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评课

2022-06-2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角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记录

陈玉芝:

本节课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首先,“猜一猜”这一环节设置得很好,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猜想是探索活动的开始”,然后将权利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探索、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牛霖霖:

1.第一层次是猜想和验证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而且必须是借助教具进行思考和验证,而不是凭空臆想,这对学生的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次的转化又不同于平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次是两个安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验证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或是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老师再通过学案引导学生研究两都的关系,并最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学生的学具必须多样性,不能大多数都是直角三角形,这样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而且学生在推导时最好有一张题卡,能显示出两者的关系和推导的过程,为展示和汇报打好基础。 李乐红:

在展示环节学生呈现了三种情况,但每一位学生的汇报和展示都比较空洞和抽象,没有很好的利用教具、学具或题卡进行辅助,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质疑,而老师在这个环节的点拨与引导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没有体现好,没有在认真分析学生暴露出的情况进行引导和点拨, 梁爱芳:

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必要的,但是不等于自始至终由学生把握课堂,课堂上老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该教的时候要教,而且有些内容必须要老师教,该提拔、引导时要利用多种方式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拼、切、割、补以后的图形的高和底与原来三角形的高和底及两者之间的面积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得不是很够。

推荐第2篇: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听了林老师的《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深有感受,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林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有两个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一个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探究,另一个是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利用前面探究的方法计算。对于第一个动手环节,既要尝试着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又要在转化后观察原来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算出面积,其负载的使命相对较重,因此在这个环节林老师给予了学生更长的时间。事实上,由于对学生的相信,学生的探究比较有效,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探究的预期任务,而且在汇报交流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展示成果的准确和表达的逻辑性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比较全面的数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知识很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林老师习惯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学生一起提炼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直角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环节,当学生通过充分的探究算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并汇报交流后,林老师没有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是慎重其事地及时进行了方法梳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怎样算出面积的?首先,我们遇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我们无法直接算出它的面积,于是,同学们想到用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 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为学生进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面积探究做方法上的准备,二是给学生渗透一种习惯,那就是要养成总结方法的习惯。

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一些生活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算红领巾的面积是个很好的题目,红领巾是孩子们天天见天天戴的,再熟悉不过的,这也能大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中林老师对知识点的把握很好,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点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的准确对接、演示的规范性、学生的姿态纠正、课堂语言的语速等。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有幸听了朱雪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三角形的面积》,这堂课让我整体的感觉是“数学味”非常的浓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顺着学生的思维,丰富背景性经验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剪拼成长方形而得来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同样的两个三角形拿来拼学生似乎根本想不到,怎么办?本节课,朱老师的设计巧就巧在这里,简单的两句话“最近我们在研究图形的面积,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它们的面积分别是怎样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把三角形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于是三角形的面积就在学生丰富的背景性经验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基础)拉开序幕,学生的方法也随之形成:数格子、摆拼法、割补法。情境成为学生数学学习“回忆链”的“中间站”。不知不觉中,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沟通起来,面积公式也浮出水面。

二、跟着记忆的痕迹,促进深层次理解

随后,两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题目使直观图形融进该知识的认知图式之中: 教学中,朱老师不是简单的叫学生说出答案,而是沟起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记忆和提取,顺利解决与之相关的各种数学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使几何直观图始终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做三角形面积的同时想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者长方形),整堂课始终围绕着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这条主线。

三、寻找提取的线索,挖掘其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强调过程性, 其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过程的思想性,使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下有高度地进行思维参与,从而经历实质性的数学思维过程。

本节课,朱老师每一个环节目的性强,而且他始终启发学生借助图形或者图形表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提取有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他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让学生先算到底是哪条底乘哪条高,完成后又继续深层:如果想要知道斜边上的高该怎么求。这样一个问题有些老师教学时练习了好几节课学生也掌握不好,原因都在“2”上,很多学生都是面积直接除以2,而本节课由于“过程的精彩”而使本道题也变得精彩,学生竟然说出“我先把它想象成长方形,所以先要乘2才能再除以2”,多么精彩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空间观念,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所在。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黄广祥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能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合理。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学习的,黄老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在推导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自由的拼成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底、高、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课堂练习设计也能针对本课重、难点,循序渐进,具有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既巩固新知,又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

我认为这节课不够圆满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放手的力度不足,让人觉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不大,师生互动少,练习的时间花的比较多,没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学生学的过程。我觉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操作讨论,找到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再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可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推荐第3篇:三角形的分类评课

