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资料

2020-03-02 08:06: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名词解释:

1、传承性:所为传承性,是指某一类型的民俗在流播过程中自始自终有着相同相似的内容,或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形式。民俗传承可以分为形态传承和性质传承两种形式。形态传承是指民俗传承方式等外在形态,性质传承指信仰等内在因素。习惯是民俗传承的纽带。

2、变异性:所谓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播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时代、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

3、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是指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等因素,强烈的影响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新俗取代旧俗,某些传统习俗的全部或者部分发生变异,使得某些民俗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由于民俗的更替和变异极为缓慢,所以其时代性特征不能像历史事件那样以年、月、日、时为标志而要按照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划分。

4、地方性:民俗的地方性特征,又称“地理特征”或者“乡土特征”,是指民俗发展在空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每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因素的制约,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所以各地民俗总是存在地域差异。

5、田野作业法:又称“直接观察法”,是指深入实地考察,直接收集民俗资料的方法。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强调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材料,这种材料越多越好。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和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6、历史研究法:它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的办法。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任何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民俗事象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以及今天的传承。

7、干栏: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民族的一种建筑形式。房屋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养牲畜,上层住人。包括纯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形式,纯木结构建筑多建于平地,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土木结构居室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建立而成,如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的房屋为代表。

8、华表:中国传统雕塑,由柱础、柱身、顶盘组成,安放在房屋、陵墓等重要建筑物前面。柱身呈圆柱形一条龙自下而上盘旋,柱顶有一尊兽。一般华表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左右各一,用于装饰和辟邪。一方面在建筑物前面摆放华表显得建筑物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有辟邪的含义。也有一些华表没有雕刻龙,如南京中山陵等。

9、朵帕:维吾尔族把绣花小帽称为朵帕,朵帕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奇依曼朵帕和巴旦姆朵帕两种,前者为青年人所戴,后者为中老年人所戴。

10、狗站:即用狗车的驿站,元明时期,黑龙江下游普遍设有狗站,狗车就是用狗做动力的爬犁(雪橇),四五只狗拉的车,载重三四百斤,可以日行百里,拉车的狗,特别是领头的狗,受过训练听人指挥。用两根粗木杆子,两头砍薄,弯起来,杆子上面做成能够坐人,或者是装货的架子,这就是爬犁,又叫做雪橇。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至今仍在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雪橇比较实用,爬犁是最原始的交通民俗之一。

11、父子连名制:在西南一些民族中保留的体现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本人名字前面加上父亲名字的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父子连名,一是祖父子连名。其中父子连名,可以父名在前,也可以子名在前;祖、父、子连名,可以是祖父名加父名加己名,也可以是子名加父名加祖父名。这种方法一方面表明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也为民俗学关于家族的调查提供了方便。

12、系谱推定法:研究家族历史的一种方法,根据系谱推算参考年代,以二十五年为一代,一代一代往上推,就可以知道某一家族延续的历史。它是研究无文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方法之一。

13、五服:古代汉族的丧服制度,规定丧服由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总称五服。五服以内的亲属,是同族中最近的亲属,五服制度反映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嫡庶关系等。

14、类别式亲属称谓:在众多的亲属中,不管与本人的关系如何,对于同一辈分、同一性别的人使用相同的称呼,这种称谓的产生可能与人类的群婚制生活有关,可能是群婚习俗的一种残余。

15、叙述式亲属称谓:基本特征是家族和亲族的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称来称呼,或用这种名称的组合形式来称呼。每个人对于本人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的称呼。

16、夺木古:独龙族村寨,独龙语称谓克恩。每个克恩拥有公共的耕地、猎场、渔场和采集场。克恩成员的集体生产方式,有夺木古和勐吴两种形式。夺木古在共同占有过的土地上共同耕种,生活上采取平均分配的“共食制”。它是独龙族最古的集体耕地形态。

17、勐吴:它是独龙族的一种集体生产方式。

二、三个个体家族组成的血缘共耕集体,可以随时组成或者解散。

18、击鼓挖地:广西瑶族的一种原始协作方式。春耕期间,村寨集会各家到地里挖地。挖地时,一青年在地头击鼓,引吭高歌,其他人一边随声附和,一边挖地,直到把每家的地挖完。这种互工互助的方式,是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它保证了不误农时进行播种、管理和收获,是一种优良的互助传统。

