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2022-03-22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定远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定远县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定远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追赶跨越、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打造千亿盐化产业和建设现代中等城市两大龙头,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开放活县、商贸兴县、城镇带动、统筹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打造白色盐化之都、红色旅游胜地、绿色生态家园,开创了追赶跨越、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正在日益彰显出将相故里、盐化之都、红色之乡、江淮明珠的独特魅力。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地把城市建设作为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的先导工程,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以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促进了县城规模的快速扩张,拉动了城市人气的迅速聚集,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优化了加快发展的投资环境,提升了定远的对外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拉开了框架,扩张了规模。几年来的科学规划、大力开发和加快建设,全面拉开了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城东新区构建了8平方公里的路网框架,建成了6平方公里核心区;工业园区构建了15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建成1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县城。二是提升了品位,彰显了特色。按照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的发展规划,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新区基本形成了以 - 1 -

提供公共服务为职能的行政办公区;以人民广场、生态公园、花园湖主体的休闲景观区;以龙星宾馆、定远宾馆、伟华新天地主体的商业服务区;以定远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主体的文化服务区;以城市花园、伟华幸福城、安盐国际、天裕国际花园、合蚌路安置小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合蚌路两侧组团开发形成的十里商业街;以“一环一纵一横”骨干的路网组成快速交通网,改善了人居环境,彰显了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改善了民生,聚集了人气。通过大拆大建,共拆迁面积19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1万套,有9000多户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小区,提升了生活质量;通过引进苏果购物广场、阳光商业广场、嘉禧广场、伟华新天地商业街、金马时代广场等一批知名商家,改善了群众的购物环境;通过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和城市景观,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聚集了城市人气。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点定位,全力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用大视野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以大目标完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立足整体谋划抓定位、突出概念策划抓特色、着眼总体规划抓布局、注重详细规划抓项目,摒弃小县城的思维局限和规划尺度,加快完善以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以高起点规划打造“新定城”名片,委托东南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等知名设计单位,投

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即: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明确城市发展重点,建设突出“依托老城、南进东扩、紧凑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拉开中等城市框架;以老城区改造、新城区拓展、工业区扩张、高铁站区建设为依托,实行四区联动,推进城市组团开发;以建设泉坞山森林公园、南城河风光带、花园湖公园为重点,推进三片(带)开发,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合理安排项目时序,让城东新区“靓”起来、老城区“活”起来、工业园区“旺”起来、高铁站区“动”起来,确保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有牵动力的项目

我们按照“东扩南进,三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集中谋划一批具有牵动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先后实施了“5个8”、“4843”、“5635”项目建设工程。在实施中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融资近9亿元,在城东新区和工业园区建成道路27条70.7公里,初步拉开了中等城市框架。突出商业项目建设。完成了鲁肃大道十里商业街建设,世界500强企业大润发投资2.5亿元的超市项目等超级大卖场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投资20亿元的汽车五金城、10亿元的青岛北极星购物中心成功落地。突出住宅小区建设。引资70亿元、建设320万平方米商品房小区,提升了城市凝聚力。突出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在城东新区规划了占地169亩的体育中心,占

地618亩的滨水休闲带,占地542亩的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已开工建设,建成投资1.2亿元的省级示范高中定远中学新校区,投资3亿元的县总医院已投入使用。突出三产服务项目建设。立足定远高铁站为京沪高铁线中心站的区位优势,以京沪高铁为主轴,以高铁站区为中心,以“两湖(青春湖、桑涧湖)一山(泉坞山)”为依托,在高铁沿线的1.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区,开发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把高铁站区打造成京沪高铁两端及沿线区域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商贸文化休闲中心。

(三)坚持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城市建设难题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中会遇到诸多难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全力化解,确保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一是着力破解资金难。采用捆绑方式,成功运作了行政中心大楼、人民文化广场、定远剧院、花园湖公园等项目建设。采用招商方式,建设了总投资1.3亿元的定远宾馆和龙星国际大酒店等服务设施。采用代建方式,融资超过10亿元,建设完成了80万平方米安置房及22公里城市道路。今年又筹集资金9.2亿元,14公里高铁连接线、新区体育中心、生态公园和安置房等项目顺利启动。采取招拍挂方式,规范土地市场,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力求土地收益最大化。二是着力破解土地难。完成土地整理2.1万亩,获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1.7万亩,有力支持了城东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三是着力破解拆迁难。在政策上,实行“三榜公示”。在安置上,把比较好的地块先期用于安置房建设。在生活上,建立健全生活保障。在扶持就业上,积极为失

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已安置就业3000余人次。

(四)坚持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城乡建设提速增效

我们注重把领导力量、优秀干部、主要精力向城乡建设倾斜,集中指挥,分片作战,强力攻坚,聚力突破。一是分工负责。打破分工界限、部门界限,强化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分工推进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赋予职权,限期完成。二是加强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重点工程进行一周一调度,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对个别进展缓慢的重点工程,实行一天一调度。三是督查通报。对各项工作实行量化、实化和细化,挂图作战,倒排进度,强化落实。

二、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县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0年始,先后启动实施城建项目78个,累计总投入80余亿元,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很大变化。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高邮、利辛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

(二)搞好城镇规划,进一步发挥好规划龙头作用。实践证

明,城镇化发展,规划必须先行。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规划投入力度,不仅要修编总体规划,而且要搞好系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定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留足城镇发展空间,并充分体现定远自然景观、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确保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在县城,重点要对县城规划区内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

(三)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破解城市建设中的瓶颈制约。我县财力有限,更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发挥投融资载体和操作平台作用,盘活、收储和运作县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注册资本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信誉,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县城市建设。

(四)树立彰显个性的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城市。对我县城市建设工作而言,应注重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培育,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要注重城市建设量的扩张,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既要注重城市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

文化的传承。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彰显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定远的人文景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子。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注重当今的开发建设,还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当前,定远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超前谋划,增强节约意识。要着力于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建城市,建好城市为人民;突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要加快实施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坚持安置区建设先于房屋拆迁,力争做到“零过渡”,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解除广大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为加快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推荐第2篇:河东区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高点定位,全面推进河东区城市建设

——河东区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曹文栋 刘楠楠 郑长凯

[摘要]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近年来,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东区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但由于建区时间短,人口多,基础薄弱,受资金、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河东区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调研报告主要以河东区政府驻地——九曲街道办事处的调研资料为依据,对自2007年以来河东区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做一简单探究。

[关键词] 城市建设 现状 特点 问题 建议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推进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研组在九曲街道办事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自2007年3月24日临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河为轴,跨河东进,把河东打造成与河西相对应的‘半壁江山’‛的战略部署后,河东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和路子,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由于建区时间短,基础薄弱,受资金、体制和观念等因素的束缚,河东区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调研报告以在九曲街道办事处的调研情况为基础,结合当前河东区城市 1

建设的总体定位,对河东区的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做一些有益探究。

一、河东区城市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发展规划详细,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少走弯路,走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提升自身的形象和魅力,是河东区委、区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河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城乡规划委员会,每年投入500万元,邀请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进行城镇规划编制。200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河东区空间战略发展研究、滨河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区现代商贸物流(市场)发展规划、汤头总体规划、汤河景观工程规划、河东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板栗公园规划、新四军军部旧址(二期)规划、河东区旅游规划、汤泉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0个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河东区已确定了‚345‛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即:建设‚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水生态城市;打造‚凤凰文化名区、商贸物流强区、汤泉旅游胜区、幸福宜居佳区‛;创立五金城、温泉城、食品城、汽车城、航空城五个品牌。将河东打造成经济繁荣、产业发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基础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城,成为临沂市‚服务产业的先导区、自主创新的推进区、宜居城市的示范区、新城风貌的展现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宜居佳区目标初显。河东区已连续多年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2009年政府投资2.6亿元,2010年投资金额继续加大,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2

提高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2010年,政府投资720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兰亭路、凤凰大街东段、李公街、桃源街、皇山路(南段)、解放东路东段、人民大街东段、金雀山东路、智圣路、皇山路北段等10大路网工程以及汽车城路网、兰亭路南段等3项工程,使城区道路基本实现‚环起来、连起来、通起来‛的目标。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功能。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配套建设了强电、弱电、燃气、供水、排水、污水等地下管网,2010年新建自来水供水管网18.6公里,新增自来水用户1.37万户;新敷设燃气管网62公里,新发展管道燃气用户2960户;新建排水(污水)管网62公里。三是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通过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等形式,先后在凤凰大街东段、李公街、桃源街、皇山路(南段)、解放东路、人民大街东段、金雀山东路、华阳路等8条道路安装路灯390余棵960余盏。同时对城区内主要建筑和九曲沂河大桥进行了夜景亮化,打破了‚白天河东区,晚上九曲镇‛的局面。四是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2010年先后完成了东夷大街东段、智圣路、育英街东兴路南段等10条道路绿化和城中村155条背街小巷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16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河东区城区绿地率已达到36%,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

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河东区城市道路由2000年的18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7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2.2平方米增加到17.8平方米;开通了7条城市公交线路,拥有公交车230余辆;城市日供水能力由2000年的0.7万吨增至现在的13 3

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8%;城市燃气发展迅速,城区气化率达到90%;建设了集观光旅游、城市防洪等为一体的滨河大道,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建成了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修建了30余座水冲式公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三)旧村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由于政策的完善、群众的支持以及干部的努力,九曲街道办事处旧村改造顺利进行, 2007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三官庙、九曲店、郁九曲、杨庄、独树头等17个社区拆迁,累计完成拆迁面积490余万平方米。尤其是在2010年,先后启动了褚庄、杨庄、独树头等11个社区的旧村拆迁项目,共拆迁民房5022户、企业386户,全年共完成拆迁面积150万平方米。

旧村拆迁的同时注重还建社区的建设。九曲街道办事处还建工程涉及三官庙、刘村、九曲店、郁九曲、赵庄、巩村、张庄、杨庄、九曲店二期、坡埠、彭于埠、独树头等12个村居(社区),总共283栋多层楼、27栋高层楼。截至到2010年底,已有112栋多层、11栋高层顺利回迁;118栋多层、5栋高层封顶;3栋高层正在主体施工。还建社区内道路、人行道、地下管网、路灯、地面绿化等一次到位,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2010年新建29座公厕、13处垃圾收集站,市场、学校、医院等设施纳入相应的规划中。2010年底已有12个社区完成旧村还建,12个社区的居民回迁到舒适优雅的现代小区内。

(四)滨河开发全面提速,城区建设亮点凸显。

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三大板块‛之一的滨河开发,对河东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正逐步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 4

的亮点。通过实施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包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组织银企洽谈会等多种手段,千方百计为开发企业协调土地摘牌、手续办理、信贷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各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滨河开发项目目前共签约25项,其中紫荆城、帝景湾、三江领秀、金居臵业等1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规划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规划197栋高层、358栋多层。2010年开工建设面积约90万平方米。凯润国际花园、怡海国际新城、格瑞期小镇、水年华、滨河海韵项目已完成拆迁工作,正在加快办理各项手续,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除格瑞期小镇力争2010年底前完成规划外,其他四个项目力争在2010年底前开工。截至到2010年底长泰臵业、帝豪‚江与城‛、正直臵业、泰宏臵业和乐泰臵业3期等6个项目尚未拆迁,正在做拆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河东区城市建设的特点

(一)注重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协调。

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等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具体抓。区委书记刘占仁、区长李枝叶多次对城市建设工作亲自调度、亲自安排,及时召开动员会、调度会、协调会,多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城市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河东区成立了区长任组长、8名区级领导任副组长,24个部门单位和10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一把手为成员的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区城镇建设工作。同时,还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指挥的城镇建设指挥部,随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强调科学规划,突出城市特色。

一是加强领导和管理。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坚持重大规划建设事项由委员会集体研究审批,实行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统一管理。二是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河东区在区位、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临沂市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相统一,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统筹兼顾、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高水平设计单位进行城镇规划设计,近年来,河东区先后完成了120个重要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努力提高规划建设档次和水平。在规划建设中,突出东夷文化、凤凰文化特色,打造汉唐风格建筑特色,提升河东的形象和魅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旧村改造开展顺利。

旧村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扬‚快节奏、高效率、满负荷‛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和谐拆迁,确保旧村拆迁工作快速推进。拆迁前,街道和村居两级工作人员进村入巷、进门入户、宣传政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拆迁中,政府的各项优惠措施全部兑现给村居和社区,与居民签订拆迁安臵补偿协议;拆迁后,村民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监管安臵房建设,以城市小区标准建设居民安臵房。九曲街道办事处的旧村改造工作创造了拆迁时间短、速度快,无遗留问题的奇迹,使河东的拆迁工作成为全省的一大品牌。

(四)开展环境整治,坚持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按照临沂市住建委的统一部署, 6

河东区率先成立了城市数字化指挥中心,配齐了电脑、投影仪等办公设备,组建了一支20人的巡查队伍,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初步建立了发现及时、处臵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快速处臵机制。二是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在城区,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进行了环卫扩面试点,将环卫保洁范围延伸至绿化带和店前,在城中村建立了环卫保洁队伍,延长道路保洁时间。在农村,全面推行‚村收、镇集、区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在区环卫处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奖勤罚懒,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环卫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推行城市绿化市场化养护。对城区13条道路约156万平方米的绿地养护进行了公开招标,由3家中标单位按照山东省城市绿地一级养护标准进行养护,有效地提高了绿地养护水平。

(五)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效破解资金“瓶颈”。为破解资金难题,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村改造、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成立了河东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河东经济开发投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全权代表政府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融通资金。积极推行BT、BOT等融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近几年,河东区先后吸引资金5亿余元,建设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城市燃气管道、滨河景观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启动了滨河区域旧村改造,加快了城市开发步伐。

