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0-04-2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廉颇很不服气,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

1、读“第一次说”

蔺相如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

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

生:无价之宝、价值连城„„

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广州市才一座城市啊,现在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师要扮演赵王]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1 为这个主意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啊,拿一块玉换十五座城池,不亏啊。 生:(说明骗玉的道理) 师:哦,这位大臣言之有理,镇国之宝被骗走了,我赵王的面子何存,赵国的国威何在,赵国的子民将被天下人取笑啊。爱卿所言极是,这璧不能换。那孤王即刻拟旨,告诉秦王咱们不换,这样做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生:(说明秦王借此攻打,而赵国打不过的理由,借此引出第一段)

师:爱卿真是考虑周全啊,看当下的国际形势,我们和秦王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弄不好会亡国的呀。真是愁煞我也。

师:诸位爱卿,现在我们赵国形势危急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 这可是掉脑袋的差事啊。

生:蔺相如

师:好,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对赵国的君臣许诺„„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 师:(进行点评,引导)引读梳理句式: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谁来再试一试?

生读

师:(进行点评,此环节根据具体情节而定次数,英勇无畏的气势,气壮山河的胆量。)

师:现在我们士气高涨,你们都是蔺相如,我们一起来许诺——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能够成功。

2、第二次说

师:蔺相如把和氏璧呈给了秦王,他对秦王说的第一句话是——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不是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吗?蔺相如怎么说有小毛病呢?这不是矛盾吗?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蔺相如说谎,一种是和氏璧名不符实,你们认为是那种原因?

生:蔺相如撒谎。

3 师:原来如此啊,蔺相如原来是个撒谎的人,做人要诚实,撒谎可不好,你们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啊?

生(秦王绝口不提换城)

师:原来是有背景的呀。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秦王难道不喜欢和氏璧吗?有何依据?

生:(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师:秦王是怎样称赞和氏璧的? 生:真是个宝贝啊!„„

师:哦,见过无数奇珍异宝的秦王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见和氏璧果然非同凡响。这时,你们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不能交换城池„„

师:你现在就是秦王,这是和氏璧,你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秦王(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继续)

师:(扮成蔺相如)呀,不好,这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来。

(教师进入角色,进行即兴表演)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要和氏璧,秦王不给。蔺相如想抢和氏璧,秦王的人直接把他当刺客给杀了。】

师:此时此刻,万分危急啊,既然直接要不行,我又是人家砧板上的肉,只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蔺相如上前一步说„„

4 【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用计复得和氏璧】 师:现在看看,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和氏璧回到蔺相如的手里了。只见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

生:(捧壁,后退„„)

师:手拿和氏璧,说话有底气。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

生: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此时此刻,蔺相如大义凛然,豪气冲天。拿着书可读出不这种气势来。给你们半分钟,试着做一个不畏秦王强暴的蔺相如。

师:(过渡)谁是那个不畏强暴的蔺相如?谁是那个随机应变的蔺相如?谁是那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

生:指名读(师进行点评,继续找其他学生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生厉色荏„„)

师:面对强权,我们临危不惧,读! 生齐读

师:好,谁来做秦王,谁来做蔺相如?把这一段演一演。(学生进行表演,从秦王称赞和氏璧开始)

5 师:好一个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秦王啊,千算万算你没有想到会遇到蔺相如这样的对手吧。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生续)

师:最后蔺相如最终不负众望,完璧归赵——(生续)。完是什么意思?

生:完好无损„„

师:很好,玉,完好无损,还有什么完好无损的带回赵国?

生:蔺相如

(追问道赵国的尊严)

师:为蔺相如鼓掌,为赵国鼓掌,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兵戎相见,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没有尸横遍野,没有血流成河。不仅完璧归赵,还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师扮演赵王)众爱卿说说依据蔺相如的功劳和才能,该封什么官?

生:(谈一下蔺相如的作用)

师:是啊,蔺相如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担任于群臣无策之际,出色的完成了完璧归赵的重任,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必须升官。

三、渑池之会

师: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我们该怎样学习6 啊?

生:紧抓蔺相如的话。

师:你们读一读,看谁能做蔺相如。 (半分钟后) 师:“谁是蔺相如?”