《三角形的分类》评课稿

《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教版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第三届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教学活动中,我校有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比武。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可谓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给听课的老师、领导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教学大餐,耐人寻味。下面我就针对我校赖秀惠老师的这节课提出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老师的这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理解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课的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你想把这些三角形怎么分类。在学生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填出各个三角形内角的情况,便于学生的梳理及根据角的特征为三角形命名。特别在学生给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命名时采用了启动学生原有认知的方法,教学了腰、顶角、底角。在这一活动中也有意识把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流动红旗是等腰三角形、路牌是等边三角形等,为学生清晰建立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表象奠定了基础。在练习设计上注意围绕本课的重点,形式多样,注意练习的层次和梯度,第一部分是基础题:送三角形回家。第二部分是变式题:猜三角形游戏,通过一个露出的角来猜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的答案是不唯一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断定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第三部分是动手操作题:画一画、折一折。使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概念逐一明晰。又考虑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

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教程层次性强,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扶”“放”有度,反映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在课堂中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预设充分,点拨恰到好处,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二、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操作、比较、合作、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可以用角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分,还可以用边作标准来分。教师始终以学生活动来完成比较抽象的分类方法的学习,这比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3。如按角分类、按边分类、小游戏等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

三、自学环节处理的非常有效,自学时机把握的好,自学环节设计的好,比如说

1、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2、难易在度上适中。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学有所获。

3、此环节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练习设计实施性强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多样性为它融一体。巩固和强化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特别是通过练习学生的所学的知识在疑惑处有了清晰和明了的认识。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上的很成功,达到了试验专题预期的目的。教师点拨到位,扶放有度,学生的张、驰有节,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模式。

“滚动式”上课评课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

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一)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而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

推荐第4篇:《三角形面积》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教案设计 兴国县南坑中心小学

刘祖汤

一、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科:数学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三角板、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直尺

二、教学课题: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发展空间观念。

2、渗透转换的思想,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分析:

1、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推导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底×高÷2。

2、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3、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以前已学过的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②说一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①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做好教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分组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2、提问:看哪一组发现什么关系?

①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说话: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与三角形的高。(板书:)(等底等高)

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表示什么意思。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四、出示例题

红领巾的底为100cm,高为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底是(

)米,高(

)米,面积是(

)平方米,全班同学计算。

小结:我们在做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巩固:(1)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cm,高是2.5cm,它的面积是(

)①20×2.5÷2

②20×25÷2

③20×2.5 (2)求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6.5cm,高是3.7cm 底是4分米,高是2.5分米 底是16cm,高是底的一半

六、总结:今天,同学们非常认真,谁来说一说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作业:

一、填空题

①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②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二、根据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积。①底是32厘米,高是7厘米 ②底是4.5分米,高是12厘米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多进行三角的面积计算,让学生铭记三角形计算公式。理解为什么用底×高要除以2的理由。

推荐第5篇:三角形的面积

课题

三角形的面积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并寻找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另外,这样的设计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视问题引导,培养合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通过高效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领巾。

学具准备: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成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同学们,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这就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昨天的学习知识。

2.观察红领巾,说说对三角形的认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填一填。

(1)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0分钟)

1.老师: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2.分组操作,合作学习。

(1)打开自己的学具袋,看看里面都有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折一折或剪拼,看能否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并能计算出面积的图形。

(3)展示拼出的图形,组织学生汇报。

(4)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5)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学生发现里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2)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拼摆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并能计算面积的图形。

(3)小组交流后明确: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通过拼摆的过程,汇报: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5)小组合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2)三角形的底边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18×11÷2=99(cm2)。

9×4÷2=18(dm2)。

4.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m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6)汇报推导过程。

(7)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8)加深理解。想一想,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6)学生汇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7)学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S

=ah÷2

(8)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60÷6=10(m),

(10-7)×6÷2=9(m2)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m2。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6分钟)

出示教材例2

(1)出示教材92页例2,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尝试列式计算。

(2)汇报解题过程。

(3)讨论: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解答过程。

(3)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汇报:“除以2”这一关键环节容易出错。

5.一块三角形广告牌,底边长5m,高是底边的一半,如果要给这块广告牌刷油漆,每平方米需要油漆0.9千克,刷这块广告牌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高:5÷2=2.5(m)

5×2.5÷2×0.9≈5.6(千克)

答:刷这块广告牌大约需要5.6千克的油漆。

四、

巩固

练习。(6分钟)

1.完成教材92页“做一做”

1、2、3题。

2.教材93页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每种三角形的特点求面积)

1.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汇报解答过程。

2.独立完成,再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六、教学板书

七、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红领巾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真正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探究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己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教师点评和总结:

推荐第6篇:三角形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例1和试一试、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二十第2题。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这个公式熟练地求出三角形面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两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底乘以高等于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吗?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汇报。 教师:你们都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哪些图形? 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下面请你们拿出你们的锐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还能拼出哪些图形?(信封里的三角形都事先编上了序号) 学生通过拼学具发现①号和③号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②号和⑤号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教师:为什么①号和③号三角形能拼成正方形,②号和⑤号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因为①号和③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号和⑤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教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些特殊的三角形,所以能拼出特殊的图形。 3.推导

教师:同学们转化的这些图形都非常漂亮,而且都能够用它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选其中的两个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大家觉得选哪个图形好呢?

