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资料

2020-03-02 22:50: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绪论

(一)民俗的含义:

1.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概念:我国古言之“ 民俗 ”“ 民风 ”,几乎都是

治国之需要,其眼光所注意的,不外奢俭、劳逸、贞淫、忠孝、廉节、信实、仁让等方面。

与现代民俗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范围,研究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2、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

包括: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2.社会民俗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

例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习俗: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食俗

吃青团子(江南一带)

袍哥组织:四川以及周边地区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以会党为组织形式,以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为主体的民间秘密团体。它具有封建性、秘密性和特殊性。 亦官亦民的文化.即人人皆称兄道弟,只讲义气二字的袍哥文化.3.精神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艺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 4.语言民俗 包括:(1)民俗语言:

广义的民俗语言:民族语言、方言。

狭义的民俗语言: 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 (2)民间文学:

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 5.游艺的民俗

包括:(1)游戏:智能游戏:谜语、七巧板

„„ 体能游戏:捉迷藏、跳房

„„

(2)竞技:摔跤、踢毽、赛马、简易棋类 „„ (3)杂艺:杂技、戏法、动物斗戏

„„

(三)民俗学

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 。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表现在三个方面: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 传承性:时间上的连续性(纵向)

扩布性:空间上的蔓延性(横向)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PS:

1、民俗的传承性

传承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P14) (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

(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

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始终是春节习俗的主题(以年画为例:)

2、民俗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和民族渗透; 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扩布方式的不同。

两种扩布方式:1.自然进行的正常的扩布方式

2.非正常的扩布 战争灾荒瘟疫造成大规模迁徙。如:三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 稳定性与变异性

(一)民俗的稳定性

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

例: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饮雄黄酒、驱瘟逐疫。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

(二)民俗的变异性

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造成变化的原因:

1.语言和行为,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

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例: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

江南: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 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

3.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例:婚礼、丧葬

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 例: 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 原因: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

类型性: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

例1:民间故事的类型性。例2:民居的类型性。 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家族:家规、家教、家法;村落:村规、村约;婚姻、丧葬、祭祀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有大体的规范。 服务性: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服务于民众的心理需要 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五)学习民俗的意义(民俗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制各种陋俗;

(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 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物质生产民俗

1、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包括: 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 物质生产民俗反映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2、特征:

A、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B、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C、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D、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一、农业民俗

1、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①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②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③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④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2、分类:

A、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了解: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B、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C、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D、农业祭祀、禁忌习俗

(1)岁时祭祀: 农业丰收主要靠大自然,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例:元旦:祭天、祭神农,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禁忌普遍

a.不科学的禁忌

例:逢五不耕田:每月初

五、十

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不吉。

b.符合科学的禁忌

例: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避虫蛇

E、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祭神龙求雨 F、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1)农具制作的习俗

不同的地形土质,农具不同;锄口的宽窄,锄把的长短就不一样 (2)操作耕作的习俗

耕作的方式:畜耕(畜类、畜量),人畜并耕。 播种方式:耧播、撒播、点播、掩播等。 锄草方式:深锄、浅锄、横锄、间锄等。 G、农业娱乐风习

例如:天全“祈谷灯”——越亮就代表心意越诚心

二、狩猎、畜牧和渔业民俗 例:妈祖、东海龙王

三、工匠民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工匠,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行业习俗。 1.工匠的技艺传承

(1)例如:特殊生产工具,如百工五法:矩、规、绳、悬、水。最有代表性的:飞檐和斗拱

(2)工匠们技艺传承与绝技

如:家具上漆工艺、硬木雕刻工艺

中国的“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安徽屯溪——胡开文墨店(视频) (3)工匠中流传的艺诀、艺谚。

2工匠的行业习俗(表现在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和祖师崇拜方面) (1)师承制度

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

(2)职业行话 即 “行业语”,为本行业的技术保密、信息交流等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 (3)行业禁忌

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 例如:木匠上梁要避女人

(4)祖师崇拜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要举行隆重的祭典。 3.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①师徒关系的亲缘化:艺徒多是自己的子弟或亲戚,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 ②工匠来源的地域性:系谱性的表现之一,如西安的厨师,扬州的三刀匠(厨刀、剃头刀、修脚刀)。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①技术绝对保密 (如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 ②弊端(保住了名牌,也导致绝技失传。)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普遍迷信;寻求神灵的保佑

祈祷祖师;语言行为禁忌,用行话隐语。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1.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1)集市

