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信”治天下

2020-03-03 09:26: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文化经典

孔子以“信”治天下

不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黄色皮肤、黑色皮肤还是白色皮肤,不论是什么种族,讲什么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小长到大,都要经历学习,不是到学校学习也是向长辈、朋友学。每个人最基本除了学写字还要学为人。在越南从小学第一年级就开始学“道德课”,就是学如何为人,如何去待人处世,对家人、兄弟姐妹、对长辈和朋友?做事时要考虑到什么?是否只要为了自己好就好?如果不是的话那要怎样?从小我就学了好多好多世界上著名的各位学家的道理。他们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平遭遇不同,甚至思想观念也不完全一样,但对于这些观念,在某些地方他们还是有同样的认定。他们的生活观念、为人道理、和其他的很多伦理,我也学会了不少,不过让我觉得很亲近,很难学而难忘记的是孔子学家的道理,特别是他的为人基本的一些观念。说白了我最喜欢的是他的“信”字的理论及论述。

孔子圣贤,他的年代的社会和我们的完全不一样,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那为什么他的道理、理论到现在还那么有用甚至成为最重要的道理呢?这可见,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生活习惯等,但人品、为人最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是永远活着。就跟“信”一样,永恒存在着,谁都改变不了,因为它的本身是做人之本。做人必须说话算数、诚实守信、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想当君子,首先你要做好人,要做成大事首先要为人好、把最基本的事儿弄好,给他人信心及信任,同时也给自己成功的机会。“信”这个字谁都认识,而且也听过关于它不少的道理,但能体会到,能实现好有几个呢?

孔子论述许多多的伦理,说了好多的著名句子,几乎每个方面上的道理都有这个“信”字?可见,“信”在所有的领域的重要是不可或缺的。该文章主要提到的是孔子怎么治天下?他以什么好办法来治天下?是否要用什么锋利的刀剑或厉害的武器呢?

其实,很简单,他只用“信”去树立一切。

I、孔子主张以“信”治天下

1、“信”字的意义

一般如果一听到这个“信”字,人家就会想到“可信”“诚信”“信心”和“信任”这四个字。其实,说到底“信”最主要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信”和说话有关,古人拆字为解,将“信”字拆为“人”‘和“言”,有“人言不欺”之说。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说话要算话。这是作为社会人所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格。“信”这个字贯穿于整本圣经。旧约圣经是用希伯来文写的,希伯来文“信”这个字,原来的意思是“真实”“可靠”,也有“坚固”“稳固”的意思,“信”又包含着“诚实”“不欺骗”“不怀疑”。我们一般会想,信是用在人身上的一个字,要说明人的一种品性、一种行为,就是我这个人在信,或者信一个超然的存在,或者信别人讲给我听的一个好消息。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社会人们都很重视“信”这个字。做人、处事、创业、治世等都要以信为本。人一没有“信”了就算什么都没了,最基本的东西你没有再活着有也没意思。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没有信任,就是自己孤立了自己,就整个世界只有一个人活着,这样你能过得去吗?所以,“信”这么一个字,但非常的重要。

在孔子施教的四项主要内容中,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文”与“行”,为大层次:学问与行为品德。“忠”与“信”,为小层次,两项都是行为品质诸多内容中的主要内容。第二,独有“信”,是任何人最卜素、最根本、最优秀的品德,它发自人的心灵深处。检验一切品德的真与伪,其试金石,就是“信”。第三,孔子把“执政行为”,“取信于民”的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在执政的三大支柱“足食,足兵,民信”中,不得已时,可以“去兵”、“去食”。而对于“信”,则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什么可以缺少,但“信”是不能或缺。

“孔子主张以‘孝’治天下”。其实不然,“孔子主张以“信”治天下。”这才是朴素、真实、正确的论断。“信”的范围比“孝”还大多,“信”的说服力也比较强,比较实际。特别是这个现代的社会,“信”还更广用。

2、孔子关于“信”的一些论述

谁都知道孔子之四教是最有名的。“文、行、忠、信。”这四教的意思是,孔子以四项主要内容教育学生:人文科学(哲学,文学,礼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人处事的行为,忠厚尽责与诚实可靠的品德。

孔子“四教”之“文”,不只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诸多种“六艺”课目,而是指人类所创造出的一切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类社会要前进和发展,是应该继承前人所创造的一