如果学生选择的不是特殊三角形拼组的图形,教师则用这个图形进行推导,如果学生选择的是特殊的三角形拼组的图形,教师则告诉学生最好选一般的三角形,因为这样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更有代表意义。 把用方法1和方法2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都分别贴到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得出:方法1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方法2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重复演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能根据这些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能。

教师:请左边大组的同学用第1个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请右边大组的同学用第2个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分组行动,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请问左边大组的同学你们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什么? 学生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能说说这个公式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1: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所以用“高÷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底,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板书在相应的位置) 教师:右边大组的同学你们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2: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你们的公式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2:“底×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它的一半,所以是(底×高)÷2。(教师在相应的位置板书) 教师:两大组的同学都说得有道理,你们推导出来的公式是一样的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验证两个公式是否一样:(1)把底和高都分别设定为相应的数,如把底设为4cm,高设为2cm,由学生分别代到两个公式中去算,看结果是否一样;(2)从算式的意义来推导,看两个公式是否一样。

学生通过实践,知道底×(高÷2)=(底×高)÷2。

教师:两个公式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把它们写作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板书公式)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得出:公式的意思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教师:这个公式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拿出你们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把它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我发现剪出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三角形的面积确实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推导出的公式是正确的。 4.例2教学

教师:要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汇报。

学生: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师:想试试用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想。

教师:(课件出示例2)三角形的高和底分别是多少? 学生:三角形的高是4cm,底是5cm。 教师: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后汇报,三角形的面积是10cm2。 教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呢? (学生汇报,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思考后讨论,并全班汇报) (2)练习十九第2题。(先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通过对公式的探讨你有哪些体会?

五、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三角形面积教案

《三角形面积》教案

教师:严贵军

一、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难点: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复习它的计算公式。

2.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看图辨识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熟知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示意图)

出示学生拼出的图形。 2.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推导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都是由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的?

(3)怎么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随着完成上面的板书并引导学生小结:怎么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 4.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

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 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提示,得出下图。

(割补法求三角形面积示意图)

三角形面积=底×高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

=底×高÷2 =底×高÷2 (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 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书)

(4)师总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为底×高乘积的 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五、巩固练习

(一)理解性练习(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答:得到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将此面积除以2即得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

答:对的;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分为等底等高的2个三角形。

(二)运用公式的练习(口答列式)

(三) 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下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五、全课总结(略)

推荐第8篇:认识面积的评课

《认识面积》评课

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感受较深,张老师的比赛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涂色比赛入手,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同时张老师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在学生认知上创设矛盾,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建立了清晰的表象,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

在张老师这节课中,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概念掌握清晰在课的开始,张老师通过让学生给不同平面图形涂色比赛入手,使学生体验到游戏不公平,台上同学用的纸张面积大,从而引出面积,然后让学生自己摸数学书的封面、桌子面、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到面是平的,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电视机面的大小,通过大量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通过学生动手摸、用眼观察观察、用嘴说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通过第二道例题,比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感受面积。 张老师又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有的物体表面从直观上就能判断大小,有的不能一眼看出大小,张老师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了重叠法能够很快判断出大小,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借着出示了两张长方形的纸张判断大小,学生再利用重叠法无法判断了,这就在学生认知上制造了矛盾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在小组探究中逐步认识到用小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测量后可以进行比较。接着学生的认知张老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了用小正方形测量最好。学生在认知好像解决了刚才的问题,但是张老师没有接着学生的认识练习,而是出示一组相同面积的图形(有验证相等的过程)学生在矛盾中认识到要用统一的小正方形才行,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 准。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不断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本节课中张老师还是比较注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课堂教学也同样是比较民主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位置的学生,学生回答的时候有时不太完整,张老师也是很耐心得鼓励,给孩子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张老师的风趣幽默,细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推荐第9篇:什么是面积评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也从各种媒介中知道“面积”,能用“面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面积的意义”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和应用数形结合和化归、分割、平移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面积”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巧设情景

