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

2022-04-02 来源:观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在这部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与无畏,以及一些西方人的正义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日军飞机轰炸过的南京,一片废墟,令人心痛;小孩子伏在刚刚被杀害的父母身边的景象,惨不忍睹;日军的残暴行径,令人气愤;西方人在日军面前的无畏与正义,令人敬佩;在屠杀进行时,全世界的冷眼旁观令人无奈。当一些亲历者讲到动情之处时,老泪纵横。当那些血腥的照片与录像播放时,我不忍去看...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更令人气愤的是,在这么多铁的事实面前,一些日本人仍然顽固的认为,南京大屠杀完全是一个谎言.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看完电影《南京》,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段血型而残酷的历史这部纪录片是由几个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几位西方友人以及一些日本老兵的口述和当时的一些记者拍摄的历史影像和照片,真实的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血腥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片名叫《南京大屠杀》,看完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浓烈的尸臭与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増添了几分恐慌。此刻,明朝的墙,清朝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动,消失。只有那血红的太阳旗在污浊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心几乎走向崩裂的边缘,心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的愤怒。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30万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遭受洗劫的又岂止是一个南京?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这真是中国的耻辱!一个曾经拔萃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钢强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及日本比较,我们还多有不及!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必遭淘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

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

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南京》观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构成历史。”这是犹太大屠杀幸存者、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力•维塞尔的名言。良知凝成的影片,血泪沉淀的历史。影片《南京》是由几个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几位西方友人以及一些日本老兵的口述和当时的一些记者拍摄的历史影像和照片,真实地再现了1937年中国南京那段不堪回首的、血腥的历史。

1937年十月,苦难、愚昧、落后、悲哀、伤痛„所有的这类形容词似乎都能放在当时的中国人头上;抢劫、轰炸、屠杀、强奸、侮辱„„侵华日军的野蛮和残暴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发指、憎恶。

《南京》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它用一篇篇日记,一张张照片,揭示着日军的罪行,记录着中国南京的惨痛历史。影片中有许多照片和短片,其中有一部分是和平人士约翰•马吉在南京国际安全区医院里拍摄的伤者,那些残缺不全的尸体,那些伤痕累累的身躯,一次次冲击着我的视觉。那时的南京,空气中弥漫着血腥,耳边是接连不断的轰炸声,尸体遍地,房屋支离破碎,南京的繁华在短短的几天内消失殆尽,俨然一个人间地狱,百姓生活在极度的恐慌之中。极为讽刺的是,在这么一个惨不忍睹的环境里,日军一面拍摄着所谓的“和平时期”的安详,宣扬着他们带来的美好日子,一面却干着烧杀抢掠的勾当,日本军皇丑恶的本性暴露无疑。也正是这种欺良知的丧失和对事实真相的刻意隐瞒,直至今日,这个国家仍极力否认和抹杀事实的真相。但是,即使在最为*,最为恐慌的战争时代,良知与正义也决不会失去自己的使者,拉贝博士、明妮•华群小姐、乔治•菲奇、约翰•马吉等等国际人士就是那个年代的天使,他们为中国同胞们建立起安全区,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了近20万的中国百姓。他们的正义和人道主义,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导演Bill Guttentag:这不是一部要宣扬某种情绪的电影,这是一部反战电影。在力求传达真相的同时,《南京》也在给人以最后的希望。

影片中不只一次地提到华小姐,更有人称她就是那个年代的“观音菩萨”,我想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她尽自己的全力,保护着南京的妇女儿童们,带着他们穿过战火,穿过险境,到达安全区,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女人,这是一个弱势的群体,虽然她们不曾轰轰烈烈地激战在前线,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她们却有着那份属于她们的特殊勇气。有这样一个情节:日军来到金陵女子学院,要求从中挑100个曾经做过妓女的女人,去充实“慰安所”。华群小姐表示她一个人也不会交出去!日军告诉她,如果给他们一些人,他们可以考虑不再来骚扰这里了。这时,一些姑娘主动站了出来。她们在那一刻的美丽光辉即使是在一句没有影像的旁白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是在用自己的牺牲来挽救其它无辜的姐妹。不禁让人肃然起劲!

南京大屠杀,是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的一个悲伤的旋涡,更是汩汩流动华人血液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耻辱史。我明白这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现在的国人,真的要记住历史。有过痛苦的经历,就知道如何去团结,如何去奋进。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真的是生命的幸运!

重温那段历史,目的是要我们时刻铭记那段历史,要增强我们的爱国热情,并从中反省,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制于人。一个国家只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团结,才能免受外敌的欺凌。因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自强不息,励精图治。

《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地雷战》观后感

今天爸爸去学校接我,对我说:“今天我又给你下载了一部电影《地雷战》,要是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看看”。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这部电影,赶快写完作业,写完作业我整整一个晚上,看玩一遍后,我又反复的看这部电影经典的部分。电影那紧张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仍沉浸在这部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这种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会爆炸,爆炸时石头飞上天,落下来就会砸死日本鬼子。

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有一次他们挖了一颗“臭粑粑雷”看了这是太开心了)。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这种雷,当鬼子去起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更了解了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了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决不辜负先烈们的鲜血和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推荐第2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第一篇

活着比死更艰难,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观“南京,南京”有感

2009年5月8日,应系党支部的号召和响应“改革开放六十周年”的系列爱国活动,我们学生党支部成员去了番禺电影院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电影,有人唾骂也有人赞赏,,有人为此落泪也有人无动于衷。而我看过后第一反应是我必须问问老师,为什么要带我们看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让我的心一直揪着,眼泪一直流,一直难过……过后冷静想想,这或许就是老师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们觉悟了。

“南京,南京”,反应的是1937年日本进驻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实写照,惨绝人寰,或许电影对真实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足够了,足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体验当时处于战争悲惨的生活,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

当时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们的战争装备足于让日本人瞠目结舌!大量的德械装备,所配属的坦克在质量上远远胜于日本的铁皮坦克,还有数不清的弹药军械!可是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南京的街道上一个日军小队,5个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动着,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群。。。在一个破教堂也就是所谓的避难场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面对几个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应竟然是选择投降!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十几个人就能控制几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们现在呢?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冷静!镇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弃……要是我们处于当时的情景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自杀?

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南京失守后带着剩余的士兵与日本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强奸,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过去类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鸡蛋的角色,可是他却不一样,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但是伤心的同时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自杀,离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满。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个目标!

看过“南京,南京”都人都会有很大的感慨,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生活,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和平繁荣,也给了我们提醒,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出一份力!

》》第二篇

穿过被炮弹炸得支离破碎的城墙,走过散满砖石杂物的大街小巷,五个经过三个月战争,脸上盖满灰尘,早已疲惫不堪,衣衫不整的日本士兵,无劲地端着步枪,慢慢的走着。忽然间,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已被削去半边屋顶的教堂,他们小心翼翼推开门,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

教堂里挤满了没来得及逃出的难民与中国士兵,他们眼里充满无限的恐慌,双腿向后退,缓缓地举起了双手,画面定格在一个孩子身上,她左右看看周围的大人,也将双手举了起来,甚至还微微露笑,这笑流露出一个孩子的幼稚与天真。其实几千号人就全冲上去,也可将日本兵压死。此时日本兵也很紧张,他们根本不知道面前的中国人会做出什么,但中国人却放过了这唯一的机会,心中不由为当时祖国的软弱无能而感到心酸。

日本兵叫来了大部队,将教堂里的中国士兵抓去与街上抵抗日军最终被俘的中国士兵集中在了一起,一同押到郊外。在即将被屠杀之际,中国军人的脸上见不着一丝惶恐,只有当代军人的沉着。面对眼前先走一步的弟兄们,看看这座即将让自己献出生命的城市,突然,他们都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哒哒哒”机枪声响了,先辈们倒下了,嘴巴却仍张着,想多喊几句。

