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2020-11-26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古城镇古城中学 张忠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

2、作品介绍

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 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

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3、学生明确: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描绘的语境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情有独钟?

、菊花与陶渊明有何相似之处?

、比较将“悠然见南山”的“见”改为“望”的不同之处。

、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悠然之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生释义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仅仅指车和马的喧嚣声吗?如果不是,还指什么?

、远离了什么?亲近了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

、作者看到“飞鸟相与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获

细品研读诗歌,想想从诗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陶渊明? 请以“我感受到了_ _的陶渊明”说说看。

七、总结下课

推荐第2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篱下 南山;山气 日夕 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推荐第3篇:29、饮酒(其五)

《饮酒》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性格;

2、把握其创作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3、赏析《饮酒》(其五)体现出来的诗人志趣所在。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认识诗人的人生志趣,理解他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语,提问: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田园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人是谁? 参考:

宋代:杨万里、范成大

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开创人:东晋陶渊明。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诗人生平经历、思想及作品简介:

1、生平: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相关资料: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1 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29岁以前:家居读书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苍生”之志。 29到41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 41岁至63岁:归隐田园

2、诗人思想性格: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作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三、陶渊明的诗歌

(一)主要内容

陶渊明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1.描写幽美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诗人悠然自得的感情。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写出他们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2.描写“躬耕自资”的田园劳动,表达怡然自得的感情。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庚zhuō

wǔ2 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在陶渊明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3.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写移居到南村的原因。他选择住地,不考虑房子的好坏,而着眼选择好邻居。南村乡邻们心地朴实,诗人和他们朝夕相处,叙谈往事,品评文章,十分融洽而快乐。)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陶诗的主要风格:自然冲淡.—描绘的是清幽、静谧、和乐、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的是恬静淡泊、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阐发的是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

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最能代表陶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

四、赏析《饮酒》(其五)

1、朗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诗歌解读: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 3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如何理解最后两句的含义?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3、小结诗歌内容: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4、总结诗歌艺术特色:

(1)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4 (2)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四、课堂思考讨论题:

1、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2、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参考: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五、课后思考练习题:

1、这首诗歌是否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为什么?

2、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的纲领?

3、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 三层心态。

4、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附资料一: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5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资料二: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6

推荐第4篇:《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参考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指导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陶渊明生平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

1 / 6

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2.解释下列词语: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二、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2 / 6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

3 / 6

“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4 / 6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境界呢? 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

5 / 6

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6 / 6

推荐第5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刘俊果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中心学校 刘俊果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领会陶渊明的情趣意志和文化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生活拮据,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身处乱世,却描绘了一片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共赏这首《饮酒》。(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师:前不久大家阅读了《品中国文人》的陶渊明部分,相信同学们对陶渊明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一个关于陶渊明的小故事,或者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生:我知道陶渊明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视察,让他穿好官服站着迎接,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回家了。(无弦琴,葛巾漉酒) 师:从这些故事中,你们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真性情、真实、率真。

师: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合适?真(板书) 师: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朗读。(屏幕展示)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生以辞彭泽令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41岁前):或仕或隐时期。

后期(41-63岁):隐居躬耕时期。41岁辞彭泽令后再没做官。 开创田园诗派,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诗文探究赏析

(一)读通.品诗韵——节奏和韵律美 师:好,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饮酒其五。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诵的音频,大家注意听字音和节奏。(板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同学们先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一遍。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对字音。第二,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三,二三节奏怎么读。这首诗作为描写田园生活的名篇,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速来读呢?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舒缓的。 (屏幕展示:诗歌内容及节奏划分。)

师:好,我们就按照刚才总结出的这几点要求大声地自读一遍诗歌。 (众生大声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做一下朗读示范?

(一生主动朗读,大家鼓掌。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翻译起来难吗? 生:不难,书下注释都有。

师: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翻译一下吧,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她的翻译与你的有什么不同。

(二)读懂.赏诗情——淡泊名利、心志高远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南朝萧统《陶渊明传》:“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直抒胸臆,直书其事,借饮酒为题尔,非咏饮酒也。” 1.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酒后即兴之作。 2.为什么取“饮酒”为题?

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陶渊明在《饮酒》

(十四)中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酒中到底有什么深味呢,我们留下悬念,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

我们先来一起看前四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王安石:“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

朱自清:“是从前诗里不曾有过的笔法。”

1.作者身处人来人往的环境,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全) 2.其中的君是谁?(庞)

3.陶渊明为什么自问自答?(阮)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既然作者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其实作者在文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大家说是哪一句?