师:这一次可是生死攸关啊,你来读。 生读:“请您为赵王击缶” 师:秦王不肯击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跟您拼了!”

师:不就是休闲娱乐,有必要拼了命地让秦王击缶啊?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啊。

生介绍11-12自然段。

师:大家想想,前面完璧归赵的事件秦王吃了亏,那秦王可咽不下这口气啊,这次约见赵王渑池之会,一定心怀叵测,注定是一场鸿门宴啊。他是怎样做的?

生:人家让赵王鼓瑟,还记录下来了。

师:挺好的啊,一国之君还懂乐器,全才呀,蔺相如为什么气得要以死相拼呢?

生:(答君臣方面,弹琴人地位低微,侮辱赵王) 师:国有大小,但是国君地位平等,当赵王一鼓瑟,那赵王就成了秦王的奴仆了。

7 师:奸诈狡猾,所以,一击缶,人格没了,国格没了。该怎么办呢?

师:这秦王,阴险,狡诈。国家威严又受到损害,蔺相如挺身而出,谁来?

生:“蔺相如„„拼了”

(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是否体现那种大无畏,那种勇猛,气势。)

师:此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准备以性命相拼。手里没有宝剑,但是有缶啊,乐器变成兵器了。他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赵王不击,他拿着缶上前一步,又说:请您击缶。再不击,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击缶了。

师:同学们,蔺相如厉害吧,对于渑池上的表现,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惊心动魄。你如果是赵国子民,想对蔺相如说什么?(勇敢,机智,灵活)

师:必须升官,升什么官了? 生:上卿

师:诸位大臣,你们服不服?(根据生回答,进行下一个故事的教学。)

四、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发生变化了。本来8 老廉颇位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威震朝野,号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了。老廉颇不服气啊,来自由读老廉颇的话。

生:“我廉颇„„下不了台。”

师:你对老廉颇的话有什么感觉?你赞同他的话吗? 生:(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怎样做? (生讲蔺相如做法)

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生读文

师:哎,可真是窝囊啊,连下人都看不顺眼了。他们闹情绪,嘟囔着咱们家蔺大人可是上卿啊,见了廉颇将军怎么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心里课真憋屈!哪一个做蔺相如来讲讲其中的道理?

生: “秦王„„赵国呀!”

师:同学们,蔺相如有没有说廉颇的坏话? 生:没有

师:他只是说:秦王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武有( ),文有( )——(生续)

师:这就是蔺相如,他的心胸里装着的不是个人,是9 (国家)。

师:蔺相如此言真可谓碧血丹心,倾出肺腑。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假如,你是赵国大臣,想做个和事老,你会怎样把蔺相如的想法转达给老廉颇呢。

生:(为了国家,顾大局的心胸)(生读蔺相如的话,教师随机点评,读两三遍)

师:假如你是老廉颇,得知真相后,你有何感想啊? 师:好,大丈夫顶天立地,知错就改。于是,老廉颇决定去负(荆请罪)——(生续) 师:大家设想一下他们见面时的情形,蔺相如说了什么,老廉颇又会说什么?给你们半分钟准备,大家试着演一演。

(生说,教师随机点评,体现廉颇的礼貌和真诚) 师:恩,老廉颇真是一个[生:(敢说敢做,知错就改,顶天立地的汉子,豪爽的人,爱国的人。敌人闻风丧胆,久经沙场,舍生忘死。国家的长城,擎天柱。)]人

师: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都是爱国的人。从此以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们——

师,同学们,将相和的故事讲完了,但是将相和所体10 现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

(板书二人特点。)

师:同学们,古今中外,凡天下安定的国家,必定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比如:(魏征,房谋杜断,秦琼,程咬金)(五虎上将,诸葛亮)(反例:岳飞,秦桧;)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没有尸横遍野,没有血流成河。

蔺相如没有像廉颇那样真正去驰骋沙场,攻城拔寨, 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有勇有谋、顾全大局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担任于群臣无策之际 没有刀光剑影,同样惊心动魄啊 唇枪舌剑

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以性命相拼

11 机智灵活 果断

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字字掷地有声! 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小不忍则乱大谋

气壮胆粗

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经天纬地之才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 ,威震朝野,居功自傲,顶天立地男子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闻风丧胆,久经沙场,舍生忘死。擎天柱。国家的长城