①原始的交换方式

云南苦聪人——充分信赖的一种无言交易 ②集市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 ③集市特点

(a)定时:每月九集者最普遍,相邻的集镇集贸时间错开。

(b)定点: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去集市称 “跟集”、“赶场”„„ ④集市中特殊的民俗现象

(a)招徕顾客的叫卖声和敲击声 (b)特有的交易方式:“袖语”(“摸手”,别称“袖里吞金”) “袖里吞金妙如仙,灵指一动数目全, 无价之宝学到手,不遇知音不与传”。 (2.)行商

①特点:流动性的交易方式。

②类别:A.资金雄厚:驼商队、马帮商队等;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

B.小本经营:货郎小贩。

③民俗传承——市声

A.叫卖声。B.敲击声。C.常见的敲击物: 拨浪鼓、小锣、梆子、铃铛、竹板和串铁等。D.共同特点:宣传性、诱惑性、节奏性、一定的音乐性、极强的地方性。

(3).坐商

①特点: 固定摊位、店铺,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②特有的民俗传承

A.幌子: 旗帘、实物等夸张性模型物件。 B.字号牌匾:

a.名家书写、精雕细刻、吉祥字组成店名

b.常用吉祥字取店名:

隆 例如:北京“同仁堂”“荣宝斋书画店” C.商标及商品的包装:

常用吉祥图案(龙、虎、鹿、鹤、蝙蝠、梅、菊、牡丹等) 文字图案 (福、禄、寿、喜、万之类吉祥字衍化的。) 店主姓氏 D.现代商俗:

注意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CI) 挖掘历史内涵:如酒、食品 „„ 抢注商标潮

2.交通运输及民俗特点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①古代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西蜀栈道、四川广元明月峡古栈道) ②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桥梁

浮桥、索桥、溜索、石拱桥、独木桥、木板桥、石板桥„„ ③陆上传统交通工具

人力: 独轮车、架子车、人抬轿子、黄包车等。 畜力:马帮、驼队、牛车、马车、驴车等。

④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大木排、牛皮船、木船、竹筏等 ⑤歇脚的交通设施:凉亭、车马店、货栈、码头等。 现代交通民间规则: 行人靠右

行车靠右 交通的特权现象 迷信与禁忌 迷信车牌号

迷信出行吉利日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日常食俗

鲁、川、苏、粤、闽、浙、湘、徽菜,称为八大菜系。 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 (一)日常食俗 1.主副食

日常的主食:水稻、麦子、玉米、高粱等。 副食:蔬菜、肉类、奶类、饮料等。 制作方法因地而异。 2.日常食俗的食制

早、午、晚三餐制。两餐制、多餐制。根据季节、劳作而变化。 3.饮食方式

进食时,尊老爱幼。用餐时的禁忌;男女不同席、小孩不上席„„

(二)饮食文化 1.丰富的菜肴 (1)菜系众多:

京菜、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湘菜、淮扬菜、潮汕菜„„ 八大菜系:鲁、川、苏、粤、闽、浙、湘、徽菜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九转大肠、油爆双脆、葱烧海参

鲁菜被奉为宫廷菜,原料上,多选用畜禽、海产、蔬菜、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口味咸鲜。列为八大菜系之首。

川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龙抄手、韩包子、老城隍传统锅盔、毛血旺、钟水饺、担担面等 徽菜—无为熏鸭(先熏后卤) 闽菜—佛跳墙

苏菜——清炖狮子头、盐水鸭、醉虾 湘菜——东安子鸡 浙菜——西湖醋鱼

粤菜------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斩鸡等 (2)选料广泛 :例: 四川火锅 (3) 烹调方式讲究:

烤、爆、炸、溜、煎、炒、煸、烩、熏、卤、腌、烧、炖 „„ (4)味型丰富:

仅典型川菜味型就27种:家常、鱼香、怪味、红油、麻辣、酸辣、煳辣、陈皮、椒麻、椒盐、酱香、五香、甜香、香糟、烟香、咸鲜、蒜泥、麻酱、芥末、咸甜、荔枝、糖醋、姜汁、豉汁、椒豉、茄汁、果汁。 2.菜肴文化含量高

(1)菜肴讲究工艺:刀法精细 造型唯美 讲究创意„„ 例:熊掌豆腐、豆花鱼饺、火龙跃乾坤(烧蛇段)