生:心远地自偏。

师:只要心志高远 品行高洁,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师: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师:第二个问题,问君何能尔的“君”是谁? 生:作者自己。 师:再来看第三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自问自答?同学们想一下,这真的是作者自问自答吗?君在古代指指第几人称?

生: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师:那作者会称自己为君吗? 生:不会。 师:我们之所以误认为这句话是自问自答,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这两句话有一个假设关系。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假如有人问我,您为什么能这样呢?我将回答他说:精神上远离了世俗,居住地好像也随之变得僻静了。”陶渊明的隐居是回归到贫民百姓中,而不是偏僻的无人之地,体现了他对人世的关怀。

师:一二句是一个转折句,三四句是个假设句,这不像是诗,反而更像是散文。难怪朱自清说这是从前诗里不曾有过的笔法。从表达方式看,一二句是——(生:记叙 板书:事)而且在叙事中蕴含哲理。心远地自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三位同学有疑问,这两句看似平淡,为什么是千古名句?

炼字美: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望和见苏东坡:“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不是见了南山才悠然,而是悠然才见南山。望属有意,好像诗人内心缺少什么而主动寻找美感刺激的感觉。见者无心,诗人内心的悠然不关乎是否看见南山。

意境美:“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师:我们都说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朴素,其实这不准确。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他的诗歌语言并不是不加修饰雕琢,确切来说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板书)

我们接着往下看: 前两句大家没有提问题,但是后两句“此种有真意”,有接近一半的人提问,真意到底指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回到前两句。

(三)读透.悟诗魂——真意—忘言

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板书:景)

生: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飞鸟相与还有何深刻意义?

飞鸟和谐回家睡觉,就像作者归隐山林。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师: 诗人笔下的秋菊、飞鸟都已经不是寻常的事物,他们既是客观的又体现了诗人的感情。看倒数第二句。

小组讨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时间3分钟,小组代表展示)

有两种观点:一个是自然意趣,一个是人生真正意义。你们认同哪种? 自然意趣,指的是大自然淡泊闲适的意趣,仿佛过于简单。人生的真谛这一解释则有些模糊,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呢?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我认为两个观点可以结合,“真意”是大自然的意趣,但还有一点,我们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陶渊明悟到的真意也有物我合一的含义。大自然的淡泊闲适和陶渊明悠游自在归田意趣是合二为一的。不是唯一答案,课下同学们可以接着讨论。

看最后一句,欲辨已忘言。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言:“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这心灵和环境的瞬间感应和诗人内心的无限喜悦都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所以诗人欲辨已忘言。

(四)背诗 悟意境

引导学生背诵全诗: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合上课本,怀揣这种最为纯真的感受,去背诵《饮酒》。可以同桌互相背诵。

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检查背诵:举手试背、分列背诵,全班齐背。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诗歌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2.语言特色: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五、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酒只是陶渊明精神追求的替代品,他借酒寻找生命的真性。真,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而这种真又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最为缺失的。当今社会,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敢说真话,做真人。他的诗歌,对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也具有启示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感谢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已经逝去一千多年,但是他就像一朵淡然开放的菊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上。

六、课后作业

老师:布置两个课后作业,二选一,下节课我们请同学分享他们的答案。

1.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常见意象,思考秋菊、归鸟的象征意义。阅读《饮酒》(其

四、其七)

2.陶渊明诗歌大多是“悠然见南山”式,也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课后阅读这两首诗,更全面地了解诗人陶渊明。

七、教学反思:

1.介绍背景时间过长,没把控好时间。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未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个教学环节我讲得有点多,时间把控度不够,介绍写作背景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读得不够,学生思考得也还不够透彻。

2.对备课有了更深的体会。以前说备课,一股都是备教材,备学生,但上了这一节课后,才发现备社会,备生活 也是语文课程当中的重要一环。上好一篇课文,把握好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要结合新形势,要有新思维。上课并不单单是为了授课而授课,而应该是尽一切可能联系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育人”与“教书”应该成为这节课的主旋律。我平时要多关心一下时政,多积累一些素材,那就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3.上课教师要入情入境。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授课过程中,课堂中的某些细节设计有待推敲改进。诸如课堂的歌声化、梦中得来的20首《饮酒》诗、课外知识拓展等。还有“花中四君子”这一问题设计,只是蜻蜓点水,应深入分析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菊象征了什么。