新课伊始,刘老师利用学生熟知房屋装修巧设情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动手触摸,感受物体表面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拿起数学书,摸一下它的封面。并指导摸数学书的方法:五指伸直并拢,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个封面的全部,静静地感受滑滑的平平的感觉。接着老师让学生摸牙膏盒的几个面进一步感受面,然后教师让学生摸橘子面,通过摸橘子面使学生得知物体的表面有平曲之分。

2.恰当引导,描述面积。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有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通过大小比较得出概念。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3.初步感受面积。

结合课件:那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师: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手掌的面积是指——(手掌的大小)。

(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放到一起)看到这两个手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用刚刚学的这个词来说一说吗?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有几个手掌面大,既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也渗透了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摸面游戏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面积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4.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 教师牙膏盒的上面画在黑上,让学生观察由体到形的转变。 (2)通过涂色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大小。

(3)课件演示给图形涂色创造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只有封闭图形面积才能确定。教师追问我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一一列举,找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尝试比较,深化理解。通过教师的追问对面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完整概念。体现出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做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课件出示北极冰层对比图利用观察法直接能比较出大小,能不失时机进行环保教育。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4×10)和一个正方形(6×6)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靠眼睛观察很难确定结论,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数方格子的方法比较准确方便。

3、通过数方格游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要想比较出结果,需要确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产生、发展的。并且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 4、通过用手势区别周长与面积的活动,整个课堂结构首尾照应 ,更是妙用对比的学习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是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教师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强化了对新概念内涵的理解,并且巩固了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的练习设计,体现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操作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最后环节的“创意大比拼”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面积相同,图形形状不同,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刘老师展示了她的探索。我想: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学是一种缺憾艺术,本节课有待提高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指导。谢谢大家

《什么是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设计思路: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面积”安排的一个学习内容,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面积”,有的从媒体广告中听说过“面积”。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而且是一维性的。因此,本课通过摸、比、描、贴等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式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42—44),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什么是“面积”,在活动中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两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大小两面旗子,数学书和数学本各一本,方格纸、硬币、剪刀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面积,认识面积)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老师带来了两面小旗子,请男生选一个代表,女生选一个代表,帮老师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的行动快,把小旗最先涂好!(出示两面小旗,一面大,一面小)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女生) 生:我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男生) 生:我也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咦?为什么你们都想选这面旗子呢?(举起面积小的旗子) 生:因为这面旗子小。

师:这面旗子的什么小呀?(用手在旗子的表面做手势) 生:这面旗子的表面小,那面旗子的表面大。 师:噢,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点评: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师:快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面。看一看,摸一摸,谈谈你的感受吧!

1生:桌子的表面光光的,滑滑的。 2生:这张纸的表面也是光光的。

师:那桌子的表面和这张纸的表面谁大谁小呢? 生:白纸的表面小,桌子的表面大。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1生:黑板的表面大,桌子的表面小。

师:同学们,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数学本是我们天天见的,数学书和数学本的封面面积谁大谁小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数学本的封面面积小。

师:请你把它画下来,好吗?(请两位同学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描在黑板上) 【点评: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中面积的含义上】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在黑板或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哪么平面图形呢?

师:这两幅平面图形谁大谁小呢(用手摸黑板上学生画的两幅图形) 生1:数学书封面的平面图形大。 生2:数学本封面的平面图形小。 【点评:在描画中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面有大有小,丰富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平面图形,你们来瞧一瞧,谁大谁小呢? 课件:

生: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大。

生:我认为不能比,第一个图形是角,没法比呀!

师:哪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出示画图程序) 师:谁愿意上来给这两幅平面图形涂上颜色呢? 请一生在电脑上操作„„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因为第一个图形是角,没有封口,所以颜色就跑出来了!

师:你说的真的太好了,你发现了面积中最有价值的秘密!来握个手吧! 师:同学们,我们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都必须是封闭的平面图形, (板书:或封闭图形)

【点评:学生在动手操作电脑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平面图形必须是封闭的图形才能有大有小,丰富对面积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数学书、数学本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由此我们得出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来齐读一遍。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你们的声音太美了,我真想再听一遍!起!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 师:那谁来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呀? 生1:桌面就是面积

师:桌子的表面的什么是面积呀? 生1:桌子表面的大小就是桌子的面积。

师:你说的真是太完整了!来掌声鼓励!谁还愿意再说一说! 生: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生:我橡皮的表面的大小就是橡皮表面的面积。 „„

师:真不错!老师来给你们放断音乐听。(喜洋洋和灰太狼)

(二)感悟面积,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1、游戏活动——抢占营地

(出示,两张贴图,一张喜洋洋,一张灰太狼)

师:同学们,这两张图面积大小是一样的。老师要请两个孩子在30秒内来抢占营地,比一比谁抢占营地的面积大

请两们同学来在黑板„„

师:请问是灰太狼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还是喜洋洋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呢?

