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2-03-21 来源:章程规章制度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

) 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

) 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

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推荐第2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一周知识概述

1、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5、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6、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7、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8、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9、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重难点讲解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4、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特点: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3、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制度能保持政权稳定一时,而不能保证奴隶制度永不衰亡,它有其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后来实际上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1、含义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2、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世袭、独断随意、借助神权。

3、原因

(1)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证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4、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发展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基本线索

建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 强化并衰落(明清)。

7、影响

(1)积极影响: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2)消极影响:

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

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

(四)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本质

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措施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五)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

①继承并发展了皇帝制度;

②两汉三公九卿制的发展;

③西汉实行“中、外朝”制度;

④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它成为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总特点: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汉承秦制”。

目的: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盛。

(2)魏晋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克服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措施:

①宋代中央中枢机构为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

②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相权;

(5)元朝:

中央: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宣政院。

职权:分别是①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②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①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即“郡国并行制”。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

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②刺史制度:

实行:西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置刺史一名。

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东汉时,此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至汉末,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两级制(郡、县两级)——>三级制(州、府、县三级)。

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

(2)隋唐时期:

①隋文帝时地方行政区划形成州、县两级区划, 唐太宗设“道”作为监察区。

②地方军镇节度使增加。

(3)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削弱地方权力;改道为路,居州县之上。

(4)元朝(行省制度)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下设路、府或州、县。

影响: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评价: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

(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太祖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注: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康熙: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就是十分机密,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推荐第3篇:古代西方政治制度

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以海洋为依托。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天然良港多。此外,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的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B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C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E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

2、罗马法

(1)内容: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过的所有法律。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3)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

原因: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考试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主要内容:A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研究社会的各种问题

B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

(2)苏格拉底:

A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

B在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对伯里克利时期民主制的繁荣不以为然。 C提倡善良的道德,“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知德合一。

近代部分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充满着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称他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谈》中,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作者反对教会禁欲、高扬人性的思想。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马丁?路德的主张

第一,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核心),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3)人文主义的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提倡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追求知识。

2、启蒙运动

(1)孟德斯鸠、伏尔泰、罗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明确指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其思想核心是三权间“制约和平衡”,互相独立,互相监督。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的领袖。

卢梭: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康德: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但不赞成暴力革命。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要求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A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思想,人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尊重,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B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1、新航路开辟

(1)概况

迪亚士 1487

达伽玛 1497

哥伦布 1492 葡萄牙 沿非洲西海岸向南 好望角 葡萄牙 沿迪亚士航路继续前行,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 印度 西班牙王室支持(意大利人)横渡大西洋 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2)原因 西班牙王室支持 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印度洋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社会原因:寻金热的兴起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客观条件:欧洲航海、造船,地理知识的进步。

宗教因素:热衷传播天主教

(3)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况,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通过这些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的史实: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独立;其后因商业发达,被称为“海

上马车夫”,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方式:建立西印度和东印度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袭击葡萄牙和西班牙往返于殖民地的船只;积极探索新的航路。

(2)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其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手工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三次对荷兰的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海上殖民霸权;英法七年战争后,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764——19世纪中期 1870——20世纪初

政治前提君主立宪指的确立时间 原因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资金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技术手工工场技术积累

直接市场需求的扩大

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物质 第一次工业革命

市场世界市场形成

直接科学技术的进步

重要发明

火车

1866西门子发电机、美国爱迪生电灯、电影、贝尔电话 1764珍妮纺纱机、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富尔顿轮船、1814年斯蒂芬孙政治 资产阶级统

内燃机(汽车飞机)

化工技术(石油)等

特点 发明来自 工匠经验,科技尚未真正结合;发明大多数来自 英国 国;以 轻 工业为主;

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在推动生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工业结构: 重工业为主;

有些国家,如德、日,一二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对世界市场影响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 形成。

资产阶级对 世界 统治确立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最终确立。

推荐第4篇: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说课稿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开场白:

各位评委,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她在这个单元中是很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的开始,所以这节课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概括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整体感知: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建立的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看待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并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解析让同学们懂得分析,掌握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分析历史的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在当时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而分封制的推行是出于巩固政治的需要也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同时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是从原始社会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学、教法