19、石牌制度: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的一种制度。根据习惯法制定“石牌律”(公约),刻于石牌和木牌上,石牌律由石牌头负责执行,村落成员如有违反石牌律者,则罚款、罚酒肉、鞭打等处分甚至被处死。

20、围刺隔离:侗族对不守乡规、品行不好的人,由寨老召集全寨的人于鼓楼中集中,杀鸡摆酒,当众宣布他的罪行和处罚意见,如果大家赞同,就喝一口鸡血酒,然后将犯错误者隔离起来,寨中任何人不能和其来往。直到犯错误的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并经全寨同意,方可解除处分。这种办法称为“围刺隔离”。

21、分野:中国古代星象家把天象与某些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相配合就形成了分野。分野概念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在古代用来占各地的吉凶,后来被算命占卜的人所利用。

22、阴历:我国农村流行的历法,也叫夏历、农历、旧历等等。它以朔望月为单位,将一年分为12个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总共354天,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多。每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三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农村所用的阴历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23、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娱乐节日。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的意思是\"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的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24、古尔邦节: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又叫宰牲节。每年回历12月10日举行。

25、冠礼:古代汉族男子所举行的成人礼,一般是20岁左右举行,也有13/4岁15/6岁举行的,特别是太子。

26、笄礼:古代汉族女子所举行的成人礼。

27、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临时的走访变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要履行一定的手续,组成对偶家庭。夫妻权利平等,共同抚养子女,父子母子关系明确,其中不稳定因素为夫妻常常因为感情不和而轻易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28、闭门迎婿:闭门迎婿又叫做拒亲,是一种古老的抢婚习俗。当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就将大门关起来,拒绝迎亲队伍进入家门。有的民族当娶亲队伍到来时,不仅拒之门外,还要以棍棒相加或泼水。不过这些举动都是对迎亲队伍象征性的阻止,旨在考验他们的诚意,只是一种仪式。

29、六礼:我国古代婚俗有所谓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本来是汉族的婚俗,后来少数民族也接受了这种婚俗,例:苗族。汉族的六礼,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礼记》里面有记载。

30、行歌坐月:侗族青年男女的婚前交往活动。许多侗族村寨在寨子中间建一座低矮的吊脚木楼,白天供妇女们纺纱、绩麻、打草鞋,晚上男女青年们到这里来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他们把这种吊脚木楼称为“月堂”,父母并不阻拦,小伙子来找自己的女儿唱歌,觉得脸上光彩,如果女儿没有小伙子来找,反而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31、占卜:占卜是预测吉凶祸福的办法,有骨卜、草卜、鸡卜、鸡蛋卜、鸡骨卜、石卜,手卜等。不论用什么方式占卜,均以卜物所显示的征象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它是一种巫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

32、久木鲁:云南永宁纳西族妇女有祭祀男性生殖器的习俗。纳西语久木鲁,意思是生孩子的石头。其尖端有一凹坑、坑内积满了水,妇女以喝水的方式祈求生子。举行这种仪式时,必须由巫师、丈夫和结婚时的伴娘陪同。

33、萨满:一种原始宗教,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用于治病,妇女充任萨满的现象较为常见。锡伯族传说,萨满的始祖是一个身披神衣,手持神鼓的女萨满。鄂伦村族女人做萨满的比较多,男女萨满之间可以互相治病或结为夫妻。女萨满出嫁或者去世之前,她所在的氏族不能出现其他萨满,因为女萨满出嫁或死后,她的灵魂仍要回到原来的氏族,并通过神灵物色其他人来接替自己为萨满。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男性萨满才开始出现,但女萨满依然存在。有些民族,男萨满在跳神时必须装扮成妇女。

34、禁忌:是一种重要的民族事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就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这种禁忌,就会遭致不幸,遵从这一禁忌,就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可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仍会遭到不幸。禁忌常被强调为禁止或抑制,因为一切被禁忌的事物,都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的事物,如果谁违犯了禁忌,迟早会受到惩罚,所以禁忌常常被人们视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或者被称为准宗教现象。

35、五毒:是指五种毒虫。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还有另外的说法,有的把老虎、黄蜂也列入其中,五毒有时候也泛指毒虫。

简答题:

