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调研报告

2020-10-27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湖北调研报告

湖北调研活动汇报

——教育教学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校要求,推动我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教育教学组紧紧围绕学校任务分工,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与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领导对口开展了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现将调研活动汇报如下:

一、经验

11月29 日,我们来到大学进行调研。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与我校同为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建高校。该校现有26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该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该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

推荐第2篇:湖北博物馆调研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调研报告

简介: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现馆舍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目前,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主要建筑分别为

二、四层,属一类民用建筑。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耐火等级一级,防水等级二级,抗震烈度7度,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

布局风格: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

装修: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干挂法装饰。再此重点介绍下石材干挂法的做法及施工流程:墙面花岗岩饰面的几种施工方法比较:

目前国内大理石、花岗岩板材墙面装饰的施工方法大致

有三种。

1 传统湿法工艺──在砼墙面或砖墙面上按设计要求事先绑扎好钢筋网,钢筋网与结构预埋件焊接牢固,安装石奢之前将饰面石材按照设计要求用钻头在板侧钻成鼻孔,将铜丝穿入孔内并与钢筋网绑扎牢固,在石材与基层墙面之间用1:2.5水泥砂浆灌缝。

这种施工方法的缺点是墙面平整度、垂直度不易控制,板缝易泛盐霜,影响美观,基层处理不好则易引起空鼓脱落现象。

2 湿法改进工艺──其方法基本与传统湿法工艺相同,主要不同的是用碳钢弹簧卡代替了铜丝绑扎,在上下层板材之间增加了连接钢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比较方便,对控制垂直度与平整度较传统湿法工艺有所改进,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亦与传统湿法工艺相同。

3 干法施工──干法施工亦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把由花岗岩薄板与钢筋细石砼制成磨光花岗岩复合板用连接件将其与结构连成一体,并且在饰面与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空腔,详见《建筑施工手册》的有关介绍。这种方法工艺复杂,施工质量难于控制,其二即为本文所介绍的干挂式施工法,它施工方便,易于保证施工质量,分格清晰整齐,整体观感好,有的框架无需砌筑填充墙也可进行花岗岩饰面的施工。

干挂式施工的工艺方法:

1 根据墙面花岗岩的分格尺寸要求绘制立面分格图,如图a

所示,施工时根据分格图在墙面上弹出分格线,并对饰面石料规格下料加工。

2 当饰面基层为框架而无填充墙时,每隔一段距离设一根竖向主龙骨,主龙骨由膨胀螺丝和连接铁件使其与基层墙面或框架梁相连接,主龙骨可以采用槽钢、方钢或角钢等,主龙骨的材料规格,花岗岩石材与基层之间的间隙综合考虑次龙骨的允许跨度通过力学计算而定,当基层为墙面时可以不设主龙骨而将次龙骨直接固定在墙面上。

3 在每一块花岗岩的横缝上口设一次龙骨(如图b中5所示),次龙骨与主龙骨之间采用电焊焊接,次龙骨的大小应根据石材规格的大小考虑其上承受的石材重量以及风载等经计算而确定,一般采用L30×3或L50×5角钢。

4 每一块花岗岩的顶端与下端均开设φ5的小孔,如图c所示,花岗岩与次龙骨之间采用连接铁及钢销相连接,如图d中

6、7所示,连接铁与次龙骨的连接采用螺栓固结,如图d中9所示,该节点可以使连接件进行前后左右位置的微调,以便调整花岗岩的垂直度与平整度,钢销一般采用φ4的镀锌钢筋或不锈钢,钢销与花岗岩钻孔之间隙可以用环氧树脂或502胶等填堵。

5 缝隙处理:干挂式花岗岩饰面的板材之间一般留有8~12mm的空隙,在整体墙面安装完毕以后,缝隙用打硅胶封没,图d中12。硅胶的色彩可以根据石材的颜色选定。为使硅胶均匀美观,在打硅胶之前缝内先嵌一条轻质泡沫塑料条作硅胶的背衬。

6 如在室内墙面上装饰大理石或花岗岩板时,次龙骨可以直接固定在墙面上,这样就可以取消主龙骨,而用膨胀螺栓和连接铁件将次龙骨与基层墙面连接。

干挂式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

1 花岗岩板材的尺寸要根据结构实际尺寸进行分格排布,在下料之前在饰面的基层墙面上(或框架梁柱上)弹出分格线,在分线分格闭合后将分格绘制成板材分格排布图,然后根据排布图下料加工主次龙骨与饰面板材,这样才能确保整个饰面分格的协调美观。

2 主龙骨与次龙骨及与基层之间的连接要牢固,采用多大的螺栓(或焊缝)要经过设计计算而定,施工时要确保质量,并做好防锈处理,一般龙骨采用镀锌钢材或在钢材表面涂刷防锈漆,特别是焊接点的防锈处理尤为重要。

3 为确保整个立面的平整度与垂直度,应在整个立面上下左右挂线拉线安装板材,每安完一块板要仔细检查调整它的垂直度与平整度,在满足要求后才能安装上层板材。

4 为防止底层板被碰撞破坏或移位,在最底层板与基层的空隙之间可灌300mm高的砂浆或细石砼。

5 板材之间的板缝打胶是影响美观和防渗漏的关键,所以在打胶前要清除板缝内的灰尘,内衬条均匀,确保硅胶厚度10mm以上,打胶要连续均匀,平面凹进2mm左右,不得使胶打在缝外污染饰面板材的表面。

对干挂式施工法的几点看法:

1 干挂式施工法由于采用了钢结构主次龙骨,可以使饰面石材与结构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当上部幕墙饰面突出结构180mm时,采用干挂式施工法可以使花岗岩饰面与上部幕墙饰面平齐。

2 干挂式施工法由于不采用水泥砂浆灌缝,而采用硅胶嵌缝,可以防止墙面渗漏与板缝泛盐霜现象的出现。

3 干挂式施工法结点牢固,不会产生起鼓脱落现象。

4 干挂式施工方便,质量易于控制。没有湿贴法中因灌浆而使饰面石材跑位的现象,干挂式施工在饰面石材就位校正后即可固定。

5 干挂式施工法可以适用于各种形式的装饰面基层上,可用于框架结构而无填充墙,也可用于钢结构墙面以及空心砖、加气砼砖墙等基层的大理石花岗岩饰面。

6 干挂式施工法可适应于采用大规格的饰面板材,本工程中最大的花岗岩规格为750×1500mm,从而使饰面整齐美观,整体观感好。

另外,在墙面的特殊部位,如,内墙面跟楼地面的交接处,为了遮盖地面与前面的接缝、保护墙身以及防止擦洗地面时弄脏墙面做成踢脚线。其材料与楼地面相同,内凹进去,踢脚线高120~150mm。为了增加室内美观,在内墙面和顶棚交接处,可做成各种外装饰线。

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广场地面是花岗岩地面)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给观众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丰富且有着地方特色的珍贵藏品和不断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显著成就,使本馆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推荐第3篇:湖北美术馆调研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湖北美术馆建筑形式的调研报告

一、概论

湖北美术馆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之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湖北省博物馆相毗邻,是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美术馆占地面积:

15318平方米

建筑面积:

25000平方米

总投资:

1.4亿元

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其按美术馆的功能与设施所建,馆内有十个展厅,展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1200多米,可同时或分别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

其中第一层的展厅室内空间高度为4.8米,

二、三层展厅空间高度为3.8米;部分展厅安装有滑动自如的活动展板及活动展墙,能变化出多种不同的空间布置,满足不同展览的要求。

同时展厅内配备有中央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系统、中央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24小时警报安全系统等先进设施。

此外,还拥有现代化的典藏画库、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贵宾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中心、电影厅、中西餐厅、咖啡厅等先进配套服务设施,是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

二、摘要介绍

湖北美术馆整体构成看上去是几个简单几何形体的结合,前面的圆柱被一个长方体切断再加上后面的五个间隔分开的五个长方体,就是这样的一些简单的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几何形体巧妙的组合使美术馆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前面的半弧形和后面的领教分明的长方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加上长方体内凹的一块加上长方体的立面的一些开窗使长方体的立面丰富起来,长方体后面的五个在体量上小一些的长方体是整个建筑的延续,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展馆。五个连续间隔的长方体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同时也是功能上的要求。

一层主要为

1、2号展厅、电影厅、音乐厅、贵宾厅、休闲区、总服务台和咖啡屋。湖北美术馆的配套综合服务设施,将以美术馆的其它功能为依托,包括音乐厅、电影厅、艺术书店、中西餐厅、咖啡厅等,让观众在与艺术进行最直观交流的同时,也满足其购物、休闲等不同的需求。

美术馆的功能分区明显因此采用了不同的功能区都拥有自己单独的出入口,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办公室、电影院、音乐厅、咖啡厅、贵宾室的出入口。这些设计使起到分开人流作用同时让功能分区更加明显清晰。美术馆的入口是一排的圆弧形排列粗壮高耸的柱廊,这和人自身体量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由自主的以为这是朝圣的门口。开门就让参观的人产生敬畏的心情。大厅的上空悬空同外面的相呼应,同时也让游客有开旷的视野和足够的中转空间。大厅是连接几个重要配套设施的枢纽,同时也是一个地标性建筑的门面。从一个大厅就可以看出整个建筑的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同样的艺术馆巨大的面积使它的采光成为评价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许多大师都是在建筑的光线运用方面奠定了他们的地位。湖北美术馆在展馆和大厅的连接处采用上下贯通的自然采光,这不仅让上下的游客有了视线上的交流,同时又满足了通风采光的要求。上下贯通的地方是游客垂直交通的要道,这里建有一部楼梯和一部电梯,夹在这之间的是种植的竹子。这一抹绿色让整个建筑充满了清新自然的味道,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二楼的就是连成一排的展厅和办公室,这和一楼的布局相同。但二楼的一大亮点就是贯通的一二层即形成了一些弯曲的过道,这同中国所讲究的曲径通幽不谋而合。这些过道既是同一层游客的视线交流又是上下楼层的游客视线交流,这些巧妙地设计让身处不同楼层的游客互相联系起来。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三楼和四楼的延续了

一、二楼的布局,连续的展馆和办公室一直到顶层。前半弧形在三层形成一个露天广场,后半弧在四层形成另外一个露天交通过道。这两处露天平台是这栋美术馆的另一个亮点。前面的广场既可游客休息的平台,又为美术馆提供了另一个展示平台。

三、自己的感受

我自己感受首先的一个大厅和门外的柱廊的造势就让人感受建筑艺术的气息。美术馆在展览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流,首先考验的就是门厅,门口大厅的宽敞既满足大量人流通过的需要,又给游客们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大体量的建筑就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让人敬仰它的巨大和雄伟。

上下交通处的垂直贯通是美术馆的一大亮点。它保证了建筑的采光的需求,同时为上下游客提供视线上的交流。这让整个建筑活过来了,它是整个建筑的中心,所有其他的建筑都是围绕这个垂直贯通的楼梯间做起来。游客到每一处都是不同的景色,但都少不了楼间的那一抹绿色做点缀,使整个美术馆活跃在清新自然的环境中。在享受艺术疲劳的时候那一点绿色都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放松下来。

最后的是三楼的露天平台和四楼的露天过道同样是神来之笔。前面的半截圆弧和后面的长方形之间的对比丰富了美术馆的立面造型。使整个建筑物在外形上活过来了。寥寥几笔的就是建筑焕发不同的魅力。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推荐第4篇:调研报告 湖北教育信息网

调研报告

2011年6月22日至29日,由湖北省学位办组织、湖北省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人员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恩科教授为团长、一行十六人组团赴台对台湾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考察与调研,并与相关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经过一周时间的调研,按照预期调研目的、调研内容,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调研基本情况

考察团按照调研计划,先后走访了台湾大学、台北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受到了台湾相关高校的热情接待。在与这五所大学的交流过程中,考察团听取了各高校整体建设基本情况的介绍,考虑到台湾地区和大陆高校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性,考察团介绍了大陆地区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最后围绕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即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实施与大学特色发展、学科专业设置管理、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等五方面,分别与有关高校接待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二、台湾地区高校主要做法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

台湾地区高校近些年高度重视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了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该计划首先对台湾地区排名较前的两所大学,即台湾大学和成功大学进行了投入建设,目前该计划已拓展到包括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台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

台湾地区在加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方面,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目标瞄准一流。中国台湾地区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具体目标设定为5年内至少10个顶尖研究中心或领域居亚洲一流,10年内至少1所大学跻身国际一流大学之列为目标。二是资助力度大。从中国

台湾地区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一期建设投入经费上来看,“行政院”动用了5年新台币500亿元的“国家经建计划”的特别预算。到目前开展的第二期来看,建设投入较上一期有明显增加。三是程序力求科学。中国台湾地区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审议评估机制为邀请包括海外学者在内的学术声望卓著的专家组成审议委员会,审议各院校发展为国际一流潜力的校院及领域条件后核定,并依据各计划书所列年度质化和量化具体目标评估其绩效。四是重视绩效考核。中国台湾地区将绩效考核作为经费核拔最重要的依据,为确保计划执行,每一年均将办理实地访评,评估学校提出学校组织体制改革及质化目标的各项成效,以了解并评估各校推动的绩效,并公布其成果,如经审核委员审查未达目标值,将扣减下年度经费额度,第三年度则实行整体绩效考评,成果未符预期目标,则应退出计划的参与。

(二)学科专业设置管理

台湾地区在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上,主要是效仿美国,但在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上,与美国有所差别。美国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联邦政府不参与管理,主要由州政府教育委员会负责,而台湾地区则由其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审核,这与大陆地区有些相似,但也有区别。除此之外,在学科专业的评估与后续管理上,借用了美国的高等教育社会中介参与评估,即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做法(在台湾地区称为质量评鉴)。

(三)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台湾地区在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上,有许多地方与大陆地区有明显差异。在招生工作中,不进行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选聘,也没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专门的评选工作。只要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计划攻读研究生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向具有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教授职称的人提出申请,这些教师就可以带研究生。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只是设定了各学科专业的学分要求,研究生可在课程设置中的纵多课程中自由选择,这与大陆地区各高校设置研究生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异。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要求上,主要是看重学生发表论文的质量,一般都要求在本

专业领域内、较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不讲求数量的多少。

在质量监控上,台湾地区政府干预很少,主要对高校办学规模予以控制,即按照办学规模拨付教育经费。在高校自身层面上,学校的管控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主要在于整体学校办学氛围和学术风气的营造,除正常的教学任务要求外,没有刻意地对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在质量监控上,台湾地区主要是发挥社会中介的作用,即由各种教育基金会对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控。因此,台湾地区在质量监控上,主要是借助社会中介的作用,强化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

三、对我省高校的启示与借鉴

(一)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现实选择

从台湾地区重点建设计划与实施可以看出,其出发点是提高本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竞争力,使其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更好地实现其地区利益。台湾地区的政策方针是选拔部分大学或学科,集中配置资源,目标是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即为了增加高等教育系统的活力,政府在放宽直接控制的同时,特别重视通过资金的投入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区的传统,即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地区,政府在高等教育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仍重视通过规划的手段,实现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利益。

我省虽然为高等教育大省,但尚不是高等教育强省。“十二五”期间,省政府提出了要实现我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强国的转变要求。受财力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在少数高校和某些学科实施重点建设,在部分领域和少数高校上进行突破。因此,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是现阶段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现实选择。

(二)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入选学校和学科的科学评价,强化竞争意识

大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采取的是同行专家评议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复议,然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评选程序,主要强调

同行专家的意见和评价,在对重点建设的决策过程中,政府在确定资助对象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单独确定或与地方政府及高校通过沟通与协商确定入选学校,体现了一种“特殊主义”的政策原则。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重点建设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树立竞争意识,形成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是我省今后重点建设工程评选和建设的改革方向。

(三)完善重点建设工程绩效考核机制

大陆实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也实行定期检查与绩效考评,但没有第三者评价以及公开的竞争机制。大陆“211工程”和“985工程”验收的评委均为高校之间的校领导,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也存在相互之间的评价,因此,采用第三者评价,尤其是选用中介机构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完善大陆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工程考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我省开展重点建设工程也有借鉴意义,即在重点建设工程验收工作中,教育厅要组织专家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借用中介的力量进行评估,保证验收结论的科学、有效。

(四)学科专业评估工作要强化社会中介作用

在学科专业评估工作中,目前大陆地区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地方政府负责并组织评估工作。大陆地区因高校数量多,且评估工作量大,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由于人手少,各高校在评估工作中也难免有拼凑乃至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评估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引入社会中介评价,培育社会评估机构是当前大陆研究生教育评估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省在开展学科专业评估中应把握的方向。

(五)强化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

大陆地区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上,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高校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上进行了形式上的监控,但从总体上来说,我省高校的自律意识,对保证并提升质量的自律意识要强化。此外,我省高校要转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上重发表论文数量向重发表论文的质量上转移,要强化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推荐第5篇:湖北:十二五消防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部局《关于开展“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总队结合实际开展了广泛调研,对确定十二五消防工作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两个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探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消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社会化消防管理网络日趋完善,城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抗御火灾能力明显增强,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消防工作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跨越式发展,公安消防部队正规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这些都为消防工作在“十二五”时期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消防工作与形势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消防工作责任体系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职能部门不能很好的依法履行行业消防监管责任,消防安全责任网络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无主管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场所、商业门点缺乏统一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成为火灾多发的高危群体。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制约机制,导致消防工作责任体系运行不好,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是城市消防安全条件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不断地开展大规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但由于部分地区、城市老城区面积大、旧城改造进度缓慢,仍有大量的火灾隐患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大量新隐患不断产生,出租屋、“城中村”、“三合

一、多合一”场所等隐患问题日益突出。社区、农村消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城市消防站建设推进难度大,远城区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近几年各地虽然在消防站建设上推进力度很大,但距国家有关标准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建消防站的用地越来越难以保障,建站费用越来越大。一些城市受老城区早期规划、交通堵塞、建章搭建等因素影响,消防车通道不畅问题日益凸现,影响了反应速度。一些远城区水务体制变革,夜间供水降压、停水,一旦发生火灾,无法保证消防供水。

四是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近几年各地消防经费投入有明显增加,但没有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同时,各地消防经费投入不平衡,有些地区消防经费还难以保障,消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不相适应。

五是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自防自救能力不强。尤其是农村、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弱,成为亡人火灾高发人群。街道、社区对特殊群体的消防宣传教育、关照措施落实不够。

六是复杂条件下各类抢险救援任务的综合战斗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危险化学品泄露、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等灾害事故频发。面对应急救援的任务,消防部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的理论体系还需要逐步形成,处置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涌现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隧道、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大体量、超高层建筑对灭火救援工作提出新课题,灭火救援装备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复杂条件下的灭火作战方法有待于深入研究,多参战单元联合作战预案演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消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严峻考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

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是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安全环境的重要保障。结合“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以预防和遏制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和社会单位自主管理能力,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努力掌握新形势下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的主动权,推动消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努力,实现“基本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消防安全组织体系和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基本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专业灭火应急救援体系;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实现零欠帐;消防车辆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达到国家标准;坚决杜绝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减少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的总体发展目标。

(一)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和组织协调,定期对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情况开展检查。严格落实消防部队基本支出最低保障标准,确保消防业务经费随各地经济发展逐年递增。

(二)完善火灾隐患预防整改机制。与建设、工商、文化等部门建立联合审查机制,严防人员密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擅自投入使用,从源头上预防火灾隐患滋生。进一步完善重大火灾隐患举报认定、挂牌督办、升级降级、立案销案等工作机制,督促重大火灾隐患限期整改。

(三)大力加强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加强对保安队伍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的管理与指导,使其承担初起火灾扑救任务。公开招募热心消防工作、有一定灭火技能的志愿消防人员,配备相应消防装备,形成平战结合、快速机动的志愿消防力量体系。

(四)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督促企事业单位、营业性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阵地,对本单位职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把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安装和维修保养、消防设备操作控制等特殊岗位纳入职业资格培训范畴,并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就业范围挂钩。