生:喜洋洋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面积一样大,××贴了14个喜洋洋,××才贴了7个灰太狼,所以喜洋洋占黑板表面的面积大

师:你说的真不错!

2、游戏活动——寻找灰太狼(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师:灰太狼逃跑了,藏在了下面的两个营地里面积较大的营地里。(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你们猜,灰太狼可能藏在哪个营地里呢? 生

1、正方形的面积大。

2、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看来这两个营地的面积大小,光靠观察不能准确的比较出来,怎么办呢?(出示信封)信封里有这两个营地的平面图,你们能想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找出灰太狼藏在哪儿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吧!

学生动手实践。 汇报:

1、用硬币的方式摆一摆,数一数(板书:拼摆法)

2、用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板书:剪拼法)

3、用方格纸的方式摆一摆,数一数(板书:重叠法、拼摆法)

4、画一画,数一数(板书:数方格) 师:原来灰太狼,藏在长方形里。

【点评:比较面积的大小分两个层面展开:一用眼睛观察,二是在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比较大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探索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游戏活动——帮助喜洋洋(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对面积的认识。) 师:喜洋洋有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师:请你们在方格纸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看哪位同学画的最漂亮!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 生:我知道了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

师: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其实面积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呢!下课!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 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拼摆法 剪拼法 观察法 重叠法 数方格

【点评:回顾整节课,有生活化的情境,也有精美、趣味浓厚的课件,但这都不是教学的用心所在。其实,教学的指向很简单,借用 张齐华老师的话就是“从纯粹的数学内部去寻找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表面看本质,强烈感受聂老师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数学课堂的三维目标。

1、从生活到数学,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

面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书与练习本的表面;桌子与凳子的表面;老师手掌与学生手掌的表面等等,这些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留下来,就成了各种封闭图形。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熟悉物体跟数学是那样亲近。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地一次次对话中,面积的概念逐渐明晰了,聂老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数学事实上。

2、从猜想到验证,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数学课上应拒绝学生毫无理由的盲目猜想,注重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习惯。聂老师注意引领学生应用猜想与证明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进行数学创造提供了契机。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给学生有序地组织,自主地论证,让它更具说服力,更能提供时间和心理上的保证。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

3、从发现到创造,帮学生长有数学的头脑。

数学老师就是这样,今天学习面积,希望学生满眼满心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面积,这就是敏锐的数学洞察力。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环节的“抢占营地”、“寻找灰太狼”、“帮助喜洋洋”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聂老师展示了他的探索。我想: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推荐第10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陈丽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移、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自主探究评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起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以“创设情景——大胆猜测——探索验证——实践运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突出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移、拼等活动加课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祥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进行自主探索、分析、归纳,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三、练习设计精巧,培养发散思维。

本课的巩固练习,有层次,有梯度,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1 的发散思维。

练习1是基础题,也是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一个检测。 练习2是一道开放题,是对本课难点知识的突破,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心底与高是需要对应的。

练习3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通过比较几个用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总之,本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家在了难点,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主,教学效果好。

第11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锦山小学

高婧媛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听了

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使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教学理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引导他们通过数、剪、拼、摆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所设置的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设置具体、明确、全面、可操作性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应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学科的精髓,帮助他们学习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这节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当然是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而转化作为一种思想仅仅靠老师教是不行的。老师分别通过三个步骤渗透转化思想:

第一步数方格,感知转化。用面积是1cm²的小正方形铺平行四边形,边铺边数,在学生数完方格汇报时,不仅说了数的结果,还说了数的方法,学生感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多个1cm²的小正方形的面积。

第二步剪、拼操作,运用转化。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学生动手,教师引导,概括总结。学生体会到了转化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在数学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

第三步公式推导,还原转化。如果学生的探究操作到此为止,那么他们的认知就仅停留在直观层面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不变,而公式的推导还意味着要把长方形还原成平行四边形,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从而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一还原转化,让公式推导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三个步骤,教师并没有刻意教太多转化,但学生的每个活动都浸润着转化思想的光辉,犹如丝丝春雨,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重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李老师本节课的重要目标。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孩子们多维参于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学得既高兴又充分地理解知识,懂得应用割补法直观、形象地推导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拼剪环节,使其课堂充满了实效性,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整节课中老师和学生都很亲近,配合也很默契,段老师能俯下身来教学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一点我比不上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段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在这个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与巩固知识。

四、练习层层递进,逐步内化所学。

这节课在巩固练习中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既有层次性、实践性,又做到了前后照应;既注重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注重让学生计算一些没有直接告诉底和高或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利于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

对于本节我也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教学重、难点的地方处理是不是有点太快,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出太过仓促,应该让多位同学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正理解公式的推倒过程。

2.关注全体学生做的还不够到位,在操作时有的孩子不太清楚而没有动手。

3.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及时,回答后可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深化他们的思维发展。

这只是我对

老师这节课的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领导、同仁们指正。 谢谢大家!