4.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但是实际上课中没有把握诗歌这一文体的教学特征,朗读不够,形式也较单一,没有通过读去领悟各种复杂情感。也导致了后面一句句分析有些割裂。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应是课堂中的第一要素,最好好能做到让学生当堂成通。在本节课中,虽有听读、集体读、个人读,但缺少了试背等环节,当堂成诵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推荐第6篇:《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修改稿)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

一、原文: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时代有许多人为了做官而假惺惺地做隐士,心里急着做官发财却装着淡漠名利安贫乐道的样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只有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真人”,所以我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在这样的活动中去领悟陶渊明“真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导。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

一、设计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全文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 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

师: 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

五、品读课文名句: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世的喧闹,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句是说,虽然身处人境,但由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齐读全诗。

六、小结(主题):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其一)》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对李白了解多少?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学生:交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例如:

1、“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民。

2、“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3、“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师:《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并进行处理。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豪迈乐观)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 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欢乐的宴饮(对偶、夸张)——苦闷茫然(反差)——行路受阻(比喻)——借用典故(希望被重用)——回归现实(忧虑和焦灼不安)——充满信心(理想一定实现)

(提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欢乐,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苦闷)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不是。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欢乐(宴)——苦闷(停)——希望(想)——失望(实际)——奋发、乐观自信(感受)

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6、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夸张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巧用历史典故、跳跃式的结构)

六、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

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

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

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

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

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

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

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

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

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

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

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

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课前:自传,猜此人是谁?

一、导入:

陶渊明归隐初期,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207页。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2次。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生2读。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生:„„

师读原文,生读翻译。

三、亲近字词、亲近诗歌:

1、(1)师:同学刚才都读得很好,其实这首诗是挺难读的。因为诗中的这个字到底读“jiàn”,理解为看见,还是读“xiàn”,理解为出现,已经争议了1600多年,像孟浩然、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在这个字上有过疑义。今天就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品一品,读出你的见解,你的体会。

自由读几次,说说我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可以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做个动作模拟一下,带着动作朗读一下。动作:有意而见,找寻;无意而见,不期而遇。介入《独坐敬亭山》 心境:悠然;喜悦

(意境:介入《人间词话》:无我——天人合一。我和山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欣赏和被欣赏,从属;平等)(待定)

师小结:其实读“jiàn”还是“xiàn”,古人争议了一千多年也无定论,更何况今天这么短暂的时间,在我们这小小的语文课堂之上呢?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读什么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体会的过程才是最美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那么贴近了文字、贴近了诗歌、贴近了陶渊明,体会了他的悠然之境,更读出了我们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起来读这四句诗。 (2)师:理解有了,体会也有了,但我觉得还不够“悠然”。来看“悠”,yōu第一声,手拿起来比划一下音调(板书),第一声我们称为平声,从这个音调上看应当怎样来读?

生:语气平缓,延长音,心静如水。

生读。齐读。

2、师:在这声朗读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这样的心境诗人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读读诗歌的前四句。)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师: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奇怪,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 生:„„

P: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解释此话。看看古人对隐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发?

生: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P: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离我远了,就离云近了。那么,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示例:„„ 生:„„

3、悟得很好!我们都悟到了“此中之真意”,可陶渊明为何却“欲辨已忘言”?为何不说?

(1)生:不愿说,说了也没用。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和沟通,曲高和寡。

(2)师: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总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琴,高兴起来的时候他就抚琴自娱,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然而陶渊明却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声音,这是何等的情趣啊?对你有何启发? 生:不想说,不能说,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领神会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师: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乐来唱,用舞蹈来跳,然而当唱也不够,跳也不够之时,便是忘言,语言的尽头便是伟大的沉默。

师:然而,陶渊明仅仅是不想说吗?如果是不说,当用这个“辩”,从言,而不是这个“辨”,治也,从刀,仅在内心有所判断。这两个辫字诗人的内心是否一样?

生: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点点自得;辨,心里连想都不想,超然悠然。 师:佛教中有:“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稍作停顿)无需言说!她一如风拂水上,微起涟漪便已悄然逝去。

四、感受陶渊明

师:P,选一张陶渊明的像放在诗歌边上,通过读他的诗,你觉得选哪张最合适呢?