(五)加快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消防规划并严格实施。要按照城市消防规划的功能分区,抓紧解决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老城区市政消火栓欠帐、消防车通道堵塞等问题。新建城区公共消防设施必须与其它市政设施同步建设。

(六)大力开展“四个能力”建设。调动社会单位抓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构筑“防火墙”工程要求,提升单位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建设。通过培训使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

(七)继续加强消防站和灭火救援装备建设。要加大新城区、开发区消防站建设力度,改造、完善现有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功能。按照“急需、实用、配套”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特种消防车辆和个人防护装备建设。

(八)大力培育和发展消防产业。继续保持对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行为的高

压态势,重点把好应用领域的消防产品质量关,防止因消防产品不合格形成重大火灾隐患。

(九)加强公安现役消防部队正规化和信息化建设。要深入开展“打造消防铁军”活动,进一步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按照公安部制定的正规化建设标准,不断改善消防部队营房设施和办公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后勤保障体系,努力改善基层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系统、远程视频系统和远程指挥调度平台。

二、关于消防安全责任落实

消防工作的突出特点是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以及每个人在消防安全方面各尽其责,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

(一)明确责任,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职责。

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或者组织整改重大火灾隐患;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和处置机制,落实人员、装备等保障;根据火灾扑救需要,组织支援灭火;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对政府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部门必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消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消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建设、产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具体消防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消防工作基本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消防经济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拓宽消防工作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做到全民消防素质明显提高,消防法规健全,监督管理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装备良好,增强全社会抵御火灾的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其它相关法规为准绳,把消防安全保障工作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消防规划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领导、积极协调,保证消防规划内容的逐步实施。建议政府成立由安监、消防、城建、国土、财政、市政、供电、电信、自来水等单位组成的协调机构,负责消防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协调工作,定期召开消防设施建设协调会。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别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由公安消防机构监督、验收和使用,涉及的各有关部门必须责无旁贷地大力支持和协作,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三是强化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同时也对各级村委会职能作了规定,负责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组织制定防火公约,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消防部门应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加强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督促、协助各级政府对消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消防工作,抓好消防工作的落实。同时明确目标任务,层

层签订责任书,把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建立起“领导负责、分级管理、综合治理”的消防监督网络,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评,确保消防工作的落实。

四是抓好考评和责任追究。各级政府应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务督察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切忌走形式、走过场。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情况适时开展检查督办,将检查情况向社会公告,对于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力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引起下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责令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消防重点工作任务,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主要领导要在次年政府年度消防工作会议上作检查并说明原因。

(二)加强管理,提高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一是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单位应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划分消防安全责任区,构造消防工作责任链等三方面入手,明确法定代表人为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根据单位各阶层、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工作范围,从空间上划分出消防安全责任区,并确定各阶层、部门的负责人为该责任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在日常消防管理工作中,应着力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消防安全责任链,使消防安全责任得以在各个阶层、部门以及各级责任人中进行传递,让单位员工明确自己在消防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消除单位消防管理盲区和消防安全责任空白点。

二是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消防安全管理是一个人性化的管理,对社会单位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通过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形式来体现其严肃性,消防部门也切忌将对社会单位下发法律文书与行政处罚进行对等挂钩,要让单位主体明白,罚款不是目的,安全才是根本。单位应及时修订消防预案,制定管理方案,消防部门要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不要将台帐资料作为唯一衡量单位管理好坏的标准,也不要将所有单位采用同一标准进行要求。如一些老企业消防设施陈旧,建厂初期的消防要求与目前新建企业的消防安全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对这些单位的要求是台帐干净整齐,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厂房及办公区域安全通道畅通,易于疏散,重点防范“三合一”、多合一建筑;新企业在投产初期就应将消防工作纳入重点议题,一些大型企业如发电厂、液化石油气贮存使用单位,消防部门的监督工作要及时跟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是抓住特征,强化培训。单位应根据消防安全涉及面广、内容多、科技性强的特点,重点抓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以岗位操作规程及操作技巧为主要内容,把消防科普知识和消防安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进行教育,使操作行为规范化。同时,要搞好适应性教育,视不同情况按需施教。对一些重点工程、重点岗位的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消防部门统一考核发证;对一些非重点岗位人员在就业前的上岗培训,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本身知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等,必须把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其中,努力提高员工及农民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四是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消防部门要积极去发现一些单位消防工作比较有特色的地方,要积极推广他们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要树立一定数量的典型。适时召开一次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流动现场会,组织相关的单位人员去学习、参观,为各单位提供借鉴交流的平台。在管理软件资料上,我们可以制作成光盘,把一些先进的管理资料汇总起来,让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探讨。我们要充分重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示范性作用,创新管理模式,探求新的管理理念,多树典型,以点带面,从而提高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升重点单位抗御

火灾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社区消防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消防工作各项管理制度,狠抓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要将农村、社区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工作任期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层层签定消防安全责任状。要全面落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乡镇村民委员会、街道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消防工作网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做到防火工作常抓不懈。有条件的乡镇可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村(居)委会可成立村(居)消防工作组。要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发挥基层派出所对辖区情况清、联系多的优势,努力构筑一个以派出所为依托、以大自然村或社区为载体、以村治保会或社区治安联防队为纽带、以治安协调员为骨干、以家庭为单元的农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将消防安全工作渗透到各个家庭、深入到田间地头。

二是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宣传与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意识与自防自救能力。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四进”活动,结合文化下乡、普法教育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消防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结合农村、社区家庭火灾多发季节、规律、特点,用火灾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消防文艺演出、发放各种消防宣传资料,出消防安全宣传栏、在主要路口或群众经常聚集地设置永久性消防宣传警示牌等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宣传,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组织群众开展灭火和逃生自救演习,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把消防常识、消防法律法规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把防火安全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使他们从小就接受消防安全教育,树立消防安全观念,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整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组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程度,是体现城镇总体功能和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标志。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消防安全条件,必须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加强农村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的要求,将消防安全纳入村镇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乡镇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时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作步伐,提高消防车的通行能力,在充分利用池塘、江、河、沟等天然水源的基础上,设置市政消火栓和简易消防车取水点。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广开思路,拓宽渠道,尽快建立地方专职消防队,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要加快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站);配备火灾扑救必需的人员、车辆、器材和装备。行政村、社区要普遍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配置手抬消防泵、家庭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乡镇企业薄弱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可以建立专职与义务相结合、消防与治安相结合的多功能联防队伍,配置相应的手抬机动泵等灭火器材,以便及时扑救初起火灾。各级政府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满足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扑救火灾、日常训练及器材维护保养的需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消防安全组织的检查与指导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消防安全组织的工作成效。

四是制定村民、居民防火安全公约,建立农村、社区防火工作长效机制。村民、居民防火公约是村民、居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愿望,规定共同遵守的消防安全行为规范,是村民、居民在消防安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一种有效方式。防火安全公约的内容一般有:遵守消防的法律、法规、规章,掌握防火、

灭火基本知识,管好生活用火,安全使用家用电器,教育儿童不玩火,防止吸烟酿成火灾,如何管理野外用火等。

五是加强火灾隐患整改,改善消防安全环境。乡镇、村委会、居委会要抓住农村电网改造、引水工程、老城区改造的机会,规范布线,修建室外消防栓、消防水池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拆除“蜘蛛网”式电线,帮助村民、居民规范电气线路设置,改善用电环境,彻底更换陈旧老化电气线路,重新规范敷设电气线路,杜绝乱拉乱接现象。在建设新农村和改造旧城区时,尽量采用不燃、难燃材料,想方设法建造耐火性能较高的建筑,并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逐步提高建筑的抗灾能力。对现有的大面积连片的砖木结构建筑,要动员群众通过更换建造材料、在可燃结构上涂泥抹灰等手段,增强建筑耐火性能,提高耐火等级,通过建造防火墙、开辟防火线等方法,改善防火条件。

六是充分发挥派出所的监督职能作用。派出所站在消防监督的最前沿,农村、社区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与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到位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应充分发挥派出所对农村、社区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能作用。必须明确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职权。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执法的程序和相关的法律文书,明确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工作的职责、任务、权限。必须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与治安防范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进行治安防范工作的同时,也能正常开展防火监督工作,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和人力资源,又能将消防工作有效的开展起来。必须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督促各基层派出所认真履行消防监督职责。将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纳入公安机关目标管理,纳入派出所等级评定之中,提高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职责意识,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进行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自己的法定职责,从而增强其做好农村、社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监督业务培训。派出所在开展消防监督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派出所干警自身消防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中有不懂不会的问题。因此,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把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工作,开展面对面辅导,提高派出民警的消防工作能力,增强其开展消防监督管理的信心。必须充分发挥社区警务民警消防监督前沿哨所作用,确保形成对社区全方位的消防监督管理格局。重视对社区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增强其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能力:加强社区警务室消防建设,在社区警务室统一设置辖区消防管理目标图,建立社区警务民警列管消防重点单位档案、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台帐,建立消防宣传、消防检查、消防监督业务档案;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在社区消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社区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及时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做好火灾事故的前期处置工作,确保社区消防安全。

推荐第6篇:全国政协湖北调研

全国政协湖北调研:莫忘农村留守“姐妹”和孩子发布时间: 2011-08-04 09:5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手机看新闻

人民日报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人数已超过2亿。而这2亿农民工留在农村老家的,是4700万名留守妇女和22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情感、教育上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他们的哪些权益需要进一步保护?

6月12日至18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晴宜率全国政协“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情况”调研组来到湖北,深入农村,走进留守“姐妹”和孩子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所思所盼。

她们:“半边天”撑起“整片天”

6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深渡河村一户普通农家迎来了“稀客”,全国政协、全国妇联、农业部、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到家做客。这家的主人是干练的农村妇女蔡长玉,尽管丈夫常年在外跑运输,三五个月才回一趟家,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在广州等地工作,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但她又种柑橘,又开水泥厂,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年收入10万元左右。“真是个能干人啊!” 黄晴宜夸赞道:“咱们留守‘姐妹’就要有你这样的精气神!”

原来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可现在,农村留守妇女得顶起家里的“整片天”。湖北省妇联摸底调查情况显示,2011年,全省有外出务工农民966。8 万人,留守妇女236。8万人,占妇女总数的8。5%。留守妇女七成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其实,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

这样的“重担”下,大多数留守妇女过得并不轻松。湖北省妇联主席梁惠玲告诉调研组,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是劳动负荷重。丈夫外出务工,妻子“既主内、又主外”。都说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在种田,但“61”是孩子,“99”是老人,能干多少农活?所以种田主力还是农村妇女。被调查者中,68。6%的留守妇女表示“劳动强度大”,23。8%的人表示对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感到力不从心。第二大困难就是发展能力弱。留守妇女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相对较小,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30%以下的达到一半以上。45。3%的妇女选择留守是因为缺乏技能,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目前,让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最大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湖北农村留守妇女八成以上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她们对子女的教育、辅导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困难,也正是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

他们:好想爸妈陪我长大

有妈妈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成长还不算最难的。湖北省约有留守儿童138。5万人,其中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还有的由亲友监护,只有两三成左右由单亲监护,还有极少数“自我监护”。今年3月,共青团湖北省委在1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回收调查问卷2093份。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邹霞告诉调研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69%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才能跟父母见一面,46%的孩子认为自己与父母的交流已经存在困难。留守妇女婚姻不稳定的隐患也影响到了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单亲留守的孩子最担心的就是父母关系不好。

与同龄人比,留守孩子们总有些“心事重重”,由于乏人辅导,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太好。黄冈市浠水县育英小学四年级的程爱华老师说:“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一年往往只回家一次,孩子们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心理比较脆弱。有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问他们想什么,他们回答,‘想爸爸妈妈’!每当此时,我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程老师的学生徐家欢是个11岁的女孩子,她和她8岁的弟弟都由爷爷奶奶带大。问她最希望什么,她顿时泪如雨下,哽咽着说:“好想爸爸妈妈回来陪我长大„„”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除了思想包袱重,没人辅导,还由于他们要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甚至农活。这不仅对孩子体力上是个挑战,而且占用了孩子大量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与非留守儿童一比,这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再加上缺乏监管,他们更容易染上一些坏习气。湖北省妇联近期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承认有抽烟、喝酒的经历,18。7%的留守儿童承认有旷课经历,22。7%的留守儿童承认有打架的经历,25。4%的留守儿童承认有玩网络游戏的经历。

社会:尽快出台农民工系列保障政策

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帮扶的群体。政府、社会、学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6月15日,调研组一行来到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中心小学,走进了学校的亲情视频室。几个孩子正坐在电脑前,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用QQ视频聊天。五(2)班的司娅轩告诉记者:“我爸爸在武汉打工,妈妈在广州打工,以前一年才能见上一两次,现在每周都能‘见’一次。”2009年起,夷陵区妇联、区教育局联合启动“五个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即开通亲情电话、书写亲情书信,招募亲情妈妈(爸爸),开设亲情视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捐等多方筹资,为留守学生提供免费服务。

妇联组织“爱心妈妈”,教育部门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公安机关组织“护苗行动”,卫生部门组织免费体检,共青团组织各类爱心捐助、城乡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大学生志愿服务„„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在全省各地积极开展着,对优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相关部门很多,但还是存在一个“真空”,那就是0—3岁儿童的监管和服务问题。大多数0—3岁幼儿只能在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不够或条件较差也是各部门普遍反映的问题。湖北省教育厅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校需要,提高寄宿生的公用经费标准和生活补贴标准,特别是提高留守儿童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同时,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适当增加对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配备。

调研组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星星家园”看到,这里不仅托管了中小学生,还托管了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这里配备了8名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负责照顾孩子们生活和学习。数百名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亲人又无力照看,又上不了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照顾。“星星家园”模式得到了调研组成员的高度肯定。

而帮助留守妇女,提升其增收致富能力是核心。襄阳市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光化办事处留守妇女郭艳玲告诉调研组:“我在家做十字绣做出了名堂,后来把老公都叫回来给我‘打工’了。”郭艳玲原本也和老公一起在外地打工,但孩子七八岁时,实在不放心孩子的学习,干脆回家留守。在照看孩子的间隙,她一直想找点活干,后来从亲戚那学会了十字绣,没想到十字绣生意越做越好,开了个厂还忙不过来。干脆,她把丈夫也叫回来到厂里帮忙,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黄晴宜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解决留守妇女儿童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减少‘留守现象’,让农民工转化成市民。”她希望各地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搞好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拿出真金白银,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过,基层的干部群众最期盼的,还是国家总结重庆等地的改革实践经验,尽快出台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系列政策,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步伐,让留守妇女、儿童,不再留守。

推荐第7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优秀)

一、湖北主要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黄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黄石通过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千亿元大产业、培育百亿元大企业、发展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八大支柱产业集群。4个重点县域经济开发区现有企业400家,培育形成了10多个特色民营工业区,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快速发展的新平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载体。

黄石提出了“三园一带”的发展概念,即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区工业园、沿江经济带。据统计,“三园一带”动工的项目投资达253亿元,一大批项目已经入驻或正计划落户。截至2009年11月底,黄石施工项目数1321个,同比增长24.86%,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8个,同比增长52.11%。

随着宝钢酸洗冷轧系列改扩建,福星铝业家用电器铝材,新兴管业铸管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达效,到2009年12月末,黄石完成工业投资152.89亿元,同比增长35%。

(二)襄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襄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先后出台了7个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激励机制,促进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9年,襄樊市县域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7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6个重要指标再次超过市区,成为襄樊县域经济亮点之一。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达到56.6%,比2008年提高3.12个百分点。

——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79亿元,同比增长16.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56.67亿元,同比增长6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54亿元,实现利润21.31亿元,上缴税金1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3%、77.44%和30.41%,工业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7亿元,同比增长71.73%,高于全市增幅17.93个百分点。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的比重达60.84%,7个县(市)区2009年实际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10亿元,同比增长128.26%,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13%。

(三)荆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市把“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立足比较优势,加强园区建设,精心策划项目,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都有一个以上重点产业进入全省60个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为荆州市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产业保证。荆州区石油机械产业聚集了35家规模企业和100多家区内外协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监利县新沟镇被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将成为打造食品深加工百亿产业集群的新起点。石首市提出着力培育医药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固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和轻工建材六大产业集群的目标,改变过去依靠1至2个产业支撑的局面。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聚集了160家企业23类275个产品。

项目建设为荆州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争取中央拉动内需投资15.1亿元,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4.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5亿元,增长23.8%,美的电器、三安弘晟光电、雨润食品、草本工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建设,交通完成投资28亿元,水利完成投资12.8亿元。

2009年,荆州市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77.0亿元,县域一般预算收入提高到13.7亿元;县域GDP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3.9%。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14家,其中县域达到768家。

(四)十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举措,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房县近两年来共引进钻石水泥、润田矿泉水、湖北华尔靓硅铁矿等亿元项目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

6县市以产业对接、环境建设、项目服务为抓手,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使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堰市政府从土地出让、财政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了20项优惠政策。

(五)孝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孝感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613.42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总量的90%

孝感将坚持创新发展县域经济不动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全面实施重点工业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信息、能源、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医药、建筑材料等11个工业产业,同时,扎实推进7个县管省级开发区和14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构建一批带动力强的县域产业集中带。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优先考虑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总部经济招商,做好“回归工程”招商,并注重引进绿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六)荆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本土企业的长足发展,荆门的潜在优势逐步焕发出物流、生产、市场经济优势。资料显示:2009年,荆门GDP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八成。

通过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式聚集。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6条首尾相联、共生耦合的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了荆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确立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休闲文化旅游特色理念。形成了京山山水休闲、钟祥文化休闲、中心城区运动休闲等三大旅游板块。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3.5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0.28亿元。

(七)随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州抢抓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湖北“两圈”建设和“襄十随”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业强市”三大行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区经济发展。各县市区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90.3亿元,占全市的83%,县域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州各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0.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8%,创造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县域经济在州域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98.2%。

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实施的“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

在产业兴州的征程上,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去年,全州接待中外旅游者663.6万人次,增长4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增长20.9%。

依托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资源,恩施州开发了一大批资源型加工项目。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公司、华新水泥(鹤峰)公司等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投产运行,全州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56.6亿元,同比增长26.9%。

(九)天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天门市实现生产总值208.99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5亿元,增长55.2%。

工业向园区集中,新型工业化引领经济腾飞。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增长45.5%,占全市比重57.3%。集聚效应催生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水泵阀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

农民居住向集聚区集中,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荷沙线小城镇带为纽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30万人;规划撤并40%的自然湾,并选择10个村开展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实施农民居住、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布局“四个集中”。

二、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企业集聚群趋势明显

黄石等五个市(州)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相应的经济园、经济带或是具有较强联系的产业链,将众多相关企业、工业集聚,增强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经济园区的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市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各个经济园区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园区内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投资增长水平绝大多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拉动了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主要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支撑或是拉动。通过新建或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对已有的优势工业,企业加大投入,改造一批缺乏活力的工业企业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数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不断上涨,工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加重,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各经济园区的工业企业能有效的吸引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的增长显著,工业项目投资占了主要部分。

(三)对矿产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大

湖北县域发展中,一些工业企业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各个州(市)都发展建设或引进了重型工业,如十堰的二汽、黄石的宝钢酸洗冷轧系列,孝感的能源、金属制品,荆门的水泥行业都需要充足的能源作为支撑;或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冶金,电力的产业。这批工业或矿业企业都耗能较大,对能源或相应的矿产资源有很高的要求。

三、低碳环境下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紧跟国家政策,贴近市场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必然性。湖北发展县域经济要紧跟潮流,准确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政府方针,估计国家可能出台的有关限制碳排放的政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整改将来可能违反国家政策方针的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低碳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低碳消费理念的提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将发生变化。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注意各种产品的需求变化,。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尽量实现供需平衡,既要避免严重的供大于求,造成产品积压,出现无效供给,既浪费

能源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又要避免严重的供小于求的发生,白白失去机会,使该赚的钱没有赚到。