第12篇:《三角形的面积》教案及说课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人)第九册 P69—7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并会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方格纸,剪刀,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2个,课件 学生:三角板,学具,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举行运动会了。瞧,助威的小动物们挥舞着小红旗多带劲啊!(加油声) (加油声停止)

师:这时两个小动物发生了争执,争执什么呢?听听看! (电脑声:我的旗子大,我的旗子更大)

2、比较导入

师:究竟谁的旗子大呢? 生1:左边的 生2:右边的

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

生:只要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3、猜想

师:三角形的面积会和他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底和高。

(板书:底

高)

二、自主探索

1、要求

师:每个小组拿出信封,看看里面都藏了些什么? 生:三角形

师:你能再说具体些吗?

生: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还有补充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 生2:都有两个

师:每组三角形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2:完全一样。 师:对了,老师提供给你们三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学习材料,下面请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合作动动脑子,想想办法,求出每组三角形的面积,有信心吗?如果你还需要什么工具请小组长到老师这来领取。

2、操作 生:(小组合作讨论方法) 【5分钟】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把三角形转化为其他的图形来研究他的面积,小组讨论一下,你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呢?(小黑板)

3、汇报

(拿、拼、发现、算) 生:„„

师:还有谁也是用这种拼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 生:„„ 师:刚才都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 板书:底×高÷2 ) 师:还有谁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 生:„„ 师:刚才发现他是用剪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他沿三角形的高剪成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是三角形底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2)×高。 师:还有其他的剪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吗? 生:„„

师:他沿三角形高的一半剪下,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是 底×(高÷2)

4、比较

师:请你仔细观察上面三组算式

底×高÷2 ,(底÷2)×高 ,底×(高÷2)你发现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他们都表示一个意思,都是底×高÷2

师:其实他们的意思相近,都是表示底×高÷2,只是书写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统一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书写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9页的字母公式表达方式。 生:自学课本 生:汇报结果

师:三角形面面积= a h ÷ 2 (板书)

三、内化提高

1、测量

师:三角形的面积你们都会求了,那么这两个小红旗的面积究竟谁大呢?谁来说? 生:(无声)

师:你们都怎么拉?

生:没有底和高我们不能计算。

师:看来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他的底和高。好,那么老师给你。 (课件演示)你会算了吗? 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如果你是动物王国的国王你想对他们两个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没有必要为了谁的旗子大而争执了,你们的小旗子都一样大。

2、判断

师:下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 生:汇报 师:(课件:闪烁,出示算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

3、比较 师:比较一下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涂色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你还能再画一个和涂色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的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汇报

师:因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右边的高和涂色的三角形的高相等,底都在同一个底上,所以右边的面积就和涂色的相等。而画一个三角形的底就和这个一样,高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一个顶点就落在上一条平行线,这种三角形可以画多少个呢? 生:无数个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2

底 ÷ 2 × 高

S = a h ÷ 2

×( 高÷2 )

三角形的面积

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蒋阔沣

2005年10月

这节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部分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使学生会旋转、平移的操作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操作动手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教学重点;

2、理解三角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难点。

第四部分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发现法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知识,再通过练习使知识进一步加深。

第五部分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是基础知识检测,复习几种基本图形及其面积的计算公式和三角形的特征;

第二环节是目标实施,先通过看书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质疑引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准备的学具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字母表达式;再通过例题教会运用公式;

第三环节是达成目标练习,通过选择、判断、计算等形式将知识进行巩固;

第四环节是目标强化,通过问答对公式和推导过程进行强化;

第六部分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的手段进行教学。

三角形的面积的 说课材料

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蒋阔沣

2005年10月

第13篇:三角形的面积 说课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属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范畴。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地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本节课进一步运用转化思想来探究等积变形是十分重要的,对后面继续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都有重要帮助。

2、教学目标: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对数学的认识思考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目标的落实,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经历与探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2) 运用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显示对美的领略。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能单靠模仿、记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猜测、操作、观察、推理、归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索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法学法整合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知识储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本节课教与学的有效良策,应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做到泼墨如注。当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的有效指导要懂得惜墨如金,多一分,则毁了一张艺术品味很高的图画;少一分,图画的艺术性则大打折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本课时,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本节课我把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展示汇报法有机整合,构建了“问题情境――探究发现――推理概括――解决问题”的认知主线。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红领巾入手,通过计算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红领巾(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谁有关?怎样求?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从而将老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2、自主探究。“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本环节分转化、观察比较、推导三步进行。第