1、围猎:围猎是一种古老的狩猎习俗。具体方法是先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形成包围圈,逐渐向里推进,包围圈缩到最小限度时,野兽都集中到一块了,然后进行追杀。这种办法依靠集体力量,猎获更多的野兽。有时还是锻炼青年人机智、勇敢的极好机会。有些民族还把狩猎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起着作战演习的作用。

2、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人民信奉妈祖,建有妈祖庙。妈祖即林默,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960年,死于987年。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后来从巫,为民占卜吉凶,驱灾治病,成为当地的名巫。林默去世后,人们奉她为地方保护神,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封建统治着先后封她为夫人、天妃、天后等。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由福建向沿海地区传播。还传到了东南亚、南亚、欧洲、澳洲、美洲等地,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神之一。

3、本主信仰:云南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所以称为本主神。在白族村寨,几乎村村都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庙里还供奉着本主的妻子、侍从、子孙等等。各本主之间还有亲戚或仇敌关系。本主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神、大将显官、英雄人物、渔夫樵夫等等。凡是对本村有过贡献的,不分地位高低、民族成分,死后都受到白族民众的爱戴,被立为本主。每当本主生日、忌日或者年终岁首,各村寨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4、拉事:是景颇族的临时军事组织,负责人称为“色累瓦·乔布”。拉事开展活动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要邀请巫师打卦,占卜吉凶杀牛献鬼,将牛肉连毛带皮切成小块,送到有关的村寨,动员各村出兵,串牛肉的竹签上刻有刀痕,刻几道就表示第几天举行,凡是接到牛肉的,届时都要在指定地点集合,到了对方村寨拉走牛马,如果没有遇到抵抗,就砍下牛尾巴,插在地上,并且鸣枪示威,然后约定时间,双方村寨由双方头人出面讲事、谈判,由理亏的一方赔偿损失,如果不服就反复拉事,冲突就会越来越激烈,战争结束以后,拉事也就随之解散了。

5、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七星相连,形成勺子形状。天枢、天璇相连,向天枢方向延伸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的位置。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所处的位置不同,似乎在围绕北极星转动。人们常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是春天;指南是夏天;指西是秋天;指北是冬天。此外根据北斗可以辨别方向。

6、干支法:干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正好是六十个单元,民间称是六十个花甲子,用来记年记日,这个就是所谓干支法。

7、望果节:是藏族的农事节日。 “望”是“田地”的意思,“果”就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拉萨,日碦则等地,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望果活动以村落为单位,全体乡民参加,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走在游行队伍前面的人手捧香炉,高举幡杆。其余的人拿着麦穗,游行活动结束以后将谷穗撒在谷场或者是供在神坛上,表示祈求今年收成好,随后开展娱乐活动。 论述题:

1、影响民俗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分别论述

答:

(一)经济原因: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制约,民俗产生于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超越经济基础的民俗是不可思议的。

(二)政治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民俗不可避免的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的民俗愚弄百姓;另一方面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所以,政治对民俗的影响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三)地缘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四)宗教原因:民俗的形成和宗教的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分为民俗宗教和现代宗教。民俗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某些仪式,在民俗的传承中起着作用。现代宗教对民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伊斯兰教禁是食猪肉,便形成许多民族对猪肉的禁忌习俗。

(五)语言的原因:语言是民俗文化借以传承的工具。民俗正是靠着口头语言,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并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

2、民俗有哪些社会功能?分别论述 答:巫术、娱乐、教育、历史等社会功能

一、巫术功能。所谓巫术,就是借助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所采取的措施,这种神秘力量可以是神灵,也可以是其他并非却能产生某种作用的东西,比如说语言、文字等等。所谓巫术功能,就是巫术活动所能产生的作用。有些巫术功能完全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是一种错误认识,有些巫术功能虽然有所依据,但是人们把这种依据夸大了,甚至歪曲了。比如咒语的巫术功能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巫术功能是人们从事民俗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民俗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二、娱乐功能。是指绝大多数民俗活动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娱乐性质,即使庄严肃穆的宗教习俗和丧葬习俗也充满着娱乐内容。民俗的娱乐功能表现在一切民俗之中,其中以节日民俗和禁忌民俗最为突出,还和各民族人民的审美仪式结合在一起,它常常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操,有时还表现为各民族民众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独特喜好。