那一声声呐喊在我心中回荡。这呐喊是他们对已踏鹤西去弟兄们的哀悼;是对还充满活力后生们的激励;是对一个还未完全灭亡民族的期待。我想流泪,却又想起郭沫若的《屈原》:“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是啊!哭确实没用,在那个时代没用,这个时代也没用。如今,祖国强大了,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唐山到汶川的顽强拼搏,再到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召开,都表明中国在逐渐强大,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脑中的近代史资料,我们如今能做的,就是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勿忘国耻,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

让我们一同从历史的河流中吸取经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奋发,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更美好,让她站在世界地位之巅上。

推荐第3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中国不会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特别是第二次),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过,《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种),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

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1/3)。

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star,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参考《黑鹰降落》)。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而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无厘头。

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

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

明白。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实际扔下去的是馒头),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目中走向毁灭。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四、《南京!南京!》与历史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1942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

里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正常”,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五、关于陆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本,8000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无所不用其极。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也是如此。拍《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不上

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六、尾声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南京!》已经成功了。

推荐第4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

《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曾经拍过《希特勒》的美国朗恩;乔瑟夫博士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叙述南京。而陆川则用大量的真实照片和客观的讲述来为我们展现了那段不可遗忘的历史。

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我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我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一幕幕都会让你浮想那些无辜死去的人。而南京南京拍的就是这灾难日的重现。当时的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地狱,每一个活人在里面都面临着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惧。

看着日本飞机在南京这个城市上空投下一颗颗炸弹,看着那些古老美丽的古建筑在瞬间变为废墟,看着满街人们的惶恐乱窜…...这样的场面让我看的透不过气来,仿佛有千斤的重物压在我的胸口!

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士兵作为俘虏被屠杀的时候,中国士兵们声嘶力竭: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我的眼泪第一次流下。感动,感动于,他们在死神降临的那刻的镇定,坦然,宁死不做亡国奴的不屈。悲痛,悲痛于,他们的生命不属于自己,生死的权利,却在可恶的日本侵略者手里!

在一个破教堂也就是所谓的避难场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面对几个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应竟然是选择投降!教堂里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

残忍的日本军连婴儿也不放过,用长刺刀将一个个小生命摧残。将青年男子拖到大广场上十个人一绑,有的人被刺

刀次死,有的人被浇汽油活活烧死,有的人被机关枪扫射而死。看到这些真实的照片让我触目惊心,觉得整个人毛骨悚然!

画面中不停的闪过日军狰狞的面容。30万的同胞在数月中被他们当作动物一样任意活埋,砍头,枪杀,刺杀,被进行细菌实验等粗暴的行为夺走了生存的权利!

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 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

走的。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

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但是伤心的同时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自杀,离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满。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个目标!

仇恨可以忘记,但是忘记历史却是一种背叛! 现在还是有许多日本人民不愿相信他们这个民族曾做过这样的事,不断自欺欺人还去祭拜靖国神社,他们还修改学生的课本内容,用扭曲历史事实的方法来掩饰罪行,真是可耻!一个民族承认错误的勇气也没有,算是一个高尚文明的民族吗?

战争,无论如何,给予最大伤痛的是参战国的人民。现代的民主国家,一定要将真正的权利归还于其本国的公民,

谨防一切贪婪自负的人利用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做出逆人类道德、人类民主、人类文明之前进方向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出一份力!

推荐第5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人性的选择

历史回到公元一九三七,日军入侵我们的土地,残杀手无寸铁的难民。南京城内血肉狼藉,哀号四起。遍地的尸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吊死的,捆绑的,人头群„„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不愿意投降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着自己同胞的身躯,蹂躏着自己同胞的感情。每个人都在生与死,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中挣扎,是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

陆剑雄,一位军官,在弃城逃跑和坚守阵地中,他选择了后者,带着最后的战友留下来与日本人拼死抵抗。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被抓了,面对日军的枪口他第一个站起来,感染其他战俘直面生死,喊出“中国不会亡!”他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反抗,与之对比,那残破的教堂中的那成千上百的中国人,面对五个日本兵,他们选择的竟然是投降!当他们一个个把上手举国头顶,当一小女孩也跟着举起双手,我看不到希望,正是因为太多的这样的人,才有了更残忍的屠杀,更大的绝望。人性在战争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太少的“陆剑雄”,太多的懦弱的人,才会导致30万的南京同胞被杀。

姜淑云,一位归国女教师,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护者。她尽自己一切力量的去保护安全区的人民。她一次次的和日军周旋,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多一个人。然后在挑选慰安妇时,她在台上哭得很厉害,但却始终无法战胜自己带头举起手来。懦弱,这是人性中不可回避的一面。谁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一定要勇敢。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却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为了生存下来,他最总还是背叛了安全区的人民。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女儿被日本人扔出窗外,妹妹被拉去当慰安妇。自私,人性的可悲之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是在崇高与卑微徘徊。

小江,一个为人不齿的妓女,一开始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但最后,当日本人说需要一百名妇女做慰安妇来交换安全区里的孩子过冬的食物时,她却第一个举起了自己柔弱而圣洁的手。正是因为她,一双双手跟着举起来了,换来了安全区一时的平静。她们都知道那是有去无回的,正是她们的无畏把其他人都变得渺小。

角川,一位普通的日本军人。他不像其他的日本人,是他,让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残忍的。对于有些人,活着比死更艰难。是他,让我们的恨得到一丝缓解。他用他的死来亵渎自己的灵魂。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人性的善与恶中挣扎。没有谁可以要求谁必须勇敢。所有的恨,所有的同情,找不到出路。记住那段历史,放下那段仇恨,希望还在,就像小豆子,一直还活着一样。

推荐第6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观《南京!南京!》后有感

------ 人性的低吟:活着比死更艰难

老实说,我向来不屑于去看中国的电影,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在当今中国这个物质至上的时期,精神文明只处于一个过渡期(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而在这个过渡期内,精神文明其实只是在摸索,在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并没有形成新的成熟的文化体系,所以不能产生高质量的精神作品(至于何时走出这个阶段,得看它的背景,这个社会的发展了)。因此,这个时期的精神作品往往带有商业的铜臭味,娱乐至上给电影界带来了大量的娱乐性,趣味性,商业化的产品,而那些少的可怜的反映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有跳不出“在先辈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战斗下,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美好生活”的思维怪圈!

而《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感到欣喜,因为它没有肤浅的,随意的口吻去轻谈战争与胜败,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去表达战争的伤痛,历史的伤疤!也许是接触有限的原因,是使我觉得这部作品是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界一部清新脱俗的作品!

电影的背景不是很大也不至于很小,以南京大屠杀为大的背景,几个中心人物的思想行动为主线,讲述了那段令人深省的历史事实。不敢妄加大评大论,我想从几个电影的片段及对人物的分析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

片段二:

南京的街道上一个日军小队,5个人左右,经过三个月战争,脸上盖满灰尘,早已疲惫不堪,衣衫不整,他们无劲地端着步枪,慢慢的走着,小心翼翼的挪动着,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群。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座已被削去半边屋顶的教堂,他们小心翼翼推开门,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在一个破教堂也就是所谓的避难场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面对几个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应竟然是选择投降!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

感想:其实,了解军事史的人来看这样的画面是最令人痛心的,当时的中国军备虽然整体不如日本,但是当时预备守卫南京的部队却并非人们意识里的装备差,当时的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们的战争装备足于让日本人瞠目结舌!大量的德械装备,所配属的坦克在质量上远远胜于日本的铁皮坦克,还有数不清的弹药军械!另外,对于那几个日本兵,内心应该比举起手的难民更胆怯,那么多人,踩也能踩死他们。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幕?答曰:人性的胆怯!力弱而胆大的牛犊尚可斗虎,而力大而胆小的老虎只能在驯兽师的鞭子下表演,军队当时

缺的不是装备,而是胆气和士气!引用一句曹操当年的话:“吓破胆的士兵再多也没用!”人性的胆怯啊,是在经历地狱般的体会后才会发出的来自人性深处的低吟啊!