三、河东区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河东区近几年城市建设工作来看,还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解决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河东区的城市建设在布局规划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宏观上,自东向西看,中心城区三路一河依次排开,分别为东外环、东兴路、滨河路以及美丽的沂河,东西狭窄;自南向北看,中心城区南接经济开发区,北抵北外环,其间依次被兖石铁路、金雀山东路、解放东路、岚济路所分隔,南北较长。总体上,三路一河直贯南北,气势非凡,东西方向过于狭窄,腹地不够厚重。

微观上,个别地方在布局规划方面存在考虑不周、有待优化的问题。调研组成员实地勘查并走访了一些地方,包括褚庄小学、五金城、土杂市场、飞机场、工业园、沭埠岭社区等等。通过对五金城和土杂市场的调研分析,二者分布于东兴路的两侧,白天大小送货车辆东西穿行,来往不断,其南部是河东汽车站,南北通行的城乡客运车辆较多,其北部紧邻褚庄小学,放学时人流量较多,由此导致整条东兴路交通较为混乱,高峰时期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交通状况令人担忧。通过对沭埠岭等几个社区的调研发现,由于距离飞机场太近,会产生噪音污染,使得位于中心城区的几个社区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二)如何解决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河东区自建区以来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依靠自筹,加之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状况,近年来虽然加大了社会融资渠道并相继完成了一大批城建项目建设,但与兰山、罗庄等区相比,在 8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例如,河东区至今未能实行集中统一供暖,影响了人们在我区购房居住的积极性,进而制约了房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的发展。城市排水、供水、垃圾处臵、污水处理等功能性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同样制约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如何解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居民们反映比较强烈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城区中小学校在布局和教学质量上有待提升。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是,河东区的文化教育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而导致生源大量外流。例如,目前河东区在小学、中学阶段尚无过硬的品牌学校,职业中专与其他县区相比特色也不明显,尤其是初中阶段,由于我区驻地缺乏可以同临沂市里及省内众多名校相媲美的学校,导致优秀生源的大量流失。生源的外流引发‚孟母三迁‛从而制约河东区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河东的教育质量走向良性循环。此外,购物、健身、公园、餐饮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相对不足。

四、进一步促进河东区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探究

(一)高点定位,通盘考虑,优化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是河东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配臵和城市建设的投资成本。科学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可以使河东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城市环境,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城市的无序建设,则会导致 9

城市功能区划混乱,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调研组在对河东区的城市布局研究后认为,从近期及长远发展来看,河东区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最佳方案适宜采用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集中紧凑式块状布局;在中心城区以外,对于经过我区的几条主干道为纽带的沿途区域则适宜采用带状布局,对于汤头街道这个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的区域则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卫星城。

之所以采用这一方式,与影响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的各项因素有很大关系:

⑴历史因素

河东区城市建设布局自1995年建区开始就已经陆续开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重心的块状布局,尽管还不是很完善,但已经初具规模,不宜再随意进行大的变动。从一开始,主要区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均分布在中心城区东兴路路东一带,路西沿河一带则聚集着一些居民点,河东区最早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这使我们在选择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方案时,不能不考虑历史因素。

⑵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就是人口规模及城市用地范围。选择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集中紧凑式块状布局与河东区的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范围相适应。河东区目前拥有不到50万人口,而且大多数是当地人口,外来人口增长很小,短期内,河东区大量人口涌入的可能性不大。不到50万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河东区广 10

大的地域面积,决定了河东区短期内宜建设一个较小的中心城区,否则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分散,不足以支撑起城市的健康发展。目前河东区的城市用地范围还不是很大,主要在九曲街道办事处,这也限制了城市往北发展、往东扩张。

⑶自然因素

河东区的中心城区紧靠沂河,滨河风景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居住区恰到好处。同时,河东区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东兴路往北延伸,连着太平、汤头两个街道,直通沂南县和沂水县;岚济路往东发展,连着相公、郑旺,直通日照港。在这两条路的沿途区域,都是发展工业及建设小城镇的优良场所,适宜进行带状布局。对于汤头街道办事处,由于其无可比拟的地热温泉优势非常值得集中开发,在原来开发基础之上建设一个卫星城,可以说是正得其宜。

⑷经济因素

一个城市的建设布局,最根本上还是由其经济规模决定的。目前河东区的总体经济规模并不是很大,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所以当前较宜采用加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集中紧凑式块状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再逐渐往外扩展。对于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则可以根据其各自的经济条件,优先进行小城镇建设。

以上四项因素决定了河东区城市建设宜采用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集中紧凑式块状格局,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宏观上,以一个集中紧凑的生活居住用地即生态宜居区为中心,将工业用地连片布臵在紧接生活居住区的外环地带(即郊区), 11

再往外则是远郊的农业用地区域,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依次排列,辐射发展。居住区便于集中设臵市政设施和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便于居民生活,便于合理利用土地,节省投资,有利于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同时又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微观上,个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以褚庄小学为例,可以以褚庄社区拆迁还建为契机,进行扩建或重建。通过扩建或重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为打造名校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远离交通要道,以达到保护学生安全与疏导干路交通的双重目的。另外,五金城已经计划搬迁至北外环附近,下一步土杂市场也应寻找适宜的机会迁出中心城区。对于飞机场,从长远看,极有必要往东迁到东外环以东甚至更远,便于中心城区的全面合理开发。

(二)提升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幸福宜居佳区。作为‚跨河东进‛的第一站并且是河东区政府所在地的九曲街道,其中心城区的地位应当继续通过完善各项建设加以提升。

1、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现化化,首先是基础设施的现化化。首先要加强以道路绿化、路灯、供水、供气、地下管网、广电设施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全面加快污水管网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扶助与补贴,建设大交通、快交通,实现城区内轻易乘公交,乡村间村村通公交,缩短城乡的空间距离。

2、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一是加快打造品牌学校。一方面 12

可以效仿南坊新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市内名校入驻河东区,如临沂一小、二小、临沂一中等,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人气;一方面立足河东区实际,优化学校布局,加大教改力度,提升本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自己的名校,增强吸引力。二是要引进建设一批大型购物商场、酒店等购物、餐饮设施,放便城区居民的生活。三是建设广场、公园、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文体活动及休闲场所,满足城区居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四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省、市内外名牌医院入驻河东,大力打造本区的品牌医院,不断提升、完善公共卫生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小病不出本社区,大病不出河东区‛的目标。总之,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住的安心、顺心、开心、放心、舒心、省心。

3、坚持高标准长效管理。

一、围绕打造‚天蓝水清、路洁房靓、街美景特‛滨水宜居城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保持城市面貌持久整洁。

二、加快物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引进大型物业公司参与我区的物业管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建立物业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城市的飞速发展应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支撑,为此,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继续加大河东区总体经济建设的力度,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推动城市建设。

一是立足河东区的传统及区位优势,继续发展商贸物流业,着 13

力打造五金城、食品城、汽车城、航空城等城市品牌。

二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发展轻重工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立足河东区农业大区优势,以农业经济推动城市发展。一方面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例如八湖镇的万亩莲塘、柳店子乡的草莓种植、汤河的沂州海棠花卉种植;另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例如八湖的脱水蔬菜加工、汤河的柳编等。

总之,要使三大产业合理布局,使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再上层楼,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提升特色,打造品牌,全方位多渠道包装经营城市。

1、围绕“凤凰文化”这一主题文化来包装和经营城市,挖掘和梳理河东文化资源、整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河东凤凰文化、民俗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是一个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需要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精确提炼地域特色文化,努力创新规划理念,快速穿越文化时空,积极寻找城市的‚灵魂‛,把城市文化的概念渗透到城市规划的‚骨髓‛中,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动感城市的无穷魅力。就河东区而言,打造凤凰文化区不失为河东区城市主题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凤凰是东夷族部落的主要图腾。在人民心目中,凤凰是一种瑞鸟,象征着天下太平、吉祥、和美;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 14

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因此,围绕‚凤凰文化‛这一城市主题文化来包装和经营城市,挖掘和梳理河东文化资源、整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河东凤凰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品牌将大有可为。

⑴将凤凰文化融入到河东的城市建设当中。

结合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规划设计具有凤凰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雕塑、主题公园等。河东区较早的打出了‚凤凰城‛的城市名片,但目前河东区仅有凤凰雕塑一处,而且位于城区的北部,相对较为偏远,关于凤凰的标志性建筑、主题公园等等还处于空白。在滨河湿地公园的建设上,各种亭台楼阁、小桥码头、渡口站台等设施及建筑小品上也可以着力体现凤凰文化这一主题。在各种生活和生产设备及劳动工具上、传统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上,都可以打造出凤凰文化的精髓,进而迅速聚焦世人的目光,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

⑵将凤凰文化融入到河东的文化建设当中。河东区已经有国际温泉节、草莓采摘节、白塔文化庙会和沂州海棠节等节庆活动,可以依托凤凰文化内涵,规划设计面向东夷文化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并将‚龙灯扛阁‛、‚褚庄泥塑‛等民俗文化融入节庆活动中;今后的文化设施改造和建设、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安排,以及企业文化的包装与推广,可以广泛注入凤凰文化创意。

2、立足河东区丰富的地热资源,把河东区建设成为以疗养养生、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生态宜居为特色的国际温泉旅游城,提升城市魅力。

⑴将温泉与休闲相结合。以大型温泉主题休闲区为开发形式, 15

将温泉资源与周边的资源充分结合,以主题休闲游乐设计为核心,融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保健于一体。温泉休闲区的建设除了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温泉产品外,还应与当地景观结合,融入人文、自然资源,随着周边旅游及配套设施不断齐备,推出旅游、观光、养生、美容等综合服务吸引度假休闲游客。

⑵将温泉与养生相结合。借助河东区便利的交通资源和温泉资源,着力创造温泉文化,挖掘现代温泉养生的内涵,构建现代温泉生活方式,打造面向大众的精品温泉景区。

⑶将温泉与会务度假相结合。借助河东区秀丽的滨河自然景观、便捷的交通,充分引导利用‚物流天下、商都临沂‛的会议市场,利用温泉的康体疗养与休闲功能的整合效应,把温泉与会议融合的文章做大,把商务会议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服务来对待。完善的商务及会议设施,满足会议客人全方位需求的客房、餐饮、娱乐、运动、保健、体检和购物服务,打造鲁南苏北的‚温泉会都‛。

⑷将温泉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结合国际影视城、雹神庙、东夷文化遗址、古栗园、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借鉴相关成功的开发模式,引导开发温泉度假以外的旅游观光,延伸温泉产业链,提供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度假区。其中配套相应的酒店、宾馆及其它旅游设施,重点开展观光、农业林果业体验、果蔬采摘、民俗旅游等游乐项目,增加游客在温泉城的逗留时间。

3、拓展思维、加大投入,注重城市品牌宣传。

⑴敢于宣传。将河东区的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作为名片不失时机扩大宣传。其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市名片。例如,凤凰城、16

地热城、草莓之乡、海棠之乡、瓜菜之乡、温泉之乡、木柳工艺之乡等名片。其二,立足现有资源,不断提升特色,打造新的名片。总之,在城市的宣传策划上,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转换视角、乐于激活思维,勇于宣传,敢于宣传,彰显特色,彰显干劲,彰显豪情。

⑵善于宣传。加强与媒体沟通与合作。利用各种途径,借助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彰显特色。一方面,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各级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庆典活动,例如温泉节,邀请国内外、省内外名家做客河东,了解河东、认识河东;第三,主动承办各种大型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国内外的朋友走进河东,了解河东,接受河东,宣传河东。

总之,要不断扩大河东这个新兴城市的影响力,真正把河东区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凤凰文化名区、商贸物流强区、汤泉旅游胜区、幸福宜居佳区‛, 打造河东城市建设的响亮品牌。

推荐第3篇: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99.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大到1.7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0.90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0.5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县是我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县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业支撑单一,底气不足。全县除***外,多数乡镇集镇处于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支撑以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特色产业少,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1998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7.3%,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在县城规划方面也难于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控规、详规等均不到位。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XX年为促进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县委、县政府首先提出了以***为龙头,以***等集镇功能辐射强的乡镇为试点,大兴小城镇建设;XX年,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县城的发展目标,即把***建设成为“***”上绿色生态经济大县、特色鲜明的**文化展示中心、中国连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精品旅游景区和商贸集镇三大目标。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体现县城在全县经济中的中心作用,为县城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县委、县政府把规划作为县城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聘请了国内有知名度的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引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既立足于现实,又考虑今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为基准,充分考虑地方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共设施、繁荣经济,方便群众。

新区的规划体现三轴二中心,即绿化轴、商业服务轴、对外交通服务中心轴;商贸金融中心、公务活动中心。对建筑风格求新求变,除集**、**、**文化特色的广场,主干道两边建筑物要求控制高度为5-7层,外观设计互不相似,18米宽民族步行街建筑高度控制为2层,局部3层,道路为青石板路面,突出**民居风格。

为把好规划关,县委、县政府多次请专家论证,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明确的定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规划为县城的建设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为营造县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规划的实施和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工程,为做好城市的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把这一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项目定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或是局部规划的变动。由县委或是县政府会议研讨决定,形成县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件工作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在建设中,形成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征地、拆迁、安置、资金筹措、工程招标、开发建设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的工作局面。为认真执行规划和保证规划的实施,县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绿化、统一出让,使开发建设在有力的领导的下,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工作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齐心努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发展

***县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财政属于倒挂财政,资金匮乏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新区开发启动时,县政府只有***万元借款,而当时所需的征地就要***万元,资金不够,起步艰难。县委、县政府通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市场的力量,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建设思路,把城市开发建设推向市场,盘活了土地存量资产,拓宽了投资渠道,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具体的做法是:

新区通过确定每块土地用途、面积和建设规模并进行编号,公开挂牌等出让方式,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制度,并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对部分片区实行统一收购,集中储备、划分地宗、分宗拍卖或整体拍卖,对拍卖不掉的地宗,以协议出让方式出让,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获得利益。土地出让的过程明确规定了土地的出让程序,将其使用权公开招标,实现土地升值,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投资限制,积极引导和吸纳当地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进行开发。

以上一系列运作程序,充分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政府在经营土地中获得了明显的收益。截止**,新区一期开发土地(除道路、公益设施等建设用地,实际可出让面积**亩)已出让土地**宗,面积为**亩,收取出让金**万元(部分出让金还没有收取),土地出让价格**万元/亩,竞价高至**万元/亩。其中,新区民族步行街整体出让**亩,每亩**万元,由***开发公司建设经营。

(四)、出台配套政策、切实解决搬迁户后顾之忧

***县城新区开发建设涉及到资金筹措、土地利用、房屋拆迁、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为切实做好和解决开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制定出台了有关的户籍、税费等优惠政策。一是出台户籍政策,被征地农户一次性转为城镇户口,保留剩余部分土地使用权;到新区购买土地和房屋的农民,可办理农转非,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二是个体工商户在新区投资建设商业用户**元以上,无偿给予划拨一亩土地;凡在新区内购买房屋的用户,**年以内可转让一次,不收取任何税费。三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针对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农民进行耐心的心理引导。由政府出资组织被征地农户到***等地参观和学习,使他们了解城市建设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实例。让他们开阔眼界,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能实现,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的工作,原来被征地农户的失去土地便失去一切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失落感得到很大改变。

为保障被征地农户的利益,县委县政府为农民建立了三条保障线。第一条保障线是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户和集体,而是通过依法计算土地补偿费后,将其折算成股份,分为个人股和集体股,统一投入商贸城的建设和经营,吸纳部分被征地农民入商场做工,农民持股分红,农户所持股份允许自愿退股,投向其他经营。此外,为解决被拆迁户的生活问题,在搬迁区配建的商铺,交由搬迁户经营。第二条保障线是在商贸城建成投入使用之前,政府按每亩土地每年安排**元生活补助费给拆迁户,解决短期内的生活问题。为了确保被征地农户的根本利益,把转了城镇户口、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第三条保障线是划拨了**土地建成了一个小型蔬菜市场,其收益作为商贸经营风险的损失补偿。

在新区征地建设中,一期开发征地涉及3个村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431户农户,建筑物拆迁涉及4个单位24户,通过以上措施和合理的安排,建设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

三、几点体会

(一)、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规划理念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准确目标和定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城市的规划发展就会很盲目。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区域资源、城市格局和支撑产业的布置,基于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北回归线穿城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哈尼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确定了城市的发展目标,树立***对外形象,并在规划中充分体现明确的定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思路为县城的建设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使城市的建设上了一个档次,为提升县城的招商引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按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有了好的城市规划,还需要对规划的具体实施。基于此,***县在新区开发建设中,成立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亲自领导。在具体建设中,以县建设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再加上新区开发实行土地由政府统征统管的有效的土地利用控制手段,使城市规划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基本没有出现违反规划乱建乱盖的行为,保证了规划的城市格局和城市风貌的实现。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是经济不发达县城建设发展的有效路子

从***县新区一期开发建设的情况看,整个开发建设投入资金约**亿元,而***县财政

推荐第4篇: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 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99.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 (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 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 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 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大 到1.7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0.90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0.5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 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 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 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 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县是我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县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业支撑单一, 底气不足。全县除***外,多数乡镇集镇处于群山环抱,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产业支撑以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特色产业少,城镇集聚辐 射功能弱,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普遍存在脏、乱、差 现象,1998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7.3%,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在县城规划方面也难于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控规、详规等均不到位。

根 据以上存在的问题,XX年为促进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县委、县政府首先提出了以***为龙头,以***等集镇功能辐射强的乡镇为试点,大兴小城镇建 设;XX年,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县城的发展目标,即把***建设成为“***”上绿色生态经济大县、特色鲜明的**文化展示中心、中国连通东南亚国际大通 道上***精品旅游景区和商贸集镇三大目标。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体现县城在全县经济中的中心作用,为县城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县委、县政府把规划作为县城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聘请了国内有知名度的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引进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既立足于现实,又考虑今后城市经济社 会的发展,以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为基准,充分考虑地方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共设 施、繁荣经济,方便群众。

新区的规划体现三轴二中心,即绿化轴、商业服务轴、对外交通服务中心轴;商贸金融中心、公务活动中心。对建筑风格求新 求变,除集**、**、**文化特色的广场,主干道两边建筑物要求控制高度为5-7层,外观设计互不相似,18米宽民族步行街建筑高度控制为2层,

局部3 层,道路为青石板路面,突出**民居风格。

为把好规划关,县委、县政府多次请专家论证,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明确的定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规划为县城的建设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为营造县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

城 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规划的实施和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工程,为做好城市的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把这一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成立 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项目定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或是局部规划的变动。由县委或是县政府会议研讨决定,形成县委书记亲自 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件工作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在建设中,形成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征地、拆迁、安置、资金筹措、工程招标、开发建设管理等工作落到实 处,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的工作局面。为认真执行规划和保证规划的实施,县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绿化、统一出让,使开 发建设在有力的领导的下,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工作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齐心努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发展

***县新区的 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财政属于倒挂财政,资金匮乏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新区开发启动时,县政府只有***万元借款,而当时所需的征地 就要***万元,资金不够,起步艰难。县委、县政府通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市场的力量,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建 设思路,把城市开发建设推向市场,盘活了土地存量资产,拓宽了投资渠道,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具体的做法是:

推荐第5篇:(修改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党 风 廉 政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和布克赛尔县城乡建设局李卫东

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对乌苏市、沙湾县进行了为

期四天的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当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可以深刻感受到乌苏、沙湾近年来所取得的跨越式的建设成就,也使我对进一步做好我县城乡建设工作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一、乌苏、沙湾城市建设特色

一是加大市域经济支撑项目推进工作,多渠道筹措建设

资金。乌苏、沙湾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投入的机会,立足基础条件、产业优势、规划布局和政策导向,按照适度超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精力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项目。按照归口管理、专人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让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自治区的发展大盘。并通过实现政府、银行,企业的资金联系机制,搭建起有效的融资平台,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民生工程、重大工业项目,继续推行县市级领导挂帅、牵头部门负责、限期达到进度要求的工作机制,做到早立项、早开工、早见效。

1二是结合区位与资源优势,按照适度超前理念谋划城市经营发展。乌苏、沙湾利用其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区位优势,集合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大起点、大思路谋划城市发展,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坚持把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纳入城区总体规划,强调规划的超前性,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规划水准,摒弃小城镇、小县城的眼光,强调规划布局的大手笔、大气魄、高标准、高品位,引导开发商既要注重建筑外部形象设计,又确保建筑内部结构合理。

三是明确城市定位,着力打造城市风格。乌苏、沙湾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结合城市功能、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特点,打造城市名片。通过举行啤酒节、大盘美食节项目推介工作,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二、我县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比乌苏、沙湾建设成就,我县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缺乏前瞻,超前引领作用不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现有的城市规划没有高起点和大手笔,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造成城市建设框架不够清晰,城市建设定位不够明确,城市建设功能不齐全,没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自治县规划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建设管理队伍力

量不足。机构设置、队伍建设都难以承受城镇化战略发展的需要。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县乡镇一级只有和什托洛盖镇设立了城建所。乡镇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起点不高,管理不严格,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新农村村庄规划进展缓慢,整治规划工作步伐滞后。

2、城镇发育程度不高,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差。由于我县城镇规模小,融资渠道和模式也较为单一,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功能难以完善。供热、供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绿化效果不明显,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相较于乌苏、沙湾,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口少,社会需求不旺,难以形成市场、厂商集聚和消费群体,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之间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部分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的辐射能力和凝聚力较差,发展不平衡。

3、城市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作为江格尔的故乡,我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优势,近年来,我县提出“文化强县”口号,不断加大文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夯实“文化强县”基础,自治县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但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特色研究深度不够,城市建设缺乏文化特色。

同时,城市绿化效果和特色不明显,没有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特色公园、绿地和广场建设不足,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城市人居环境和形象有待提升,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突出城市的特色,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城市定位。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我县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下大力气,要从自治县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县情,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要求,把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底蕴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既要注重融入现代元素,更要注重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着力打造集蒙元特色与现代于一体的宜居、休闲小城镇,凸显城市个性与人文特色。 二是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加快城乡建设队伍建设。加强城市建设队伍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专业人员,使乡镇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坚持规划先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和完善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总规、详规及专业规划齐备的多层次规划体系,用以指导城镇建设。

三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选准重点,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是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自治县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对促进自治县的城市建设和

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今后要继续实施城市建设的相关重大工程,在加快改善城市道路、亮化、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包括文化、体育、文娱、卫生等方面的公共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县城广场和公共绿地建设,坚持生物多样性、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园林绿化布局。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满足人民的文化体育需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基本功能,营造良好人居和投资环境。

四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科学化建设布局。搞好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是一大制约因素,也是完成城建项目的“瓶颈”。因此,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跑办资金投入和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我县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改变旧的“等、靠、要”的工作方式,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坚持走“争取、引进、盘活”的路子,多渠道筹措资金,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建设顺序上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管线,后路线。加大对地下管线的投入,在管线建设上要将预见性与集约配置结合,加大整合力度,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

五是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和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建管并重原则就必须动员全体群众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网络等媒介,在群众中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倾听和采纳群众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群众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广大居民服从城市管理、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自觉性。

六要继续加大各方面投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抓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申报工作,搞好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方案编制,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批次推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有长远目标,又有年度任务,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抓好住房、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联接城乡的桥梁作用,把建设小城镇与发展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从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全县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

推荐第6篇:城市建设调研

对我县城市发展的几点想法

淅川区位特殊、地位特殊、功能特殊,怎样建设城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关系到淅川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淅川的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为此,提出一些想法,供领导参阅。

一、淅川城市发展正处于黄金机遇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全力推进移民迁安这一“国字号”工程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予以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原有基础上,县城规划控制区扩大到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20万人,新建了鹳河二桥、X011线城区段,开建了南环路、鹳河三桥、富强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人民路、丹江大道、南阳路、新建路等城区主干道路升级上档,初步形成了“七纵五横”的城市格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但是,我县城市发展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城市建设档次较低,城市建筑千篇1律,城市面貌陈旧落后,城市布局狭小拥挤,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城市形象极不相称。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已成为我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一个艰巨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县大移民的胜利完成,全县工作重心转

移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城市发展也步入黄金期:一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机遇。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谋划,立足破解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两难”问题,明确提出建设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副省长刘满仓等省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我县聘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编制了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经过大力争取,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列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也将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务院正在审批。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已上升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撤县设市工作拉开序幕。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莅淅调研时明确指出,淅川应力争尽快撤县设市并更名为“丹阳湖市”。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入淅川调研并以内参形式,明确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向国家申请将淅川撤县设市”。南阳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并同意淅川撤县设市,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指导、协调淅川撤县设市有关事宜。我县也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牵头的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加大对上衔接力度,加快撤县设市步伐。虽然撤县设市可能影响到贫困县帽子,短时间内影响部分项目的争取。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从长远发展看,撤县设市乃大势所

趋,摘掉贫困县帽子只是时间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撤县设市这两个“重头戏”,为淅川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两件要事取得实质性进展,也要求我县必须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塑造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形象,在宏观层面上为我县城市提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城市建设资金面临新一轮增长。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各项复建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拨付的大量资金进入我县,有利于拉动我县新一轮经济增长,也为加速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是省加大对淅川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们向上争取有关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财力比较充沛,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经营效果初显,城市建设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城市发展面临着良好环境。在决策层面上,省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始终坚定,特别是新一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上,思路更加开阔,措施更为得力,加快城市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更大,为城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决策环境。在工作层面上,去年以来,城市规划全面启动,城市经营强势推进,城建投入

不断增加,尤其是丹阳湖公司介入城市发展,助推了我县城市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城市发展工作格局。在社会层面上,人民群众寻求高质量生活、高水平宜居环境的愿望不断增强,社会上下对提升城建水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加快城市发展、建设美丽家园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使得我县城市发展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加快我县城市发展,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二、我县城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构想

今后几年,是淅川城市发展的关键期。根据淅川地位、特点和实际,综合各方信息,我们认为,淅川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挥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品牌优势,以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突出县域特色,挖掘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宜居幸福城市建设,重点抓好“一环一轴一城一绿四区”五大工程,打造豫鄂陕三省毗邻区域次中心城市。

一环,即交通大外环。以东环路、南环路、四桥、永安路、三桥、富强路为支撑,构建环绕县城的交通大回环,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和解决大型载重汽车穿城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具体而言,抓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目前,鹳河汛期已近尾声,承担南环路、富强路、三桥等重点

工程建设的公路部门要组织精干人员,加派施工力量,倒排工期,抢抓进度,确保在明年6月底前工程竣工通车,拉出交通大外环雏形。二是加紧鹳河四桥规划建设进度。目前,鹳河四桥规划设计正紧锣密鼓进行,有关部门要加大与规划设计单位的衔接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力争在9月底前规划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工程招投标,敲定承建单位,尽快破土动工,力争在2014年底建成通车,真正畅通大外环。三是高标准建设东南北三个入城口。抓住沪陕高速丹水至县城高等级公路建设机遇,以渠首生态为主题,对西坪头周边区域进行综合改造,实施石板河美化工程,建设东入城口广场,配套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高标准绿化亮化,精心打造淅川东大门。在钟观石灰窑建设南入城口,以我县移民文化为主题,辅以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南入城口广场打造。以淅西路和富强路交汇处为中心,突出楚风汉韵特色,辅以雕塑、绿化造型等,打造北入城口大型公园。