主要以讲解法为主,通过分析图表、史料解读让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个全面的渗透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究出上述的两个主要问题。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清朝王位世袭制度开始(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向学生说明这种制度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由此导入对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本课内容就三大部分一是夏商的政治制度,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1、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学习前引导学生简单回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到禹的时候随着部落逐渐强大,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2、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

世袭制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深远影响,使学生明确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3、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一些官职相对陌生,可以举一些比较熟悉的官名,夏商时期,最高的统治者为王,身边辅佐自己的被赐予“相”、“尹”、“保”等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下面的官员可大致分为事务官(如臣、尹)、武官(师)和史官(卜、册、史)三类,在地方,夏商时期方国林立赐首领为“侯”“伯”,并给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利。

第二部分是西周的分封制。也要明确三个问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这一部分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结合示意图和史料补充。

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主要内容是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3、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由楚王问鼎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部分是西周的宗法制,明确两个问题

1、西周的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第5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分封土地让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需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且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构成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主体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国省制开端)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元)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听命于中央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君主专制制度顶峰标志: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严重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第6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

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

1、5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

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推荐第7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条线索,两个考点】

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两 千 年 封 建 时 代

(宗法分封制)(社会转型)(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梳理】

考点一:宗法分封制

1、分封制

(1)分封制:又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体现了宗法制要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隶属关系,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的要求。

1积极方面,见课本;○2弊端:诸侯势力强大,形成割据势力,造成国家分(3)对分封制的评价:○

裂。(原因之一: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4)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

拓展:秦朝短暂而亡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更能有效地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2、宗法制

(1)概念: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政治隶属关系、权力财产和土地分配继承的关系,在政治上特别是家族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尊卑秩序。(了解即可)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谁是嫡长子?

大宗、小宗体系——相对的关系(重点理解)

(3)影响:对当时的影响——见课本

对现实的影响——祭祖、续谱等现象。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结合;

(2)等级森严

考点二:中央集权制度

两条线索:

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动荡分裂

(1)为什么割据?——分封制的弊端

(2)如何防止分裂?——中央集权制度之郡县制。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权至上;○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央官制的内容构成保障了皇权的独尊)

(3)评价: (见课本)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王国割据势力的形成及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中朝:

(2)汉武帝:①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建立中外朝制度

外朝:

4、唐代:三省六部制(内容、作用、实质)——加强了皇权

5、宋代:

(1)“二府三司”内容: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特点:

影响:

6、元代:一省制——现代省制的起源过程:

7、明代:(1)废丞相——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2性质:

地位:

地位或职责:

8、清代: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影响:

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分化事权

(3)等级森严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③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③

2.“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与山东洪洞县存在着血缘关系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

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活动范围

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 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5.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 《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申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承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承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7.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A、宦官专权B、相权过大C、武臣专权D、王国问题

8.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9.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chóu同‘仇’)耻最甚而奠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中唐安史之乱B.北宋亡于女真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0.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11.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A.郡县的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C.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2.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改革过程中要善于用人B.改革中要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C.改革必须大刀阔斧,冲破阻力D.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

1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主要在于

A.发展社会经济B.抵御侵略C.加强交流D.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诸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6.《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二、材料题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推荐第8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开始有了早期的政治制度。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2)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夏商时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封侯、伯,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2)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的分封,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4)内容: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口分赐给士。(5)影响:①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③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7)瓦解: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正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②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③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④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推荐第9篇: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起到辅助的作用。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题型突破

1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2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

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相权得以重新恢复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5 .唐朝完善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

A.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效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C.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制约 D.加强了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皇权 6北宋削夺地方财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7.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回归中央政权。这里的“中央政权”应为( ) A.秦朝政府 B.汉朝政府 C.宋朝政府 D.元朝政府

8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孟德斯鸠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度

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授课人:杨经纬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0.在西汉政府实行的下列制度中,其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不相符的是( ) ①“推恩令” ②刺史制度 ③“附益之法”④察举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材料题

材料1: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经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

材料2: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陕西简称“秦”与历史上哪一政治制度有关?哪些省的简称也与这一原因有关?请举例说明。(6分)