生:„„

师:画和诗都一样,重要的不是追求内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 面对陶渊明,伴着优雅的古琴曲,带着悠然的心境,一起来吟诵《饮酒》,读时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 生读。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陶渊明

1、叙事—对比——引出疑问 自豪

2、议 论--设问——心境高远 自足

3、联想—实虚——物我合一

自得

对官场生活厌恶,

4、描写—景物——返朴归真 自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5、抒情—感受——得意忘言 自由

推荐第7篇:饮酒其五说课稿(版)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 1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

- 3

推荐第8篇:饮酒二十首(其五)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jiàn),动词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辨:辨识。[1] 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007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1.B 2.B 3.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4.“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7.:“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8.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是说理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意境。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B “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这首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2.用设问,自问自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3.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鸟巢,归隐上林。 4.D 5.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恬静(悠然、闲适) 的心境。

6.前人评述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的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7.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悠然)

8.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和平、闲适、恬淡)的特征。

9.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一句的含义? (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10.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的心境.11.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12..诗人身处“人境”,并没有隐居山林,可他却说“而无车马喧”,其原因是“_______”。

13..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方阵”,通过____和_____(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以下四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其中“山气日夕佳”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作者从飞鸟结伴而还中悟出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5.古人往往以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作者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舒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纯净,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17.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心远”谓心境高远,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 答案:10.恬静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2.心远地自偏 13.叙事 议论 返朴归真 14.悠然自得 超尘脱俗、热爱自然 16.( A )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渔家傲 秋思》

参考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诗词赏析】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含着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1. 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4、“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 以描述。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 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7、(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10、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1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12、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4、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5、D

6、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7、雁去(1分)

8、(2)C(2分)

9、参考答案: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10、参考答案: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11、参考答案: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2、参考答案: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006 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答题。(3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答案:(1)雁去(1分) (2)C(2分)

2007 广西省百色市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回答7-8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案:

7、B

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2007 广西遵义市四)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答:

20、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答:

21、这首词的21.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

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2007 湖北省孝感市

(一)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 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6、①雁去 ②C 2007 江苏泰州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百色市2007年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7—8题。(5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答: 。、

(一) 答案

7、B

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推荐第9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1、听音频范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2、朗诵(要注意停顿、押韵)

3、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 这几句诗写出了一个什么意境? ☆ “心远”是什么意思?

☆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 这几句诗写了什么?(诗人的日常生活) ☆ 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 最能表达诗人恬淡悠闲心境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 怎么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能看出诗人的什么思想?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②“真意”:人生的真谛

(那么,诗人认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

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标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板演,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合作探究,感悟诗境:

1.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2.品读诗歌:

学习《游山西村》

一、二句: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 自由读读

一、二句诗,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3)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 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4)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5)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6)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 学习《游山西村》

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三、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四、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出示: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推荐第10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新疆和静县第一中学

马学霞

【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饮酒》被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因此,教学中以朗读作为基础,以品析欣赏作为难点,通过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说明: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

1、老师范读

2、自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品味诵读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5、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6、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老师范读、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

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

2、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3、老师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成果。

五、品诗情

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

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再读诗歌

七、绘美景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请学生写一写诗中描绘的美景。

八、诵美文

1、听“古诗新唱”老师播放由《饮酒》改编的歌曲

2、背诵 【说明:在背诵中深刻体会诗歌情景理的交融的特点。】

九、心灵对话

联系之前背过的《归园田居》 作者看倦了官场的黑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归自然,正如他所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归隐的意愿得以实现,此诗中哪句表现出来? 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思想精神?

十、当堂检测

1、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2、描

子是

3、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4、问君何能尔?

一、课后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搜集《饮酒》的其它诗篇,再次体会作者隐者的心境。

2、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并就其中一首,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作者的情感,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第11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饮酒》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饮酒》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饮酒》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

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

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饮酒》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12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

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

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第13篇:《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第14篇:饮酒教学设计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蚌埠四中 王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当然,写这类诗的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听闻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品尝陶渊明《饮酒》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 共20 首,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 (2)学生个读,师生做适时点评。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2.诗文探究、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1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2)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1、2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总结

1、2句: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而作者却是个例外。

(4)“采菊东篱下”一句中有两个典型意象“菊”“东篱”,大家能通过回忆相关诗句来体味其中韵味吗?