1

切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当然,孔子授徒是要有教课书的,但孔子绝不是只要求弟子掌握那些具体的“文”;“四教”中的“行”,是指遵守伦理规范、加强道德修养、热爱社会以及通过主动的“爱人”的努力以实现仁的实践活动;“四教”之“忠”的教学活动,是实施仁的思想原则的教学活动。从仁学教育理念的构成来说,如果说“文”是指科学文化教育,“行”是指德育,那么,“忠”应当是指关于为仁(实现仁)的社会思想的理性教育。这种教育所要解答的问题,主要是社会为什么必须走实现仁的道路的问题。这便是仁的思想理论建构的问题了。“忠”与“行”的活动方式,一则是思想活动,一则是实践活动;“四教”之一的“信”,不单是让人们去“守信”或“践约”,而是指君子“取信于民”的学问。“信”作为培养仕的教学内容,应当说是指政治方法论的思想教育,如怎样才能使民众团结一致,怎样才能使民众服从领导,怎样建立政权和使用政权,怎样树立领导权威,怎样才能使全社会保持统一的信仰等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品德高尚的人,不庄重,就不具威仪,学问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所以,最主要的,是具备忠厚尽责与诚实可靠、决不狡诈欺骗的品质。不要以为同学朋友,在各方面都不如自已,应该谦虚对待。自己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知错而改,才是明人,才能进步,改良自己变成好人,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社会的信心。这样对自己也很好,有了做人最为基本的东西不愁做事儿不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人只要不诚实可靠,就很难预料他可能做出什么狡诈欺骗、为非作歹的事情来。俗话有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般,这种人改变不了这个秉性的,同时此人一辈子也成功不了,得不到他人及社会的信任是没办法做事儿的。连跟朋友交往还难,别说到做大的事情。

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过去,我对于他人,听他的言语表示,就相信他具有诚实可靠、无欺骗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他人,听他的言语表示,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真的具备诚实可靠的品质。评价一个人的品质要有一定的时间,看他的表现,听他的言语还不够,一定要有时间观察证明这个人是否是好人还是坏人,可不可靠,他所作所为如何。对于其他方面来讲,“信”不是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但对于交友来说,“信”是最重要的。可以说“信”决定朋友之间交往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建立永远的好关系 。一旦失去了信任,不论是大还是小的事情,都会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感觉,而且没办法取回来的。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让老年人得到安定的生活条件,让中年人互为朋友,互相诚实交往而互相信任,让青少年人得到关怀教育。朋友之间最重

2

要的还是信任,跟一个人过着,但你总怀疑着他,不相信他,那肯定永远合作不了什么事情,甚至交往的过程当中从没有深情,更不能变成好友或知己。

现在这个社会,说“信”的人多,但能够兑换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做生意中,为了追求名利,为了充满自己,人们什么都不管,明明知道是缺德,是让人感觉怀疑、厌烦甚至离其越来越远,再也讨不回来自己的名誉,但因为暂时的名利挡住了眼光。所以说懂得道理不一定是会实现道理的人。

3、“信”在孔子品德内容中的地位

名句中的名词,都有这个“信”,“信” 不是最重要的,但决不能或缺的。再次肯定“信”是其中第一最不可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者:“仁、义、礼、智、信”。在这些内容概念(对事物本质的定名)中,所针对的人际关系与事物范围,各有不同。“孝”,在家庭中,指子女孝敬顺从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悌”,在家庭中,指兄弟姐妹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忠”,在社会交往中,指任何人,对朋友,对职责相关的人物,对国家民族,为人处事,待以忠厚尽责之心。特别是领取国家民族公薪的人员,对公职,更必须尽忠职守。在封建社会,还要求大臣必须以生命尽忠君主;“信”,主要指任何人,在心灵深处,具备诚实可靠的思想品质。在行为中,兑现诺言,说话算数,遵守约定。对他人,决不狡诈欺骗。其次,也指认为可靠,信仰,对他人的“信任”;“礼”,主要指任何人,遵守社会的等级制度。其次,也指待人的礼仪礼节;“义”,主要指任何人,顾全社会公正大局。其次,也指救助遭遇危难的他人;“廉”,指官员与公务人员,廉洁奉公,勤俭为清官供职;“耻”,应理解为“知耻”。主要指任何人,在心灵深处,清除恶习罪行。其次,也指避免受到他人的欺侮羞辱;“仁”,指任何人,心地善良,施恩济贫;“智”,指任何人,勤奋求知,明辨是非,通情达理;以此分析,所述大多数品德行为要求,都局限于特定的人际关系,或特定的事物范围。只有“忠”与“信”,涉及到多方位的普遍人际关系与多领域的普遍事物范围。而独有“信”,像上面所述的,“信”是任何人最卜素、最根本、最优秀的品德。它发自人的心灵深处。其行为,也涉及全方位的普遍人际关系与多领域的普遍事物范围;而且,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真正具备上述任何品德的人,必须首先具备“忠”与“信”的品德。真正具备“忠”品德的人,必须首先具备“信”的品德。没有具备“信”品德的人,其它各项品德,都有可能是不坚定的、虚假的、装璜表面的。于是,检验一切品德的真与伪,其试金石,就是“信”。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今天已发展为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论人群、不论时间、不论情境的

