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020-03-03 13:36: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起止时间: 1046——前771 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 灭亡: 公元前771 犬戎攻破镐京, 灭亡:

2.西周分封制 (前1046—前221年) ⑴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⑷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影响: 前:稳定政治秩序;传播文化。 后: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削弱

3.宗法制:

⑴含义: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⑶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⑷内容: 周王称“天子” 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②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 ,在本国为大宗。 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 为卿大夫; 卿大夫;④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小宗关系。⑤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⑸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社会影响很大。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①积极: 重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 家庭本位,重人情关系,分远近尊卑, 违背现代 的平等和法制意识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

③中性的影响 如儿女都随父姓,而不随母姓等等。

对宗法制的认识

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亲缘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 无嫡立长”

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

六、形成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周天子 诸侯 卿大 夫---士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

相同点:1)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集团利益。2)盛行于西周时期, 以周天子为核心。3)施行前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了社 会发展,4)影响以后中国社会发展。

不同点:分封制:①直接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作用:前期巩固和扩大统治,促进边疆开发,形成交通网络;后期引起割据混战。

宗法制:①直接目的:是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以保 证王权的稳固。 ②作用:防止了贵族内部的争斗,宗法观念巩固了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联 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⑵以血缘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文化的核心手段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⑷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权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认识: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③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形成:秦统一后,首创皇帝制, 中央建立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由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⑴来源及建立:三皇五帝,秦王嬴政首创、自称始皇帝

⑵特点:

A.皇帝至尊 -----集行政权 司法权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皇权至上(核心) ---国家的法律 政策、都决定皇帝一人的意志,君主主宰国家政治,没有任何制约 C.皇位世袭 ⑶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掌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权分立 皇帝任命 相互牵制 分工协作 不得世袭 皇帝集权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⑴形成演变: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⑵目的:巩固全国统治

⑶组织系统: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⑷特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⑸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⑹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影响后世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度

汉朝:汉武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是决策机构)和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布衣为相,是执行机构)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结构: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加强了皇权: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影响深远: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历朝沿袭

宋朝:二府制(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力,最高军政机构】和枢密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副相,分割财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物、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性质: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清朝: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承旨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影响: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从秦至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郡县制

汉朝: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两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内容:①行中书省(最高地方行政区)-路-府-州-县 ②腹里(中书省直辖,元大都周围地区)③宣政院(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等 盟旗)、道、府、县

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 时代:分封制:奴隶社会行政制度,盛行西周

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利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其长官直接皇帝直接任免

中书省的派出机关,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性质: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朝代

特点

中央

地方 秦

开创建立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制

承秦巩固

中朝 外朝 尚书台

郡国 州郡县 唐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 参知 三司使

文臣 路州县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省路府州县 明

空前加强

废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使司府县 清

发展顶峰

康设南书房,雍设军机处

省道府县 辛亥革命

结束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趋势一:中央--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中

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作用: (2)积极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 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⑶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

①政治:君主专权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②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思想: 独尊一家,抑制了思想 阻碍了科学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2)加强思想控制: (3)改革中央机构:(4)注重选拔官吏:(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西周至春秋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明清 依据:

世袭

才、德 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职世袭

从社会基 层选用

择优录取 仕途开放 局限: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科举制沿革

①创立------隋朝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完善-----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开元年间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并成为定制。

③发展-----北宋

变革和调整: 严格考试程序 严密考试方法;扩大录取名额 简化考试科目

王安石改革科举: 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僵化-八股取土 明清

内容: 四书、五经中命题, 形式: 文体有严格限制-八股文

观点:程朱理学

⑤废除----(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8月20日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doc》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