(二) 迎接变革挑战,抓住变革机遇

随着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发展,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可能会被淘汰或是降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地政府要积极面对出现的变化,认真寻求解决的办法改变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同时,低碳产业的出现也给经济的发展带了机遇。由于低碳产业刚刚起步,前景十分乐观,一批新兴的低碳产业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产业,低碳经济的到来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视一批能为低碳产业服务的产业的发展潜力,建立前向型的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要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耗能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耗油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但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针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较大的特点,积极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和减少碳排放量。

(四)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调整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构就对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度只有煤炭的60%其它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因此在现在的能源格局下,化石能源方面应该加速发展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在条件允许下加大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的利用或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工业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五) 扶植低碳产业,鼓励新兴技术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对低碳排放量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植一批有前景的低碳产业,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对其进行补贴或是给与减免税等有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的德措施,使之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减少经济发展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平衡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同时,由于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对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发展这些清洁能源,使之成为新型的能源产业,实现经济与科技两手抓,经济和环境同步走,既推动经济的发展,又推进了低碳技术的前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推荐第8篇:湖北化工泵业管理调研报告

企业调查报告

湖北化工泵业有限公司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作者:宋晓滨

湖北化工泵业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专业生产氟塑料化工泵的企业,注册资本已达1000万元!公司产品实现多元化,主要有CQB、CQF、IMC型氟塑料磁力泵,IHF型氟塑料离心泵,FSB、FSB

(D)型氟塑料离心泵,FZB型氟塑料自吸泵,衬氟管道、弯头、三通、阀门,IH不锈钢化工泵,CQ型不锈钢磁力泵,ZCQ型不锈钢磁力自吸泵,FCAY防抽空磁力驱动油泵,IS单级单吸水泵,S、SW中开水泵等系列。产品规格范围从流量每小时1立方米到每小时400立方米,扬程从3米到125米,是目前国内品种最全、性能稳定、价格最优惠的生产厂家。公司产品先后荣获 “省名牌产品”“省市场质量信得过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农药、钢铁冶炼、汽车制造、造纸、制药、精细化工、电力、环保等行业,同时产品还出口到韩国、泰国等国家(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一、公司存在的问题

1、领、发料凭证制度不健全

根据生产流程图可知,产品生产要经过机床车间、烧结车间、组装车间三个车间的加工,在加工时均需从库房领取原材料。一般情况下,生产部门应根据领料凭证领取原材料,库房发料也需凭证依据。但是公司的生产部门在库房进行领料时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但库房及生产部每天都会上交一定的原始凭证做账。这些原始凭证均不是生产部的真实领料数量,而是生产部门领完料后,库房根据产品配件表填写的领料凭证。即先领料,再依据相关产品的配件表由库房填写领料原始凭证。由此可知,每天登记的材料领用的数量都不能准确反映生产部门的实际用料数量。生产部门实际用料数就得不到相应的控制,经常出现生产部烧结车间和组装车间的工人自己到库房私自拿取原材料。

2、材料退库和盘点制度不健全

企业根本没有具体的材料退库制度,生产部门用的多余的材料直接就堆放到库房;销售部门退回的未使用产品不开具任何凭证就放进库房里;三包期限内损坏的泵产品退回后由组装人员将其拆卸,好的零部件直接就入库,同样没有任何手续凭证。导致财务账上的公司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数和实际的相差甚远,每个月的盘点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浪费资源。

3、产成品出库手续不完善

公司销售部门的产品出库程序极度不完善,通常都是销售部在库房直接提取产成品发出,发出后再由销售部经理补发货清单,库房依据发货清单开产品出库单。即先发货,再补单子。如果销售部经理忘记补发货清单,就会导致库房货发出了,财务部却没有凭证。这就需要财务部每月盘点时要努力的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是否销售部发了货没有开发货清单。公司曾出现过,销售部发出了5台离心泵价值几万元,但忘记开发货清单,导致库房、财务部均没有记录,月底和客户结账时忽略了这笔单子。最后通过月底盘点才查出,最后要追回了货款。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公司生产材料管理不善,原因是由于没有规范明确的管理制度。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导致的。

1、高层对外来员工的不信任

公司仓库管理员是外聘来的,在公司得不到信任被挤兑,库房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责任都会被推倒仓库保管员身上。经常受到处罚,而且工作压力大,薪酬报酬又低,因此仓管员这一岗位上的人员流动性相当大。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库房的帐相当混乱,库房材料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同样,总经理下方设立了副总经理一职,其职责是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的规章制度,管理公司。在我调查期间,上任的副总经理发现了公司材料及产成品管理上的问题,对材料及产成品领用销售管理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范措施,如库房材料领用程序,规定生产车间员工不得私自进入库房拿取原材料,规定销售部应根据发货清单进行发货销售等等。由于遭到公司亲属的挤兑,总经理对其不完全信任,没有完全放权支持。其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公司库房管理的制度大多都形同虚设,得不到有力执行。库房管理仍然处于一片混乱中,因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外聘副总经理上任不到两个月最后辞职。

2、家族内部纷争

随着发展,其内部形成了以女方亲属为代表和以男方亲属为代表的两大利益团体,男方亲属掌控了公司的生产,女方亲属则掌控了公司的销售和采购。公司的生产是根据外部销售订单来进行的,即外部订单要求什么产品,生产部就组织生产该产品,则需要采购部购买相应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由于两大利益团体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经常导致采购、生产和销售衔接不上,影响公司的利益,出现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而且,生产部、销售部和采购部极力排斥原材料与产成品的规范管理,因为两大利益团体都曾出现过私自出售公司产品,私自拿回扣的现象。公司总经理也发现过这些问题,但由于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公司领导在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时会处于复杂两难的境地。希望外聘经理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因为不愿放权,家族内部的排挤,导致公司材料产品管理上极度混乱。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意见

1、引进职业经理人,重新建立领导团队

要搭建一个合适的领导班子,就必须注意吸收外部管理人员。因为,公司里的领导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相互间存在很大利益关系,处理问题时做不到公平公正。公司的领导团队成员至少应该有一名是家族以外的人。这个人不会把生意和家族搅和在一起。通过外聘职业经理管理企业,可以避免人际关系的干扰,使家族企业进入制度管理阶段,从而实现管理创新。虽以前也外聘了职

业经理人,但没有取得任何效用。因此聘任职业经理人后应做到:一是要给予外聘职业经理人员必要的引导与支持。聘用职业经理一般来说素质较高,但他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去处理好与家族内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所以,公司高层领导在外聘经理人上任初期给予支持和引导。尤其是新经理上任之初,通常会推出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和企业原有文化或工作习惯有所抵触,甚至会触动原有的利益和权力的分配。处理不当,就会有各种流言蜚语,各色人物就会把小报告打到老板那里。这时候就要求老板有明智的判断力,辨别谁是谁非。二是要敢于放权。既然要外聘经理去打仗,就不能捆住他的手脚,要信任,要支持。同时,还要给职业经理一定的时间,要他了解熟悉情况。希望职业经理一来,企业马上就改头换面、业绩节节上升是不切实际的。企业真正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司领导一定要全力支持外聘经理人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不能让公司规章制度曾为一纸空文,杜绝家族成员带头违反制度的现象出现。

2、推行规范化管理

前面已经说到,公司虽然这对生产销售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很少得到实际的实施。要在公司推行规范化管理:一是要想办法避免不能胜任的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对一个懒惰的侄子,给他钱但不要他工作,比让他在企业里占个位臵要便宜得多,即使是名义上的头衔也不行。”对于那些不严格执行企业制度的家族成员应该严厉惩治。如果不做到这些,整个职工队伍很快就会失去对企业的尊敬,能干的人不会久留,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会很大。二是对“自家人”与“外人”一视同仁,在企业内部家族成员得到更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收益,同时“自家人”较少受到规范化管理的约束。外人无论多么有能力,多么努力工作,也难以得的到家族的真正认同;外人不管表现的如何忠心耿耿,也会感觉到老板处处设防。因此,外聘管理人员的长期努力工作的热情就会消退。如果企业总经理在管理中能做到让外部管理人员觉得老板没把我当外人看,在规范化管理中,“家人”与“外人”一视同仁。那么,企业的效率和业绩就会大大提高。三是实施授权和分层管理,企业领导者通过明确的授权和管理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实行规范化管理。分层管理指的是一级对一级负责,一个上级只能有一个下级,相反一个下级也只能有一个上级,一般情况下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汇报。上级可以越级检查工作,下级可以越级申述,但不能随便发表议论。在分层管理的过程中,要严厉打击家族内部的利益小团体,对于公司内部出现的两大利益团体要严格管理,不允许任何特权的出现。

总结:解决了公司家族内部出现的问题,相信该公司生产销售管理问题乃至整个公司的管理问题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推荐第9篇:湖北襄樊的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北襄樊的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北襄樊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开放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共赢发展等等,这些可喜的进步使得湖北襄樊人民稳步过上了安康幸福的生活。

但是,今天的幸福来自昨日的苦难,襄樊经济发展的历史历程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才是经济复兴的阳光大道。

一、襄樊经济发展的历史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襄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覆盖面很大的区域,当时的行政区划是襄阳地区。那时,正值十年“*”结束的第三个年头。襄樊人民刚刚迎来粉碎“四人帮”胜利之后的喜悦,却又陷入重重迷雾之中:“四人帮”被打倒了,“两个凡是”又来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却仍高悬头顶;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了,全国经济却出现了两年的徘徊。当时在全国整个思想界充满着交锋。襄樊,毫不例外地同处在十字路口,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30周年标志性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从今日起连续推出由市委党史办和襄樊日报社合办的《潮涌襄江》专栏,刊发“襄樊改革开放30年重大事件及历史进程回放”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观点鲜明,背景深厚,脉络清晰,内涵深刻,它对“以史

鉴今、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将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对进一步推进襄樊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只因一次不平凡的会议而光耀史册!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襄樊人,都亲身经历了发生在中华大地上这场伟大的变革,都忘不了襄樊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透过重重晨雾的破晓阳光,驱散了笼罩在鄂西北大地上的层层阴霾,让襄樊大地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顶门杠”顶不住时代前进的车轮。经过在十字路口彷徨之后,襄樊的领导层顺应时代潮流向前跨进一大步,破除“两个凡是”的迷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打破僵化,走出徘徊。

政策变革——1978年到1982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1979年,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对台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国民党投诚人员政策的工作全面铺开。1980年,襄阳地区信访积案处理工作基本结束,大量群众上访的局面基本扭转,全区下放知青和城镇居民大批返城,区别“三小”工作全面结束,46000名下乡人员被安置就业,2889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被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回到劳动者行列。1981年,襄阳轴承厂经国家验收投产。1982年,襄阳地委就三景管理区的错误做法下发通报,责令三景管理区改正错误,挽回影响,并要求全区各地认真检查,提高认识,增强党的政策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坚决改变勤劳致富先进人物受排斥、受打击、受干扰的不正常现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这场由农村起步的改革,逐步

向城市、企业延伸。压缩生产性投资,调整重工业,发展轻纺工业,解决人民生活难题;改革工商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放权让利,开展增产节约,大搞技术改造等,使襄阳地区社会总产值由1978年的30.5亿元增加到46.3亿元。

对外招商势头强劲。

1984年,我市首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襄樊三环尼龙拉链有限公司成立,实现了我市利用外资“零”的突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全新的开放时代就此开始。

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到2007年,我市利用外资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初创阶段(1984年—1990年),主要利用国(境)外资金和市场,政府通过“筑巢引凤”,加大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力度,利用外资集聚效应,打通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通道;发展起伏阶段(1991年—1995年),民营企业改制后,有了一定原始资本积累,于是有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意愿;结构调整阶段(1996年—2000年),利用外资工作在利用资金的同时,还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襄樊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稳定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外资引进开始量质并举,拓展新的投资领域,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引进技术创新企业和研发中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襄樊市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襄樊市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的暂行规定》、《襄樊市鼓励外商

投资优惠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亲商、安商、扶商、惠商的社会氛围正逐渐形成。一批海外巨商、大公司纷至沓来,云集襄樊投资兴业,促进了我市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我市安家落户的国际知名企业已有康明斯、日产、神龙、正大、佳通、博拉、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等十多家。

随着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外商在襄樊的直接投资也逐步从一般加工工业向第

二、三产业拓展。已涉及到制造、农林牧渔、纺织、机电、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10多个行业。在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业占 64%,其中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项目占有较大比重。投向高新技术、环保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一批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精细化工、汽车配套等新技术项目,纷纷落户襄樊。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批外资企业的进入,繁荣了我市的国民经济,大大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职工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市知名度和城市品位。

在广大人民的长期努力下,湖北襄樊的经济,就这样一步步腾飞了。

二、襄樊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襄樊地区起初由于商业贸易的档次长期在中低档次上徘徊,欠缺高档商品市场;各种类型的市场布局还有待调整,市场之间也缺乏信息相互沟通、商品相互调配以及专门交通线路;商家大多只注重商品销售,

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售后服务。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襄樊市商贸委员会就就此情况采取了相关措施,使得现在的襄樊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突破了对本地区所辖各县(市)的辐射,先后形成包括服装鞋帽、日杂用品、家用电器、电力电气、机动车辆及其零配件、建筑材料、家具家饰、玩具、图书文化用品等各种工业品专业或综合批发零售以及农产品批发在内的几十处大型市场,并且还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售后服务,成为辐射鄂、豫、陕、川乃至大西北、大西南的商业批发零售中心。其中襄樊新华市场就是一个事例,襄樊市新华市场是1991年初动工兴建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被列为全市\"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于1992年12月建成开业,市场为楼层式,共分六层,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摊位3000多个,经营人员7000多人,其中1----3楼经营服装,4-----5楼经营鞋帽、小百货,6楼为办公区。市场自开业以来,在襄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已发展成湖北省第二大市场,形成了南有汉正街、北有新华市场的商品流通格局,商品辐射10多个省、30多个地区、100多个县(市),年成交额达10亿元,1992年至今共上交税费1.2亿元。同时还带动了襄樊的房地产、饮食、客货运输、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襄樊的经济发展和再就业工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华市场曾四次荣获省级文明市场,两次荣获国家级文明市场,1999年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全国一百强市场(商场)之一。

三、襄樊旅游业的开放发展

襄樊的旅游业在很早以前,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风景区不仅外地人极为陌生,就是本地人也不很熟悉;通往旅游点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通畅;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缺乏相互配合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旅游景点的周边配套开发尚需进行;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等等。但近些年来随着设施的不断完善 ,像电脑时代的来临,加快了旅游业的宣传,交通设备的不断更新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的人民越来越多的向着精神文明方向享受,加之高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得本身就拥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交通便利,再加之政府对景点的重视和接连不断的扶持,使襄樊的旅游资源品种较为齐全,既有山水园林,也有人文古迹,更有秀丽的田园风光。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襄阳古城、襄阳夫人城、隆中风景区、水镜庄风景区等。像襄樊古隆中,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居襄樊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诸葛亮17岁至27岁在此隐居躬耕。刘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千古佳话就发生在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 隆中风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

猴山等众多景点。刘备“三顾茅庐”;和脍炙人口的《隆中对》的故事都发生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旅游资源为襄樊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四、襄樊环境与经济的共赢发展

襄樊地区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以致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维大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指挥意识强而协商意识弱;控制意识很强而服务意识淡薄,部门意识强而整体意识弱,长官意识强而规则意识弱;一般人在就业方面还停留在坐、等、靠之上,自我创业精神很差;商业上还未真正摆脱小农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小富即安,享乐意识强而投资意识弱等等。这些观念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定式思维,导致了一步差而百步差的尴尬局面,使得中部地区的人们对各地发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有一种茫然难解的感觉。在企业发展与就业上来说,本地区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力量缓解本地区的财政困难和就业压力。而这种情况出现的光景并不长,随着襄樊旅游业以及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的存在,带动了襄樊经济的不断往前发展,这种情况也迫使襄樊地区的官员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开始抛弃那种与在全国所处地理位置相巧合的“比东不如,比西有余”的想法,不再坐等东部发展的自然推动,而是在观念的差异性和企业的发展与就业上找原因,并且主动地行动起来,迈开了追赶东部、快速发展的步伐。使襄樊开始

了一个新的政治环境,他们还对襄樊地区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并且投资大型基础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宁西铁路、洛湛铁路、武汉至汉中铁路复线、崔家营大型水利枢纽、汉水航道整治工程等,无一不在中部地区,这符合于国家新的全国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而且在襄樊地区还可以欣喜地看到,除了粤汉高速铁路、宁西铁路不直接与襄樊地区相关之外,国家在中部的大规模投资所兴建的基础工程基本上是以襄樊地区为中心,其集结点正是襄樊。其中即使是宁西铁路,距离襄樊也很近,襄樊可从西边经焦柳线在南阳、东边经随州至信阳连接这条铁路线,并且东线在信阳还与京广线相通,加上原有的焦柳线、汉丹线、襄渝线,使得襄樊地区更加成为连接东部、华北、西北、西南、华南的快速要道,不用说,襄樊地区的客货通往这些地区就更加方便了。国家在中部的重点投资,使得襄樊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使襄樊成为众多领航着之一。

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初期襄樊只是一味的建学校,招收本地学生却很少接纳外地学生,而当他们受到外地教育模式的影响是,他们对教育也做了调整,其主要效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大量吸引外地学生来本地求学,从而通过增加消费者而扩大本地市场,使本地的商品就地找到更多的消费者,达到促进本地工农业生产的目的;二是让外来求学者及其亲人带来了外地市场丰富的信息,并把本地市场信息传递出去,从而为本地的产品在本地就找到了其他地方的市场;三是外来求学者越多,则可以本地的影响面越宽,区域品牌名声越大。除此之外,他们还

为本地的旅游业、商业、农业和产品售后服务业培养所需人才,从而激活一些学校,把沉淀的资本升浮起来,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其中襄樊学院采用以上措施,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重心下移战略决策的最早成果之一,作为办在地市州的地方省属大学,在这几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学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万人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作出了贡献。为襄樊的经济收益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五、襄樊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来谈谈襄樊的现状,2006年经济总量675亿,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市区城市人口约120万,城市格局呈南城北市,北部布局汽车城,南部有余家湖化工能源区,东部有东津处女地待开发,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优越的交通条件以及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襄樊已经很具备跨越式发展和成为这一区域中心的强劲实力!但是襄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待改!我们把襄樊连同周边地区做个比较和未来走向作个展望!我们襄樊和周围的十堰荆门随州南阳甚至陕西的东南部区域历史渊源很深,历来也都是襄樊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各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襄樊的压力越来越大,十堰的地理和空间受限不可能成长为这一区域的大城市,随州刚分出去羽翼未丰,荆门的城市经济活跃但是综合看也只是比随州略好也不足为惧!个人认为南阳以后对襄樊的威胁最大!我们先不看GDP,南阳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已经形成雏形,城市发展空间也很充裕,又处在豫西南这样的独立

单元,一般距离大城市远或者大城市辐射盲区的地方容易出现新的中心城市!所以相比十堰随州和荆门其最有条件成为襄樊的竞争对手!当然襄樊现在还是有很大优势的,襄樊周边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体系(襄樊市区周边分布着随州枣阳宜城老河口丹江口十堰等大中小城市),而南阳除市区由于经济和商业及城建辐射力能力有限外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只有个县级邓州市周边只有大量的县)!再有襄樊的城建和商业及城市规模都是南阳短时期内无法赶超的!南阳和襄樊就好比郑州之于武汉!

六、对襄樊经济的展望及小评

襄樊的经济发展了,腾飞了,虽然很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发展和竞争总是一起存在的,这一区域可说是天然的联合体!古往今来亦是如此!为了让我们襄樊的经济更加可持续发展,作为襄樊的人民还要做到以下四点:第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打牢思想理论基础;第二,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第三,要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第四,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还可以从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中得到启迪。我们甚至可以套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协同发展!当然前提是襄樊必须更强大!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很支持省直管县!这样可以调动襄樊周边县市的发展积极性,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如果以后真的有缩省规划,那么以襄樊为中心的这一区域还是很抢眼的!在全国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独立省份的区域之一!最后,让我们大

家学以致用,支持襄樊的城市建设,促进襄樊的经济的发展,使它蒸蒸日上!