明确:“东篱”:种菊花的地方,常用于田园诗中来表达诗人的志趣。 “菊”:①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傲霜斗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②伤感的象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③斗士的象征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见菊花在秋天独放的景象,想到要改变它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抒发了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的思想感情。

④花之隐者也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5)“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援引《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深意: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7)总结3/4两句: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 2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纯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明确:“此”应该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这其中有人生的真义,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四、交流探讨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积极意义: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他的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消极意义: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五、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第15篇:《饮酒》教学设计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第16篇:饮酒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讲学稿 课题:《饮酒》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 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学习过程:

一、个人预习

1.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作者简介:

3.给诗歌划分节奏: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理解诗意

(1)师指导诵读方法。 (2)配乐朗诵。

(3)齐读,体会诗意。

(二)品析——把握意蕴

1.1-4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 1 “心远”?

2.5-8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哪些词用的好?试加以赏析。

3.9-10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意”?

(三)欣赏——再现意境

作者借助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四)感悟——思考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悟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你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三、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1.朗读诗歌,看哪位同学读得好。2.小组交流内容。

四、巩固练习1.用原诗填空。

1.问君何能尔?

2.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3.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 4.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2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五.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一步体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反思:

3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朝阳市第二十四中 冷秀芬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 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猜猜我说的是谁?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有这样一位诗人,始终向往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有这样一位隐士,他远离官场,返璞归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题

《饮酒》是一组诗,共20首,课文选的是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酒后即兴而作,这些诗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自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4 3.划分节奏: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新授

(一)诵读——理解诗意 (1)师指导诵读方法。 (2)生配乐朗诵。 (3)齐读,体会诗意。

(二)品析——把握意蕴 合作探究:

1.1-4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心远”?

车马:古代的士大夫要乘坐高头大马,这里指世俗社会。“车马喧”指世俗间的纷扰。

心远:指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心灵与世俗隔绝,就和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样。

这四句诗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5-8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哪些词用的好?试加以赏析。作者凭借心灵的超越,开辟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天地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东篱采菊,偶见庐山,这是多么自由自在自得自足的精神境界。那么闯入眼帘的南山什么样?山气佳,飞鸟还,如此优美、宁静、惬意。

这里的“悠然”一词用得好,写出了作者被美景所陶醉,怡然自得的心境。

“见”字用的妙,有人问改成“望”字可以吗?“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用“望”字,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几句诗不是单纯的写景,景中含有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另外,这几句诗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作者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 5 这里是事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是事、情、景、理自然的融为一体,可谓是意蕴深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意”?

作者追求的是一个“真”字,“真”就是自然,符合自然的就是真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真。“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指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作者已体会了它的意,就没必要用语言来述说了 ,还是让读者慢慢去品味吧。一切尽在不言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

(三)欣赏——再现意境

作者借助一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通俗说就是作者表达情感要借助的具体事物。

本诗中的意象有:菊、南山、日夕、飞鸟

菊,是隐逸之花,象征着诗人远离官场、陶醉自然的归隐之趣。

南山、日夕、飞鸟等辅助意象,表现沉浸在自然中,心灵得以自由解放的悠闲之情。 四.总结

本诗借酒为题,描绘了农村自然的恬静风光,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阐明人要返璞归真的哲理。

整首诗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在叙事、说理中融情,在景中寓情.体现出陶诗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

(四)感悟——思考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悟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你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五.巩固练习

(一)用原诗填空。

1.问君何能尔?

2.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3.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 4.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二)选择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6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六.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一步体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附:板书设计: 饮 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菊山气鸟---------热爱自然、悠闲自得

真意忘言---------人生真谛、返璞归真

叙事 写景 抒情 说理

7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附: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第17篇:《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濉溪县张圩学校

牛辛勤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介】PPT课件,班班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补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设计意图】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自主学习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后面交流、汇报。

完成:“师生诵读部分”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个性解读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读上瘾的基础上,我用羡慕的语气求得我示范配乐朗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倾听比较中更激发想读的欲望。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补充:《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 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6、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吟鞭”“天涯”“落红”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细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小结:刚才听了每个小组的发言,老师被你们陶醉了,同学们真会读诗,通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了不起!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浩荡离愁”,“落红”,“护花”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3、诵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

一、三句,生读第

二、四句。【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读全诗,感悟写作方法

1、谁能来诵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五、品读感悟, 赏析名句

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

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 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 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的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因为学习古诗,通过品读感悟,赏析名句。