3

伦理理念,可谓横贯中西、纵通南北的普世伦理法则。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

3.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一种传统的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解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可是近几年,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不断传入社会,社会风气受到严重影响。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要是说谁诚实,不再是褒扬的话,而是讽刺他傻,死板不灵活,不适应社会潮流。这种社会风气也在严重地侵蚀着小学生纯净的心灵。好象人只有圆滑、自私,才是聪明的。这些不应是社会中的主流,更不应成为学生的主流。所有的人都崇尚诚实守信。古往今来,关于诚信的事例举不胜数。有很多历史和现在的人物都很会守信,一诺千金,曾参诚信教子,今有邓颖超冒雨赴约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有所作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这个人就不可能做成什么事情,更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事。最近,我看到好多好多事情讲关于这个守信的故事。特别是做生意的人,只要有一次不诚实,不承诺就永远失去了合作伙伴,甚至失去了很多机会。这些事情告诉我们,诚实守信,这是社会的主流,反而,如果没有诚实和守信的品德,就没有光明的未来。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神奇钥匙。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真诚待人,才能与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关系;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诚信是火焰,给人希望,给人温暖;诚信是明镜,给人准则,给人借鉴。诚信无价!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让诚信扎根于我们的心灵,让诚信遍布祖国的每个角落!我坚信:只要人人都讲诚信,祖国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我们要不断的发展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理念,一种修养,追而求之,歌而颂之。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是人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乃做人之根本。没有比诚信更珍贵的东西。可见诚信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先进文化的标志。而今诚信缺失,以当今的国际社会为例。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欺骗造假之风有扩张之势:有的人贩卖假烟假酒毒米和黑心棉,虽赢得一时之利,却失信于众,甚至锒铛入狱。在我们的校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比如抄袭同学作业,借别人钱物

4

不还,同学之间互相包庇欺骗老师和家长,等等。也可能暂时他们没想过,这些小事折射出一个人的诚信度乃至人格的高低。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它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没有诚信的人是立不起来的人,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一种社会之风,时尚之风.3.2 君子立身之基本——信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他提出了学生在家在外的基本行为规范:一是孝梯,二是诚信,三是仁爱,四是学文。

他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誉,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说文解字》对“信”字作了如下诠释:“信,诚也”,“诚,信也”。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二者具有相同的意义。“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诚”与“信”合起来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就是要求做人必须说话算数、诚实守信、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做起来就觉得难。诺言有时是因为眼前的名利而变成了谎言,真诚、诚实已经没作用了。人一走进了这一步就难出来了,所以刚开始要学会,同时也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好,做得美,这样才能永久。每个人的“信”都要从小做起。

孔子在回答“一个人如何才能行得通”时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就是说,只要言语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孔子还告诫人们,言而无信,就好比“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只能寸步难行。这个道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无论是古今,还是中西,概莫能外。晋商之所以能够称雄商场数百年,就是因为它坚守诚信为本的理念,以诚待人,买卖公平,保证质量,讲求信誉。名震一时的三鹿集团,即便做得再大,因其不讲诚信,缺乏社会责任,也是外强中干,行之不远。毒奶粉事件一出,很快就垮掉了。企业的形象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家的品格。企业家负责任,担道义,企业才会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好品牌,才会行之久远。反之,害人者必害己,损人者必损己。不也是一个明证吗?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诚信与否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契约、合同为纽带的,讲诚信是必然要求。