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他们是当时每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缩影,细细品味每一个人物形象,让人内心激起长久的共鸣,深深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他的扮演者是刘烨,一向以一个硬汉的形象展示给观众,影片中他精准的枪法,巧妙的战术给人留下中国英勇军人高达形象,面对南京失守,依旧带着剩余的弱势兵力与日本鬼子对抗,视死如归,尽管最终还是牺牲,却用自己的身体拯救了小豆子,留下了希望,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强奸,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有尊严。她是当时中国知识女性的代表,尽管有着身为女人的弱势,却为保护自己的同胞而英勇地战斗着!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勇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被角川放走。最后笑到灿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在整个凄惨的背景下,在“活着比死更艰难吧!”的低吟声中,小豆子的笑声是那么的令人感到欣喜啊,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声,是生的价值,在这样的人间地狱中,让观众感到了一种希望的明媚,中国一定不会亡!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跟小豆子一样,是希望,中国不亡的希望!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 而这一点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之一。而这样的思想却是由一个有良知的日本兵呼出—角川!过去类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反面的角色,可是他却不一样,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从有良知的敌人眼中反映当时的史实,更具有真实感,更具有来自心灵深处的冲击力。他作为日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

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打死了自己。

对于影片的思想内涵则是通过角川这个日本兵的角色来展现的,因为整个日本军中,已经丧失了人的本性,变得麻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死亡,什么是真正的恐惧。从角川这个尚有人性的敌人口中讲出:活着比死更艰难吧!是多么的令人震撼!这句话若放在当时南京难民的口中说出也许是正常的,但从他的口中说出,是我震撼于当时的历史。生,本是可贵的,而在那一刻,死,反而是一种解脱,人间就是地狱!因此,他选择了死亡!战争是对人性的蹂躏啊!

老实说,这部影片我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到的凄惨,死亡,人性,绝望……而在第二遍看时,在此之上,我其实更看出了-----希望!来自小豆子的希望,来自唐太太腹中的希望,更来自千万不屈中华儿女英勇反抗的希望!人性啊,活着比死亡更难,但是,活着就拥有希望!

推荐第7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血史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下士问长官:要杀多少人?长官说:不放过任何动物。下士问:孩子要放过吗?长官说:孩子也是动物。-------摘自美国记录的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一段对话哀嚎声回荡在这座死城的上方,刽子手依然手持明刀,带着嗜血的笑狂野在横尸的街道上、郊野里。无辜的人啊,满含无助的眼眸中,映着天空的死灰走在地狱的独木桥上······ 你可知道,在此之前,那幸福的容颜与欢笑,带着对并不富裕的生活的满足与爱护,曾遍布在这片土地上,然-------一切,已不复存在了······

万里长江咆哮,声声是怒,却救不了天下战乱苍生苦;

巍峨昆仑泣泪,滴滴成血,也哭不尽南京城里尘埃路。

看完《南京南京》,我想,大多数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又被抛到了一个至高点了吧。那种不带一丝人性的摧残,生生地把中国,践踏。不知道当他们把明晃晃的尖刀对着无辜百姓脖颈、身体的任一处时,他们可曾想到,那些都是血肉筑成的生命,和他们,毫无差别。他们故土里,也有白发苍苍的父母、翘首以盼的妻子、天真无邪的孩子

五千多年来,华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把美好的文明播撒,将爱传递。我们自古以来奉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我们的生活,有美好的希望,以及奠基希望的现实。当唐代将文明与邻国相连接起来的时候,日本是臣服于我们的,因为那富强的国家与深厚的文化。

而他们强大之后,中国呢?!

不得不说,那残忍地血史,中国人,也要肩承一定的责任。中国人,老是把“泱泱大国”的名号挂在嘴边,啃着祖先的本儿,不思进取,还“一本正经”得斥责那些追求革新的人,斩断了新时代的苗儿,在苟延残喘中逐渐没落于世界之林。想当年,唐朝盛世,日本使节出使中国,带回去了我们的文明,在那儿播种、生根、发芽,结出的果儿却比母株还要强壮。回过头来,中国已被大鸦侵蚀到髓骨,华夏土地上空笼罩着片片阴霾。阴霾中,渐渐伸来了日本的魔爪,中国,还睡着么?

南京城里死灰般的氛围,就像千疮百孔的人间炼狱,也许,也会唤起一些人的良知,就像角川问道:其实活着比死去更痛苦,对吧?

对吧?对吧!那种苦难,不只是对中国人的一种直接摧残,更加是对有些有良知的日本人的折磨。当他们白发苍苍的时候,看着自己满堂的儿孙,想起那些曾粘在自己手上的鲜血,可怜的老人、无辜的女人、弱小的儿童

今天所受到的痛苦,希望不会再有今天。---魏特琳

中国要强大起来,不管在哪个方面。把那些要企图让我们国家分裂、内讧的邪风歪气狠狠的压制住。

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要自豪地说: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中国人!

推荐第8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之殇

——《南京!南京!》观后感 黑白色,飞机轰鸣,废墟的城,影片的开头便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基调,透显着历史的沉重感。镜头随即转移到城门,一队中国士兵用身体阻挡着想要逃离南京的军队,“没有命令,不许出城”,他们,誓死坚守到最后一刻。日本军队进入南京城,寻找残余的中国军队和市民,孙中山雕像被拉倒,青天白日旗被踩在脚下,抗日战争的至悲惨一幕终于爆发,镜头,依然黑白,苍凉,惨烈。

这是一个日本兵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他叫角川,他惶恐,好奇,害怕,跟随着部队行走在已被攻克的南京城里,死亡,废墟,残骸,我看到,影片中的他不同于其他日本兵,少了些血腥与残暴,他,或许就是异类,可他并不能改变什么,他的命运,早已与这场战争捆绑在一起。被抓捕的中国军士和市民们被押到江边,机枪扫射,用刀砍杀,投掷手溜弹,甚至是活埋,嚎叫着的日本兵们,挥舞着武士刀,杀人机器,那一刻,他们疯狂失去人性。在另一个角落,阻击日本兵失败的五百多名中国军士们听到枪声,军官和身旁的童子兵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死亡已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日本人驱赶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士兵,依然是那样的残暴,“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些士兵喊道,视死如归,但他们相信中国,热爱并愿意保卫她,直到死亡。

影片中的另一个人,是唐先生,他是德国人拉贝的秘书,然而拉贝接到命令无法继续保护难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只能去当日本人的翻译,但结果,就连自己的太太和小妹都难以保全,自己的小孩也被搜楼的日本兵扔下楼去。人性的欲望,施加于战争的残暴,带来的是无止境的血泪。这样沉重的电影,实在不忍心看,或许是过于不忍,不敢再揭开这历史的伤口。当难民区被迫交出一百名妇女的时候,那一个个主动举手的人们,纵然知道这一去便是无回之路,依然那样坚毅,阳光透过教堂的窗户照进来,连空气中的灰尘也依稀可见,

镜头中那柔弱的手,让人心疼,到骨子里。

拉贝先生回国,只能带两个人走,可是有一共有三个人,唐先生选择留下来,他笑着

对太太说:“下个月的薪水我会按时交给你。”想要流泪的冲动,临行前,他说:“你知道吗?我太太怀孕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个日本军官这样说,的确,这是南京,多美的地方,只是,多了伤痕,还那样美吗。当在教堂工作的姜老师被日本兵拖走,她回头对角川说:“shot me.”,与其屈辱地生存,不如就这样高傲地死去。这些片段,至为深刻。

这是一段逃避不了的历史,也是让我不忍多看的一页,南京之殇,或许也只能用现在

黑白的镜头来表述。影片结尾,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士兵,他默然地对同伴说:“活着比死了更难吧。”流泪,把枪口对准自己,枪响,他滚下山坡,就这样静止在那里。钢琴音乐响起,那个被放走的孩子采了路边的蒲公英,调皮地吹着,跑着,笑着。突兀吗,也许,但已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至少,不是那样至始至终的沉痛,至少,我还能看见笑容。

推荐第9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1:南京南京观后感

我一般都很少关注新电影,一般要等到沉淀以后,大部人都说的好的时候再去看它,而南京南京这部电音则比较特殊,它得到的嘘声估计和掌声差不多,共同成就了社会极大地关注度。下面我也说说我的一些观后感:

影评说的最多的便是:这部电影丑化了中国人,而美化了日本人。这个观点也成为了我观看的基调,果然开始没有多久几个日本兵冲入了几千人的中国难民之间,这时的日本兵也非常的恐惧,并派一个日本兵去求援,但一个老人举起了双手向他们投降,这一个镜头太刺痛了,而随后一双双纷纷举起来的时候反倒如全身针扎般后的麻木,更何况其中还有很多的中国的士兵。恐惧的双方以中国人任人宰割为结束,不能不让人深思。但是不是事实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想之前电影中描述的杀日本兵如砍瓜切菜般容易肯定是不符合历史,我想陆川告诉我们的要更真实一点,更触动中国人不愿示人的内心世界。

我认为陆川导演想通过电影表达出战争给双方带来的都是痛苦,没有一方是胜利者这种说法吧。无论是带给角川第一次的日本慰安妇百合子还是被日本兵奸淫杀害的中国妇女最后都以死亡告终,这是战争带来的;电影中描述了日本人祭祀的场面和多次被描述的中国人被屠杀的场面,也表明了战争都带来了双方人民的死亡。但看看双方死亡人数的比例,你便无法原谅他们!

电影中的女性也是一条观看的线索,以妓女小江和姜老师为代表,而以挑选100名女性做慰安妇这一情节为故事叙述的最高潮,发人深思!

我有些看不懂的一些镜头是:

刘烨在电影中诠释的抵抗如同在电影中的篇幅一样---显得微不足道,如同火柴的火光一样,一闪而过。唯一能够解释为陆川导演确实不想在电影中描述更多中国人反抗的镜头;

范伟饰演的唐先生在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个了别人,无论从那个角度考虑都是让人无法想通的,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唐先生的思想升华,是为了之前出卖的行为赎罪吗?未免太过牵强了。

电影看完后是沉痛的,也是模糊的,看完网上的影评后更是如此,还需要电影本身和观看电影的人共同来沉淀和反思吧!

篇2:南京南京观后感

全片黑白电影形式展现,没有半点鲜艳的色彩。看完后脑袋里出就出这么一串词:黑暗与光明、模仿、死与生、弱肉强食、武器、自私、角川兄、拉贝先生、哭与笑。

黑暗与光明:整部电影均以一座战火摧毁的南京城为拍摄场地,房子野外都是黑黑的,并且不少还冒着烟,唯独每个房子里的窗户透进来的光是那样的明亮刺眼。在影片最后才有一片带着春意的广阔的野草地。

模仿:印象最深是教堂里骑在大人头上小女孩学着大人们慢慢举起双手,房间内老人女人都跟着学日语:“我们是良民”“朋友”,这些模仿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如同生物的仿生术。

死与生:片中战败军人及市民被杀害的方式各式各样,在生命面前无法选择,当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上的时候,死与生的距离薄如纸片。

弱肉强食:片中表现的并非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因为大家都是人类,人类没有高等低等之分,更何况彼此都是亚州人。也不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国那个时候是确实是落后,可没有侵略者的欲望,谁会被挨打?在我看来,是善良的人们才会挨打。

武器:日军使用的武器是先进的,我当时就想,到底是谁发明了枪炮?发明者是否想到枪落到暴徒手上是何等的危险,生命在枪炮面前何等的脆弱。

自私:日军是自私的、唐先生也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可当个人私欲过强时就注定要人要为满足这私欲而作出牺牲。唐先生不举报,或许受伤军人不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牺牲,可依故事发展来看,最后还是得牺牲的,要知道日军当时的私欲是无止境的。

角川兄:日军里的一位军人,应该算是有良知一位,当时日军中是否真有这么一个人,或者一些这样的人,我想肯定是有的,可小数这么几个人完全不可阻止战争发生的,要知道几滴清水在一桶污水里面根本起不到性质的改变。战争往往是一群人参与,当权者指挥,所以只有当权者善良才可能避免战争。

拉贝先生:拉贝先生是伟大的,陪同他一块的国际友人也是伟大的,无私的国际主义奉献精神,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人弱势的中华民众,让我倍受感动,那怕最后万不得已经离开。拉贝先生不离开的话,结局估计还是不会改写,只是那样的结局时间拉长一点罢了。

哭与笑:当小队日军进入满满难民的教堂时,场面是异常的安静,唯独小孩子在哭泣,放声地哭,因小孩子是无知的。电影最后展出的是小豆复杂的笑,开始可能是因为子弹没射在自己及同伴的身上而惊喜地欢笑,后面越笑越像哭,看了让人难受。看到最后突然脑袋里就出现这么一句话: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笑到最后,逝去的人永远闭上双眼。

篇3:南京南京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 《南京南京》 ,虽然看之前已经被网上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血淋淋的教育过无数遍,我也做好了难过的心里准备,可是当电影里幸存者声泪俱下的述说以及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兵得意的讲述,我还是被刺伤了。

我不想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道义的扭曲作出过多的谈论,我只想说即便是一个军人被战争扭曲而疯狂了,也不会象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对人性的极度违背,以至于我怀疑日本军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体患病,一种心灵的病,应该考虑是否对这个民族实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不要说我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绝日货挂钩,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如果连骂两句的权利都没有,我难以发泄这郁闷到极点的心情。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人类文明在野蛮与无知中挣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几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若干年后,当后世的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说,你看,野蛮人,还没有进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猿人为了食物互相拼杀一样,野蛮。

更可悲的是,这个号称大国的国家的人们,早已忘却他们犯下的罪行,错,应该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但却不承认,并且试图抹杀或篡改这段历史,并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们当神一样供着,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其实,我很希望曾经的受害国,应该联合起来提起一项新的诉讼,要求国际法律机构或者相应的机构,能够迫使日本拆掉靖国神社中的战犯灵位,或许这样做不能改变日本民族的一种骨子里的对历史的态度,但是我们要给他们压力,让他们知道不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坏孩子,那种不承认错误也罢,还到处嚷嚷装无辜,那就是无赖。

这又是一个难以入睡的夜晚 ……

推荐第10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一场非人道的战争

——如果在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争以后,人们已经对战争十分了解的话,应该懂得战争的武器会改变,但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道本质不会改变。

南京的沦陷我们不用大费口舌去争论历史的功与过、成与败。战争本来是会有死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战争是为了使敌国在自己的淫威之下屈服,然后把一切占为所有。但战争是政权之间的斗争,与那一座城市之下营营逸逸的众生有何干系,他们只不过是在生存,一种只为了和谐安宁而忙碌的生存。

故事开始的时候,南京城已经被占领了,只剩下零星的战斗。从人物微观的面部特写到宏观的城市废墟,隐隐中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黑白画面中的灰色的余烟与萧索惨烈的尸体仿佛一下子在炼狱中徘徊,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袭上心头。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不能怪当时的日本人,因为中国人根本少有人知道当是日本人所受的荣耻教育,不明白天皇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我们*时期广大的红卫兵对毛主席的顶礼膜拜。不明白他们家族沉重的名誉负担,以及他们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总而言之是我们对日本不甚了解。所以他们被很多有形无形的东西压抑了太久了,需要有一个发泄的场所,而战争是个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方式。

在这方面我想很多中国人是会理解的,毕竟人在很多方面都会有共性。但是有一些东西是任何理由和苦衷都无法去磨灭掉的,那就是战争的非人道性、奴役性和这一切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沉重的恐惧阴影和民族气节被损害的耻辱感。

电影的每一处都会有震撼人心的场面出现,零星而顽强的抵抗、战俘被恫吓杀戮、刘烨的积极反抗、还有一幕幕的妇女孩子被虐待杀害等都让我们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生者的摧残迫害,对人道主义的层层践踏,对一个作为人的尊严的剥夺和无情的羞辱。人与牲畜何异?也许日本人可以灭了一个政权而重新确立他自己的统治但是中国人绝不是任人宰割的动物,他需要尊严和生存,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世道,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见证,外族可以征服我们,建立他们的政权,而统治者只要令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他一样拥护你。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可轻易忘记的,不管有何种理由。

