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2020-03-03 05:54: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丹阳市横塘中学 钱媛媛 212355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就中学语文学科而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面上,语文课堂在实施新课程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目前语文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完全全、形神具备地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彻底地转变为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在:

1、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这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决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骎骎然有一柱擎天之势,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弱化、矮化。课堂教学越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2、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师生共同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3、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够到位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小组合作必须是学生单个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但常常是讨论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不需要小组合作,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有的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三是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分工,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者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四是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老师不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如人物分工讨论、书写讨论、辩论讨论等。

其次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把“自主”变成“自流”。语文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学习方式由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

第三是关于课堂活动体验。具体表现在:一是活动无目的,无价值。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活动无体验。有了活动却没有应有的体验,没有应有的反思。有些语文课上的活动脱离了语言本身,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内容上偏离了语文的目标。三是活动方式单一。有些课堂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老师应当根据课堂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4、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不够到位

新课程非常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课程理念的一大进步。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两者的关系老师们把握得并不太好,主要表现为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控制方式未得新课程的精髓,也显得功力不足。

首先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基本手段。理想化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将问题归类、深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但目前许多课堂虽然学生提问很踊跃,但那些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走向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缺少生成性。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举手,仓促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无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其次是课堂点评。这是最能出彩、最能凸显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控制课堂的方式。有时学生的回答、讨论灵气四溢,袒露出思维的痕迹,可惜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够敏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缺乏深入引导和挖掘,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点评,也比较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让人感到老师语言空洞;有的老师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高,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不够准确,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不敢加以大胆肯定,对似是而非的回答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评判。

再次是教师的讲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师讲授都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常规行为。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主张,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课程专家提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之后,许多老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适应过来: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岂不正好解放了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得少正好掩盖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老师讲得少而不精,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充分证明新课程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低效无效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的语文课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成为新课程下的好课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我们也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探讨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入手,梳理一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线索,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1、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首先教的要是语文的内容,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由于新课程给了我们语文老师较大的发挥空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其语文教学的效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当然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语文”,自己的“园”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诵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其次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再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2、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一是研究文本。我们听一些名教师上语文阅读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们的那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的从容和自信从哪里来?就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我们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认真研读课文,课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认为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底气会显得特别足,而且对文本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无论是讨论还是讲评都会显得从容自信。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即使对文本的思考和研究达不到教参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们自己进行了思考和研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内功”修炼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二是研究教法。在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渠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既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也不以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从课堂表现来看,有些老师的提问缺乏导向性,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能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对课堂提问一定要加强研究。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要能追问。光有问题,而没有追问,那么问题永远只能是个平面的问题,难以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也难以形成老师敏锐洞察、果断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就是追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可能立刻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遗憾的是老师们此时常常缺乏追问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熄火”。

三是研究学生。商家常说,顾客是上帝。所以商家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收集、研究顾客的情况特别是其需求,不研究顾客的商家必定是失败的商家。新课程则说,要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学生的情况,不研究学生的教师也不会成为成功的教师。有人做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仍把课堂教学比作“倒水”与“装水”的话,过去教师是只顾着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完就算完成任务,一只只“装水的瓶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水老师是不问的,而此时这些“装水的瓶子”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瓶口斜在那里,有的倒在地上,有的连瓶塞都没有打开。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只只“瓶子”的状况,想方法把斜着的、倒着的扶正,瓶塞没打开的打开瓶塞,然后再把水准确无误地倒进“瓶子”里,这才真正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舞台上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在我们的语文讲台上是不是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人们难以细细考究。但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外,要上好课,非下苦功不可,这一点道理是相通的。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精彩的背后,倾注的无疑是执教者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来说,目前要走的仍是一条默默探索、负重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我们只有通过刻苦自砺,才能“同期更上一层楼”。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设想

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doc》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