5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讲诚信走遍天下,不讲诚信寸步难行,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孔子在回答“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时说:“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领导一个大国,要敬于事,守诚信,节财用,有爱心,役使民众不违农时。“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如果民众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就立不起来,这是古往今来执政的基本规律。历史证明,讲诚信,还是执政者顺利施政的必要条件。统帅要统领一对军人,最起码替他要对他人建立了信任,给别人信心,让他人相信自己,支持自己,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他本人、为了国家付出一切。

仁、义、礼、智、信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传统美德。“仁义”是它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礼”是社会规范,是衡量仁义的准绳;“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则是伦理道德的基石,“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这种情况,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时有所见。 总之,不论你是住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都要诚实,守信做人。先要做个不骗人的人,后要不断的学习,学会做个好人,树立信心,给他人信任及可靠。对为人、处事、做生意、执政、领导等都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4、“信”在“执政行为”中的地位

人世间,有权“治天下”者,谓何人?当然是“执政者”。那不是,“执政者”就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上等人:“君子”,应该取信于民,始终成为守“信”的楷模。以此分析,“执政者”“治天下”,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与事物范围,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孝敬顺从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安定、泰平、进步。“执政者”“治天下”,必须面对天下百姓及其生计,必须面对全方位的普遍人际关系与多领域的普遍事物范围。因而,“执政者”所具备的品德,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真实可靠的品德。而这个品德的系统根基,就是“信”。当然,要求“执政者”样样完美,也难以达到。但是,最起码的“忠”与“信”,应该达到。这里只讲“信”。“执政者”,应在心灵深处,具备诚实可靠的思想品质。在行为中,兑现诺言,说话算数,遵守约定。对于所有百姓,决不狡诈欺骗。在执政行为中,什么是诺言与约定?宣言、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命令,无论是恩惠性的,还是惩罚性的,都是执政的诺言与约定。其确立,应该缜密勿漏、正重威严、统筹兼顾、度取中庸、切实可行、一致不悖。什么算兑现与遵守?其实施,应该一诺九鼎、公正持平、正大光明、尽忠职守、惩治欺诈、监管怠慢、贯彻始终。古今中外的“执政者”,都会“宣

6

言”:“为民”。而“为民”与“为己”的检验试金石,就是“信”。

所以,孔子把“执政行为”之“取信于民”的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在执政的三大支柱“足食,足兵,民信”中,不得已时,可以“去兵”、“去食”。而对于“信”,则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统本文之分析,由此可见,孔子确实主张以“信”治天下。精神决定尸体。肚子饿渴,喝水吃饭马上能恢复,但没有精神或对人没有信心是难恢复的,或许再也不能恢复的。

II、孔子的“信”走进了实际生活

“如何去继承孔子之道”的问题现在不在于个人的想法了,它早就成为了大众、政府、国家要关注的事情。这个大题目说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才觉得难。怎么才能让孔子之道走进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呢?所谓继承孔子之道,应该是实践的问题,就是说,既然孔子之道就是个“道”,它过去影响的是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实际行为,现在讲继承它,就不能是仅仅把它当做一门学问,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将吸收它的合理成分以发展学术,而应该是说:要争取将它里面的好东西留在人民心里,作为现代人的价值观的一部分,传统的部分,继续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不过,不是要把所有的孔子之道都得学,这样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有的错。人们也知道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不是完美的;传统是延续的,但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既要经过接受,也要经过修改;发展、变化、转化充满了传统的传延过程。

1、“信”的实行

“信”是一项重要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实行。那么,在“信”的实行中应注意些什么呢?“信”是否很难实行?

想实行好“信”首先要“谨而信”,“驷不及舌”,话一出口是收不回来的。因此,为防止说出的话不符合实际或无法信守、实行,说话之前要“敏于事而慎于言”,甚至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免得引起不该发生的谎言。自己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在现实生活中,为防止失信,确实应少说甚至不说而多做,或先做后说。要想真正做到忠信,就必须好学以明道义。要想真正实行“信”,要想实行真正的“信”,就必须好学以名道义。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信”,一般说来,是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对于当时以直爽、守信而著称。有诚信的人一出口就可以得到他人的信任,所作所为都让人敬佩,而没有诚信的人完全相反,一次个别人的不信,也是永远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因此做事更没效果,想找个合作伙伴都难,没人愿意。