当然中国人的麻木和消极也使促使日本人肆无忌惮的原因。南京沦陷,而租界区内有钱人的富姨太们还在打麻将,男人在苟且偷生。遇到日本人低声下气,惟命是从。面对日本人的侵扰只懂得怎样逃命保生,一点反抗意识都没有。而相对日本兵却勇敢机智。

在影片中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有那么一些日本人开始了觉醒,开始了思考。思考他们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这也说明盲目的杀戮使他们就很快明白了一个道理,拥有权力并不意味着拥有正义。

《南京南京》在揭露日本人暴行的同时,与道出了日本人好的一面,这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使中国人和外国人认识了中华民族穿越重重灾难的勇气和力量,更了解了中国人民对待历史的宽厚与真诚。这希望中中国人不忘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希望日本人能正视历史,给广大受害的国家和他们的人民一个忠诚的交代。

第11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今天下午,计科第二学生支部组织所有支部党员观看了《南京!南京!》作为90周年党建的系列活动之一。我坐在后排,静静地看着。日本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我的心上,这是个没有悬念的电影,我们都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所以,在影片一开始,我就流下了眼泪。那赫然的“南京!南京!”写得就像一副挽联,深深地,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堆被抛弃了的士兵,他们用仅存的力量抵抗着入侵者,保留着作为一个士兵,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后来实在是抵不住了,投降了,他们以为事情会很糟糕,但是谁也没想到会有多么糟糕!! 他们是待宰杀的羔羊,迎接他们的是五花八门的屠杀。当得知第一波被带走的俘虏惨死的消息后,剩下的人已经清楚的明白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了,开始是畏惧,之后是挺身而出,既然难免一死,那也要死的有尊严,既然难免一死,也要在死前发出自己的吼声“中国不会亡!”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责者难民营的安全,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她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了,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于难,他! 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一个助手还有一个助手的家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他让给了另外一个急于求生得人,临走前他告诉老婆自己要留下来找妹妹,自己会在下个月准时的把工资交给老婆…… 后来唐先生当即被压赴刑场,他看见被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军

的军官说“你晓得吧! 我老婆又怀孕啦。我老婆又怀孕啦!” 这是他临终前的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难民区的女性是一个悲惨而坚强的群体,他们不乏乐观,废墟中照样打着麻将,唱着越剧,带着孩子,咿咿呀呀的学着日语“我们是良民,我们是朋友”,然而,灾难并不因为我们一相情愿的乐观而绕道而行,开始是小股有组织的日军闯进难民营强奸女人,他们在挣扎,在反抗,在痛苦,在控诉,这是一切遭受暴力的女人都会有的反应,然而,当日军以消灭整个难民营为要挟,要求交出100名妇女时,他们变得那样安静,变得那样从容,变得那样坚强!最先举手的两个人都是妓女,之后,不断地有人走出来,她们被带走了,走了一百个,只回来五六个,都死了,包括唐先生的妹妹!这些可怜的女人,她们自己尚朝不保夕,却冒着当场毙命的危险去就那些被日本人拉上了刑车的男人们,姜老师,一个善良的坚强的女人,在无数次营救被日军绑走的军人门之后,被发现,当日军将要把他拉进慰安所的时候,他被一个同情他的日本士兵射杀了!保留了她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最后的尊严。

两个日本兵,一个凶残,唐先生,唐先生的妹妹,姜老师,都是他害死的,他带头杀人,带头强暴妇女,他藐视中国人,甚至他从来不把这些脏兮兮的东西看作是人,他强暴了唐先生的妹妹,唐先生的妹妹后来疯了,没有死,在即将被释放的时候,他把唐先生的妹妹拽到了墙角,一枪解决掉了,他说,“她太美了,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他负则枪决了唐先生,他被震撼了,他看到了姜老师的死他也被震撼了,他也许也压抑了,但是这没有阻止他尽一个帝国军人的职责、他替那些阵亡的日本军人们招魂,从心底里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另一个日本兵,一个受教会教育的人,第一次直接杀人,他会紧张,第一次去慰安所,他要对那个接待他的女人负责,而且愿意娶她,看到无数杀人的场面他开始痛苦,挣扎,在占领南京的庆典上,他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吼声,在影片的结尾,他不堪重负,在救下一大一小两个中国士兵后,他饮弹自尽!

结尾,日军盛大的庆典及招魂仪式开始,他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在中国的大地上给那些侵略者招魂,鼓声阵阵,锤在我的心窝里,每一声都是一声拷问,每一声都是一次折磨,那高举的招魂的旗帜写着x x军 x x 师x x团,在影片中看来更像是一个账单,一个欠了中国人无数血债的账单! 转过镜头,一大一小的中国士兵走在无尽的原野上,他们刚刚脱离险境,他们揪起了路边的蒲公英,笑着奔向了远方!影片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影像出现在了故事的结尾,他们的出生日期各不相同,然而他们的死却都与那段不堪的岁月相关,唐先生的妻子死于1989,拉贝也死于上世纪末,剧场里沉浸在一片死一般的沉静中,当最后出现那个被救的小士兵,小豆子的时候,照片上写着“小豆子,一直活着”影院里想起了观众的掌声。

电影看完了,是一个好电影,看的时候,还有看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遭受这么多,我一直在考虑,作为现在的我们,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

那时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自己的首都瞬间就给占领了,当官的都跑了,把百姓留给了屠夫,而那些待宰的羔羊仍然紧忙着图着安逸,打着麻将,唱着小调。为了安逸,死都不怕,当几个日本兵冲进了有几千人藏匿的大仓库时,所有的人都举起手来,包括士兵,他们想也许这样还能活下去,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我们会用世界上最变态的手法将你们杀掉,我想那些人会把那几个小鬼子给生吞活剥了,然而他们没有。为了安逸命都不要,当被逼的连片刻安逸之地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开始才开始发疯的反抗。这是那时候的中国。

现在,抗战胜利了很久了,国人也过上了和平的生活,然而那副贪图安逸的根子还扎在中国人的心里,国外的媒体平时怎么反动宣传我们都可以,我还是照样过我们的日子,总觉得那十几个无聊政客在那耍嘴皮子,直到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被那些谎言弄得那么孤立时,我们才认清那些西方人的嘴脸。当我们这些在外面读书的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们很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反而会互相嘲讽,被骗点钱就骗点钱吧,被欺负一下就欺负一下吧,反正也少不了块肉,

我可不愿意去争取我那受损失的权利,有空我还干点别的呢,就连这个电影南京南京,有些人想看而不敢看,理由却是,太残忍了,看了后心里会难受,那是中华民族的国殇,你有什么理由可以逃避,有什么理由可以不难受呢?一个人这样想不可怕,一个民族都这样想就代表着要亡国啊。

安逸,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安逸呢? 老祖宗欠的债我们还完了吗?中国还很不发达,与曾经的辉煌相比我们现在四处被围困,我们的领土还在被别人强占着,那个侵略者至今也没有承认过他所犯下的罪行,我们的人民还在被瞧不起,我们的国宝还扔在海外漂泊,汶川大地震的人们还在饱受着地震后的折磨,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安逸?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说,你神经病吧,难道要我们背着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整日缅怀那无数的冤魂,整日垂头丧气,或是义愤填膺,看个日本人就揍一顿,跟韩国人似的,遇到点事情就大呼小叫的,说什么伤害了他们民族自尊心?其实不是的,乐观的思想已经根植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乐观是好的,关键我们的问题是乐观过度了,失去了对危机的意识,总觉得战争还没有爆发,地球还没有毁灭,我乐一天是一天,就算地球毁灭了,也是大家一起完蛋,谁也跑不了,我想说的是,我们有理由乐观的去奋斗,乐观的从失败中站起来,乐观的去生活,但是我们不能乐观的贪图安逸,任何一片安逸之土都是通过搏斗换来的,如果我们放弃了搏斗的意识,最后我们将再次无一片安逸之地。说来说去,居安思危,几千年来,历史一直在给我们上着这一堂又一堂的课,然而我们却不喜欢长记性。我是一个小人物,我现在做不了什么大事情,为国家也好,社会也好,贡献是极其微小的,但是我一直都在尽自己的责任,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认真的做好身边每一个可以影响到中国人形象,形象的群体利益的事情,我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大声喧哗,并尽力的去影响我周围的人,我认真学习中国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将来有机会,我会好好把握每一个重新阐释中国的机会,我也把这个气氛带给我周围有机会去接触外国的朋友,去呼吁他们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为改善中国形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都是电影中的小豆子,小豆子是每一个没有死于那场灾难的人,每一个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与复兴大业的人,我们会一直活着,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吸取了贪图安逸的教训,因为我们抗争了,我们活着,身上背负的是那些抗争而死的无数人的希望,“中国不会亡”,如今内忧外患仍在,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否则我们将重蹈覆辙。

电影看完了,走在安静的校园里,生活多美好啊,我们在享受美好,但是不要贪图!!