推荐第10篇:湖北警官学院调研报告写作规范

湖北警官学院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

本科毕业生调研报告写作规范(试行)

一、调研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调研报告题目

调研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调研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

(二)封面

封面包括学院名称、题目、年级、专业系、学号、姓名、指导老师。

(三)摘要

调研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摘要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和关键词。

(四)正文

正文是调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措施。

要求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但正文字数不能少于五千字。

(五)注释或参考文献

调研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

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从小到大排序,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且在文中引用处用右上角标注明,要求各项内容齐全。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中国人和外国人名一律采用姓名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用缩写,并省略“.”。

二、撰写调研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选定调研题目后,收集资料、拟订调研报告提纲、征求指导老师意见、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一)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调研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毕业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二)拟订调研报告提纲

拟订调研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调研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在起草调研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三)征求指导老师意见

将调研报告提纲报送指导老师,经指导老师确认并初步指导后,开始调研活动。

(四)起草

调研报告提纲确定后,开始毕业实习,在实习中进一步收集资料,动手撰写调研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五) 修改、定稿

调研报告初稿写之后,报送指导老师指导修改初稿中的缺点或错误,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调研报告的写作细则

(一)书写

调研报告要求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封面按学院统一设计封面上填写,摘要(“四号”“宋体”“加粗”),内容(“小四”“ 宋体”),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正文内容(“小四”“宋体”)。段落行距设置为1.5倍。调研报告文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二)标点符号

调研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三)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四) 量和单位

调研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五)数字

调研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

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六)标题层次

调研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

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章节一级标题用

一、,二级标题用

(一),三级标题用1.。四级标题用(1),五级标题用①。

(七)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八)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九)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注明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第11篇:湖北襄阳调研日志

湖北襄阳、随州学生“第三学期”实习调研日志

张厚远

2011-7-30,晴,星期六

买了张火车票,到达了襄阳,这是我第一次到襄阳,它是个历史名城,发生过很多传奇故事,诸葛亮、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等在此隐居过。

下了火车,骄阳似火,感受到了襄阳的炙热的天气。

事先请学生帮忙预定了酒店,出了火车站,打上了的士,顺利地到达了酒店,酒店不大,价格便宜,但是条件比较差,生意不错,房间都是满的,幸亏提前预定了,不然,必须住对面昂贵的酒店了,省了一笔钱,呵呵。

赶紧洗澡,休息。

晚上,独自一人逛了襄阳的古城墙,看了辽阔的汉江,城墙很厚,很雄伟,江成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2011-07-,晴,星期日

今天起床比较晚,早餐后,分别给16位同学发了短信,告诉他们我的到来,等他们给我回信息,然后,我打电话跟他们商讨与他们见面的具体时间。他们周末都在休息中,下周一可以见到几位同学,了解一下他们的实习状况,这花费了我一个上午的时间,下午,设计跟学生见面后需要了解的问题,预想好跟学生的指导老师或领导见面后的话题,然后看报纸、看襄阳电视台,了解当地的最新新闻和他们的风土人情。

襄阳没有熙攘的人群,但是车流还算多,高楼、水泥马路、栅栏、交警、车流,跟其他城市一样,城市气息非常浓厚。

晚上,在旅馆里简单的洗漱过后,找了一家普通的餐馆用餐,然后,明天要见面的学生打电话,等到睡眠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了。

2011-08-1晴,星期一

今天,见到的第一个学生是贾艳菊,她在樊城区宣传部实习,这个同学很能干的,我住的旅馆就是她帮忙预定的,辛苦了。打车到了樊城区宣传部,第一印象是:有模有样,比较气派,贾艳菊到我去见到了他们的宣传部部长,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由于年龄相仿,比较谈得来,然后见到了她的指导老师,30多岁,他们对着我一致称赞我们给他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一位实习生,我当然也感谢他们对我们学生的培养了,离开的时候,问了贾艳菊,她感觉在这儿实习很好,老师都很热情,她本人还独立完成了3篇新闻报道的采访和写作的工作,看来,领导和老师对她的评价都是对的了,心理踏实多了。中午,他们单位要留我吃饭,我婉言谢绝了,实在不好意思。

下午,去见在襄阳电视台实习的学生肖阳。

2011-08-2,晴,星期二

今天,见到了杨凤萍和朱婧两位同学,他们在襄阳日报社实习。他们的感受是:关于真新闻真实性的困惑。她们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第一次采访对象是一个牛奶中毒受害者的家属,没有任何的准备。因为是在工商局偶遇的。也许是实习老师觉得这个事情初见

端倪,写起来太不靠谱;也可能是想看看学生的功力吧,很直接的就让学生去采访。一阵手忙脚乱的开始和他们交谈,开始可能是太紧张了,也没有问出什么重要的信息。但渐渐地就进入了角色,觉得自己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的问清楚了,也基本了解是怎么的一回事儿。也许是学生在采访中投入的感情太多,很容易就受到了受害者情绪的感染,而进入他们的角色看待事实的真相。后来老师说让学生写稿子,学生才猛然的觉得:怎么可以就这样草草的写稿子呢?现在了解的事实是不客观的,如果写稿子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老师给了这样的回答:第一,这样的“新闻”她不会写,就算是写也不是现在,因为现在事情的真相如何谁也谁不清楚。第二,让学生写只是让学生练练笔,学生可以完全依附自己手上已经了解到的信息来完成。第三,她也不会自己去跟进采访第二方(牛奶商),因为这样太费力气,而且不讨好。

2011-08-3,阴天,星期三

今天,见到了袁雪子和李盼盼两位同学,她们的困惑是:关于新闻人的素养问题的困惑

学生第一次自己单独采访写稿。学生跟着老师跑新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单独采访确实第一次。这次的采访对象还是让人很紧张,因为采访对象是一个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人面前,学生显得特别的稚嫩,任何气场都没有了。加之学生只准备了写消息思路下的一些问题,具体而且开口小,回答起来也会很简单。可是这个处长似乎还有很多的话想说,一直等着学生继续发问。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停顿三秒是多么的漫长啊!没有谁能够救到他,只能自己硬着头皮撑。终于,过渡之后有聊到了一些问题,这才把采访给结束了。走的路程倒是不少,但是没有收获。老师强调这时新闻敏感度不够。后来学生总结出不单单是新闻敏感度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理解的新闻和现实的新闻有那么一段差别,在二级城市尤为明显。很多在学生眼里不是新闻的东西也会连番在报纸、电视上出现。还有看到自己的前辈们对待新闻的态度,顿时就会觉得这不是新闻人该有的素养。

2011-08-4,小雨,星期四

今天,见到了两位大二的同学:陈孟苏、伍鑫泉,他们显得成熟多了,他们在实习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实质的新闻和我们书本上学的新闻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第

一、记者这个职业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的神圣。所谓的“无冕之王”是对新闻记者最高的评价,而在现在无冕之王也不得不为了生计做很多不怎么“新闻”的事情,特别是在小地方的新闻记者。

我们新闻学子都会有一种思想,不愿意当政府的咽喉,不愿意自己的新闻受到其他力量的阻扰。总有一腔热血,总相信自己不会因任何的理由而放弃报道新闻的真相。但是在现实做新闻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有经验的记者就会自觉地不会去触碰那一块。如:一次建设局和交警队有了摩擦,事情很简单,建设局没有和交警大队交涉就私自断道施工,然后施工的人被交警队的人给带走了。条理也很清楚,建设局有错在先,没有做好衔接工作。可是报社没有任何一个记者愿意写这个稿子。他们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议论这个事情,然后议论的结果就是:这个稿子不好写,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两边都是事业单位,都不好惹„„。然后这样新闻就不了了事,无人问津。

2011-08-5,大雨,星期五

今天,去老河口市见到了在老河口电视台实习的梁策同学、去宜城电视见到了在那里实习的王宁和徐梦竹同学,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刚开始他们因为电视台的容积小而心生不快,后来感觉容积小也好大也罢,内容不过这么多,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与一班记者相处的那段时间确实让我学到一些东西。记者之中也有执着的,如邓记者;肯熬的,像郭记者;会做人的,数冯记者。他们的职业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当然 某些在我

看来“非专业的”也可以自勉。在电视台当记者应看个人心态对待苦与累的问题。比如说,你每天跑新闻很幸苦,但看在奖金份上你会不乐吗?说累则摄像师最有体会了,扛着20多斤的机器在烈日下拍摄,那个汗水叫淌啊!但于我的观察,他们都是乐于自己的工作的,并不曾见谁有认真地抱怨过什么。说到自己的实习幸不幸苦,这也是苦乐参半吧。他们很高兴自己挺过了顿顿吃炒面的日子,很高兴郭记者那么坦白的箴言,很高兴自己的努力让人家记住了自己的名字,更高兴的是实习以后对自己的专业,提高了一定的兴趣,并且心态也好多了。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一次实习犹如打了一次太极,他们要学会心平气和对待周边事。在实习期间,他们不光得到了这些老师的帮助,同时还认识了不少与他们一起实习的实习生,和他们成为了朋友,在和他们的点滴交谈之中也学习到了不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我所缺少的自信和大方,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和她们一起探讨解决,在互勉互励中,共同进步着。

2011-08-6,阴,星期六

今天,打电话了解了在广告公司实习的几位同学:彭亚琦、张琪和李丽等三位同学的实习情况,表现都不错。然后,找了两个伙伴,一起去卧龙岗看望孔明去了。

2011-08-7,多云,星期日

今天休息,和两个伙伴一起去鹿门山游玩,看望在那里曾经隐居过的孟浩然、皮日休和庞德公几位先贤。

2011-08-8,晴,星期一

今天,天气很好,刚下过雨,很凉爽的,我去了随州。见到了在随州电视台实习的汪鑫、任婧婷和李甜三位同学,他们的实习状况都很好。他们说,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学到过的东西,那就是交流,沟通。这两个词看似简单,而且人人都会,重要的是如何交流如何沟通。作为记者,要善于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要让被采访对象能够信任你,把积压在心里的话向你倾诉,这样才能使一条新闻能够丰满起来,而不至于只是个骨架没有内容。除了要善于交流沟通外,还要对别人真诚,只要你拿出真诚对待他人,尊重别人,别人也会谅解你,配合你。就像我们采访陶行知的学生——音乐家杜鸣心先生时,80岁的老艺术家低调地拒绝了我们,但我和老师并没有放弃,诚心地向杜先生解释我们做这个新闻的出发点、用意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宽厚仁义的老先生最终非常配合地完成了拍摄。我想也许就是我们的真诚打动了他吧。 2011-08-9,晴,星期二

今天,去随州,见到了在《随州日报》实习的黄怡格、姜文彬和王彬彬三位同学。他们为了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提高写作水平,我还在每天空余时间看以前节目的文案,看看其他记者的新闻是怎样写的,切入点都在哪里。就连看电视也不仅仅当作娱乐,看每一条新闻时,会学习该节目新闻稿的语言,会注意整个报道的流程,会关注旁白和画面的搭配,而这些在以前我是毫无研究的。在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他们已经能够把握和运用新闻稿了。在短短的实习期内,他们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

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2011-08-10,晴,星期三

学生基本上都走访晚了,今天,改休息一下了的,写一下总结。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2011-08-11,阴,星期四

今天早晨,早早地起床了,告别了住的比较近的同学,打车到火车站,回武汉。屈指算来,来襄阳整整十天了,这十天对我来说非常新鲜,对同学们来说,更加新鲜。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成熟了,更加珍惜友谊、更加懂得互相帮助了。

火车上,我给每一个班干部发了一条短信,让他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身边的同学。班干部总是比普通同学经历的事情多一些,思考的问题也多一些,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强大一些。

我的腰椎又隐隐的发痛了,我得想办法不让它发展成腰椎病什么的,我病不起的。 再见了,襄阳实习的同学!

第12篇:寒假学生返校思想情况调研报告 湖北工业大学

2010寒假学生返校思想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及时把握我校学生返校后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轨迹,加强与学生沟通,为我校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我校团委宣传部主要针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近期中美关系”,“当前社会腐败问题”等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及校园建设的问题,通过采取随机采访的形式,广泛了解并收集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反映,现将我校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结果简要分析总结如下:

一、对当前国际形势尤其是中美关系的看法。

近期中美关系持续交恶,较大的原由事件有:1.美国对台军售。2.谷歌事件中无理诋毁中国互联网政策。3.不公正的贸易制裁。4.奥巴马会见*。 我国政府的对此主要是通过抗议和反对或者暂停军事和高层交流互访和威胁制裁来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愤慨。 那么我们大学生如何看待中美近期关系呢?

我校化环学院08级分子1班彭冲同学认为中美观点持续交恶是必然的。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自始至终仅从本国利益出发,采取霸权主义政策遏制中国发展。美国不乐于看见中国的强大,它一直都有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冷视。所以中美关系恶化是必然的,即使有改善的时候,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恶化;但电气学院与电子工程学院07级同学吴怀敏同学则认为,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等这些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偶尔浮现的不和协因素,中美关系一定会随着中国的强大而趋于友善和平等;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李进同学则对我国应对对台军售所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回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国政府必须采取这些强硬措施来有效维护我国的权益。

二,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

“就业难”在当今校园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同学们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观点:有点同学认为就业难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考研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曲线救国,先避过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增强自身的能力,也许将来可以更好地找工作。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就像某某同学说的,即使找不到对口工作,也可根据自己能力找些其他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再跳槽到其他公司。先就业再择业,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些同学认为是毕业生自己的问题,很多人总想着一毕业就获得高薪高职,不愿意从低层做起,而就业单位又希望招到刻苦努力踏实肯干愿意从底层干起的年轻人,并对事业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所以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还有的同学认为政府应该多提供上岗单位,这样就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另外还有同学认为社会在进步,人口再增加,就业难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坦然应对,理性地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竞争。还有一部分同学则觉得自主创业也可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同学们有着差不多的想法。一是自主创业,从小本买卖开始,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二是先找一个公司做着,专业对不对口不要紧,先锻炼自己的能力,再寻找好的工作机会。

三,当前社会腐败问题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的腐败问题,同学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部分同学已将腐败看成一种习惯问题,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余星语就认为:“当今社会很多东西都被‘潜规则’化,官场首当其冲。中国自古重人情,求人办事,送礼居先。有送就有收,不收反而显得不近人情,不会做人。而‘权’给了官员替人办事的能力,成了滋生贪腐现象的温床。”化环学院李艳同学也认为腐败问题自古就有,也没有那个时期哪个政府彻底有能力解决过。封建残余

思想的影响了人们,在封建社会权利没有必要的监督,就像可以换取利益的‘私有交易品’,权利被不可避免的用来交易。也有不少同学认为腐不腐败与为人的思想品德有关,身正自然不怕影子斜,其中。电器与电子工程学院龚青山同学就认为人都有欲望,无欲无求亦无发展,人类文明正是建立在一个有一个的欲望上。因此人们要“修身养性”来塑造自我。还有一些同学对我国的腐败问题表示了担忧,其中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薛培燕同学就认为事实腐败就像蛀虫,一点一点在蚕食国家的未来,蚕食着最忠实老百姓的血汗钱。

四,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的贫富分化现象及富裕大学生的“炫富”和贫困大学

生的“羡富”现象

目前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贫富差距是很明显的,当一部分大学生潇洒的进行消费白领化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正为自己的生活费而辛苦奔波,在大学这个被视为象牙塔的地方,有的大学生不得不省吃俭用,辛苦地做兼多份职以继续自己的学业,有的大学生却在大把大把挥霍着钱财,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采访中,同学们也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位学生就这样说:“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用老眼光来看新事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社会怎么会有前进。我对我现在花费的是父母的钱这一点都不看重,我觉得只要我今后有能力回报我的父母就可以了。”在调查中了解到80%的大学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形成即期消费、精神消费、品牌消费等消费观念。还有部分同学十分表达了对那些富有却不知道珍惜,不知道上进反而堕落的同学的不认同,他们认为只有将已有的金钱转化为物质精神的享受,才能真正体现我们金钱的实在价值。还有同学认为。我们既不要“羡富”,更不要“炫富”,做好自己,珍惜大学生活才最重要。

五,如何看待近期网络热炒的山东新泰破格提拔80后年轻干部话题

从我们调查采访的同学观点来看,主要分两大派:赞同支持态度和质疑反对态度。多半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值得提倡,对于网络上对当事人漫天的指责,有同学说道:“大家应该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宽容。值得我们关注的不应是80后年轻干部,而应关注在其职位上能否名副其实,有所作为。”很多受访者不约而同都提到,在如今人才经济的时代,提拔年轻干部是可以被理解的。他们认为,青年一代的学习能力较强,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又有闯劲,有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当然对此事件抱质疑态度的也不占少数。大多数人的观点集中于80后是否具备胜任此高职的能力条件和事件是否存在内幕两大方面。“此事件主人公一个25岁,一个23岁。这个年龄也就刚刚熟悉岗位而已,能出什么成绩?如此年轻,工作经验欠缺,没有什么业绩,恐怕难以服众。”张帅同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周雪荣同学说:“我觉得事件不值得提倡。这可能会导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盲目提拔年轻干部并委以重任,引起不必要的失误。”

六 对即将召开的“两会”的期待。

而对于即将召开的“两会”,不少同学也倍加关注,寄望尤高。有望纳入此次“两会”探讨热点的教育、就业、大学生学费、房价、资源利用等多方面问题都成为学生返校思想动态的集中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09金融1 班的李旦同学就感慨道:“一部《蜗居》让还身处大学的学生们也同样感受到住房的重要,希望‘两会’期间能够涉及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使民有所居。”08保险班的刘晓凤同学也同样对房产是否应该纳入物业税范围寄予高度关注。与此同时,09金融1班的王公婕对于上学费用贵、就业难等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密切关注;09金融1班的孙恋芝同学则心怀大爱,期待节能减排不再仅停留于口号,

冀望“两会”找出更多的措施以付诸行动。除此之外,09金融1班的章梦婷同学期待着“两会”期间能够对传统节日的假期问题再予关注,加以延长,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而09金融1班的金莎同学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低碳经济”,希望在“两会”代表们的议定下得到更好的发扬。此外,同学们对于“两会”的宣传工作也颇为关注。09保险班的邓婉清同学即表示急切希望政府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对“两会”的宣传及其精神的学习,使其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七 对民族团结问题的看法

事件背景: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国方面的坚决反对立场,于2月18日在华盛顿会见了西藏流亡精神领袖*喇嘛。奥巴马总统鼓励藏人和中国政府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在此之前,中方已就奥巴马将会见*的问题多次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中方敦促美方充分认清涉藏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恪守承诺,不为*从事反华分裂活动提供任何场所和便利,以免给中美关系造成进一步损害。

近两年,我国发生了几起破坏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性质及其恶劣,2008年,西藏拉萨发生了3•14打砸抢烧,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爆发了“7•5”事件,给西藏、新疆等地的少说民族同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无法抚平的伤痛,作为大学生,民族团结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如何看待民族问题,我们进行了小范围的走访调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刘涵同学说,民族团结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受到影响;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王海珍同学也认为,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时代性主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更加地重视民族团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机械学院的那振兴同学说,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的民族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和谐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而和谐社会又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生物工程学院的张慧杰同学谈到,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是有很多优势的,一是我国的民族团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以和为贵,文化上交相辉映,另一方面,建国以来,我们党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民族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具有相当的经验和优势。经济与政法学院的皮婷说,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应该坚定地走民族团结的道路。在对这些同学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普遍认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还谈到了大学生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习惯;参与乃至帮助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论与行为做斗争;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事等。

通过这次对返校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调查,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同学们政治思想动态,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增强,他们在扩增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同时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不少学生还在采访中还对过去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作了简短的总结,并对新的一学年学习、生活作了大体的规划,他