秦王:贪得无厌,狡猾强暴 ,竹篮打水一场空,盛气凌人

说话要有自信、

挺胸抬头,斗志昂扬,大气凛然,临危不惧,怒发冲冠,气势磅礴,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剑拔弩张,,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激昂。

12

推荐第2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二、明确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

三、品读感悟

1、启发提问,激发兴趣

(1)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2)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2、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批注。)

(2)结合这一部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并板书:“机智勇敢”

(3)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3、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2)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4、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3)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6)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7)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段。

四、总结全文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五、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四大名著

2、小练笔: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人。

推荐第3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掭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第一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二、教材简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一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通过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完璧归赵”、捍卫国家尊严以死死相拼“渑池之会”、廉颇知错就改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性。虽然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是畅游我国古典名著之旅的启程之作,编写意图在于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影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的名著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训练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即体会人物性格);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生活实际中正确对待别人的或进步或成功或具有的优越条件。

- 1借助挂图辅助教学

八、教学程序

第一步骤: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福和》,通过第一课时学习,让学生知道: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

2、同时指出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落实“和”的读音与意义:

“和”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骤: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学“完璧归赵”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出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面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

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 3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一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第四步骤: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人物形象如何)?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别人某些方面比你强,你应该怎么想、怎么做?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板书设计:

设计原则

1、课题将、相、和三字分而书之;

2、蔺相如、廉颇姓名分而列之;

3、概括蔺相如、廉颇品质特征的关键词分而举之。

将————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和 (爱国)

- 5 -

推荐第4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4.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请齐读课题——《将相和》。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预设:(生)蔺相如升为上卿,官职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将相之间由此不和;在廉颇负荆请罪之后又和好如初。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师:

师:我们一起来看,同朝为臣的将相之间,却是分分合合,就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学提示: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部分内容,思考将相之间“和”、“不和”、再到“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一)学习“和”。

问题:在渑池会上,将相之间 “和”的原因是什么?能结合他们当时的表现来谈谈吗? ※【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紧抓“拼”字。

师: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是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3、引入《史记》原文: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http://api.baike.baidu.com/history/id=19412786

4、创设情境。

师:咱们一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两个人相距只有五步的距离,可谓是很近了,而他们的身份却是一君,一臣,这种情况下,蔺相如要想既使秦王击缶,又不至于激怒秦王,除了高声厉喝?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不畏强暴、爱国;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在情境中读出理解来。】

(二)学习“不和”。

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官在廉颇之上,这时将相之间就不和了,他们不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引入资料:孩子们,廉颇何许人也呀,竟敢口出狂言,查找到相关资料了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69.htm

2、引入视频:据说有一次他三番五次的挡住蔺相如的去路。

2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将相和 (其中的视频有剪辑过)

师:想想如果换作是我们,听了廉颇的话,面对他的百般刁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蔺相如的忍辱负重、爱国,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三)学习“再和”。

1、师:廉颇心生妒忌,将相之间失和,换作常人势必会与他针锋相对,一决高低,可是蔺相如却不同,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后来他们怎么又和了呢? 蔺相如※【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师点拨:对照着廉颇的话看一看,他们心中都想得是谁呀? 2)引读。

师:身为堂堂的上卿,他的这些做法,手下都看不过去了,而他却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数。师读黑字部分,生读红字部分。

3)引入王立群的评价: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外则置生死于不顾,对内则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可谓大志大勇也! 廉颇【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点拨:这身战袍曾陪伴他驰骋沙场;大败齐国;逼退秦兵„„这身战袍,对他而言,是荣誉、是地位、是名利的象征,此时,他脱下了战袍,正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廉颇,可敬也!