(2)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试分析秦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5分)

(3)材料2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5分)

推荐第10篇: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安阳一模)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解析:选D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封建文明的先进性,故A项错误;统一来之不易不是题目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古代中国早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封制之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使得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故D项正确。

2.(2018·黄石调研)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南分为两条线路。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

)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地方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向中央缴纳贡赋,故A项错误;王道的修建,开通了中央通往地方的途径,便于王室派人巡视地方,故B项正确;王道的修建,从统治角度看,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王道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各地方的联系,故D项错误。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C.宗法制

B.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朝废除的制度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

4.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地方权力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按照血缘分配权力的现象在封建王朝再现,故B项正确;封建社会分封诸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皇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名校联考)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解析:选B 材料中指的是预防腐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并非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故A项错误;材料中“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说明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的监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着重强调对官吏的监督,不是说明官吏已经贪渎严重,故D项错误。

6.(2018·邯郸摸底)《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

)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解析:选D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才成为定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不能体现楚王善于纳谏,故C项错误;材料中“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以为郡,距(拒)秦”表明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故D项正确。

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朝地方藩镇割据,内部亲属盘踞政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

8.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 A.倡行仁政,以德治国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 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

解析:选D “颜色革命”以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来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正统,故D项正确。

9.(2018·洛阳统考)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解析:选C 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A项错误;图表只是说明不同朝代法律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能说明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故B项错误,C项正确;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0.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解析:选B 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

11.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 解析:选D “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表明中国古代监察的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错误,B、C两项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

1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不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时间上——唐朝至北宋,空间上——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分析特征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生态变化、粮食供应、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以从背景、影响和认识上进行概括归纳。注意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国家的安全”“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等信息总结。

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评述:

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 14.(2018·长郡中学高三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

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圈层结构”“圈层梯度分布”“稳定的模式”来提炼观点。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这一圈层性梯度分布的形成上来论述;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政治上统一的凝聚性的形成上来论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

论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空间;秦汉时期此地缘政治空间向外扩展到了北至长城、南及岭南地区;最终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达到了北至蒙古高原、东至大海和西至新疆的自然地理边疆,从而体现了圈层性的梯度分布。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

论述:中国古代自先秦时期形成了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区后,秦汉后以此核心区不断地进行政治空间的扩展;历代政权对地方管理也是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管理;核心区无论是政治大统一时期还是政治分裂时期,都表现出了政治统一的凝聚性,这都说明地缘政治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第11篇: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借鉴于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教室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二、教学重点

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请大家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听完了激情四溢的朗读后我们想一想他们都是毛泽东词里提到的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

教师: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他们开创的政治制度,给中国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他们开创的政治制度。

2、讲授新课

教师:这节课包括下列内容:

一、历代政权的更迭及时代特征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四、科举制的发展阶段及评价

我们先来了解第一点历代政权的更迭及时代特征,你能按照先后顺序说出中国古代王朝的名称吗?每个王朝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各个朝代的名称,并总结时代特征,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学生分别回答 1)第一个封建王朝 2)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3)谁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又是何事件废除该制度? 4)谁创立了丞相制度?又是谁废除该制度? 5)我国历史上三次大分裂时期各是什么?

6)我国历史上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是哪些朝代?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7)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哪个朝代,哪个帝王当政时期?

8)汉代鼎盛时期是哪个皇帝时期?

9)三次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是哪个?建立者是谁?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国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建立于哪个朝代?发展过程怎样?在中国历史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思考并说出

教师总结: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和限制:

2.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 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3.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知识点的学习,完成后面的习题

(二)科举制的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在教材中的学习,简单概括一下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隋朝: 唐朝:

清朝: 讨论: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怎样的历史作用?你应该如何看待?

教师:

我们今天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选官制度这四大方面介绍了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情况。回顾我们介绍的具体史实,你能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呢?

