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2020-03-02 22:28: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七年级语文讲学稿 课题:《饮酒》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 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学习过程:

一、个人预习

1.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作者简介:

3.给诗歌划分节奏: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理解诗意

(1)师指导诵读方法。 (2)配乐朗诵。

(3)齐读,体会诗意。

(二)品析——把握意蕴

1.1-4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 1 “心远”?

2.5-8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哪些词用的好?试加以赏析。

3.9-10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意”?

(三)欣赏——再现意境

作者借助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四)感悟——思考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悟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你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三、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1.朗读诗歌,看哪位同学读得好。 2.小组交流内容。

四、巩固练习1.用原诗填空。

1.问君何能尔?

2.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3.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 4.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2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五.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一步体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反思:

3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朝阳市第二十四中 冷秀芬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 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猜猜我说的是谁?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有这样一位诗人,始终向往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有这样一位隐士,他远离官场,返璞归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题

《饮酒》是一组诗,共20首,课文选的是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酒后即兴而作,这些诗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自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4 3.划分节奏: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新授

(一)诵读——理解诗意 (1)师指导诵读方法。 (2)生配乐朗诵。 (3)齐读,体会诗意。

(二)品析——把握意蕴 合作探究:

1.1-4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心远”?

车马:古代的士大夫要乘坐高头大马,这里指世俗社会。“车马喧”指世俗间的纷扰。

心远:指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心灵与世俗隔绝,就和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样。

这四句诗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5-8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哪些词用的好?试加以赏析。 作者凭借心灵的超越,开辟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天地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东篱采菊,偶见庐山,这是多么自由自在自得自足的精神境界。那么闯入眼帘的南山什么样?山气佳,飞鸟还,如此优美、宁静、惬意。

这里的“悠然”一词用得好,写出了作者被美景所陶醉,怡然自得的心境。

“见”字用的妙,有人问改成“望”字可以吗?“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用“望”字,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几句诗不是单纯的写景,景中含有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另外,这几句诗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作者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 5 这里是事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是事、情、景、理自然的融为一体,可谓是意蕴深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意”?

作者追求的是一个“真”字,“真”就是自然,符合自然的就是真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真。“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指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作者已体会了它的意,就没必要用语言来述说了 ,还是让读者慢慢去品味吧。一切尽在不言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

(三)欣赏——再现意境

作者借助一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通俗说就是作者表达情感要借助的具体事物。

本诗中的意象有:菊、南山、日夕、飞鸟

菊,是隐逸之花,象征着诗人远离官场、陶醉自然的归隐之趣。

南山、日夕、飞鸟等辅助意象,表现沉浸在自然中,心灵得以自由解放的悠闲之情。 四.总结

本诗借酒为题,描绘了农村自然的恬静风光,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阐明人要返璞归真的哲理。

整首诗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在叙事、说理中融情,在景中寓情.体现出陶诗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

(四)感悟——思考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悟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你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五.巩固练习

(一)用原诗填空。

1.问君何能尔?

2.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3.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 4.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二)选择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6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六.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一步体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附:板书设计: 饮 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菊山气鸟---------热爱自然、悠闲自得

真意忘言---------人生真谛、返璞归真

叙事 写景 抒情 说理

7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附: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5《饮酒》教学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专题

《饮酒教学设计.doc》
饮酒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