当前社会各界也正在纷纷采取行动,以营造一个诚信的良好氛围。鉴于此,我们有充

7

足的理由从孔子的诚信思想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之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从小开始、从我做起、说得好一定要做得到,做得到要做的更好。

2、孔子思想逐步深入经济生活中

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正因为如此,时至今天,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仍然随处可见。说什么关于“仁”或“礼”的道理,人家总提到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很多大学,小学甚至公园里,何方都可以看到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不只是在中国,越南国家也有,在校园里,文庙里都会看见的。孔子的思想观念早就超越了中国到别的国家,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响应。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实,除了思想上的运用以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更是无处不在。很多人用孔子的名字给自己的店或学校命名,或用孔子的一些有名的句子作为口号等,全都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并夸张自己的店或学校的名声等。是在有很多人都能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是这么做。我个人认为这样也是个很好的办法,对于外人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让人家更加了解孔子的道理,生活理论,为人伦理等。

3、现在大学生对“信”的实际情况

现在在大学里,大学生都受到孔子道理的教训,几乎人人都懂,可是能真正的明白而做到、做好的人却越来越少,那是因为什么呢?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学校的影响

学校教育滞后。一是教育评价上存在误区。虽然一直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重智轻德在中学阶段表现得尤其严重。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

8

少大学仍以分数论成败。二是教育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少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过于注重认知教育,注重教育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缺乏足够的关注。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教育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实际。习惯于以行政命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满足于课堂讲大道理,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管理不到位。当前高校中的诸多部门管理存在弊端和漏洞,对学生和教师都存在管理松懈、监督不力的现象。大学里,任课教师一般不管事,不少班主任实际上是名义班主任,一个学期难得见学生几次,更谈不上管理了。受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和冲击,一些教师心态浮躁,不是静下心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而是到处兼职捞取外块。有的教师自身也存在诸如抄袭文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缺乏诚信的现象,在对学生的评奖评优和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关系和后门。此外,高校连年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为了提高就业率,不少高校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从学生来看,随着大学精英教育模式的淡化,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书本知识与社会脱节,教师上课质量又不高,远不能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于是不少大学生不再把精力放到课堂学习上,开始忙于考证来增加求职竞争的法码,或是忙于兼职适应社会,或是忙于恋爱填补空虚。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大,社会重视文凭及获奖证书的风气依然盛行,于是弄虚作假在所难免了。

3.2 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乏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内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独生子女群体阶段,作为独生子女,一方面在父母长辈的专宠下,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家庭诚信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一些家长要么溺爱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要么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还有的家长自身不正,以错误的诚信观来教育孩子,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

可以说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是教育孩子的基础。父母不讲诚实,言行不一,经常有不良的行为,再教育孩子多少也没有用,光讲不实行时无奈的。所以说,想教育好孩子,作为父母先考虑自己的言行,要向孩子做榜样。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孩子不

9

要说谎言,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不要说谎,当他们说谎的时候就严格的惩罚,不允许同样的事情再发生,不然会造成很不良的后果,到时责任完全是父母的错误。

III、结语

“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当它仅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地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其实,想做个诚心诚意、老实、不欺骗别人不难,只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求真务实、言行统一,绝不说大话、空话、假话,绝不做有损于自身人格的蠢事。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让诚信扎根于我们的心灵。只要人人都讲诚信,你们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我们要不断的发展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理念,一种修养,追而求之。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是人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乃做人之根本。没有比诚信更珍贵的东西了。

“信”就是为增进德性而服务的,只有善于立“信”,才能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事实就是如此,惯于自吹自擂的人,不仅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威信、损毁自己的形象,而且也将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影响或危害。认真学习孔子的“信”伦理主张,有利于消解日益泛滥的吹牛现象,导引人们的自立自控行为,有利于形成公民健康完善的人格,维护公民做人的尊严。

总之,孔子思想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始终具有不朽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细说孔子:上海三联书店,2007/04。

[2]赵由春.孔子其人其道:岳麓书社,2008/06/24。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 [4]http://www.daodoc.com/ [5]xwd55@vip.sina.com

10

《论语》半部治天下 傅佩荣讲孔子

信立天下

治国治天下名言

《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孔子师酒:师表天下礼仪酒

以虫治虫

以棋会友 广交天下

信以致远

以虫治虫教案

《孔子以“信”治天下.doc》
孔子以“信”治天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