学生思考总结

大家可以相互间讨论一下,到底汉朝到明清的政治制度演进有什么特点?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进,无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就使得权力高度集中。

3、小结

我们今天主要介绍了汉朝到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其突出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其主要表现是:

一、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二、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日益加强。此外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起了促进作用。

五、板书

一、历代政权的更迭及时代特征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四、科举制的发展阶段及评价

六、布置作业

新中考练与测

第12篇:古代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胡晓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对王位世袭制的考查多侧重于原因条件、基本内容和意义等角度;而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考查则侧重于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影响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代,实行的奴隶制政治制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的第一阶段。其特点为:

1.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

2.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3.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这两种制度对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就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

4.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当时的统治关系是由宗法关系来决定的,贵族宗法统治的宗统和贵族政治统治的君统是合一的。周族统治者利用氏族宗法关系组织扩大成国家统治机构,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形成了贵族的等级制和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制。周礼是西周时期制定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它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而制定的,是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齐之以礼”即是指周礼。

【要点提示】

要正确判断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即王位世袭制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夏商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相混淆。

第13篇: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推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在于巩固周朝统治,扩展周统治范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王畿是直接驻地。⑵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⑶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⑷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还要对下属分封。

作用:⑴“授土”、“授民”,建立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扩大。⑵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内容:⑴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被称为宗子。形成大宗系统。⑵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⑴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⑵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具有上古血缘纽带的特点;

(2)具有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3)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4)等级制度明显存在。

(5)最高执行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 1

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2、产生原因: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确立: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秦始皇确立皇权、建立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标志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且不断完善和加强。

皇帝制度:

⑴“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⑵皇帝的称谓、命令和玉印:“朕”;“制”或“诏”;“玺”。

⑶皇帝的权力: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皇帝总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⑷皇帝制度的特点:“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体现,显示了皇位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三公及各自职责。

⑵九卿:三公之下的中央官职合称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专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征。

地方制度——郡县制:

(1)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出现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后推行全国并更为完善,以后历代沿用但形式上有变化。

⑵意义:是秦汉行政体制的创举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实行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维护国家统一。

选拔考察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

运行:两种方式,监督、视察;年终自相汇报当年政绩。

秦朝法律:

特点: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指导思想:“轻罪重刑”。

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

(1)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名称及职能见课本,其作用在于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少决策的失误。

(2)宋朝演变为“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3)元朝 实行“三合一”的行省制:三省合并为“中书省”,六部归其管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副丞相平章政事。影响:宰相权势渐大,皇权受到威胁。

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选官制度的变化

(1)战国:立军功受官爵,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3)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隋唐:科举制确立并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高了高素质人才,成为帝国繁荣的政治保障

3、监察制度和谏议

(1)监察制度:

目的是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秦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专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宋朝设通判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与封驳,宋代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没有。

(3)评价: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抵消现象。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些制度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反映社会结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稳固,成为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4、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的军政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在中央设中朝,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使

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外戚宦官专权等现象。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分割相权;州郡直属中央并下设通判;派文臣做知州;

制钱谷: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三冗”两积局面,从此 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明太祖时废丞相,后设内阁;

清设: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影响:专制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与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也扼杀社会创造力和活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2、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程:

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元明清三代再没有出现过大分裂)

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文字狱是典型表现) 特点:都是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

第14篇:模拟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定稿]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学以致用:(不断总结思路、方法)-----练习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

A.甲同学有纯正的贵族血统B.乙同学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商因病阵亡D.丁同学是西周王室成员,智慧又儒雅

3.(2008上海高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4.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方国联盟的基础

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7.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除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秦创立并推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有()

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B.避免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C.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D.造成君主独裁, 导致政治黑暗

10.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汉武帝时的“外朝”是()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审议机构D.法律机构

12.(2008海南高考)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14.唐朝完善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不包括()

A.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B.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职权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

1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16.(08山东高考)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8.下列官职不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节度使D.御史台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伴随着的矛盾有()

①中央与地方②君权与相权③相权与王国④相权与宦官

A.①②B. ②③C. ③④D.①②③④

20.下列各项,出现在元朝的是()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2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22.下列关于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协调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B.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C.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23.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制”,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2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

25.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26、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④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8.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29.(2008 盐城)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30.(2007广东东莞)下图中所反映的是l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不同B.人员选拔不同c.所属的国体不同D.所属的政体不同

二、主观题(共四大题,6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32.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6、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摘自《东华录》(清)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