三、教育功能。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本民族、本地区人民进行思想教育,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民俗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好的民俗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健康正直的伦理道德,还有的民俗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许多的生产生活知识。

四、历史功能。民俗事象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者说民俗事象本身就是历史的创造和传承,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曾经产生过和形成过许许多多的民俗事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存在过的民俗事象消失了,有些却在变异中得到传承,而所有的这些都对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生活产生过影响。就具体的民俗传承者而言,他们总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教材,并通过某种方式或仪式传给后代,使子子孙孙牢记祖先的功德。

3、何为服饰民俗?服饰民俗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物质文化。影响服饰民俗服饰的有自然环境

因素:第一,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世界各地各民族所流行的各类不同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饰样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四季服饰不仅样式变化繁多,且用料、缝制工艺十分讲究;而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温暖,样式就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平原和山区,牧区和农区的环境和气候也影响服装样式。

其次,除环境和气候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蒙古族的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衣服的质料以兽皮为主,服质多为长衣,俗称蒙古袍。穿时腰间扎红绿腰带,蒙古袍的制作,分季节不同,有单、棉之分。冬季要配以羊皮袄、皮裤,里套毡袜子:夏天穿布裤子、皮靴。这种穿着是和草原放牧生活相适应的。类似蒙古族的这种服装习俗,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中也有传承。

4、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经历了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 第一,群婚。最初人类婚姻没有制度,男女杂糅,不媒不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排斥了杂乱的性交关系,实行血缘通婚,不同辈分之间不能通婚,只有同辈男女之间才可以结为夫妻,开始是集团内婚,后来发展为集团外婚,但是仍然是群婚。群婚对人类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姑舅表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都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走访婚是对偶婚的低级阶段,走访婚有多种表现形式,节日期间的野合个别的临时偶居等等,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由临时的走访变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履行一定的婚姻手续,组成对偶家庭。夫妻之间权利平等,共同抚养子女,父子和母子关系是很明确的。不稳定因素在于夫妻感情不和而轻易地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第三,一夫一妻制婚姻。这是婚姻史上比较完备的婚姻制度,一直传承到现在,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一夫一妻制婚姻变取代对偶婚成为婚姻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其表现形式上是男娶女嫁,妻子随丈夫居住,子女从父姓,而且有财产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祖先以往婚姻的得失以后,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5、原始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产生:当时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他们一方面要依靠经验去战胜自然力,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诸如风雨雷电的产生,日月星辰的展现,以及死亡、生育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不可理解,总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着,人们对此不可抗拒。这中潜在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办法,换取超自然力的同情。这种把自然力视为神灵,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求得自然力的保护行为,就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因:人类社会最初供奉的宗教称为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的共同信仰。当时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他们一方面要依靠经验去战胜自然力,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不能正确理解,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着。他们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办法,换取超自然力的同情。这种把自然力视为神灵,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求得自然力的保护行为,就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具有全民性质。这种全民性,取决于人们共有的世界观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是19世纪英国民族学家泰勒提出的,是关于宗教和神话起源的理论。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也是原始信仰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在原始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人、动物、植物、无生物都有灵魂。在这种关系情况下就出现了有关神灵崇拜。

6、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试分别论述。

答:一,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和约定的风俗习惯。

二,集体性。民俗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只有个人的创造和建议,没有集体的响应是不能形成民俗的,不仅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民俗的流传也是依靠集体行为来完成。

三,类型性。又叫模式性。是指民俗事象可以归为某种类型或者具有相同形式,这是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四,传承性。指某一类型的民俗在流播过程中自始至终有着相同相似的内容,或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形式。民俗传承可以分为形态传承和性质传承两种,形态传承指民俗活动方式等外在形态,性质传承指信仰等内在因素,习惯是民俗传承的纽带。

五,播布性。指民俗具有在空间地域方面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民俗的横向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民族迁徙所造成的传播,二是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由这个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

六,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播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时代、民俗文化传统的因素而在内容、形式方面发生变化。

七,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指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等因素强烈的影响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新俗取代旧俗,某些传统习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变异,使得某些民俗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而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准。

八,地方性。又称为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指民俗发展在空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每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制约,或多或少都要染上一定的地方色彩,所以各地民俗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调查报告

民俗学(推荐)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复习资料.doc》
民俗学复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