一轴,即鹳河景观轴。总体定位:淅川十里外滩,城市阳台。以“一带一场一园两路四坝”建设为主,对鹳河城区段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市民休闲娱乐中心场所。一带:从鹳河三桥向北,沿北区滨河地带,高标准建设滨河休闲景观带。规划设计上,城市功能向鹳河延伸,打破道路、堤岸界限,最大

限度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实现城、绿、水的高度融合。以楚文化中“金石之乐”为主,打造大型文化庆典公园。以亲水、休闲为主,打造沿河开放式休憩平台。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为目的,建设大面积人工湿地和林地,适当设置休闲游憩项目,为群众生活提供一处自然纯粹的大型湿地公园。一场:中心体育广场。建筑以体育馆、运动场、观礼台、移民纪念碑、文化广场、移民文化馆等大型设施为主。加大绿化力度,移栽168个移民村大型树木,辅以文字简介,使每一个移民村都能够在此找到痕迹。建设门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运动基础设施,打造淅川体育比赛中心场所。在鹳河水面适当位置修建一大型水上喷泉,提升中心体育广场整体档次,打造淅川名片。一园:在鹳河一桥至鹳河与淅河汇水口河段,建设一大型湿地公园,尽量保持原始地貌,适当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近岸地带种植竹柳等观赏性树种,结合淅川特色塑造人文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淅川“氧吧”。两路:以鹳河两岸堤坝为基础,实施“以坝代路”工程,精心打造绵延十余里的东西滨河路。在临水一侧,形成二级台面,较低的临水位置使用硬质路面,坝体缓坡进行绿化,并在适当位置打造浸水景观,适度扩展居民活动空间。四坝:在鹳河二桥以上适当位置建设二级拦河橡胶坝,在现有橡胶坝以下400米处再修建

一座拦河橡胶坝,聚集水源,适当设置水上游玩项目,形成梯级开发态势,打造淅川城区水上乐园。

一城,即旅游新城。位于灌河以东、淅河以南,被群山环抱,通山达水,生态景观资源优良。充分发挥其特色区位、交通、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形成旅游集散中心,拉动新城人口与经济的提升。主要以七星酒店、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务中心、游艇俱乐部、湿地公园、山地公园、商住小区建设为主,发挥旅游服务、度假酒店、高品质居住等功能。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突出旅游主题,辅以低密度高层建筑,大力进行绿化建设,提升整体建设档次。七星酒店, 发挥其交通与景观优势,建设一座集度假休闲、观光、会议、餐饮等于一体的生态酒店。游艇俱乐部,建设丹阳湖旅游专用码头,打造直通武当山水上旅游专线。山地公园,依山就势,加大绿化力度,适当设置游玩项目,打造高品质公园。

一绿,即环城绿化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在城市绿化上理应做到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超出一般城市水平。一是抓好城市绿化。把城市绿化提高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倾力打造淅川环城绿色屏障。加大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力度,种植各类观赏性树种,提升道路档次。实施县城周边群山裸露山体绿化工程,

适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淅川城市绿肺。特别是加大范蠡公园、飞虎山、驻马山等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挖掘潜在价值,分别以范蠡商道文化、道教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线,打造特色森林公园。二是加大城市绿地游园建设。以土地收储为抓手,进一步挖掘城区闲置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区主干道两侧及居民集中居住点周围,集中用于绿地、游园建设。要充分利用东风区资源,依渠造景,在适当位置开凿人工湖,提升居住质量。三是抓好城市亮化工程。把城市亮化作为提升城市夜景的重要手段,注重整体设计,突出不同功能分区的特点,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风格相呼应科学选择光源和色彩对比,使风格各异的分类灯饰组合成富有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城市风景线。

四区,即南区、西区、北区和老城区。以四区建设为支撑,构建淅川城市发展的主脉络。南区即以钟观区域为核心,从体育场沿上九路向南发展,与丹阳湖旅游新城实现无缝对接。在现有城镇基础上,以南入城口广场建设为重点,在南入城口广场兴建淅川行政中心,布置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等,辅以高规格环境整治和商住小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带动整个南区的开发建设,形成淅川新的行政、商业中心、对外交通集散中心。西区以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突出宜居主题,

对金河区域进行适度开发,形成以生态居住、配套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打造淅川后花园和菜篮子。北区作为淅川未来的酒店、金融、商业中心,承担着旅游接待的重要任务。在开发过程中,要依托自然山体水域,进行分区开发。结合丹阳湖国际广场、集团管理中心和五星级酒店建设,打造淅川商住中心。以低密度高层商住建筑为主,打造淅川最高档次的居住小区。充分发挥东风渠资源优势,等距离打造三个大面积水广场,对沿岸进行开发,打造淅川高档次步行商业街。老城区开发,针对人多、市局杂乱、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建议以新区开发引导群众转变居住观念,分流老城区人口,借助城中村改造这一利器,按照“开发商得利、政府得形象、群众得实惠”的原则,从工作难度较小的区域开始,精心打造样品工程,树立改造标杆,以此示范带动老城区改造。

三、我县城市发展的保障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全力保障。今后几年,我县城建投资力度很大,任务较重。但是,从当前市政工程进展看,存在着职责不明、推诿扯皮、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据此,我们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实行大城建制,调动全县上下参与城市建设的工作积极性。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充实城建工程指挥部,下设若干分指挥部,

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位牵头分包一个城建工程,每个县直部门负责一个工程,每个工程下设协调指挥办公室,该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工程建设有关事宜。分配原则为县委、政府副职牵头的,配备一般性部门领导(如残联、宗教、科技等)为办公室主任协调,人大、政协副职领导牵头的配备县委、政府办副主任协调,使得人人头上有任务、有担子,共同干事。

二是强化运作,项目支撑。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首先,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城建资金的投入,不能仅靠政府一家投入,要解放思想,扩宽思路,通过政府前期运作,打好城市发展基础,整合同类资源,形成优质招商项目,配套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解决城市发展资金问题。其次,采用BT模式,减轻财政压力。可对部分项目以BT模式对外发包,缓解政府资金投入压力较大问题。其三,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品牌,积极向上申报有关项目,以项目为支撑,推动城市发展。

三是加强督查,严格奖惩。你好我好大家好,城市发展未必会好。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硬起手腕,真督实查,严格兑现奖惩,建立动真的倒逼机制。要实施军令状制度,分包市政工程建设的县领导和县直单位要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工程

建设时间节点、工作进度,并在电视台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立下军令状。城市建设指挥部和两办督查室要会同纪检监察新闻部门,依据军令状确定的任务要求,以督进度、督环境、督配合为重点,加大对市政工程进度的督查力度,并依据工作进展情况,排出工作进展先后名次,以此推动城市建设进展。对于工作不力、进度迟缓、支乎应付的单位,要在电视台、城建网等宣传平台上予以曝光和通报批评,对于严重失职失责的,要提请有关部门予以纪律处分。特别是对连续两次评比在最后位次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启动问责约谈机制;对连续三次评比在最后位次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向县委常委会通报情况并予以降职使用或免职处分。

推荐第7篇: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1:3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2)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

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倍,城市建设连续6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通村公路率达到%;改造泥草房近2000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

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200

7、2008两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

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

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县注重用现代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

推荐第8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2018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大局。本人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的初步调研,撰写此调研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突出提高执行力主题

市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了本市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城高速公路、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的改善,“两湖一库”水质得到提升,环城林带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的完善,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了《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搭建了11个投融资平台;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强化,开办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施“双百”工程等方式选拔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我们对本市增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市的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市的环境比较好。有两条环城林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空气良好。气候凉爽。夏季,市的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左右,不湿不燥,而且平均风速每秒米,风和凉爽,非常舒适。纬度适宜。专家认为人类最佳的居住纬度为20-30度,市恰好处于北纬26度,处在最佳居住纬度上。海拔适中。市海拔在1000米左右,使人体处在大气压感觉的最佳地域上,非常适合人居住。自然灾害比别的城市少。从来未有地震和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生活居住安全。资源丰富。市有丰富的磷、铝等矿产资源,有尚欠开发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资源,这是别的很多城市也没有的。这些优势构成了市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而构成向纵深发展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进一步的向纵深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发动基层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够深入,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素质和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行力不强。因此,强化责任,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力应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全市性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按照分工负责与项目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市领导工作安排,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把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时限,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强化督查督办机构职责职能。改进和创新督查方式,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全程督查。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大督查机制。健全重要工作责任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凡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大工作进展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要通过电视、报纸、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格干部考核。严格执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把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公示,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于“三创一办”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会议精神,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XX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调查情况反馈来看,市党员干部对“三创一办”活动知晓率达100%,卫生状况满意率≥90%,健康知识知晓率≥70%。。认为全市大环境的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生活环境整洁,创建工作很有必要,支持创建活动,但要加强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再教育和再认识,以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卫生的长效保洁意识,同时要加强卫生死角的保洁力度。使“三创一办”领导小组了解了群众的心理,为下一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乐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参与人休闲娱乐。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XX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们三创一办的具体内容。“三创一办”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事关全市乃至全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创一办”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人人有责、家家受益”的社会工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三、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办好职业教育

近年来,市通过整合资源、增加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等多项实招为职业教育发展“护航”。同时依托国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好政策,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截至XX年底,全市共有职业院校50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在校生4200人,年招生近3000人,专任教师442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市属中等职业学校4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52598人,年招生2万人,专任教师2393人。XX年初比XX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增加了13所,在校学生数同比增加33800余人,是XX年的倍。这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根据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XX年,新建和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争创6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个以上重点优势特色专业。全市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万人以上。到2020年,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四、把生态文明市建设作为富民强市的“总抓手”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概念、新思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而且是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根据调研工作我们了解到,XX年市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编制完了成铝、磷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优化了矿产资源配置。强力推进了铝、磷、煤等资源型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了磷渣、粉煤灰、赤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同时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绿色招商,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落户。推广清洁生产,逐步实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污染源档案。加大整治违法排污力度,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加强以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了清镇发电厂、钢厂、贵州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异地改造项目建设,强化了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采取了科学、有序、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大力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石采掘场综合治理、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加大了交通干线绿化力度。因此,市要把握好、利用好生态文明市建设这个总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构建生态社会,并以此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去规划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生产要素、增强发展潜力;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政治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真正把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强市名城。

相关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XX年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调研报告

推荐第9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2016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大局。本人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的初步调研,撰写此调研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突出提高执行力主题

市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了本市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城高速公路、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的改善,“两湖一库”水质得到提升,环城林带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的完善,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了《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搭建了11个投融资平台;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强化,开办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施“双百”工程等方式选拔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我们对本市增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市的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市的环境比较好。有两条环城林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空气良好。气候凉爽。夏季,市的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9%左右,不湿不燥,而且平均风速每秒2.1米,风和凉爽,非常舒适。纬度适宜。专家认为人类最佳的居住纬度为20-30度,市恰好处于北纬26度,处在最佳居住纬度上。海拔适中。市海拔在1000米左右,使人体处在大气压感觉的最佳地域上,非常适合人居住。自然灾害比别的城市少。从来未有地震和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生活居住安全。资源丰富。市有丰富的磷、铝等矿产资源,有尚欠开发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资源,这是别的很多城市也没有的。这些优势构成了市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而构成向纵深发展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进一步的向纵深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发动基层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够深入,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素质和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行力不强。因此,强化责任,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力应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全市性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按照分工负责与项目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市领导工作安排,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把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时限,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强化督查督办机构职责职能。改进和创新督查方式,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全程督查。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大督查机制。健全重要工作责任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凡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大工作进展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要通过电视、报纸、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格干部考核。严格执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把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公示,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于“三创一办”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会议精神,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6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调查情况反馈来看,市党员干部对“三创一办”活动知晓率达100%,卫生状况满意率≥90%,健康知识知晓率≥70%。。认为全市大环境的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生活环境整洁,创建工作很有必要,支持创建活动,但要加强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再教育和再认识,以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卫生的长效保洁意识,同时要加强卫生死角的保洁力度。使“三创一办”领导小组了解了群众的心理,为下一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乐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参与人休闲娱乐。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6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们三创一办的具体内容。“三创一办”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事关全市乃至全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创一办”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人人有责、家家受益”的社会工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三、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办好职业教育

近年来,市通过整合资源、增加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等多项实招为职业教育发展“护航”。同时依托国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好政策,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职业院校50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在校生4200人,年招生近3000人,专任教师442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市属中等职业学校4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52598人,年招生2万人,专任教师2393人。2016年初比2016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增加了13所,在校学生数同比增加33800余人,是2016年的2.8倍。这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根据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6年,新建和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争创6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个以上重点优势特色专业。全市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万人以上。到2020年,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四、把生态文明市建设作为富民强市的“总抓手”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概念、新思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而且是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根据调研工作我们了解到,2016年市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编制完了成铝、磷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优化了矿产资源配置。强力推进了铝、磷、煤等资源型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了磷渣、粉煤灰、赤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同时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绿色招商,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落户。推广清洁生产,逐步实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污染源档案。加大整治违法排污力度,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加强以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了清镇发电厂、钢厂、贵州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异地改造项目建设,强化了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采取了科学、有序、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大力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石采掘场综合治理、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加大了交通干线绿化力度。因此,市要把握好、利用好生态文明市建设这个总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构建生态社会,并以此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去规划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生产要素、增强发展潜力;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政治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真正把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强市名城。

推荐第10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大局。本人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的初步调研,撰写此调研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突出提高执行力主题