2、配乐想象写话。

师:将相二人重归于好,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在纸上。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8%DF%C9%BD%C1%F7%CB%AE]&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CB%D5%D3%EE%BA%E7;;0;;0&lm=-1&attr=0,0&rf=zb&size=5557452&mtype=0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对比朗读感悟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爱国,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爱国;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三、评价两人物,激发阅读兴趣。师: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任时光飞逝,任岁月百转千回,也难以抹去它所闪烁的熠熠光辉,故

3 事读完了,在你的心灵深处,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事例评价人物的能力。】

四、再读小故事,感悟内在联系。

师: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小故事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五、回首本课题,品味“和”之文化。师:中国有句古话 “家和万事兴”,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也是这个意思啊。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蔺相如 机智 勇敢 顾全大局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打动,给我更大触动的是他面对敌人秦王、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是那样的不畏强暴,而当面对同朝为臣的廉颇的数次挑衅时,又能够屡次地忍辱退让,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而廉颇作为一元老将,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我就跟您拼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动作“称病不上朝”、“转头往回赶”等语句,抓住廉颇的“爬到我头上„„下不了台„„”、“脱下战袍”等语句,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朗读、引入资料、引入原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品读完语句以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笼统性的“爱国”、“勇敢”等评价,转化为深刻的、具体的“他这样做真正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作为丞相放下自己的架子,很不容易!”、“老将军廉颇,能够做到不顾及面子负荆请罪,很真诚!”„„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细想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写的时间较短,使得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自己内心的感受没能充分表达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时间的

4 安排和把控上多加注意。

推荐第5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盐田区林园小学 林文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机智勇敢,

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

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推荐第6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

语段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临阵不乱,他揣度秦王的心理,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借故把璧玉又从秦王手里拿了回来。语言在他看来是运用自如,达到个人意愿的强有效工具。指导学生用温和、讨好的语气读出这段。

语段三: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四: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五: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六: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七: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八: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以后:

语段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理清故事联系,评价人物。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2.评价人物: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四、总结拓展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

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推荐第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8《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词语

召集、商议、约定、胆怯、推辞、

拒绝、能耐、诸位、允诺、隆重、

和氏璧、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简单回顾: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时候,主要讲了____,____, ____三个故事。

二、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关于蔺相如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小组展示:(研读“完璧归赵”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智慧过人】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1 “之所以„„是因为„„”说话练习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要回和氏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叫他老班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勇敢机智】

强调动作“捧、退、靠、站”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不畏强暴】

(二)小组派代表发言:(研读“渑池之会”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勇敢机智、随机应变 】

(三)师生一起:(研读“负荆请罪”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2 3.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4.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胸怀宽广】

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

5.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人。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知错就改的人。

6.演“负荆请罪”课本剧

这篇课文很适合演课本剧,现在就请同学们演一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两两小组合作演练。完毕,请一个团队上台展演。

(四)说一说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蔺相如: 面对事情时,能够深思熟虑,随机应变;面对秦王时,能够不顾生死,敢于斗争;面对廉颇时,能够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2.廉颇:

性格坦率,能服从赵王的安排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

三、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有人说,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就好了,没必要写“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了。对此,你同意吗?

(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的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 “负荆请罪” 的起因。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3

四、小练笔

写一件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发展)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廉颇) 和 (结果)

负荆请罪

(蔺相如)

推荐第8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文档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第 1 页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第 2 页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

第 3 页 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第 4 页 柱子上!”

——机智勇敢,

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

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

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

第 5 页 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第 6 页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

第 7 页 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

第 8 页 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第 9 页

推荐第9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推荐第10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4)和呢?(引读)(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BD%AB%CF%E0%BA%CD&s=0#pn=107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

1 师:我们一起来看,同朝为臣的将相之间,却是分分合合,就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学提示: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部分内容,思考将相之间“和”、“不和”、再到“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一)学习“和”。

问题:在渑池会上,将相之间 “和”的原因是什么?能结合他们当时的表现来谈谈吗? ※【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紧抓“拼”字。

师: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是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3、引入《史记》原文: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http://api.baike.baidu.com/history/id=19412786

4、创设情境。

师:咱们一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两个人相距只有五步的距离,可谓是很近了,而他们的身份却是一君,一臣,这种情况下,蔺相如要想既使秦王击缶,又不至于激怒秦王,除了高声厉喝?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不畏强暴、爱国;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在情境中读出理解来。】

(二)学习“不和”。

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官在廉颇之上,这时将相之间就不和了,他们不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引入资料:孩子们,廉颇何许人也呀,竟敢口出狂言,查找到相关资料了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69.htm

2、引入视频:据说有一次他三番五次的挡住蔺相如的去路。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将相和 (其中的视频有剪辑过)