(2)菜肴讲究名号和文化内涵: 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张飞牛肉、宫保肉丁、一品海参、麻酱凤尾、银芽海蜇、霸王别姬、金沙扣肉、三阳开泰、金钱豆腐 „„

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内涵丰富:

(1)吉祥数字:二(双) 三(多) 六(顺) 四(喻四季平安)八(稳、又谐音“发”) 九(大、阳数、极数)十(圆满,十全十美) (2)菜品承载的吉祥信息 原料:鸡 鸭 鱼 兔

鸡鱼:小三牲,自古为中华吉祥物。 兔:吉祥物

鸭:常作御用食品。 (3)吉祥名称:

菜名穿金戴银裹玉:金钱豆腐 金沙扣肉 银针玉面 (4)菜名另类包装:《轰炸大使馆》:(红烧肥肠) 《母子相会》:黄豆炒豆芽!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红烧猪蹄,然后边上镶点香菜!

《波黑战争》:菠菜炒黑木耳 3.营造饮食环境:巴国布衣酒楼 总结:饮食文化的特点:

1、丰富的菜肴;

2、选料广泛

3、烹调方法讲究

4、味型丰富

二、节日食俗

(一)食俗多彩,菜肴多具吉祥象征意义 例:春节食俗:吃“团圆饭” 。

菜肴:鱼(节庆有余)、留下鱼头(有余头)、芹菜(勤快)、葱(聪明)、蒜(有算计等。

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 中秋节:吃月饼。

(二)少数民族的年节,食俗丰富

例: 布依族、壮族的花糯米饭; 藏族雪顿节的奶饼,酸奶子;彝族的砣砣肉,杆杆酒

(三)吉庆日子的食俗:

婚娶、建房、寿诞、九斗碗、坝坝宴

九斗碗: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

三、祭祀食俗

祭祀食俗源于灵魂观念,祭品成为神人相通的中介,食用祭品可得神灵祖先的福佑。

祭祀对象:天、地、祖宗、山川、社稷 „„ 供品:五谷、蔬果、动物„„

四、待客食俗 例: 哈萨克族:“宰羊待客”(宰羊、客吃羊头两腮肉、遍尝各部位及心、肝,结束献碎肉);

彝族:砣砣肉、杆杆酒;

五、特殊食俗

(一)原始的平均分配传统

被称为见者有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有此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多有上山打猎,参加者可以分配猎物,路过见到猎物的也可以分到一份,甚至全寨每家都能分到。

(三)生产条件自然环境形成的食俗

鄂伦春族喝熊油御寒; 傣族食昆虫,如蚂蚁酱;苗族饮虫茶 „„

(三)饮茶的习俗

1.茶品: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通常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1) 绿茶 :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代表: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蒙顶茶等

(2) 红茶 :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名贵品种:滇红、英红。 (3)

青茶 (乌龙茶):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4)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喝工夫茶。 (5) 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

(6) 白茶: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名茶: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几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蒙顶甘露、君山银针。

2.讲究饮茶环境

饮茶的理想环境: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 3.讲究茶具

功用:壶、杯、碗、盘 „„

质地:瓷器、陶器、玻璃、铜器、铁器 „„ 4.讲究饮茶的方式

功夫茶、盖碗茶、大碗茶 „„ 5.茶与文化

茶与文人、茶与禅、道、茶与文艺(戏曲

曲艺)、茶与民俗(谈生意

民间纠纷

民间帮会)

填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分为:表演性茶艺、实用性茶艺、宣传性茶艺 名解:“三茶”: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四)饮酒的习俗

从酿酒、酒具到饮酒的环境、方式都有丰富的民俗习惯。 1.酒的种类:

·白酒—贵州茅台酒(酱香型) 白酒—山西汾酒(清香型) 白酒—四川五粮液 (浓香型) 广西桂林花酒(米香型) ·黄酒—浙江绍兴黄酒 ·葡萄酒—山东烟台葡萄酒 葡萄酒—吉林长白山葡萄酒 ·啤酒—山东青岛啤酒

·露酒和药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

2.酒具:各式青铜酒具、宝塔瓶、编钟瓶、3.饮酒环境

吴彬《酒政六则》载理想饮酒环境:

饮人: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 饮地: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荷亭。 饮候:春郊、花时、清秋、雨霁、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谈、妙令、联吟、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连宵、苦劝、争执、恶谑、喷哕、佯醉。 饮阑: 散步、欹枕、踞石、垂钓、煮泉、投壶、分韵。 名解:绍兴“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陪嫁之用。