们对了新的一学期满怀着热情、充满了期待。

第13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旱涝急转等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勇于担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增长、调结构、壮规模,县域经济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稳中快进,县域经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提速、提质、增效、增后劲的良好态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一)速度加快。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2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 ,增幅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611.5亿元,增长29.5%,高出上年3.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达到524.25亿元,增长39.1%,高出上年0.7个百分点;县域城乡消费总额4299.1亿元,增长17.8%,农村市场消费增速快于城镇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7%和53.8%,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3.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石”地位进一步巩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结构改善。一是产业结构稳步升级。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2∶46.3∶32.5调整为19.6∶49.4∶31.0,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3.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41%提高至44%。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6000亿元,10个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57家,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农字号企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在建设中崛起。二是企业结构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国内行业的冠军企业和一大批细分行业的领跑企业。县域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7757家,16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谷城骆驼蓄电池、远安东圣化工、枝江三宁化工、大冶劲牌、石首楚源化工、汉川福星科技、东宝新洋丰肥业等一批企业跻身湖北100强行列。三是名优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县域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39个,占全省总量的四成以上。在培育自主品牌的同时,各地还引进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名企落户湖北,与本地资源对接“联姻”,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进展。全年县域关闭小水泥、小印染、小冶金等企业(生产线)38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三)效益提高。一是工业效益提升。201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791亿元,增长54%,利润724亿元,增长78.6%,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工业18.7个和49.3个百分点。二是财力增强。2011年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55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由上年的21个增加到42个,过10亿元的由5个增加到13个,过20亿元由1个增加到2个,最高的江夏区达到38.3亿元。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税收收入占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2%,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对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9%,比上年提高了

7.4个百分点。三是农民收入大幅提升。2011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897.9元,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四)后劲增强。一是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民间投资活跃。2011年全省各类市场主体219万户,比上年增长16.7%,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注册资本金为49万元,增长14.2%。县域年销售过亿元工业企业2532家,净增943家,户均销售额3.86亿元、户均利税2888万元。全年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460.64亿元,增长4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二是县域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11年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7819.3亿元,增长38.2%,高出全省9.5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工业投资增长43.6%,高出县域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对接“央企”成果丰硕,一批500强和知名企业落户县域。一大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骨干企业新上后续工程,提质扩能,成为县域经济增长

的有力支撑点。县域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202个,比上年增加550个,完成投资1671.3亿元,增长78.1%。三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与上年相比,2011年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40个增加到50个,过200亿元的由10个增加到19个,过300亿元的由零增加到9个。规模工业增加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10年的5个增加到16个。四是产业集群崛起壮大。2011年,全省67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了规模以上企业2904家,比上年净增303家,实现销售收入5979亿元、上交税金181.9亿元,分别增长34.7%和33.8%。规模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达到18个。五是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全省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网、农村路网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提高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汽车、钢铁、食品、石化、机械、电子、纺织、建材八大过千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大了县域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空间。

(五)面貌焕新。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2011年,武汉城市圈县域生产总值、投资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2%和54.1%,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双翼齐飞,两市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投资增速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6个、4.9个和1.4个百分点。大别山和武陵山试验区、荆州“壮腰工程”全面启动,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有效缓解,山区和沿江县市经济彰显特色,发展步伐加快。荆州市承接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0亿元,引进省外资金28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88%,增长67%;其中利用外资7429万美元,增长32%。29个山区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1亿元,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8个层面的省级试点覆盖了全省37%的行政村、39%的乡镇,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二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引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各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断增大,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项目、企业有序布局。截止2011年底,全省县域90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47.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2.2%;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88.7亿元,增长43%;税收202.4亿元,增长35.5%,投资和税收占县域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1.5%和53.6%。三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各地通过对外重组攀大附强、对内加大技改投入,做大做强了一批县域传统主导产业。随州专用汽车、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江夏装备制造等一批在全国和在省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已经形成。通过招大引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新兴战略产业扎根县域,茁壮成长。仙桃引来全球第四大印制电路板厂商——台湾健鼎科技,投资5亿美元建设中国最大的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近20家上下游关联企业扎堆跟进,将建成年规模近500亿元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九州方园总投资5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落户宜都,将建成完整的“单晶硅棒拉制—硅棒切片加工—电池片生产—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光伏产业链和产值达到300亿元的世界一流光伏生产基地。

(六)“气场”浓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省上下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凝心聚力抓落实、齐心协力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已初步形成。一是高起点谋划目标。各地高点定位、高标引领,不断超越自我,跨越追赶。[size=6][color=red]仙桃提出争做全省县域经济的标兵、市州经济的追兵;大冶、宜都、潜江、枣阳、枝江等县市瞄准全国百强[/color][/size],加快冲刺速度;襄阳各县市围绕“四个襄阳”建设,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加力快跑。二是营造最优的投资环境。各地按照打造全国最优投资环境的目标,扎实推进“治庸问责”,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流程短、收费低、效率高的开放投资环境。三是形成竞相发展的合力。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综合评价考核县域科学发展实绩,大力营造争先进位的氛围。各地加大工作力度,用硬投入改善硬环境、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重商兴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大企业、大项目纷纷引入,发展的“大气场”变成了要素聚集的“强磁场”。2011年县域引进省外资金2579.3亿元,增长65.8%,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

二、稳神竞进,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谋发展

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的历史性惠顾,也将直面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严峻挑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我们既要认清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更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奋发进取。

(一)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湖北发展。中央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我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内需市场、内生增长正逐步成为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湖北县域经济发挥内生型优势,加速扩张。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继付诸实施。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下,湖北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县域经济将迎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难得的发展黄金期。

2、区域开放与合作步伐加快。国家开放格局由沿海沿边开放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科教优势相叠加,把湖北推到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前沿,成为要素聚集高地,必将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湘鄂赣加强省域合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启动,构建起互动合作、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机制,将有力地促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我省沿江县市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产业空间和更广的经济平台。

3、全省发展基础坚实,跨越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历届省委省政府实施管长远、打基础工作,为湖北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为县域相关主导产业扩大了发展空间。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湖北实现了弯道超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速发展期,县域经济站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4、湖北“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省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将更好地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促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政策机遇,搭建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实施“壮腰工程”,荆州成为国家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江汉平原振兴崛起点燃了新引擎。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扩面、仙洪试验区、竹(竹山、竹溪)房(房县)城镇带、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有利于探索不同类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二)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从外部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并存,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不少。从本省看,我省正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双加快”任务,要素瓶颈制约更加趋紧,区域间围绕资金、资源、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新一轮抢占发展高地竞争中的压力增大。

2、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发达地区立足创新驱动、优化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部省份谋求跨越,奋力发展县域经济。我省县域经济经过近几年加快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大冶、宜都等一批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勇当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全国百强”生产总值平均为475.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9亿元;而我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10年的20个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44%和27%。同时,与中部省份比也有一定差距。

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态势,处于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紧迫局面,必须自加压力,加快创新步伐,在新一轮竞争中奋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自主增长基础仍较薄弱。全省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县支撑,县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主体发展不够,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县域科技、人才资源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能源资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趋紧、劳动

力成本攀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诸多因素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激情奋进,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县域经济勇于担当支点建设重任的攻坚之年,做好2012年县域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全省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一主三化”方针,以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集群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特色为抓手,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和组织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精神区位,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力争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激励大冶、宜都等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此,要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赶超进位意识,大力营造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省上下必须按照“三抓一促”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精神区位,让赶超进位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档、升级、进位。一是强化高位求进意识,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跨越。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拿出奋力追赶的勇气,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的比重,努力提高在中部、在全国的地位,使基石更坚实、柱石更粗壮,成为湖北加快构建战略支点、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强化抢先求进意识,奋力争创全国百强。进一步加快我省冲刺全国百强的梯队建设,激励大冶、宜都咬住目标不动摇、克难攻坚不懈怠、加快发展不折腾,用争先进位聚人心、鼓干劲、提士气,以精神追求的新跨越,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三是强化后发求进意识,加快赶超步伐。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之路;加快山区和贫困落后县市与条件较好的县市联动发展,实现弯道赶超,激励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中部百强。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县域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把壮大规模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做大规模总量中提升实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各地要围绕全省“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的实施,促进县域相关主导优势产业由大变强。鼓励骨干企业加大技改扩规投入,积极引进央企、名企与本土骨干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支点。二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强力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一批过100亿元的园区,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影响的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导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业和加工区聚集。三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平台、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核心景区、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坚持县域经济集群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扶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和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加强与全省“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及大别山、武陵山试验区建设规划的对接。注重城乡相协调,避免小城镇建设无序发展。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集中力量支持县城、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提升中小城市品味,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精品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以产业壮大推动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文化旅游重镇的建设。放宽城乡户籍束缚,就解决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定有效政策,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城镇承载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容量。积极推进多层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一是坚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培植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势企业;加强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小进规”目标管理和跟踪督办,建立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育成机制,对列入计划的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民营企业。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扩大市场主体规模。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中心任务。按照“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总体要求,突出主导产业招商,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不断提升县域重点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突出重点领域招商,更加注重引进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央企和名企,更加注重大项目,在大项目中突出工业项目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在工业项目中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努力提高引资实效。三是坚持“放”与“扶”相结合,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开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主体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环境建设,夯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贯穿全省、连接县域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空港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破解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发展空间。二是优化软环境。坚持以营造“全国最优发展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强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大力发展重商文化,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社会氛围,把重商崇企的理念转化为服务经济的自觉行为,破除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民间投资创业活力,把湖北县域建设成思想最解放、资源要素最开放、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发展举措最活最好的发展高地。三是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着力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县域内布局和建设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担保示范机构、综合服务示范平台和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为县域企业提供“零距离”、“保姆式”的优质服务。

(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一是加强银企合作。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担保行业发展,培育一批担保业务过10亿元、过100亿元的担保公司(集团);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各银行、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作用,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金流向县域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投向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60亿元调度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加强用地保障。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加强土地调控,严格用途管制,提高用地门槛和利用强度,以最小的单位资源消耗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探索和推广节地型城镇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推动居民集中居住、工业集中发展、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拓展新的用地空间。三是强化能源保障。千方百计拓展煤源,协调运力,努力开拓“海进江”电煤新渠道,积极争取外购电。优化电力发供用和生产调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和改善科技服务,不断

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水平。五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倡导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埋头实干的创业精神,牢固树立“产业第

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尊重企业家、培育企业家、扶持企业家、依靠企业家办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县域新型工业化中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分享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当前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保护生态、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适应企业用工需求。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群众困难。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严格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建设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四是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通村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电网改造、沼气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的覆盖力度,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

第14篇:湖北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2010湖北百强企业发展报告

联合调研组

2010年第12期 ——经济建设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实现跨越发展,最近,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企业家协会、湖北省统计局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联合调研和排名分析。调研组借鉴世界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评价分析方法,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并综合考虑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从业人数、海外收入等8项指标进行排名。参与排名的企业分布于除金融业之外的各大行业(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多以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形式在各省设立营运机构且数量较多,因此没有将金融业纳入湖北百强企业排名中)。调研组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和典型企业调查,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百强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百强企业对我省GDP增长的贡献巨大。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总营业(销售)收入达11828亿元,比2009湖北百强企业的总营业(销售)收入增长27%。占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80%;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销售)收入的增加值率31%计算,2010湖北百强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366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是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百强企业推进我省财税增长的速度加快。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净利润总额为511亿元,比2009湖北百强企业的净利润总额增长36%。其中净利润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东风汽车、长江电力),首次有企业年度利润突破百亿元。纳税总额达777亿元(含百强企业分支机构在省外纳税),相当于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的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95%。

——百强企业对资产存量与吸纳就业的贡献突出。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总资产达到1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达到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业人数为114.7万人,比上年略有提升。

——百强企业支撑我省行业发展的成效显著。2010湖北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规模达118亿元,首次超越百亿元大关。排名第一的是东风汽车公司,其销售收入达2691.6亿元;排名第二的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其销售收入为1403.3 亿元。这两家公司也是我省仅有的超千亿元的公司,并分别入选2010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至第10位的企业及其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分别为:湖北省电力公司(436.35亿元)、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360.60亿元)、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353.67亿元)、武汉铁路局(315.10亿元)、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05.48亿元)、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302.07亿元)、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99.43亿元)、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69.19亿元)。在湖北百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50家、建筑业企业18家、服务业企业31家、采掘业企业1家。湖北百强企业涵盖了除金融之外的各大行业,是我省企业的精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10湖北百强企业显现七大特点

——百强企业规模增长迅速,“百亿企业俱乐部”进一步扩大。2010湖北百强企业有2家规模过千亿元;进入百亿元俱乐部的企业有26家,比上年增加4家;过50 亿元的企业有38家,比上年增加5家。排名第100位的销售收入为16.4亿元,百强企业入门门槛比2009提高了2.2亿元。

——百强企业中制造业地位突出,建筑业和商业优势明显。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50%,这反映了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50家企业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从业人数的比重分别高达58%、57%、76%、46%,而所占的资产总额、净资产仅为41%、35%。这说明制造业企业以较少的资源创造了较多的产出和就业岗位,在百强企业中占有突出地位。制造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达4.78%和13.02%,高于百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房地产、建筑业和商业企业。百强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食品、化工、冶金等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既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也是我省现实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有建筑企业18家,占18%,比上年增加2家。而中国500强中建筑企业仅占7.4%,这反映了湖北是一个建筑业大省。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有服务业企业31家,占31%,略高于中国500强中服务业企业28.6%的比重。考虑到湖北百强企业不含金融业,湖北服务业领域中大企业的实际比重会更高。百强服务业企业中有11家商业类企业,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有6家零售类商业企业。武汉铁路局、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进入湖北百强企业的服务业企业除了与总公司并表和未申报者之外,全部进入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这凸现了武汉九省通衢和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地位。

——百强企业区域分布高度集中,涌现多个次集中地。2010湖北百强企业分布高度集中于武汉市,宜昌、黄石、襄樊为次集中地。具体而言,百强企业中有62家集中于武汉市,按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净资产、纳税总额计算,分别达80%、63%、70%、60%、85%,这集中地反映了武汉市为我省经济中心的现实。特别是百强商业企业全部集中在武汉市,分布于其他市州的百强企业主要是制造业、电力、采掘业和建筑业企业。除武汉市之外,宜昌、黄石、襄樊各有11家、9家、6家百强企业,是我省百强企业的次集中地。尤其突出的是,一批县市的县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共有16家县域企业进入湖北百强企业。如大冶、枝江各有2家企业进入湖北百强;宜都、监利、松滋、石首、麻城、武穴、谷城、汉川、兴山各有1家企业进入湖北百强。

——省内地方企业快速增长,进入百强企业已超过半数。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本地企业达56家,比上年增加9家,首次超过了半数;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4家,民营企业29家,集体企业3家;央企或央企在鄂子公司38家,比上年增加4家;外资或其在鄂子公司4家,比上年减少8家;外省资本在鄂子公司2家,比上年减少5家。外资和省外资本在百强企业中的比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申报范围变化。本地企业虽然在数量上超过半数,但在质量上却较低:56家本地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纳税总额分别仅占百强企业的22.6%、21.4%、23.6%、18.6%、14.5%,均不足25%。这说明湖北在做大做强本地企业上任重道远,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央企在百强企业中占重要比重,总体效益较好。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38家央企在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纳税总额等五项指标占全部百强企业的比重分别高达74.9%、75.2%、75.1%、79.9%、83.9%,均超过70%。可见,央企的总体实力和总体效益在湖北百强企业中乃至整个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38家央企中,有28家为大型央企在鄂子公司,比重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中央企业或央企子公司在湖北百强企业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一方面说明湖北多年来在服务央企、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本地企业发展的不够。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百强企业中的新生力量。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由上年的21家增长到29家(不包括省外民营企业在我省的子公司),总营业(销售)收入增长39%,远高于百强企业27%的总体增幅。这表明民营企业生命力极为顽强,已成为我省百强企业的新生力量。29家民营企业可分为两个板块:一是武汉市的8家民营企业,均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商业领域,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二是市州的21家民营企业全都集中于制造业,没有一家服务业企业。这一现象在上届湖北百强企业中就已出现,本届仍没有改变且有所加强。民营企业对于投资环境和营运成本最为敏感,武汉市和市州体现出的这种差异现象值得研究。分布于市州的21家民营企业中,有16家位于县(市)域,且多数为原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它们在民营化改制后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所在县市的骨干企业,这是省委、省政府确立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发展战略以来,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例如,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改制以来,通过建立新型企业法人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创新市场营销机制,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3.5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41.6亿元,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十强”。分布于武汉市的8家百强民营企业,除九州通医药集团(该集团是我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我省唯一进入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是医药流通企业之外,其余7家均来自建筑业和房地产领域。

——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和升级转型的战略利器。2009年,湖北百强企业共投入188.7亿元的研发费用,其中77%为制造业企业支出,17%为建筑业企业支出。建筑业研发投入较高是我省建筑业技术实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保证。从绝对额来看,武钢集团以研发费用56.6亿元位居榜首,比2008年增长70%,说明武钢把研发和创新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东风汽车的研发费用达35.5亿元,宜化集团、三江航天集团和中铁十一局的研发费用均超过10亿元。湖北百强企业中快速发展企业的经验证明,研发和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快速成长的核心推动力,是企业发展和升级转型的战略利器。

湖北百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湖北大企业在全国及中部地区的总体地位相对靠后。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湖北有东风汽车公司等9家企业进入,比去年减少2家(原因是去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中国三峡总公司〈长江电力〉今年未申报,去年单独申报的武汉中百和武商今年并表到武汉商联统一申报),在全国居第15位,在中部6省中次于河南、安徽和山西居第4位;湖北制造业企业有东风汽车公司等8家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比去年增加1家,居全国第16位,在中部6省中次于河南、湖南、江西居第4位;湖北服务业企业有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比去年减少7家(主要原因是多家公司今年未申报),居全国第12位,居中部6省第一位。可见,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湖北服务业大企业地位与湖北经济总体地位相当,而其他大企业整体地位与湖北经济总体地位不相称,尤以制造业大企业的地位明显落后。虽然湖北部分企业名次有所上升,但大企业总体地位滞后。由此,继续振兴产业,鼓励优秀企业家投资、创业,依然是我省必须采取的经济战略。着力扭转优秀企业匮乏,大企业不足的现状,是夯实经济基础、推动湖北崛起的必要选择。

——与全国500强企业相比,湖北百强制造业企业实力不强。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有制造业企业50家,占50%,比去年减少5家,且低于2010中国500强制造业企业的比重(55.8%)。我省制造业企业仅有8家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全国居第16位、中部地区居第4位,这说明我省工业化进程与全国相比略显滞后。我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仍是最具活力的产业,湖北省和武汉市都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重点,但从湖北百强企业的数据来看,这一战略落实的效果不够理想。总体上看,湖北百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发展不够,低于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发展速度,在中部6省的领先优势也在逐渐减弱。这与我省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不相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市的本地制造业企业少之又少。武汉市进入湖北百强企业的62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17家,仅为全省50家制造业百强企业的三分之一,这与武汉市在全省的地位不相称。在这17家制造业企业中,中央企业5家,央企子公司5家,外资企业占3家,省外企业在汉子公司2家,本省企业仅有三环集团公司和武汉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制造业企业进入湖北百强企业。虽然依靠中央企业、外资发展制造业也是可供选择的途径之一,但湖北作为一个内陆大省、武汉市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绝不应该丧失本地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机遇。否则,一个以外地企业子公司支撑起来的地区,很难与企业总部所在地的地区竞争,长远看必将影响竞争力。

——百强企业研发与创新意识不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2009年,湖北百强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18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60%,高于上年的1.53%,与中国500强的比例(1.42%)相当,远低于世界500强3%的比例。湖北百强企业中有71家提取了研发费用,远高于上年的50家,但仍低于中国500强中87%的比例,这说明我省百强企业的研发意识不强和研发投入仍然偏低。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仅有三江航天工业集团的研发支出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5%。总体来看,我省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偏低且集中于几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湖北百强企业研发和创新意识总体不足,有相当多的企业2009年没有专门的研发投入,多数企业营销费用数倍于研发投入,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研发和创新的重视程度。研发与创新意识不足导致我省百强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低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而进入新能源、文化、动漫、新媒体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尚属空白。