2 师:想想如果换作是我们,听了廉颇的话,面对他的百般刁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蔺相如的忍辱负重、爱国,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三)学习“再和”。

1、师:廉颇心生妒忌,将相之间失和,换作常人势必会与他针锋相对,一决高低,可是蔺相如却不同,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后来他们怎么又和了呢? 蔺相如※【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师点拨:对照着廉颇的话看一看,他们心中都想得是谁呀? 2)引读。

师:身为堂堂的上卿,他的这些做法,手下都看不过去了,而他却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数。师读黑字部分,生读红字部分。

3)引入王立群的评价: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外则置生死于不顾,对内则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可谓大志大勇也! 廉颇【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点拨:这身战袍曾陪伴他驰骋沙场;大败齐国;逼退秦兵„„这身战袍,对他而言,是荣誉、是地位、是名利的象征,此时,他脱下了战袍,正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廉颇,可敬也!

2、配乐想象写话。

师:将相二人重归于好,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在纸上。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8%DF%C9%BD%C1%F7%CB%AE]&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CB%D5%D3%EE%BA%E7;;0;;0&lm=-1&attr=0,0&rf=zb&size=5557452&mtype=0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对比朗读感悟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爱国,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爱国;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三、评价两人物,激发阅读兴趣。师: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任时光飞逝,任岁月百转千回,也难以抹去它所闪烁的熠熠光辉,故事读完了,在你的心灵深处,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事例评价人物的能力。】

四、再读小故事,感悟内在联系。

师: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小故事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五、回首本课题,品味“和”之文化。师:中国有句古话 “家和万事兴”,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也是这个意思啊。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蔺相如 机智 勇敢 顾全大局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打动,给我更大触动的是他面对敌人秦王、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是那样的不畏强暴,而当面对同朝为臣的廉颇的数次挑衅时,又能够屡次地忍辱退让,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而廉颇作为一元老将,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我就跟您拼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动作“称病不上朝”、“转头往回赶”等语句,抓住廉颇的“爬到我头上„„下不了台„„”、“脱下战袍”等语句,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朗读、引入资料、引入原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品读完语句以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笼统性的“爱国”、“勇敢”等评价,转化为深刻的、具体的“他这样做真正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作为丞相放下自己的架子,很不容易!”、“老将军廉颇,能够做到不顾及面子负荆请罪,很真诚!”„„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细想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写的时间较短,使得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自己内心的感受没能充分表达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时间的安排和把控上多加注意。

第12篇: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那就是--18《将相和》,(出示课题)你们还记得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谁来说是哪三个小故事?(生自由回答)

师:课题是《将相和》,也就说明他们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课文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出示课件,生思考) 生:廉颇很不服气……

(出书课件)同学们,廉颇很不服气呀,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

1、读“第一次说”

教师:谁先来做蔺相如,把他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出示课件)

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

生:无价之宝、价值连诚……

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当时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为这个主意好不好?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

师:现在,我们知道此时赵国形势危急啊,左右为难,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 生:蔺相如

师:好,你们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们对赵国的君臣许诺,生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2、第二次说

师:蔺相如把和氏璧呈给了秦王,说了一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出示课件) 不是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吗?蔺相如怎么说有小毛病呢?这不是矛盾吗?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蔺相如说谎,一种是和氏璧名不符实,你们认为是那种原因? (出示课件)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

师:秦王绝口不提换成之事,难道秦王不喜欢和氏璧吗?有什么依据?

生:(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师:秦王是怎样称赞和氏璧的? 生:真是个宝贝啊!…… 师:这时,你们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不能交换城池……

师:你现在就是秦王,这是和氏璧,你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秦王 ) 师:(扮成蔺相如)呀,不好,这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来。 (教师进入角色,进行即兴表演)

师:(出示课件)现在看看,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现在和氏璧又回到蔺相如的手里了。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课件) 师:第三次说话出现了,只见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 生:读(捧壁,后退……)

师:此时此刻,蔺相如大义凛然,让我们拿着书读出这种气势来,试着做一个不畏秦王强暴的蔺相如。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最后蔺相如不负众望,终于完璧归赵了。 师:现在我们为蔺相如鼓掌,为赵国鼓掌,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兵戎相见,生灵涂炭。不仅完璧归赵,还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你说蔺相如升官应不应该? 生:应该,

师:所以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渑池之会

师: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我们该怎样学习啊? 生:紧抓蔺相如的话。 请同学们 读11-12自然段。

师:大家想想,前面完璧归赵秦王吃了亏,这次注定是一场鸿门宴。秦王让赵王鼓瑟,还记录下来了。蔺相如为什么这么生气啊? 生:(自由回答)

师:(随机点评)

师:秦王真是奸诈狡猾,所以,赵王一鼓瑟,人格没了,国格也没了。该怎么办呢?

