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

2020-03-03 02:43: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而许多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时出现了许多尴尬的现象,本文选取其中几种现象引发思考,浅谈自己的见解及对策。(1)合作:应从形式走向实质;(2)探究:浮在表面是不够的;(3)交流:应当学会倾听;(4)目标:问题的解决不是终点。

[关键词] 探究 实践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听,我们的孩子在辩论争鸣;看,我们的孩子在合作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鲜活,不时传来孩子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但语文教学也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让我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放任、随意与浮躁„„

合作:应从形式走向实质 [现象一]:这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我只要第三层》(苏教版第二册)。教师导入新课以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发现学生有的自己干自己的,默默无语,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自己做小动作。

[现象二]:这是五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我们去春游》。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游玩路线。这时笔者发现有的小组只有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观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堪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小组合作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合作”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的全过程,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自己只作事后评论家,否则学生“学”会出现东拉西扯的混乱情况,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策]: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一般每小组为六人,优、中、差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前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建立鼓励机制,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有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给与引导、点拨,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探究:浮在表面是不够的 [现象一]:教师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学生多数说读懂了字、词、句等浮浅的问题上,教师听之任之,或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

[现象二]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教师说:“你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应命而提,但只是些字、词、内容上理解的问题,教师只是对所提问题被动一一回答,或者让他们束之高阁。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意味着教学中人本的回归和学习自由度的拓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学生对感知后的信息交流呈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切面,可谓竞相纷呈,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在情感上体现拨云见日,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零起点教学,很少去考虑学生已获得了哪些信息,并据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学生质“疑”,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解放了学生的嘴,让他们得到问的自由。这是我们教学中确实要凸显和弘扬的。而有些教师缺乏对“疑”作科学的分层处理、分步解析,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很少对这些“疑”进行“回击”,这样“你有什么不懂的吗”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向人展示的一张标签而已,“疑”只是走过场,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没有意义。

[对策]: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目中有人。教师要树立人本意识,为学生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

2、教中有“尺”。这里的“尺”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得细腻,实在些,每一课、每一层都要有明确的态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独到的见解,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3、心中有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选取典型语段,欣赏点评;对课文的语言特色,主体特点、背景资料、要解决的问题应了然于胸。及时捕捉信息,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筛选,引导,发挥教师的中间调控功能。

交流:应当学会倾听

[现象]教师在教学《鸟语》(苏教版第八册)说:“你看到过哪些鸟,你能学学它的鸣叫吗?”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学着鸟叫,顿时全班鸟鸣一片„„

[分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也是必要的。如果不会倾听又怎能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萌发灵感,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教师只沉浸于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领引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无从谈起。

[对策]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教育学生做到:细心、耐心、虚心、用心。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认真听,听完整;耐心,当同学的发言有异议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指出不足;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课堂上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而且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体验。

目标:问题的解决不是终点 [现象]下课前教师问:“学习《鸟语》这一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欣然笑了。„„

[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目的。实施“去问题教育”,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天生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保护这种热情,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对策]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另外,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应该更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改精神,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并不断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文题:语文课堂改革与思考

科目:语文

姓名:徐恒久

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金山小学

电话:

邮编:

051886731732 222115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doc》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