苏翠翠

2011年4月27日

第12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第一次看《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是在高一,那时学校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深受感动,但是四年过去了,影片中的细节早已记不清了,于是借着这次团日活动的机会,我再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对中国军民展开长达6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集中体现,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真实反映,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伤痛。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争。字数有限,这里我只写一些我深感触动的部分。 影片开始有这样一幕:日本士兵在四处寻找着中国人的踪迹。其中一个士兵在一个教堂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南京市民,他显然惊呆了,并且仓皇逃窜,而那几千市民只是静静的看着,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想要抓住那个士兵,为死去的国人报仇。看到这里我非常疑惑,日本士兵作为侵略者,泯灭人性,无恶不作,当时任何一个中国人在有能力杀死日本侵略者时应该都想杀之而后快,但那些人表现出来的却只有沉默和麻木。这充分证明了国民党对于发动群众反抗日军这方面不够重视,远远比不上共产党。 影片中的一个亮点应该是对角川这一良心未泯的普通日本士兵的刻画。角川原本是一个纯朴的日本农民,战争把他变成了杀人

狂,但他内心仍有温暖的一面。他爱上日本来的慰安妇,哪怕被同僚嘲笑;他对国际保护区里的姜老师也有特殊的感情。当宪兵队打算把姜老师押回去的时候,他听到姜老师“杀了我”的请求,冲出来给了她一枪。同时作为一名侵华日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崩溃,最终走向毁灭。

导演陆川似乎想通过角川这一角色,表现日军其实也有人性。但是,残酷而又无奈的是,人有人性,但是战争无人性。人性不可能在战争中作为个体独立存在。角川人性的觉醒注定了他的灭亡,因为他的人性是和日军整体思维背道而驰的,当人道主义成为犯罪时,角川只好选择了自杀,这是人性最绝望的抵抗。 但是我认为,电影中的角川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不是人类能够做出的,他们完全就是不知人性为何物的战争机器,我无法接受陆川这一观点。

最后,我希望国人能知耻而后勇,铭记伤痛,铭记仇恨,愤然向前。

第13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爱国主义优秀电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触。虽然只有整整130分钟时间,但是我深感压抑。摇晃的镜头晃得我想吐,很长时间都没有过这种窒息的感受了。

刚开场的时候,被枪声、炮声吓怕了。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南京城成了一个死城,这个,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为一个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

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

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14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影片《南京,南京》观后感

身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它的特别之处,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农业经济发达,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历史上不少朝代建都于此,也使南京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这里也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之处,最早进入近代文明的地方。近代也有不少中外人士选择定居在此,因为这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南京在近代史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也成为了南京苦难史的开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便历遭灾难。这种灾难在1937年12月的时候达到顶峰,侵华日军攻破南京总统府,占领南京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悄悄向南京城袭来。 1937年12月13日开始,南京开始遭遇到空前的大灾难,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展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这次南京大屠杀,远过于当年的旅顺大屠杀,日军攻占南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南京军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仅仅六周之内,南京城俨然成为人间炼狱,场面惨不忍睹。 影片《南京,南京》正是对这一惨烈的灾难的真实再现,为的是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这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日军在南京烧杀抢夺、奸淫掳掠,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我中国同胞,活埋、砍头、枪击等等手段无一不残忍,日本人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而他们到现在都不肯低头认错,不肯悔改,一次又一次挑衅我中国人民的忍耐性,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我们绝不能忘记;或许我们不知道的是,影片中裸体女尸的扮演者皆为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为的是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永世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这部电影让我很震惊,当年的大屠杀居然这么的惨无人道,场景又是何其的惨绝人寰。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更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同时富有,才能够自尊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外,在这场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南京也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才得以使南京的部分同胞幸免于难,成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能够向后人传达当年真实的情景,这让我们看到,人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当年很多英美的国际友人对南京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也让我们明白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也充分说明了法西斯必然会失败。

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终有一天我们全民族的正义会让日本受到应有的制裁,让他们为当年的累累罪行忏悔,让当年的死难者能够安息。所以,即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依旧不能够忘记历史,要牢记耻辱,激励我们前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15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提起南京,我能想到的字不多。这座城市对于我是模糊的,甚至匆匆路过。还未能完全体会它的历史,它的伤痛。而在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南京这个城市却是最多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七三一部队,生化试验,慰安妇,自杀,靖国神社。这些都跟我们中国有关,跟南京有关。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悲恸。跟朋友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南京的这一段历史我们有责任并且无可替代的记住,并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它代表中国的历史,更是一种屈辱的象征。是的,其实最重要的是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万千同胞在1938年感受到的极度痛苦、恐荒和绝望,比黑白电影里呈现的景象带给我们的感观还要更加真实残酷。

《南京!南京!》确实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电影,很少的对白、冷峻的画面、对真实屠杀场面的意象还原、突然抽离的背景声音、人物表情与心理的细腻刻画,无一不让我们观众不是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血腥的杀戮中 ,更是在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上。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流满地,那尘烟滚滚的南京城。日本人的侵略,这座城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纯洁,颜色,文明。到处血腥,到处是被日本人淹埋的中国人,到处是被射杀的中国人,到处是被炸烂的国城。我们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仿佛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悲恸的拳头在一个个镜头前握紧。中国,不会再如此受辱。

我很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尽管这世界有些虚伪浮躁,且冷暴力不断,但总比活在战争年代来得幸福、幸运,起码有生存的保障。但在战争中,活着比死还要艰难。战争使许多人的人性变得残忍,变得以杀戮为乐、以侵略为光荣。或许真的有象电影中角川这样良心尚未泯灭的日本军人,但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是我亡,对求生的欲望足以让一个原本善良的人拿起武器杀向无辜的人,对财富和权力的贪婪,足以让人性变得残忍血腥。

日本侵华战争让大多数人按照少数统治阶级的意志去送死,这值得吗?千万日本年轻人受军国主义鼓吹上战场不是变得彻底丧心病狂,就是心灵崩溃,这应该吗?我们苦难的同胞变成待宰的羊羔,南京也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不残忍吗?