1、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水平。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学会总结、归纳文章的主题,提高概括能力。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220首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龚自珍的诗,使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

2、作业:诵读默写。

3、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搜集爱国的诗歌和语句,也是为了爱国的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搜集能力的培养。

八、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门道并把它付诸于诗歌教学实践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具体方法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受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教学古诗存在的一点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当不懈追求,虚心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第18篇:5《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 1 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 3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悠然自得,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 5

第19篇: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二十首(其八)》是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下面给大家分享《饮酒》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陶渊明的生平、故事、饮酒诗和田园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讲述陶渊明生平、故事。

2、陶渊明的田园诗。

3、陶渊明的饮酒诗。

三、朗读、体会这首诗

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另外。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

1、教师出示美景图片,并进行示范朗诵。

2、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诗意。

4、师生共同概述诗意,品诗,朗诵。

四、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2、诗文详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五、小结(板书)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饮酒人、景、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解释加点词语。

结庐在人境盖房子人世间而无车马喧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飞鸟相与还一起

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译诗歌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6、结合所学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

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2、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八、古今合韵——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该得契合(《饮酒》改写)

把一座茅屋心居之身倚之那结伴归巢的

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菊花处樊篱旁飞鸟啊

然而我却悠然抬头恋着旧林

丝毫感觉不到满眼庐山色守住信仰

俗世的喧嚷锁住我

有人问我迷醉的目光真者自然存

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存者且会真

那是因为因着黄昏生活,

我把它放置在追逐阳光本就应该

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不思不量

九、我的收获

用一句话写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十、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我来到庭院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苍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这句诗所展现的美景。

夕阳西下,山上缥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地结伴飞回窠臼。

第20篇:《饮酒》教学设计专题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哪位同学能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1. 一生简介

2. 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朗读。

二、整体感知,初读诗歌

(一)今天学的诗题目叫《饮酒》,共20首,为什么叫饮酒呢?(诗人酒后所作),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1. 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语速、节奏 2. 谁来展示?

3. 朗读古典诗歌,语速再缓慢些似乎更好,谁再来试试。

4. 两位同学注意了语速,同时读出了五言诗的停顿和节奏,我们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诵读让我们初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自由地说一说诗歌的大意。

1. 生自由说大意。

2. 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3. 语言流畅,理解准确,可见预习充分。几个词语请大家解释一下:结庐是什么意思?(建造房屋)人境(人间,人聚居的地方)问君何能尔?尔(如此)日夕(傍晚)飞鸟相与还(相与,结伴而归)

三、游历田园

1.作为百世田园之主,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这首诗是不是田园诗呢?诗中哪些句子描绘了田园生活?请大家自读一遍,找一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这几句诗,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田园生活呢?菊、篱笆、南山、山气(山上的云气)、日夕(夕阳)、飞鸟

四、说菊品

1.诗人用大自然中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的田园之景。自然本是无情之物,融入诗人的情感之后,就成为独特的意象。比如“菊花”这个意象,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我们先来看诗人采菊做什么呢?(菊花可以做什么) 泡茶:泡菊花茶

酿酒:东晋确实有酿菊花酒的习俗,而且陶渊明也爱喝酒。 赏菊:

吃菊:菊花可以吃吗?吃过吗?屈原《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泡茶,傍晚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做点心) 陶渊明有没有吃过菊花呢?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的菊花酒喝完了,没办法就大口地吃菊花,刺史王弘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他送酒,所以有“白衣送酒”的典故。 2.诗人赏着菊花美,嗅着菊花香,喝着菊花酒,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悠闲自得、闲适、宁静……

3.诗中哪个词能形容?——悠然(板书)

4.采别的花可以吗?比如莲花、槐花、月季、牡丹,为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爱莲说》

5.菊花在古诗中具有怎样独特的特点呢?大家有搜集写菊的诗句吗?(生朗读预习诗句)

6.我也搜集了几句,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7.你读出了菊花怎样的形象?