师:此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谁来? 生:“蔺相如……拼了” 师:蔺相如手里没有宝剑,但是有缶啊,乐器变成兵器了。他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赵王不击,他拿着缶上前一步, 又说:“请您为赵王击缶。”再不击,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击缶了。

师:同学们,蔺相如厉害吧,事情到这一步了,你觉得蔺相如的嘴还是一张简单的嘴吗?(出示课件)你觉得他有哪些品质呢?(生自由回答,师板书人物特点)

师:渑池之会蔺相如又立了功,所以他又升官了,你们知道他升了什么官吗? 生:上卿

四、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发生变化了。本来老廉颇位高,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了。老廉颇不服气啊,(出示课件) 生:读“我廉颇……下不了台。”

师:那蔺相如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出示课件)我们还得读书,现在到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2分钟后生回答,师根据生回答出示课件)

师:你们谁能把蔺相如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蔺相如的话,教师随机点评,)

师:这就是蔺相如,他的心胸里装着的不是个人,是(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来看看廉颇又做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从负荆请罪你看出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课件) 生:(敢说敢做,知错就改,顶天立地的汉子,爱国的人) 师:总结廉颇和蔺相如都爱国的人。 (板书二人特点。)

五、总结

师:(出示课件)总结:同学们,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出示课件)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回答)

六、作业布置

第13篇:18.将相和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18.将相和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

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生交流)

2、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一)学习第二故事。

1、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故事?(生:先弄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有感情地朗读。

2、下面我们就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故事。(师出示问题)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

3、指生交流: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4、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1)生交流:

“请您为赵王击缶。”(侮辱赵王)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勇敢、机智) 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机智)

(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3)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个故事 导语: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2、生交流: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3、从你划出的人物的言行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生交流: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扩延伸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板书设计:

18、将相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廉颇 失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结果)

第14篇:18.将相和_第二课时_教学设计.doc2

18.《将相和》 教学设计

备课人: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曾茶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

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生交流)

2、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一)学习第二故事。

1、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故事?(生:先弄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有感情地朗读。

2、下面我们就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故事。(师出示问题)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

3、指生交流: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4、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1)生交流:

“请您为赵王击缶。”(侮辱赵王)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勇敢、机智) 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机智)

(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3)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个故事

导语: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2、生交流: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3、从你划出的人物的言行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生交流: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扩延伸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18、将相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廉颇 失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结果)

2015年4月28日

第15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2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

出示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学生汇报;

3、师点拨指导。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1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探究:a.“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1)学生自学2汇报;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将相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和爱国↓↑廉颇负荆请罪和(勇于改过) 26课《将相和》生字新词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第1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两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两课时)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第17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18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第一课时,阅读教材教参,在网上阅读大量的《将相和》的优秀教案,并且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资料。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优秀教学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材重组,参考下列网页:

【百度搜索】 http://www.daodoc.com/

生5: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吗?谁能说说?

生: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师:完成板书

三、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百度搜索】

http://v.youku.com/

2、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师: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深入地读一读,动笔圈出有关词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第一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如何巧妙地揭穿了秦王的骗局,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讲了渑池会上,蔺相如维护赵国的尊严,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三个故事讲了虽然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但他对廉颇处处忍让,使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如果老师要你们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

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并分别强调生字的写法和词语的意思。【百度搜索】http://www.daodoc.com/xiaoyu/jiaoshi/tbjx/tb10/tb10_5/3_1_3/201007/t20100720_656395.htm 师:谁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 师:指导读文 生齐读

师:现在为什么最后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却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大家读懂了吗? 生:(齐说)读懂了。

师:渑池相会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生:我读懂了这句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句话说明蔺相如很勇敢,为了赵国的尊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百度搜索】http://www.daodoc.com/xiaoyu/jiaoshi/tbjx/tb10/tb10_5/3_1_3/201007/t20100720_656395.htm