市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了本市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城高速公路、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的改善,“两湖一库”水质得到提升,环城林带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的完善,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了《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搭建了11个投融资平台;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强化,开办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施“双百”工程等方式选拔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我们对本市增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市的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市的环境比较好。有两条环城林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空气良好。气候凉爽。夏季,市的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9%左右,不湿不燥,而且平均风速每秒2.1米,风和凉爽,非常舒适。纬度适宜。专家认为人类最佳的居住纬度为20-30度,市恰好处于北纬26度,处在最佳居住纬度上。海拔适中。市海拔在1000米左右,使人体处在大气压感觉的最佳地域上,非常适合人居住。自然灾害比别的城市少。从来未有地震和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生活居住安全。资源丰富。市有丰富的磷、铝等矿产资源,有尚欠开发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资源,这是别的很多城市也没有的。这些优势构成了市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而构成向纵深发展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进一步的向纵深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发动基层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够深入,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素质和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行力不强。因此,强化责任,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力应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全市性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按照分工负责与项目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市领导工作安排,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把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时限,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强化督查督办机构职责职能。改进和创新督查方式,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全程督查。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大督查机制。健全重要工作责任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凡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大工作进展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要通过电视、报纸、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格干部考核。严格执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把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公示,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于“三创一办”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会议精神,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调查情况反馈来看,市党员干部对“三创一办”活动知晓率达100%,卫生状况满意率≥90%,健康知识知晓率≥70%。。认为全市大环境的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生活环境整洁,创建工作很有必要,支持创建活动,但要加强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再教育和再认识,以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卫生的长效保洁意识,同时要加强卫生死角的保洁力度。使“三创一办”领导小组了解了群众的心理,为下一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乐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参与人休闲娱乐。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们三创一办的具体内容。“三创一办”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事关全市乃至全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创一办”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人人有责、家家受益”的社会工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三、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办好职业教育

近年来,市通过整合资源、增加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等多项实招为职业教育发展“护航”。同时依托国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好政策,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职业院校50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在校生4200人,年招生近3000人,专任教师442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市属中等职业学校4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52598人,年招生2万人,专任教师2393人。2010年初比200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增加了13所,在校学生数同比增加33800余人,是2005年的2.8倍。这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根据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建和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争创6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个以上重点优势特色专业。全市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万人以上。到2020年,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四、把生态文明市建设作为富民强市的“总抓手”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概念、新思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理论,而且是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根据调研工作我们了解到,2010年市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编制完了成铝、磷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优化了矿产资源配置。强力推进了铝、磷、煤等资源型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了磷渣、粉煤灰、赤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同时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绿色招商,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落户。推广清洁生产,逐步实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污染源档案。加大整治违法排污力度,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或关停。加强以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了清镇发电厂、钢厂、贵州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的异地改造项目建设,强化了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采取了科学、有序、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大力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石采掘场综合治理、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加大了交通干线绿化力度。因此,市要把握好、利用好生态文明市建设这个总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构建生态社会,并以此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去规划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生产要素、增强发展潜力;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政治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真正把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强市名城。

第11篇:城市建设发展调研(分报告)

城市规划与发展调研分报告

(城市规划发展篇) 乐昌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近年来,根据我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山水人文内涵特点,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市化这一主题,以抓好城区建设与开发为主线,加大城市建设投入,重塑城市形象,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根据市委城市建设与发展调研课题的要求,现就我市城市规划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市基本情况

我市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典型山区市,城镇发展在山间平原或河谷平川之中,具有“七山二水一地”的地形特征,境内交通便利,是粤、湘、桂、赣四省(区)交汇中心。市域东西相距73.68公里,南北相距64.25公里,全市面积2421平方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及107国道经过市境西部,京广铁路贯穿境内南北,正在建设的广乐高速公路贯穿全市,地理位置优越。乐昌现辖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市域总人口52.3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在乐城与坪石两个城区。其中位于我市市域东南部的中心城区——乐城,现状人口约13.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6.09平方公里;市域副中心城区的坪石,现状城镇人口约9.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1 约5.6平方公里。

按照“打造两大窗口、搞活城市经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工、贸、旅相结合的现代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我市以科学的决策、超前的思维、超常规举措和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经营城市中的龙头和纲领作用,城市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品位逐年提高。

一是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目前已规划形成了“两个中心,三条带,三大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两个中心”即新城市中心,在现状城区东南部,沿武江两岸布置新城市中心,为全市行政、文化、商业、金融和体育中心;老城中心,现状中心城区,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为老城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中心;“三条带”即沿京广铁路布置城市北部发展带,沿铁路和武江之间布置城市中部发展带,沿武江和乐梅公路布置城市南部发展带;“三大片区”即城北区、乐城区和河南区。其中城北和乐城区规划以商业居住为主,是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主要用地,河南区规划为全市生活用地的主要发展区以及货运中转、对外仓储区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0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7万人,城区建设用地沿武江呈带状分布,主要位于武江河以北的片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已达117.4平方米,现状城区内居住用地约6.4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0%。

二是构建了道路交通体系。城市道路骨架逐步拉开,长乐公路、乐廊公路的扩建与梅乐公路的建设,以及中心城区 2 道路的扩建改造,使我市的路网逐步完善。中心城区现有对外交通道路4条,分别为乐梅公路、S247线、S345线和S248线,分别通往廊田镇、五山镇、梅花镇、韶关市区和北乡镇,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

三是城市特色逐步显现。市政府下大建设力度,规划改造了“一江两岸”,结合沿江地块的开发利用,运用城市经营的手段,筹集资金建设城市功能设施,对水景、江景、岸线、绿地系统、道路桥梁、街景、灯饰灯景进行了整体规划与建设,形成了“城市中有山水,山水中有城市”的粤北生态园林城市。

四是落实了一批重点项目。旧城区拆旧建新和新城区拓展工作开展顺利,在完成行政办公区、富庭雅苑、顺易华庭、中心花园、“一江两岸”、竹林公园改造规划的基础上,又相继实施了碧桂园、兴业茗居、人民路百福商业广场以及城南医药公司地块金生圆商住开发项目,而位于原兴华电影院地块的城市广场以及市体育馆南侧地块的全民健身广场等项目亦已进入实施阶段,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城市品位得到较大提升。

五是进行了新一轮乐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修编后,我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韶关副中心城市,北江流域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乐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工、贸、旅”协调发展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控制在麒麟山以南,马头山以北,广乐高速公路以东,横岭村以西的范围内,总面积约38平方公 3 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其中到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47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人。目前,省住建厅正对《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成果向省级相关部门进行评审会前期意见征集,待征集工作完成后即可组织专家评审。

六是全面加快中心镇建设。在编制完成坪石、梅花、黄圃、廊田等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局还对69个村庄进行了规划编制,以更好地指导各镇的规划与发展。目前,坪石、梅花、廊田、黄圃镇已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根据产业类型,初步形成了以坪石镇为代表的乐昌市的工业基地、省级物流集散地、旅游胜地;廊田镇为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为主导,以发展农、林、矿产品加工为主的乐昌市中心镇;黄圃镇为乐昌市北部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产品集散地;梅花镇为乐昌市西北部的以农、副产业品加工、矿产加工等轻型工业为主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

二、创新举措,以“五个坚持”促城市发展

立足“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合理布局、搞活经营”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我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指导,推动城市规划快速健康发展。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指南。没有高起点的规划就没有高品位的城市建设。我们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积极组织力量,加大城市规划编制力 4 度,形成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内的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一是根据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相继开展了城区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修编调整工作,开展了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各类控规、修规、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及村庄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仅2010年,就完成了我市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并在“三旧”改造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各类规划55项,规划编制面积达128万平方米。二是加强乡镇规划工作指导。在推进坪石、梅花等四个省级中心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协助韶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北乡镇、五山镇镇区总体规划编制的修编,以及我市省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长迳村委新朱家村等12个村庄的规划以及廊田村委张家村等6个市级村庄规划试点村的申报工作。三是超前谋划,积极开展乐昌市城市建设用地更新调查等建设用地研究课题、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地区整备规划等工作,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在有效控制和保证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完成了部分产业用地、商住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计划指标。

(二)坚持龙头带动,提升规划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纲领,是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规划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一是创新运作模式。通过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对城市国有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全面实行规划、国土、建设“三位一体”的模式,以 5 城市经营的方式,由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对土地市场的预测,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做到规划一片,整治一片,出让一片,坚持熟地出让和市场化运作。二是严格规划控制。对旧城的改造,我们实行了严格的规范管理。冻结旧城零星开发,凡是经营性用地都必须实行竞价拍卖和挂牌出让。同时,对城区重要地段和城南新城区的土地进行控制,涵养级差地价,形成土地开发预期,提高土地增值水平。

(三)坚持规划监管,依法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以规划审批机制入手,促服务优质发展。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审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城区规划审批会议制度,所有规划审批项目均提交城市规划委员会议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提高了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针对违法违章建设发现得早、制止得早,业主的损失小、执法难度小这一特点,重点加强了对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尽量把违法违章建设发现在动工之前,制止在动工之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道路网规划进行项目审批,从严把好规划选址关,加强规划批后跟踪管理,实行项目管理责任人制度,严格把好放线、验线关,并在原有规划监控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规划环境验收,严格建设工程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规划意图正确实施。

(四)坚持环境提升,倾力打造城市形象。

根据乐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山、水、城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努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一是积极实施城市形象工程的规划。在市区中心高标准、高 6 起点地进行人民公园改造规划,打造城市标志性绿洲;在城市发展新区的城南沿岸,规划迁移了部分行政单位进驻行政办公区;位于我市梅乐大桥南端的乐昌碧桂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建设,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我市的城市品位,提升了乐昌的城市档次,增强了乐昌的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是注重城市南北中心轴线延伸扩展分轴线的建筑风格设计。对市区人民路、沿江路、东川路、佗城路等主、次干道的公共配套设施、建筑立面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我市的武江沿岸已打造出一条连接老城区和黄金口岸新区的景观带,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我们还积极提高规划项目审批中对建筑立面造型、色彩、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审查要求,丰富城市轮廓线,改变我市建筑风格单一的城市形象。

(五)坚持科学决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健全了规划方案的招标制度、公示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集体决策。凡属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均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进行集体审议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规划决策的随意性和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实行专家组决策。充分尊重专家意见,聘请市内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在决策中,充分尊重专家组意见,为我们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规 7 划建设方面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形成了公众参与的规划监督机制。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城市规划的宣传,使市民了解城市规划,参与城市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城市重点项目的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展示,广泛征求市民意见,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则显现了拟开发地域的增值预期,有利于吸引投资。

三、存在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乐昌城市规划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法规和上级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目标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小,影响“南北延长、东西拓展”的城市发展步伐。二是城市布局不尽完善,老城区建筑密度大,城市整体设计水平不高,精品不多。三是城中村改造困难,我市旧城改造热潮以后,规划的监督、检查范围集中在市区,对城中村的改造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四是城市功能矛盾突出,交通拥挤、不通畅,已容纳不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沉重负荷,客观上要求扩大城镇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面对现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寻找和把握机遇。要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客观环境给我们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广乐高速公路的建设、武广高速客运专线站点的拟建以及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等等,都将为带动我市城市开发、拉大城市框架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要调整思路,做好城市规划建设这篇文章。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富裕魅力和谐“广东北大门”的奋斗目标,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按照接替有序、城乡统筹、优化结构、和谐发展的原则,加快行业发展步伐,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规范管理、净化市场、保障民生、促城乡规划与建设和谐发展。

(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在乐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到2015年,乐城建成区面积由16.09平方公里发展到21.47平方公里,人口由13.7万人发展到20万人,人均用地指标107平方米的目标;到2020年,乐城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51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26.5万人,人均用地指标100平方米的目标。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的“两心一带两轴四片”的“片区+组团”型空间结构,把乐昌建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工、贸、旅”协调发展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

(三)对策建议

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乐城、坪石两大窗口城市的辐射带动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完成《乐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成果报批工作的基础上,修编完善各类专业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优化城市中心区、居住生活区用地布局,构筑我市“行政核心区、人居适宜区、工业集中区、休闲娱乐区”的规划体系。

一是强化规划带动,加快城市拓展步伐。发挥规划引导 9 作用,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包括商业、金融、服务、文体等在内的城市功能区,规划引导商业及各类文教办公项目往新区发展;特别要以建设全民健身广场、五星级酒店、城南汽车站、农贸市场等项目,以及抓住梅乐公路开通、防洪堤三期工程建成为契机,重点加快西南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延伸公主路至昌山电站,连通省道248线,建设武江两岸区域的新城市中心区,实现中心城市向南、向西发展为主,向东、向北适当拓展的重大空间战略转型。

二是强化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处理好产业园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等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关系,着重考虑广乐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两旁、梅乐公路沿线城区段两旁和乐昌峡库区周围土地的控制规划,启动武广高铁乐昌站连接市区道路规划,提高主城区在区域空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中心镇建设。以镇域特色经济为依托,对中心镇辐射范围内的重大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规划共编、工程共建、功能共享。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型、工业主导型、工贸并举型、商贸主导型、旅游休闲型等特色城镇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中心镇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城市。

四是科学引导城市运营。通过拓展城市发展框架、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增加城市可利用的城市土地资源,将长来、廊田、北乡等周边镇作为中心城市的拓展空间,将其建设纳入中心城市的规划范畴,解决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问题。积 10 极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城市资产资源。通过控制拟开发区域的土地出让总规模、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空间布局、市政配套设施等规划技术手段;通过规划建设绿地、公园、文化场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规划建设大型商场、集贸市场,聚集人气、提供商机等措施,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积极培育拟开发区域的区位优势,调控城市级差地租和级差地价,创造土地价值,提高城市运营效率。近期要积极推进大润发城市广场、全民健身广场的建设、五星级酒店以及乐城第一农贸市场的改造,尽快形成亮点,树立城市新形象。