——民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环境亟待完善。民营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志。2010湖北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目虽然过半数,但仍偏少,且规模偏小,前10强里面没有1家,前20强里仅有1家(九州通医药集团排第17名),前50强中只有12家,百强中也仅有29家。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是良好制度环境、信贷环境以及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市场准入地位,但在这些方面恰恰是湖北亟待提高的地方。

——百强企业全球化经营意识淡薄,国际化经营能力偏低。我省百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期阶段,海外收入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2%。中国经济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地处内陆已不再是抵御外部竞争的有效屏障,也不应当成为内陆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阻力。沿海企业的发展史已证明了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它们正是凭借国际化经营,占得信息、商业模式、产品和技术开发的先机,进而在与内陆企业的竞争中占得市场先机的。国际企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国际一流企业必须是国际化经营企业,即使是经营区域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如房地产业,也必须通过国际化经营跟踪国际行业发展趋势,否则,偏安一隅,企业迟早会落后于时代。

——优秀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本省企业发展的瓶颈。湖北宜化、湖北中烟、三环集团、九州通药业、武汉中百、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等百强企业的中兴和快速发展,证明了优秀企业家和一个由优秀经营人才组成的管理团队对企业做大做强的极端重要性。与沿海发达省市的百强企业相比,我省百强企业无论在规模、效益还是在竞争力上都有很大差距,百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需要国际一流的优秀企业家和经营人才,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需要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和经营人才。

做大做强湖北企业的对策建议

——着力优化商业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为了能够给我省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必须着力完善市场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通顺的研发、人才与大企业的合作机制。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消除扭曲市场的省内行政分割,加强推进与外省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和开拓,制定和完善符合本省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商业法规,消除制约企业健康成长的制度障碍。二是全面整合现有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投资融资、招商引资、市场开拓、信用保险、企业改革以及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优越的发展环境,形成开放的态势,吸引具备较强实力的国内外企业来鄂投资参与竞争。三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优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积极完善本省金融市场,吸引国内外大的金融机构来鄂投资,为本省的企业提供更多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企业的融投资渠道。四是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产业环境,鼓励优秀企业投资和创业。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既为我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省百强企业应善于把握发展大势,善于从全球经济格局和国家经济格局来谋划发展,顺势而为,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举措。为促进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企业集约发展,抓好节能项目实施,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实现从生产、服务的源头和全过程能耗的降低及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产品和工艺,推广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关键领域和科技前沿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与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占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型能源、低碳经济等战略产业的制高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目前,我省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必须“走出去”,在海外寻求投资合作,开发原料基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站在国际竞争的前沿保持国内竞争力。

——支持在鄂央企做大做强,培育本地企业迅速成长。中央在鄂企业较多并且实力较强,这是我省独特的传统优势。我省应当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央在鄂企业的发展,为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企业来鄂投资发展。与此同时,我省要加大力度做大做强本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尽快改变本地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一是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在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同时,从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强化服务入手,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动湖北加快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二是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力度。整合资源,促进信用担保、创业辅导、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向纵深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空间,鼓励城乡各类人群投身创业,支持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创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农民大胆创业,倡导高校毕业生开拓创业,推动企业二次创业。

——通畅政企合作渠道,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一是搭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通过大企业“服务直通车”等机制来拓宽政企沟通、合作渠道,消除政府部门之间梗阻现象,建议将直通车服务涵盖到湖北所有的百强企业,并适时向其他市场主体延伸。二是大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通过实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积极构筑竭诚服务的便捷通道,努力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三是着力改善软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提高对大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发展的敏感度,加快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和商业规范指导,用良好的制度环境吸引和孕育优秀的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优秀企业家及一流经营人才。一流的企业需要优秀企业家和一流的经营人才,优秀企业家和一流的经营人才可以创造一流的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对企业家及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特殊要求。要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弘扬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切实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他们为我省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目前,我省企业最急需的是管理人才、资本营运人才、国际化经营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政府、企业通力合作,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引进。同时,企业要善于打造凝聚力,视员工为企业财富,舍得在员工的培训、培养上投资,和员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员工一起成长。■

第15篇:湖北卫视实习报告

湖北卫视实习报告

公司简介

湖北卫视是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播出的唯一卫星电视节目频道。湖北卫视,作为中国新锐卫星电视频道现已覆盖全国百余重点城市,自2007年全面改版以来,大胆亮剑,

主打财经、新闻和综艺品牌节目,在全国卫星频道中掀起了打造强势媒体的“楚天冲击波”,“有情有义”的屏幕形象给全国观众带来蔚然一新的视觉享受。1997年1月1日,湖北卫视节目上星播出,是湖北唯一的上星频道。作为湖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主要喉舌、电视鄂军的主力军,湖北卫视肩负着宣传湖北、传导政策、反映社情民生的重任,是湖北电视传媒中最具份量和公信力的频道。

个人实习收获

(1)与同事要真诚相待

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

第一天去电视台实习,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之前听过很多关于实习生的传闻,说他们在单位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于是有点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样。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

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担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其实,不仅待人要“真诚”,对事也要“真诚”。

节目组的摄像师在制作新闻报道的镜头时,有几个镜头总觉得不满意,在他们的身上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一个电人的不容易,而且对于我来说,我应该说是刚刚开始,从他们的身上我迫切的感觉到距离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的差距很大,一档新闻节目凝聚的是编辑,摄像,播音,记者以及记者所有人的心血.真诚,让我走出了显示自身价值的第一步。

(2)要善于沟通,获取更多的帮助

你知道他,但你记住他的名字吗?你认识他,但你了解他吗?

是的!这是一位老师给我曾经说过的话,我在这里深刻的体会到:和同事了解和沟通对于工作的开展有多大的帮助!

当我第一次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还记得第一天来的时候什么也不懂,站在办公室的门口不知所措.不过好在,同事的热心关怀和帮助让我尽快的熟悉了这个大家庭.对于以后的日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鼓励.还记得一次采访任务,和师傅下乡的时候,我满以为我的自信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是没想到的是同样我们俩个接触采访的对象,我和他与采访者的接触时间是一样多的,为什么他比我更了解采访者呢?答案很简单,他对选手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平常一有机会就会去了解。

我终于明白了: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

自己主动去做。

(3)工作时要有激情与耐心

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节目组一位新闻出身的编导说,假设你从事报业投入的是100%的精力,那么,若你从事电视业,就必须投入150%的精力。我见证了这种150%的精力的投入。

电视节目制作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就拿制作一集20分钟的新闻专为例首先要看前方拍摄的20盒带子合计600分钟;然后把镜头采集进电脑;继而进行剪片的重大工作,这是创意的活,费脑力,镜头需要不停的修改:继而还要编辑音乐、上字幕,做完这一集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了完成进度,节目组的同事们有时每天就睡3小时,工作起来不知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也忘了到底是星期几。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心甘情愿的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而且这种日夜颠倒的日子要持续几个月;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就为了让几个镜头更精彩,也不可能每一集都精心修改,一遍又一遍。

我佩服他们。我私下问过几个电视人,他们坦言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感觉很快乐,心里很满足。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4)好的节目需要好的idea

技术大家都可以学会,但idea却只属于你。

广告界有这么一种说法:“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一语道出了创意的重要性。其实,创意在哪里都是“干金难买”,因为,它只属于你。

在节目组干得出色的编导和摄影师都不是科班出身,以前没学过扛摄像机,也不懂得编辑剪片。他们能在短短几年时间走到现在的地位,不是因为学会了摄像技术和剪片技术,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创意,他们懂得策划节目,知道怎样选取镜头,知道怎么把片子剪得精彩„„其实,节目组里几乎每个人都掌握了剪片的技术,但有的人面对那一大堆素材就是不知所措,说白了,就是没有自己的idea。

当你只有技术没有idea时,只能被派去做一些杂活;而当你有自己的idea能独当一面时,就会被委以挑战性的重任。我想:不只电视台的工作是这样,其它的行业也应该是这样。因为,技术人人都可以学,而对于自己的idea你则拥有“专利权” 因此,不要害怕将来从事的工作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其实,技术不难学到手,难的是在工作中时时让自己的脑袋运转,激荡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想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工作中突出自己,显现自己的价值。

经过在电视台的实习,让我熟悉了新闻的采集编制等一系列过程,也许并没有熟练的掌握一些专业的技术,但是对于电视这个行业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一个月的工作让我了解到记者的工作性质和一个新闻记者应具有的素质,同时这也是我步入社会的一次尝试。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充实了我的暑假生活,更学到了专业奉献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了基础。

总结:

结束了近三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记得我刚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多听多看多感受。当时理解得很浅显,但通过这一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涵盖的东西很多。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在实习期间,作为记者,我下了城郊,去过国企、各政府职能部门、气象局„„生平第一次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居然还见到了诸如谢霆锋,陆毅这样的大明星。这些时光曾经让我垂头丧气,但也更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进入《百姓连线》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百姓连线》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

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 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百姓“连线”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 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 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 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 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第16篇:湖北扶贫发展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09年4月

湖北是一个集老、少、山、库、湖于一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历来关心和重视扶贫开发事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探索适合湖北省情的扶贫模式,全力推进以解决温饱和脱贫奔小康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不断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833万减少到2007年的572.7万(建档立卡数)。2008年,全省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共减贫50万人,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减少到522.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上年的14.2%下降到12.8%。

一、湖北扶贫开发的政府机制

(一)充实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湖北省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及时调整充实了本届扶贫开发工作体制,即“湖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湖北省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该机构为省政府协调议事机构,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和老区建设委员会主任均由省长担任,副组长、副主任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和秘书长担任,成员单位由省政府29个部门组成,成员由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担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常设扶贫开发办公室,负责全省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行政监管工作。目前,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均成立了扶贫或老区工作机构,由同级政府领导,基本形成了从上到下的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网络。

(二)制订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法规体系。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2008年,再次启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的起草工作。省人大常委会早在1996年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扶贫开发条例》、2001年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2008年又将修订、完善上述“两个条例”列入本年度立法调研计划,推进扶贫开发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关键是加大投入力度。近几年来,湖北省扶贫投入每年都有增加,2008年,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和老区建设资金在原有11070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500万元,使省级财政当年投入的扶贫资金达到14570万元。

(三)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参与老区建设、扶贫开发。一是成立老促会。湖北省于1991年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1994年成立了扶贫基金会,会长、副会长均由已退休的省级干部担任。目前,全省加入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基金会的有6510人,绝大多数是从各级党政军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截至2008年,“两会”累计筹集老区扶贫基金已达1.3亿元,为贫困老区基层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二是成立扶贫协会。2008年,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成立了“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名誉会长和顾问分别由省长和分管扶贫工作副省长担任,会长、副会长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副省级领导干部和有关大型企业董事长(总裁)担任,有100名企业团体会员参加。他们正在深入调研、项目扶贫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是成立“雨露集团”。2008年元月,湖北省成立了“雨露职业培训集团”。该集团为从事非营利职业培训服务的扶贫公益性单位。“湖北省雨露集团”的成立与运行,使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由小规模分散培训向集团化、规模化培训转变,有效提高了转移培训的整体水平。

二、扶贫开发五项重点工作的推进与成效

(一)整村推进。湖北省规划了8614个重点贫困村,从2003年开始,采取“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第三年检查验收”的办法,每年整村推进500-1103个重点贫困村。到2008年,全省已检查验收4个年度推进的1800个贫困村,全部达到90分以上的验收标准。其中,2008年实施的1103个重点贫困村,共计完成资金投入82000万元,建设项目2600个。据当年检查验收上一轮29个重点贫困县市

500个村的报告显示,实施整村推进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实施整村推进前增加604元,达到2025元。贫困人口比实施前减少6.4万户、24.1万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10.8%,贫困发生率比实施前减少了3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人口素质等,均有大幅度改善和提高。

(二)产业化扶贫。全省安排2270万元扶贫贴息资金,撬动发放贴息贷款7.57亿元,重点扶持100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扶持29个重点贫困县市各发展1-3个种、养、加支柱产业,兴建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项目区群众人平增收286元,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农户脱贫。从2007年开始,湖北省先后在15个重点贫困县市的64个贫困村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2008年全省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累计总量达1155.2万元,吸收8122户村民加入“互助合作社”,其中,贫困户3565户,占43.9%。累计发放扶贫互助资金1090万元,入社农户借款4283户次,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团风县召开了“全省双强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确定了以产业强贫困村、带贫困户的指导方针,提出了通过2-3年努力,使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工作目标。各地积极组织工商企业进村、回归老板进村、招商引资进村,使产业化扶贫在强村富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雨露计划。湖北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以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在全省认定了100个“雨露计划”培训基地,2008年资金投入由2005年85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增加了3.7倍;补助标准由2004年的人平400元,提高到2008年的人平800元,增加了1倍。全省投入的雨露计划补助资金总量,已占中央安排到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10%以上。2008年初,省政府安排全省实施“雨露计划”培训任务5万人,到年底,全年实际培训5.72万人,超计划14.4%。全省应结业转移就业4.78万人,实际转移安置4.57万人,转移安置率95.6%。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转移一批,脱贫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扶贫搬迁。从2004年-2008年,湖北省第一轮扶贫搬迁规划了5万户、20万人,省政府连续5年将其列入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采取集中、分散、梯次等方式有序搬迁,5年共有5.25万户、21万人搬出了深山老林,告别了低湖库岛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特困地区。其中,2008年全省扶贫搬迁10804户、43278人,占年计划的108%。为了保证扶贫搬迁的顺利实施,湖北省不断加大了投入,2004年、2005年,省下拨搬迁补助资金人平1000元,户平4000元;从2006年开始,每年提高到人平1500元,户平6000元。2008年,全省当年安排扶贫搬迁资金6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市、县政府补一点,机关部门帮一点,企业、社会捐一点,搬迁户个人借一点,亲戚乡邻凑一点,以及村帮料、组帮工等办法,解决好搬迁户的建房问题,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老区建设。湖北省对革命老区扶持坚持择老择贫、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省864个老区乡镇中,确定了303个重点老区乡镇;在303个重点老区乡镇中,五年确定了1515个全省重点老区贫困村。为了加大对重点老区扶持,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级财政安排扶持老区专项资金,在原有每年2800万元的基数上,2005-2007年每年递增1000万元,三年后,此笔资金已经滚动到5800万元,三年累计投入1.74亿元。同时,每年从省直部门筹集老区建设资金1061万元,27个中心地带老区乡镇每年投入270万元,加上每年中央对各省老区拨款,2008年,湖北省老区建设共投入扶持资金11131万元,实施项目1801个,集中解决老区村的生产生活突出困难,增加老区群众收入。据统计,2008年全省老区共解决43万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项目区农民人平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69元,达到3100元。91%的老区村通了公路,86%的老区群众饮上了清洁卫生水,老区村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问题基本解决。

三、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与举措

(一)创新瞄准机制,不断提高进村入户水平。新阶段扶贫标准提高以后,围绕如何建立贫困户识别机制,湖北省加大了调研力度,加强了业

务培训,加快了政策调整。组织部分贫困县市相关部门,参加了“全国贫困统计监测培训”。会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湖北贫困统计监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创新原则及措施等,提出了改进意见,制定了贫困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案,建立了制度体系和部门交流合作机制。在政策制订上,做到有利于瞄准贫困户;在资金项目安排上,坚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政绩显现型向扶贫务实型转变。如在整村推进中,改变过去80%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80%用于修路的作法,调整加大了产业帮带贫困户的比例。在搬迁扶贫中,改变过去简单追求搬迁户数的作法,提高了贫困户搬迁建房的补助标准。“一建三改”、“雨露计划”培训、小额信贷扶贫等直接针对农户的项目,对贫困农户尽可能地采取增加补贴、全包或全免的办法,使扶贫资金确实扶到“真贫”。

(二)动员社会参与,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一是中直单位定点扶贫。2008年,15个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定点帮扶湖北24个重点贫困县市,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010万元,其中资金4213万元,物质折款797万元。引进资金3758万元,帮扶新上项目278个,引进技术43项,引进人才132名。资助贫困学生1419名,举办培训班351期87067人,劳务输出8690人次。二是省直部门对口帮扶。2008年参加对口扶贫的省直部门和单位61个,实行扶贫联系点、小康工作队、新农村建设试点三点合一,共帮扶29个重点贫困县市的37个贫困村。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244万元,其中资金1689万元,物质折款555万元。引进资金20758万元,帮扶新上项目123个,引进技术47项,引进人才51名。资助贫困学生2022名。举办培训班258期,共培训15637人次,劳务输出12562人次。三是\"1321帮扶工程\",即由1名县级以上领导,带领3-4个部门,连续用2年时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脱贫。2008年全省市(州)、县(市、区)、乡镇三级共有1000多名县以上领导干部,3000多个党政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筹措整合各类扶持资金5亿多元,扶持了一大批整村推进和插花贫困地区的民生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资金监管,着力提高扶贫实效。2008年全省共安排各类扶贫资金52120万元,其中,省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70万元,国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550万元。银行系统投放信贷扶贫资金10.07亿元。为了强化扶贫资金的公正分配和严格管理,湖北省实行“因素法”分配扶贫款,分配权重比例依次为4:3:1:1:1,即贫困人口占4成,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占3成,GDP、人均财政收入、扶贫绩效各占1成。其中“扶贫绩效”由湖北省扶贫办与省财政厅共同评估并报省政府批准后,于2008年正式纳入“因素法”参与每年扶贫资金分配。同时,按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行效率”的原则,改革过去大小扶贫项目均报省级审批的传统作法,实行扶贫项目“县市申报,市(州)核准,省级备案”。扶贫资金按照“因素”分配,切块到县,封闭运行,集中支付,报账使用。做到简政放权,县为主,县负责,省督查。2008年,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对各省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比,湖北名列全国8个B级省区之一,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通报表彰。

(四)强化检查督办,全面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一是强化省级责任。新一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制订工作规则,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新阶段以来,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会每年将扶贫开发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责任,逐项分解到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扶贫工作重点县,2008年到县市扶贫联系点调研的省级领导有40多人次。在深入调研和听取扶贫及相关市县汇报的基础上,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到重点老区贫困地区召开现场办公会或在省直召开专题办公会,协调解决了一系列扶贫、扶苏的难点、重点问题。二是市州县狠抓落实。全省29个重点贫困县(市)和重点贫困地区市州,实行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岗位责任制,班子成员齐抓共管。从市州到县市,从县市到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人,每年进行责任考核。2008年5月,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全省2007年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扶贫目标责任制进行了考核,批转、下发了考核报告,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级,有力地

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三是成员单位认真履职。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规定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会议制度、报告制度、调研和联系制度等。在这一总的框架下,2008年又印发了《湖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湖北省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对照各单位业务内容,分别规定了必须承担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若干职责。省直29个成员单位中,有28个单位对“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本部门本系统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履职作出了安排和部署。

(五)夯实村级基础,大力提升基层干部和骨干领导扶贫、带领脱贫的能力。一是狠抓扶贫干部培训。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了《2008年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干部省级培训计划》。以贫困地区乡、村干部为重点对象,以提高扶贫政策执行力为重点内容,2008年全省举办贫困地区各类干部培训班15期,培训分管扶贫的县市领导、乡镇主管、扶贫管理等各级各类干部1866人。二是狠抓“千村书记”培训。湖北省已连续三年对当年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2008年全省分8个片区,先后用2个多月时间,培训了1103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提高基层干部组织领导扶贫开发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狠抓扶贫人才培养。湖北省在贫困地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200

7、2008年,全省共选录了1777名贫困村干部进行培养,有效提高了贫困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从全国30多所高校中,选招、培训、安置了150名“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扶贫)大学本科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基层从事扶贫服务工作,为贫困乡村注入了新的扶贫活力。四是狠抓实用技术培训。以“每个贫困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为目标,采取校园、家园、田园三结合的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培训实用技术骨干、乡土能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区贫困地区参加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10万人次,覆盖农户近10万户,加快了科技进贫困村的步伐。

四、特殊贫困群体和区域的扶贫开发

(一)民族地区扶贫。

1、“616”对口支援工程。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10个贫困民族县市全面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即由1名省领导,带领6个单位(4个省直单位、1个大中型企业、1个科研院校),对口支援1个民族贫困县市,每年为民族贫困县市至少办成6件较大的实事。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为10县市帮扶项目400多个,资金达20多亿元,“616”工程已成为扶持贫困民族地区的一个有力平台。