生:我读懂了这句话,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秦王是在侮辱赵王。

师:本来两国的君主应该是平等的,既然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为赵王击缶也是理所应该的,但是秦王却一再拒绝。这时蔺相如是怎样说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第19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高桂玲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用于改过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课时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三个小故事标题

4、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重点难点: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脉络用小标题概括三个小故事。重点学习第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古典名著

1.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

出示幻灯片。文中“将”、“相”分别指谁呢?请同学们把他们的名字准确地写在课题上。

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 2)、检查生字词读音

2、再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引出16自然段,指导朗读

三、.学习“完璧归赵” 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那么,蔺相如真的如廉颇说的那样,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让我们先走进文章的第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历史回顾吧!(播放视频动画)

1、导语:故事就放到这里了,看了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有什么印象?

2、师小结过渡,引出“完璧归赵”

3、师:这个故事的起因源自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出示课件和氏璧)课文是如何评价这块宝玉的?(无价之宝)和氏璧如此珍贵,难怪秦王要以十五座城来换和氏壁。

4、归纳人物品格特点,引出第8自然段

5、学习第8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拿起笔,找一找、划一划: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开始! (1)学生读、找、划。 (2)指名说。 重点理解: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是的,蔺相如真的是具有大智大勇,面对他,秦王也只好退步,不仅答应要给城,还答应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蔺相如真的是想要举行典礼吗?从36计的角度来讲,他用的是什么计?

7、蔺相如的计谋成功了,可这蔺相如自己却没一起逃走。出示句子并理解: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8、归纳板书:完璧归赵

四、回顾小结:

1、回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读!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2、小结:是啊,蔺相如很有能耐,不是光靠一张嘴。他勇敢机智,就连秦王也拿他没办法。

3、结课:同学们,你们说,秦王没有得到这块和氏璧,他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秦赵两国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第20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由于故事年代久远,因果关系错综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为学文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将(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2)引导学生亲近文本,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以此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几个故事。

4、学习“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题,引入主题 导入,检测预习情况,提问:

1、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有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你给这三个故事分别取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

3、课题中提到的:“将”是谁?“相”是谁?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那为什么“不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不和”的原因。

师: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而没有其他的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语段一: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常常”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语段二: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师:秦王不知道国土的重要性吗? 何以见得?

赵王接信后是什么反应呢?从书中找到句子读一读。

同样是一个国家的君主,秦王的一封信怎么就让赵王怕成这样呢?

这可真让人为难,和氏璧到底要不要送去呢?送了会怎样?不送又会怎样?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语段三: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他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

赵王怎么做的? 为什么不用请呢?

默读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想了一会”是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你从他的语言、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可他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是因为秦王太专注于欣赏这件宝物了吗?

这种情况蔺相如想到了吗? 面对霸道、无礼的秦王蔺相如是怎样和他斗智斗勇的呢?

语段四:蔺相如看这情形,„„.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这块璧真的有毛病吗?

既然没有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对秦王撒谎呢?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假如你是蔺相如,你会怎样说?

可是身无半职的蔺相如怎么就这样理直气壮呢?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蔺相如可是真够胆大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也敢撞? 秦王听了他的话是怎样做的呢?

既然蔺相如的要求秦王都答应了,蔺相如为什么还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呢?

面对没有了璧的蔺相如,秦王除了无奈恐怕也没有任何办法了,让我们找出秦王无奈的句子读一读。

小结: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三、参照板书,复述故事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把这个故事有条有理的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 教学反思

课前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导入生态模式,从预习指导——情境创设——学生质疑——解决目标——反馈拓展等方面设计教案,征求同事意见,认真设计布置预习作业,总体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广泛的参与。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说说他们不和的原因,这也是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了解,然后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并在课中贯穿读议两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较好的复述故事,说明课堂上确有所获。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能按教案和教学设想进行,但也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

1、我本来打算用“先扶后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但课堂上只重于不断引导学生,却没有很好地“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参与面不够大,学生积极性应进一步激发,

3、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导致复述故事这个环节能够参与的学生比较少。

有了大家的建议,我会再接再厉,争取以后做的更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