战争自古就不断,我甚至也不能否定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而且科技时代的战争能变得多可怕难以想象。不过好在武器的强大应该能使人们死的舒服些,但若人们都能多多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带来的伤害,和平也必将更加持久 ,我想这也是影片传达的一个精神。

枪击、火烧、活埋、刺杀、强奸、砍头、难民营、慰安所...影片展示给我们看的一幅幅画面着实让人看得沉重的喘不过气来,看的人便如此,曾经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同胞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透过影片的景象,我能想象他们曾有的极度害怕与恐惧,以及与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的痛苦与绝望。南京城里,有仓皇出逃的士兵,也有顽强抵抗的战士,有麻木的日本慰安妇,也有舍身救众的中国妓女,有觉悟奔溃的日本军官,也有建起安全区的国际友人,而对于这些曾经无惧死亡的民族英雄和无私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们都应致上崇高的敬意

陆川导演在《南京!南京!》中,不少镜头是从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军人角川的角度出发,这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模式化表演。陆川说一个电影如果只在讨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问题的话就相当片面了。我也明白战争不是纯粹就是说谁的错,日本有反战人士,中国也有汉奸之流。但我还是想从70年后的中日两国的角度说说。

在对待“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说,中国每年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用教科书、用记录片等教育我们勿忘国耻。但历史毕竟久远,没有切肤之痛的青少年只道:不要盲目去仇恨所有日本人,和平年代更应追求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日友好。道理固然没错,但少数青少年却过头了,极度崇拜日本文化,羡慕日本生活,“哈日族”日渐衍生繁荣,对日本人的谄媚到了无耻的地步,让人好生痛心。喜欢日本文化不是不可以,我本人就非常喜欢日本的动漫,但不要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否则这就是日本精神文化侵略的胜利了。

而且日方似乎始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修改教科书对当代人隐瞒事实 。甚至不少退伍军人依旧以曾参与屠杀为荣。中方受害者的申述屡屡在日本败诉,参拜靖国神社时有发生。套用一句网友的话“是哪个该死的家伙,决定不让日本人赔一分钱的”,于情于理日本都该对中国受害者进行赔偿!!

日本对战争反思的电影、电视少之又少,印象有的就如《萤火虫之墓》之流,那也是对日本普通百姓照成伤害的无声痛诉,并未对日本侵略过的国家人民有所忏悔之意。也许每个国家都会“护短”,但希望不要阻止每个人了解事实的权利。日本青少年也应了解所谓战争的本质,日本右翼思想依然存在,毫无悔改之意,让人实在气愤。也许以上言论都是老生常谈,是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常探讨的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好在依然有清醒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让反战精神得以延传,让和平成为主流追求,让人们过去曾经麻木的眼、恐惧的脸成为不再有的历史。

《南京!南京!》从纯电影的角度来说并非十全十美,全黑白的拍摄也不新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的名单》等早已用过。但我不应该用电影的角度来衡量影片的意义,因为这是一段何其惨重的历史。电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思考战争的意义,要好好活着,好好珍惜。

南京!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感叹这段历史!

请记住,

南京!!

但愿战争永远不再来!

第16篇:南京南京 观后感

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共创和平

——观《南京!南京!》有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纵火烧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数据显示,有30万中国人徒遭杀戮,遭受迫害幸存的人数不详。这就是震惊世界历史、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它是中国近代苦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华民族烙上了永远不可抹灭了印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不可抹灭的伤痛。

《南京!南京!》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曾无数次听过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行,看过抗日战争的鸿篇巨著,“南京大屠杀”也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重要篇章,但那些只能算作耳闻,不是目睹。

看过了《南京!南京!》,我才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无人道

之其极……德国纳粹还是建集中营,关着门秘密屠杀犹太人,而侵华日军完全是公开地、毫无人性地种族灭绝。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带给我们这段惨痛历史的不仅仅是民族的衰弱,更是无情的战争。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不仅仅是受害者,还有侵略者。日本士兵的行为纵然不可饶恕,但是帝国主义思想、军国主义思维以及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已经让他们的人格发生了扭曲、人性受到的摧残,他们已然是魔鬼般的存在。正如约翰〃拉贝,虽然他是二战胜利方的国民,他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中国受害百姓的苦难,甚至可以雪上加霜,但他却在追求胜利和悲悯死难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尴尬生存,最终因罹患疾病不医而终,难逃命运的丧钟。

作为21世纪的新生态,我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们必须刻苦学习知识、树立全局观念,不仅仅为了祖国强大、民族富强,更要为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创造“地球村”模式的统一发展空间,谋求全世界人们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17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一片荒凉的死城,它弥漫着死气沉沉和绝望的气息。

电影开始了,电脑上显示出了四个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过了一会儿,电影上出来了几行书法字,上面写着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仅仅6个星期内,毫无人性的日本人侵略入江苏省南京市,将南京的老百性一个也不放过地给残忍地杀了。他们以枪杀、刀砍、焚烧、活埋,水溺等许多残忍的酷刑对待我无辜的市民,日本人们将烧光、杀光,枪过作为口号,向我国的南京人民进行大屠杀。他们将五万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赶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机关枪,对着那些痛苦的人群扫所射„„除了个别的幸存者外,绝大多数都躺在了满是血腥味的血泊里,连一幢大多数完好的楼房也没有,都被可恶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南京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人间地狱,可怕极了!日本军队还齐心协力将孙中山的雕像用铁链拉起来推倒,扔到大江深处。再看看一些勇敢的人们: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小江的勇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一批人死前,他们大大声地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看完了电影,我的心情沉重,这刻苦铭心的国耻,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不会亡!

广东省江门市外海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

第18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上海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

报 告 书

标题: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学院:学号:姓名:指导老师:评语:

注:后附课堂论文的正文

多难兴邦

——《南京南京》观后感

学号:姓名:

记得三年前时,当我听说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后,因种种原因,可我还是硬是腾出了时间到网吧安静地看完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触颇深,并产生了种种莫名的思绪;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更是让我心里又堵又恨,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是的,《南京南京》——南京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 历史,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

历史,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心中;

历史,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

历史,是一份份激情的鼓励,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南京南京》用真实的人物和当时的录音影响资料,再现了日军轰炸南京, 攻陷南京,屠杀南京的现场。通过当时在南京的几位外国人的亲身经历,完整的叙述了一个城市沦陷的经过,以及战争中,日本军队丧心病狂的罪行这是一部纪实电影,一部我认为可以作为陈述日本在中国所作的罪行,当然,这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日本所犯罪行根本不是一部电影或是一本书等可以完全陈述的。

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吏的一幕!

影片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日本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我的心上,这是个没有悬念的电影,我们都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所以,在影片一开始,我就的眼眸就湿润了。那赫然的“南京!南京!”写得就像一副挽联,深深地,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影片没有男女主角见种种的爱恨交接,也没有男主角的侠肝义胆,同时也没有各色主人公间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一个不用帅哥美女来饰演的主角——一座已被日本侵略者所糟蹋城废墟的城市——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略者攻占南京,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抵抗失败,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南京沦陷,30多万军民被惨遭屠杀,大量的女同胞被奸淫。到处都是硝烟弥漫,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看着这一幕幕的惨象,不论是在三年前那个嘈杂的网吧还是在现在宁静的寝室,我以同样的表情和同样的反应盯着屏幕,我沉默了,静静地„„。想起现在和平繁荣的生活,想起中国人走在太空里„„想起了这种种的一起,突然,两种鲜明的对比,让我百感交集。

能让我泪流的影视是非常少的,然而像《南京南京》这样的能让我多次流泪的电影还是我所观看的的第一部。我因国人的团结而感动,当看到日本宪兵提出选择100名中国妇女去做3周的慰安妇,否则就要屠杀避难所里所有的中国难民,在这样的情况下,江一燕演扮演的那个妓女第一个举起了手,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表情说:“我去。”还有当我看到在又一批人在死亡前,他们大大声的喊: “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泪流了,我被国人的团结精神而感动,而泪流。我也为看到希望的光芒而感动,当范伟饰演的秘书,在最后关头,他把逃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慷慨赴死,在临死前,他微笑着对一个日本指挥官说:“我老婆又怀孕了。”和在最后的最后,写着:小豆子---还活着。那时,真的莫名的感动的流下了泪。不管那是否真实,但我认为那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丝希望,一丝安慰。是的,我们还有孩子,还有后代,那辈中国人所受的耻辱和灾难,一定要让我们这些后人去给他们一个公道!同时,也更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是的,活着是对敌人最大的威胁,好好活着是最大的“抗日”,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我又突然觉得,我们似乎被以往很多战争电影里的英雄主义情节所误