(2)试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政治体制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简要评价。

3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军机处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2分)综合材料一所示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3分)

(2)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财,但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各国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英、美两国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它们分别是如何既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8分)

(3)美国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3分)对“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34.(2008启东调研卷)看下面四个国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分析比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从经济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美国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典型的代议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建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4分)

(4)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的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30=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D B C B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B A B A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B A B A B B C

31.(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

机构。元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只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32.(1)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专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强化专制皇权;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33.(1)主要原因: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议会限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议会和内阁互相制约。

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间互相制约;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采用任期制,从而防止了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人因权力过大而形成专制。

(3)痕迹:辛亥革命后,中国效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34.(1)秦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则是民主政治。(2分)主要因素是雅典贸易经济发达,小国寡民;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4分)

(2)《1787年美国宪法》。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分)

影响: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分)

(4)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各阶级、各阶段民主能相互吸收、借鉴。(2分)(以上答案任答两点即可)

第15篇: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它上承第二课“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梁启超曾说过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俱是秦制,这句话说明秦制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而第三课的内容则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而至成熟。

本课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讲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其主线是中枢权力不断被分权和制衡,相权逐渐弱化的过程;第二目“选官制度”,主要讲的是选官制度的演变,其主线是官吏选拔由侧重门第出身向侧重能力转变;第三目“监察与谏议制度”,主要讲的是对官员的监督和对皇帝言行及决策的监督,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三个子目体现的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逐渐成熟,其目的均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利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学习,认识其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的重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4、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元朝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教学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

1、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

2、问题试教学法和情境创设法:创设情境——提出疑问——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反应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科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科举制的由来以及其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二)、新课教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设计一:知识梳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定及其演变”,填写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的表格。(多媒体展示表格。)(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填写促使学生分析概括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并对演变过程有一直观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个别指导。

幻灯片展示三则材料,结合教材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原理: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设计二:学生活动:按课本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图的模式,设计出秦朝、汉代、宋代和元代的中央官制结构图。(设计意图)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设计三:创设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政府官员,为了造福百姓,你想治理淮河,请说明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的过程。(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三省六部职责和处理公务的流程,通过具体历史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还原历史,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流程。对老师的讲解加以巩固及消化。注意强调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但皇帝还不能完全独裁。

思考: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设计四:创设情境:由学生表演历史剧《北征辽朝》:分角色扮演丞相、枢密使、计相和皇帝等角色,就向辽用兵收复疆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问:归纳总结秦、隋唐、宋、元时期的中枢权利体系,分析其变化趋势的特点?

趋势: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逐渐取得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相权被分权制衡受命于皇帝。

备注:元朝改为一省制相权扩张,终导致朝局动荡(引导学生比较一省制与三省六部制),成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一个借鉴。

【过渡】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选官制度

【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多媒体展示问题及答案)

设计一:分组活动:把学生分为六组,分别代表西周、战国、秦及汉初、汉武帝以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讨论:假如你是各代的一位平民百姓,你想为国效力,你想成为政府官员,请说出各自最可行的办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世卿世禄制度、军功爵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探究问题

1、察举制与征辟制的主要区别?

2、察举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征辟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材料一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3、思考:结合教材与材料一分析科举制设立的背景。

背景: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隋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

4、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科举制的建立历程。

设计二: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各种关于科举制的资料,评价科举制。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在国外的影响

英国: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1855年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美国: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

其他诸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在本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大量吸取借鉴了中国科举制精华。

材料二:近代人物对科举制的评价

五四时期重要的科学启蒙者和自由主义思想家杜亚泉在1911年撰文指出:“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向使当日者,不废科举之制度,但稍稍改易其课试之程式”,

另一位在科举废后不久却赞美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的重要性。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多次说过: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还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胡适认为现代中国的历史基础之一便是科举制度。他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1955年,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说:“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材料三《唐摭言-散序进士》: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王志轩《被阉割的帝国》:隋唐统治者开科取士的后果之一是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的希望,后果之二是学术的功利化。使知识分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荣身之路,这一政策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一拍即合。从此国家机器不仅为知识分子指定了学术的范围,更进一步指出了学术的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主探究: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过渡】选官制度使国家的各个机构得以正常的运行,但这些官员中的一部分人会不会胡作非为、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呢?古代中国不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官员的劣行,缺乏社会的和法律的监督,如果听任官员腐败,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危及统治,因此需要通过一种制度尽可能地将百官的行为局限在不至于危及统治的范围内。

(三)监察与谏议

【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多媒体展示问题与答案)

设计一,展示幻灯片让学生填出监察及谏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门下省

问题

1、比较监察与谏议制度?