服饰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

质: 服装原料的性质。

形: 服装的样式。

色: 服装的色彩。

饰: 佩带的饰物。

画: 服饰的花纹图案。

(包括人体图画:文面文身)

(二)服饰分类

四大类:

1.衣着:衣、袍、裤、裙、帽、袜、鞋。 2.装饰物

发的饰物:夹、簪、钗、梳 „„ 耳的饰物:耳环、耳坠 „„ 颈的饰物:项圈、项链 „„ 胸腰饰物:胸针、腰佩 „„

手臂饰物:臂钏、手镯、戒指 „„ 脚的饰物:脚铃、脚环„„ 发的饰物: 笄(jī ):用途:固定发髻,固定冠帽。

簪:用途:安发

固冠。古代,男女通用;皇帝节日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钗

3.人体自身的装饰: 文身、文面、发式、画眉、描唇、镶牙、染牙、束胸、缠足、染指甲 „„ 独龙族文面女 名解:“天菩萨”:即彝族男子前额至头顶处留一撮头发,认为它是灵魂藏身之地,可以主宰祸福吉凶,也是男子的尊严所在,不准人随便触摸。

银饰:银饰,一方面显示富有和美丽,另一方面则具有更深的社会含义:作为民族的标志,它起到维系群体的作用。

在同一民族同一支系中,人们都必须佩带同样的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与日常用品: 佩刀、腰刀、弯弓、背篼、荷包、挎包、手提袋、香囊袋、扇、伞 „„ (三)服饰的变化 三个阶段:

1.遮身蔽体,防寒御暑

特点: 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无地区间的差异。 2.适应生产需要

特点:生产条件的不同产生明显差异。

狩猎民族:兽皮衣。 游牧民族:宽大长袍。 山地民族:长刀为饰物。 水乡渔民:短衣短裤。 3.社会角色的标志

长幼、行业、职务、等级身份。 锦衣与布衣; 丝绸与葛麻;

长袍马褂与短衣麻褐; (以清代官员的补服为例:

补服的形制特点 : 圆领、对襟、平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五颗纽子,石青色宽松外衣。清朝的官员的补子内容源于明朝服制。 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 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 补子图示(文官一到九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鸟;武官补子图为兽 ;取禽文兽猛之意)

二、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

服装和装饰物的样式、图案、花纹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人生礼仪四次换装体现了这个观念:

1.诞生礼:挂银圈、玉锁等佩饰,保命护魂。 2.成年礼:加冠(男)。加笄(女)。一些少数民族行穿裤子、裙子之礼。 3.婚礼 凤冠霞披

4:丧礼丧服(披麻戴孝。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亲疏制定的,充分体现礼仪伦常)。 二)求吉心理:虎头帽、猪头帽、五毒衣、福寿图案。

五毒肚兜:五毒:蝎子、蜈蚣、蜘蛛、蟾蜍、蛇或蜥。五毒能以毒攻毒使善恶转化、祸福互倚。

(三)社会、政治观念

列宁装、中山装、毛式服装、黄军装。

(四)民族自我意识

同一服饰传递的信息:同一民族,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与认同心理。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一)服饰的演变趋势 1.民间惯用服饰简便、大方

2.官服等级身份界限消失(军警例外) 3.行业界限削弱 4.各民族服饰趋同

许多民族只在节日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二)服饰的变化的因素 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民居习俗

一、中国民居的共同民俗特点 (一)聚族而居

(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三)民房低于官府

(四)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寺庙和居住民居建筑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古代建筑坐北朝南,与阴阳学说有直接关系。

(五)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 当今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例如:陵墓中的风水

明十三陵-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二、居住习俗的产生和发展

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一)自然条件决定了居住方式 1.土木结构、木石结构

北方干燥寒冷,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或地下。 2.干栏式结构

南方炎热潮湿,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

(二)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利用天然空间阶段:巢居、穴居。 (2)考古发掘材料:

云南沧源崖画——巢居图(原始巢居重要佐证)。 (3)田野考察的材料:

清人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描写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民者”。 (三)我国民居的主要类型:

1.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窑洞

2.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帐篷型:蒙古包型、鄂伦春族撮罗子

3.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1)上栋下宇式:在夯实的地基上,竖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草或屋瓦。有平顶房,一面坡、两面坡的房顶。

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 (2)干栏式: 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上,一般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吊脚楼、侗族木楼