2、“1+1”对口帮扶工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对民族乡(镇)实施“1+1”对口帮扶的通知》,决定对全省12个民族乡镇实施“1+1”对口帮扶行动,即确立1个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成员单位,对口帮扶1个民族乡镇,每年为帮扶对象办一批关乎民生、促进发展的好事、实事。这些民族乡镇,绝大部分为全省重点贫困乡镇或重点老区乡镇。该工程实施以来至2008年,各对口支援单位已为12个民族乡镇落实扶持资金6412万元。通过连续不断的扶贫开发,10县市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2元,较上年增长17.1%;解决了13.39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二)妇女扶贫。一是开展“关爱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活动。建立了全省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及援助分项数据库,自2005年以来,每年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对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的10333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实施援助行动。在各级扶贫、民政、卫生等部门的支持下,筹集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为1859户援建了安居房,帮助近3万单亲特困母亲的子女重返学校,培训单亲特困母亲及子女2.2万人次,帮助1.46万人实现了就业。二是实施春蕾计划。此项计划以关爱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为主要内容,2006年以来,先后向社会募集扶贫资金500多万元,救助对象包括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小学、中学女生。为近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帮助,帮助近8万名失学女童实现读书梦想。三是推进农村妇女转移培训工程。大力组织贫困妇女劳动力参加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科技部门的“星火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培训,自2005年以来,全省各级妇联共培训老区贫困地

区农村妇女劳动力6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四是开展“公益项目入户扶贫”活动。仅2008年,省妇联争取“玫琳凯”女性创业资金100万元,资助7县(市、区)340户贫困女性创业。争取“香港回归扶贫”、全国妇女基金会“绿色洗衣项目”、“援助单亲特困母亲”等资金61万元,先后在孝感、麻城、保康、公安等老区贫困地区县市实施,带动251个妇女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服务业。据近三年统计,全省通过项目支持,共帮助14.8万妇女脱贫。

(三)教育扶贫。从2008年起,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在教科书免费的基础上,提高了中小学贫困生寄宿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即小学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年750元。2006-2008年,全省高校共发放助学贷款10.3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9.8万人次。70多所高校开展“一帮一”结对资助活动,资助贫困学生17.5万人次,资助金额3500万元。“希望工程”筹集资金4000万元,资助学生1万人次,援建希望小学37所。同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广州军区机关、湖北省邮政公司各捐赠100万元,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捐赠180万元,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捐赠360万元,楚天都市报募捐600多万元,武汉一百分教育电子产品公司捐赠钱物960万元等,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万余人,为扶贫助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插花贫困地区扶贫。该地区主要包括:全省29个重点贫困县市之外的水库淹没区、低洼湖区、分洪行洪区、血吸虫疫区、偏远山区。2002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有贫必扶的原则,在插花贫困地区确定了100个省定重点贫困乡镇、100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简称“百乡千村”)。从2006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在“百乡”中确定100个重点贫困村,在“千村”中确定200个重点贫困村,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对300个插花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同时,插花贫困地区市、县(区)党委政府,也不断加大了本级财政投入,组织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截至2008年,共完成了90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共解决了17.5万插花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结束语湖北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贫困群众的社会分层日益复杂,特困地区、特困人群的生存、发展和权益保障需求呈现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贫富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解决温饱和脱贫的标准还不高,一遇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容易返回到贫困状态。在湖北,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湖北省“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的目标任务,努力推动扶贫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贫困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湖北农村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第17篇:湖北十堰实习报告

东风十堰二汽实习报告

1、东风汽车发动机厂简介

东风汽车发动机厂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现有工业建筑28万平方米,各类设备2300多台,固定资产4.69亿,是一家汽油、柴油并举,中、轻、农配套的多品种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具有年产20余万台发动机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动机厂积累了三十年的发动机制造经验,累计生产了近200万台发动机,不仅有着坚实的管理基础、先进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产品,而且有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

东风汽车公司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其前身是1969年始建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陆续建成了十堰(主要以中、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事业为主)、襄阳(以轻型商用车、乘用车为主)、武汉(以乘用车为主)、广州(以乘用车为主)四大基地,除此之外,还在上海、广西柳州、江苏盐城、四川南充、河南郑州、新疆乌鲁木齐、辽宁朝阳、浙江杭州、云南昆明等地设有分支企业。2003年9月,公司的总部由十堰搬迁至武汉。

2007年,公司销售汽车113.7万辆;完成营业收入1416.87亿元。。2008年,公司销售汽车132.06万辆,同比增长16.12%,是行业增速的2.4倍;实现营业收入1527.13亿元,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0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6位;综合市场占有率达14.08%,在细分市场中进一步巩固了中重卡第

一、SUV第

一、中型客车第

一、轻卡第

二、轻客第二和轿车第三的市场地位。2010年公司销售汽车261.5万辆,同比增长37.8%,实现营业收入2691.5955亿元,净利润7.2亿美元,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3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位,世界500强第182位。

在2005年前后东风十堰商用车项目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来自东风有限乘用车项目的大量的资金帮助东风商用车项目度过了难关,实践证明,东风借与日产全面合资再造企业的战略取得了成功。东风公司构建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在研发领域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搭建起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研发平台及其支撑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商品计划和研发流程。东风将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研发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瞻望前程,东风公司已经确立了“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发展定位。公司将紧紧抓住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汽车市场持续走强的历史性机遇,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实现产销规模、经营效益和员工收入三个翻番,企业综合实力稳居行业领先,东风品牌跻身国际。把东风建设成为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

2、实验目的

(1)对东风汽车公司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环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了解一个生产线,以及它的自动化设备,基本了解一个零件的加工过程。

(3)具体了解设备的原理、结构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备及其用途。

(4)初步了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专业视野。

3、实习时间及安排

上午

下午

9月10日: 安全教育

康明斯曲轴作业部

9月11日: 6100车间

6105车间

9月12日; 大马力

机修车间(杂件作业部)

9月13日:东风板簧公司

9月14日:机修车间(装配制造料)

磨锋作业部

9月17日:顶岗实习(生产调度部门)

9月18日:顶岗实习(生产调度部门)

9月19日:发动机展厅

9月20日:康明斯曲轴作业部

4、实习内容:

4.1安全教育

参观实习前我们在发动机厂小学接受安全教育,首先是了解发动机厂的简介,其次是实习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从建厂至今,每年均会发生事故。老师介绍的安全事故基本分为两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着装,戴公司发的工作帽,长发要卷到帽子里,不穿容易打滑的鞋子,不戴围巾、领带。

2、注意警示标志。

3、不围观,不掉队

4、与设备保持0.8-1.0m的距离以免被铁屑伤到

5、不登高,不攀爬。

6、不随意触摸设备,机床等

7、注意车辆,例如经常在车间里行驶的叉车

8、注意进出的大门。总的来说,大家要做到三点:

一、不伤害自己。

二、不伤害他人。

三、不被他人伤害。通过安全教育的学习,我们提前获得了经验,并有了一定的准备。

4.2参观实习

4.21曲轴加工的相关工艺

曲轴是发动机的主要零件之一,用于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回转运动,即把燃料燃烧的爆发力通过活塞、连杆转变为扭矩输送出去做功,以输出发动机的功率。曲轴工作时要承受很大的转矩及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的弯矩,因此曲轴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磨性。曲轴的质量分布要平衡,防止产生离心力,增加附加载荷。主轴颈和连杆轴颈不在同一轴颈上。它具有七个主轴颈和六个连杆轴颈,连杆轴颈分别位于三个互成120°角的平面之内。曲轴结构复杂刚性差,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

曲轴的主要加工工序:

1、锻造2热处理3铣两端面4车两端工艺搭子外圆5钻主轴颈中心孔6钻连杆轴颈中心孔7检验8粗车三个连杆轴颈9精车三个连杆轴颈10车工艺搭子两端面11粗车各处外圆12精车各处外圆13检验14磨削连杆轴颈外圆15磨削两主轴颈16磨削外圆17检验18车掉两端工艺搭子19车两端面20铣键槽21倒角22去毛刺23最后检验

4.22连杆加工的相关工艺

连杆是发动机的重要零件。它的作用是连接曲轴和活塞,把作用在活塞顶面的膨胀气体所作的功传给曲轴,推动曲轴旋转,从而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

连杆由大头、小头和杆身等部分组成,连杆的工艺特点是:

1、外形复杂,加工时不易定位;

2、大、小头由细长的杆身连接,抗弯刚性差,易变形;

3、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及表面质量要求较高。上述工艺特点决定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复杂,基准选择要合理,以减少定位误差;加紧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要使变形最小;粗、精加工要分开,减少变形对精度的影响。连杆的材质一般采用45钢,大批量生产时采用模锻制坯。连杆加工工艺过程:毛坯检查-粗磨两平面-钻小头孔-小头孔倒角-拉小头孔-拉两凸台面-铣断-磨对口面-钻螺栓孔-精钻窝座-钻油孔并去毛刺-铣锁瓦槽-人工去毛刺-扩铰螺栓孔-去毛刺-清洗-套螺母-拧紧力矩并校验-扩大头孔-大头孔倒角-磨标记面-粗镗大头孔-压衬套-挤压衬套-衬套孔倒角-精磨两端面-精镗大头孔-衍磨-总成清洗去毛刺-精镗小头衬套孔-终检

4.23 缸体的生产及加工工艺

缸体是发动机的基础零件,通过它把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等零件)和配气机构(包括缸盖、凸轮轴等)以及供油、润滑、冷却等机构连接成一个整体。

1.精铣底面,钻绞定位销孔(作定位基准)2.精铣前后侧面3.粗镗缸孔4.粗铣缸体结构端面(两端端面)5.铣缸体两侧面凸台6.钻喷油孔(润滑曲轴)7.铰喷油孔8.铣轴承座侧面9.第一次钻主流道孔10.扩凸轮轴孔11.钻前后螺面螺孔12.第二次钻主流道孔13.前后端面螺孔攻丝14.钻前后侧面螺孔15.钻顶面定位孔16.钻10C推杆孔17.铰定位孔18.钻配电般孔面螺孔19.钻顶面水孔20.缸盖连接螺孔攻丝21.钻斜油孔(和直油孔相通)22.钻瓦盖连接螺栓23.钻挺杆孔24.钻回油孔25.钻油底壳螺孔26.瓦盖连接螺孔攻丝27.油底壳螺孔攻丝28.凸轮轴连接螺孔攻丝29.清洗缸体30.半精镗缸孔31.精镗缸孔32.锪配电盘33.精拉瓦盖结合面34.水压试验35.压缸套36.安装瓦盖37.第一次镗主轴承孔38.第二次镗主轴承孔39.半精镗主轴承孔和凸轮轴孔40.铰凸轮轴底孔41.第三次清洗42.压凸轮轴衬43.精镗主轴承孔、凸轮轴孔44.粗车止推面45.精车止推面46.精铰主轴承孔47.第一次扩凸轮轴孔、挺杆孔48.第二次扩凸轮轴孔、挺杆孔49.镗挺杆孔50.精绞挺杆孔51.转绞传动轴孔和配电盘孔52.缸盖连接螺孔攻丝53.清洗54.精镗缸套孔55.冷却孔攻丝56.缸孔粗精磨57.镗平面58.清洗59.压堵盖60.气压试验61.最终清洗62.终检63.装箱

4.24 4H大马力加工装配线

EQ4H发动机是东风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发动机,它是直列四缸、电控共轨燃油喷射、还是中压增冷。主要用于天景系列的汽车,而大马力则是直列四缸、四气门、共轨直喷、增压中冷。主要用来转配重卡。

4.25 凸轮轴相关生产过程

凸轮轴是发动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零件,通过它的不断旋转,推动气门顶杆上下运动,进而控制气门的开启与关闭。改变凸轮轴的曲线,可精确调整气门开启、关闭时间,属于配气系统的一部分。凸轮轴为铸件,材料可以是球墨铸铁、合金铸铁、冷激铸铁、中碳钢,东风公司采用的材料是冷激铸铁,其热处理方法是中频淬火,表面淬火。

凸轮轴的典型工艺如下:凸轮轴轴颈粗加工采用无心磨床磨削→铣端面,钻中心孔→热处理→凸轮轴的深孔加工→主轴颈快速点磨加工与CBN砂轮→凸轮的加工→凸轮轴的化学处理→抛光→探伤→清洗。

4.26 杂件作业部

杂件作业部主要用来生产工厂需要的小批量零件,以及新产品的研发,这个车间的仪器设备生产的都主要是东风公司需要的一些特殊零件,虽然一部分已经旧了,但是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设备本身的价值。

4.27 磨锋作业部

4.28 发动机总装配线

1.缸体侧面打号;2.缸体测量分组;高压清洗,吹,烘干;内装N ,外装 W。

N-2 缸体上线N-3 装主轴瓦(上、下半轴瓦)N-4 装曲轴N-5 拧紧主轴承螺栓N-6 装后油封N-7 装飞轮壳N-8 装飞轮N-9 装压盘N-10 装离合器N-11 装活塞连杆总成。N-12 拧紧连杆螺母N-13 装正时齿轮。N-14 装凸轮轴N-15 装正时齿轮室盖N-16 装机油泵N-17 装机油壳

外装:W-1 装油底壳W-2 装减震器W-3 装缸盖总成W-4 预拧紧缸盖螺栓W-5 拧紧缸盖螺栓W-6 装摇摆轴W-7 装机油泵传动轴W-8 调气门间隙W-9 装喷油器总成W-10 装汽缸盖罩W-11 装空压机W-12 装排气管W-13 装增压器W-14 装增压器进气管接头W-15 装曲轴箱通风W-16 装水泵W-17 装节温器W-18 装风扇皮带轮W-19 装机冷器W-20 装放水阀

4.29东风板簧公司

东风板簧公司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在原二钢板弹簧厂的基础上,于1996年8月份成立的有限公司,隶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公司占地面积12.17万m2,工业建筑面积2.65万m2,员工总数1175人,至2004年底公司拥有资产总额 2.31亿元,年生产汽车钢板弹簧能力10万吨,空气悬架10000套,可以为30万辆各类乘用车、商用车提供板簧、圆簧、空气悬架产品,产品除给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和国内主要汽车厂配套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家。

4.3 顶岗实习

在实习的最后一周里,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顶岗实习,生产调度部门由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五名普通员工组成。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1、检查、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作业准备工作。

2、根据生产需要合理调配劳动力,督促检查原材料、工具、动力等供应情况和厂内运输工作。

3、检查各生产环节的零件、部件、毛坯、半成品的投入和产出进度,及时发现生产进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对轮班、昼夜、周、旬或月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资料和其它生产信息(如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工时损失记录;机器损坏造成的损失记录;生产能力的变动记录等)进行分析研究。

4.4 发动机展厅

基本了解了东风发动机厂发动机发展的历程,在新的世纪里,发动机厂已不仅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主机厂,而且还是面向国际和国内各类车型配套的首选厂家。为了满足市场和法规的需要,发动机厂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开发,现已形成EQ6100、EQ610

5、EQ491汽油机和EQD610

2、EQ6105DD、EQ4105D柴油机等六大系列产品,包括二十余种变型品种,如EQ6100、EQ6105及EQ491的LPG或CNG两用燃料发动机及EQ491电喷发动机。EQ491i电喷发动机排放达到欧II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动机厂与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成立的发动机开发与应用研 究所,具有快速的开发能力,发动机厂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为主机厂提供优质的零部件。 4.5 实习总结

国内的公司不怎么重视管理,虽然口头上说管理是怎么重要,但是公司内部的一个体制没有建立,一个社会管理风气没有形成,公司是很难再公司管理上做的好的。日产的管理成功不是一个公司的成功,是整个日本公司的成功,因为日产的管理是从日本丰田公司那里学过来的,而如果没有日本政府要求全部公司推行丰田的管理体系的话,日产也没有现在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当然也就没有日本公司现在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师傅说日产公司管理人员开始来东风公司实习时说东风公司的效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三十多,这个是从基本的公式上算出来的,但是经过公司的管理改革后提高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也让我感觉到无奈,从这个公式上看的出来国内的厂家是很少进行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不重视管理体制,重视工作的细节,只是在粗放的管理体制下工作,这让是很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的。东风公司的体制也在变化之中,,各个生产部门都有其明确的组织结构,例如以下是曲轴生产车间的康明斯作业组织结构(图1),每个生产车间都设有警示语,例如:勤于做事,耻于混事,荣于成事,耻于碍事。其企业文化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且每个部门都有生产管理目视板,设有目标与计划、生产(质量)小指标、生产(成本)小指标、安全小指标、管理小团队等项目,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管理。

为期三周的实习结束了,第一次坐这么久的火车,这也是一种经历吧,在这期间在老师和技术工人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感谢老师,这段时间的学习虽然很短却收获了很多,我会好好珍惜这笔财富,我仍会努力前行!

第18篇:湖北某公司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

尊敬的公司领导

上半年对于皮带机车间来说是不平静的,这半年里皮带机车间性质来回转变,同时人员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车间技术管理骨干相继离职,对车间的正常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车间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积极组织生产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面临足多问题的情况下,车间上半年完成了5台皮带机与部分配件的发货。

在XX承包期间,根据XX的指示,我负责除销售以外的全部工作。在生产最紧张的时候调度及车间技术骨干离职,我一边对内进行人员调整,一边通过外部招人,公司内部调人的办法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在缺乏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我还得全面负责皮带机的技术工作,拆图,算料,领物料等等。

根据公司的情况,皮带机车间需要使用铆焊车间的部分设备,但是上半年公司的生产任务紧,为了保证皮带机车间的正常生产,我们采取部分人员上夜班,调整上班时间,错开与铆焊的工作时间,千方百计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同时,在公司630/150H刮板机生产任务紧的情况下,我服从公司大局,克服各种困难启用了新车间的龙门切割机,配合公司组织生产。

由于皮带机面临的问题是长期的,下半年我将继续克服困难,坚定的完成公司给予的生产任务。

述职人:xx

第19篇:湖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情况汇报

湖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情况汇报

省体育局:

根据局长办公会的精神,筹建湖北体育职业学院由人事处牵头,首义中心具体调研,为申报湖北体育职业学院作好充分的准备。现就首义中心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时间和地点

(一)省外

1、2007年10月23日—24日,首义中心沈有斌、徐军两位同志到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调研。

2、2007年11月6日至11日,刘伯雄、沈有斌等四位同志到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市调研。

3、2008年11月15日—16日刘伯雄、沈有斌到广州调研

4、2008年11月19日—22日沈有斌、徐军到浙江、安徽调研。

(二)省外

1、2007年11月下旬,刘伯雄、沈有斌到咸宁、荆门、鄂州、黄冈、宜昌等地、市调研。

2、2007年12月上旬,刘伯雄、沈有斌到省各专业队了解运动员学习情况。

二、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省外

1、管理体制:

(1)外省所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是体育局主管,教育厅在教学业务上指导。

(2)所有外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副厅级法人单位,绝大多数学院的中层级别是副处,只有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层级别是正处。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有两个处室的级别是正处,其他的是副处。

(3)大多数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有专业队,专业队是学院的一个系,但经费是省体育局直拨,学院只管文化学习,全运会金牌任务由运动系与省体育局签订合同。只有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统管专业队,学院承担全运会金牌任务。各项目中心是学院的一个系,各项目中心的经费由学院下达。

2、经费情况:

(1)浙江省财政每年给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下拨2.28亿元行政经费。另外,在社会上招收的学生每年每人收学费6000元、住宿费800元,运动队的学生按社会生的40%收取,学费是2400元。

(2)安徽省财政厅给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下拨2000万行政经费。另外,学院从社会上招收的学生中收取学费每人3900元,运动队学生每年收1500元。由于省财政厅下拨经费太少,故安徽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大量招收社会的学生,他们计划明年学生规模达6000人。

(3)其他省、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收取的学费都在4000—6000左右,省政府下拨的经费在3000—8000万之间。

3、招生办法:

(1)所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都是自主招生。有的学院是同全国统考时间一起考,有的学院是在统考前或统考后进行单独考试。试题由学院自己命题,报教育厅认可。

(2)录取分数线是根据运动员报考人数来确定的,目的是确保优秀运动员进学院学习。

(3)大多数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实行五年一贯制,即三年高中、两年高职。初中毕业后进行考试,考试达一定的分数线(学院自己定)就会被录取,高中读完后直接读高职(不需参加高考)。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有五年一贯制学生外,还有“3+2”的学生,即三年中专两年大专.“3+2”的学生主要是解决各地正规体校的学生。各地市体校学生初中毕业后考“3+2”,考上“3+2”后读三年中专,中专毕业时再进行一次考试。按80%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录取。20%学生淘汰。

五年一贯制和“3+2”是有一定区别的。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是100%的可以读高职的。而“3+2”的学生只有80%才能读高职。有20%的学生将会淘汰。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只有大专文凭,没有高中文凭,而“3+2”的学生既有中专文凭又有大专文凭。

4、专业设臵:

(1)大多数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五个专业: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名族传统体育。

(2)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八个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武术(武术本属名族传统专业,由于名族传统专业是教育部控制专业,故把武术单独作为一个专业来开办),康复治疗技术(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公务安全(此专业以前叫安全保卫,公安系统不允外单位办安全保卫专业,故改为公务安全)、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舞蹈与健美操。

(二)省内

1、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基本情况:目前,湖北省体育

局11各项目中心(篮管中心除外)

(1)运动员编制人数610人

(2)实际正式运动员413人

(3)实际集训运动员87人

(4)这些运动员中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3人,占总人数的12.8%(其中获得体育专业文凭的有43人,占10.4%,非体育专业的有10人,占2.4%)。

(5)这些运动员中在读大专的有91人占22%(其中读体育专业的有72人,占17.4%,读非体育专业的有19人,占

4.6%)。

(6)这些运动员读中专或初中的有120人占29%(其中读省体校的有106人,占25.7%,在社会上读初中的有14人占

3.4%)。

(7)这些运动员中读小学的有27人占6.5%。

正式运动员中有291人已读完大专或大专在读或读中小学。还有122名运动员除了训练之外。根本没有进行文化学习。占运动员总数的30%。

2、全省各级正规体校学生情况:

校未统计)。

(1)在校生共2888人,其中,小学生737人,占25.5%。初中生1028人,占35.6%。高中生1123人,占38.9%。 从这些学校学生的情况看,高中生居多占近40%。这充分说明到正规体校读书的人数比往年少,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全省业余体校情况:全省业余体校被调查的有50所,在训人数6749人,其中读小学的有2593人占38.4%,读初中的有3616人占53.6%,读高中有540人占8%。全省已调查正规体校有10所(湖北省体校、武汉市体

从业余体校学生人数的情况来看,初中生和高中生占总人数的60%以上,这些学生基本上进不了正规体校或进不了专业队只有38%的学生才有机会进正规体校。这充分说明体育后备人才的匮发。

三、外省筹建运动技术学院成功经验

1、体育技术学院集科研、教学训练为一体,把高科技融入到训练之中,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利于提高训练成绩。

2、学院自主招生有利于优秀运动员拿到大专文凭,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学院的发展。

3、学院一条龙管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学院下设小学部、初中部、中专部和大专部。专业队的教练员可以经常到小学部、初中部、中专部的相关运动专业进行业务指导,纠正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体育苗子茁壮成长。

4、学院实行奖励学分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学院实行学分制,一名学生要拿到规定的学分方能毕

业。对于长期坚持训练的优秀运动员来说要修满学分是有一定困难的。不少学院采取了奖励学分制,即获得全国冠军、亚洲或世界三大赛冠军的运动员学生奖励一定的学分,这样便于运动员刻苦训练,力争在大赛中夺冠,有利于他们顺利毕业。

四、外省筹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失败教训

1、运动技术学院定位不准会影响学院的工作。

湖南职业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最初定的是正厅级,与省体育局平起平坐,省体育局不易管理,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之后又将学院改成副厅级,由一名副局长兼院长,工作才能

正常开展。

2、运动技术学院不能忽视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成立运动技术学院,不能只单独解决运动员文凭问题,更重要是让运动员在有限是时间里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训练成绩。另外,运动员毕业后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3、不懂竞技体育规律的院长会影响学院的办学方向。吉林省运动技术学院的院长是省教育厅委任的,他不懂竞技体育的规律,不了解兴办运动技术学院的目的,他坚持按一般大学的管理模式行事,导致各运动系教练员和运动员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运动训练。

五、调研体会

1、从调研情况看,竞技体育走学院化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

2、创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利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3、自主招生是体育职业学院生存的关键。

4、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3+2”和五年一贯制是发掘优秀体育后备的有效途径。

5、争取颁发体育教师资格证是权利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最有效的办法。

首义体育培训中心调研小组

二00八年十二月十日

第20篇: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2篇)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省文化厅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文化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别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襄樊、荆门、荆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学习考察了湖南省长沙、岳阳两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将省内调研及省外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黄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九十年代以来,武汉等八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八市的文化产业成长迅速,产业群体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在迅猛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产业发展意识滞后调研中,这个问题的反映比较普遍。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是公益事业、是包袱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少重视、少关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统内部发展意识滞后,认为文化是事业,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有的单位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还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创造价值,丧失了很多机遇,还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找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

2、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各地现有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占当地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些现象与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经营分散直接相关。现有文化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数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

3、投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文化企业单位属国有性质,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宏观管理体制,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不到位,体制依然不活,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距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5、政策扶持落实不够这是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大家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台的《国务院扶持文化产业若干政策》,因为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尚未制定,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门管理费用减免政策等,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也没出台,这些都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不利于发挥各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6、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文化系统内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滞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难以在系统内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二)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此次调研,在了解掌握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尽管发展文化产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尚不宽松,但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懈气、不气馁,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创新,放手实践,各地就发展文化产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观指导政策及具体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思路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省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已经先行启动文化产业规划,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汉市于2005年正式公布《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武汉市2004-2010年文化发展目标,明确了这期间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遵循“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发展原则,同时各城区以此为主线,分别拿出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宜昌市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业规划中加重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笔墨,相应增加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加大转制力度,深化体制改革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谷城县文化局于2000年、2003年对改革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将县直文化系统44%的人员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兴办实体,从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同时实行“用人五制”,即全员聘任制、人员进出灵活制、竞争上岗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档案工作制,工资与岗位、效益挂钩,拉开工资档次。通过实行这种以岗定责、以责定酬、竞争上岗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债务由改革之初的800万元降到不足130万元,文化产业形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项目,年创利润150万元,是财政拨款的1.5倍,走出了一条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3、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营运文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多占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升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武汉市江汉区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们认为关键是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开发,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再组合、再投入、再产出,为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他们抓住城市改造和开发机遇,将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权转让,同时购买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并成立营运实体,统一经营国有固定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直接带动了区内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襄樊市就十分重视以加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是重视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数量较多,2004年仅文物旅游类就组织了11个建设项目;二是项目实施形式灵活务实,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可采用合资、独资、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拓宽项目领域,将优秀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做成项目推介;四是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将优秀剧目的冠名权、演出权包装为项目进行招商。2005年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4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20万元。

5、突出资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精品名牌,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黄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比较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黄石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由此黄石文化发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而是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突出资源优势,重点抓住青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独具黄石特色的青铜文化旅游业、工艺制造业、博物展览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

二、湖南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基本经验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1、湖南文化产业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逐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的产业功能已初步显现。以长沙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长沙的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长。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产值过10000万元的企业58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过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2、主体产业发展较快当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娱乐四大主体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形成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电影湘军”、“文艺湘军”,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2004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产业集团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团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2.34亿元,资产总值达52亿元。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68亿元,2004年媒体广告收入9.47亿元。湖南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在全国确立了“出版湘军”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美誊。广电业发展迅速。1993年来,湖南省广电局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提出和实践“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节目生产能力、经营创收、固定资产等3个方面实现了“超十倍”的跨越式发展。产业实力的增强,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不断扩大。湖南卫视已覆盖全国27个省会城市,在全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拥有9000多万用户,覆盖人口3.24亿,赢得了电视湘军的美称。其控股的电广传媒公司上市,到2000年又增发5300万新股,募集资金15.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湖南广电行业的产业化进程。旅游业成绩令人瞩目。湖南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69.4万人次,比“八五”期间增长141.2%,年均增长18%。“九五”期间累计旅游创汇8.01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3%,年均增长22.9%,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11.5%。“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长20%。20002年全省旅游业收入246亿元,占全省gdp的5.7%。文化娱乐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为龙头的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沙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全国四个重点演出城市。长沙的歌厅演出盛极一时,独一无二的长沙歌厅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同行的极大关注,2000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娱乐节目交流会。

3、产业和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体系。近五年来,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广电系统在广电中心一带2300亩土地上进行了七大建设,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金鹰文化城。新闻出版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湖南图书城、湖南电子出版大厦、湖南新闻大厦、长沙晚报报业中心。印刷业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动书刊无线胶装联动线等最先进设备。信息网络建设也有卓有成效。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湖南全省县以上图书馆有116所,藏书1300多万册,其中有95个上等级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一级馆13个,二级馆47个,三级馆35个。湖南还创办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娱乐业方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长沙电影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全国第六届城运全为契机,一大批气势宏伟,造型新颖,设备先进的运动场馆和先进设施投入使用,为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建设也有相当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宾馆、餐饮、礼品、广告、会展、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南特别在省会长沙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绩,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第六届城运会在湖南举办,金鹰电视艺术节落户长沙,全国农博会、糖酒交易会顺利召开,说明了湖南特别是长沙外部环境和基础建设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硬件保证。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大力发展歌厅文化湖南歌厅文化很火爆,其经验:一是湖南人喜欢热闹,消费观念超前。近几年培养了一批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演员、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业找到了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在以湖南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放松和文化消费相结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反映,后现代娱乐文化的特点是由去中心化、边缘化、等级化向平面化发展,讲究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关系,融为一体。综艺性没有明确主题,开心放松心情是主要内容。演出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大众娱乐形式。三是企业找到了好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有资产搞短平快,激活了国有资源;四是政府引导,以繁荣为主,引导规范,弘扬先进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规范落后的,坚决反对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岳阳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气比什么都重要”的口号,凭着一股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勇气,自2002年10月,开发了第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汇泽文化广场,安置就业人员1400多人,上交利润810万元,上缴税收870万元。岳阳市文化产业是在极度困境中艰难起步的,到2000年,市直文化部门负债5000多万元,市直800多名职工有400多人下岗。他们在深思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何不度“文化关”,严峻的现实逼着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杀出一条生路。文化突围,首先是观念突破,他们在市直单位进行了全员竞争上岗,还向社会招聘了50多名开发经营人才。其次是勇于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作为弱势群体的地市文化部门,在实施较大规模产业开发的起步阶段,其难度超乎想象。汇泽文化广场建设先后拆迁了18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补偿资金高达1.5亿元,他们还度过了建设资金难关。第三是勇于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他们在汇泽文化广场的产业经营中,坚持由市场来定位,由竞争来选择,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抢占市场经济的制高点。第四是勇于从战略全局谋求更大发展。目前,他们启动开发的5个大项目,都是从大处着眼,靠创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3、加强人才环境建设近年来,湖南在文化领域积极稳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构建一整套能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充满竞争意识的人才环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实行聘用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充实了湖南的文化产业队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引进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了“论功行赏、分锅吃饭、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几点思考

1、强化产业意识,营造环境必须按照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从业者和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立法,使文化产业有法可依。要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创新体制,强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推进文化事业型体制向产业型体制的根本转变。

3、整合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采取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的办法,彻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门围墙,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兼并和重组、资本运作等方法,使强者更强,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一批跨地区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调研组成员:王元谋陈周刘月明闵运时邓锋赵晗执笔:邓锋赵晗二oo五年八月十日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2篇)]篇1: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课题调研组

近年来,淄博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为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转变,通过制定政策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资源重组、拓宽投资渠道等途径,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淄博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围绕市委确定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调研课题,7月10日至7月30日,按照市委办公厅统一安排,由团市委牵头,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电局、市社科联、市旅游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调研组赴五区三县和市属部分单位,采取抽样调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证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 1

值达到40.49亿元,占我市gdp比重为2.83%;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5%,占我市gdp比重为3.02%。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文化产业开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产业单位3800余家,主要集中在文化、新闻出版、旅游和广播影视行业,其中:具企事业单位性质文化单位149个,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家,印刷单位7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400余家,软件开发单位20余家,打字复印机构400余家,旅行社110家,重点旅游景区40处,星级旅游饭店33家,广播影视业16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8.45万人。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布局不断优化。一是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市

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进行了部门分工,明确责任,督促落实。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地域化、行业化态势。张店区积极发展书画艺术品业、古玩工艺和休闲文化娱乐业;淄川区以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为核心,积极发展聊斋文化旅游业;博山区重视陶琉文化、孝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周村区积极开发古商城,再现“旱码头”繁华;临淄区以齐文化旅游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齐文化品牌,积极建设博物馆群;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积极发展民俗、生态等特色旅游;高新区发挥财税杠杆优势,支持发展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影视创作产业。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层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例不断攀升。

[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2篇)]

(二)拓宽渠道抓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经营、优势互补、多元发展”的路子。一是靠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列入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立项、资金、3

用地和拆迁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对非公益性文化项目,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激励作用,建立“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单位自我发展”的运转机制。如对艺术表演团体、体育场馆等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将预算资金分为正常经费和奖励经费,按演出(使用)场次和演出(门票)收入等指标实行考核奖励等等。二是靠市场化运作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臵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协办、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项目推介和文企联姻等市场化手段,多元化经营文化产业。我市成功组织了3次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落实合作项目400多个,累计合作金额超过4亿元,项目领域涉及影视制作、歌舞晚会、戏曲、书画展览、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艺术比赛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由原淄博市电影公司与淄博影院重组而成的淄博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2000万元于2005年底建成淄博全球通电影城,2006年电影票房达360万元,2007年预计票房达400万元,成为代表顶级电影文化的高标准影城。三是靠政府引导和社会自主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鼓励社会多种经济成分成为文化业经营主体。淄博大型零售企业—淄博商厦集团公 4

司投资建设了“齐宝斋文化艺术广场”,在北京设立齐宝斋艺术研究院,全面进军文化产业。临淄闻韶街道张家社区投资700万元,维修改造了姜太公祠、姜太公广场等文化设施。四是靠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组织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形成壮大了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由北京天立禾盛文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在央视8套黄金时间播出。由张店区引进的北京荣宝斋,投资1.3亿元兴建面积3.6万平方米的荣宝斋大厦,成为我市文化艺术品市场流通经营的龙头。山东大顺集团与香港伟确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建设了齐都文化体育城。2004年,世纪天鸿书业进驻淄博,销售码洋现已达到7.5亿,占全国教辅书份额的近四分之一。

(三)突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积极打造齐文化品牌。依托丰富的齐文化资源,进行齐文化研究开发,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中国足球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博物馆群。临淄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确认,成为带有突破性的世界级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二是积极打 5

下页篇2: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和繁荣我区文化产业,积极推动“人文涪陵”建设,根据区政协主席会议安排,今年3月至5月,由副主席蒋维佳带队,教科文卫史委牵头,组织政协委员会同文广新局、科委、财政局、发改委、旅游局、体育局、统计局、长江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社等单位和部门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重庆直辖以来,区委、区政府立足巴文化、白鹤梁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惠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城乡文化互动等文化建设工程,全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体育服务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发展思路新、市场运作佳、社会影响好的文化企业。到2008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76家,实现文化产值8.1亿元,创利税1.5亿元,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占gdp的3.16%。

(一)新闻出版印刷业绩显著。全区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24户,其中主要出版物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7家、其他印刷企业30家、打字复印70家,资产总额6.6亿元。2008年,全区印刷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年销售总额6.6亿元, 占全区gdp的2.77% 。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有21家,其中宏声印务、太极印务、诚信包装、理想包装4家企业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我区印刷业在资金总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生产能力等方面全市区县排名

在全市网站排名位居 的文化消费需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尚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规模不大。全区文化产业总量不大,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2008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平均企业产值只有170万元。文化投资者主要以低投入、少风险、快回报的短平快项目为主,文化产业项目比较传统、单一。在476家经营单位中,新闻出版经营单位232家、音像制品批零出租52家、电子游戏14家、互联网服务场所85家、演出场所2家、夜总会歌厅茶座水吧91家。文化娱乐业主要以音乐茶座、网吧和歌舞厅为主,没有形成文化品牌,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较少。文化经营发展缓慢, 2007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453户,仅增长2.3%,到2008年文化经营单位476户,仅增长3%。文化市场培育不好,文化产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体现涪陵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工艺品基本空白。

(二)基础设施滞后。一是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较差。如区图书馆设在南门山商住楼的

五、

六、七层,只有1条上下通道,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大楼的2部电梯与整栋住户共享,拥挤不堪,由于电梯老化,时常出现故障,严重威胁到[关于加快湖北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2篇)]广大读者的进出安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按国家二级图书馆要求每年购书经费不得少于30万元、藏书量达到30万册。区图书馆2007年购书经费10万元,2008年购书经费16万元,目前藏书只有22万册。全区人均购书费仅为0.23元,低于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0.30元。调查组看到,部分阅览架空着。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现有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需要。文化馆设施条件差,125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处在地下一层,通风不好,下水道沼气味很浓,无法开展培训。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核,文化馆达不到标准,将会被一票否决。电影公司业务逐步萎缩,10年前有经营场所37家,经营场所面积37000平方米,现仅存太极影城1家,经营场所面积只有800平方米,经营收入100万元。新华书店发展缺乏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书刊经营场所, “重庆书城”属租赁场地,只剩一年多合同期,面临重新开辟经营场所问题。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全区26个乡镇(街道)中只有15个乡镇建立了独立的文化阵地,占57.7%;全区348个行政村中,建立农家书屋222个,覆盖率为63.8%。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占68.4%,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三)缺乏品牌支撑。打造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涪陵区

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如巴人小田溪、点易洞、白鹤梁、榨菜等。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利用、创新、包装、宣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产业发展缺乏品牌支撑。印刷产业虽然在全市占有一席之地,宏声、太极、鹏程等企业也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但其业务范围仍然较窄。蔺市红酒小镇和古镇规划、项目策化及理念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凸显地域文化特色。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开发的系列动画片《巴蔓》、生态移民动画片《巴方岛》,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企业参与,产品未进入市场。巴文化、易理文化资源或闲置,或长期占有不开发,或业主实力有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体育产业虽然每年都举办了许多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由于缺乏整体包装打造,没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尚未形成对外的品牌效应。

(四)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推广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在文化系统288名工作人员中,具有文化专业技能的只有124人,占43%,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占10%,中级职称43人,占14.9%,初级职称52人,占18%。城乡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全区26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111名工作人员中,具有一定专业文艺技能的只有 55人,仅占城区的44.3%。在调查中,有52.2%的人认为我区缺乏营运策划人才,有23.9%的人认为缺乏管理人才,有25%的人认为缺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

(五)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优化。一是缺乏长远规划。区政府虽然制定了旅游、体育等单项发展规划,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及相关文化产业没有制定阶段发展规划。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各自为阵、自生自灭现象,特色优势不突出,发展速度缓慢。二是统计口径不够规范。我区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不论是传统的文化产业,还是最新分类的文化产业,都没有按照国家统计局相应的统计分类和要求进行分类,没有文化产业的权威相关统计数据,导致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决策困难,影响全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三是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文化产业在管理中往往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文化大市场形成。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好,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保障,没有建立相应的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动漫创意、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网络媒体等

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牵引动力,发展速度较慢。

(六)演出市场缺乏活力

目前全区的专业演出团体只有区歌舞团,注册登记的有扬子江乐团、乌江民乐团、思维艺术团、宏洲艺术团等7家民营演艺团体。演出市场发育不良,演出主体竞争力弱、市场赢利能力低,缺乏活力。形成这一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下页

《湖北调研报告.doc》
湖北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