五是实施“阳光规划”, 严格规划执行。继续实行科学决策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决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喜好来确定规划,更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降低规划标准。同时,要加强坪石镇的规划管理,规范对坪石城区规划项目的审批程序,使规划能真正指导、规范、引领坪石镇区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监管,严格“一书三证”的发放以及规划的批后跟踪与管理,继续加强规划的放线、验线和验收工作,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和巡查,杜绝随意变更调整的现象。要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定“堵住当前、点上突破、面上清理”的工作思路,摸清我市违法建筑现状,遏制违法建筑蔓延势头,营造违法建筑整治氛围,全面清理建成区内的违法建筑。

六是积极招商引资。在新城建设上要结合具体规划条件,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以规划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 11 导向,开展项目招商工作。要加强对改造建设的组织领导,确定具体的改造建设范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法组织项目的建设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瞄准大企业、大财团,引进实力强、信誉好、资质高的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吸纳社会资金及外资投入,多渠道筹集改造建设资金。

七是重环境保生态,做到“人居和谐”。要坚持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对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历史文脉、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促进城乡环境的保护,塑造城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规范房地产开发,落实容积率、绿地率要求,加大建筑立面设计审查力度,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旧城开发。今后除企业转制、危房改造以及“三旧”改造等必须重新规划建设外,原则上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采用先疏导、后改造的模式,实施板块开发,提升城市核心价值,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乐昌市城市内、外围生态人文主轴线建设。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第12篇: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1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2

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2020年)中,新泰市被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为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带来了宝贵机遇,城镇化将持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4、区位交通便利

新泰市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衔接部,京沪、泰新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磁莱、东平和晋鲁豫三条铁路贯通全境,北距济南国际机场110公里,西距高铁泰安站70公里,东距青岛港280公里,外来投资者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道畅通便捷。

5、信息化基础环境

新泰市经过多年建设,信息化基础扎实,基本能够很好地支撑新泰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目前新泰市以电子政务、平安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城域光纤网络建设、三网融合等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县市级城市智能化系统群,从而为新泰市打造成未来全新的智慧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正处于发展初期,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尚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已成功的多是单项智能系统应用,没有实现将城市几十至几百个系统整合升级后形成自动的综合智慧分析应用体系。与

3

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和探索阶段。而且我国的城镇化路径、城市管理体制具有自身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比国外更多,管理边界更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和尖锐,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

智慧城市从概念上来讲,可以描述为将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充分的信息整合与互联共享、各方面的协同运作,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以智慧的理论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城市方法发展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具活力和竞争力,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实现途径是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的全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精细化、可视化、互动化等科技手段,推进管理与服务创新。

4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的管理、服务、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多个方面,使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和干扰,有效地、自适应性地解决面临的难题。

从理念上来说:智慧城市是实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粘合剂。“集约”是指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对土地、生态、能源、空间等城市资源高度集约、节约地利用,并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智慧”是指使得城镇各领域工作智能化与一体化、精细化、人性化、可视化、互动化,构建更为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实现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绿色”是指尽可能地循环利用一切资源和能源来善待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低碳”是指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产业中应用,从而达到城市建设与运行尽可能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因此,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粘合剂,将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和人文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当中。

概括之:智慧城市一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理念、模式与工作方法的重大创新,二是制度及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三是业务、管理、安全保密、技术整合和标准规范的综合创新,四是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智能系统创新,之后再实现一体融合。

经过近20年信息化建设,全国各类城市基本都建设了几

5

十至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各类应用系统管理与服务着社会,可以说目前社会上既不缺少应用系统、也不缺少信息技术,但严重缺少一体化整合方案与具体实施,给新泰一个重大创新机遇。

对新泰智慧城市建设而言,不是要再建多少个新系统,而是在各类系统的全部硬件继承、全部数据继承、全部软件功能继承的前提下,全面梳理在线运行的老系统,按统一设计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整合、升级各类应用系统,使之成为一体化、可以产生智慧的综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新扩建一些新系统。根据新泰近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需求,按统一标准规范,对于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扩建,对于重点关注的行业信息化建设不满足现状的进行适度新建填空补齐。达到全市统一交换产生大数据集,按权限分类共享各类数据,展现政府的高效综合管理行为,为市民提供优质综合服务。

三、进展与问题

近年来,新泰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存在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化工程项目规划、实施及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缓慢,全市还未形成比较科学的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等问题。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与传统

6

的信息化项目相比又有着其独特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新泰市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需要高位统一的领导机构,从产业、社会治理、民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着手,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建设。

1、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新泰市城镇化建设应用推进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维护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科学决策与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方面仍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应用效果也有待提升,社会各领域的城镇化认知水平和应用程度存在较大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镇化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2、促进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新泰市信息化建设对整个新泰市经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整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其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程度不深,信息化工程建设对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深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新泰市整体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信息资源共享有限

虽然新泰市近些年加大对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也确实取得不错应用效果,但是目前已建成的信息化应

7

用平台和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有限,其原因是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未很好地建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务流程和服务的整合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制约,缺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化数据整合机制、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4、专业人才储备欠缺

近些年,新泰市在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应用效果,但是其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相对欠缺,未建成相对成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同时,本地也缺乏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外引进信息化人才力度不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建设规划

1、第一年12个月:编制规划定目标开始统一初步设计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在全面详细调研、需求确认的基础上,面向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从进行城市建设、政府管理与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开始“智慧新泰”顶层设计即全局总本初步设计,开始基础支撑体系(包括网络支撑体系、电子文件支撑平台系体)、共性应用系统整合体系、服务融合体系、数据中心、交换中心等相关专项规划设计,指导后续的智慧新泰建设。

邀请国家专业研究机构牵头完成“智慧新泰”调研报告,第

8

一阶段智慧城市基础支撑与共性应用部分的总体初步设计,这一阶段主要是全面分析全市的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类业务分类、各类业务逻辑关系、共享数据需求,共性业务与技术如何整合;开始编制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按照先基础支撑体系、后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再行业个性职能应用系统的步骤开展一体化初步设计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进行基础支撑类、共性应用类系统的整合、升级与新建。

2、第二年12个月:整合资源打基础,完成统一初步设计

修改完善第一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的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智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开始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

初步实现新泰市智慧城市共性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平台系统、综合办公系统、行政审批服务、社会(城市)服务管理平台、内外网信息发布利用、单位与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与服务系统)的一体化整合与升级工作;开始城市

9

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包括内网分中心、外网分中心、互联网分中心、备份中心),开始城市交换共享平台建设。

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系统的数据和系统进行分析梳理、归类融合,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在“智慧新泰”的应用整合平台上进行整合、升级,实现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城市管理和运行、生态治理应用三层体系架构,实现“智慧新泰”的基本框架。

3、第三年12个月:全同提升功能,全面整合升级系统 修改完善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向公开社会征求意见。

基本完成智慧城市基础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完成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的整合、升级建设,基本完成已入库数据迁移工作。初步完成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中心建设。

重在提升管理、提升服务、提升效益,这个阶段通过智慧城市体系,在政策、标准规范、执行、反馈、评估、决策修正的各个环节有了可以依据的平台,将会在社会管理、政务绩效、民生服务等各方面得到提升,第三年完成新泰市第三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三稿),向社会公布试行。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市覆盖、各类业务

10

系统按统一的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标准进行整合、升级和新增建设。

4、第四年12个月:全面整合数据,综合利用数据见实效

新泰市智慧城市总体设计基本完成,基本标准规范全部完成(包括但不限于业务需求规范、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城市各类系统测评规范)。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中心全部建成,城市数据中心及各分中心全部建成同,各类基础数据录入、迁移工作基本完成。

按统一标准规划、设计与整合、升级建设的城市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投入稳定运行。城市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于整合、升级建设完毕。

智慧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建设完毕,开始各类职能业务系统的开始全部整合、升级建设。

5、第五年12个月:建设工作完成,智慧城市系统稳定运行

新泰市智慧城市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全部修改完毕,正式发布执行。城市基础数据全部整合、迁移完毕,城市数据中心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本稳定运行。

新泰市在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完善的基础上,产业进一

11

步发展,社会管理及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低碳环保进一步推广,示范辐射效益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既定的“智慧新泰”发展目标;“智慧新泰”标准规范体系与运营模式基本形成;

从第五年起陆续完成智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考核验收。

6、第六年开始:通过国家验收,转入持续发展阶段

科学运营创特色,智慧新泰建设本着“政府主控,市场参与”的原则,将在新泰市管理委员会自主运营的基础上,加大市场运作力度,结合项目的建设周期,科学运营。

新泰市智慧城市系统转入良性的可持续运转、升级、完善、扩展阶段。

第13篇:关于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1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最近,我们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对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听取了建设、城管、市政、公安、交通、规划、城改办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到有关街道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部分人大代表和群众。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总的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强市为目标,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把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落实城市规划,加快建设进度,规范公共秩序,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逐步增强,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旧城改造和楼宇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地区空间发展规划以及旧城改造项目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片区拆迁、组团开发、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原则,加强协调调度,落实包靠责任,旧城改造和楼宇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房产交易、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上了新水平。截止到目前,全市共规划高层楼宇469栋,建筑面积550万平方米,已开工298栋,完成封顶176栋;城中村改造拆迁土地面积1300余亩,开工建设安置楼149栋、封顶89栋;乡镇(街道)驻地拆迁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推动了我市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城市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强对潍河、扶淇河等重点河流的监控,大力实施潍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改建桥梁6座、拦河闸5座,高标准硬化绿化亮化滨河道路37*3公里,配套建设供排水管网23*8公里,大大改善了我市的水环境质量。

二是规划建设银河、舜河及舜王、辛兴、昌城、相州、林家村七处污水处理厂和密州、龙都、皇华、贾悦、枳沟五处污水长输管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100%。全面改造城区管网400多公里,市区主要干道的排水管网基本实现了雨污分流。

三是拓宽改造了人民路、繁荣路、和平街等城区道路20多条,高标准建设了横四路、和平街潍河大桥,人民路、繁荣路扶淇河大桥,城区道路网络进一步优化。投资近5000万元,更新高档公交车、线路班车347部,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

四是对城区供水、供气、供热、排水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今年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9万平方米,新增管输燃气用户2000多户,日供水能力达10万多方,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

(三)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为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公安、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依法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违章建设、道路交通、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城市秩序逐步规范。今年以来,共开展城区交通秩序集中整治专项行动70余次,查纠各类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7580余起,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1*4万起,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拆除违法建设165处,清理占道经营、乱设摊点5981处,教育、处罚乱停乱放车辆1394人次,查处车辆撒漏、扬尘污染案件890起,拆除、更换户外广告牌匾261处,清理乱贴乱画1*5万处,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全面推行环卫保洁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不断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和标准。目前,城区39条主次干道和居民区清扫保洁率达到100%,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

(四)美化绿化工作上了新水平

围绕创建生态城市,按照“园在城中,城在绿中”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龙城碧水的特色,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扩建了恐龙公园、潍河水利风景区等一批精品工程,大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以增加绿量、提升品位为目标,不断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提升绿化档次,实施精细管理,力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确保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虽然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相对滞后

我市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是2004年制定并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期间虽有个别修订,但从近几年城市发展情况看,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城市规划水平,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已滞后于城市发展。特别是随着大量楼宇项目的建成,城市功能划分和部分区域缺少停车场、市场、公共绿地及活动场所的问题逐步显现;个别单位规划执行不到位,违规建设、建设走样、少批多建或建设过程中随意调整规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道路方面:城区主要道路基本完成改造,但部分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年久失修,路况较差。如老泰薛路(舜王路段)、纺织街南段、台下巷等。管网方面:部分供水管网老化生锈;部分排水管网仍为雨污合流方式,即使新建道路的排水管网进行了雨污分流,但由于路旁的单位和村居、小区未进行同步改造,对雨污分流有有着一定影响。其它公用设施方面:垃圾集中处理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垃圾处理厂至今仍未建成;集中供热、供气率还不高,尤其是老旧小区及水、热、气配套设施落后,急需改造。

三是城市管理有待加强

1、小市场管理不够规范,中医院北侧小巷和纺织街南段自发形成的市场摊位混乱、占道经营现象突出,既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又影响了居民出行。

2、个别路段交通秩序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如府前街小学、实验小学所在街道在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期经常形成交通堵塞。

3、广告张贴栏设置少,小广告等“牛皮癣”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4、沿街居民楼乱搭乱挂现象经常发生,防护网形状各异,影响了城市美观。

5、城区缺少规范的停车场,导致车辆乱停乱放屡禁不止。

关于下步工作,调查组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城市建设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城市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文明市民公约以及公民道德规范等,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城市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培养文明习惯,争做文明市民,动员全市上下共同维护、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努力创造优美、和谐、整洁、文明的城市环境。同时,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推动市民素质全面提高。

(二)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整体水平。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完善城市规划,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业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消防、环卫等各类专项规划,使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长远性,促进城市建设上水平、上台阶。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要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坚决制止乱规划、乱建设、乱改造现象,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性。

(三)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以土地、电力、供排水等资源为重点,盘活城市资产,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营机制,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市经营新路子。继续加强城区道路、配套管网、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城市燃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问题,抓好城区绿化和亮化,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积极发展楼宇经济,确保各项在建工程如期或提前竣工。加大对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做到精心设计、规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