三、我国传统观念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一)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民居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1.封闭观念的符号 院落四面均有墙,墙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2.是家长制的符号,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正房三间高于侧房,中为堂屋,家长左,长子右,兄弟子侄住厢房。 3.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堂屋,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祖宗,喻家训,婚丧寿诞礼,待客等传统礼教皆行于此。

4.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院内檐下回廊和天井是交流感情的场所。

(二)少数民族观念信仰得到充分体现 各民族重视中柱、重视火塘十分相似。

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徵、被看着列祖列宗的灵位,人与神联结的地方。

火塘是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火神、祖神栖身之地。例:泸沽湖的纳西族

四、造型和装潢方面的民俗事象

(一)审美理念

1.从头到脚的装饰

(1)屋顶的装饰:屋 脊、脊兽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独特装饰。 形状: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 分类:石雕、砖砌、木构

(2)檐的装饰:檐下斗拱装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某窟藻井(北魏)——石雕 (3)柱的装饰:石雕 (4)窗、裙板的装饰: (5)门的装饰:

铺首:俗称门叩

门环门钹

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 目的: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2 .富贵吉祥的寄托(装饰图案)

(二)装饰的基本手段:石雕、砖雕、木雕、陶制、彩绘、泥塑。

补充一——石窟寺: 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 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

龙门石窟: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岸边。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东南。 补充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围院的平面空间

国外: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

中国: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

最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3、墙倒屋不倒

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5、“以人为本”的建筑 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 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 中国: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

节庆民俗

1、岁时节日的含义:岁时节日: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p131)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形成的两要素:

(1)相对固定的节期,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2)不同的节日,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以天文、历法为基础

上古,天象、气象、物象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观象授时”。 1.天象的观测及记录,对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九月时,就要准备御寒的衣物了。 2.日月运行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日月年的概念 日出日落——一天 月圆月缺——一月

日远日进,寒暑往来,谷物由播种到成熟——一年

3.我国古代历法,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十四节气口诀: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 2.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 (1)自然崇拜:

导源于土地崇拜观念的农事庆典。秋分祭月、祭土地盼望丰收 原始的土地崇拜——祭社稷——社日 春社——向土地祈求保佑丰收

秋社——收获后向土地神献祭作为回报

(2)灵魂崇拜:导源于祖先崇拜的节日祭祖习俗。

①家中的尊长死后成为家族的保护神

②万物有灵的观念

例如:端午插菖蒲、饮雄黄酒 3.迷信、禁忌、巫术是传统节俗产生的温床

传统节俗中的迷信、禁忌、巫术内容源于古人迷信、禁忌、巫术观念。 (1)看前兆俗信形成的节俗:岁时节日看风云、占天候、预卜年岁丰歉。 (2)禁忌观念形成的节俗:为消灾远祸,年节忌打碎器物、忌倒垃圾、忌烛火熄灭、忌说不吉利语;寒食禁火;清明忌不戴柳 „„ (3)禳灾、祛邪、逐傩等巫术手段形成的求吉免祸节俗: 挂桃符、门神、扫尘„„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一)发展历史漫长

1.先秦,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2.汉代,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史载: 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形成定制,此后沿袭至今。

(二)节俗发展演变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主要因素: 1.神话传说的嵌入

七夕节——P139 中秋节——P140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元宵节 (各朝帝王均重视此节)

3.民众历史观左右节俗的流变P141端午节 4.宗教节日(因素)渗透:佛诞节、中元节

宗教节日,插进岁时序列,佛、道世俗化,利用民间俗信扩大影响;民间俗众情寄宗教信仰,节日活动实现圣、俗间交往。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民族大迁徙,多族杂居、南北统一,使节日风俗大融合。 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交往与混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杂居; 元蒙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17世纪中叶:满人入关建立了清政权。 第二节 节日的类型

一、岁时节日的类型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考察,可把节日分为农事节日、祭礼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同时岁时节日的形成及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产生的渊源可能是单一性的,但是现存形态是综合性的。所以很难以单一性质归类,以清明节为例: 二十四节气之一

农事节日 扫墓、祭祖活动

祭礼节日

踏青郊游

社交游乐节日

二、主要传统节日活动内容

(一)春节

节期:正月初一。 称谓:俗称“年节”,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 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