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点拨:不同:监察是对官员的监督;谏议是对皇帝的权威提出异议。相同:都是国家机器运作的监督机制。

【合作探究】问题

2、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下,监察和谏议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讨论解答) 问题

5、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史反映了什么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权高度加强。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怎样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四)【课堂小结】

1、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归纳汉唐以来古代政治高度成熟的表现。

2、概括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

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其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五)【课后探究,学以致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五权分立”,他说:“我所说的五权并非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 “„„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由此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和政治实践说明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价值。

(1)请指出“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两个制度“很好”的依据。 (2)上述制度是否完美无缺?为什么?

板书设计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宋代:(1)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计相) 3.元代的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战国:军功授爵

汉代:察举和征辟

隋唐: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 秦代:御史大夫

汉代:⑴御史大夫;⑵汉武帝时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 隋唐:设谏议制度,门下省担当此职。 宋代:出现谏院。

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1)科道(都察院、六科给事中)(2):按察使司。无专门谏议机构。

第16篇: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大纲

答案在课后作业和模拟作业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及研究对象.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名词解释:年号、庙号、陵寝号 2.皇帝为了行使统治权,设置了哪些行政机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4.清代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历史作用。 5.皇帝制度的特点。 1.叙述秦汉三公九卿制。 2.评述隋代三省六部制。 3.评述明清六部制。 4.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5.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1.秦汉郡县制度及其影响。 2.叙述明清里甲和保甲制度。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 2.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特点。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1.秦至清鸦片战争前赋税制度的演变。 2.名词解释: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1.名词解释:湘军、淮军 2.清末行政机构的改革表现在哪些部门。 3.简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历史意义。 2.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的特点。 3.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特点。4.南京政府国民党***的特点。 5.名词解释:五院制。 6.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7.叙述抗日民主政权性质。 8.抗日民族政权参议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9.解放区人民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1.南京政府公务员的考选和铨叙制度。 2.简委叙述苏维埃政权干部制度。 3.抗日民族政权选拔干部的标准和干部考核内容。 4.解放区人民政权在干部选用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做法。

第17篇: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长久,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知识梳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

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

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三司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设禁军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政。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相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六、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七、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重难点突破】

1.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2.对宗法制的认识

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制度就是宗法制。第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

一。第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第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第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第六,只适用于姬姓,但通过婚姻关系和“赐姓、胙土(授土)和命氏”又将异性诸侯纳入其中。第七,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3、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5、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6、君主专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

①清朝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 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③容易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第18篇: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特征梳理

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特征梳理

浙江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双武

摘 要:从近年来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选点来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是命题的“高发地带”,每年都有试题出现。本文拟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等四个阶段,对新课程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和适当的拓展,旨在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本文对现行的四个历史新课程版本教材均可适合。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征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发展进程来看,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四个阶段。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

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起源于夏朝的启时,他用王位世袭制度代替了禅让制度;世袭制度最终形成于西周,与宗法制度的盛行密切相关。宗法制度初步形成于商朝晚期,西周以后进一步严格化、完整化、系统化,逐步周密有序。西周初年,周公制作礼乐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至此,绵延三千多年的家国同构的帝制社会逐步形成。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完善成熟于西周。西周的分封制度一度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西周末年成为削弱西周君主统治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具体表现在: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先秦时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刺史监督制度、郡县郡国制度、察举征召制度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于秦朝,两汉继承发展。与这一制度