一、转化。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第

二、观察比较。小组交流:a、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怎么算?b、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第

三、推导。从刚才我们所拼的3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从而主动建构起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巩固应用。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巩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提高练习:判断题,渗透三角形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底与高应一一对应。(3)拓展练习:判断等底等高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面积大小,巩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j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知识链接。介绍“你知道吗”。旨在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人的伟大成果,开拓学生的视野。

5、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求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进行回忆、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的全面掌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用拼摆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地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平移等知识与能力之后学习的。为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思的: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向导,小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人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在兴趣盎然中进行。

2.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教学中本人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只做些许提示,给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发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体验到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人合理地应用操作教材,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知,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利用操作教材,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手脑都得到发展。

3.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本人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于比较紧张而导致教态不自然或教学中间环节有遗漏等现象。虽然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但我现在就会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第14篇: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评《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线段、角,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课。下面具体谈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徐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

1.徐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三角形,可以使表象清晰化。3.再选用学具袋中的材料,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指一指、比划一下,自己创造三角形,逐步使头脑中的三角形表象外化。4.然后调动观察、想象、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5.最后,通过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接下来,徐老师通过课件微视频积木山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在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着三角板转过来转过去,不知如何放。但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画得得心应手。

究其原因,是因为徐老师已经通过微视频和几次尝试练习将教学难点分散和各个突破了。

1.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与学生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一样。因此,在学生通过微型视频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后,徐老师安排了两次画高的活动。

第一次:学生尝试画高后,展示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旧知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画出其它的高,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三角形都有3条高。

2.徐老师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高与底,并建立高与底的概念,再模仿画高,在讨论辨析,纠正中逐步形成画高的技能。

从锐角三角形,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学生学得非常顺利,丝毫没觉得困难。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本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到三角形定义的概括和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再到底和和高的学习,最后到本课的难点,画高。徐教师总是把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它建议:

1.学生上台交流时没有演示,老师的示范也不够。

2.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给不标底的三角形画高)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出现各种不同的高。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换一个不标底的完全不同的三角形,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比较多。

第15篇: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李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二、注重讲练结合。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听过很多次,今天听了廖玉蓉老师的,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准备充分。不管是从课件、教学设计以及给每个学生的画有三个不同三角形的白纸等都可以看出廖老师的精心准备,可见,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其次思路清晰。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天天会用到的红领巾导入课题,接着是三角形的概念、字母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三角形的特性,整个过程很流畅,讲解清晰,突出重点。用游戏的方法诠释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让学生玩的同时印象深刻,严谨而不失趣味性。 整节课廖老师亲切自然,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比较好。值得学习!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这节课由数学中段组的青年教师胡志伟老师执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胡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比较指的是人脑把一些事物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胡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在固定四边形时,对两种固定法进行了比较,也使学生深刻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道理。(3)、通过比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胡老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后,能在让学生比较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 角的特点,学生不难明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以及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就能为后面的猜角打下很好的铺垫。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胡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胡老师提供一组三角形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分别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填入表格中,再根据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断、口述三角形的名称、画角到提高性的根据一个角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一个组合图形中数三角形等,有层次、有变化,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只是呈现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几个小建议:

1、对学生今后的小组探究活动,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指导,在小组活动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课堂探究的最大效益。

2、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如在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可以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用到三角形?做成三角形可以怎么样?”而不是问“这里有没有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回答“有”,那不是太容易了吗?

3、要注意教学细节。如教态要自然大方,要把课堂当成是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冷场,避免口误。教师的示范要规范,如直角的画法。

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希望胡老师在不断的努力中能更上一层楼!

廖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廖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

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画高、找高、挑战题等。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听过多次,今天听了廖玉蓉老师的,认为很值得我学习,特别是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不管是从课件、教学过程以及给每个学生的学具都可以看出廖老师的精心。

二、引入自然。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天天会用到的红领巾导入课题。

三、重点突出。从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入手,讲到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详细讲解了三角形高的作法:(边边重合,边角相邻。)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四、效果显著。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显著。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林老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让我也在比较中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林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注重讲练结合。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林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善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林老师采用先让学生画三角形,从画三角形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而对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林老师强调高的含义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高,然后出示各种不规范的高,从错例中加深对高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星期二,区团体赛课《三角形的特征》一课在我校上演,听了谢老师的课并且了解了小组如何备课如何磨课,如何考虑学生的认知等等,感受颇深。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谢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杜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二、注重讲练结合。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谢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三、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谢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谢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第16篇: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本周二下午在XX小学,听了王老师基于微视频的授课《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自行预习和学习,并填写任务单。课堂老师再进一步考察和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我对于本节课的感受如下。