起源: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节俗主题:辞旧迎新。

节俗活动:祭天祈年、合家团圆、祀祖、娱乐。 节令食品:年饭、饺子。

(二)元宵节

节期:正月十五,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 称谓:古称“上元”,夜称“元夜”,古称夜为宵,故为“元宵”,称“灯节”。 起源: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东汉明帝信佛,倡正月十五“燃灯表佛”。遂在流传。

节俗主题:娱乐。

节俗活动:放烟火、灯彩;“走百病”、“插杨柳”,意在祛除疾病;“祀蚕神”、“迎紫姑”,祈望蚕业丰收。

节令食品:汤圆,寓新一年圆满顺心。

(三)清明节

节期:清明(农历三月上半月内)。

起源:属二十四节气,为岁时节日,与业生产关系密切,标志春耕时节到来。 节俗主题:祭扫陵墓、踏青。

节俗活动:如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 节令食品:春卷、野菜芭。

(四)端午节

节期:农历五月初五,夏季最重要传统节日。 称谓:“端五”或“重午”。古代,“五”与“午”相通,“端”与“初”同义。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起源:与祛邪、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 节俗主题:祛邪避瘟、纪念屈原。

节俗活动:赛龙舟、兰汤沐浴、采制草药。 节令食品:粽子、雄黄酒。

(五)中秋节

节期:农历八月十五。 称谓:中秋、秋节、月节等。

起源:与古代秋祀、祭月、拜月习俗有关,嫦娥神话附会、渲染,推动了节俗的形成发展。

节俗主题: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

节俗活动:祭月、赏月(著名习俗如:钱塘江望月观潮,泛舟夜游;吴地妇女出游“走月亮”,

不育妇夜入瓜、豆地摸取瓜豆以求子。) 节令食品:月饼、西瓜、石榴等时鲜水果。

(六)重阳节

节期:农历九月初九日。

称谓:重阳节,日、月逢“九”,“九”为 “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起源:初始之义,与驱避的观念有关。

五行说解释: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避不正之气,登高以避之。演变为登高、赏菊、宴饮、赋诗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 节俗主题:消灾、游乐。

节俗活动:登高郊游、佩茱萸、赏菊。 节令食品:菊花酒、菊花糕。

第三节 庙会

一、庙会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的庙会:隆重的祭祀活动——宗庙社郊制度

(二)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三)唐宋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庙会在唐代后期不但扩大了庙寺道观的规模,而且与许多固有的民间节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庙会成为地方性的节日。

(四)明清时期,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祭祀功能逐渐薄弱,而商贸和娱乐功能逐渐凸显,庙会在此时期得以定型和完善。

(五)现在,逛庙会又成为百姓节日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二、庙会主要活动

(一)祭神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

(二)祈子

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淮阳人祖庙会、北京妙峰山香会

(三)贸易

庙会通常被称为庙市,都设在寺庙的附近,而且离村落、集镇比较近,交通也极为方便。由于祭奠的需要,商业活动便在这入口集中活动的地方繁荣昌盛起来,并逐渐成为贸易、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方式。(例如,河北安国庙市)

(四)游乐

三、庙会的基本性质

季节性;集体性;神秘性;地域性;娱乐性

四、庙会主要功能

(一)文化的功能

庙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汇聚和传播方面,它既是某个地区的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的表现。

(二) 经济的功能

庙会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通过特殊的市场形式,产生特殊的效果和作用。同时,庙会也是要地区经济观念和经济规模、经济形式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 节日经济

一、产生的原因

潜在的节日消费心理

利用节日发展经济 政府倡导

二、特点

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美食节、茶花节、桃花节 „„ 借民俗活动搭台

发展地方旅游及各类经贸活动

人生礼俗

一、人生礼俗

1.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是人生的通过仪式。(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2.性质: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3.中国人生礼俗的特点:历史悠久,具有世俗的性质,丰富多彩

二、诞生礼

1.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诞生仪礼包括婴儿出生前后,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仪式礼俗活动:

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为中心)

2.求子礼俗:①向神灵祈子(民间俗信主管生育的神灵:送子观音、送子娘娘、张仙 )②由旁人送子(中秋节偷瓜送子; 送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吉祥物

如:送孩儿灯、麒麟送子图 )③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接触巫术例:云南永宁摩梭人求子仪式:祭山;投石于石洞的求子习俗)

3.拴童子:来庙里求子的妇女进香后,就会跪在“送子娘娘”面前,述说自己的求子的心愿,之后就用一根红线拴住自己最满意的童子,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一些“乖宝宝,跟妈妈回家”之类的话。据说这样求子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民间称为“拴童子”。 4.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饮食禁忌、视听禁忌、行为禁忌