(四)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

城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和“谁都不管”的现象。坚持“建管并重,疏导结合,严管重罚,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以市容市貌、城区污染、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为重点,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加快数字诸城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从制度、考核、体制上着手,形成严密的管理网络和监督体系,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进城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2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XX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XX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39倍,城市建设连续XX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XX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XX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XX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XX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20xx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XX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XX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XX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XX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XX年,XX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XX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XX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XX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XX县注重用现代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家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建设了旺宇大厦、津通公寓、世纪大厦、隆达花园小区等一批特色精品工程,增强了城市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外出居住向回乡购房转变,在外发展向返乡创业转变。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城市综合定位问题。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还尚未显现,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各要素还不协调,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挑战,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不断努力,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三)更加注重城市宣传。把宣传城市作为发展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网站发布、节会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开展以市容市貌整顿为切入口的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四)更加注重城市民生。将城市建设与民生所需相统筹,与社会保障相统筹,与就业创业相统筹。充分利用好城市经营收益和公益建设资金,突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拆与建的和谐、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相结合,适宜人居与促进创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第14篇: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xx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xx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39倍,城市建设连续6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xx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20xx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xx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xx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2000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xx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xx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20xx、20xx两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xx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xx年,xx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xx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xx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xx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xx县注重用现代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家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建设了旺宇大厦、津通公寓、世纪大厦、隆达花园小区等一批特色精品工程,增强了城市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外出居住向回乡购房转变,在外发展向返乡创业转变。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城市综合定位问题。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还尚未显现,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各要素还不协调,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挑战,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不断努力,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三)更加注重城市宣传。把宣传城市作为发展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网站发布、节会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开展以市容市貌整顿为切入口的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四)更加注重城市民生。将城市建设与民生所需相统筹,与社会保障相统筹,与就业创业相统筹。充分利用好城市经营收益和公益建设资金,突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拆与建的和谐、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相结合,适宜人居与促进创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第15篇:特色城市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

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39倍,城市建设连续6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2000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200

7、2008两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

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县注重用现代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

第16篇:城市建设调研考察报告

城市建设调研考察报告

继组织市(区)城市建设观摩活动后,市委、市政府又组织各市(区)委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赴××专题考察调研城市建设,直接感受周边地区城市建设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认真学习借鉴两地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推动××的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市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把××建设成为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强力推进城市发展方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启动润扬大桥、绕城高速公路、宁启铁路等重大项目外,××又加强了对古运河、瘦西湖和古邗沟的水环境治理力度。特别是9月份以来,××加强了市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对城市干道两侧的违章、临时建筑一律拆徐。两个多月拆除各类建筑近30多万平方米,今年累计拆迁逾40万平方米,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城市的绿地越来越多,城市的空间景观越发靓丽。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又是一座临江而建的山水城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今年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建成一座清新秀丽、充满灵气的江南名城,展现城市山林和大江风貌。今年3月份以来,镇江启动了城建四大重点工程。这四大重点工程分别是全长2.8公里、总投资超亿元的引资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总面积1.65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工程,全长1.9公里、总投资1.1亿元的长江路二期工程,总投资1亿元的中山路和解放路美化亮化工程。到9月底,四大工程已全部完工,极大地改善了镇江的投资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城市形象。

在××,××党政代表团参观了荷花池公园、东圈门、汪氏小苑、××市区东出入口环境整治工程和瘦西湖水系整治工程。在镇江,代表团参观了引资大道及其绿化工程、“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有“镇江外滩”之称的长江路春江潮广场。考察途中,××市委书记孙志军、代市长季建业,镇江市委书记张卫国、代市长史和平等分别向我市代表团介绍了两市城市建设情况。

一天参观下来,代表团成员坐不住了,就地在镇江市召开学习讨论会。大家话感受,找差距,谈认识。思考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城建更快更好地发展。

市委书记陈宝田在讨论会上指出,建市5年多来,我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我们决不能不清楚周边的发展态势,自我陶醉,盲目乐观,而要把自己放到更高的参照系中、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审视,看到自身的差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再鼓劲,坚持不懈抓推进。

他强调,当前要在六个方面形成共识。第一,加快城市建设的前提在于领导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周边城市相比,我们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认识起点上,在领导工作的魄力上,在推进工作的力度和狠劲上都有差距。新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城市的竞争;城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环境的竞争。推进城市建设,就能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就能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当前要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胜即满和望难止步、无所作为的思想。××的城市建设,只能鼓劲,不能松劲;城市建设投资强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气可鼓而不可泄。第二,××推进城市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一大四中”,即××要建成大城市,四个县级市要建成中等城市。第三,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抓亮点,创特色。中心城市要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明年在坡子街商业区综合开发和城市综合水环境整治上要有新突破。四个县级市在抓旧城改造的同时,要重视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城市框架。第四,突破资金瓶颈的核心就是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就是要提高土地经营水平、城建招商引资水平和包装项目上争资金的水平。第五,加大城建推进力度的关键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方合力。部门之间,市和区之间都要同心协力,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第六,加快城市建设的基础就是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第17篇:城市建设管理局三最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xxx驻河洲村“三最”调研队于4月1日正式驻村开展。4月1日至17日组通过走访调查、与村支两委座谈和召开党员组长会议等多种形式了解河洲村的综合情况,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河洲村今年被定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位于易俗河镇西部,距城区仅2千米,总面积约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76亩(其中水田1938亩,旱地38亩),共15个村民小组,324户人家,人口总数为1196,党员40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全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98家庭通电话,全村劳动力输出60以上。

2008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村支书文秘部落、村长文秘部落的号召与带领下,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的信心空前高涨,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追求日益增强,全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河洲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120余万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村长周子奇个人筹资达60余万元,为河洲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如今,齐心协力谋发展成为人心所向,全村正齐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1、“生产发展”——河洲村经济状况

目前河洲村经济发展已形成三大支柱产业。

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畜牧、畜禽业。河洲村共有各类专业户有20余户。河洲村充分利用离城区近便于销售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黑山羊养殖和鸭养殖。黑山羊养殖专业户10户,年销售黑山羊2000头以上,户均出栏6头以上。有一个养鸭专业户五户,年销售约4000余只,纯收入4万元以上。目前种粮效益不高的情况下,畜牧、畜禽业是在家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

第二大支柱就是种植业中的茭瓜和油菜产业。目前河洲村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支书赵玉禄凭着多年的茭瓜和油菜种植经验,带领村民建立起了100亩的茭瓜种植基地和120亩的油菜种植基地。2008年茭瓜每亩纯利在3500元以上,油菜每亩纯利在400元以上,仅此两项为村民创收40多万元。

第三大支柱产业是劳务输出。河洲村离城区较近,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河洲村重视加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2008年共组织各类就业培训6次,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全年劳动力输出600人左右,每年人均带回收入1.2万元左右,全村外出务工者每年共带回720万左右。

2、“生活宽裕”——河洲村村民生活状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河洲村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明显好转,2008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比上年增长约20;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充分宣传党委和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合作医疗继续保持100的参与率;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五保户7户,全部实行供养;计划生育护助奖励户3户,各项护助奖励政策均落实到位。

首先,村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村民住房经济适用、美观大方,以前农村普遍的土墙房已没有人居住,即使没有拆除的个别土墙房都是作为柴草房和牲畜房使用。其次,村民家中家用电器和日常用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目前已有200多部固定电话进入农户家庭,电视普及率100,手机约330部,有部分家庭购买了电冰箱,少数家庭还购买了电脑并入了网。现在村部所在地设有卫生所、超市,村民就医、购物极其便捷。

3、“乡风文明”——河洲村社会风气状况

村、支两委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全村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文明和睦互助的良好风尚。一是组织了“五好家庭”“文明户”、“卫生户”的评比活动。二是积极提倡敬老爱老,实施孝德工程,河洲村的孝德工程,要求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作表率,把是否孝敬老人纳入对党员、干部的选拔、考核和民主评议让文明新风感染群众;并注重依托老年协会,充分调动老年骨干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为活跃和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去年8月成立了24人的腰鼓队和8人的狮子队,村图书室、文体室正在建设中。一系列的文明创建活动为河洲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村容整洁”——河洲村村容村貌状况

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村、支两委大力推进“五改一整”工程,美化村容村貌着力打造“优美河洲”。

一是投资100余万元硬化村道6.3公里,设置路灯30余个,其中4.2公里为路面宽4米绿化带宽2米的主村道,2.1公里为宽3米的入户道路,现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预计今年可达100。二是投资30余万元,新建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的村

部办公大楼,完成村部前坪的有硬化和绿化并改造600平方米的废弃校舍为6个商用门面。三是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实现庭院净化,村容村貌美化。

5、“管理民主”——河洲村民主管理状况

村支两委注重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针对河洲村的实际,村支两委本着建设“和谐河洲”的宗旨,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村民对村支两委非常信任,关系非常融洽。并制定了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理事。建立例会制,季度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和季度公布财务帐目制,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定期对村级财务逐一审核。设立村务公开栏,向广大村民及时通报村“两委”的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营造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河洲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原因

1、政府引导

几年前虽没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但河洲村上却在进行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前几年为改善村容村貌,镇政府和村支两委决定要进行居民点建设,这样,既节约土地,又方便公益设施建设,但当时村民思想不通,还是习惯零散建房。这时的镇村两级基层组织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2、村民自身的要求

河洲村解放前就有定时赶集的传统,但由于场上道路泥泞,环境脏、乱、差,村民有着强烈的改善仁和场条件的愿望,近年来镇、村两级基层组织顺应了村民的要求和呼声,加大力度,村民积极响应,在投资、投劳方面积极响应村委会的号召。使河洲村的村容村貌,各种风气有明显好转。

3、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河洲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后,村民思想得到解放,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各种畜牧畜禽养殖业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全村经济势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村民才有实力进行新农村建设,有钱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各种传统落后的乡风得到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是全国农民的希望,也当然是河洲村农民的希望。在这个大环境下,河洲的新农村建设将迈出新的步伐。

三、河洲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本土经济实力不够强大

纵观河洲的经济结构,目前劳务输出业占整个村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占四分之三,一个地方劳务输出业占的比重过大,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要使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强大的生命力,劳动力不应是输出而应是输入,河洲村经济增长后劲乏力。

2、村民再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河洲村人均农民收入达4000多元,但这些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份额却很少,不足30。村民收入中40用于修建漂亮的房屋,购买较好的家用电器,还有一部分用于子女读书和养老等。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生产落后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而要生产发展就必须加大生产投入,河洲村目前的这种消费结构导致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

3、村集体经济薄弱

河洲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没有一笔固定的集体收入,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支两委在村公益事业建设和许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四、河洲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经过对河洲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我们有很多收获,有许多启示。

1、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愿有机地结合起来,两个方面的作用任何一方削弱都是不行的。

首先政府必须进行引导。我国目前广大农民由于认识水平、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制约,新农村缺乏动力和积极性。我们到村里进行调查,还有近10的村民不知道我国正在实施建设新农村。为此,政府必须进行示范、鼓励等,逐渐把农民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轨道上来。但光靠政府方的作用而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不管是生产发展,还是村容村貌的整洁和其他方面,农民都应该是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把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2、新农村建设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切忌假、大、空。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农民有不少担忧,怕这个新农村建设是搞过场,搞形式,用农民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搞花架子。特别是在对典型的塑造过程中,为了扩大影响不切实际地夸大农村的一些指标、数据,农民没有实实在在享受到新农村运动的好处,这对新农村建设负面效应是巨大的,它应当引起我们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xxx城市建设管理局

第18篇:城市建设管理局三最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xxx驻河洲村“三最”调研工作队于4月1日正式驻村开展工作。4月1日至17日工作组通过走访调查、与村支两委座谈和召开党员组长会议等多种形式了解河洲村的综合情况,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河洲村今年被定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位于易俗河镇西部,距城区仅2千米,总面积约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76亩(其中水田1938亩,旱地38亩),共15个村民小组,324户人家,人口总数为1196,党员40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全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98家庭通电话,全村劳动力输出60以上。

2008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村支书文秘部落、村长文秘部落的号召与带领下,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的信心空前高涨,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追求日益增强,全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河洲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120余万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村长周子奇个人筹资达60余万元,为河洲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如今,齐心协力谋发展成为人心所向,全村正齐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1、“生产发展”——河洲村经济状况

目前河洲村经济发展已形成三大支柱产业。

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畜牧、畜禽业。河洲村共有各类专业户有20余户。河洲村充分利用离城区近便于销售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黑山羊养殖和鸭养殖。黑山羊养殖专业户10户,年销售黑山羊2000头以上,户均出栏6头以上。有一个养鸭专业户五户,年销售约4000余只,纯收入4万元以上。目前种粮效益不高的情况下,畜牧、畜禽业是在家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

第二大支柱就是种植业中的茭瓜和油菜产业。目前河洲村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支书赵玉禄凭着多年的茭瓜和油菜种植经验,带领村民建立起了100亩的茭瓜种植基地和120亩的油菜种植基地。2008年茭瓜每亩纯利在3500元以上,油菜每亩纯利在400元以上,仅此两项为村民创收40多万元。

第三大支柱产业是劳务输出。河洲村离城区较近,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河洲村重视加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2008年共组织各类就业培训6次,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全年劳动力输出600人左右,每年人均带回收入1.2万元左右,全村外出务工者每年共带回720万左右。

2、“生活宽裕”——河洲村村民生活状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河洲村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明显好转,2008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比上年增长约20;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充分宣传党委和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合作医疗继续保持100的参与率;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五保户7户,全部实行供养;计划生育护助奖励户3户,各项护助奖励政策均落实到位。

首先,村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村民住房经济适用、美观大方,以前农村普遍的土墙房已没有人居住,即使没有拆除的个别土墙房都是作为柴草房和牲畜房使用。其次,村民家中家用电器和日常用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目前已有200多部固定电话进入农户家庭,电视普及率100,手机约330部,有部分家庭购买了电冰箱,少数家庭还购买了电脑并入了网。现在村部所在地设有卫生所、超市,村民就医、购物极其便捷。