相配套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其构成了秦汉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主体。鉴于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秦朝推行郡县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两汉出于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存的地方管理体制,意在遏制非同姓诸侯势力的发展,结果却出现了诸侯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为此,汉景帝通过武力镇压,汉武帝用“推恩令”、“附益法”、“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设立“中朝”遏制“外朝”削弱相权等手段,才实现“大一统”局面,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以小驭大”;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不断加强,汉末成为州牧,掌管军政大权,其监督职能逐步丧失。汉武帝为选拔人才佐君治国,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采取察举制度和征召制度,以品德和才能作为推选人才的主要依据,从而选拔出了大量具有雄才大略的有识之士;他们治国安邦,成效显著,使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时期;然而,东汉察举推选制度逐步倾向于乡举里选和门第族望,推选作用终于丧失殆尽,且为九品中正制度起了奠基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形成时期。具体表现在: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丞相制度正式形成;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行省制度、御史监察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度、节度使制度和都督府制度等。

由于三省六部制度的推行,宰相权力被分割牵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隋炀帝正式推行的科举制度,把选拔用人的权力由门阀士族收归到中央政府手中,缓解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长期存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北宋时期,宋太祖把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中央还进一步限制宰相的权力,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唐代在地方设置道、州、县三级加强管辖,宋代则变更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巩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时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督机构的设置,使监察制度也逐步走向健全。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发展并走向完善、加强,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向边疆扩展。以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官吏机构相互牵制和分权为突出标志,以各种配套的政治制度的纷至沓来为主要表现。如:三省六部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出现并日臻完善;节度使制度和都督府制度在边疆得以实施,“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出现而削弱了中央集权;府兵制度在改革中发展、衰弱,以职业性为特点的募兵制度正式形成;少数民族也逐步承认和引进汉族先进的科举制度、皇帝制度等封建政治制度,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加强,行省制度的设立使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达到成熟;保甲制度、将兵制度、宣政院制度的实施表明中央对地方管辖进一步加强。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衰落和消亡──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内阁制度、特务制度、三司制度、军机处制度、土司制度、八旗制度、理藩院制度、乌思藏卫所制度、僧官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与金瓶制掣签制度等。

内阁制度正式设置于明成祖时期,出于加强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导致宦官专权的诱因之

一。特务制度形成于明太祖时期设置的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置的东厂和明宪宗时期设置的西厂等,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最重要的表现。明代废除行省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也加强了中央权利。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是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最突出标志。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明代鉴于土司在地方叛乱,在贵州省局部开始推行“改土归流”的作法;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使中原地区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扩展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八旗制度最早由努尔哈赤推行,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是一种兵民合

一、军政一体的制度,加速了满洲的封建化进程。理藩院设于清朝,系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制与理藩院制的建立推行,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乌思藏卫所制度和僧官制度是明朝在西藏地区推行的军政制度,*和*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分别是清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时期推行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实现了多元化、系统化管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走向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绝对君主制度确立;以“八股取士”、“文字狱”为核心的思想控制空前加强。但物极必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性、陈腐性、落后性越来越多地暴露。而西方政治文明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进程也迈开了蹒跚的步履。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1898年的“百日维新”、君主立宪,在旧的封建体制的躯干上播下了近代政治文明的种子;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近代中国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制化初步开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共和政体开始代替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在“法治”代替“人治”的滚滚洪流中,以皇权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了。

第19篇: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初期的积极作用是:,,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消极影响是:,。

2、秦统一,除了统一六国外,还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还修筑长城和在岭南置郡,这里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辖的开端。西南政府西南夷,开辟,任命官吏。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是:,;

不仅,而且推动。

3

4于,此外还有;汉朝初期:制,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时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设了;元朝采取:制,该制度的建立的作用是:便利了,对于,特别是具有

5、就中央君权和相劝而言,历朝历代采取的措施有:秦朝开创了皇帝制(本质特征是制,汉武帝时期:;设对抗;唐朝设:,在门下省设,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的助理机构;清朝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制度演

6、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主要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 有利于,奠定了。 在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主要有:妨碍了和,导致。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宋代增设,作为副相;明朝:明太祖:,,明成祖设内阁制,此阁原指阁,作为变的特点: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初期的积极作用是:,,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消极影响是:,。

2、秦统一,除了统一六国外,还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还修筑长城和在岭南置郡,这里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辖的开端。西南政府西南夷,开辟,任命官吏。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是:,;