一、基于微视频的课堂检测

课堂第一环节就是以学生操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亲身观察三角形的性质,验证视频授课中的内容。接下来以三个小判断,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基本掌握情况,更加精彩的是学生到黑板加一条线,使板凳更加牢固,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的理解和运用。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单,两人合作,到黑板前面摆出自己的分类,并说说分类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最精彩的是学生的两个提问,“为什么3个角,只量一个角?”“你是从哪一条边量的”触到了三角形分类的最根本的依据,进一步使生明确三角形是怎么进行分类的。

二、教师提问

一节课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精心设计的提问,也是一条带动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认识的主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通过不断的发问,使学生对分类三角形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三、练习设计

我认为这节课的又一个亮点就是小游戏的设计。信封盖住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学生猜猜是哪类三角形。最后老师设计的是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提问一个问题“最大的角是什么角”,通过老师的回答,判断是哪类三角形,又峰回路转到三角形分类依据上,进一步明确各类三角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理解。最后练习让学生动手围一围,也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引起我的思考。

第17篇:三角形内角和评课稿

听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张老师善于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充分采用了“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的教学法。

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张老师的设计有独立活动、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张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推理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张老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猜谜设疑激趣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动态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猜谜设疑激趣导入——让学生先开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张老师便出示一道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猜出是三角形后,张老师紧追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自然便引出了三角形的一系列特征及知识。接着通过小游戏让学生猜三角形,让男女生进行比赛,询问女生获胜的原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2、巧用猜想——巧用学生的话:当有个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张老师便马上巧用了学生的话,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巧妙的过度到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3、善用验证{自主探索}——妙用学生的错: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张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验证活动1中,当学生用量一量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现测量上的误差,张老师便巧妙的抓出这点,问:有没有其他办法让它的验证更准确点?自然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出用拼一拼,或折一折的方法去验证。这样自然的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4、善于引导巩固内化——巧用学生的话: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在练习中张老师也不失时机的抓住学住学生的话,巧用学生的话来解决问题。如:给出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个角是70度,求另外两个角。学生列式:(180-70)/2,张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因为它是等腰三角形,不用老师多言,问题便自然的解决了。

5、有一定的拓展创新:本课最后,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能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18篇:《三角形的分类》评课稿

《三角形的分类》评课稿

《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教版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蔡老师的这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理解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课的伊始,教师让学生观察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你想把这些三角形怎么分类。

在学生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填出各个三角形内角的情况,便于学生的梳理及根据角的特征为三角形命名。特别在学生给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命名时采用了启动学生原有认知的方法,教学了腰、顶角、底角。在这一活动中也有意识把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流动红旗是等腰三角形、路牌是等边三角形等,为学生清晰建立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表象奠定了基础。

在练习设计上注意围绕本课的重点,形式多样,注意练习的层次和梯度,第一部分是基础题:送三角形回家。第二部分是变式题:猜三角形游戏,通过一个露出的角来猜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的答案是不唯一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断定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第三部分是动手操作题:画一画、折一折。使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概念逐一明晰。又考虑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19篇:—《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指导意见

今天上午,听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老师从学生身上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比一比老师跟他们的手掌(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教师的手掌大,也就是教师手掌面的面积大,学生手掌小,也就是学生手掌面的面积小,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非常自然。然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重叠法、数个法(测量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在充分操作、合作中,理解和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在教学面积单位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橘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于是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学生试着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一样大。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平方米”的教学,老师以“放”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1平方米的定义。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应用,她设计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

理解。

5.两点建议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长度到面积,是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感悟并理解面积概念相当重要。老师用了课本的情景图,可那只是静态的。从这个情景图导入新课是无可厚非的。我想这还不够,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不仅要看一看、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另外老师的问题不严谨:黑板和电视机那个面积大些?应该是黑板与电视机的屏幕哪个大些更准确。

2、可以用课件出示一封闭图形和一不封闭图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并说明理由。可能出现两种可能:①可能直接变成一个长方形,

,得出左边的面积大。②也有可能不是变成一个长方形,而是一个多边形(图略) ,使学生清楚、直观看到,不封闭的图形是没有大小的。这样可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以补充完整面积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第20篇:《认识面积》评课稿1

《 认 识 面 积 》 评 课 稿

海宁路小学 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doc》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