(2)孕期馈送

催生礼(如催生担、杭州催生礼中的“吹笙”、上海郊区送“分床铺”)

催生习俗:一般女儿嫁到婆家之后,娘家人就开始要为女儿忙活准备了。首先要准备的是小儿的衣物和女儿坐月子期间的食物。女儿临产时,小孩未来的外婆必须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民间说的“催生”,据说这样女儿才能顺利生产。 (3)接生方式

接生婆接生:不准在床上生(怕血污冲了床神)、坐在盆上生(临盆)、婴儿生在床前草上(落草) 5.庆贺生子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三朝):出生第三天的庆贺仪式

(2)进入人群仪式

满月: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

百岁:又称百碎、百禄,一百天时举行

(3)预卜前程的仪式

周岁:行抓周仪式,检验天赋和卜测前途

爬门坎:周岁之后,每年过一次生日

(4)保护幼儿的习俗:百家锁、百纳衣

…… (5)男不“打三朝”: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家里人就要为他洗澡,称为“洗三”。“洗三”这天,外婆和远近的亲友都要来道喜。主人们要请客人吃红蛋或醪糟蛋,寓意同喜。当亲戚朋友们走的时候,还要为他们准备一些红蛋带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打三朝”,又叫吃“三朝酒”。

(6)“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顾名思义,“拉保保”就是“认干爹”,就是给小孩认一个属相相匹配的长辈,让小孩多有一个保护人,以求消灾免祸,顺利成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四川城乡极为盛行。广汉还要举行盛大的“保保节”。

三、成年仪礼

1.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式 2.汉族成人礼:男加冠来,女加笄 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在许嫁之后进行笄礼、取表字(十五岁) 3.少数民族成人礼:男换裤来,女换裙(结合P84理解)

四、婚姻仪礼

婚姻包括婚姻形态、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1.婚姻形态:

(1)一般的婚姻形态

①“ 同姓不婚 ”作为婚姻规则:

防止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婚配,与母亲一方血缘关系的禁制则显得灵活

②“ 门当户对 ”是择偶的理想标准,反映出社会等级地位观念

③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社会中必须通过的第一个婚姻程式。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恋爱而决定婚姻的权利。 ④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映出男娶女嫁、婚后从夫居建立新家庭的一整套社会文化规范。

(2)特殊的婚姻形态: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民间存在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曾被认为合乎婚姻规范。主要有: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①抢婚(掠夺婚)

古老的婚姻习俗;近现代社会,“抢亲”曾是某些僻远或贫穷地区的婚姻形态之一;我国一些民族,至今摹拟“抢婚”仪式,成为必不可少的婚俗节目,为抢婚遗俗。

②童养婚、指腹婚

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

童养婚: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与自家儿子“圆房”。 指腹婚:两家主妇同时有孕,家长为未出世的孩子订婚(同性即结为兄弟或姊妹)。源于六朝门阀观念。

襁褓婚:两人家的儿、女还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订婚。 ③入赘婚:民间习惯称为“招女婿”。男方入女家结为夫妻。

原因:女方家庭无男性继承人;入赘女婿多因家贫或单身在外。

方式:入赘女婿可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所生孩子姓女方的姓,继承女方家业。有些地方要求女婿改姓女方的姓氏。

④转房婚:兄(弟)亡故,叔、嫂(弟媳)结为夫妇,相似的,还有姨妹与亡姐之夫(俗称填房),儿子与亡父之妾或后母婚配等。 ⑤表亲婚

原始血缘婚配的遗风。长期存在于民间。是有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2.传统结婚仪礼程式 (1)中国古代的“六礼”

①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②问名:男家请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以卜吉凶。 ③纳吉:卜得吉兆备礼到女家,缔结婚约。

④纳征:也称纳币,缔结婚约后,男家另备聘礼送女家。 ⑤请期: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 ⑥亲迎:新婿亲至女家迎娶。

(2)民间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 ①相亲、订婚阶段程式简化 ②亲迎后的仪礼程式被重视 (3)婚俗中的媒、帖、聘 (4)迎娶的礼仪

繁冗,充溢着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①女家备嫁妆,亲友送“添箱”礼

②迎亲:哭嫁、上头、撒帐、坐花轿 „„

③拜堂:拜天地、祖先、父母,喝和合汤、交杯酒,揭盖头、闹新房 „„ 3.婚礼后的礼俗:拜见公、婆—庙见的习俗—回门

五、丧葬仪礼 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A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风葬) B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高僧)、悬棺葬 C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再生:火葬、瓮葬 2.土葬是中国汉族最为常见的一种葬式。