不仅,而且推动。

3

4于,此外还有;汉朝初期:制,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时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设了;元朝采取:制,该制度的建立的作用是:便利了,对于,特别是具有

5、就中央君权和相劝而言,历朝历代采取的措施有:秦朝开创了皇帝制(本质特征是制,汉武帝时期:;设对抗;唐朝设:,在门下省设,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的助理机构;清朝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制度演

6、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主要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 有利于,奠定了。 在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主要有:妨碍了和,导致。 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各朝代的制度,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宋代增设,作为副相;明朝:明太祖:,,明成祖设内阁制,此阁原指阁,作为变的特点:

第20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起止时间: 1046——前771 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 灭亡: 公元前771 犬戎攻破镐京, 灭亡:

2.西周分封制 (前1046—前221年) ⑴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⑷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影响: 前:稳定政治秩序;传播文化。 后: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削弱

3.宗法制:

⑴含义: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⑶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⑷内容: 周王称“天子” 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②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 ,在本国为大宗。 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 为卿大夫; 卿大夫;④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小宗关系。⑤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⑸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社会影响很大。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①积极: 重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 家庭本位,重人情关系,分远近尊卑, 违背现代 的平等和法制意识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

③中性的影响 如儿女都随父姓,而不随母姓等等。

对宗法制的认识

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

六、形成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周天子 诸侯 卿大 夫---士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

相同点:1)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集团利益。2)盛行于西周时期, 以周天子为核心。3)施行前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了社 会发展,4)影响以后中国社会发展。

不同点:分封制:①直接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作用:前期巩固和扩大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后期引起割据混战。

宗法制:①直接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以保 证王权的稳固。 ②作用:防止了贵族内部的争斗,宗法观念巩固了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联 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⑵以血缘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文化的核心手段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⑷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权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认识: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③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形成:秦统一后,首创皇帝制, 中央建立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由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⑴来源及建立:三皇五帝,秦王嬴政首创、自称始皇帝

⑵特点:

A.皇帝至尊 -----集行政权 司法权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皇权至上(核心) ---国家的法律 政策、都决定皇帝一人的意志,君主主宰国家政治,没有任何制约 C.皇位世袭 ⑶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掌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权分立 皇帝任命 相互牵制 分工协作 不得世袭 皇帝集权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⑴形成演变: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⑵目的:巩固全国统治

⑶组织系统: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⑷特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⑸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⑹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影响后世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度

汉朝:汉武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是决策机构)和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布衣为相,是执行机构)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结构: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加强了皇权: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影响深远: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历朝沿袭

宋朝:二府制(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力,最高军政机构】和枢密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副相,分割财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物、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性质: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清朝: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承旨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影响: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从秦至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郡县制

汉朝: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两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①行中书省(最高地方行政区)-路-府-州-县 ②腹里(中书省直辖,元大都周围地区)③宣政院(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 盟旗)、道、府、县

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 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行政制度,盛行西周

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利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其长官直接皇帝直接任免

中书省的派出机关,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性质: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朝代

特点

中央

地方 秦

开创建立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制

承秦巩固

中朝 外朝 尚书台

郡国 州郡县 唐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 参知 三司使

文臣 路州县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省路府州县 明

空前加强

废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使司府县 清

发展顶峰

康设南书房,雍设军机处

省道府县 辛亥革命

结束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趋势一:中央--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中

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作用: (2)积极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 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⑶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

①政治:君主专权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②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思想: 独尊一家,抑制了思想 阻碍了科学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2)加强思想控制: (3)改革中央机构:(4)注重选拔官吏:(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西周至春秋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明清 依据:

世袭

才、德 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职世袭

从社会基 层选用

择优录取 仕途开放 局限: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科举制沿革

①创立------隋朝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完善-----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开元年间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并成为定制。

③发展-----北宋

变革和调整: 严格考试程序 严密考试方法;扩大录取名额 简化考试科目

王安石改革科举: 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僵化-八股取土 明清

内容: 四书、五经中命题, 形式: 文体有严格限制-八股文

观点:程朱理学

⑤废除----(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