3、“乡风文明”——河洲村社会风气状况

村、支两委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全村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文明和睦互助的良好风尚。一是组织了“五好家庭”“文明户”、“卫生户”的评比活动。二是积极提倡敬老爱老,实施孝德工程,河洲村的孝德工程,要求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作表率,把是否孝敬老人纳入对党员、干部的选拔、考核和民主评议让文明新风感染群众;并注重依托老年协会,充分调动老年骨干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为活跃和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去年8月成立了24人的腰鼓队和8人的狮子队,村图书室、文体室正在建设中。一系列的文明创建活动为河洲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村容整洁”——河洲村村容村貌状况

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村、支两委大力推进“五改一整”工程,美化村容村貌着力打造“优美河洲”。

一是投资100余万元硬化村道6.3公里,设置路灯30余个,其中4.2公里为路面宽4米绿化带宽2米的主村道,2.1公里为宽3米的入户道路,现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预计今年可达100。二是投资30余万元,新建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的村

第19篇: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多年来,我们依托天柱山,紧扣撤县建市目标,始终坚持把县城作为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城已不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集中展现出xx风景区、开发区、度假区“三区并举”和工业、旅游“两翼齐飞”的跨越发展新形象,而且正向着皖西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xx次中心城市加速迈进。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提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在全县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之际,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xx高标准风景旅游城市建设,这是牵动xx县和xx市乃至更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课题。为此,我们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迅速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8%,城市规模逐渐扩张、功能日益完善,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类资源的聚集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一)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县城总体规划始编于1982年,1994-1995年进行了第一轮修编,20xx-20xx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与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了统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日趋完善,城市发展的定位更加明确:县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所在地”,是“工商贸协调发展的皖西南风景旅游城市”,这是充分考虑我县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而作出的定位,切合xx依托旅游发展的特色路径。第二轮规划修编,充分体现了“山城一体、山城相融”的发展理念,将天柱山风景区120.72km2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区总面积达169km2,形成了“山城一体”、“一主两翼(主城商贸区、开发区、度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各项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先后编制了经济开发区、旅游产业园区、县城中心区以及皖潜大道两旁、雪湖公园等控制性详规,编制了县城绿化、燃气、防洪、给水、排水、环保等专项规划。

(二)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通过多渠道融资扩大投入,20xx-20xx年间,县城市政建设资金投入达8172万元,城市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一是城市规模逐步扩张,城区道路总长度达57km,形成了“五纵四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城市主体框架逐步拉开。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6km2,城市人口16万。二是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扩建5万吨水厂、新建35km燃气管网、新引进营运公交大巴,电力、电信等设施随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目前全县星级宾馆饭店达11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5家,风景旅游城市的接待功能日趋强化。三是城市品位稳步提升,先后完成舒州大道中段、南岳路中段、天柱山大道景观综合整治,建成火车站、老城区、东门大桥、山门等城市广场2.7万m2,清淤城区河道16km,完成引水入城工程,整治小街小巷道路,全力阳光城、滨河御花园、幸福佳苑、水岸江南等一批住宅小区成为体现城市整体改造的新亮点。四是城市商业网络逐步形成,建成了姚冲建材、金源菜市、旺业、财富购物等一批大市场和天柱第一城旅游购物大市场,城市商业网络日趋完善。

(三)城市管理水平正在提高。近年来城市管理的领域在拓宽,力度在加大,成效也非常明显。一是严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大了城乡规划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制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城区房地产开发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有效规范了全县房地产市场。二是加大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成立了县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更宽,方式更加灵活;改革县环卫体制,实现了环卫作业“管”、“办”分离;城区河道由县建设部门统一管理,避免了多头管理的弊端;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组建城市执法局,规范了城市执法,强化了管理力度;城区综合交通整治常态化运作,有效规范了城区交通秩序,培养了城市居民的文明习惯,推动了文明创建。

同时,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乃至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划仍然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城市发展的目标上。随着开发区(11.9km2)、度假区(16km2)的开发建设,一城三区总面积将迅速达到40km2的规模,当前的城市规划(20xx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双二十”城市的目标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同时也还存在规划管理相对滞后、规划执法力度不够问题。二是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开发区、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均有(或将有)自身的建设管理机构,在山城一体的城市框架下,缺乏统一的城市建设协调机制,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协调发展。三是建设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商贸区整体开发仍然不够,风景旅游城市特色没有得到有效而统一的彰显。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均衡,供水、供电、道路仍是部分城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整体发挥。五是城市道路与10

5、318国道功能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心商贸区交通拥挤现象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当前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原则,我们结合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推进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当前要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拓展城市规模。一个城市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能成其为城市。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加速集聚,拓展城市规模是必然的要求,这也符合国家发展中心小城市的政策。我们目前的城市建成区规模距现有规划中“双二十”的规模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距眼下需要达到的40km2规模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们必须也完全能够扩张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今年起,我们要结合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一步完善并放大主城区、开发区、度假区、风景区“一城四区”的空间布局,推进城市东扩、西进、南延、北展。一是东扩,在按现有11.9km2规划,加速建成东部开发区的基础上,推进开发区的扩模增容,提升开发区的产业承载力。二是西进,一方面,按照新批准设立的度假区规划,拉开西部度假区16km2框架,加速“山城一体、山城相融”进程;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结合10

5、318两国道改线和贯通沪蓉、东香两高速的出口,逐步构筑城市大外环线,推进城市跨潜河发展,努力建设滨河新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南延,主要是结合开发区的扩模,推进城市向南边毗邻的沪蓉高速延伸,形成沪蓉高速沿线新的发展亮点。四是北展,科学利用城市北部山丘地,推进城市综合开发。

(二)着力完善城市功能。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欠账仍然很多,城市的保障服务功能亟待提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老城区道路改造和新城区主干道建设,加强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防洪以及停车场、广场、公厕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购物休闲等条件,不断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正是基于这方面的重点考虑,在今年的“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中,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抓好“十大建设工程”,其中,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城市路网及公共交通场站建设、开发区和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的大力实施,无疑会对完善城市功能起到重大作用。同时,这些工程对于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我们要千方百计狠抓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使其顺利建成并早日发挥效益。

(三)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品位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档次和形象,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城市景观建设。一要大力实施城市“增绿”、“添亮”、“活水”工程,继续推进城市主干道和河道景观整治,全面实现城区道路包括背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好潜河、梅河、皖河等重点景观带。二要大力建设城市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注重适度开发高层建筑,兴建高档小区,积极推进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的创新,全力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扮靓中彰显现代气息。三要大力开展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速推进财富广场、嘉宜广场、秀狮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稳步实施原种场、农科所和桃园南路、公安局等地块的综合开发与改造,努力使城市面貌有大的改善,形象有大的提升。

(四)着力彰显城市特色。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在彰显特色、提高吸引力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一要建好“3座公园”,即皖园、雪湖公园和二乔公园。皖园主要是围绕“皖”字做文章,建成以古皖文化展示为主体的旅游休闲区。雪湖公园主要是围绕“三湖一寨”,恢复历史文化遗址,供市民休闲娱乐。二乔公园主要是以三国大乔、小乔为主题,建成以胭脂井为重点的民俗游览区。二要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加快城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加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宾馆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确保城市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进而留住游客。三要强化城市品牌创建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旅游软硬件建设,努力使城市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空间都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和风景旅游城市的特点,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五)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发展要坚持建管并重。随着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一要加强规划管理。切实吸取以往规划管理中的教训,在全面强调规划的完整性、超前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大对违反规划建筑和建设行为的规划执法力度,真正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二要加强综合交通管理。巩固城市公共交通整治成果,加快建立以公交、出租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车已经投入运营,要进一步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大公交运营网络体系。三要加强环卫管理。建立健全环卫管理、清扫保洁分离制度,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四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快成立行政执法局,将市容市貌、综合交通、环境卫生、违法建设等纳入统一管理,全面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水平。五要加强建筑市场和行业管理。严格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规范物业管理,促进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着力发展城市产业。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我们要把城市发展与产业壮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与强化城市产业支撑的互促互动。一要结合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工业,做大做强机械机电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及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强县进程。二要结合度假区的建设,高标准建成国家网球训练基地、皖镇等旅游服务大项目,跟踪推进皖园、温泉度假村和乡村坡地运动中心等项目,放大旅游产业效益。三要结合主城区的改造提升,引进、建设大型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实现城市商业的大繁荣。四要结合城市综合开发,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城市成片开发,促进房地产业大发展。五要结合挖掘“古皖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等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娱乐业,进一步打响休闲、养生、健身等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亟须突破的瓶颈制约

调研中,我们也感到,当前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亟需突破以下五大瓶颈制约。

一是土地瓶颈制约。突出表现在开发区和度假区建设用地指标日益紧张,以致项目的落地和实施面临困难。当务之急一要抓紧修编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用地调整;二要大力开展“双挂钩”、“双置换”工作,积极对上申报争取用地指标;三要大力推行集约节约用地,搞好闲置用地清理。

二是资金瓶颈制约。目前我县城市建设负债达2000多万元,资金缺口制约十分严重,同时城市建设靠政府投入的“单打一”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尚未形成。对此,我们必须强化经营城市、经营项目的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要有计划地对老城区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进行布局调整,实施搬迁,带动新区开发。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县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通过经营城市土地、城市资产和适度举债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

三是拆迁安置瓶颈制约。拆迁安置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难点问题,随着开发区和度假区建设的提速,迫切要求在拆迁安置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要切实做好拆迁安置的宣传动员工作,使群众真正理解和支持拆迁安置,对极少数无理取闹者,必须依法强制执行。要切实加强拆迁政策实施的统一管理,维护拆迁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做到公平拆迁、阳光操作。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有效推进拆迁工作。

四是体制瓶颈制约。突出表现在“一城四区”之间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存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工作出现漏洞,在环卫、路灯等管理上也由于职责不明形成了盲区。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县规划委员会,进一步强化县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理顺环卫、路灯等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对城市建设土地供给、资金筹措和规划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协调。

五是人才瓶颈制约。目前我县城市建设明显紧缺规划人才和经营城市人才,必须加大专门人才的外引内培力度,注重配强专门人才队伍,为推进高标准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调研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工作。我们将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解决突出问题,更好更快地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促进xx科学发展、加速崛起。

第20篇: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多年来,我们依托天柱山,紧扣撤县建市目标,始终坚持把县城作为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城已不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集中展现出**风景区、开发区、度假区“三区并举”和工业、旅游“两翼齐飞”的跨越发展新形象,而且正向着皖西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加速迈进。在当前工

业化、城市化提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在全县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之际,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高标准风景旅游城市建设,这是牵动**县和**市乃至更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课题。为此,我们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迅速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8%,城市规模逐渐扩张、功能日益完善,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类资源的聚集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一)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县城总体规划始编于1982年,1994-1995年进行了第一轮修编,2004-2005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与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了统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日趋完善,城市发展的定位更加明确:县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所在地”,是“工商贸协调发展的皖西南风景旅游城市”,这是充分考虑我县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而作出的定位,切合**依托旅游发展的特色路径。第二轮规划修编,充分体现了“山城一体、山城相融”的发展理念,将天柱山风景区120.72km2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区总面积达169

km2,形成了“山城一体”、“一主两翼(主城商贸区、开发区、度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各项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先后编制了经济开发区、旅游产业园区、县城中心区以及皖潜大道两旁、雪湖公园等控制性详规,编制了县城绿化、燃气、防洪、给水、排水、环保等专项规划。

(二)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通过多渠道融资扩大投入,2003-2007年间,县城市政建设资金投入达8172万元,城市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一是城市规模逐步扩张,城区道路总长度达57km,形成了“五纵四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城市主体框架逐步拉开。2008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6km2,城市人口16万。二是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扩建5万吨水厂、新建35km燃气管网、新引进营运公交大巴,电力、电信等设施随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目前全县星级宾馆饭店达11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5家,风景旅游城市的接待功能日趋强化。三是城市品位稳步提升,先后完成舒州大道中段、南岳路中段、天柱山大道景观综合整治,建成火车站、老城区、东门大桥、山门等城市广场2.7万m2,清淤城区河道16km,完成引水入城工程,整治小街小巷道路,全力阳光城、滨河御花园、幸福佳苑、水岸江南等一批住宅小区成为体现城市整体改造的新亮点。四是城市商业网络逐步形成,建成了姚冲建材、金源菜市、旺业、财富购物等一批大市场和天柱第一城旅游购物大市场,城市商业网络日趋完善。

(三)城市管理水平正在提高。近年来城市管理的领域在拓宽,力度在加大,成效也非常明显。一是严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大了城乡规划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制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城区房地产开发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有效规范了全县房地产市场。二是加大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成立了县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更宽,方式更加灵活;改革县环卫体制,实现了环卫作业“管”、“办”分离;城区河道由县建设部门统一管理,避免了多头管理的弊端;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组建城市执法局,规范了城市执法,强化了管理力度;城区综合交通整治常态化运作,有效规范了城区交通秩序,培养了城市居民的文明习惯,推动了文明创建。

同时,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乃至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划仍然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城市发展的目标上。随着开发区(11.9km2)、度假区(16km2)的开发建设,一城三区总面积将迅速达到40km2的规模,当前的城市规划(2005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双二十”城市的目标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同时也还存在规划管理相对滞后、规划执法力度不够问题。二是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开发区、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均有(或将有)自身的建设管理机构,在山城一体的城市框架下,缺乏统一的城市建设协调机制,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协调发展。三是建设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商贸区整体开发仍然不够,风景旅游城市特色没有得到有效而统一的彰显。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均衡,供水、供电、道路仍是部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doc》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