化的学习模式的建立少不了学生的配合,在其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在课上的哪些学习习惯?

1

42、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应分别做些什么? 1

43、如何在班级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1

44、建立自主化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1

45、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如何能创设每个学生都有的参与机会? 1

46、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

47、如何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1

48、如何更好的从教育细节的设置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 1

49、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关注学生的个别情况? 150、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

51、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52、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1

53、如何设置课堂的提问来体现自主化的学习模式? 1

54、如何通过课堂提问的准确有效性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全程化的个别辅导

1

55、什么是全程化个别辅导?

1

56、全程化个别辅导与普通的个别辅导有什么区别? 1

57、个别辅导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如何?

1

58、个别辅导的形式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1

59、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辅导应如何分层? 160个别辅导应选择怎样的时间和地点?

16

1、课内个别辅导和课外个别辅导有什么不同?

16

2、如何进行个别辅导后辅导效果的检验? 16

3、全程化个别辅导中,家长应如何配合?

16

4、全程化个别辅导中,学生之间如何互动学习? 16

5、如何激发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16

6、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6

7、个别辅导中,对于多次讲解仍不能解疑的学生应做如何处理? 16

8、早读课中,应如何实施个别辅导? 16

9、自习课上,应如何实施个别辅导?

170、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点拨?

17

1、答疑式个别辅导和讲解式个别辅导的不同和联系? 17

2、个别辅导的资料应如何选择?

17

3、如进行小组个别辅导,人数应控制在多少人以内? 17

4、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要求个别辅导的积极性? 17

5、辅导中,如何进行个别学生的过关性辅导?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7

6、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体现在哪些方面?

17

7、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方式有哪些?评价标准是什么? 17

8、口试评价可在哪些学科进行?怎样进行评价? 17

9、英语的口语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口语表现? 180、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朗读? 18

1、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中英)?

18

2、操作评价可在哪些学科进行?怎样对其进行评价? 18

3、怎样提升学生对操作性学科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18

4、计算机学科的操作性应该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么? 18

5、三种评价形式可以结合吗?有何优势? 18

6、怎样平衡笔试、口试与操作评价? 18

7、评价可否量化?如何量化?

18

8、怎样让笔试评价成为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 18

9、小班化教学中的品德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

190、采用何种活动或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品德? 19

1、评价学生的品德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19

2、文化和特长评价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9

3、怎样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下实现文化、特长与品德评价的结合? 19

4、学生跟踪档案需包含哪些方面?怎样记录? 19

5、怎样较科学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 19

6、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19

7、过程性评价有无必要?为什么?

19

8、结果性评价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么?

19

9、怎样结合方法、过程与结果评价让教学评价更以人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

200、家长能在哪些方面参与到学生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来?

《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研究.doc》
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