导,以前这类题材的影片,电影里的中国军人最后不是以最后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我现在依然很佩服这样的勇气和精神,但我现在不太赞同这样的做法。就如同麦克阿瑟将军所说的:“如果我们的士兵在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以后,那么他可以选择光荣的投降。”如果可以让生命继续,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时候,以更多的方式来争取我们想争取的结果?又想起影片中的那个妓女,当军人们面对沦陷也放弃抵抗的时候,她只有用自己的肉体来换取避难所里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安全,她用这种屈辱的奉献,用另一种方式和角度诠释了什么叫伟大,尽管这样的伟大让人心碎。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南京!南京!》。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痛苦,也是教训,更是一种激厉,历史也警示着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外国欺躙,只有自己强盛了,人民也才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可是留给我们的屈辱却是永远也翻不过去,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缅怀战争中为反抗入侵,保家卫国而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军民,让我们永远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可忘记。

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我们是应该记住这场仇恨,但或许我们更应该以德报怨,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战争是少数决策者的错误,而并非是整个发动国所有人们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对于那些死不悔改的人,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加以惩戒,而对于那些有良知并为“慰安妇”而打抱不平的人,我们应该以礼相待。请相信日本也有好人,比如影片中的“角川”,正如中国也出汉奸,比如影片中的“唐先生”。

对于日本人的仇恨不言而喻,但不要只停留在骂的过程中,骂过之后就真的很爽了吗?日本人会因此有什么损失吗?只有弱者才会用骂来泄愤,我们要做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富强伟大!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好的报复,当我们强大了,当日本人

因我们的富强而仰望我们时,我想,那时我们的心会无比的舒畅和开心。

看完影片之后,或许会过度压抑与悲伤,没关系,站在阳光下,看看周围的行走的人,一切都如往常。一切都没改变。变得只是你更了解一段历史,一段需要被铭记的历史。我想的更多的应该是,需要好好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影片中那个经典的画面又出现在我脑海中,就是小豆子最后逃了出来,吹着蒲公英,真让人感动,使人欣慰!

第19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

——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电影《南京!南京!》,我感触深刻。

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史的一幕! 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顾同胞们的生命,而踏在他们身体上逃跑的士兵,心中不免有几分悲愤,但扣心自问。

到处都是硝烟弥漫,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

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个个惊惶失措的往城门口爬去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实!

最让人感动的是德国牧师“拉贝尔”临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为不能保护那些难民而感到无奈,其善良的一面让我们很难跟其它德国纳粹分子联想在一起。不过,想不到中国人竟然要靠德国人的庇护,想想还真是一种悲哀!

最让人揪心的是唐先生跟其妻子离别的那一刻,那是一种生死之间的离别,那是一种英雄就义的场景,那是一种肝肠寸断的画面,那是一种淡薄生命的描绘。 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我们是应该记住这场仇恨,但或许我们更应该以德报怨,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战争是少数决策者的错误,而并非是整个发动国所有人们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对于那些死不悔改的人,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加以惩戒,而对于那些有良知并为慰安妇而打抱不平的人,我们应该以礼相待。请相信日本也有好人,比如影片中的“角川”,正如中国也出汉奸,比如影片中的“唐先生”。

回想整部影片,整理脑中的近代史资料,我们如今能做的,就是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中,勿忘国耻,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

让我们一同从历史的河流中吸取经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奋发,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更美好,让她站在世界地位之巅上。

第20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 观后感 南京!南京! 》 电影《南京南京》在制作中和上映后均受到了极大的 关注,各界媒体对其褒贬不一:对电影内容,对制作规模, 对演员阵容……提到南京大屠杀,对和平的追求、对日本 右翼的谴责、对战时人民的悲悯却是人们心中不变的主 题。 本以为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看完后却有欲哭无 泪之感。 引起最大争议的角色角川同样是给我最大感触的人 物:日军士兵其实也是人;过去,我们习惯称呼他们“日 本鬼子”……这种“美化”日本侵华军人的行为受到了很 多人的批判,却在同时受到了很多的称赞,我属于后者: 侵华日军的暴行是绝对的,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一些尚 存善心的军人。 《南京!南京! 》的英文片名为 City of Life and Death,这个译名展现在这场浩劫下,众人对生存的渴望 以及对死亡的无奈。提及此,我们便会想起江一燕所饰的 妓女一角,她有一种人所难免的贪生怕死,然而她却勇于 1 与命运抗争,那举起的手让我们动容…… 也曾记得有数据显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汉奸的数量 远远超过了侵华日军总数。我一向对这些人感到不屑,然 而范伟所饰翻译一角却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绝对不能 肯定汉奸的行为,然而我们也需要从多角度认识这个问 题。从自我保全到反抗日军得到了自我救赎,这位翻译的 这种人性的光辉更让我们动容。 一个个鲜明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似乎更真实的 南京,一场更真实的战争…… 我不想片面地根据电影大放厥词,也不想东拼西凑出 一篇愤慨之言:或许是不忍再看见对历史的亵渎了吧!观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另一部同样影响重 大的电影《东京审判》 ,还有曾经在央视、凤凰卫视等媒 体上映的纪录片《未被审判》 。 上述的几部不同作品却给我一种同样的感觉,让我真 正地体会到了何谓“复杂的感情” 。提及日本侵华的罪恶 行径,有些字眼总是浮现在我们眼前:强掳劳工、慰安妇 制度、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然而这一切该归咎于谁? “站在争之上看战争,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场由政治家 2 为满足野心而发动却由下层民众送死的游戏。 ”诚然,当 我们谈战争责任的时候,更多的目光会集中在那些罪魁身 上: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日本国民也总是把 责任归于国家、政治家, “战争是天皇发动的,责任是他 的,我们只是受害者。 ”对参与其中的小人物多是怀着深 深的同情和怜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战争发动以后,日本国民同样 是受害者: 在学校,老师们每天教导的是让孩子们随时为 天皇献身。在侵华日军

中,有人在战场上丧生,有人战败后 回国却终生受到内心的谴责,有人被俘后接受改造,走出 了黑暗,倾尽毕生致力于反抗右翼……他们的亲人们也承 受着莫大的磨难。 无论如何,受难不能掩饰加难。即使是日本的左翼人 士,他们也很难从加害者意识上要求和平。只有认真反思 过去,正确面对过去,只有真正尊重受害者的权益,才能 消除战争给两国国民带来的隔阂,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中 日友好。 暂且不谈在战争中日军的行径,同为二战战败国,德 国认真履行了赔偿义务,并将持续到 2030 年,而日本却 3 逃脱了赔偿责任——至此,便不得不提这样一个国家—— 为了在亚洲建立所谓的“远东反共基地”而进行了一系列 动作的美国。而最令我个人所不齿的则是战后美方为了得 到日本侵华期间进行细菌人体实验的材料,竟然帮助细菌 战的始作俑者、日军 731 部队队长石井四郎及所有队员逃 脱了包括东京审判在内的所有军事审判。或许有更匪夷所 思的:对战争应付最大责任的裕仁天皇未受判决;强掳中 国劳工的策划者——岸信介,甚至在 50 年代成为日本首 相。 熟悉当时情况的人也应记得:中国——在世界反法西 斯战斗中历时最长、牺牲最大、苦难最多的国家——甚至 未被通知参加对日和会。在这一切背后,就是美国这只黑 手在操控着。 我的思考更不能止于此。在世界承受一战、二战的摧 残后,利比里亚、波黑、索马里、安哥拉、扎依尔(刚果)、也门、黎巴嫩等国家的内战,海湾战争,车臣危机,巴以 冲突,双伊问题,战火依然燃烧不止。恐怖主义猖獗,邪 教组织泛滥,种族冲突不断…… 曾一度穿梭在叛乱国家地区的记者,获得“普利策新 4 闻奖”的凯文.卡特,这位习惯了流血、死亡的勇士,却 在汽车里自杀,他留下了一张字条: “真的,真的对不起 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用日本空调是不是忘却?”当我 们刚刚从《南京!南京! 》的浪潮中走出后,新的问题又 出现了。我们确实需要铭记历史,也需要《南京!南京! 》 这样的作品让我们不断思考。 希望我们在战争中承受的,不要依然在此刻承受…… 特诊科 谭 龙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5

《南京南京观后感.doc》
南京南京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