3.水葬:在藏区,有水葬的习俗。人死之后,一旦要举行水葬,就要请喇嘛先在家中念经超度,然后再把死人装入木箱;或者不装木箱,直接把人捆成胎儿状放在经堂中。请喇嘛念经,之后背到水葬的河边进行水葬。 4.天葬是藏族地区的主要葬俗,又称“鸟葬”。据考证,原始天葬是弃尸荒野。随着佛教传入,天葬才终被仪式化。

5.悬棺葬:悬棺葬在我国东南浙江一带到西南四川、贵州等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其中宜宾珙县、兴文县一带是我国现存悬棺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一、民间信仰

1.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2.民俗信仰包括三个方面:信仰对象、信仰媒介和信仰方式。 3.民俗信仰的对象种类

①灵魂(万物有灵观念是产生泛神崇拜的基础) ②自然神:

A.天体:日神、月神、星神;B.自然现象:风神、雨神、雷神、电神;C.无生物:山神、土地神、石神,其中的土地神,又称社神;D.生物神:动物、植物 ③图腾

A.图腾的意义:原始信仰之一,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认为一个部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特殊的血缘关系。这动物、植物被称为图腾,成了该部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B.图腾信仰与动植物崇拜的区别:图腾有血缘关系 ④祖先神: A.祖先神的种类

a.类型: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b.女始祖:最早的祖先,如汉族的女娲、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满族的佛托妈妈

c.男始祖:晚出,如伏羲、盘古等。

d.家庭祖先:是个体家庭产生以后出现的。

B.祭祖活动:祭祖之地、祭祖之时(清明、上元、中元、下元) ⑤生育神

A.婚育神的种类

a.婚姻神:媒神女蜗、月下老;和合神。

b.汉族民间的生育女神:碧霞元君、胎神、催生娘娘、妈祖、送子娘娘等。 c.汉族民间生育男神:伏羲、张仙、保生大帝等。

生殖崇拜遗风: 性器崇拜:女阴信仰,如母山、民间的“打儿窝”等。男根信仰,如公山(石祖)、陶祖、木祖。

⑥行业神:又简称行神,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吉利、兴旺的神灵。

⑦后起的人造众神:居家神、保护神、出行神、文化神、吉祥神、儒释道诸神民间化

二、信仰媒介

1.信仰空间:鬼、神、人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过程:

(1)同界说:人与鬼神杂处(2)两界说:人与鬼神分开(3)三界说:人间、阴间,天堂

2.信仰媒介——巫

3.信仰表现方式基本分三大类:预知、祭祀、巫术。 (1)预知

A.预兆:征兆、征象、前兆。依据异常自然现象,预知结果。包括天体兆、动物兆、植物兆、无生物兆、人体兆、梦兆 B.预言

C.占卜

(2)祭祀:祭祀是民间向神祗乞求福佑、驱避灾祸的行为惯制。 民间祭祀对象:天、地、日月星辰、鬼神、祖先……

(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

A.巫术的分类:

a.按施行的方法分类:1.模仿或相似巫术2.接触或感染巫术(结合书P100理解)

b.从巫术的目的划分:

1.白巫术:以“行善”为目的,是巫术中的主流

2.黑巫术:即邪恶的巫术,多用于对复仇认或报复他人 c.按巫术方式分:1.口头巫术2.行为巫术

d.依巫术对象分:生产巫术、生育巫术、饮食巫术、出行巫术、战争巫术。

三、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突出的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较强的包容性、较大的渗透性(结合PPT理解记忆)

1.正确看待我国的民间信仰,它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怎样积极的作用

四、吉祥文化

1.吉祥崇尚是与信仰和禁忌相关的一种传统观念,是白巫术的一种表现。

2.中国吉祥文化从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物体吉祥、语言吉祥、数字吉祥、行为吉祥

(1)物体吉祥分为:灵物吉祥和动植物吉祥(P104~106)

(2)语言吉祥:语言吉祥在春节是最能集中体现。吉祥文字的含义多是福、禄、寿、喜、财、对子孙、如意、吉庆等 (3)数字吉祥和行为吉祥见P106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调查报告

民俗学(推荐)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复习资料.doc》
民俗学复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