孤高自傲、品性高洁、凌霜盛开、坚强不屈 8.屈原说自己吃菊花仅仅是为了好吃吗?暗喻自己品性高洁;那陶渊明为何只爱菊呢?他爱的是什么?菊的品质,以菊自比。

9.从“采菊东篱下”,我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孤高自傲的陶渊明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过着悠闲的生活)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采菊东篱下”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忘了菊花,忘了自我,或者说我就是菊花,菊花就是我。

五、游南山观飞鸟

1.南山和飞鸟也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谁来说说你搜集的诗句?我也搜集了一些,一起朗读。

2.结合这些资料,请小组交流讨论,南山和飞鸟这两种意象,在《饮酒》这首诗中,你能读出陶渊明什么感情呢?讨论3分钟。3.全班交流。

南山:隐喻宁静美丽的风光,渴望宁静生活的陶渊明,南山就是诗人向往的隐居之地,诗人在庭院中随意采摘菊花,偶然抬头,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人闲适自在,山静穆高远,多么宁静淡远的一幅画卷啊!(板书:宁静)

飞鸟:陶渊明不自由吗?表达诗人不愿被束缚,回归自然,厌倦官场,追求自由的生活,诗人以飞鸟自比,心归隐居生活,心灵追求宁静自由!(板书:自由) 4. 我们来读一读这四句诗吧。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2遍。

六、众口纷纭说隐居

有古朴的院落,有摇曳的菊花,有葱茏的南山,有归林的倦鸟,(诗人陶渊明,描绘田园之景,抒发隐逸之情,形成悠然自得安闲自适的意境。)从这几句诗中,你感觉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隐居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地方)我们读一读全诗,再来判断一下。 1. 齐读。

2. 从全诗看,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地方? 人聚居的,有车马喧闹的地方

3. 生活在哪里的陶渊明更符合你的想象? 隐居在深山老林,结果他却在人境。

4. 人境中有无车马的喧闹呢?有,为何却说无?生回答。 生:心远。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P: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离我远了,就离云近了。那么,心离 远了,就离近了? 示例:…… 生:……

5. 小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不受喧闹的环境的影响,心无杂念。虽在人境,诗人的内心却无比宁静,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也就是说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市朝。级别低的隐士隐在深山老林,级别高的隐在都市、朝廷。心远即心过高远,平淡高远。苏轼在《和陶桃花源》一诗中写道: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意思是说,凡人与圣人没有共同的居所,一个清静的世界,一个污浊的世界,即使同一个世界,区别只在人的内心,心胸开阔,你就在圣境,心胸狭隘,你就在浊世。

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安石也非常喜欢这几句诗。他评价这几句是:奇绝不可及之语。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评价可谓是真高!

7. 如果你就是陶渊明,生活在这喧闹之地,却能不受影响,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会怎么回答?你会用什么语气回答呢?淡然、窃喜、自豪……无论哪种语气,都能反映出你自己的的心境。我们配合读一下这四句诗。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读出你的心境来。

师:结庐在人境 生: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七、感悟情怀

身在山林,身在闹市,你更喜欢身在哪里的陶渊明?身在哪里的陶渊明更值得我们崇敬?他说“此中有真意”

1. 你认为“真意”是什么?生自由表达。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哲理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困扰、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情怀。 2. 你认为全诗最能表达诗人“真意”这种情怀的是哪个词?

心远:你的答案和国学大师的答案一致,他认为整首诗围绕心远,心志高远才有淡远的境界。

真意:人生真正的意义。

悠然:悠悠然于乡野间,与陶的形象最为吻合。

小结:心远悠然真意,这三个词的关系:因为心远,所以悠然,因为悠然,才发现真意。一切的核心就在于“心远”。得到真意的陶渊明将真意写出来了吗? 没有,欲辨已忘言。

3. 如何理解忘言?他忘记了吗?已经领悟就无须写出来了。

4. 其实陶渊明相关的文章中,我发现了他好忘的特点:《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起读这几句: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和郭主簿》陶渊明

5. 他忘记了什么?忘了吃饭,忘了自己的得失,忘了荣华富贵。由这些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不计名利、得失的忘我之人。

6. 有人说,忘言是诗的境界,忘是人生的境界。《饮酒》诗中的忘何尝不是人生的境界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国维说这是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这是忘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不受俗世的影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忘世”; 大家都已领悟了此中的真意,便可忘言。

7.像陶渊明一样忘我忘世,具有忘的情怀的人,又何止他一个呢? 8.齐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8.有忘了吃穿的宋濂,忘了名利的范仲淹,忘了生死的文天祥,中国的文人们,即使选择归隐的人生,即便历经千年历史,悠悠岁月,但一杆竹管涂画的文字,却能雕镂山河,镌刻人心,这便是文人的魅力、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文人的情怀。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doc》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